回族建筑范例6篇

回族建筑

回族建筑范文1

回族是我国的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因此各地的回族在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状况。其中的“小异”,便反映出各地回族的一种“地方民族”特色,表现在建筑上也是这样。回族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建筑上,民用建筑特点很少。本文将对陕西回族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其特征作以粗浅探讨和介绍。

一、回族建筑的发展沿革

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是一个形成较晚而形成过程特殊的少数民族。它是唐宋以来经由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

画面,来妆点各处的墙壁、门窗等。对于大殿内的天花、藻井以及窑殿的壁龛两旁,尤其注重彩绘装饰。如化党巷清真寺大殿内的600多幅明制天花,便是以方框彩画裹着团花衬托出中间园形的阿文。在壁龛两旁的整个墙壁上,也用木板镶以瑰丽茁壮的花叶形成伊斯兰教风格的“满花”,并衬托出库法体的经文,在其上往往运用门罩、垂柱等装饰构件,使窑殿的正面表现得更加壮丽和凝重,成为陕西清真寺建筑装饰中的精品。

其次,是装饰的色彩。伊斯兰教在色彩上是尚白和尚绿的。为了庄重,一些较小清真寺的柱枋门窗或大殿中的天花板便保持着木料原色而不加彩饰,对往枋尤其不用红色。即使使用油漆,也大多用淡棕色。枋问更少花花绿绿 的“庙”气、一些清真寺的大殿、”照壁和亭阁的屋瓦采用天蓝琉璃,而不用过于鲜亮的绿色以便与立面装修上的兰色和淡棕底色相呼应,从而形成全寺的一种淡雅清幽的色彩格调。Www.133229.cOM

再次,是装饰的布局。在一些较大的清真寺内,为了不使全寺过于庙堂化,在建筑装饰中比较注重小品建筑的点缀,如碑亭、鱼池、假山、楼阁、石栏等。尤其是各种木石牌坊,虽然显得繁复,但却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显示尊贵。由于清真寺大多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因此便设置了不同山门、垂花门、过厅门、联墙门和月洞门等加以分隔和联系,使寺院显得曲折深远又丰富宏伟,各处的山墙、门梢(或门框)也以不同的花卉为内容对缝砖雕,组成各种画面,构图多变,刀法凌厉,花枝饱满,栩栩如生。有些活动大厅的格扇在节日是可以卸掉敞开的。这些格扇和大殿的门窗下部,大多是以花卉、果品、文房四宝为画面的精致木雕,玲挑剔透,形象生动。所有的砖雕和木雕虽然全是中国的传统风格,但与清真寺内的宗教、民族特征却结合得十分和谐。陕西清真寺内的门窗极少见到阿拉伯式的尖拱顶和几何棂窗形式。由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宗教压迫等原因;在个别清真寺的殿脊、甬道、碑座等部位,也装饰有龙、龟、兽等形象,从而留下了一些回族伊斯兰教建筑发展史中的不幸的痕迹。

四、民用建筑的概貌

陕西回族的住宅建筑同当地的汉族差别不大,但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回族的特点。

第一,建筑文化的差别。陕西汉族在选择庄址时,一般都有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的习惯,而对“丁”字路口南向的住宅认为不吉利,于是便正对巷口立一块小石条,刻上“泰山石敢当”,或者在屋顶上竖起一面镜子,写着“吉 星高照”。以阻挡由南而来的“凶神”。由于伊斯兰教不信鬼神,在回族的建筑文化中对这些 迷信一概抛弃。另外,在木构架“上梁”的时候,汉族的习惯都要放鞭炮,杀一只公鸡祭神,同时给大梁上披上红布,贴上“上梁大吉”的。红纸,回族虽然对如此,跟又吸收汉族的部分风俗,用红纸写上一段古兰经文贴在大梁上。像这些习惯,便都反映出在建筑文化上两 种不同信仰的差别及融汇。

第二,住宅平面——空间布局的共同性。陕西较大住宅的平面布局,大多是大门以后有两厢、过庭、两厦、后厅或后楼以及后院等。由于受建筑面积的限制,大门几乎都开在中轴线的左侧,这样便可省去在正中开门时需要建造隔挡外界视线的照壁。这种布局即使没有照壁,也可以避免外界从正中大门直接望到过庭以至后院。另外一些宅院却是在大门前构筑一道木板屏风门。至于大门另一侧的街房,有的向外作为铺面房,或者向内作为客厅。由于大院都是几进院落,于是便修建起二门和三门,讲究的家庭还装饰有砖雕门楼。对于较小的四合院布局,除了两边的单坡房以外,院子的正面往往建成为三间一明两暗的正屋,明间便称“敞房”。这种四合院大都是城市小户人家和农村房舍。至于农村中住窑洞的家庭,以正面的窑洞为主,有的在两旁还有厢房,羊圈和厕所便分别设在厢房的背后。在结构方面,除了一般的木结构以外,陕西一些地方还有在干打垒的墙上架起木梁的。总之,陕西回族的这些住宅建筑,基本上都是中国传统的住宅布局和结构。

回族建筑范文2

关键词:崖窑;箍窑;生态性

中图分类号: TU-0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58-2

0 引言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位于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其南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覆盖厚达100多米,由南向北厚度渐减。受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南北部的回族建筑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新中国成立前,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人民多居住在窑洞,住房的使用较少且简陋,有句俗语:“回回的房没有梁”。现今多是以崖窑、土坯砌墙、单坡覆瓦或双坡覆瓦的形式存在。崖窑作为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被宁夏海原、西吉西部的这些土层较厚的山区回族人民所喜爱,且因当地山大沟深,林木少,经济基础薄弱,节能环保,故崖窑被宁夏南部的回族居民推广使用。为利用空间,或因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制约,在部分山区和地势平坦的川区,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砌窑洞,创造出宁夏回族居住建筑的另一道风景“箍窑”。直到现在,在南部山区回族聚居的村落中仍保留这种窑洞式的民居建筑,而在山区的汉族民居中,这种极具地域特点的民居建筑则早已消失殆尽,荡然无存。“箍窑”技术已为宁夏回族专有。

1 崖窑的空间布局

回族居民的“崖窑”是充分利用天然的黄土资源,在黄土崖上先铲出一个断面,挖窑洞做居室。断面有大有小,大则能掘五六孔窑,小则能掘三四孔。居于回族窑洞中间的一孔常被称为主窑或客窑,主窑边上的为火窑,进入火窑的左侧或右侧布置火炕,火炕和锅台相连接,供做饭和居住用。窑外上侧常挖一个高二米、深四米、宽二米左右的窑洞,回族俗称“高窑子”,是回族老人念经礼拜或储藏的地方。仓库和牲畜是布置在断面两侧所挖的两孔小窑内。畜圈外一般设置围栏,厕所是旱厕都设在院外,院落的私密性较好,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也有下沉式窑院,多为斜坡式入口,入口处使用券式门洞。院内东、西、北三面崖墙上均开孔打窑,面南窑洞为主要的居住地,多开三孔,中间一孔设为堂屋,两侧为卧室,窑洞之间有拱顶通道,宽度两米左右。

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样式为底方顶圆,拱形的内部空间视觉上提升了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对于土质坚硬的窑洞可挖得大些,一般进深5m左右,宽3-4m,高3m有余。而土质松软沙化则挖得窑洞小些。一孔一孔的圆拱形窑洞在单调的黄土高原上尽显轻巧活泼,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天圆地方”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冬日阳光可以通过门洞处高高的圆拱上的高窗深入到窑洞的内侧,充分利用太阳辐射,增加室内温度。

2 崖窑的建造形式

宁夏崖窑多为开敞式靠崖窑,在靠崖处辟出墙面、天然土顶上起拱为特征。在建造开始时先由“窑匠”提镐,小工挖土,凿出“人”字形的样式,凿好后用黄泥抹墙。洞口处理多以土坯、砖石砌墙,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因经济条件制约,大部分的崖窑外侧是黄泥抹面,青砖起券较少,立面墙覆以青砖造价高,极少住户使用。常见的黄土窗洞具有施工简便、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和成本低等特点。而部分青砖覆面的崖窑,不仅可以加固黄土墙,还可以起到美化外立面的作用。

宁夏属于寒冷地区,崖窑冬季采暖方式是火炕。火窑进门左侧设炕和灶台相连,炕和灶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有一个洞,外插一块板子,通过提升板子的高度控制火炕烟的大小从而控制炕的温度。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居住的这些崖窑,具有施工方便,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经济方便的优势,还被誉为冬暖夏凉的“神仙洞”。当然崖窑也存在通风不利、采光不良、抗水性能差、阴暗潮湿等缺点。但是崖窑的存在无不透出先民们利用自然环境的大智慧,崖窑不仅居住舒适、节能,而且窑洞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3 箍窑的空间布局

宁夏的“箍窑”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东侧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宁夏同心一带,年均降水量小于300mm,其突出特点是拱形无覆土,而山、陕一带的窑洞是拱顶覆土夯实后形成的平顶房屋。宁夏箍窑是先用夯土板筑墙体,再土坯券出拱形的屋顶。在建筑平面布局中,面南的窑洞呈“一”字形并列分布,常见由三个“箍窑”并列一排而建,也有四、五个“箍窑”并列布置。这种并排布置的多孔“箍窑”之间,墙体相距1.5m,并建前后窄墙封闭,使其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两拱顶之间的这个封闭空间上方铺设梁、檩条、木椽,并在上方覆以苇席、草泥,与拱顶相接,形成的U形槽道是方便雨水排出。并在东拱墙上留窗以改善窑洞采光问题。两窑之间的封闭部分,具有鲜明的宁夏回族地域特色。

由于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黄土层较厚,故箍窑的跨度小,进深大。宁夏回族箍窑空间格局单一简朴,一窑多用,生活起居均可在窑内完成。靠近门窗的地方布置起居空间,其次布置的是活动空间,最里面是贮藏空间或者饲养空间。在外形装饰上,宁夏回族居民把伊斯兰建筑常用的装饰元素如“拱”和“券”与建筑构件结合起来,使窑洞具有民族特色。其外形独特,冬暖夏凉,采光也较崖窑好。

4 箍窑的建造形式

土坯箍窑与崖窑有很大不同,即可以在窑的前后开窗,从而达到自然空调的效果,来改变窑洞室内存在的如采光差、湿度大等问题。在建造过程中先砌左右两侧的承重墙,建好后打拱起券,最后封闭前后墙。也有部分箍窑师傅先砌两侧平墙,再砌前后拱形墙,建造拱形墙时留出门窗,最后券拱顶,但这种方式存在弊端:①室内运料不方便;②拱形墙与拱顶咬合不严。因此这种方法较少使用。箍窑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的生态材料如黄土、水、麦草、木材。整个建造过程:育土、做窑墩、胡基、拱顶、最后摸墙。

首先育土,为的是打土坯。育土有讲究。从高崖上刨下的土是生土,块多,树根多。育时,把块敲成碎面,把树根等一一拣出。还要再一层一层洒上水,润润的抓一把能团住。

其次要打好类似拱形桥桥墩的窑墩子,一般窑墩子宽70cm、长5m左右、高1.4m左右。

再次,要打好胡基。常选用黑黏土和黄土,在多年的经验积累中这两种土的湿度和土质最适合。开始打时,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备用即一块平整结实的石板或水泥板,和筛过的草木灰。先把模子放在石板上,为了方便胡基拆卸,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之后可以往模具中填土并夯实。打胡基很艰辛,在回民中的一则顺口溜:“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便可反映出箍窑中这个步骤的艰难。在窑墩和胡基都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始箍窑了。先在窑墩子上架上拱形的窑楦子,然后用草芥和的稀泥把土坯一层一层粘上。建好的窑从形状上好似牛脊梁,呈尖圆拱形。最后在窑外抹一层黄土和麦草粗泥,凉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箍窑虽比崖窑耐久性差些,但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可见是非常坚固的,但箍窑在居住使用过程中比崖窑麻烦,为避免遇到连续阴雨造成窑塌的危险,每三五年需要在窑外抹层泥。箍窑所用的建筑材料可谓环保,对人无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能耗也较低,是我们提倡的生态建筑的典型。

5 总结

回族建筑范文3

求。我国建筑装饰艺术起源早,再加上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元素得到不断交汇对

于建筑装饰,进而使我国的建筑艺术发展丰富多彩,其中回族清真寺建筑装饰是

最具有代表艺术价值的建筑装饰之一,如何探其根源使其继续发挥建筑装饰的优

越地位,分析装饰艺术对建筑物的总体添彩能力,达到实际的视觉效果,就需要

我们对这种建筑装饰文化艺术视觉进行深刻的探索。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视觉;特征探索

中图分类号:

TU238TU238TU238TU238

文献标识码:

AAAA

文明的起源,文化的进步,促使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革新,建筑物的美观和

独特个性由建筑装饰艺术来添姿增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建筑物装饰艺术,

如何使建筑物呈现出其地区的独特鲜明性,我们以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为探讨

话题,进而对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深刻有意义的视觉探索分析。

一.宁夏回族建筑装饰在当代的价值意义

1.宁夏回族建筑装饰物的起源和发展

宁夏回族地区主要是以清真寺为代表性的建筑,现今我国历史上清真寺大多

数的建筑风格,是基于伊斯兰宗教文化,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从

1980年以后由于和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又加入了欧、中、阿建筑物装饰的形制和特色,使清真寺建筑装饰成为独具代表

的符号性装饰艺术,在建筑装饰业上占据重要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派主要是伊斯兰教,在宁夏地区随着清晨清真

寺的诵经声迎来新的一天。无论是小镇、县城都被伊斯兰教的绿色大穹顶所遍及,

绿色富有生机,是人们对于生命源泉、绿色希望的向往,每一种颜色和装饰纹理

都有祥和幸福的象征性意义,所以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饰物象征着人们的文化

内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主要影响宁夏建筑装饰,清真寺是宁夏主要建筑

装饰的参考和照本,并且清真寺的建筑艺术效果,和佛教、道教等宗教建筑物相

比较,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宗教个性,是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主要代表回族人

民的文化气质,我们主要就以清真寺为主,来思考当代建筑艺术装饰的重要视觉

影响和价值意义。

2.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构成原因

宁夏回族地区具有塞上江南之称,可见宁夏地区的生活发展水平是富裕和安

稳的,随着文化的传播,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参与活动。清真寺是回族人

们的信仰理想崇拜集聚地,清真寺给与信仰民众可以发挥、传播宗教信念的主要

处所。回族建筑的发展特色主要有建筑装饰艺术的衬托,所以每当看到绿色苍穹

大鼎,就能看到一方经济的主要特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随着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回族建筑的装饰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借鉴和参

考在很多现代化建筑中,其中装饰纹样更具代表性,包括:几何、花纹、植物、

器物花纹、以及阿拉伯数字的应用,从总体效果来看宁夏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装饰

纹样既具有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物的共性,同时又拥有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装饰的特

点,以致形成地区特色的传统装饰纹样。

3.宁夏回族建筑艺术的视觉效果带来的启示意义

宁夏地区的清真寺建筑装饰典雅、考究、高贵、大气,象征着回族人民思想

价值的实际取向,宁夏回族地区的房屋建筑顶棚,大都采用绿色的大圆顶饰,显

得典雅肃穆,格外别致。装饰物大多数是雕刻的花卉及含有吉祥如意的植物和几

何图形,建筑装饰古韵十足,别具风采。

从宁夏回族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色彩、装饰材料及装饰纹样能直接看出伊斯兰

教建筑装饰,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接纳及坚守伊斯兰教文化的特质,二者相融

与和谐的统一。但是对于宁夏地区清真寺建筑的研究是不能一味的脱离现实观察

和代表释义的。宁夏地区的一些清真寺建筑装饰,建造形制比较完整,值得保留

与借鉴对于其他地区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

二.当代建筑装饰物需要传承借鉴融合回族建筑装饰的主要意义

1.有助于中国当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改良从而形成城市的特点

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从根本上忽略了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性,以致中国的城

市发展越来越没有特色,因此现代建筑既要加强质量的同时,首先要完善重视建

筑装饰艺术的视觉效果,注重借鉴和吸收回族建筑装饰的艺术表达效果,从而成

为城市的特色,使建筑装饰艺术成为城市代表,从而为城市留下最独特的城市风

景。

2.有助于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优良继承及进行创新改造

宁夏回族地区的建筑装饰,色彩鲜艳运用对比表达方法比较纯熟,共同的斑

斓彩色构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宁夏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从形态上已经造

就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作为这一地区的主要代表建筑装饰,形成了艺术上的新发展

和新突破,给更多的宗教建筑装饰,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借鉴,从根

本上增加了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和种类,丰富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装饰

艺术的新局面。

但是面对优越的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回族地区的建筑装饰在发展的同时要

注重继承和保护传统的艺术精华,促使新的装饰物不断更新,让回族建筑装饰物

吸引更多的慕名观光者,让建筑装饰艺术成为宁夏地区最为璀璨的文化产品,从

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3.有助于宁夏地区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促进经济开发

宁夏地区的建筑物的装饰艺术能从型、态、意等方面反应人们的思维意识、

审美形式、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甚至能反映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人们

心中的向往和理想。要以形成地域文化反应当地经济文化水平为主,以带领启发

其他后来建筑为辅,深刻实践理论创新。

宁夏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能够反映当地的文化风气,更是民族性格的延续和

装饰风格的发扬,这一装饰建筑艺术,可以形成总体的产业文化,来增加民众的

收入,进而传播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价值,使这种有价值的装饰艺术得到最根本

的保护。

结语:

宁夏回族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从很大程度上给我国当代建筑装饰带来新的

参考,使我国建筑装饰业不断在原有的传统装饰上保留创新,也给世界建筑装饰

艺术增添了一抹彩色,建筑装饰艺术的造诣是基础,宁夏回族建筑装饰艺术需要

更多地探索和传播,就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民俗、风土、人情,使之与自然风光、

民俗文化需求甚至旅游资源相结合,成为宁夏地区新的亮点,促使回族建筑装饰

物的有效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9.

[2]薛敏.宁夏回族村落的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回族建筑范文4

关键词:回澜;青龙;风雨桥;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是广西贺州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桥梁建筑,是中国传统木石结构桥梁同潇贺古道传入富川的历史见证。两桥同处富川油沐乡界内的黄沙河上,瑶族人民称之为“凉桥”或“风水桥”,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回澜风雨桥,年代久远,极具历史地位,比驰名中外的广西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还要早300多年。“广西富川油沐乡下花园中的回澜、青龙两座廊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

1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基本形制

从回澜、青龙风雨桥建筑形象来看,他们都是跨河而建,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下部的墩台,中部的垮桥游廊,上部的廊亭和阁楼。底层石作与主体木作搭配相结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区别在于圆拱数量和阁楼屋檐的做法上面,总体差异不大。建筑材料为下层墩台外部均采用条形方块青石饰面,内填料石的做法,其中回澜桥墩台为缓解水体山石的冲刷以锐角倒三角形制建造为3眼圆形石拱桥,如图1。青龙桥因其所跨黄沙河区域距离回澜桥下游500米,河面较窄,以单眼圆形拱的形制石拱桥,如图2,中部主体形制均为穿斗式木架构游廊呈现,木料为当地水杉木,长廊式通道两侧均建造护栏和凭栏而坐的木质长条坐凳,如图3,切均以大块条形青石铺地,如图4,上部均建有亭和楼阁,整体形制呈现廊、屋、亭、阁于一体的立面造型,屋顶天际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回澜桥为三孔石桥全长37.5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0平方米。桥体长30.43米,桥体有3拱,桥拱两墩台跨度6.22米,圆形桥拱高3.5米。桥上的开间为11间。桥屋山墙为硬山屋顶,通高5.6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制作。桥亭采用36根水杉圆木柱建造;位于桥头的阁楼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为高二层的重檐歇山顶样式,通高10米,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绘制彩色图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翘。青龙桥与回澜桥一起被称为姊妹桥,全长度为34.4米,宽度4.7米,占地面积125.49平方米。廊桥通高5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5.5米。桥台阁楼通高14.5米,高三层,同样为砖木结构的三重檐歇山顶,共有近100余个木质花窗,游廊上的桥亭采用28根水杉圆木建造而成,做法与回澜桥一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从回澜、青龙桥的基本尺度构造来看即具共同特性,有着各自明显的不同。

2 回澜、青龙风雨桥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讲求功能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属性,与周围自然环境,风水人文密不可分。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建筑的过程中,无不相关的把建筑的形象和表现性,建筑的审美意境,建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进行有机的联系起来,所以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存在形式―――风雨桥,也同样具备上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

2.1 功能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历经400余年的变迁,至今依然能够保持其使用功能,与其设计和建造之初对功能合理性的考虑密不可分。富川瑶乡地处广西东北,群山环绕,溪涧众多,是湿热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和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的集结地,常年多雨,石材和木材资源相对富足。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的风雨桥横跨黄沙河上,成为其遗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在风雨桥本身的功能来说:一方面,廊桥顶面的舍瓦屋面,利于排水、通透而宽敞的廊桥更适合采光和通风,遮雨;另一方面,石作桥墩建筑耐用,加上乡土水杉木材的结合运用,在抗湿防晒等方面延长了风雨桥的使用寿。回澜、青龙风雨桥桥面条石铺地,地面十分平坦,是村寨之间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是人畜共同行走的交通建筑;是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功能上满足了瑶乡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田间遮阳避雨,农闲休憩、对歌的功能性需求。坐在廊桥休息的长凳上,透过廊桥稀疏的栏杆扶手欣赏田间美景―――廊桥上的扶手和长凳简单粗陋横纵线条对比,更符合瑶乡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艺术升华,使回澜、青龙风雨桥更具艺术美感。

2.2 审美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设计符合地域特色,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在桥与自然,桥与当地风俗、文化等方面的运用都有体现远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际线高低错落与周围山川树木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近观其单体建筑的内部装饰都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回澜和青龙风雨桥的用材上,全部取自富川当地(廊桥上和链接廊桥与屋亭的长条青石,桥与村寨连接用的花石铺路,桥面主体采用的水杉木材)自然生态环保的理念更是彰显了独特的审美情趣,更易于用美的环境来吸引人们观光驻足。

人工美的完美体现,回澜和青龙两座风雨桥,其装饰虽质朴、简洁,但不失精美。其建筑礼制虽用于乡野,但也不失工艺的精湛。两座姊妹桥的整体装饰集石雕,木雕,碑刻和楹联字画于一体,朴实轻盈,造型简洁,内涵深邃。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屋基,檐口,宝顶,墙壁,窗棂等处。在工艺制作上,注重以柱、粱、檩、枋的穿插和接应,聚散开合,张弛有序。彩墨绘画,屋基兽吻,碑刻诗句,榫卯的桥是彰显地域文化和风土民俗传说的再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人工美的诠释。

回澜、青龙风雨桥是广西瑶族地区修建最早,目前保持最好的且能够使用的民族风雨桥,从《富川县志》等文献书籍和遗存至今的碑刻,都记录着风雨桥历经几百年,人们为修建和桥梁维护所捐赠的钱财和物品,瑶乡人民的勤劳和善良,团结和互助,共同谱写了淳朴的民风,体现了人们的公益心,是对道德美的歌颂和阐释。

2.3 民族性艺术特征

回澜、青龙风雨桥是集中体现瑶乡人民日常作息、生产生活的生活场所,是民族场所艺术的体现。众所周知,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是瑶族专有的民族祀典,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民族的盛装,聚集在田间地头一起欢歌跳舞,青年男女也会在以此来传情,觅得佳偶。回澜、青龙风雨桥上就有瑶族姑娘盘兰芝和豪山才子何廷枢的爱情传说,“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蕴含两人忠贞不二的爱情。回澜、青龙风雨桥正是北方建筑工艺和当地瑶族建筑工艺的结合体,是瑶族民族建筑的代表,因此,回澜风雨桥更是堪称与侗族风雨桥相媲美的民族建筑艺术珍品。2.4 时代性艺术特征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期随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建筑样式。回澜、青龙风雨桥是瑶族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了解潇贺古道文化极具历史价值。在当下开发富川瑶乡的特色民族旅游有重大意义,努力打造风雨桥的历史民俗文化也成为富川县建设“中国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提升,富川县在充分吸收和汲取回澜、青龙等等风雨桥的形制,在县城瑞光路上修建了新的具有现代建筑气息,又不失传统的新中式建筑―――瑞光风雨楼。瑞光风雨楼继承了传统的瑶乡回澜、青龙风雨楼的穿斗式木架构体系,以回澜、青龙风雨桥为参照设计依据,桥墩则用水泥砌成,有八个拱孔组成,气势恢宏,是回澜、青龙风雨桥在新时代的延续,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性艺术特征。

富川瑶乡风雨桥,体现的是瑶族本民族的桥梁、楼阁、街亭的布局,融桥楼建筑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桥梁兴建时期的建筑水平;青砖绿瓦,起翘的飞檐,马头墙等建筑构件都是中原建筑文化结合瑶乡本民族特色的具体运用,集汉瑶建筑工艺之手法;桥柱下的芦笙和长鼓的装饰纹样,正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的历史见证,凝结瑶乡文化和风土人文,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瑶乡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玉文.瑶乡风雨桥[N].贺州日报,2004210(3).

[2]王国政,金小中.广西富川的风雨桥(上)[J].古建园林技术,1991(3).

[3]唐玉文.试论广西富川回澜、青龙风雨桥[C].广西瑶学会论文选,2011.

[4]冰河.侗族鼓楼与风雨桥特征浅论[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张锋.贺江生态游憩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11(7).

[6]张玉金,周燕玲.广济桥的建筑艺术特色[J].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5).

回族建筑范文5

【关键词】古村落 平面布局 平面装饰 传承 发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古村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宗族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村落布局都比较规整。本文通过对广东古村落的平面视觉系统的梳理,研究古村落平面视觉系统的“南方体系”,以期对现代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古村落定义及其形成

古村落一般是指具有上百年历史,地方特色浓郁,民俗风情集中,在多领域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村落。我国古村落的形成受传统宗族思想影响较大。按照中国宗族传统,一般是同姓家族在一个村落居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同姓聚居群。多数的古村落都有自己的族谱和祖先崇拜系统。如宗族祠堂,承载着同姓家族的传统文化。宗祠中往往存放着遗训族规和宗族图腾,以维系子孙后代对传统和祖先的认知,族人能够认族归根。

二、古村落平面布局形式和图案形式的关系

(一)古村落的平面视觉系统

古村落平面视觉系统一般分成两大类型:一种是平面设计视觉系统,指古村落的平面布局,住宅建筑和宗祠建筑的位置布局是历史文脉沉淀的结果;另一种是古村落建筑立面上的平面视觉形态的装饰。

(二)古村落的平面布局形式

我国古村落遗存不少,明清两代村落有很多,宋元时期的民宅也可以见到,但现在保存状况都不尽如人意。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村落的布局和设计有很大的差异。北方古村落平面装饰系统朴素而沉稳,代表性的有山西的王家裕村、井底村、乔家大院附近的谷恋村等。南方古村落装饰系统繁琐而浓密,在南方的古村落中,广东省具有代表性,而在广东省的古村落中,潮汕地区的古村落又最具代表性,装饰繁复程度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广东省的古村落在位置选择上讲究“天人合一”,既考虑风水、地理、地质、交通等条件,又考虑选择吉祥的地方,一般以山水作为自然屏障,背靠青山、面临河流或者湖泊,和周边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有利于一个种姓家族的生存、发展、繁衍和生息。我国东部地区多为西北―东南风向,所以建筑一般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室内空气流畅,保持清新怡人。由于所住居民都是同一宗族或家族,血缘关系亲近,所以古村落内的建筑布局多是方正、连锁排列、工整统一,整体结构复杂但有序,注重对称,这不但集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要素,也适合人类生活居住,体现出当地人在村落位置的选择上注重“择吉而居”的心理。就装饰风格而言,华东地区古村落的住宅建筑和宗祠建筑偏淡雅,南方沿海地区的偏浓艳,形成中国东部地区古村落的独特风格。

(三)古村落的平面视觉系统对纹饰的影响

古村落的位置选择和建筑布局多考虑功能性、安全性、风水意义和历代宗族思想观念,而不是平面装饰形式。因此,在村落选择和布局上,除了粤东北地区、惠州地区少数采用圆形围合而建的客家人围楼之外,一般都是方格布局,体现在平面布局图形上就是方格图案。在中国民宅建筑历史上,村落布局影响服装图案、装饰图案的例子极为罕见,因为村落布局考虑的元素和装饰考虑的功能不同。古村落建筑立面上的平面视觉形态的装饰对现代服装纹饰图案具有一定影响,现代服装的纹饰图案可以借鉴古村落建筑立面上的平面装饰,从中获得启发。

笔者以粤东的古村落平面布局为例,分析平面视觉系统对纹饰的影响。因为受宗族传统观念影响,粤东地区基本村落平面布局形式有“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等。布局用中轴对称、方格围绕单位、宗祠在中心点的方法,进进推进、左右蔓延。这和皇宫宅院布局颇有些接近,因此当地有句古谚“潮汕厝,皇宫起”,就是指潮汕地区的村落建筑形式借鉴了皇宫宅院布局。

粤东地区的住宅建筑多半是大型院落式民居,三个房子连在一起,中间一个小天井,叫做 “下山虎”,多见于潮州地区。中间的厅是客厅,同时也是祖堂,用来供奉祖先神位,两边为住房,类似北方的“三合院”。如果四面都是房子,围合一个中间的院落,就是“四点金”,四个房子的屋顶朝中间天井倾斜,和江南的“四水归堂”、北方的“四合院”近似。家族繁衍后,后代子女家庭就在原来的“四点金”后面增加进深、重复,叫做 “三座落”。在古代,大家族普遍都是三进,家中人多且有权有势的甚至有四进、五进。三进属中型住宅,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是最普遍的住宅形式。家族继续扩大,就在三进两边再增加住房,叫做“驷马拖车”,是“四点金”的升级版。中间的大宗祠就是“车”,拖车的“马”就是左右两边子孙所住的次要建筑。这种组合呈现的特殊关系,构成潮汕地区最有名的大型府第式民居,体现了平面组合丰富而典型的变化类型。潮汕古村落的平面视觉布局特点是线性排列、中轴对称、围合形式,有整体的核心。

古溪陈家庙位于揭阳榕城区仙桥永东涂库村,占地2000多平方米,在粤东古村落平面视觉系统中最具代表性。此建筑群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大灰埕设于门前,过堂水为埕边的溪流所引而至。该祠堂建筑为灰石木结构,中轴线上有三厅相亘,为三厅式,俗称“三厅二天井”。前中厅进深三间,面宽五间;后厅进深五间,比中厅、上厅明间略窄,面宽三间,供祭祖宗牌位。坐北朝南、布局方正是古村落布局的标准方式。山区的古村落因为地形地势影响,未必能够完全达到这个标准,而平原上的古村落基本都呈现这种布局。整个粤东地区的宗祠建筑也基本呈现这种标准形式的布局。延续宗祠工整布局方式的村落有很多,如潮南区垅田镇东仙村的东里寨、潮州金山区的“沟南许地”、澄海区程洋岗古村都是坐北朝南、布局工整、住宅串联的方式建造而成的。从平面布局来看,同图案中的回纹结构类似。

古村落平面布局形式呈现出的回纹、中轴对称形式与传统服饰图案(特别是纺织品中的)回纹体系图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回纹,又称为茴纹,是民间常用的传统纹样,用横竖短线折绕组成方形或圆形回纹文字,因为形式接近中文的“回”字,称之为回纹。在古村落布局中,单体建筑好像一个“回”字,横竖延伸,从空中俯瞰,整个平面是连续重复的“回”字,在粤东众多的古村落中很常见。

回纹始于古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它的线条呈现方折形卷曲,形如“回”字形,寓意是“富贵不断头”、吉祥如意,是中国装饰纹样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几何装饰纹样。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是同源同义,二方连续的回纹常用作边饰或底纹装饰,具有丰富多彩又不失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在潮汕古村落的“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百鸟朝凤”四大平面视觉布局系统中,回纹是反复出现的四方连续组合的回回锦图案。

此外,还有其他常见的纺织品装饰类型,如方回单体型、减笔组合型、正反“∽”型、一笔连环型。在明清时期的潮州纺织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回纹是方正形的单体回纹,特别是在刺绣品上,通过线条循环往复的延展形成连绵不断的动感形态。这种回纹构成方式在古村落的布局中是屡见不鲜的。正反“∽”回纹在潮州刺绣中也比较多见,只是做一个“∽”形结构的小小改变,以减笔组合型为基础进行反向后形成新“∽”型样式,使得纹样的装饰风格变得流畅、活泼而灵动。而在建筑布局中,这种回纹不多见,一笔连环型在村落布局平面中也极为罕见。

三、古村落平面视觉系统中吉祥图案的运用

(一)吉祥图案及其寓意

在平面视觉装饰中,吉祥图案的题材丰富多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无不入画,大多以木雕、屏风、壁画、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所谓“吉祥图案”,就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图案寓意多是“富、贵、寿、喜”,富,表示家财丰厚,包括丰收;贵是权力、功名的象征;寿,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则涵盖了婚姻、友情、子嗣的繁荣等。此外,其他吉祥图案有:松柏,冬夏常青、凌寒不凋,用来象征长生不老;石榴、葡萄,籽粒繁多,寓意子嗣繁荣、荣旺富贵;桃子、仙鹤,寓意健康长寿;合欢叶,祝福夫妻美满幸福。吉祥图案一般有三种构成方法:一是通过纹样形象来传达寓意;二是利用汉字的自身特点,谐音双关来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三是利用吉祥汉字的各种书体进行装饰变形。

(二)吉祥图案在古村落中的运用

吉祥图案装饰广泛用于潮汕民宅祠堂建筑上,图案寓意的使用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极致。

古村落平面视觉系统中比较突出的是吉祥图案的广泛使用。陈氏家庙的平面装饰系统布局具有代表性,建筑物内大量的构件装饰运用了吉祥图案。从屋顶来看,前后采用了硬山、歇山两种不同形式,屋顶既有统一性,又具有变化性,主次分明。构件装饰采用了极为繁密的方式,拜厅木载下面的金漆木雕是精致的通雕,三、四层立体雕刻全部为漆金、金箔,这种装饰构件在相对朴素的方正建筑上凸显了细节的繁琐和纹饰的丰富。建筑物的中厅和拜厅相连接,呈现“凸”型布局,面宽和进深均为三间,八棱檐柱、浮珠柱础、圆棱金柱,棱柱上是二斗、一拱顶托,金钟横行支撑八棱横梁,上面有四斗、三拱假斗拱,纵向的中槽上是“三木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胚”的抬梁架,这里的木瓜、花胚就是吉祥图案。在梁架上布置了博古静物、花果虫草、祥禽瑞兽、戏剧故事场景、神话中人物等图案。此造型具有写实装饰的特点,在古村落建筑装饰系统中,特别在宗祠中较为常见。

建筑装饰的手法是金漆画。陈氏家庙的中厅有很多扇大门,明间是八扇,左右次间各六扇。其中明间的八扇大门都是双面装饰,上面是金漆木雕,内容是博古花卉,下面是有故事情节的描金漆画,背面是金漆山水画。门的装饰富丽豪华、金碧辉煌。

用龙、凤等神话动物来装饰建筑物,在明清时期皇家建筑装饰中很常见,其中五爪金龙纹样在明清两代是皇室专用纹饰。在潮汕地区的建筑立面装饰和刺绣中,五爪金龙的图案却很常见。明清时期,潮州刺绣、纺织品图案和建筑装饰同出一辙,金碧辉煌的金线立体刺绣,所用的图案和建筑立面的装饰纹样一样,也常常采用回纹布局,充填繁琐装饰纹样,组成工整中的繁密效果。

结语

潮州古村落建筑布局和装饰特点鲜明,在刺绣图案装饰等方面有比较完整的体现,是潮汕地区、闽南地区审美的集中表现。古村落平面视觉系统和刺绣图案相互影响,内容安排搭配都很有讲究,装饰对象与装饰内容、意蕴相互统一。民居建筑和装饰图案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注: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学科共建规划项目,项目名称:广东古村落平面形态视觉设计的传承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GD13XYS16)

参考文献:

[1]寻胜兰.浅论中国象征符号与传统造型[J].装饰,2000(1).

[2]赵屹,莫秀秀.吉祥图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田自秉,吴淑生.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回族建筑范文6

和来自艺术家的构想,那么它将会落入一种认识的不完全状况,但这并不是指现有建筑智慧不正确或没有用,而是由于我们主张:若想在理解中进一步挖掘新的建筑智慧,或对旧的建筑智慧再确认时,就必须通过对作品的观照来取得。这当中的观照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对原认识,而是让已知的智能保留在零度的状况中,将它回归并让它暂时安置在书本里,然后由作品自己以自发性方式向我们揭示出来。这样我们既可以保有原有建筑智慧再次精铸出来的内容,又可以从作品体悟中获得新生的建筑智慧。如果我们承认建筑艺术性就是建筑作品,那么建筑艺术性就必须是我们先和建筑作品接触,然后从其中启迪出来的一切内容。

二、建筑艺术道理的显现方式

建筑艺术道理是什么?建筑艺术道理如何发生?虽然我们只能从作品的外在形式追问建筑艺术道理的问题,不过为了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并更加清楚问题中的内容,则必须先澄清建筑作品中艺术道理的生成与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若能选择某一种无内容性、无叙述性的艺术作品来探究,自然就清楚明白。建筑物总是极其静默地座落在土地上,既不以人们熟知的符号表述内容,也不描述任何影像,因此我们以一栋想象中的寺院为例来尝试分析前述命题。通常,寺院置身于山中,也有藏身于巷底,不管身处何处都能表现出其包含着神祇的形象与涵义,信徒们通过中国式龙柱、石狮、雕像、牌楼、山墙与钟楼,和膜拜祈祷被神召唤、感动和获得启示。建筑所呈现的相貌加上膜拜,轻易地就让神的形象或意旨深刻地进入信徒们的心灵,人与神就这样真正而实在地接触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寺院的建筑形体与空间里,我们较能直接感应到神的存在。这个膜拜神的场所,就因此成为神圣的领域。当信徒们进入到寺院,神就在寺院中现身。神的现身,并不是单纯地通过神像才现身,而是通过寺院自身的一切(建筑物、器物、神像、仪式、经文、神乐、……)对一个人进行了启示的作用,让这个人产生了神圣领域的勾勒与扩展,然后集中投射在神的形象、意旨上而使神现身。由此看来寺院及其所构成的神圣领域,并不是处于漂浮不定、时有时无的不确定性之中,而是确确实实真正存在,无时无刻不常在。在这样的统一体中,属于人类的诞生、死亡、灾祸、福祉、道德、堕落、伦理、违常等构成人类命运的种种形态就从而产生。就这样我们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看到属于某个人的民族性与历史性一起构成的世界———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世界。

三、建筑中艺术世界的显出

建筑艺术的心灵性,就如同教堂中神的存在一样,建筑的形体、空间与人的生活仪式使建筑作品与人的精神领域结为一体。因此,各种使用机能也成为一种社会性仪式,例如住宅、教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的使用都有各自的伦理与规范,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展现。我们进教室,与进住宅的心情感受绝然不同,这个不同感受本身就是建筑艺术性的显现物。在这些不同之中,我们看到建筑艺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从属关系。寺院给我们敞开一个心灵信仰的世界,也给出一个与建筑作品紧密关联的涵义。就在这个信仰世界中,一种民族性的东西才回归到民族自身,也因此才实现信仰的使命。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建筑不用任何符号就能进行表述神的意旨,并真实地呈现它的民族性与历史性共同构成的文化意义。住宅,四合院也一样在它的场域中,给我们敞开一个与文化和生活紧密关联的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我们就拥有了一种属于某人生活的民族性与历史性的东西,并且是全部回归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自身上。住宅建筑呈现的是这个民族的家庭伦理、生活与心灵的表象,以及该民族社会的文化性样貌。在这些实在的内容呈现当中,建筑的艺术性就体现出来了。建筑艺术的存在结合成一个总体,并注入属于我们文化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中,因此同样的集合住宅在美国与在中国所显示出来的内容就几乎完全不同。若我们因建筑形式与技术全面的全球化而用策略去维持文化与文明的等距,是极其不智,也是不必要的,而且也非常不当。因为民族文化自有它的世界,这些民族性、历史性等文化内容在建筑作品中的显现,全部都是来自于建筑作品以及它所在的土地与天空,其中的天空与土地是孕育一个民族文化的母体。由于寺院的屹立道出了天地与人的关联,另一方面建筑实体又接受大自然的、曝烈与酷冻,这就更显其屹立不摇,更加与该民族牢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上一篇时代建筑

下一篇西方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