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姑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回族姑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回族姑娘

回族姑娘范文1

回族男子服饰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头戴无沿小白帽(俗称回回帽)。无沿小白帽在回族中的普遍使用,是与伊斯兰教有关系的,因为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礼拜要求礼拜者头部不能暴露,必须遮严;磕头时,前额鼻尖要着地。这样,不戴帽子礼拜不符合教义,戴有沿帽子礼拜又不方便,而无沿小白帽则能弥补二者的不足。而且小白帽容易清洗,能经常保持干净,所以受到广大回族的喜爱,因而也称为“礼拜帽”。现在回族群众戴白帽,实际上已成为回族身份的一种标志。小白帽亦称为“号帽”,就是这个意思。小白帽在同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中也普遍受到欢迎而广泛使用。

小白帽的式样,大部分是圆形平顶,但由于地区和教派不同,有的回族也戴五角帽、六角帽或八角帽,有的还在小白帽正中绣上阿拉伯文字样。回回帽的颜色以白色为主,但到了冬天,为了适应天气的变化,有的回族老人就戴上用毛线织成的棕色或黑色无沿帽,年轻人外戴棉帽或皮帽,底下戴小白帽,并故意将白边露在外面,以表示自己是回族。回回帽也有用黑色或红色的平绒做的。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有些回族还头缠 “太丝达尔”(用白色或黄色丝织品制作的长布条,男性在参加重大宗教活动时要将它一圈一圈缠绕在头上),这是参加宗教活动专用的,平时不缠。

回族男子的衣服,最常见的是用白布做的双襟软扣衬衫(回族称为“汗褂”),天凉时套一个青坎肩,裤子为深色或白色的大裆裤。到了冬天,西北、东北等地的回族,喜欢穿二毛皮的长、短大衣,有些在家闲居的老人,常穿套裤(无腰部,只有长及膝盖以上的两条棉裤腿),耳朵上戴一对绣花青耳套,也常穿棉坎肩。

回族还有宗教场合专用的服装,如到清真寺做礼拜时穿的“衷白”。“衷白”类似阿拉伯的长袍,直领,胸前开扣,颜色多为黑、白两种。在清真寺念经的满拉(波斯语,意为学生)毕业时,要举行隆重的“穿衣”仪式,他们穿一件绿色的长袍,头缠“太丝达尔”,以示取得了当阿訇的资格。

回族男子服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白,从头上戴的小白帽,到身上穿的白衬衣,甚至白布裤子,无不以白色为佳。之所以崇尚白色,与伊斯兰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伊斯兰教圣人生前就喜爱白色衣服,他曾多次说过:“你们宜常穿白衣,因为白衣最洁最美。”另外,因为一天要做五次礼拜,要经常保持衣服的清洁,而白色的衣饰最能把污秽显示出来,以便随时洗涤,保证做礼拜时身体和穿戴必须洁净的规定。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较之男子更具特色。戴盖头在西北回族妇女中很普遍,深受她们的喜爱。盖头是羽纱、绸子制成的,颜色主要有绿、黑、白三种,其作用是除露面孔外,能遮住头的其他部位,如脖子、头发等。回族少女和已婚的戴绿色的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已婚和中老年的妇女在盖头下面还要戴白色或灰色的圆形撮口帽。中老年妇女的盖头较长,姑娘和们的只到肩部以下。

回族妇女戴盖头,主要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妇女们或用长袍遮身,或用面罩遮面。而在我国回族妇女中,长袍和面罩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就是具有回族特点的盖头。

回族姑娘范文2

也许很多人都见过回族婚礼,但很少有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聚集的乡村,亲身经历过回族婚礼后的第二天“耍公婆”、新婚夫妇“闯关”、“认公婆”的热闹场景。

宁夏回族自治区川区一带的回族有一个特点,小伙姑娘结婚的当天,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吃完宴席各自散去,并没有太大的。但懂行的人都知道,重头戏在第二天。

第二天一大早,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来的人越多,证明主人家人缘好、威信高;给主人家玩的花样越多、越狠,主人就越高兴。

每个村里都有几个善玩、会玩的大婶、大妈,她们早已准备好道具,先是戏耍新婚夫妇,让他们闯关认长辈。

第一关:早生贵子。一位大婶手拿一根细绳拴着两颗红枣,将新婚夫妇从洞房引出来,而且两位新人必须手挽手跳着舞步出来,然后另一位大婶手捧六颗核桃,放在地上,手拿笤帚等待新人来抢核桃,一旦新人来抢,她会挥动笤帚扫开核桃,阻止新人来抢,直到一对新人抢到核桃为止;然后一对新人还要继续共同吃掉大婶线上拴着的两颗红枣,意寓“早生贵子”(男孩)。

第二关:风雨同舟。新婚夫妇从门口摆着的方桌下面钻进早已准备的大纸箱里(电冰箱包装盒),门口的人把纸箱两头封住,然后所有人来回摇晃,直到一对新人求饶为止。意寓夫妻二人“风雨同舟”。

第三关:心灵手巧。一对新人先后钻出纸箱后,面前摆着十几把凳子和桌子,每一个凳子下面都放着一根筷子,一位大婶给了新娘一双筷子,让他们站到凳子上,由新郎抓住新娘,新娘弯腰把地上的筷子夹起来就算过关,难度挺大,一旦失手,新郎就免不了挨打。这是考验新娘心灵手巧的一关。

第四关:火眼金睛。这一关是将公公婆婆用床单罩住,不准出声,由新娘辨认出公婆,并敬上盖碗茶,而且认公婆时要反叫,叫公公是婆婆,叫婆婆是公公,一旦有错,新郎受处罚。

回族姑娘范文3

冬至前夕,12月18日,五师九团回族职工马仲清邀请湖北孝感、安陆市的几位 “亲戚”来到家中,和他们一起包饺子、话家常。

今年45岁的马仲清是该团四连职工,因为妻子常年患病,生活压力比较大。自湖北省与博州、五师少数民族家庭开展 “结亲戚、结对子,促民族团结、促长治久安”的“双结双促”活动以来,孝感安陆市便与马仲清结为“亲戚”,给了他很多帮助。

收到马仲清的邀请,援疆干部们满心喜悦。为了减少他的经济负担,援疆干部们一大早就买了包饺子用的食材,用细心体贴的实际行动帮助着马仲清。

一进门,李正彪就放下手中的东西,握住了马仲清的手。

“这多不好意思,我请客还让你们买东西,多不好!”朴实的马仲清不善表达,反复说着“不好意思”。

一番寒暄后,大家开始动手,共包“援疆饺”。

和面、洗菜、炒鸡蛋、拌馅,分工合作,一切就绪后,几个人便围坐在茶几前包起了饺子。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冬至在湖北有哪些习俗,援疆干部们一边动手,一边介绍着汉族的节日习俗,马仲清也时不时地补充一下回族的习俗文化。

“你看孙丹包的饺子像蝴蝶,不过就是‘肚子里没货’!”细心的杨宁娜很快就发现了“秘密”。

“我这‘蝴蝶’好看不好吃,我觉得还是马大哥包的饺子又漂亮又实惠!”孙丹谦虚地说,“马大哥,你这怎么包的,教教我!”

“你看,先要多放点馅进去,再把饺皮向中间捏一下,最后兜住两边往里合拢,用力要均匀,边儿要捏紧,吃起来才好!”马仲清耐心地示范着。

边教边学,边说边笑,转眼间,一个个漂亮饺子陆续 “问世”,而回汉一家的亲情也紧紧凝结在一起。

烧开水,煮饺子,吃着大伙自己包的饺子,每个人都体味着别样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回族人一般不过冬至,今天湖北的亲戚来了,一块包个饺子、吃个饭,加深一下我们之间的感情,又多了几个朋友,心里非常高兴。”

回族姑娘范文4

以茶定姻缘滇西南的德昂族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每当春茶萌发、满山遍绿之时,德昂族的青年男女便会相互邀约上山采茶,一首首倾诉男女爱慕之情的采茶调也随之飘荡在茶林中。若是哪位小伙子看上了某位姑娘,此时就可以主动靠上去帮她采茶,姑娘如果有意就会热情地与之交谈。几天后小伙子就会托好友给姑娘送去一小包茶叶“传情”,姑娘若愿意便会将茶叶收下,否则会委婉拒绝。当姑娘收下“情茶”后,小伙子便可以大胆地去“串姑娘”――光明正大地到女方家中坐在火塘边与姑娘谈情说爱。当感情成熟时,男方的父母便请媒人带上两包茶叶去女方家里说亲。生活在云南的拉牯族,当男方到女方家中说亲时,送给女方的礼物中也必须有一包茶叶和两只茶罐,而女方则要通过品尝男方送来的茶叶来评判男方劳动的本领如何。生活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定婚礼品中也必须有2公斤的茯茶一块。居住在甘肃一带的东乡族定婚礼品中也必须有茯茶两盒。广西壮族男青年首次去女方家中相亲时,姑娘按当地风俗要给小伙子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有糖,说明姑娘看上了小伙子;如果是淡茶,则说明姑娘不同意这门婚事。广西一带的苗族小伙子去女方家里求婚时,姑娘也会十分客气地沏上一杯茶,如果茶水中有四片茶叶,说明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茶叶,则表示拒绝。

陕西省韩城一带的青年男女由相见到成婚,每一步都要有茶来牵线搭桥。男方长辈带小伙子第一次去女方家中说合,称之为“相亲”。经过互相介绍和交谈,若姑娘相中男方,姑娘的父母便会当众高声喊到:“叫娃儿(女儿)给她叔(伯)敬茶。”此时姑娘便一边敬茶一边对男方长辈称呼尊称,这叫“改口”。相亲之后是“定亲”,定亲仪式在男方家中进行。午饭前由姑娘依次给男方家中长辈敬茶,先是由姑娘倒茶,再由姑娘亲手一杯杯送到长辈手上,这叫“认亲”。宁夏回族的风俗是,若一对青年男女相互有意,经媒人中间搭话之后,便由男方的父母带1斤香茶、2盒红糖和1斤点心,会同媒人一同去女方家里说亲。女方同意后,便会选择一个吉庆的日子,举行定婚仪式。定婚这天,男方除了要准备一腿羊肉、一刀牛肉、一对鱼之外,还要裹10对或20对“茶包”,每个茶包中包有茶叶及红枣、枸杞、核桃仁、冰糖、白糖、柿饼、桂圆、芝麻等食品。这些东西还要装在食盒中请人抬着由阿訇亲自带领送到女方家中,因此定亲也称之为“下茶”。礼品中有茶包,表示女方已受聘此婚事,不再反悔。女方还要将男方送的茶包分送给自己的亲友,让亲友们共享其乐。

喜茶添吉庆 青年男女由相认到定亲少不了以茶为媒,当他们终成眷属,喜庆热闹的婚礼上更是少不了以茶助兴。

江苏扬州地区的新娘一进门就要先吃“三道茶”――“莲子茶”、“枣子茶”、“桂圆茶”,意含“并蒂双莲”、“早得贵子”之意。陕西韩城一带,新婚之夜姑嫂要领新娘到本族中挨门挨户走一趟。每到一家,先由姑嫂作介绍,新娘便喊一声长辈的尊称,同时献上一杯清茶,这叫“认门”。认门回来后,街坊邻居早已聚在洞房等待吃新娘的喜茶了,新娘要热情地敬茶,这是闹洞房的序曲。

宁夏回族的新娘在结婚这天,要在吃过午饭后,特意换上娘家陪嫁的嫁衣,来到上房给男方家中长辈及兄弟姐妹敬“八宝茶”。新娘当众将茶碗盖揭开,把娘家送的上等好茶、冰糖、红枣、葡萄干、核桃仁、枸杞、芝麻、杏干等依次放入碗中,然后再用沸水冲入,双手捧递过去,同时还要亲切地说一声:“请喝香茶。”这种敬茶仪式要在新婚头几天天天进行,每天早、午、晚3次。

回族姑娘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其文化特征根源,以求传承与发扬。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 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 47个民族,其中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遍布全疆。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创立了丰富多彩、见格迥异的民风民俗。由于地域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膘悍、英勇、尚武的民族特征,并在不同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用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语言,诉说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智慧和追求,是体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分布及特色传统体育项目

新疆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有其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见表 I)。目前,新疆已经发掘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629个小项,其中,速度赛马、赛走马、赛骆驼、民族式摔跤、叼羊、射箭、秋千、武术 、背式拔河、国际象棋等被列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姑娘追、斗鸡、沙哈尔地 (空中转轮)等成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 目;速度赛马、赛走马、民族式摔跤、射箭、秋千、武术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则多次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2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源

2.1 地域文化根源

少数民族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的 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是人们适应与改造环境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与 自然斗争的一种反应。新疆 (古称西域),是联系亚欧的必经之路,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历史上 ,这部分地区民族迁徙和交往活动十分频繁,使居民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加之新疆复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地形我样,有高山冰川,有平原绿洲,有辽阔美丽的草原,也有荒无人烟的千里戈壁。这一块块地貌气候奇特、人文景观迥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民族不 同的生活圈子。天山以北地 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候湿润,利于森利和草场的生长和发育也利发展畜牧业 ,严酷险峻的 自然环境和动态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他们坚韧刻苦、豪迈顽强、勇敢剽悍、自由乐观的精神性格,于是从日常生活的需求中演化出了很多传统项目,如:赛速度马、赛走马、刁羊、跑观射箭、滑冰等。而天山以南冬季短暂,夏季漫长,属于温带干旱荒漠气候,这里的人们多是定居,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一地区所产生的体育项 目主要有摔跤、拔河、赛跑、荡秋千等跑、跳、投及武术、角力等。

2.2 军事文化根源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史 ,既是一个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战斗史,又是一个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血泪史。一些民族在战争中灭绝,一些 民族为了生存和 自由被迫长途迁徙。为了民族自下而上和民族利益与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但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独立的体制,特别是在军事上从未形成或产生固定的军事组织,也没有独立的军事制度,因此生产劳动中的体育技能往往也用于战斗。

哈萨克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充满战争色彩,由于生产需要精骑善射,于是便产生 了马术、马上摔跤、跑马射箭等马上运动,而这些运动无不与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息息相关。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只有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头脑才能赢得战争,而这种军事战斗的需要也作为一处直接动力促进了这些具有军事功能体育项目的不断发展。又如马上击棍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很像古人在马背上挥舞长矛进行厮杀,场面精彩而热烈。这种游戏就是从古代战争中沿袭下来的,后来演变柯尔克孜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表现牧民们勇敢果断的精神,至今仍沿用。

现在,这些活动失去了其军事意义 ,但仍在民族体育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2.3 生产生活文化根源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草原牧场星罗棋布,马匹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各民族人民依据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方式,在闲暇之余,利用心爱的坐骑较量速度技巧,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竞赛,如赛马。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掷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与牲畜角力,因此产生了赛跑、射箭、射弩、摔跤、投掷等活动,并逐渐演变为体育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少数民族载货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锡伯族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因此锡伯人民自古勇敢善射,族内的孩子们在会跑时就教骑马,能拉弓时就开始学射箭,他们认为这些项 目能磨练意志、显示武功、锻炼身体,他们的射箭和摔跤两个项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蜚声中外体坛。哈萨克族的叼羊是人们对早期狩猎情景的写照。蒙古族的 “打布鲁”起源于古老的狩猎生活,是蒙族人打飞鸟击走兽的一种方法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珍珠球”是模仿满族采珠人劳动演变而来的,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 比赛项目。

由于各民族的分布地域、经济 、思想、文化习俗的差异,即使同一体育项目,其内涵和技艺也有较大差异,如蒙古族摔跤、哈萨克式穿麻袋摔跤、锡伯族摔跤规则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另外,新疆牧区仪器主要 以肉食、奶制品为主,常年高蛋白营养的摄取,使得他们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具备了体能主导类运动的素质要求和条件。

2.4 宗教传说文化根源

远古时期 ,自然科学尚不发达,少数民族先民对人类自身的秘密、生老病死、各种梦境等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心目中的神灵是开天辟地、造就万物、创造人类的最高主宰。于是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动作来表达图腾,以示对祖先的崇拜,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日期,就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信仰作剥去了神秘的外衣,但成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了下来,民俗文化也 以一种健身、娱乐的体育形式而成为了节日的重要内容。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和通道,自古以来就有多宗教并存,早在伊斯兰教传人以前,就有佛教、摩尼教等在各地区流传,许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源于宗教仪式。如喀什地 区的维吾尔族人民喜爱“萨满舞”,就是原始萨满教留下的明显痕迹;蒙古族 的那达慕大会源自于先前的祭敖包,祭敖包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

还有很多民族体育活动以传说和神话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如哈萨克族 的 “姑娘追 ”,柯 尔克孜族 的 “飞马拾银”、“打皇宫”等,都带有神秘的色彩。

2.5 节 日民俗文化根源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节 日为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衣好的场所,不管在喜庆丰收、婚丧嫁娶,还是纪念性、娱乐性的各种节日中,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其它文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增添了纷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新疆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在欢度开斋节期间,除了互致问候,唱歌跳舞等活动外还要举行赛马、赛骆驼、叼羊、摔跤等活动;柯尔克孜农历3月22日过 “诺劳孜”节 (即新年)时互相拜年 ,举行赛马、马上角力、打靶、叼羊等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塔吉克族人 民过着半游牧班定居的生活,每逢皮里克节、肉孜节等都会举行骑牦牛叼羊、鹰舞、马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体育活动;在喜庆集会和婚嫁喜事中柯尔克孜族有一种 “姑娘追”的游戏,表达人们的喜庆与欢乐,也是青年男女借助骑术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包含了赛马、射箭、拔河等多项体育比赛,使民间传统体育的民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节 日民俗为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载体,民间传统体育也同时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2.6 娱乐文化根源

新疆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猎获猛兽 ,采集归来之后 ,喜庆丰收时 ,都要为自己的收获以歌声、舞蹈、游戏表示庆贺,劳动之余、谈情说爱之中,族人们也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消遣余暇,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而产生,并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易于组织开展,并能令人愉悦、得到情感抒发和宣泄。在活动中,人们不以失败为耻,而是互相学习,享受快乐。如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的“荡秋千”,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姑娘追”,柯尔克孜族的 “嗄啦哈”,塔塔尔族的“爬杆”,维吾尔族的 “打嘎嘎”等都具有典型的娱乐文化特征。

3 小结

新疆是古 “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各民族迁移、角逐和交汇融合之地。这片土地上的47个少数民族尽管历史渊源不同,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 同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既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又有新特民俗文化鲜明的个性。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流传至今,在社会交往、民族团结、政治经济方面显示出特殊的意义,也对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增进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于杰,尹丽娜.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68—7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 (体育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 (民族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4]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上)[J].娱乐、休闲健身

[5]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上)[J].娱乐、休闲健身

[6].新疆哈萨克族特色传统体育发展新路研究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30-32

[7]刘伟,金贵.回族民间传统体育笔谈 [J].回族文学,51—54

[8]咸云龙.试析中国回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J].回族研究,20021:101-105

[9]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 (1):9—12

[1O]钟志勇.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毅松.达斡尔族传统体育及其特点 [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1:70—74

[12]霍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 [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45-275

[13]王岗,王铁新.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8—87

[14]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40(1)94—99

[15]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 [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6(6):107一l1l

回族姑娘范文6

听到这声吆喝,你一定以为时光倒流,回到了古代,那你可就错了,这是每位来参加南宁市明秀小学“校园民俗风情节”的朋友都会听到的一句欢迎词。“校园民俗风情节”是明秀小学举办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一,主要包括民俗风情大舞台、民俗体育竞技、民俗风情一条街等活动,据说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咱们瞧瞧去!

走进校门,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循“香”而去,“土家甜酒坊”展台前壮乡小姑娘早已为客人准备好了土家甜酒;喝过土家甜酒,我们再一起去看看热闹的民俗风情节吧。出发――

第一站 民俗风情大舞台

走进校园,眼球被盛装出现的学校鼓号队紧紧吸引,那振奋人心的演奏,配上活力四射的健美操表演,让全场观众的心都跳跃起来了。

“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一首教师对唱的民歌《藤缠树》唱出了浓浓的壮乡情。这边歌来那边舞。瞧,那边新疆小姑娘穿着自己做的民族服装,带着俏皮的

舞蹈正向我们走来;这边彝族小姑娘那婀娜的舞姿已引起观众阵阵掌声。

第二站 民俗体育竞技

“劈啪,劈啪――”一阵敲打竹子的声音吸引着我狂奔到体育场。哇!他们在跳竹竿舞呢。这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活动,不管你是谁,都可以尽情地跳个痛快。看,手脚灵活、节奏感强的在竹竿阵里如鱼得水;胆子小的被困在竹竿阵里不知所措;有双脚见缝插针的,有单脚找不着北的,个个都跳得乐了。还有超级精彩的板鞋比赛,“加油!加油!”一声声呐喊使整个校园更加热闹、沸腾。

看完了热闹的体育竞技,我们到“民俗风情一条街”看看吧,这可是风情节上的“重头戏”。

第三站 民俗风情一条街

全校21个班级全都亮出了自己的招牌,穿着民族服饰的“小吆喝”们正在自己的展台前热情地接待客人。这里不仅有美味的中国民族美食,也有朝鲜、泰国、文莱的特色小吃。

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发了美食票,一张票换一份美食,得票最多的展台就是优胜者。瞧,小食客们正兴高采烈地到各家去“检验”他们的手艺呢!在这条街上,你可以尝尝维吾尔族的手抓饭,也可以来一口回族的八宝茶,还能吃到壮乡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等等。

美食一条街,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动手积极性,也凝聚了老师和家长的心血。“瑶族油茶”的原材料,是老师们在清明期间到瑶乡收集准备的。展台后面,有两个大人忙碌的身影,是老师吗?不,她们是热心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不少同学喜欢吃油茶,看主人忙不过来,索性自己动手学着做,真是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