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风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回族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回族风俗

回族风俗范文1

多元对话分享LED照明国际经验

LightSavers项目在加拿大多伦多、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美国纽约、菲律宾奎松等城市开展了一系列LED照明解决方案的测试,本次峰会上,来自这些城市的代表分享了其各自在LED户外照明领域的经验和心得。

LE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凭借优越的照明效果与卓越的节能表现,证明LED是一项适合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应用的实用技术。LED作为一种有意义的革新照明解决方案,节能突出,适应了世界范围内绿色照明的发展趋势:在智能控制系统的调配下,LED拥有几乎无限的表现力,越来越多的LED路灯闪耀在不同地区和城市。

苏州模式闪亮国际城市舞台

气候组织LightSavers全球城市代表峰会在中国的城市群中选择了苏州,是基于苏州的千年底蕴和亮丽的今天。2009年出台的《苏州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以苏州市的历史、现状和建设动态为基础,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动态伸展的架构。

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亮“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颗珍珠、一段墙和一个园林”深刻演绎,体现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在建筑美学上的立意:整套建筑外立面采用了近两万套飞利浦LED灯具,勾勒出了流光溢彩的城市形象。珍珠与LED,传统与现代,两种元素交相辉映,体现了飞利浦始终关注客户体验的以人为本理念。

回族风俗范文2

本文通过对回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以及宁夏回族聚居区回族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在思想观念、经济活动、宗教活动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较显著变化。

【关键词】

回族文化;内涵;变化

回族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的融合而由多种民族成分重新建立的一个“新民族”。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成员虽然风俗各异,语言不一,但对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使他们的观念在融合的基础上趋于一致,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回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并承担着为新宁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重要任务。在发展滞后的宁夏回族聚居区大力弘扬回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回族文化品牌,对于提高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用先进文化去占领回族聚居区阵地,让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进村入户,是新宁夏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回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回族文化基本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关于回族文化的界定尚无一致的观点,但已经有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研究学科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兹就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第一种观点认为回族文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大量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即融两种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充分体现了回族文化民族性的鲜明特征。第二种观点是从文化学角度提出:“回族文化是世界两大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当恰当,相当充分,相当全面的合和。”第三种观点从回族史的角度讲:“回族的形成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因此,回族文化的形成也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伊斯兰教在回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她从起源上和本质上决定了回族的命运,决定了回族文化的性质。”“以宗教为纽带和核心将民族穆斯林凝聚在一起,铸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广泛汲取文化并将两者融合起来,酿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回族文化”。第四种观点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回族文化基本上是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本土文化通过双向交流,在渗透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文化,在当时以其各自独特的风貌,丰厚的积淀,现实的价值,历史的地位雄踞于世界文化的巅峰。两个高度发展的文化,俱是源远流长,在这个新的社会共同体中,它们融会成一种新的民族文化。”第五种观点从多维视野的角度提出:“在文化上,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交流、融合,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但回族文化不是以上几种文化的简单堆积和叠加,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

二、宁夏回族聚居区回族文化发展变化

宁夏回族聚居区回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是在现代化冲击下进行的,是由回族社会发展以及回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最主要包括宗教、观念、风俗习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宗教活动的变化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回族的民族意识增强,表现为宗教建筑(尤其清真寺)明显增多,这反映了穆斯林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又出现了一些变化。传统宗教习俗,在宁夏南部山区偏远的农村中仍严格保持,宗教氛围较浓厚,但在现代化冲击较大的宁夏北部地区则不一样。比如一些民族干部、在城里上学的学生,由于工作或学习繁忙,以及条件的差异,可能就没有许多时间做礼拜,一些宗教活动简化了,宗教节日的气氛也渐渐淡了。一些特殊的场合,工作性质的特殊,可能打破烟酒的禁忌。当然,由于不同门宦派别在各自宗教生活习俗中的要求各不相同,受现代文化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而离城市较远、较封闭的地区,传统的宗教活动受到的影响较小,受现代化的冲击较小。但总体来说,、宗教活动在现代化的影响下有了改变。

(二)观念的变化

1、职业观念

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由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的自然条件、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多限于小摊小贩式的经营,而大多数回民仍然居住在农村以种田为生,职业结构很简单。随着现代化在全国各地的渗入,科技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宁夏回民的职业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农村居住的回民,除种田外,还从事养殖、加工、塑料大棚种植等,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机械化程度也逐年增加。此外,回族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职业结构,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开始选择各种各样的职业。尤其是距离城市较近的回族社区,接受了现代文化的传入,从事餐饮业、运输业、商业,或到城市、乡镇企业中打工的回民也较多,他们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也把现代文化带入宁夏回族聚居区,影响了回族群体的职业观念。

2、消费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回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确立了自我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消费文化,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消费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和多样化。人们用于文化教育、娱乐休闲和文化服务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长,日常生活消耗比例不断下降,消费质量逐年提高。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文化含量的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宁夏回族聚居区回民将收入的大部分投资于子女的教育和本人的再教育,而电视、电话、洗衣机等电器进入回民家庭,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风俗习惯的变化

1、婚丧、节日习俗

在宁夏南部偏远山区仍保持传统习惯,有红白喜事时全村人都参加,而在城市或邻近城市的地区,一般只有亲戚和邻居参加。传统的宗教节日气氛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也渐淡了,更多的吸收了汉族的节日内容,如过春节、元旦等。

2、居住格局

回族传统上围绕清真寺居住,这样的居住格局避免了与异族的多接触,有防止同化的排外心理,有利于民族内凝聚力的增强。但另一方面,减少了回族与外界的接触,失去了回族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来发展本民族的机会,并且影响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从而减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但在现代化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进行,造成大量商业区的出现和楼层建筑的增多,回族的传统居住格局被打破,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日益增多,而回民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景兰,马朝旗.家庭教育与回族文化观念的形成[J].西北大学报,1997,(3)

[2]李兴华.浅谈回族文化[J].回族研究,2007,(4)

[3]百崇仁.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内河[J].回族研究,1994,(4)

回族风俗范文3

[关键词]回族;汉文化认同;伊斯兰文化

回族是一个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且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它以信仰伊斯兰教为其宗教文化特色,并根据外在环境和自身需要将伊斯兰特色与当地的文化风俗极好的融为一体。因此,回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都存在着一种文化认同,他们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恰如其分的融合和发展,既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某些原旨,又蕴含着为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而做出的改变。

一、汉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是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礼仪风俗等)自觉地存在于自身的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且自发的遵循并以之为评价事物的标准尺度。文化认同的意义在于构筑了人类精神与心理安全的稳定基础。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文化认同一定是自发的与生存紧密相关。回族是中国民族,但是又与国内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不同,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有着特殊性。回族流动分散的特点及社会诸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回族与汉文化的接触密切频繁,因此汉文化认同也就成为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唐宋时期是回族的先民时代,大批穆斯林商人以经商为目的东来,这时期的穆斯林商人基本上仅聚集于东南沿海且人数较少,被称之为“蕃客”、“胡商”。他们牢固的保持着自己的和风俗习惯,交流往来也仅局限于商业上。

元朝是回回民族初步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对汉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的时期。这时候东来的穆斯林不是单纯出于商业目的,而过多包含着军事和政治因素。在元代,“回回”的含义已远区别于唐宋的“蕃客”,他逐渐脱去了侨居色彩,成为元代社会四等人种之一的色目人。元统治者由于文化经济的落后而自感于汉族的威胁,而较多任用回回儿参与国家的政治和财政活动中。他们开始关心世俗政治和国家大事,甚至于关心自己的宗教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变化,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自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回回人中享有特权的世宦子弟被允许入国子监学习。许多回回儿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做学官或是成为颇有名望的诗人、画家。可见,元朝之时回回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之深,他们虽仍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固守其教,却都不再以“外人”自居,对于汉文化和国家有着强烈的归属依存心理。

到明朝,回族已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其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形成,汉文化认同也更为根深蒂固。明朝政权不同于元朝的蒙古族政权,汉族政权的统治和文化的强化势必使回汉文化地碰撞更为激烈。明朝政府的各项限制性法令,进一步加强了汉文化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与中国社会的融合,回族逐渐摆脱了阿拉伯和波斯的影子,汉文的大量应用令他们对伊斯兰教某些经文之意已经不甚了解。为了确保回族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特色,兴起了“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运动,并提出了“二元忠诚”的理论,迈出了伊斯兰教儒学化的最大一步。

二、影响回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

回族文化对汉文化的认同是缓慢的、渐进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中,影响回族对汉文化认同的因素涉及到诸多方面。就外部因素而言,历朝中央政府的对回政策和杂居的状况对其影响颇深。就内部因素来说,回族为维系本民族发展的需求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感染力也极为重要。

1、元明政府的对回政策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政策,“因其俗而治其民”,依照伊斯兰教的教法掌管回回人的宗教事务、刑名诉讼等,让其自治其民。蒙古统治者多用回回儿为官,使得回回儿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文化典籍、治国方略以及语言文字。元朝东来的穆斯林多是士兵、工匠身份的男性,他们大多是蒙古军攻陷中亚城池的战俘,本身携带家属极少,回汉的通婚使得汉文化对其影响更为深远。

明朝政府实行“转相化导”的对回政策,以民族同化的方式对回回进行治理。明朝政府用褒扬伊斯兰教的办法,将其抬高到与封建理学同样“仁覆天下,道贯古今”的地位,从而引导穆斯林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汉族社会之中。“转相化导”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阻止回回之间相嫁娶,用行政手段促成同化。其次,在内地禁止“穿胡服、说胡语、用胡姓”,在文化上模糊回回人的民族意识,加强汉文化对其的影响力。第三,加强对清真寺的控制和管理,在回回穆斯林中只设教长而不设教法官,教长仅保留了传教布道的职责,无权过问回回人的诉讼纷争。在“转相化导”政策的作用下,回族文化进入到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结合的新阶段,汉文化认同感加强。

2、回族分布特点与居住环境

回族形成之初便分布及其广泛,与汉族的交往颇为密切。元朝之时其居住格局已初步形成,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此种特点的出现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是元初的三次西征,将数万计的穆斯林技术工匠和炮手编入到探马赤军中迁入中国。随着元代对中原统治的加强,色目人被广泛分派到全国各地驻防屯守,很多穆斯林士兵世代戍守,就地安家。另外,回回人继承了其祖先优秀的经商才能,一旦抓住商机,便迁至此处,又带动了相关回回人的迁入和聚集。这种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基本格局和与汉族杂居的居住环境,为他们接受汗文化和加强汉文化认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回族自身适应与发展的需要

回族作为一个散居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内且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很好的适应能力是必备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既要坚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做到与其它民族共荣共生。回族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民族,他们向汉人学习耕种,实现亦农亦商;学习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促进自身发展。明朝后期,回回的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受到了挑战,涌现出一批重新诠释和发展教义的知识分子,开创了“以儒诠经”的道路,同时形成了“回回理学”的理论。

三、汉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

自元至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已经被逐渐内化回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回族同样认同忠君爱国、孝悌之义的儒家传统,同时生发出对居住国强烈的认同感。回族文化在在宗教教义、语言艺术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汉文化特色。

1、伊斯兰教教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自元朝之始,回族所秉承的伊斯兰教就开始了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尤其明朝中后期政府的种种政策,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呈现出逐渐衰微的局面,不但政治经济地位下降,也出现了“经文匮乏,学人廖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危机。面对此困境,胡登洲首创经堂教育于关中,后继而普及西北、华北、西南、东南。是时,以王岱舆、刘智、马注等为代表的汉文译著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他们用儒家思想解释伊斯兰文化,将伊斯兰教义同儒家的道德伦理更加紧密地揉合在一起,使“伊儒相通”的观念渐入人心。他们提出“二元忠诚”的观点,提倡既要忠于,又要顺从于皇权。“忠主忠君”的提出,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更好地相结合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

2、汉语的普及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标识,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回族是唯一一个自形成起便使用汉语的民族。虽然回族的先民使用过阿拉伯语、波斯语及突厥语族诸语言,但当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时候,使用汉语就是回族的一个重要特征。采用汉语为本民族交际语言进一步强化了回族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使得汉文化成为回族文化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回族认同的文化符号。

3、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

回族风俗范文4

一、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回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内容广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及心理等。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体育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和回族传统体育。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主要有:

(一)踏脚

踏脚是宁夏泾源县独有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现仅流传于泾源县香水镇纯回族村园子村,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园子村农闲饭后,它是广大回族人民娱乐健身,锻炼身体必不可少的内容。“踏脚”是一种以腿、脚部动作为主,具有“武”、“舞”融合之美的娱乐性体育项目。“踏”即用脚掌、脚跟或脚外侧做出的一系列点踏、踢撩、横扫等动作。健身者均为男性穆斯林,分单人踏、双人对踏及群体踏等形式。

(二)赶牛

“赶牛”是宁夏泾源县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泾源回族“赶牛”从整体来看,与古老的曲棍球有相同之处,回族“赶牛”既体现了机敏的应变和判断能力,也需要很好的体力,因此,它是一种培养智力、锻炼身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回族“赶牛”既能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又能锻炼体魄,充分展示了回族男子的阳刚之美。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健康、活泼,游戏规则简单易学,不受场地限制,深受当地回族群众的喜爱。

(三)方棋

在宁南山区农村尤为盛行。每当劳动休息期间或茶余饭后,三三两两蹲在一起下方棋,有时下棋的人多了就摆几摊。下方棋就像下围棋、象棋一样,有时两人下棋,围观参谋、助威者不少,大家吵吵嚷嚷,非常热闹。在1991年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四)拔腰

在宁南山区回族青年农民劳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或场园进行拔腰活动。比赛时,俩人侧身弯腰搂抱对方腰部,并使劲将对方抱起,如果有一方将对方的两脚拔离地面,则为获胜。

二、开发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回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流行于宁南山区的民间文化内容,产生于回族的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回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它是构成回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传统体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的生产、狩猎、攻防等相关内容,逐渐演变成以健身、娱乐、观赏、保健医疗等性质融为一体,着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情感愿望满足、庆典丰收、传统节日等方面来。回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蕴藏着高原的神奇、峡谷的奥妙、牧骑的剽悍、荒漠的粗犷等丰富的内涵。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竞技表演性、娱乐观赏性、强身健体性、教育和文化传承性等价值功能。因此,如何开发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开发与保护

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开发宁南山区旅游价值时要弘扬回族传统体育浓厚的人文精神,揭示其文化内涵,展现应有的人文精神。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对一些体育活动尤其是民族体育的开发与保护,旅游活动是一种流动的活动,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过程。旅游者的流动,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及各种体育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要。通过专项旅游让旅游者确切、深入地体味回族传统体育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内涵。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对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二)积极引入与宣传

宁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人才、资金、经验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此应采取以“引进”为主的方式予以解决,即引入国内外资金、人才、成功经验开发保护宁南山区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了解宁南山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将回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游客在快乐的旅游中了解回族的发展过程和强烈的文化内涵,成为带动宁夏南部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三)把回族传统体育和旅游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回族风俗范文5

有53个少数民族。天津缺少德昂族和珞巴族。在天津,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人口比例占少数。其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由于他们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设置了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规定。

(来源:文章屋网 )

回族风俗范文6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条,提醒外人免进(在医院生小孩除外)。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五至十元的乜贴,有的还给实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养品,表现了回族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i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丸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镯、锁片,祝愿孩子长大成人。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回族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上一篇申论写作技巧

下一篇人物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