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例6篇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1

1.1编制目的确保地震应急工作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省防震减灾条例》、《*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处理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工作。

1.4工作原则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市政府立即按本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处置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省政府是处置全省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由国务院实施国家地震应急,省政府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发生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在中国地震局协调下,由省政府实施地震应急。发生较大地震灾害事件,在省地震局协调下,由江门市政府实施地震应急。市政府服从上级政府的指挥,执行国家、省及江门市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决策和命令,实施本行政区域地震应急。发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由市政府实施地震应急。市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地震应急依靠人民群众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和发挥人民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技术手段。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地震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2.1.1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较大地震灾害和一般地震灾害后,市科技局迅速向市政府报告,经市政府批准,市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转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视灾情需要补充其他有关单位的领导),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如下:总指挥:市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市领导)副总指挥:市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人武部负责同志、市府办副主任、市科技局局长)成员: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局、市经贸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安全监管局、市市政局、市信息产业局、*公路局、武警*中队、市公安消防大队、市电视台、中国人保*支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供电局、市气象局等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1)分析、判断地震趋势和确定应急工作方案;(2)部署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3)组织指挥驻*军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抢险救灾;(4)执行国家、省、江门市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抢险救灾工作部署,并向江门市政府报告市政府采取的应急行动;(5)视需要请求江门市政府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6)承担其他有关地震应急和救灾的重要工作。2.1.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成员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办公室主要职责:(1)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2)提出具体的抗震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3)贯彻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4)掌握震情监视和分析会商情况;(5)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研究制定新闻工作方案,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组织新闻会;(6)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7)承担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2.1.3市科学技术局的应急职责市科学技术局负责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事务,汇集地震灾情速报,提出应急相应级别建议,组织管理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

2.2地震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地震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图见附件1。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各级各类地震监测台网对地震监测信息进行监测、传递、分析、处理和报送;省地震监测中心、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对全省各类地震观测信息进行接收、质量监控、存储、常规分析处理,并进行震情跟踪。

3.2预警预防行动市政府转发省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地震重点危险区的有关文件,并及时部署防震工作。在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的基础上,省地震局组织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开展震情跟踪工作、提出短期地震预测意见,经省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报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并通报预测区所在的地级以上市政府。省政府决策短期地震预报,各级政府应及时做好防震准备。在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省地震局组织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开展震情跟踪工作、提出临震预测意见,经省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报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并通报预测区所在地级以上市政府。省政府决策临震预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我市行政区域的全部或局部在省政府临震预报区内,预报区所在地各级政府应迅速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包括: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单位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预警预防机制流程图见附件2)。

3.3预警支持系统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负责汇集地震前兆数据,为震情分析预报提供基础;省数字地震台网中心负责地震数据收集、数据管理和地震速报;省地震应急与信息中心为全省地震系统数据传输及计算机网络提供信道和连接手段,提供公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公用软硬件平台。

3.4地震预警级别及依据地震的紧迫程度,分为3级:“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作出划分;“地震短期预报”对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报;“临震预报”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报。依据地震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5级至6级地震”、“6级至7级地震”、“7级以上地震”。全国性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由国务院办公厅;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由省府办公厅;已经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市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报告江门市政府。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4.1.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4.1.1.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我省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4.1.1.2重大地震灾害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4.1.1.3较大地震灾害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4.1.1.4一般地震灾害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4.1.2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4.1.2.1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级响应。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下,省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市政府成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执行国家、省及江门市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决策和命令,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4.1.2.2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在中国地震局和省、江门市政府的领导、指挥和协调下,市政府成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执行国家、省、江门市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决策和命令,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4.1.2.3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省及江门市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政府成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4.1.2.4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省及江门市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支持下,市政府成立市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如果地震灾害使灾区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上级政府支援,应根据需要相应提高响应级别。确定地震应急响应级别的权限:I级响应由国务院决定,Ⅱ级响应由省政府决定,Ⅲ级响应由江门市政府决定,Ⅳ级响应由市政府决定后报江门市政府。我市地震应急分级响应流程图见附件3。

4.2信息报送和处理4.2.1地震的震情速报我市范围发生3.0级以上地震或临近地区发生影响波及我市的地震后,市科技局应立即与省地震局台网中心联系,核实震情,30分钟内,向市应急办(市政府值班室)报告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4.2.2地震部门的灾情速报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伤亡人数、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等。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市科技局应迅速向有关单位收集、整理、汇总有关灾情信息,在60分钟内向市政府报告灾情信息。震区所在地震部门按1.0、1.5、5.5、5.5、5.5……小时间隔向省、市地震部门报告灾情动态信息。如有新的突出灾情,随时报告。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特殊情况下,地震部门可越级上报。4.2.3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的灾情报送和处理震区所在镇政府(街道办)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在60分钟内向市政府报告并抄送市科技局和民政局;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并在事件发生后1.5小时内报至江门市政府。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信息局、市经贸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局、市安全监管局和*公路局、*供电局以及中国电信*分公司、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等有关单位迅速了解灾情,及时报市府办,并抄送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发现因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当地镇政府(街道办)要迅速核实,在上报灾情时,应特别列明有关情况(总人数、姓名、国籍或地区、性别、现在状况等)。4.2.4信息发生特大、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由省政府负责有关信息。发生较大地震灾害事件,由江门市政府负责信息。发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由市政府负责信息,市应急办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负责。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工作原则。应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4.3通信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信方式:启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开通应急通信链路,利用公共网络、通信卫星等,实时获得地震灾害现场的情况。市信息产业局迅速了解地震灾区的通信状况并组织相关电信营运企业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地震现场的应急通信方式:市科技局向市应急办申请,由市应急办协调,调派拥有卫星通讯设备的有关市直单位赶赴灾害现场,并架设通信链路,协助地震现场工作队保持灾害现场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实时联络。市信息产业局组织相关电信营运企业派出应急通信队伍和设备,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确保灾区通信畅通。

4.4指挥与协调4.4.1Ⅰ级响应(1)在国务院领导下,省政府组织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市政府组织指挥本市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市政府根据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江门市政府,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启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应急工作;必要时决定实行紧急应急措施。(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和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市科技局向市政府报告震情和灾情。市政府召开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全体会议,通报震情和灾情,根据灾害程度和灾区的需求,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执行国家、省及江门市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决策和命令;为国家、省及江门市紧急救援行动提供保障条件;协助军队和武警部队组织指挥部队参加抢险救灾;报请江门市政府实施跨市、县的紧急应急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等紧急应急措施;请求江门市政府提供支援。4.4.2Ⅱ级响应(1)在中国地震局协调下,省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市政府组织指挥本市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市政府根据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江门市政府,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启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应急工作,必要时决定实行紧急应急措施。(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和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市科技局向市政府报告震情和灾情。市政府召开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全体会议,通报震情和灾情,根据灾害程度和灾区的需求,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执行省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决策和命令;为省、江门市紧急救援行动提供保障条件;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和非灾区对灾区进行援助;协助军队和武警部队组织指挥部队参加抢险救灾;派遣灾害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赴灾区;部署饮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后送、物资调运、灾区内外交通保障;根据灾区的应急救援需要,实施交通管制等紧急应急措施;请求江门市政府提供支援。4.4.3Ⅲ级响应(1)在省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及江门市政府领导下,市政府组织灾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市政府根据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江门市政府,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根据市科技局的建议启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应急工作;必要时决定实行紧急应急措施。(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市科技局向市政府报告震情和灾情。市政府召开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全体会议,通报震情和灾情,根据灾害程度和灾区的需求,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组成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组织指挥灾区的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和非灾区对灾区进行援助;向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请求支援,协调组织部队参加灾区抢险救灾;派遣灾害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赴灾区;部署饮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后送、物资调运、灾区内外交通保障;根据灾区的应急救援需要,实施交通管制等紧急应急措施;视实际情况,向江门市政府请求支援。4.4.4Ⅳ级响应在江门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市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市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市级地震应急救援工作。(1)市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市政府根据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江门市政府,抄送市科技局和民政局;启动本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2)市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市级地震应急工作。市科技局向市政府报告震情灾情;派出市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视地震灾区的要求,协调灾区紧急支援工作,向灾区提供必要的应急支援;适时向市政府报告地震应急工作。

4.5紧急处置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地震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现场紧急处置的主要内容是: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埋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救援物资的接收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后向现场指挥部报到,报告队伍有关情况,了解灾情与救援行动进展;由现场指挥部划定责任区,部署救援任务;必要时向现场指挥部请求大型机械等条件支援;在救援行动进程中报告救援行动进展、新发现的情况、需要请示的问题;与现场指挥部协调转移、撤离的安排。

4.6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市公安局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局、*公路局组织力量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道路、公共客货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供电局组织力量对灾区供电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灾区供电。市信息产业局组织相关电信营运企业采取措施恢复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确保灾区通信畅通。市环保局组织力量对环保设施及污染源进行抢排险。市水利局组织力量对灾区水利设施进行勘查排险。市教育局指导学校组织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协助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市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赴灾区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市科技局协调组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展灾区搜救工作。市人武部协调组织驻*军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在地震废墟中进行人员抢救要按照搜索营救程序实施。现场快速展开:现场快速勘探,设置警戒线,建立救援基地;搜索行动:展开人工搜索尽快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受难者,进行犬搜索找寻被掩埋于废墟下的受难者,对重点部位进行仪器搜索以精确定位;营救行动:采用起重、支撑、破拆及狭窄场地营救、高空营救等方式,使受难者脱离险境;医疗救护行动:由具有现场急救经验的专业急救医生,采取医疗救护手段对受难者进行救助,迅速转送医疗站。不同救援队伍之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救援功能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友邻队伍之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关注结合部;区块内各队伍之间要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队伍之间保持联络,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4.7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地震部门负责监视余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震损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以及对损毁高大构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进行危险评估;市公安消防部门组织探测泄露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泄漏或爆炸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扑灭火灾;市环保部门负责监视放射性污染及饮用水源污染监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监视滑坡、坍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市直各有关单位应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4.8群众的安全防护震区各级民政部门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震区所在地镇政府(办事处)具体制定群众疏散路线撤离的方式、程序的组织指挥方案,规定输送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4.9次生灾害防御各镇政府(街道办)及有关单位对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市公安消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市环保部门加强灾区环境的监测、控制。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加强对灾区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市安全监管部门督导和协调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其他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次生灾害防御工作。

4.10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市科技局派人协助省地震局派出的现场地震监测工作队伍,加强地震监测工作。

4.11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震区所在地镇政府(街道办)要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员,并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市政府动员本市非灾区的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民政部门视情况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

4.12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市科技局在市政府领导下会同各镇(街)共同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包括人员伤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救灾直接投入费用构成。市科技局派人参加上级地震部门组织的地震灾害调查组,开展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各种地震地质灾害和地震社会影响等调查。

4.13信息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工作原则,具体按我市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工作的规定执行。

4.14应急结束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达到上述条件,由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的原机关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5.2社会救助市民政局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5.3保险保险公司按照保险责任及时理赔。

5.4调查和总结市科技局负责对地震灾害事件进行调查,总结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报市政府和省地震局。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并完善通信网络,收集汇总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应急救灾相关单位的通讯录并定期更新。各有关电信营运企业做好灾时启用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的准备。市信息产业局组织、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到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自有通信系统的单位尽快恢复本单位受到破坏的通信设施,协助保障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6.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6.2.1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市科技局会同市公安消防大队储备必要的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建立救援资源数据库,储存我市所拥有的云梯车、挖掘机械、起重机械、顶升设备及特种救援设备的性能、数量、存放位置等数据并定期更新。6.2.2应急队伍保障人员抢救队伍:军警部队及民兵预备役人员、各行业紧急救援队伍、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工程抢险队伍:电力抢险、桥梁抢险、防洪抢险、建筑工程抢险、特种结构抢险等队伍;次生灾害救援队伍:消防部队,石油化工、辐射防护等队伍;医疗救护队伍:部队和地方的急救医疗队伍;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市科技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伍;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市建设局、市科技局共同组成的建筑物安全鉴定专业队伍。6.2.3交通运输保障市交通局协调市经贸局、市公安局、*公路局、*海关等有关单位,负责组织力量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铁路、港口、桥梁及其它有关交通设施;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实施对灾区的交通管制。6.2.4电力保障*供电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障灾区电力供应。6.2.5城市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市建设局组织力量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客货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6.2.6医疗卫生保障市卫生局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测、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综合监督相关部门对灾区食品安全履行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对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协调灾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其他有关单位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工作,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6.2.7治安保障市公安局、武警部队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武警部队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急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6.2.8物资保障市发展改革局协调、市粮食局组织粮食供应,保障灾区粮食的供求平衡。市经贸局负责协调商业企业做好灾区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工作,维护市场秩序。市民政局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6.2.9经费保障市财政局负责市级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市民政局负责市级应急救济款的发放。6.2.10社会动员保障各镇政府(街道办)要建立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社会动员机制。6.2.11紧急避难场所保障各镇政府(街道办)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公共场所、社区和家庭配置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6.2.12涉外事务凡外国专家和外国救灾人员到现场进行考察和救灾,外国新闻记者到现场采访事宜,由市外侨局按有关规定办理。上述人员在华期间,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接待,并依法进行管理。应有关单位邀请临时来本市的外宾、外商及海外人士,由邀请单位负责协调安置;外国来本市旅游者和港澳台旅游者由旅游接待部门负责协调安置。

6.3技术储备与保障建设并完善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是地震应急指挥的技术平台,综合利用自动监测、通信、计算机、遥感等高新技术,实现震情灾情快速响应、应急指挥决策、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地震趋势判断的快速反馈,保障各级政府在抗震救灾中进行合理调度、科学决策和准确指挥。

6.4宣传、培训和演习公众信息交流:各级科技、教育、文化、出版、广播电视、新闻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使公众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在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实行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判定信息向社会,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根据有关规定,最大程度公布地震应急预案信息,宣传和解释地震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地震应急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公众的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各级政府定期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演习: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行业、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展开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习。

6.5监督检查市科技局会同有关单位对《*市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应急措施到位。

7其他地震事件处置

7.1有感地震应急有感地震是指人们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重伤和死亡以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当城区和大、中型水库等重要设施场地及其附近地区发生有感地震并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市科技局收集震情与社情,适时报告市政府。市政府督导有关镇政府(街道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当乡镇地区发生有感地震并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市政府督导有关镇政府(街道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并将应急情况及时上报市政府,同时抄送市科技局。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2

一、政府网站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政府以及受灾地区各级政府网站迅速调整版面,以专栏或首页报道的形式报道抗震救灾的情况。以此次震中所在的四川省为例,除了四川省政务网外,成都市、阿坝州、什邡市、凉山州、绵阳市、雅安市、广元市、彭州市、德阳市等受灾严重地区的政府网站纷纷迅速推出抗震救灾专题,受灾状况和救援进展,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及时报道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消息。

例如,5月14日,第一支救援部队进入由于地震导致交通全面中断的汶川县城,展开救援工作时,汶川通讯开始恢复,同时来自18个省份的医疗救援人员抵达四川参与医疗救护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即时消息《18省份1700余名医务工作人员抵达四川灾区》、《汶川获通讯设备通讯开始恢复》、《首支救援部队进入汶川县城》,并通报遇难人数达到14866人,同时《紧急辟谣:都江堰没有化工厂爆炸成都水质良好》等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21个地、州、市政府网站悉数增加了抗震救灾的报道,截至5月20日,共信息3000条以上(不包括州市下属县市)。以下是部分政府网站信息条数的简单统计:

政府网站所当地抗震救灾的最新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政府公告 政府公告是政府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抗震救灾期间,各级政府网站纷纷当地政府公告,公布救灾情况和政府抗震救灾应急措施,如5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网《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告(四号)》。公告及时公布了截至5月14日16时成都市的受灾情况,以及当地政府在抗震救灾方面的工作部署。

2.摘录媒体报道 引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的报道,本地及邻近地区的灾情,以及外界抗震救灾的举措、进展。例如5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新华网消息《900余名武警官兵在汶川县城展开救援》,报道900名武警官兵强行军进入汶川县城,展开救援。

3.刊登自采报道 网站工作人员还通过现场调研等方式获得第一手信息,并在政府网站上予以及时,如:什邡市人民政府网将来自什邡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信息做成报道《生命的奇迹:记成功营救被困124小时女工卞刚芬》,以现场图片报道的形式,报道河南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在四川什邡蓥峰实业总公司穿心店生产基地综合大楼废墟下,经过70多小时,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茶楼女工卞刚芬的事迹。

4.答复网友来信 回答在外务工乡亲来信,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在外乡亲担忧。如5月14日,苍溪县政府网了一条标题为《回复在外乡亲邮件:干部进村入户农村稳定》的消息,逐条答复了一位在外务工的苍溪乡亲在发给政府网站邮件中所提到的问题,向外界提供了地震后苍溪辖区内八庙、寨山、东蹊等地的受灾状况。

由此可见,政府网站在抗震救灾信息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信息及时。地震当天下午,四川省政务网就及时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的消息。此后,各地政府网站纷纷及时更新,以最快速度受灾信息,当地自救以及各界关注的情况。其中,阿坝州政府网站在电力、通讯网络全部瘫痪的情况下,利用一条绕过重灾区的备用网络线路和应急电源,持续在网站上向外界披露公众欲知而不得的重灾区的情况,为营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其次,信息数量密集。从上表中可看出,在地震发生不到9日内,10个政府网站抗震救灾信息约2373条,平均每天约263条。其中,雅安市共消息615条,每天接近70条,而在地震发生前的5月10日和11日,当地均未政府信息,5月9日也仅33条。

第三,注重信息反馈。地震发生后,受灾状况和救援进展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在苍溪县政府网站的《回复在外相亲邮件:干部进村入户农村稳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二、政府网站在地震危机中的作用

1.救灾信息,弥补传统媒体报道视野局限

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大报纸纷纷辟出大量的篇幅报道灾情,电视和广播更是全天候直播,向受众传递了丰富而翔实的抗震救灾信息。但是,受到媒体资源的限制,绝大部分媒体都把焦点集中在都江堰、汶川、北川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而政府网站聚焦本地区灾情和救援情况,弥补了传统媒体报道视野的局限,使得受众对灾情有了全景式的了解。

此外,正如前文所述,由于8级强地震破坏了灾区的通信设施,阻断了交通,救援队伍和记者一时无法到达灾区,阿坝州政府网站的汶川等地的受灾信息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平日仅千余人流量的网站,激增至18万。

截至5月16日,该网站的浏览量达到3792433人次①。

因此,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互为补充,成为下情上传、上下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提供了各项信息。

2.政府公告,营造政务公开氛围

除了报道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外,各地政府网站还承担了政府公告的职能。例如,5月13日至18日,成都市政府先后6个政府公告,分别介绍了灾情和政府应对灾害的方案和各项措施,第一时间对受灾群众的饮食卫生安全等问题作出安排。

政府公示、公告、决议、政策等,本是政府网站的首要职能,是体现政务公开的重要平台。在抗震救灾的危机时刻,政府网站及时政府的各项决议,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为抗震救灾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务公开的氛围。

3.引导舆论,及时消除受众负面情绪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少群众难免产生恐慌的情绪,这就在客观上为谣言、小道消息的滋生提供了机会。政府网站及时沟通信息,回答群众询问,发挥了引导舆论、避免负面信息流传、稳定人心的作用。前文中苍溪县政府网站回答在外务工乡亲的询问,便是一例。

综上所述,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各地政府网站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权威性,补充了传统媒体信息不足的局限,有效地进行了正面信息传播,突出了政府网站在信息渠道上的公共性和主导性,使得政府网站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了媒体的传播价值。

三、政府网站抗震救灾报道对于政府传播的借鉴意义

汶川地震之后,各级政府网站的有效传播,在受众中增加了政府的威信,提高了政府传播的效率。

通常来说,政府传播是指政府的各种传播行为,如公共信息、组织内部信息传达与沟通、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舆论观察、民主政治与公众的政治参与中的信息交流、政府的政府传播活动等等②。总的来说,政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单向传播模式。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权力系统,传播途径与组织传播渠道相重合,信息流动具有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单向传播模式。

二是多渠道传播途径。由于我国传播媒体与政党的紧密关系,政府传播除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之外,事实上还通过大众媒体进行。

三是偏重宣传效应。由于政府位于传播中心,信息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单向呈辐射状传播,最终到达公众,因此政府传播往往带有明显的宣传倾向,传播公共信息的功能偏弱。

在政府传播体系中,政府网站是重要的一环。政府网站是政府出资,由专门网站护理人员开发、维护,使政府的工作信息化、透明化的一种职能型网站③。它的主要功能为两项:一是通过政府信息,实现政务公开;二是政府通过网上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互联网特有的物理属性,大大降低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政府网站日渐成为政府传播体系重要的一环。

而汶川地震中,从中央到四川地方政府的各级政府网站,及时调整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发挥了政府在组织相关信息中的积极作用。从政府网站在抗震救灾信息上的表现,可以得出两点经验:

首先,应正视政府网站所具有的潜在公众影响力。因此,在遭遇重大社会变化、重大政策出台等情况下,由于政府网站具有超越大众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容易得到受众的重视。此次阿坝洲政府网站浏览数量激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我国有些地区的政府网站,由于不重视政府网站在政府传播中的作用,很少更新,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有效信息推广的机会。因此,除了重大社会变化、重大政策出台之外,政府网站也应在平时加强公众影响力的积累。

其次,应转变政府网站的传播思路。由于政府网站是政府出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务公开的平台,因此,大部分政府网站从业人员对政府网站的功能和传播方式具有片面的理解,政府网站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多公告,少公告背后的新闻;多进行宣传,少开展传播;多群众来信,少信息反馈。这就使得政府网站出现了“信息传播壁垒”,许多重要的信息无法有效、准确地到达受众。各地政府网站应尊重传播规律,利用政府网站的影响力,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纷纷提出了建立“阳光政府”的政务公开目标。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更好地实现政府和公共信息迅速有效的传播,此次汶川地震一些政府网站的表现,不失为很好的借鉴。■

注释:

①见阿坝州政府网,/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3

l.1编制目的

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l.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l.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处置地震灾害事件(含火山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1.4工作原则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立即自动按照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省级人民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重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视省级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的需求,国家地震应急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由国务院实施国家地震应急,发生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由中国地震局实施国家地震应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地震应急依靠人民群众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和发挥人民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技术手段。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经国务院批准,由平时领导和指挥调度防震减灾工作的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转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中国地震局。

2.2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负责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事务,汇集地震灾情速报,管理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工作,管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各级地震监测台网对地震监测信息(含火山监测信息)进行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和报送;群测群防网观测地震宏观异常并及时上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全国各类地震观测信息进行接收、质量监控、存储、常规分析处理,进行震情跟踪。

3.2预警预防行动

中国地震局在划分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基础上,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短期地震预测意见,报告预测区所在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省(区、市)人民政府决策短期地震预报,及时做好防震准备。

在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中国地震局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临震预测意见,报告预测区所在的省(区、市)人民政府;省(区、市)人民政府决策临震预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预报区所在的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人民政府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内容是: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4.1.2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在国务院领导下,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地、州、盟)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市(地、州、盟)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市、区、旗)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如果地震灾害使灾区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上级政府支援,或者地震灾害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应根据需要相应提高响应级别。

4.2信息报送和处理

震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地震部门;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

国务院民政、公安、安全生产监管、交通、铁道、水利、建设、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报国务院办公厅并抄送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中国地震局和民政部。

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收到特别重大、重大地震信息后,应在4小时内报送国务院办公厅并及时续报;同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情况。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中国地震局和有关省(区、市)地震局依照有关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震情和灾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1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4.3通信

及时开通地震应急通信链路,利用公共网络、通讯卫星等,实时获得地震灾害现场的情况。

地震现场工作队携带海事卫星、VSAT卫星地面站等设备赶赴灾害现场,并架通通信链路,保持灾害现场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实时联络。灾区信息产业部门派出移动应急通信车,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确保灾区通信畅通。

4.4指挥与协调

4.4.1Ⅰ级响应

由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1)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省(区、市)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中国地震局和民政部,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启动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必要时决定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省(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和非灾区对灾区进行援助,组成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组织灾区的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

(2)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报告震情和灾情并建议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始运作;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履行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立部门地震应急机构负责本部门的地震应急工作,派出联络员参加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4.4.2Ⅱ级响应

由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在国务院领导下,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1)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省(区、市)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和民政部,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启动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必要时决定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省(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和非灾区对灾区进行援助,组成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组织灾区的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

(2)中国地震局在国务院领导下,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报告震情和灾情、提出地震趋势估计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派出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向国务院建议派遣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经批准后,组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赴灾区;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地震应急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灾区的需求,调遣公安消防部队等灾害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赴灾区、组织有关部门对灾区紧急支援。

当地震造成大量人员被压埋,调遣和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当地震造成两个以上省(区、市)受灾,或者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并造成严重损失,国务院派出工作组前往灾区。

中国地震局对地震灾害现场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工作组和各级各类救援队伍、支援队伍、保障队伍的活动进行协调。

4.4.3Ⅲ级响应

在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地、州、盟)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1)灾区所在市(地、州、盟)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市(地、州、盟)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省(区、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地震局和民政厅,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启动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

市(地、州、盟)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和非灾区对灾区进行援助。

(2)中国地震局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报告震情灾情、提出地震趋势估计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派出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适时向国务院报告地震应急工作进展情况。

当地震造成较多人员被压埋并且难以营救,派遣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经批准后,组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赴灾区。

视地震灾区的需求,中国地震局与有关部门协商对灾区紧急支援。

中国地震局对地震灾害现场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工作组和各级各类救援队伍、支援队伍、保障队伍的活动进行协调。

4.4.4Ⅳ级响应

在灾区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市(地、州、盟)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市、区、旗)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1)灾区所在县(市、区、旗)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县(市、区、旗)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市(地、州、盟)人民政府并抄送地震局和民政局;启动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

(2)中国地震局组织、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报告震情灾情、提出地震趋势估计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派出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应急结束后,向国务院汇报地震应急工作。

中国地震局对地震灾害现场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工作组的活动进行协调。

4.5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地震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现场紧急处置的主要内容是: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

4.6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中国地震局协调组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展灾区搜救工作;协调国际搜救队的救援行动。

和武警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公安部门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部队赶赴灾区,扑灭火灾和抢救被压埋人员。

卫生部门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病队伍抢救伤员。

不同救援队伍之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救援功能的衔接与相互配合;相邻队伍之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注结合部;区块内各队伍之间要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队伍之间保持联系,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4.7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对震损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进行危险评估;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泄漏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监视余震、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损毁高大构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4.8群众的安全防护

民政部门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当地政府具体制定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的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4.9次生灾害防御

公安部门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处置地震次生灾害事故。

水利部、国防科工、建设、信息产业、民航部门对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环保总局加强环境的监测、控制。

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发展改革、质检、安全监管部门督导和协调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

4.10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

中国地震局向震区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增强震区的监测能力,协调震区与邻省的监测工作,对震区地震类型、地震趋势、短临预报提出初步判定意见。

4.11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灾区所在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动员非灾区的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邻近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根据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其他省(区、市)人民政府视情况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活动。

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并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灾区所在的市(地、州、盟)人民政府动员非灾区的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邻近灾区的市(地、州、盟)人民政府根据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灾区所在的省(区、市)人民政府视情况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活动。

4.12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

中国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调查,确定发震构造,调查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等。

中国地震局负责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合下,共同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4.13信息

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工作原则,中国地震局、民政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和本部门职责做好信息工作。

4.14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达到上述条件,由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的原机关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有关紧急应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宣布。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5.2社会救助

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5.3保险

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

5.4调查和总结

由中国地震局负责对地震灾害事件进行调查,总结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时上报。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设并完善通信网络,存储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应急救灾相关单位的通讯录并定期更新。各级信息产业部门做好灾时启用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的准备。

电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到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自有通信系统的部门尽快恢复本部门受到破坏的通信设施,协助保障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6.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6.2.1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中国地震局储备必要的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建立救援资源数据库储存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城市所拥有的云梯车、挖掘机械、起重机械、顶升设备及特种救援设备的性能、数量、存放位置等数据并定期更新。

6.2.2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队伍资源及其组织方案如下表:

6.2.3交通运输保障

铁道、交通、民航部门组织对被毁坏的铁道、公路、港口、空港和有关设施的抢险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6.2.4电力保障

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协调、监督灾区所在省级电力主管部门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障灾区电力供应。

6.2.5城市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

建设部门组织力量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客货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

6.2.6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暴发流行;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

发展改革部门协调灾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灾区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对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他部门应当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工作,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6.2.7治安保障

武警部队加强对首脑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公安部门、武警部队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6.2.8物资保障

发展改革、粮食部门调运粮食,保障灾区粮食供应。

商务部门组织实施灾区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

民政部门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6.2.9经费保障

财政部门负责中央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

民政部门负责中央应急救济款的发放。

6.2.10社会动员保障

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动员机制。

6.2.11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城市和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公共场所和家庭配置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

6.2.12呼吁与接受外援

外交、民政、商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

民政部负责接受国际社会提供的紧急救助款物。

中国地震局、外交部负责接受和安排国际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队伍。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国际对口组织发出提供救灾援助的呼吁;接受境外红十字总会和国际社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提供的紧急救助。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地震应急专家队伍作为地震应急的骨干技术力量,包括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和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及后备队伍的专家群体,服务于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监测和趋势判断、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房屋安全鉴定。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是地震应急指挥的技术平台,综合利用自动监测、通信、计算机、遥感等高新技术,实现震情灾情快速响应、应急指挥决策、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地震趋势判断的快速反馈,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灾中进行合理调度、科学决策和准确指挥。

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机构开展地震监测、地震预测、地震区划、防灾规划、应急处置技术、搜索与营救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的有关研究机构负责建筑物抗震技术研究。

6.4宣传、培训和演习

公众信息交流:各级地震、科技、教育、文化、出版、广播电视、新闻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使公众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在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实行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判定信息向社会,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最大程度公布地震应急预案信息,宣传和解释地震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地震应急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公众的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培训:各级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演习: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行业、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习。

6.5监督检查

由中国地震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应急措施到位。

7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发生地震的应急反应

7.1国家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发生地震的应急反应

当香港、澳门发生地震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对于香港或澳门有较大影响的地震时,中国地震局向国务院报告震情并组织地震趋势判断。港澳办了解灾情并询问特别行政区的请求;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和省份进行紧急支援。

7.2祖国大陆对台湾发生地震的应急反应

当台湾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祖国大陆对台湾地震灾区人民表示慰问,视地震灾区需求提供地震监测信息和趋势判断意见,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援助款物,为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台湾地震灾区的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便利。

8其他地震事件处置

包括有感地震应急、平息地震谣言、特殊时期戒备、应对毗邻震灾。

9火山灾害预防和应急反应

当火山喷发或出现多种强烈临喷异常现象,中国地震局派出火山现场应急工作队,进行火山喷发实时监测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监测,判定火山灾害类型和影响范围,划定隔离带,必要时向灾区所在县(市、区、旗)人民政府提出人口迁移的建议,开展火山灾害损失评估。灾区所在县(市、区、旗)人民政府组织火山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必要时组织人口迁移,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10附则

10.1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

·次生灾害: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破坏。

·生命线设施:指电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油系统以及通信、交通等公用设施。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震及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房屋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物品等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置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文物古迹和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场地和文物古迹破坏不折算为经济损失,只描述破坏状态。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10.2预案管理与更新

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的调整,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预案的更新期限为5年。

地震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中国地震局承担。

10.3国际沟通与协作

地震救援行动中需要与有关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沟通和协作。

10.4奖励与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4

一、总则

(一)应急预案的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救灾应急预案是各级政府的预案,确定各级政府对救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和责任,市、县、乡三级政府分别制定本级政府的预案。部门分工、综合协调的原则:预案要确定政府各部门救灾职能,做到相互配合和衔接,共同完成应急任务。

(二)预案适用范围。救灾应急预案适用于洪涝、风雹、地震、地质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二、灾害预警和灾情报告

(一)灾害预警。气象、水务、国土、地震等灾害预报部门及时发出预警,预测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

(二)报告灾情。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必须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初步灾情并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灾情。发生特大灾害的,可以越级向上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灾情内容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采取的措施,生产、生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接到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政府主管领导报告,根据灾害等级由各级人民政府确定救灾应急预案的启动时机。

三、灾害等级的划分和预案启动的条件及方式

(一)灾害等级划分

1、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特大灾:

(1)农作物绝收面积2万公顷以上;

(2)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3)因灾死亡30人以上;

(4)大牲畜死亡1000头以上;

(5)6级和6级以上严重破坏性地震;

(6)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大灾:

(1)农作物绝收面积1—2万公顷;

(2)倒塌房屋0.6万—1万间;

(3)因灾死亡10—30人;

(4)大牲畜死亡500—1000头;

(5)5级以上6级以下严重破坏性地震;

(6)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6—12亿元。

3、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中灾:

(1)农作物绝收面积0.5—1万公顷;

(2)倒塌房屋0.3—0.6万间;

(3)因灾死亡5—10人;

(4)大牲畜死亡200—500头;

(5)4级以上5级以下严重破坏性地震;

(6)一次性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

4、未达到中灾划分标准的均为轻灾。

(二)预案启动条件:凡遇有特大灾、大灾,市政府救灾应急预案启动,受灾的县(区)、乡政府预案也同时启动。中灾由受灾的县(区)、乡政府启动预案。

(三)预案启动的方式:市级预案由市政府颁布实施。洪涝灾害预案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程序实施运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由市地质灾害防灾指挥部按程序实施运行;地震灾害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程序实施运行。县、乡预案由本级政府颁发实施。

四、救灾准备

(一)救援人员的组成:紧急救援队伍主要由受灾地区的干部和群众组成。重大灾害由*军分区协调驻池部队和武警部队及组织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市卫生局和红十字会组织医疗队参加抢救伤病员。驻军及武警部队在参加抢险救灾时,经请示部队上级领导同意后,可动用部队车、船、通讯等装备。

(二)救援物资的储备:紧急救援物资包括抢险物资和救助物资两部分。抢险物资主要包括抢修水利设施、抢修道路、抢修电力、抢修通讯、抢救伤员药品和其它紧急抢险所需的物资。救助物资包括粮食、方便食品、帐篷、衣被、饮用水和其他生存性救助所需物资等。抢险物资由水务、交通、通信、建委、经贸委等部门储备和筹集;救助物资由民政、粮食、供销社等部门储备和筹集。

(三)灾害预案,属于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情况预警;属于地震灾害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临震应急预警。

五、应急反应机构

(一)应急组织机构由指挥决策机构、综合协调机构和具体工作组组成。指挥决策机构有3个: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地质灾害救灾防灾指挥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综合协调机构为指挥部办公室。其它重大灾害,由有关部门成立临时指挥部。

(二)救灾指挥部的人员组成及职能。救灾指挥部人员组成:指挥长由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发计委、市经贸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公安局、市建委、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粮食局、市电信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广电局、市供销社等部门领导同志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分为若干个工作组。具体工作组可分为:预测预报(气象、水务、国土资源、地震等部门组成)、抢救抢险(军分区、卫生、医药、水务、交通、公安等部门组成)、物质保障(财政、粮食、经贸、供销社等部门组成)、灾民安置(民政、粮食、卫生等部门组成)、恢复重建(发计委、公安、建委、教育、供电、供水等部门组成)、宣传报道(宣传部、广电、新闻等部门组成)、维护稳定(公安、武警等部门组成),指挥部办公室人员分别由市水务局、国土资源局、地震局和承担主要救灾职责单位同志参加。其主要职责:1、传达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2、收集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3、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4、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5、协调救灾工作过程中的职能交叉;6、负责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水务局:承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水库实施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防灾预案,建立群测群防的监测体系,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地震局:承担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地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分析会商,及时提供震情发展趋势。组织地震现场地震灾害调查、灾害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

民政局: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组织核查报告灾情,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协助当地政府组织转移安置灾民;负责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经贸委:协调邮电、电力、商贸、医药等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

发计委: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协调有关方面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

财政局:负责救灾资金安排、拨付。

交通局:负责抢通、修复中断的国道、省道、县道主干线,内河交通安全和救助打捞。

建委:负责城镇规划和工程建设和管理,制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工程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标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

农委:负责指导灾后农业生产自救。

卫生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伤病员,对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

教育局:负责转移受灾学校,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

气象局:组织天气预测、预报,为防灾抗灾提供服务。

公安局: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

电信局:负责抢险通讯的保障工作和灾后通讯设施抢修工作。

粮食局:负责救灾粮的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

宣传部、广电局:负责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供销社:负责市级救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并按照调拨命令程序,组织调拨的供应工作。

*军分区:负责协调驻池部队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六、应急反应行动

(一)转移安置和组织

发生突发性灾害对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胁时,必须进行转移安置,转移安置在农村一般由县(区)或乡级政府组织实施,在城市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安置地点一般采取就近安置。安置方式可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等。由政府发出转移安置通知或进行动员,安排运输力量,按指定的路线进行转移,保证转移安置地和灾区的社会治安。保障转移后灾民的生活,解决饮水、食品、衣物的调集和发放。在灾区要防止次生灾害,如火灾、疫病等发生。对转移安置灾民情况进行登记。转移安置情况要及时逐级上报。

(二)灾情的搜集和报告

灾情发生后,县(区)、乡(镇)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核查统计汇总灾害损失情况,并逐级上报。市要根据灾情及时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三)紧急救援行动

1、协调军队进行紧急抢救、抢险工作;

2、组织卫生系统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3、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进行抢修道路、设施和线路;

4、根据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资,紧急状态下采取征用或采购的办法,灾后由政府有关部门结算。救灾物资运输的道路、工具、经费,救灾物资的安全、保管、登记、发放、使用按有关规定办理;

5、救灾捐赠组织。根据灾区的急需情况确定捐赠物资的品种、数量,通过政府发文或新闻媒介,发动社会力量向灾区捐款捐物。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分别按有关规定负责管理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运输、发放工作。市级重点接收兄弟市、省外及境外捐赠,市内各县(区)之间捐赠由捐赠方直接捐给受赠方。

(四)应急反应时限

1、灾害一旦发生,灾情必须在灾害发生后12小时之内逐级上报。

2、抢救、抢险的武警部队及卫生系统医护人员,在接到上级命令后,必须在1小时之内(除行程时间)奔赴就位。

3、灾区急需的抢险物资必须在接到命令后,3小时(除行程时间)之内首批运送到达,救助物资必须在6小时之内首批到达。

4、灾情新闻、宣传报到必须在12小时之内完成。

5、接到灾情报告后,同级指挥部成员单位必须在12小时之内(如果是特大灾、大灾发生,必须在除行程时间1小时之内)赶到灾情发生地,行使职责。

6、在接到突发性特大灾、大灾灾情报告后,县、区分管领导必须在除行程时间3小时之内赶到灾情发生地,市分管领导必须在除行程时间6小时之内赶到灾情发生地,指导抗灾救灾。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5

今晚美国国家公共电视台上的头条消息就是中国。身在成都的美国记者、国家公共电台的罗伯特・斯格尔几个小时前从成都打电话回来。报道说中国政府在灾难发生后反应迅速,他们的表现相当出色。社会在巨大灾难的情况下保持着稳定的秩序,也让人感叹。听到这样的描述。我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的忍耐、坚毅而倍感自豪。

电视上画大雨中坐在塑料布下的人群,那些焦虑疲惫茫然的脸,那倾盆的大雨。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分享着灾区人们的焦虑,分享那种几乎懵了的无助无力和无法言说的沉痛。我知道焦虑的感觉。我知道灾难袭击后的几乎丧失感觉的茫然和震惊。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在北京平谷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没有电话,没有交通。我们跟着农民一起。第二天在暴雨中躲在自己搭的小棚子里,心中一片迷茫,既没有信息。也没有办法离开。我们是三天后一个同学的家长派车把我们接回北京的。

此刻,我们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我们的心与震区人民在一起。我们很多人几乎就挂在网上,时刻关注灾情报告。网上什么样的消息都有,但我们希望我们能接受前几天缅甸风暴袭击的教训,也接受2005年美国卡特丽娜飓风的教训。

灾情信息公开透明,让世界了解真相,需要援助就呼吁援助。缅甸风灾后,缅甸军政府先是捂着灾情,不报道真实情况,也不接受国际援助,后来被迫接受援助了,可是直到今天,还不允许大规模的援助进入缅甸。这种封锁没给受灾人民带来任何好处,更暴露出缅甸政府对人民的冷酷无情。现在全世界都在指责缅甸政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批评缅甸政府的行为是“对这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的不可接受的缓慢反应”。中国政府对这场地震的反应和应急措施要好得多,已赢得国际赞扬。但由于震中地区的交通中断等。灾区情况仍不明了,希望政府能一边镇静地组织救灾,一边相信人民,向世界通报震情。只要震情如实通报。人们就会理解和建立信任。同时,灾区如果需要世界援助。就坦率地伸出手。没有人会因为中国呼吁帮助而认为中国无能自救。相反,这次灾难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携手合作的机会,真实地报告灾情,呼吁和接受帮助,将会改善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也是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一个现代化过程的中国的良好时机。

信息公开透明,也会进一步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时此刻,汶川震区人民、全国人民都仍在震后情绪的直接反应中,随着时间推移,直接的震惊会变成反思、责备、批评等等。特别是家中有人遇难的亲人朋友,情绪会更为激烈。美国新奥尔良2005年飓风的最大教训之一就是灾难发生后。当地政府没能清楚地报告受灾信息,也没能有效地组织救灾,灾后人民对政府信任度大幅度下降,不满大幅度增加。我们要接受美国的教训。从目前的报道上看,中国政府和救援人员正在积极有效地进行救灾工作。我们期待更透明的信息。这些真实的信息不但会让任何猜测和谣言不攻自破,也会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还会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形象。

地震受灾情况报告范文6

一、组织领导情况

12日深夜,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市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__立即运用多种方式召集党组全体成员、机关干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由__任组长,其它党组成员任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市供销社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并进行了分工,由党组成员带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__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职工,在关键时刻要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守岗位,接受考验,坚决完成各项抗震救灾工作部署。之后,市供销社成立了五个工作小组,落实了具体负责的领导和人员,细化了工作职责。各市属单位和县市区供销社相应成立了由第一责任人任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二、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5日,市供销社及市属企业单位、各县市区社及其所属公司、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均不同程度遭灾。确认因灾死亡2人(__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和市三汇实业公司聘用工各1人),受伤17人(__高级技工学校学生9人,__、__县供销社各3人,__、__供销社各1人),下落不明19人(均为__县联社在职干部和退休人员,其中在职5人,退休14人)。__县联社8名在职工作人员,仅有3人幸存。

全系统50余万平方米办公、教学、生产、经营房屋、设施和部分库存商品不同程度毁损,经济损失已逾5亿元。部份地方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恢复,财产损失情况正在抓紧清查核实之中。经济损失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市供销社和各县市区联社机关办公楼、办公设备和职工住宅不同程度损毁,市联社机关办公楼和1幢职工住宅出现重大安全隐患;__县联社机关办公楼和职工住宅已全部夷为平地;__市、__县联社机关办公楼和职工住宅均成危房。二是全系统前几年尽全力打造的农资、农副产品、废旧物资、烟花爆竹等网络体系的生产、经营、服务设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遭受重创,损失70%以上,__、__、__、__尤其严重。三是市级企业和__、__供销社所属企业兴办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经营和仓库设施毁损严重,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四是部份企业原材料、上柜商品、库存商品等损毁报废,少量现金被埋入废墟。五是__高级技工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受损严重,较长时间内无法开展正常教学。

三、抗震救灾情况

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__市供销社系统在市、县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供销社党组的强力指挥下奋起抗震救灾。

(一)组织抢险救灾物资情况

5月12日深夜,接到市指挥部要求组织一批铁锹、钢钎等抢救被埋群众所急需物资的指令后,市供销社克服通讯中断的困难,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在最短时间内落实了货源,__带领机关干部立即前往装运,至凌晨六时半,将20__余把铁锹,70余条钢钎,40余个铁锤,700余双手套护运到__。14日,市供销社又组织一批钢钎运至__县南坝镇,投入抢救掩埋于废墟里的群众。

18日下午,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迅速组织100吨化肥支援__重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市供销社立即落实货源,调运车辆、组织装运,第二天凌晨3时半,主任__、办公室主任__分别将8大卡车100吨化肥全部护送到__擂鼓镇。

为了确保灾区生产自救对化肥农药的需要,切实履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应职责,市供销社经报告市农办,于20日紧急提请市政府向省政府进行专题请示,由市农办主任__立即带队,专程前往省政府汇报,省政府立即作出决定,尽力支持__生产自救对化肥、农药的需要,已存放在__的3000吨尿素只能用于生产自救,由__统一调用。19日,市供销社就救灾化肥货源问题专题直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总社领导高度重视,责成农资局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紧急协商,23日,国家发改委同意对__市单列5000吨尿素用于灾后生产自救。此外,市供销社按市救灾指挥部的要求,落实了救灾捐赠农药的仓储和调运责任。

为了支援灾区开展 卫生防疫,市农资公司、__中农农资有限公司组织了价值近60万元的800台喷雾器、800余件消毒剂运往__、__等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5.12”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全系统以自发、接受指令或协助有关部门等形式,组织供应了价值近千万元的抗震救灾物资。其中,钢钎、铁锹等抢险物资近万件套,化肥、农薄等生产自救物资近1000吨,防疫用器械、药品近5000件套,食品、矿泉水、衣被等生活物资等价值500多万元。

(二)发动捐款捐物情况

地震灾害发生后,市供销社系统积极响应捐款捐物救助受灾群众的号召,机关干部、企业员工、所办市场的业主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身遭受不同程度灾害损失的情况下,纷纷行动起来,络绎不绝献出爱心。截止25日,全系统已向市指挥部和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捐献现金10多万元,其中市供销社机关在职干部已捐出5000多元,离退休人员捐出6000余元,离休干部雒效仁个人捐款达1000元;市属单位捐出2万多元,各县市区供销社捐出8万多元;捐助各类物资总价值已达30多万元,其中市级10多万元,县级近20万元;捐赠衣被120__多件套。目前,全系统共产党员正在响应市直机关工委的号召,以交纳特殊党费的形式支持灾区党员和党组织度过难关。

(三)组织救援、服务、慰问情况

5月13日以来,市供销社系统先后通过单位组织、个人自愿等形式,或深入灾区现场,或到九洲、南河体育中心等灾民集中安置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救援、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系统已有20__多名干部职工参加救援和服务。

5月初购回首批农业机械,5月11日试营业,拟于13日举行挂牌仪式,由市供销社、游仙、__、__等县联社联合出资组建的市仙联农机代耕代种助收专业合作社,在大灾之际切实践行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全力投入灾区生产自救。近来出动机具几千台次,为灾农收割小麦120__多亩,其中免费收割300余亩,实行低价位收割3000余亩。为了支持灾区生产自救,他们又紧急购回5台旋耕机。当前,他们正抓住农时,为农民翻耕田地,抢栽抢插水稻。今年,仙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计划实现机耕农田30000亩,机收稻谷15万亩。

在县供销社的倡导下,三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扬互助合作精神,慷慨解囊,向灾区灾民积极捐款捐物,踊跃爱出爱心。到目前,已有24个专业合作社捐款捐物达54140元。其中:甘雨薯芋合作社捐现金3400元;万安宇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捐现金4000元;新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捐现金3000元;广华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捐赠10940元;裕民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捐赠20__元;魏氏果业专业合作社捐赠8100元;古井心妙枇杷、青山生态兔业、青龙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各捐现金1000元;观桥畜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捐款捐物15200元,并将所捐的价值万余元的钢钎、铁锤、方便面、大米、猪肉、彩条膜等物资运送到__、__灾区。

5月18日,广东狮子会通过市供销社农资公司经理宋明利及夫人谭幸灿联系前来__参与抗震救灾。截至25日,他们已在__落实了三个捐赠项目。一是为__秀水灾民组织了2车灾民急用的专用帐篷;二是将为损失严重、伤亡多人的魏城小学捐赠一座能容纳800人的帐篷小学,并将视学校损失情况为学校提供至少大部份重建费用;三是为__提供了20个流动厕所。

5月20日,省供销社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__按省供销社党组统一安排,到我市供销社慰问,送来了慰问信和救助金。在听取灾情和需要省供销社支持、协调事项的简要汇报后,__代表省供销社对市供销社机关和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深切慰问,并对__市供销社系统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奋起抗灾自救,积极组织供应抢险救灾物资,发动捐款捐物给予了充分肯定。__表示,省供销社将抓紧研究__市供销社系统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需要协调的事项,将在资金、物资、政策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5月16日,市供销社对__县供销社的幸存者和受灾严重的__市供销社进行了看望并送去了慰问信和慰问金。

为了确保干部职工和学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市供销社、__高级技工学校、游仙、__、__等供销社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损坏严重的房屋进行了安全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采取了初步处理措施。与此同时,全系统根据市上统一部署,对办公、生产、生活场所进行了严格规范的消毒防疫。

(四)组织恢复经营和开展诚信经营情况

为了在关键时刻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确保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维护社会稳定和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做到灾害无情人有情,市供销社于14日向所属企业及其兴办的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业主发出了开展诚信经营的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各企业及其业主向社会发出了大力组织赈灾物资,优先满足政府救灾物资采购的需要,保障市场供应,确保产品质量,决不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做到热情周到服务等诚信经营承诺书,并经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了刊播。随后,剑南批发市场、迎宾路陶瓷市场、花园批发市场、三汇装饰材料市场和五金机电配件市场、万馥果品市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于14日下午陆续恢复了营业。截止25日,五大批发市场已组织到位货源5000余万元,销售7000余万元。

(五)高级技工学校抗震救灾情况

经市房管、建设等部门鉴定,刚刚挂牌成立的__高级技工学校有6400多平方米教学用房成危房,有8000多平方米教学用房裂损,有800余套学生用床、教学机床、电脑、课桌、中巴车等设施设备损毁,经济损失800余万元,经测算,重建、加固处理和购置费用需要1700余万元。有1名联办学校的男生因屋顶垮塌砸致重伤不治身亡,有9名学生受伤。

灾害发生后,学校在市供销社的领导下紧急动员起来,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保障全体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一方面组织 教师和学生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他们在地震发生的当晚就组织20名身体强壮的学生和教师深入__重灾区抢救被掩埋于废墟之中的群众,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救出受困群众50余人,转移200余人。第二天,学校想尽千方百计在校区空旷处搭建了200余平方米的帐篷,并迅速组织生活所需物资,保障了在校学生的安全和生活需要。随后,学校作出了全力重建校园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决定,又约请市房屋鉴定中心专业人员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了认真鉴定,制定了维修和加固措施。在校长的带动下,全校师生已捐款7000余元。20日,应__县救灾指挥部的要求,__高级技工学校接受了安置__县职业中学300名学生的任务。

(六)灾情搜集、报告和灾后重建规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