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论文范例6篇

遥感概论论文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遥感概论 教学策略 地理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遥感概论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课程,其融合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仅是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等学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在地理师范生教学体系中,尤其在推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六所部属高校的地理教学中,也是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随着我国对专业教师培养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地理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趋于科学和规范。作为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遥感概论课程成为越来越多的地理师范生要面对的课程,以笔者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的地理免费师范生为例,每年约有250个地理师范生要学习该课程,不仅要学,还要学好。然而,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地理师范专业的特殊性,笔者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困扰着地理师范专业学生对遥感概论课程核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成为提高地理师范学科教育质量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遥感概论课程的“教”与地理师范生在“学”中存在问题

按照地理师范生教学大纲要求,该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能力培养方面则要求了解并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而,该学科是一门学科融合和交叉很强的学科,涉及测绘科学、空间信息科学、电子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在针对师范生授课时,其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地理基础课程,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教与学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诸如:学科交叉融合所形成的知识点众多与地理师范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兴趣点不对接的矛盾、遵从科研实践案例引导教学还是遵从模式化课程体系引导教学的矛盾、海量遥感影像信息与单一课堂呈现模式的矛盾以及教学内容与师范生工作实践脱节的矛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总结出针对以上矛盾的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2 解决方案探讨

2.1 深入浅出,教学初期避免提及过多专业术语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学生而言,遥感概论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已经接受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等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师使用专业术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加专业素养培训。然而,在面对地理师范专业学生教授遥感概论课程时,很多的GIS专业老师忽略了知识储备层面上的差异,在教学初期,使用了大量的GIS行业术语,诸如:栅格数据、数据格式、解译等师范专业学生在日常所接触不多的术语,从而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出现困难,产生学科交叉融合所形成的知识点众多,与地理师范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在与学生沟通时,很多学生均提到这一矛盾。鉴于此,希望教师在该课程授课初期,尽量避免提及大量的GIS行业的专业术语,在不可避免提到时,应尽量按照学生熟悉的理解方式,进行详尽深入的阐释,加强教学初期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5%的学生认可该看法。

2.2 注重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的应用,用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GIS专业学生,在初次接触遥感概论课程时,最渴望获得解答的问题是遥感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应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在针对师范生授课时,更加突出。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地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告知学生,学生会失去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出现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兴趣点不对接的矛盾。例如,对于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问题,虽然经过原理解析和几何结算,但很多学生仍然存在困惑。笔者引入了在拍大头照和照镜子发现影像存在误差的生活小细节进行类比,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3%的学生认可该方法。

2.3 注重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直观的数字遥感成果

遥感技术作为GIS学科中的数据采集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遥感影像数据,例如对于高光谱遥感原理的讲解,文字的描述显得极为乏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展示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数字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增加学生对遥感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调研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学生认可多媒体的使用。

2.4 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实践,灵活使用科研项目引导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如若过分遵从模式化课程体系引导,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目的性丧失、盲从的结果。如果结合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按照科研项目引导教学的方式,在该课程教学中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验。针对在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讲解时,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该指数进行大规模的农作物估产,使学生认识到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5%的学生对该方式接受或认可。

2.5 寓“教”于学,注重学生教学技能的熏陶

地理师范生与GIS行业学生最大的不同,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的地理教学工作而非从事GIS工程或科研,从而产生教学内容与师范生工作实践脱节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尝试尽可能利用遥感原理去解释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例如,通过动态气象卫星数据监测洋流变化、通过热红外影像解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尽可能地顾及师范生的工作实践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对该方式接受或认可。

项目来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GK 201102012);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国伟,赖绍聪.深化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2] 汪闽,汤国安.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空间数据挖掘”本科教学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9.6.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遥感课程;互动式教学;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31-02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遥感技术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更新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成为地球环境资源的调查和规划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数字地球”的重要技术支持[2]。

遥感课程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设置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学生到大三才进行专业选择,大一、大二进行基础课学习,根据这一特点,学院将遥感课程分为《遥感概论》和《遥感图像处理》两门专业课分别进行,其中《遥感图像处理》在大二上学期进行,针对全院所有该年级的学生讲授,而《遥感概论》等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后,在大三讲授,因此,《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授质量的好坏,对学生培养GIS专业素质、建立GIS专业课学习兴趣以及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进行专业选择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针对学校要求、课程自身特点、学生对遥感没有任何基础等现状以及未来学生如何进行专业选择等问题,分析了我校当前遥感图像处理教学中的不足,结合本校教学条件、遥感课程教学大纲及国家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对进行互动式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传统遥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传统的遥感课程讲授过程中,都以教师为主导,整堂课教师一直在讲,学生只是坐着听,多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方式进行,这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提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大学教育中存在明显的不足――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另外,目前多数老师以PPT作为授课辅助方式,而PPT的制作很多时候也只是直接把课本知识点简单地抄写到PPT上,使得课件知识点过大,加上为完成教学任务,讲得速度过快,往往没有留下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缺乏激情和主动性,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把握,对知识无法系统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2.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遥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才能满足日后的工作和学习要求。实践课程是理论与应用的桥梁纽带,与理论课相比,学生对实践课兴趣更大,因为基于理论知识进行的实践课得到实验结果,极大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而当前教师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过多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课重视程度不够,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当,实践课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模式呆板,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据统计,我国高校GIS专业遥感课程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均不超过30%[3],实践课时偏少,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熟练掌握实践课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导致学生无法理论联系实际,纸上谈兵,最终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被弱化甚至埋没。

3.考核方式单一化。目前,学校规定该专业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而遥感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此种方式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成绩的目的,学生只要记忆力强,肯死记硬背,完全可以得到好的分数,达到合格甚至优秀的成绩,而对于真正反映学生水平的实践能力根本无法体现,因此根据遥感图像处理课程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改变以往考核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考核内容和方式,是避免“高分低能”的有效途径。

二、互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1.“避轻就重”式教学内容的调整。针对当前该课程在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GIS人才的需求,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软件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在教学内容方面考虑到学生是初学,没有任何基础,重点讲授遥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公式和概念理论让学生了解即可,该部分内容可以等学生专业选择后继续学习;同时对于新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匹配相关的实践操作课程,这样调整后,课程内容就会重点分明,学习起来“有的放矢”,另外,理论和实践课内容由一位教师讲解,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更紧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易于培养学生对GIS专业遥感课的兴趣。而对于遥感软件的学习,由以往仅学习ERDAS软件,变为学习ERDAS和ENVI两个软件,这样可以让学生多掌握几种软件操作,拓宽知识面,加强技能培养。

2.“兴趣驱动和问题探究”导向下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有效的方法。采用“兴趣驱动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当前热点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生态环境变化等遥感图片,让学生能够从视觉和感知上认识到遥感的重要性。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将现实生活中能体会或观察到的问题和授课内容相联系,适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听课、学习,在适当时机下,找学生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讨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另外,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在学生对遥感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当前与遥感相关的前沿和技术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学习,然后课下查阅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交流,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3.互动式实践教学的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采用教师教授完毕、学生实验的方式,很多时候,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照猫画虎”、“按葫芦画瓢”,并不知道其中操作的理论意义。因此,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法,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互动式实践教学改革。主要过程分为: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独立解决任务,师生互动式讨论交流,学生再次重新完成任务,学生代表讲台上演示学习结果,师生一起回顾和讨论所学实践任务[5,6]。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数据和参考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独立思考和解决实践问题,尝试性上机解决问题,教师在一旁静静和耐心地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遇到的困难,并不断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而和学生以讨论式的方法集中讲解和分析问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把刚才的任务在讲台上在演示一遍,共同学习,在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重点讲授与解释。最终,整个学习过程结束,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实验的所有内容和整个过程,同时指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上述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团队交流合作经验。

4.采用“平时成绩(占6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40%)”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使用期末开卷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开卷成绩所占比例为4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60%。其中,平时成绩由学生“文献总结+实验报告+小组报告+个人专题报告+平时讨论和实践表现”成绩构成[7],采用的主要方式,比如,对文献总结这部分教师先讲解如何进行,然后学生自主选题完成,写作必须严格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规范进行;对小组报告,要求每组派代表就本组专题报告进行课堂展示,接受任课教师和所有同学的提问;除此,鼓励学生就个人感兴趣的领域作专题报告。

三、结语

教与学之间的良好互动,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大学的根本任务。本文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当前现状,根据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改革惯用的考核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黄秋燕.GIS专业遥感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8,(27):352-353.

[3]郑文武.GIS专业遥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32-133.

[4]薄翠梅,张广明,李俊.基于兴趣驱动与问题套索的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方法[J].中国冶金教育,2010,(4):14-16.

[5]张伟锋.任务驱动,激发兴趣,达成任务: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改初探[J].职业与教育,2009,(11):58.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3

一、学前准备

1.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必修3教材第三章共有四部分内容,总体顺序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本节内容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又为下一节内容做好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遥感技术属于地理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也是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的产物,其运作原理涉及多个学科知识,要能理解卫星工作的模式,除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外,还要有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和学习遥感技术有一定困难,是本节学习的最大难点。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准备。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RS的概念和类型。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②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解译。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了解遥感特点、分类、判读以及应用。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2.制作课件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协商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制作课件时尽量考虑色彩和内容,力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搜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可在百度视频里搜索遥感技术的相关视频,如新科技三分钟“科学千里眼――遥感”。同时,编写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自我检测。

3.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方式很多,可通过电脑或手写板将课件内容录制,生成视频课件。视频内容可以是教师对ppt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或注释;还可以由主讲教师像平常上课一样直接讲课,由技术人员用摄像机进行录制生成视频;或者教师在学习网站上搜集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保持在15分钟左右,过长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观看,过短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最后由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学习资源库中,供学生下载观看。

4.观看视频

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可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部分可以快进或跳过,对于较难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来记录笔记。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可登录作业平台做相关习题,检测预习效果,还可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

二、课中实施

1.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课堂上首先对各个小组自主学习及习题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交流,让大家共同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观看视频后做习题,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遥感的原理理解不透彻;遥感影像中的像元、分辨率与图像内容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遥感影像的判断把握不到位;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其它技术容易混淆等。针对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如突破遥感原理的难点时,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遥感可以打假!曾经有报道,北京中关村某高科技厂家在建设厂房时要求用一种高科技合成材料(具有质轻、防晒等功能)作为房顶,但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为获取更多利润,有些房顶只使用一般材料,由于从外观看不出差异,厂家被蒙在鼓里。一年后北京某遥感专业实习学生在判读中关村多种波段的遥感图像时,发现这家工厂的厂房屋顶材质不同,于是向厂方了解,厂方否认用了不同质材,经实习学生的进一步解释,厂方终于明白施工方用了劣质材料,因此,施工方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并加以赔偿。为什么肉眼难以分辨,遥感却具有“火眼金睛”。通过此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遥感原理的兴趣油然而生。

2.总结提炼,概括升华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后,学生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网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总结提升、概括升华,达到有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之目的。如总结遥感原理如下:不同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状态反射波普特征也不同。

除了把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之外,针对文科生的学习,还可把该内容上升到高考的高度。3S图像资料在高考命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几乎每年都有涉及,主要考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及应用,其中遥感影像图片资料由于在考查其它地理知识时也常用到,故出现频率最高,进而对遥感影像图片的判读方法概括总结。

3.真题训练,强化能力

概括升华后,可选取这部分近三年有代表性的高考真题,让学生感受命题思路和考点,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形成思维,提升能力。

三、深化反思

翻转课堂是在宽松环境下进行的学习,同时有实验视频和情境素材的融入,使学生的预习内容由单调、呆板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视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由于学习节奏和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或跳过已经听懂的部分,避免学习的时间和节奏被教师主宰的现象,真正实现“我选择、我做主、我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信息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平台获取大量课外延伸学习资源,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显著作用。

相对纸质资源而言,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复习,有利于学生保存和利用学习资源。实验视频可以反复再现,避免教师演示完毕、学生看完热闹却什么也不知或遗忘的现象,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也对学生掌握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有重要帮助。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有序、互利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4

笔者曾经读过世界上最短的诗,北岛的《生活》:生活――网;也曾读过海子用生命铸就的华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文学带给我们的感动何止诗歌?柏拉图曾给过我们谆谆教诲:“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除了享受物质生活外,文学显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学是悬挂在苍穹的明月,它那皎洁的月光,不知为多少人驱走了黑暗与孤独,不知引来了多少人的浅吟低唱。文学是南唐后主李煜在家国之变后吟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文学是孟郊金榜题名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

凛冽寒冬,守着暖炉,打开《安徒生童话集》,你将走进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炎炎夏日,挥汗如雨,吟诵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心情也就不再浮躁了。

文学的魅力怎一“感动”了得?

阅读前沿一

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山海夫

在世界文学中,俄罗斯文学可以说是最迷人的。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有一份《苏联文学》大型文学翻译期刊,我便从那个时候接触和迷上了俄罗斯文学。尽管有世界文学这样一个巨大文学宝库,但俄罗斯文学的分量是无可替代的。一个人要了解世界文学,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俄罗斯文学最具代表性。

俄罗斯文学非常迷人,我想这主要取决于人种,就是一种民族的特性。民族的特性是有很大差别的,就像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差,或像飞翔空中与爬行地上之差。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域性、种族精神,都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文学。俄罗斯人好像是世界上最自由奔放的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民族的外表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受物欲之累的自由奔放的民族,它的精神境界和气质,超出“物欲”这个人类的共性,他们是一个激情民族和抒情民族。他们不像西方许多民族受宗教束缚太深,世界上的几大宗教没有一种是诞生在他们的国土上,他们的精神是人性的,不受拘束的。

从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文学与这个民族是一致的。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叶赛宁的诗,都是迷人的。中国的爱情诗里绝不会产生“血液中燃烧着欲望的情焰”(普希金)这样的诗句。叶赛宁沿着初雪漫步,想把自己炽热的身体紧贴白桦林袒露的胸脯,想在柳树的枝杈上也嫁接上自己的手臂(《无题》)。莱蒙托夫“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祖国》)……无不让人心动。他们的小说和诗一样迷人,同样是激情奔放的,高尔基的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切尔卡什》,那大海与草原,那优美的文字和意境,那澎湃的激情,让人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文学的魅力,太美了!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作品,让人感到的依然是美。

法国文学同样迷人,每一个热爱世界文学的读者,皆会迷上这两个民族的文学,它们都是世界文学的高峰。但相比而言,俄罗斯文学更迷人,而且绝对迷人。法国文学可称为都市文学,更注重社会与现实,而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在精神上如没有任何天敌的兽王。像《静静的顿河》,完全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哥萨克史就是自由奔放的历史,或战胜一切灾难争取自由的历史。英国人具有绅士的风度,可以出现萧伯纳那样的作家;法国文学被都市文明圈定在物欲横流的都市里;德国是一个哲学的国度,理性的东西多,他们太务实求真了,他们的文学注定不会像俄罗斯文学那样迷人。

(选自2009年7月3日《石狮日报》,有删改)

鉴赏评价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干净利索。接着由浅入深,从民族特性上――“俄罗斯人好像是世界上最自由奔放的民族”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学是迷人的,是“激情奔放的”。最后,通过与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突出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更注重精神自由的特点。

题型示例

1.认真阅读全文,作者是怎样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解题思路:在议论文三要素“论据、论证、论点”当中,最核心的应该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虽然考查的是论证方法,但首先要明确论点,因为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论证思路也比较清晰,认真阅读文章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1)因果论证法,文章第二自然段从民族特性的角度分析俄罗斯文学迷人的原因。(2)例证法,文章第三自然段通过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叶赛宁的诗,高尔基的小说等论证俄罗斯文学迷人的魅力。(3)对比论证法,文章最后一段通过与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

2.通读全文,分条概括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解题思路:遇到这类题时,不要急着去做题,在阅读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概括各段大概意思,从而对文章有了整体认识。然后结合问题,迅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区域信息,然后概述答案内容。

参考答案:(1)在文学作品中,俄罗斯民族的外表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受物欲之累的自由奔放的民族,它的精神境界和气质,超出“物欲”这个人类的共性,他们是一个激情民族和抒情民族。(2)俄罗斯的小说和诗一样迷人,同样是激情奔放的,那优美的文字和意境,那澎湃的激情,让人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文学的魅力。(3)俄罗斯文学更注重人性,更注重大自然,在精神上如没有任何天敌的兽王。

阅读前沿二

路遥的诗意

郭小聪

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而且呢,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源自于默默的阅读。奇怪的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而且呢,现在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我们还记得那个《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大家都印象非常深刻,那个开头写什么呢?就写两个极度贫困的高中生,太贫困了,为了避免被人耻笑,故意挨到最后才来打饭。孙少平拿了自己那两个高粱面馒头,看见旁边乙菜盆里还有点汤,想盛一点又怕别人看见,慌慌张张结果被溅了一脸。这样尴尬的场面,在生活中是谁都会畏惧的。这么寒酸这么尴尬,更别说敏感和要强的年轻人了,但奇怪的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寒酸的开头呢?

这么一个开头,这样一个细节,而且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细节读起来却是绵绵如诗,很快就打动了很多的读者。它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表面上略带悲哀的,实际上是热烈兴奋的充满期待的一种属于年轻人的美感。

所以我认为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但令人惊叹的是在我们身边似乎处处不如意的那种平庸沉闷的生活,在艺术中却没有变成泥沼,而是神奇地变成了别样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作品主人公那种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那么你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你才能理解路遥的作品。

路遥这个作家,特别可贵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他虽然可能不是一个十分深刻的作家,但他绝对是一位极其少见的真诚的诗人。特别当他成名以后,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过去思考的东西喷发出来,所以才有了《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跳跃。他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这种诗意过去顽强地支撑他生存,后来也是他创作的通灵宝玉。所以他笔下的孙少平可以愤世嫉俗,却不会玩世不恭;可以绝望,却不会沉沦;可以被侮辱,被损害,却绝不会被扭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却不觉虚假和苍白。他从对苦难的描写中追求心灵的高贵,这种追求呢,正是少平既像保尔又像堂吉诃德之处。

(选自2004年第2期《小说评论》,有删改)

鉴赏评价

文章以拉家常的语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路遥及其作品的诗意解读。作者用一次调查引入话题,以路遥的作品作为平台,处处用事实说话,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平易近人又不缺乏气势。

题型示例

1.本文的题目为“路遥的诗意”,仔细阅读文章,说一说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本文主要是对路遥的文学观和路遥小说的解读。要回答本题,就要紧紧扣住“诗意”这个词语,在文中寻找作者对路遥的评价。

参考答案:路遥的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表面上略带悲哀的,实际上是一种热烈兴奋的充满期待的属于年轻人的美感。路遥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路遥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

2.读过本文后,我们能够感到从极度贫困中走出来的路遥活得是那么顽强,那么有尊严。这些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遥感图像处理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52

Abstract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mote sensing system, but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and strengthening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In hope of playing a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actual teaching work.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迅速发展,①遥感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气象、医学、军事、生态环境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而遥感图像处理是整个遥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原理以及方法的掌握和学习尤为重要。探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图像处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教学内容改革

学生选课一般都遵循教学大纲的安排,在学习“遥感图像处理”之前已经修过了“遥感导论”,掌握了遥感的基础知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大纲,对于“遥感图像处理”的课程设置安排如表1所示。

总课时量为40课时,由于已经有了“遥感导论”的基础,根据学生对遥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结合非常重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图像处理等动手能力,还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因此设置上机课为18课时,占到45%,接近一半。

综合性实验放在最后一章,目的是使学生将前面所学知识连成一个体系运用在实践中。例如本章例子是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涉及到从相关网站下载原始影像、影像的合成、影像的镶嵌、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裁剪、图像混合运算、制图、出图、分析、作报告。通过这几个步骤的逐步处理,学生不仅对相关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遥感,学习图像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在际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对人类生活有什么意义,知道了所以然,才会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1 教学环境

为方便学生操作计算机,教学是在机房进行的,且人手一台。讲解理论课时,由教师机控制所有学生机,学生机屏幕的播放完全同步于教师机,讲台近在咫尺,记笔记快速方便;在学生实践练习环节,学生可亲自动手操作,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软件

专业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系统主要有:ERDAS、PCI和ENVI。②ERDAS IMAGINE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是美国LEICA公司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包括面向多种应用领域的产品模块,以及面向不同层次用户的模型开发工具;PCI Geomatica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是加拿大PCI公司开发的用于图像处理、制图、GIS、雷达数据分析以及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的多功能软件系统;ENVI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是美国ITT公司的一套功能齐全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是处理、分析并显示多光谱数据、高光谱数据和雷达数据的高级工具。这三款软件的功能都很强大,均可以实现图像处理工作,它们之间也有很好的接口,各自的标准文件能够互相转换,因此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教学软件主要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ENVI系统,但是根据已工作的或者读研的毕业生的回馈信息发现,有的公司或者高校运用ERDAS和PCI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为使学生毕业后摆脱软件的困扰,对ERDAS和PCI软件也会加以适当介绍,使学生不至于太过陌生。

2.3 教学工具

如今大学生上课基本均是多媒体课件,字迹清晰,图像生动,还可以动画显示,因此如果课件做得漂亮生动,利用好了多媒体的优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有些时候推算公式或者按步骤说明逻辑问题时,就显示出了它的弊端。遇到此类问题,作者会借助计算机附件中的画图板来讲解问题,笔,橡皮,颜料,画图工具一应俱全,如果能运用自如,对多媒体课件是个很好的补充,非常便捷,教学效果极佳。

2.4 教学方法

遥感中的内容很多是抽象的,特别是涉及到数学公式,学生会觉得枯燥,容易疲劳。如果可以将内容变得生动,以做游戏的方法逐步深入,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数学形态学中的腐蚀运算时,可以将集合A看做棋盘,结构元素B看做棋子,制定好规则后,让学生通过下棋的游戏方式来了解腐蚀的概念和原理,因为这个“下棋的规则”即是“腐蚀的概念”;同时,可以将下棋的过程制作成动画,一步步播放,既生动又易懂,课堂气氛活跃。如图1所示。

3 实践教学改革

3.1 考试方式的设置

考试方式设置如下:平时成绩占20%,上机考试占30%,理论考试占50%。平时和上机成绩占到50%,其一是因为遥感的大部分理论在“遥感导论”中已经学习并考试,这里没有必要考重复的内容;其二是“遥感图像处理”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讲课过程中实践环节是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实践考试也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上机考试采用的方式为,将学生两人为一个单位分组,每组一个题目,留一周的时间完成,上交的成果为最终的结果图像和纸质报告。这种考试方式灵活,既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原理的理解程度,也锻炼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3.2 角色反转实践教学

选课的学生中部分为师范类学生,亲自上讲台讲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每学期会选2课时理论内容留给学生授课,将学生分组,授课内容组间自行分配协调,每组10~15分钟。要求每组学生查阅资料结合书本知识,整理内容,书写教学教案,推选讲解人。该类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查阅资料、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主动理解并消化知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清晰表达完整的内容,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本文根据作者多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期对实际教学工作起到借鉴和参考意义。

注释

① 陈锋锐,乔家君,闫卫阳,等.“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改革初探.计算机时代,2013(6):67-68,71.

遥感概论论文范文6

实验设计

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设计是培养学生扎实的遥感技能的立足点。实验要紧跟授课内容,实验与理论课程之间应环环相扣。针对授课内容,安排学生实验,将遥感的原理融入实验中,用遥感原理指导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概念。针对非GIS专业的学生,更要突出遥感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从遥感影像的下载、几何纠正,到图像的增强处理,最后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地物信息提取等,层层深入,并且与理论部分相吻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并能直接针对实际问题选择、下载、处理和分析影像,达到应用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会涉及遥感软件应用、GIS软件应用等课程知识点,因此,应选择学生熟悉的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设计

理论和实验部分结束后,应安排《遥感》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扩展和融合专业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侧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问题为导向有助于课程设计目的的实现。在《遥感》课程设计中,应针对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环节,制定良好的设计目标和完成方式是关键。设计目标应围绕资环方面的实际问题,利用遥感方法加以解决。难度应适中,过简不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过难又会打击学生信心。课程设计的实施以采取灵活自由的分组讨论形式为宜。在布置实习题目时,以小组为实习单位。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每3~4人为一组,设1个组长,负责小组成员间实习任务的分工、组织和协调,定期讨论实习内容、进度等。

最后每个人需编写个人实习报告。这种“小组制”实习模式,可以使每个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课堂气氛融洽而热烈,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