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学习计划范例6篇

文综学习计划

文综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策略;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79-01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于一身的一项新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激活师生的自主细胞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原创的“双自主”策略是较为行之有效的。

一、“双自主”策略一:教师自主

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应该巧妙地使自己成为一只“变色龙”,适时转变自己的角色,配合学生活动的需要。有人认为“组织者” 的角色可以放手由学生来扮演。那么,是不是说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活动”是一种“自由活动”呢?二者显然不可等同。教师在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务必使自己成为足智多谋的幕后“军师”,做到“导而不替”。

(一)教学内容自主选择: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不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如果仅仅在教材所提供的主题上做文章,就显得缩手缩脚,也违背了综合性学习的初衷。教师在内容上可以放开,自主选择。 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选择的内容实践性要强。其次,只要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水平,能够高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何不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用智慧,实现“三找”。

1.在语文学习中找。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应该在现有的语文教材中取材,并且创新地延伸教材,实现教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例如:五年级下册以单元模块呈现的《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穿插在第三组课文后的“语言的艺术”综合性学习。这些教材里即定的学习内容,是专家们经过研讨,贴近学生生活的,可根据“校情、生情”落实。

2.在学科联系中找。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逆向思维看来,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去找适合“用语文”的点。

3.在学生生活中找。语文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教学策略自主运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面广。课标中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遇到不同的内容,策略的选择也应该有所倾向。如果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时,没有考虑到以某种教学策略为主,各种策略并重,可能造成学习任务过多,遍地撒网,收效甚微。如果教师在选择主打的教学策略时,有所不当,也可能造成学习的低效。在教学中教师自主、自如的把握策略,各种策略融会贯通,有所侧重,有利于生成最佳策略系统,追求最优化教学。

二、“双自主”策略二:学生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有此描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综合性学习中“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教师则应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在“合作”中碰撞出“自主”的火花。

(一)选主题,点燃热情:本组教材中提供了综合性学习的大主题,那么“小主题”就可以由学生设置自己感兴趣的。在第二次课上,我宣布各个小组自主选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成员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经过全班探讨,结合模块中的活动建议设置了“汉字的发展史”、 “啄木鸟医生在行动”两个主题 ,自行确立了“取名的艺术”“汉字・闽南话”“走进书法名家”等主题。

(二)学计划,活动起步:制定计划切不可由教师一手操办。虽然孩子们处于“学步”阶段,大不了跌倒了再爬起来。于是,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属小组的主题在组内尝试拟订计划。第一次制定计划即便是几个人合作的成果,学生们仍然会丢东落西。不是漏了具体时间,就是少了负责人,或者联系电话。因此,小组间的交流尤为重要。参考了别组的计划,就能弥补本组计划的不足。在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后重新策划,活动计划就会不断趋于完善。

(三)巧实施,切实受益: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任由他们摸爬滚打。教师要做的是备份所有小组的计划,随时监控各个小组的活动进度和成果。如遇到外出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辅导员的加入,都不是到了现场包办一切事务的。

(四)做汇报,有声有色:活动实施的中期,教师可以适时地提醒各个小组根据当前手头上的资料,考虑这些学习成果适合以怎样的方式汇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集思广益,他们的一些想法往往出乎意料。

文综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开展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学中日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把知识学习和活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愉悦地走进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一、做好活动计划、拟订活动方案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拟订适合学生的活动计划,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活动计划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在初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要时抓好一两个典型,给他们起到引路的作用,下面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单独去设计、组织、总结。比如,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推荐自己”时,具体的活动计划如下。第一,在活动准备阶段,布置好自我介绍前的内容收集,为“活动”做准备。以“这就是我”为题,在班内开展分组讨论,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根据自己的长相外貌、姓名缘由、兴趣爱好,展现自己的风采。接着引导学生收集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书法作品、收藏物品、唱歌跳舞的音像资料、摄影作品、得意的画作、小制作、小发明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爱哭、爱笑、调皮、撒娇等性格特点来收集资料。第二,在活动开展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为“写作”备素材。让学生在各个小组中先进行自我介绍,由其他学生集体打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提出建议,怎样使自我介绍更精彩。指导学生设计好介绍的侧重点,为下一步的写作打基础。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在指导写作阶段,教师要进行现场写作指导,运用口笔结合,为“评价”打基础。这是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指导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有:写什么、怎么写、具体写作方法有哪些?第四,在评价修改阶段,要组织好作文的综合评价,为“作文展示”做准备。注重运用好学生的自评作文和互评作文,打好分数,写出评价意见,并推荐好作品。要做到有计划、有标准、有落实、有检查。第五,在展示成果阶段,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示优秀作文。可以设计出墙报、手抄报、电脑小报等,也可以向学校文学社推荐优秀习作或是向报刊投稿,从而促使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好铺垫。

二、找准活动内容、优化活动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和个人的情况选择开展哪些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计划地选择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明确活动成员参与活动的时间、具体内容、活动项目和分工等等,教师要做好对合作小组的了解和指导,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组织能力合理划分活动小组。例如,在搜集作文中的错别字时,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探究错别字原因、展示错别字、让大家知道哪些字容易写错,防止学生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再次出现。有的学生由于个性偏执平时好同学不多,可能没有小组接纳他;有的自由结合小组人数不均匀,不好开展活动;有的小组能力不均衡,教师要注意协调。教师要安排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间,根据课时情况协调安排,力求体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各尽其长,发挥好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展示出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让学生在活动小组中都承担起适合的任务。比如某个学生喜欢摄影,可以让他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展示搜集的资料成果;有的学生善于交际,可以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去做实地访问和调查;有的学生绘画和书法较好,就请他做校刊或黑板报的设计和抄写等。这样,就能让每一个活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活动,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自身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我们在选取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时,还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做好分组指导、调控实施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是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在确定好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后,教师要做好对活动的监控,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起到活动的铺垫作用,能有效启迪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启学生的既有知识,让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渴望知识的心情,带着合作交流的良好愿望,逐步进入综合性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应着眼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全程指导。要做好总体把握,让学生仅仅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活动。要根据活动进程中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控,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要做好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活动主题或不同小组加以指导:①指导好小组活动和个人行为。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小组和个人活动方式。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资料收集、访问调查、实地了解和网络搜寻,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②指导好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好采集的实物和搜集到的文字、图片、采访记录和音像资料,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诗词名句、故事和人物轶事等等,要做好分类汇总。③指导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理解能力。要在活动中指导好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体验到运用语文的收获。④指导好活动小组之间的交流。指导小组成员按照计划做好自己的活动项目,写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经验体会,进而指导好对小组材料的分析和整合;鼓励他们互相倾听,互相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文综学习计划范文3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现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得到语文教师的接受和认同,但在日常的教学中,综合性学多流于形式,教学组织无序化、随意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1.教科书使用现状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对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有很大弹性的,对缺乏综合性学习经验的语文教师来说,要上好这部分内容难免力不从心。一些教师往往以课时少、内容繁杂、无法操作等理由来应付或干脆跳过不上,导致综合性学习这个教学环节或残缺,或空白。

(1)惟教材是尊。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上岗不久的新教师身上,他们生怕遗漏了教材内容,把综合性学习上成阅读课,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步骤逐一讲解。这种惟教材是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处理,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2)避繁就简。不少教师认为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很多学校的教学实际。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和活动编排进行教学,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就得花去八、九周的语文课时,这与整个学期的教学课时安排是有冲突的。因此,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就会选择特别容易操作,不用花大量课时的活动方式。这种避繁就简、应付了事的教学态度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2.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大多采用成果展示的形式。也就是教师布置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各自收集相关的材料,并在课堂上拿着从网络上或书上摘抄下来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学生无精打采地听着,教师轻描淡写地评价几句,于是一堂课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导致出现这种教学现状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学目标虚无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一个与传统课堂完全不一样的课堂。它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需要学生的全员参与,但由于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教师仅依托教材有限的资源来简单地展开综合性学习,根本没有考虑综合性学习课到底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如何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随意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语文味”,而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班会课”“地理课”“生物课”“音乐课”等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太过随意。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乘着音乐的翅膀”,设计目的是让同学理解音乐作品,感悟人文内涵。这一专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教师应选择一些更符合语文课程特点的内容,把握好“度”,否则就会有上成“音乐课”之嫌。

3.活动评价方式

当前,我们语文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于走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还缺乏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程评价体系。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和指导,直接导致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支持。再加上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学业成绩始终是衡量课程水平的最直接标准,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参与程度并不会突显在学业成绩上,因此家长、教师反而担心过多的活动会影响教学进度,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基于上述的原因,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施现状并不乐观,要改变它“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地位,还需要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

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对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突破,也是语文课程的新亮点,它的教学实施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语文教师不妨大胆尝试,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广泛的实践方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的规划与细化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一般都着眼于某一次特定的活动主题,对于如何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初中三年的常规教学中,似乎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规划。要改变三年不变、平铺开来的活动设计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细化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梯度,做出循序渐进的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具体见表1)。[1] 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可以根据每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指导,突出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训练功能。这样每一次活动设计都可以找到一个相应的坐标,这些坐标构成一个简明但又相对完整的序列。

2.教学程序的规范与变革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安排到教学日程中来。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其他语文教学形态相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自主选择空间更大。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再到教学计划的实施,都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部署,如果出现实施无计划、操作随意的现象,就会导致学习目标的流产。因此,规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操作程序就显得更加必要。

文综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特性;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44-04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受到一次提升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不同专业而言,因专业特性的不同,使毕业设计要求在具有

共性之余,必然存在差异,城市规划专业更是如此。基于这一角度的考虑,毕业设计要进一步体现城市规划专业特性需要,其教学运行体系如何落实,运行过程中各主要环节该如何要求,都应给予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一、城市规划专业特性与毕业设计联系的再认识

城市规划的专业特性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实践性、技能多样性和体现公共政策的属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体现了城市规划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创新性体现了在应用理论知识、规划理念、技术手段、规划管理时要具备产生原创思想和新方法的能力;实践性则体现了规划从设想到方案成果的实施过程;技能多样性要求规划工作者应具备理论应用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绘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现从专业到职业再到执业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要求;公共政策属性要求统筹兼顾社会不同利益,构建社会和谐,引导城乡协调发展。可以说城市规划的专业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业要求与专业人才实际需要的一种具体反映。

毕业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培养中最综合、最贴近社会行业要求与工作实际的环节,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特性,给予全面的关注和落实。

但以往毕业设计过程更多关注的是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性等共性问题,其综合性要求注重各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绘图等内容,更多是技术层面的综

合,缺乏对社会、经济、政策、实施和管理等多方面问题的综合考虑;实践性注重通过完成毕业设计了解一个规划设计方案在物质形态角度的主要构成和操作要求,是规划设计方法和技能的实践,但缺乏方案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运用,技术文件与管理政策文件的联系等内容。总之,以往的毕业设计与专业特性联系不够紧密,涉及面相对狭窄,专业特性方面给予的关注远远不够,导致教学性、技术性较强,专业性、行业性偏弱,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和质量。

二、城市规划毕业设计教学运行体系的构成

基于上述认识,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运行体系的核心就是要体现专业特性及社会行业需求,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不断创新,发挥其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对已有毕业设计工作流程[1]资料的梳理和地方院校实施情况,结合以上思考,可将规划毕业设计工作运行体系分为前期准备、设计形成、成果考核和质量管控四个方面、九个环节(图1)。

前期准备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在毕业设计如何体现专业特性及社会行业需要,实现有效结合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前期准备包括毕业实习、设计选题、题目审核、开题四个环节。

设计形成是毕业设计的具体过程。在毕业设计如何体现专业特性及社会行业需要,实现有效结合方面发挥着综合培养锻炼作用。设计形成

共包括前期设计、中期设计、后期设计三个环节。

成果考核是对毕业设计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质量完成优劣的最终认定,对毕业设计如何体现专业特性,如何

有效结合行业需求等问题起到评价验证作用,包括毕业答辩、教学归档两个环节。

质量管控贯穿毕业设计各环节,保障毕业设计整体和各项工作环节有序规范运行,是毕业设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发挥着管理督查、纠错反馈的作用。

质量管控由一系列反映落实各工作环节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控措施构成,

包括整体管控和环节分项管控两个主要部分。例如,整体管控部分包括校院系教研室、指导教师各层级的职责和作用,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针对各层次类型规划设计的专业毕业设计规范等;环节分项管控包含毕业实习要求及管理办法,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管理办法,选题、题目审核和开题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监控制度[2],答辩要求及评分标准等。管控部分从整体到局部,使各环节工作得以紧密衔接,有效实施,及时反映问题,围绕专业特性及社会行业需要发挥作用,引导各环节工作不断接近目标要求。

三、与专业特性密切结合的毕业设计关键环节

(一)校企结合的毕业实习环节

教师在毕业实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规划项目具体操作技术路线和程序,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应用,常见规划设计问题认知,规划素材实例收集整理分析等内容的指导,使学生接受规划师实务与技能和规划管理的基本培训,并为毕业设计自主选题或预计的题目类型做好准备工作。

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应避免零散式的实习方式,如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应加大落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联系,实施校企合作指导,通过融入企业要求和教学要求,加大指导力度和效果,突出专业特性要求,这一指导模式可继续在毕业设计指导实施中沿用。

(二)多源头的设计选题环节

文综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25-02

根据生产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为特色。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特征,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专业技能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项目代训或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形成以专业技能单项实训为基础、以项目代训或仿真综合实训为切入点、以校站合作顶岗实习为突破口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时数的65%以上。

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场所有校内实验室8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处,校实习林场1处,校外挂牌实习基地7处。其实验实训设备齐全、高端,使实践教学的实施有了保障。院、系制定的《实验实训管理办法》、《实验实训管理条例》、《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文件从制度、政策方面使实践教学的实施有了保障。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具有技能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分析,以行业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课内教学和专项训练为基础,以项目代训或仿真式综合实训为切入点,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天水市水保试验站、黄委会西峰水保试验站、定西水保站、青海水保局科研试验站、中科院西北水保所等单位合作,共同创新和完善了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校站合作、项目代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综合实训主要是通过具体生产(工程)项目和仿真实训的任务驱动方式来完成。结合水保(治沙)站的具体生产(工程)项目和生产季节确定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专业教师和水保(治沙)站的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工程)项目(任务)的实施,完成综合实训任务。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校站结合,以站为主,直接将学生选派到相关水保(治沙)站,聘用行业技术人员、选派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指导和考核,做到顶岗岗位落实、顶岗指导教师落实、顶岗实训内容落实、评价考核落实、学生管理落实。在“校站合作、项目代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及校外挂牌实习基地的支撑下,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观摩学习及生产实践、项目代训、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项目

实验、实训项目 (1)土壤调查,地貌调查,植被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水土流失调查;(2)常规调查方法,调查路线的选择,野外填图和填表。航片调查方法,航片的检查整理,判读标志,转绘。样方调查方法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样方选择,形状,面积,样方数的确定。野外坡面侵蚀量的调查,土壤剖面对比法,标志法,坡面细沟体积测量法;(3)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判定,小流域土壤侵蚀程度的判定;(4)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向和确定土地利用种类;(5)土地利用的规划与设计。基本农田配置,林业用地配置,牧业用地配置,坡面综合防治措施规划,沟道综合防治措施规划,规划方案的选择;(6)综合治理模式设计。林粮草立体种植模式,桑基鱼塘模式,循环利用模式;(7)水土保持耕作法。等高耕作,沟垄耕作,丰产沟、坑田、水平犁沟、草田带状轮作;(8)林种配置、树种、牧草的选择,造林典型设计。分水岭防护林造林典型设计、护坡林造林典型设计,梯田地坎林造林典型设计,水源涵养林造林典型设计、沟道防护林造林典型设计;(9)水保工程措施施工。鱼鳞坑、水平沟、水平梯田、蓄水池、谷坊、淤地坝。

综合实习项目 综合实习项目为麦积区中山小流域或稠泥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设计。让学生从小流域调查开始,到流域评价、规划、设计,再到治理技术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益分析,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规划设计应用。在一周的综合教学实习中,调查中山小流域或稠泥河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把小流域划分为五部分,由五组学生分别作出规划图,每人书写实习报告一份。

顶岗实习项目 实习项目根据具体不同的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和岗位需求安排,围绕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单位工作需要,由实习单位和高职院校合作统一安排,真正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即融入整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工作任务和工作角色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得学生在上岗之初能迅速进入工作环境,进入工作角色,成为准职业人。

参考文献:

[1]王诗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43-44.

[2]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3]张德喜,张志远.高职水土保持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J].中国水土保持,2003(9):46-47.

文综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城镇规划专业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6-02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国家对城镇规划人才的需求日渐扩大,城镇规划专业得以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地方性院校均设立了城镇规划专业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院校大都是地方本科类院校,主要为大中型城市的城镇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现阶段国家城镇建设的重点已经转向中小城镇,大部分的中小城镇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但是这些中小城镇中熟悉城镇规划业务的人才却非常缺乏,这就给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市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城镇规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环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培养城镇规划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众多地方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系统等方面,对城镇规划专业进行系统的探索,根据就业的需求特点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条件

(一)实训基地条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极为重视,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对基础课、专业课的改革,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学院具有研究所需的实训基地,如城镇规划设计室、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及园林系园林研究所、广西森态规划设计院等校办经济实体,学院的整体规划工作也可作为实习内容,同时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这些都为研究的实施打好了基础。

(二)教师专业能力条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双师”素质专职队伍的建设,在政策上落实“双师津贴”,并通过“以老带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规划项目,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题负责人和课题成员有专门从事本门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项目教学研究工作,有较好研究基础;有多年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教师,可从事专题研究工作。

(三)社会实践条件。根据企业需求条件,对在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通过综合实训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并且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城镇规划体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提出“项目为引领,主线为特征,规划为基础,作品为目标”的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项目引领。按“专业+企业+项目”的育人理念,突出专业项目的实践功能。项目以城镇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训、业务项目为主要,形成并打造专业项目实训库。如建筑模型、山水模型、规划作品效果模型等,保证规划资料的项目化。首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院产业企业进行融合,建设“专业+企业+项目”的实践训练方式,凸现了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工作流程的特点。

(二)主线为特征。为突出城镇规划专业的培养特色,主线是指城镇规划理念、方法两条能力主线的培养与强化。包括规划数据的采集、处理、输出和规划软件应用能力,如设计软件(天正建筑、PS、SU等)的用,以及城镇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地方规章制度、行业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应用等。

(三)规划为基础。专业技能采取以真实规划项目为导向的培养理念,规划需要理论需要操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本专业教学研究正是突出了规划作为基础的目标,在规划理论、规划方法、规划手段、规划方式等诸多方面开展教学。

(四)作品为目标。学生的教学成果,亦即可视化成果就是规划作品。核心课程、综合实训及项目业务均以作品形式体现,反映了专业培养的项目特征。作品是整个规划作品,是综合性项目作品,彰显的是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城镇规划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在知识、能力的要求,对广西多家规划设计公司进行调研。调查分析表明,城镇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人才学历结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其中,基层城镇规划设计人员、绘图员、测量员、一般设计人员等从事设计、管理一线等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学历要求为高职生和本科生。调查分析结果为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修订:

(一)更符合人才需求。原人才培养方案过多地按照学科型人才培养进行编制,偏离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规格的要求,新方案按照典型的城镇规划专业工作过程进行编制,符合现阶段企业对城镇规划人才的新要求。

(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按理论教学部分和项目教学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理论课程包括城镇规划管理与法规、城镇地理与经济等,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部分;项目教学部分结合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实际规划项目或者课程设计的形式开展。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削减理论教学时数,重组后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更加强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体现了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开设“城镇绿地规划”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各种绿地系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规划,在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开设“观赏园艺”课程,凸显本专业学生在绿地规划中的优势。

(三)教学文件标准的编制。编制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标准等相关材料,制定了城镇规划专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教学质量各环节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对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实施评价,从而使人才培养有更加明晰的评判标准,达到“知理论、强技能、会设计、善表达、懂实施、能管理”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另外,还编制了1.5万字的实训指导书,任务书严格按课程整体设计的宗旨组织实施,所有内容都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训任务的实施,能掌握城镇居住区规划、校园规划、新农村规划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学中提倡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发散性思维等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培养。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践操作测试、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一个个实际工作任务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理论课程的考核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办法,如课堂闭卷考试、口试等。实践教学根据训练目标,采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方法进行技能鉴定结合实际工作能力表现的综合评定方法。

四、创新点

(一)实践项目创新。课题在充分的社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城镇规划专业人培养流程,首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院产业企业进行融合,建设“专业+企业+项目”的实践训练方式,凸F了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工作流程的特点。

(二)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方法的创新。课题开展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初步形成以任务流程的项目式综合评价框架,该框架融入了学院校办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同时按实践项目的任务、流程、完成质量等构建评价指标,综合全面地评价人才培养水平。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用该方法评价主课教师,实现了专业教育教学的“双向评价”。

(三)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和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与广西区内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成果凸显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城镇规划专业突出了广西城镇建设中的建筑设计,本院的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则着重突出景观绿化规划。

(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城镇规划专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校内仿真实训环境,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径。人才培养融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一体,在不断强化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了“课程训练、自主训练和自我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总之,本文构建的两大基础课程群形成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三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内化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紧密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构成科学合理的教学链,使现代制造业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突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城镇化发展速率和制度创新之路[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5)

[2]汪海波.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及其重大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2(9)

[3]魏少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