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考试总结范例

文综考试总结

文综考试总结范文1

关键词:时事教育;高三政治;复习效率

高三年级是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家长对高三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管理也非常严格,繁忙的学业使高三学生无暇顾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住校生了解时事的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通过做题才能了解。而现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即使是基础知识的考查也离不开时事背景材料,考试过程中当背景材料是学生不了解的事件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笔,对学生答题的情绪、速度和准确率均有较大影响。这就要求高三政治教师在日常复习中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时政素养和政治认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加从容地面对高考,在文综政治方面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时事教育对于高三政治复习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多数工作在一线的政治教师已经开始关注时事教育,认识到时事教育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但在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就时事政治而讲解时政材料,或者单纯地让学生购买一些时政参考资料自己学习,没有把高考知识点与时政材料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制约了学生实际运用政治知识能力的提升,影响了高考复习效果。因此,准确把握时事教育在高三政治复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时事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备考的热情

时事教育和政治备考息息相关,相比专业性很强的政治理论,时事教育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和直观化,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是抓好政治备考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当前发生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学生或多或少能够了解一些,而在复习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这些时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深入分析与知识点相关的现实问题,直到彻底理解并掌握。比如,在讲解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点时,利用学生喜欢关注舆论焦点的特点,将时政素材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和评论,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时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高三政治课复习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让学生死记知识点,不能形象地讲透这些知识点和社会的联系,就会让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境地,很难有效地利用知识点来解答试题,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因此,将时政热点融入到书本知识点中,具体生动的内容显得更加“接地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书本知识。比如,在复习《人生观与价值观》知识点时,很多学生虽然能够背下基础知识,但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记忆层面,思考深度明显不够。如果结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进行分析,列举我国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如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等等,这些非常有感染力的教育题材更容易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够根据材料来更深层次地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很容易就达到了备考教学的目的。

(三)时事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事教育同步教材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高考知识点,又可以通过时政热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意愿,主动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记忆知识,逐步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复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部分时,可以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向学生介绍政府实施的稳定和扩大就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强污染防治、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政策,通过政府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决心和信心,真正理解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本质内涵。

二、在高三政治复习中运用时事教育的实践探索

剖析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大多以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设计试题。在卷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单纯考查政治基础知识的部分已经相应地逐渐减少,相比之下增加了考查政治知识运用能力的比重,重点在政治知识的运用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把握和遵循文综政治的命题规律,认真梳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要闻,并将这些时政材料与《考试大纲》进行有机融合。

(一)精选时政材料,增强时事教育针对性

政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概念性内容太多,比较枯燥和抽象,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合理地加入时事案例进行说明和分析,会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学懂了,才有可能记得更加牢固,最后在考试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准备,围绕复习内容来选取恰当的时政素材,做到既能以时政作为切入点进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相关时政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比如,在复习中,要关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力解决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主要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教学杂志的热点专题中都有反映,也可以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来获取。同时,要抓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找到时政热点与学生兴趣的最佳结合点,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复习效果,增强时政的教育功能。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把时事教育融入课堂

有效的时事教育方式应该是能够将时政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可供选择的方式有这样几种:一是时事播报。可以利用上课开始的前5分钟,由学生在全班播报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并进行简要分析,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搜索了解时事政治。二是利用时政导入教学。导入方式有很多,且因人而异,可以回忆旧知承上启下导入,可以设置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情境导入,也可以播放视频等等。在内容选择上,可以由教师预先在课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去搜集教师指定时政内容,上课时在课堂上由学生去展示时政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把时事融入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政热点进行讲解,用时政引入政治理论,再用理论总结时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此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多种课堂活动,如时政演讲、时政辩论等,切实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整合时政内容,强化时政训练

时政材料量大、面广,若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既难于也不可能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这对政治教师的授课能力、教学智慧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科学利用好、发挥好时政素材的作用,才能给学生更精准的指导。其中,适当的时政试题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比较容易见效的。总的来说,时政训练题的编制,一定要选题精准、有代表性,要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切实做到练习一次,就有一次收获,就能巩固一部分知识点,经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跨越。同时,要结合每次练习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注意总结出一些答题思路,比如说怎样高效地审题,怎样联系知识点,怎样确定答题方向,又怎样组织答案等等,这样才能做到“立体式”的备考,备考效率才可能得以提升。

(四)合作探究问题,提升学生时政素养

衡量学生政治备考效果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考试中。因此,教师在讲授完课本知识以后,可以借助最新且最具影响力的时事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国内或国外发生了重大事件时,在国家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时,可以适时举办时事政治专题论坛,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及时让他们了解时事,继而引发思考和讨论。再比如,可以开设专题讨论会,让学生选择他们关注的某个时事问题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话题,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的观点分别进行判断、分析。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借助宣传墙或校园广播来建立“时事园地”,将时事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时事,并将接受时事教育当作一种生活习惯。

三、时事教育融入高三政治复习的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将时事政治融入到高三政治复习,改变了传统政治高考复习留给学生的枯燥印象,使学生变“死记硬背”为“探究问题”,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规范答题的能力上均有提升。以笔者执教的高三文科班级为例,学生文综政治的日常测验成绩逐次取得进步,充分说明了时事教育对于高三政治备考是卓有成效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由于高三阶段的特殊性,留给政治复习的时间有限,经常有很多课外教学活动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如果能在高一阶段就开始注重将时事教育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并延续至高三,则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婧.浅议用时事政治激活高中政治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

[2]颜贵林.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12).

文综考试总结范文2

从3个方面,探讨参与理念下高中政治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参与理念;政治;讲评课;教学策略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的手段之一,而讲评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接下来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改善程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评”,忽视了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枯燥,也未能起到应有的巩固复习作用。重视学生参与,不仅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所谓参与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的新型教学理念,该理念重“导”轻“灌”,重“学”轻“教”,旨在创设师生平等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基于此,本文探讨参与理念下高中政治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一、小组合作,明辨是非

课堂活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参与中的学是关键,教师的导是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动起来,要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方面一定要强化,为此,在实践参与理念的过程中,笔者在班里以政治成绩为基础,以附近座位为依托成立了六人政治学习小组。除平时练习中互帮互助外,学习小组还在上课过程中共同合作争取表现发言累计积分。在期中期末对发言次数最多的优秀小组进行特别表彰。每次考试结果出来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试卷上选择题部分进行小组讨论,尚有疑问的课堂上提出,由其他小组派代表解答,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解题经验、技巧、思维能力培养的交流。这样做可以达到几个效果:首先,避免了大包围题题讲,压缩了讲解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再次,学生在回答其他小组问题时,也许一开始会比较随意,但多次被对方组员提问时,会逐渐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解题的逻辑性。遇到各小组都有疑惑的选择题,再由教师带领大家一起结合课本相关知识进行讲解阐释,这时,学生一般都会很安静虚心听讲,避免了以往每次讲选择题时,学生只关注自己错误的题目,而其他时候就在讲话或者走神的情况。

二、展示自我,提高智慧

传统的主观题的讲评,很多时候,由于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最后陷入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抄的尴尬局面。对此,在参与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借鉴和尝试采用小组探究互相批改主观题的方式。上课时,让A小组选出他们小组的最佳试卷,然后由A小组成员结合参考答案点评该答卷的优点在哪里,包括知识点的准确性、答题规范性及表达的逻辑性进行点评。另外,还要指出失分之处。发言完毕后,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其他小组通过讨论后主动举手进行补充发言。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容易的题,让小组选取得分最低的试卷进行总结点评,对于平均分较低的主观题,则选取最佳试卷点评。典型常考点,可以采用最佳答案与低分答案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取长补短,学习优秀学生答题的逻辑思维,同时反省自己是否也会犯低分试卷中的一些失分项目,比如知识的欠缺或答题规范上的错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明确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造成失误的根源,以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和独立矫正失误能力的提高。比如,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题37(2)中提到,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学科网中科学发展观和对外经济的相关知识,阐述推进粤港澳合作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意义。这种意义类的题,学生常犯两种错:一是写成体现类,即“材料体现了广东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广东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二是写成措施类,“广东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很多学生以为这样的句子高大上,和书本内容一致,且和标准答案接近,应是可以得高分的。但是只有当这样的答案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才容易引起注意,虽然知识点对了,可是答题思维逻辑却是不准确的,题中设问方向是“意义”,从而提醒学生,意义类应在答案前写上“有利于”。诸如此类的题还很多,比如,2015年广州一模36(2)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基层群众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这个题明明就是措施类,但很多学生会写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答案。教师用投影仪把优秀答案和低分答案对比,然后找学生自己分析,便不难发现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就等于“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就知道自己为何未能在短时间内写出正确的哲学原理以及丢分的原因了。

三、变式训练,争当考官

一个好的讲评,除了就题论题之外,还要加强学生举一反三思维的训练。尤其对于应对文综考试的高三学生,时间少阅读量大,题型多样,知识跨度四个模块,短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阅读和书写,还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审题和组织答案,这需要学生对考点和题型达到高度的熟练程度。重复的题海战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基本分是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高三学生,尤其是调研考后,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题型训练。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例如,2013年广东文综36(1)“结合材料,运用政党的知识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是指定知识板块原因类的主观题。可以鼓励小组学生自己改编题目,组织答案让其他小组来点评,最后互相补充形成新的训练题。例如,学生会从主体的角度将试题改为“运用政府的知识谈谈政府为何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或者是从设问角度改成“党要怎样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等等。一开始这样开放性的训练也许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示范,多一些鼓励和及时的表扬,学生最终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让教师感到惊喜和意外。总之,在政治讲评课中运用参与式的教学理念,它将“教”和“学”相结合,实质就是坚持了“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原则,尤其是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地位,凸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

作者:赵超平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月波.参与式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

[2]陈堂玉.浅谈参与式政治教学法[J].新校园(理论版),2012(8)

文综考试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一、引言

材料解析题在近年历史高考题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命题方式在不断变化,难度也在不断提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提取材料、分析比较、文字表达概括等能力。所以高中教师必须在平时中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

二、材料解析题题目类型

材料解析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部分,主要是数字材料、文字材料或者图形材料。第二部分是设问部分,根据材料提出相关的问题。设问模式主要是以下四种情形:一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答案来自教材,与材料内容无关;三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解题时既要根据材料,也要结合教材,兼顾二者,这是难度最大的题型;四是通过材料谈启示或认识。

三、审题技巧

首先要审清题目设问类型,分析好是四种主要题型的哪一种,然后根据题型的特点作答。其次要弄清问题指向,以上题型还可以具体分为比较类、列举类、归纳类、说明类、概括类等。不同的问题指向,答案也就有不同的书写格式和要求。最后要审清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如具体的历史时间、范围(如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如目的、背景、性质、意义、结果、影响等)等。然后就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材料,帮助减轻阅读难度。最后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分值的大小暗示了答案的层次和长度。

四、解题技巧

(一)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

首先粗读,先粗略地了解材料,熟悉材料的范围,初步建立起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联系。然后细读,文言文材料要读透每一句,甚至有时需要挖掘引申含义。在阅读翻译过的外文材料时,如果句子晦涩难懂,可以划分句子成分来解读。最后精读,注意正文开头提示、最后出处等说明性文字。当材料与所学内容相矛盾时,要选择忠于材料,从材料中找答案。如果有多个材料,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每则材料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即为突破口,与教材对照,找出相似点或结合点,就做到了在材料的基础上回归教材。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原因类问题

主要是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三者有细微区别,背景的范围最广,其次是原因和条件。可以大致分为内因外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

2.特点类问题

要多角度分析特点,可以从事件的性质、原因、内容、领导阶级、结果、历史影响等角度入手。如的特点大致为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性政治运动、缺少群众基础、托古改制、有思想启蒙性等。

3.性质类问题

性质是由领导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其次看事件目的、实践主体、采用手段以及达到的结果等。

4.比较类问题

通常要运用概括和提炼的方法,比较类问题一般指是归纳相同点、比较不同点对或者总结异同点。相同点一般从宏观出发,不同点要注意角度。如2013年辽宁高考文综第47题材料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明确指出了比较的是“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的不同点。再例如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相同点。注意人物所处的时代、阶级、思想主张、影响等。二位都是资产阶级政治家,主张救亡图存,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思想,都引导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5.结果影响类问题

结果分为直接结果间接结果、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等。影响类也分为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国内影响世界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还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影响等。

6.论证类问题

考生首先要提出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观点,然后再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要求做到论点明确、论据严密充分,结合材料与所学,全面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7.启示、看法、认识类问题

首先要读懂材料,明确作者观点。然后分析材料的共同属性,根据分析,提出我们的行动目标、应该借鉴的经验、避免的失误。启示要注意正面向上。

8.评价类问题

结合历史背景,可以从历史事物的正反两面,主观客观方面等分析评价评估历史事物、历史价值。

五、结语

材料解析题是极具历史这门学科的特色的主观试题,并且在平时考试和高考中的分值逐年增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该题型,并探究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兴趣,将史料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上课时多举历史材料例子。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能力,适当补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注意引导学生多做多练,从高一开始,引导学生重视课本上的材料解析的课后题,让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对材料解析这一高考题型熟悉起来。

参考文献:

[1]吴美娟.善用“时间尺”复习效益好———以近三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9):52-54.

文综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生物;解题;思路;技巧

高中生物虽然是理科,但比较偏文科,一些题目有着大量的文字描述。如何从大量的文字信息中排除干扰,提取有用信息,是解决生物问题的关键。

1确定生物解题思路

如果从近些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生物部分要拿分相对物理和化学这另外两门理综科目要简单。但往往就是在生物上失分较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笔者与同伴讨论中总结的经验来看,主要因素还是解题思路上出现问题,而根源是思维障碍。因为解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思维过程,要经历审题并提取题目中的信息,进而由题干给出的关键信息定位并再现知识,最后再评价思维过程以及结论(通俗说法为检查)。而这事实上就是解生物题的思路。也可以看作是方法。然而由于思维障碍的存在,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哪怕思路或方法正确,但还是会出现信息提取失真、定位或再现知识失误等情况。这两种情况实质上是最为致命的,因为要解生物题,信息提取与知识的定位和再现是最主要的前提。例如,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一个精原细胞(AaBb),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多少种精子类型。解这一类题目时,笔者有些同伴,经常会出现低级失误,可能是在考试中的紧张心理而导致审题不清,给出结论为4。显然这是由于在审题时,信息提取出现失误未注意精原细胞这一关键词,正确的应该是2种或4种。又如,豚鼠黑毛对白毛为显性,若一对杂合体黑毛豚鼠交配,有四个子代,试分析它们的表现型。面对这类问题,容易被思维定势所影响,导致知识定位出现偏差,直接以分离规律为依据,判断四个子代3黑1白。答案显然不准确,因为假设黑毛为A,白毛为a,由题干可得到Aa×Aa,拆分组合可得到AA、Aa、Aa、aa,四种,其中前三种为黑毛,这相当于豌豆(高矮茎)自交实验结论。但是,要注意题干给出了只有4个子代,也就是说样本数量不够,上述结论就不一定正确。所以根据题意,四个子代还可能全部是黑毛,也可能出现一黑三白的情况。这是比较典型的知识定位或再现出现失误。综上,实际上解生物题,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就解题思路来说,是大同小异的。即先审题从题干中提取要素信息,并整合归纳寻找相似课题,并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采用各种正确的方法来解出题目结论,最后再进行检查,重复上述过程。所以在这一基本的解题思路下,关键还是要有一定方法或技巧,来保证成功率。

2生物解题技巧分享

生物试题无外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又有实验设计题、实验评价题、图表题、坐标曲线图等题目类型。对于选择题来说,基于上述解题思路,一步步寻求正确答案,也在上述解题思路下,直接选择排除法,来排除错误答案,进而得到正确答案。例如下列植物细胞中,有大量ATP生成的是。A.高尔基体B.线粒体C.叶绿体D.核糖体首先,通过审题提取要素———大量、ATP以及生成三个关键词。回忆相关知识,将明显错误的答案排除,选项中高尔基体、核糖体,是消耗ATP而不是生成,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此时只剩下线粒体和叶绿体不好分辨。进一步回忆相关知识来判断,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下会生成ATP,似乎是正确的,而线粒体同样会生成ATP,那么就需要比较ATP生成量。而叶绿体生成量比较少量,所以排除,因此答案为B。当然要能够正确应用排除法,关键还是要以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对于非选择题,有很多解题技巧,但总体解题思路不变,即先通过审题提取要素信息,进而准确定位知识点。解题时以逆向推导,顺向作答进行答案的整理,并确保答案科学、合理、简洁、规范。特别是遗传规律类题目,对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很高,要在基本解题思路的基础上,细化解题步骤,熟悉遗传图解,并通过制作遗传图解或是做表格的方式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例如有一个基因组合为AaBbCCDdEeD个体,可以产生多少种配子。这种题比较简单,但要逐个给出答案就比较复杂,因而可以通过制表的方式,拆分出基因型、等位基因对数以及配子种类数,列出各类别的数据,进而结合数学上的方法计算出结论。当然这比较麻烦,生物上提供了一些依据可以参考,答案为24。要注意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是在基本解题思路基础上,为提高解题效率而存在的,并非万能,只要对知识牢固掌握才是解题的万能灵药。所以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要跳出思维定势,并通过探究知识点的理论依据以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点。这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过程,同时还可以为解题提供依据。所以无论多么高级的解题技巧还是多么高明的解题思路,都不能脱离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3结语

解生物题,首先需要确定解题思路,然后以此为基础,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巧,结合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核心在于对知识的完全掌握,并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自身的逻辑推理、信息提取等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占庆.高中生物解题策略的教学[J].学周刊,2015(28):37.

文综考试总结范文5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重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型、活动型课程[1]。而时事政治是国内外热点事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将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补充和丰富高中政治教学课本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和国际大事件的关注度,拓宽知识面。

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补充和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时事政治与时俱进,覆盖面广,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重大热点新闻,能够不断地补充和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帮助学生理解课本政治理论和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高中思想政治作为高中重要的科目之一,由于其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觉到枯燥乏味。而时事政治正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活的教科书,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又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理论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2]。

(二)拓宽师生知识面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理念影响下,“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高中政治教育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将时下热门的时事政治引入政治课本知识中,让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书好,还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高中政治教师想要把政治课讲得好、讲得精彩,除了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学习课外知识,不断地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时事政治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素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丰富资源,能够拓宽师生的知识面[3]。

(三)与高考命题紧密联系

高考作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业水平高低的标准。三门常规课程加上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文综的真题来看,会发现不管是政治、历史还是地理,选择题也好,材料分析题也好,命题的素材都是从年度热点新闻着手,通过材料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关注党和国家时政热点的学生来说,这无谓是一个很大收获。所以说,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导入时事新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印象,还可以为高考加分做好铺垫。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视度不够

时事政治教育在一些学校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师只要把课本知识讲授完就可以考高分了。迫于高考升学压力,多数政治教师平时对时事政治不闻不问,经常在高考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押题列出时事政治的重要内容,强迫学生记忆[4]。

(二)教学时间少,途径有限

时事政治教学多数以形式的播报方式,政治教师一般只会在课前导入或课后补充的时候穿插,并没有将时事政治新闻与课堂知识点连接起来。在一些贫穷落后的乡镇中学,基础设施有限,多媒体设备欠缺,又因为很多学校禁止携带手机,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学习,唯一的途径只能通过教师的口头诉说。

(三)教师自身对时事政治的研究不足

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授者,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时事政治每天都在不断更新,从国内国外、中央地方,再到科教文,一些教师在引用时事政治的时候,反复使用同一个时政热点,违背了时政的时效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带着个人主观意识,在分析时政的时候会扭转客观事实,传达错误信息,让学生走进误区。还有一些教师对时事政治缺乏归纳总结,没有很好地找到事与事之间的关联点。

三、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高学校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视度

对于时事政治的学习,学校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多媒体设备和宣传栏的工作,利用每天早操前的时间和傍晚时分,播报当天的新闻联播;利用学校宣传栏,定期更新张贴时政热点。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全校师生都在时政热点的熏陶下学习工作。另外,对于班级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或者开设时政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轮流发挥,分享播报自己最近了解到的时事政治,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和归纳。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对国家国际时事政治的关注度,贴近生活,感受生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二)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熟悉和把握专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更多相关的时事资讯,如互联网、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平台,并将时事政治的内容与政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比如,讲到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时下热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给学生讲述的主要内容,挑与教材相关的要点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授课,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三)激发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兴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把书读好,还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学生要改变那种应试教育的态度,学习之余多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把时事政治作为学习的一种素材。这样既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高中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和阅读时事政治的习惯,可以安排学生定期阅读报纸、利用班会课播放热点的新闻、开展时政专题讲座、组织黑板报比赛等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时事政治的趣味性,领略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激起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发挥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5]。

四、结语

时事政治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它不仅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学习和把握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与高中教材相互渗透和融合,政治教师要基于思想政治课,充分开发和利用时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学优势,将时事政治贯穿于政治教学中,让思想政治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针对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提高学校对时事政治的重视度,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4):3-19.

[2]郝俊芳.浅谈时事政治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3):13.

[3]郑艳丽,马轮轮.时事政治让高中政治课教学活起来[J].学理论,2015(11):174-175.

[4]孙寿玉.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10-111.

文综考试总结范文6

改革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教师;能力;素质

一、赤峰市教师现状

赤峰市自2002年起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为了深入了解我市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发现和解决课改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聚焦新课标,展望新十年,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2年,赤峰市教研中心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到我市12个旗县区36所初中、小学,进行了课改调研。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脱节问题还普遍存在。

2.教师的专业素质还有待于提高。

二、面对课改,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充实知识,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新、充分知识要把握好“三关”即教学观、教材观、知识观。具体内容如下:(1)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管理者转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亲密伙伴。(2)在教学中一定要大力营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一节课就是这两个关系的有机组合和密切配合。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一节课要讲的知识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教材、教参知识;教师自己的知识;师生在互动中,在碰撞中形成的新知识。如果以上三部分达不到协调、统一就说明师生关系不够和谐。那么,怎样达到三者结合的理想效果呢?四句话: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要注意讲课做到少、而精,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允许学生发表见解,做到精讲,善练。这需要在教法上下工夫。(3)教师要厚爱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好奇心、不依赖于群体的公认的学生。常常提出诸多为什么?怎么样等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具备创造条件,如果引导得法,很可能会很有成就。例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麦克•劳德上初一时,课间休息,看见一条狗,就想:放学后把狗宰了,看看狗肚子里有什么?于是,就真这么做了。但是,这是校长的狗,校长知道了很气愤。冷静下来问:你为什么杀狗?想看看狗肚子有什么?校长看他不坏,决定引导着罚他:①画一个狗的骨骼;②画一个狗的血液循环图。画得很好。这个学生在校长的正确引导下,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家。(4)在现在的条件下,一定要增强与各科教师合作的意识。

2.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善于选用和创造行之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运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怎样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学到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扑捉信息的能力?一节课要采用多种教学法,如“三引”自学点拨法。三引:引入情境、引起兴趣、引进课题;“三自一导”: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师引导。“自学两问点拨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提问题,学生之间回答;老师提问题,学生来回答。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加大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建立电脑中教材库:①教学指导库;②业务进修库;③课件(个案课)指导库;④时政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定要有较好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并恰当运用,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很好的整合。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4.教师要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估。教材、教学、考试、评卷等都面临改革。(1)教师要尽量多出一些答案不一的题让学生去理解,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2)教师命题时一定要有侧重创新的成分,要设计学生具有独到见解和新颖的东西,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关于如何搞好农业问题:一靠党和国家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结构调整。那么,在我国,农业问题非常重要,又非常脆弱,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为了搞好农业,除了靠以上四项措施外,你认为还有什么政策或措施?学生会谈到:土地不能锐减(保护耕地);粮价不能太低(保护价收购粮食);“3•8•60”部队要解决,保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入WTO后,最大的挑战是农业,我们粮价比国外高、质量没人家好,化肥、农超标,与国外竞争不占优势,(提倡绿色农业);政府补贴;村干部不能太贪、民主意识(基层民主问题);减轻农业税;等等,最后,老师帮助学生归纳。如果寄到有关农业部门,得到反馈,提出合理化建议,体现了对国家、政府工作的支持,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成就感。

5.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四有”新人。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我们现在需的人才:一种精神、五种能力和两种情感。A.“一种精神”即创新精神。它包括四个层次,合成为创新。(1)创新意识:经济地、有根据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2)创造思维:包括各种思维方式聚合思维即求同思维;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3)创新品格的培养:指对一个孩子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自信心的培养。(4)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B.“五种能力”(1)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只是自觉能力,应从各个领域扑捉知识。(2)搜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3)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文科知识来讲,探讨一个问题,必须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与时俱进”从唯物论角度谈:规律是运动的永恒的物质;从辩证法角度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因此人的知识也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从认识论角度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随实践的扩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所以,作为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宽。例如,南水北调、西部开发问题。从地势角度: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角度:历史上修的水利工程及其意义;政治角度:哲学、整体、部分关系;经济学: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政治学: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国家组织领导经济建设职能;“三个代表”思想的体现,等等。一个问题多角度,综合分析解决。(4)交流与合作能力。很简单,无论文科、理科(特别是文、理综)老师们一定要走出自己的学科,适当与相关学科教师沟通,上好师生互动课。(5)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理、化、生的实验课。C.两种情感: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我国的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治理的程度不及恶化的程度,要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主要是沙漠化严重———仅华北地区,每年造成54亿元的经济损失);治理程度不仅恶化的程度(原因诸多:经济利益驱动,乱开发、管理不善等)要善待自然。美国:极端自私,陆地平原辽阔,两边又有大西洋、太平洋,矿产资源又十分丰富,但为防止污染鞋业加工放在中国;木材用料用加拿大的。

6.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今天是个终生学习的时代,不读书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7.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音乐、哲学、数学、信仰、审美、情感、文化)。

8.教学基本功、学科素养(粉笔字、教育学、心理学)。

文综考试总结范文7

一、教学观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观指出,教师的角色要异于传统教师,不仅仅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指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引导者。政治教师要积极转变并适应自身的角色,由“教授者”转向“促进者”,由“主宰者”转向“引导者”,由“指挥者”转变为“服务者”。

二、教学内容上,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初中政治教师对这门课程内容的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还要拓展具有人文精神的层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凡是能够开发学识、增长见识、促进情感、鼓舞人心的一个活动、一个场景、一个物件,都应该及时地把其纳入到教育范围,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及时地把学科知识与人文背景相融合。比如在教学《生命之花绽放》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中,38岁的女伤员崔昌会独自被困在隧道中216个小时,无食物和水,却被救援人员成功救出的片段,引领学生思考:是什么使她创造奇迹?然后学生发言并讨论,于是引出了本文要学的内容。这样学生把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对知识的把握,上升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层面,使学生明白了应该珍爱生命的道理,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三、评价方式,建构发展性评价机制

人文精神教育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密切相关。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基于此,新课改要求转变传统静态的、固定的评价方式,开展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样的转变蕴含着内容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元素。

(一)发展性评价较为注重教育过程人文精神教育要求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发展性评价指出教师要保存能够表明学生进步的核心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能够反映出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

(二)发展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还要注重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素质,栖居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在生活、心理、身体、考试成绩等方面都有着差异,这也使得每个学生的发展轨迹不同。初中政治教师,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背景,合理而正确地判别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参考意见。

(三)发展性评价注重发挥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作用人文精神教育要求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评价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和班干部评价的方式,使得学生由被动评价变为主动评价,使得学生也能够参与到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反思、不断进步。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入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是一门艺术,还需要一线教师从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探索。

作者:武德军 单位: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诺敏中学

第二篇

一、新课程标准下创新策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1.创建教育环境

政治课程由于有着道德说教意味,一直都激发不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将已经确定下来的政治知识内容教给学生,很少传授其他政治拓展知识,而且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感情成长。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教育环境来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比如,教师在讲解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设定一个专门的模拟法庭的场景,让学生分别饰演法官、律师、原告与被告等不同的角色,再通过对于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某件事情的判别,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的举动。教师应该增强对学生的指示、指引与提点,不应该使用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看法,不可以使用模式化的解答来取代学生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来处理教材中的难题。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要有创造意识,创建合适的教育环境。

2.加入时政竞赛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要传播政治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及时进行时政内容的分析。进行定期的时政内容分析训练,不但能够扩展学生学习政治的知识范围,还可以培养学生判别对错的能力。那么,怎样来实施社会时政知识内容的教育呢?笔者觉得,借由玩游戏与进行政治知识比赛的策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阶段中的黄金时期,对周围新鲜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多动的性格使得学生很难在上政治课时集中精力认真听课,所以,借由玩游戏的策略给学生传播有关政治知识内容是非常切实有用的。此外,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喜欢竞争,争名逐利,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个特征,运用时政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实现对于时政知识内容的理解。

3.创造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创造,主要是借由其他教学工具的使用来完成的。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这个教育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政治教育之中。初中政治教育方式的创造,也能够借由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来完成,比如,教师可以开设一个网络教室,学生上课的地方不再是从前的教室,而是换到现在的机房。在机房里,学生能够借由网络这个线上资源,寻找和查阅与政治有关的信息,补充时政方面的知识内容。还有,教师也能够使用网络上众多的教育信息来进行模拟考察政治知识内容的考试,测试学生在各个时期的政治学习情况。借由这些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提升政治学习效率。

4.进行科学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很难满足新课程教育的要求,所以,改变传统的政治教育策略,还要构建科学的评价系统。科学的评价方式,不只是对于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结果的评价,还要评价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整个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奋斗的过程。而对于政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依然努力学习的学生,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激励,建立其对于学习政治知识的自信。此外,教师还要依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进行不一样的教育评价,尽可能多地给予积极的教学评价。另外,合适的评价制度还应该包含教师对于自己的反省、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生对于政治教师的评价。

二、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传统的政治教育已经不适应政治教学的要求,因为传统的政治教育约束了学生政治学习思想的进步,减弱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所以,政治教师只有给学生营造恰当的教育环境、创造科学合理的政治教育方式、构建科学的政治评价体系,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与整体素养。

作者:姚庆颖 单位: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第三篇

一、政治课堂要避免单一的框架结构,力求轻松和谐

1.课堂教学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安排的:先播放了一段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视频,伴着熟悉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乐曲,向学生呈现了家乡变化的真实画面、老百姓朴实的语言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他们纷纷惊叹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变。因为他们的年龄小、对改革开放并没有切身的体会,如果只是干巴地讲解,学生肯定只会被动地接受。现在结合视频,学生就对改革开放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这时,我趁热打铁地询问学生:“你身边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学生有的谈到了生活,有的谈到了信息时代,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2.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避免形成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根据所讲的内容,我会适时安排合适的活动。例如,我先后开展过“老奶奶摔倒要不要扶”“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初中生男女应怎样交往”的辩论赛,学生兴趣很浓。通过交流和辩论,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口才,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学会了认识和思考。可见,让辩论走进政治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3.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政治”。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贯彻这一理念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来采取不同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探讨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讲到精神文明建设时,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到街头去寻找精神文明建设的足迹,并要求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呈现,看看谁发现的最多。学生纷纷走到公园、敬老院、幼儿园等,搜集了不同的材料和很多感人事迹,让他们拿到课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热烈,充分感受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值得发扬,什么必须摒弃。

二、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在现在的考试中,很多题型都非常灵活,不再是原先单一的考查背诵。这就需要教师要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做题的技巧,告诉他们怎样找到突破口、怎样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怎样有效结合知识点来作答。

1.教会学生读懂书本。近年来中考的文综考试基本都以开卷考试的形式出现,看似容易,实则不易。这首先要求学生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脉络十分清楚并能透彻理解;然后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题干,做出分析和判断,搞清所问内容的要旨,以及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多思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设疑,以达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母的。例如,面对资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样,思考的多了,面对考卷,学生才会应对自如。

3.训练学生多做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着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不重视已存在信息的问题。例如,有的题需要学生既从法律上分析,又要考虑到道德层面,大部分学生就会忽视道德方面,导致答题有失偏颇,以至失分过多。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尽量多做题,以实现查漏补缺。

三、教师要善于课堂总结

当一节课就要结束时,教师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和学生接受的程度,进行总结。教学后的课堂总结非常重要,其实际上就是对教师所讲内容的一个缩影,并且从某种程度上其能教给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现实中,学生往往会轻视这一环节,对其掉以轻心,究其原因,可能是自认为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或者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出现了走思现象所变。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或以图表形式出现,让学生分别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之后,教师最好能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归纳、总结的内容。总之,课堂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在学习中完善人格,提高学习技能,增强实践和分析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政治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姚颜萍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中学

第四篇

一、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遵循实效性原则

鉴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时期都比较希望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厌恶传统、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点心理特征,尽量能够选择一些实效性比较强的政治案例来解释经典的政治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维护国家权益与世界和平的内容时,就可以通过钓鱼岛事件进行举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的政治常识。

(二)遵循针对性原则

初中政治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案例时,应该同时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该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呼应;其次,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该选择初中学生感兴趣,并且与这一年龄段学生有关系的教学案例。因为这些案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通过这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能够对其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防患于未然”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选择某个初中学生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犯罪道路的事例,让学生知道防微杜渐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够间接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法制观念,从而杜绝学生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一)精心挑选案例,收集资料

第一,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进度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政治教师在开课之前就应该广泛的搜集资料,把搜集的资料与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通过自己撰写或者引用他人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个案例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是否能够符合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是否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等。第二,教师在选择了案例之后,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设想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进行案例的学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与思考,在回答之前也可以先查阅相关的资料,如果案例中的材料不足,也可以让学生给予补充,在教师解释了案例之后,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本案例的看法、体会与所得到的启示。

(二)组织情境模拟,课堂讨论

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讨论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与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的模拟,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够阐述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让观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辩论与探讨,营造出一个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而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之外,也需要让学生认真的学习与倾听他人的想法和分析,并且能够把自己与他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能够得出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法。

(三)做好归纳总结,提高层次

在学生交流与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就应该对各个小组学生的发言情况和对问题分析的情况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并且能够结合学生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估,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之中,给学生的评价应该恰到好处,并且需要明确的点明案例中间蕴含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给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明确的分析各个小组在阐述问题时的优点与缺点。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过程有一个自我认识,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学习与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把枯燥无味的政治知识转变成为生动、形象、有趣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从而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

作者:邓春玲 单位:山东省平度市白埠中学

第五篇

一、多元评价方式的评价依据

多元化教学评价重视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事实证明,多元化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此外,应该全面规范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这种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鼓舞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他们应有的自尊感和正面的肯定和引导。

二、多元评价方式的评价指标

加德纳的著作《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的面世,引起了教学论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尤其对个性化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师生教学互动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根据多元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框架。

(一)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

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主要包括:

1.学习方式。包括优良、一般及较差。优良指课堂中善于积极探究、敢于表达,能依据教学目标提示自学交流,能就某些观点争论答辩;一般指能完成课本的知识点、能自主提问作答,课堂能就提问规范回答问题,能积极配合教师课堂的教学活动;较差指课堂上被动机械接受知识,学习不得要领,表达连贯但缺乏个人见解。

2.学习水平。包括较高、一般、较差。较高指能投入合作、敢表达、善交流,适应课堂学习流程;一般指能听懂会解题,符合应试教育要求,在练习测验和考试中能应对不同的提问方式;较差指思维狭窄、缺少小组交流,不会审题,刻板的照本宣科。

3.学习效果。包括优良、一般及较差。优良指能灵活运用知识技能,提升学习水平、增强学习兴趣;一般指学习水平未有提高,学习情趣一般;较差指完全依靠教师讲解,勉强掌握知识技能。

(二)从教师的教学状态评价

1.角色把握。包括优良、一般、较差。优良指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者、激励者,在教学中呈现为智慧型、创造型教师,符合素质教育下优秀的政治教师;一般指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要求者,很少和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较差指教师一味讲授课本知识,对学生或严厉监督或放任自流。

2.环境营造。包括优良、一般、较差。优良指既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又能关注学生,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学习氛围;一般指课堂秩序组织的规范、有序;较差指教师完全依照传统教学模式灌输政治知识,课堂上专制、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

三、学生多元评价方式的评价方法

(一)纸笔测验法

纸笔测验包括课前听写测验,课后诊断性测验和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评价要更多关注学生考试时的心理和答题方法是否合理,考试时能否灵活运用知识准确规范答题,考试后能否作有针对性的考试方法分析、错题纠正和查漏补缺,积累应试经验,建立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活动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主要应用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写作、时事演讲、班级辩论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能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便更加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部分。

(三)追踪评价

教师可以把学生课堂表现、课下活动的参与状况记录在存档中,这种个性化的记录和评价针对性强,它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实施起来,教师的工作量肯定会加大,所以要坚持评价一致,灵活开展,避免形式化倾向。这种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校《中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评》的依据。

作者:李斌 吴巧俊 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

第六篇

一、中学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方式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的过程,学生只需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即可,这显然是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奥苏贝尔指出,寻求和造就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认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育工作是否有用,在于教师能否为受教育者进行有意义的受教,并为之搭建新旧认识间的桥梁。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结合,教师就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一方面,要摒弃学生聆听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打开对话式、提问式教学的通道。教育家克林伯格认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在所有的教学中,不管是哪一种的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这也就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问题,提好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意识。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要在声音、图画、影像等的刺激下让学生体悟到政治的生活化。随着网络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中学政治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古板以及死气沉沉越发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为政治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还能为其教学的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作用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不能不说是一箭双雕。

2.教学目的生活化

中学政治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们认词识句,不是让学生们熟记那些晦涩难懂的政治术语,不是让学生们除了应付考试以外一无是处,更不是让学生们一学完教材,把教材该扔的扔,该卖的卖,最后什么也不知道。政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结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思想、情感、道德上的升华,体会到生活的价值意义,最终完成生活到教学,教学再到生活的完美蜕变。如对于讲授“中国梦”的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是一味地陈述那些伟大的飞天梦、奥运梦这样的案例,虽然能给学生们带来精神上的震撼,但显然是和学生们现下的生活实际格格不入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认真领会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要传授给学生们,在生活中给他人的一次帮助,辛勤的一次劳动也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教学的目的就离学生的生活无限亲近了。

二、结语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是中学政治避免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不得不说是为生活化教学指明了方向。为此,在中学政治生活化教学中就要学会教学的策略,搞好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目的生活化,这对于提升政治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陈金桃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二中学

第七篇

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思想政治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手段单一,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思想政治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不断的追求升学率,一些部门和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形成“有名无实”的格局。首先,农村中学从校领导到其他课程教师,都存在一个基本认识的误区,都认为与数学、语文、外语相比政治课并不是主科,知识的含金量较低,这种长期的错误观念对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起到了严重的阻碍。其次,农村中学基础教育设施有限,教学资源的配备也先交付所谓的“主科”使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除了使用课本外在使用计算机、图书馆等资源时,很难找到这类的学习资料。

2、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内容、手段单一

由于广大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资金有限,思想政治教学仍停留的传统教学形式上,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的教学形式还是农村思想政治教学的上课常态,很多先进的教学形式受经济条件制约难以实现。由于思想政治课程本身需要对历史、经济、政治等多学科的了解,掌握起来比较难,尤其对于信息闭塞的广大农村学生而言,思想政治课程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自然失去对课程的兴趣。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很多教师依然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式教学,将书本知识点划出,以检查、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被动的机械地背诵所学内容,使学生在压力的面前去被动的学习,无法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把握、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经常是出现学生害怕上课前老师的检查和提问,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害怕”越听越疲惫、越听越没劲,甚至以逃离课堂躲避老师。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最重、覆盖面最广的农村基层学校,教师流失现象不断发生,很多重点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因当时就业压力大临时选择在农村学校工作,但内心还是向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作,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离开农村学校,给本来就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多数农村中小思想政治课教师,年纪大些的为中专学历,年轻些为专科水平,整体上学历还不是很高,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同时教师在上课时缺少课外内容的联系,教学激情缺乏,使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二、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对策研究

1、重视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成果化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意义深远,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全社会和农村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将学科分主、次,每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打造优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团队

为打造一批优秀的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首先要稳定农村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减少教师城市外流现象,这需要提高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待遇,增加农村特岗教师职位数量,同时必须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建立城乡统一的教师工资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问题。

3、转变应试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

农村由于软硬条件均比城市环境差,学生、家长都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想要通过层层的考试最终可以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但急功近利的追求成绩,会抹杀农村孩子的创新思维,自由的天性,长期的应试教学使学生深受应试教育之害。因此,转变观念要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推进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的改革。

作者:盖红灵 单位:黑龙江省鸡东县8510农场学校

第八篇

1、信息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1.1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和传递,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的存储,利用图像化交互界面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建造一个联合性的自主学习氛围。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够突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通过网络的交互作用,实现学生和他人合作、协商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

1.2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认为政治课只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通过多媒体不断地向学生提供文字、图像、动画等等信号,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政治课的学习和研究,形象地再现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还能克服学生感官上的局限性,从而在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下,使学生提高了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效率。

2、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

2.1构建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问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根据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地学习,增强自己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学习步骤,从而自主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再次,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参与到教师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来,并且按照不同的路线,因材施教,把精心设计和加工的多媒体课程信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到课程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创造探索研究科学的精神。

2.2构建情境创设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境创设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如何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它是在实际生活的环境中设置或者模拟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出学习的内容。因此,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具有直观的感官认识,强调学生学习内容的教育功能、实用性和生活的联系性,不但要发挥学习方式上的作用,还要协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首先,在选取、设计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符合。其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情境的时候要生动形象。再次,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设计的情境要具有创新性。最后,为了提高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情境的时候还要具有层次性。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协同学生开展学习,能够改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3构建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信息媒体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环境。其次,利用信息媒体的动态性,使原来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动态知识。一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可利用信息媒体活跃教学氛围,模拟演示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效果。三是利用信息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利用信息媒体信息内容再现的优势巩固学生的记忆。四是利用信息媒体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来。此外,现代多媒体设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提供真实生动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提供直接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画态图像,集音、像于一体。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从而实现政治教学的目标。

作者:曾梅仙 单位:福建福清康辉中学

第九篇

一、互联网时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所陷入的逆境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加大了实施德育的困难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由于匿名网络信息,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论充斥在网络世界中。例如,在玉树地震中,很多灾民流离失所,通讯被中断,一些有网络的人利用微博的力量求救信息,使得灾民能够得救。可是,在这些信息中却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某些人出于个人目的,虚假的求救信息,志愿者得到信息前往指定地点却根本没有灾情。能够发生这些的原因,就是因为网络中这种不道德现象的存在,而这些不道德现象,必定会对中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二)网络信息的丰富加大了讲授教学内容的困难

1.西方腐朽思想的渗入使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产生动摇

网络拥有一个开放的平台,模糊了国界,各个国家都能彼此交流,也正因如此,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便传入了我国。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使中学生看到资产阶级的奢靡生活,淡化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美好理想的理念,认为资本主义的生活是美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学生中蔓延。一些学生出于虚荣心,一味的攀比,甚至有中学生为买某品牌手机私下与黑市进行人体器官的交易,导致感染,最后又住院进行救治,对自己身体不负责。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流入,影响着中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使得中学生思想受到严重侵蚀。

2.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中学生对传统理论产生质疑长期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争锋相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排挤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理论,资本主义是优越的制度。而随着网络的发达,西方先进的物质

文化传入我国,一些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落后的思想、是空想。中学生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传统理论产生怀疑,缺乏信心,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必将难以展开。

二、互联网时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前景

(一)构建合理的网络平台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教师要教会学生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吸收优质信息,自觉屏蔽虚假、暴力、黄色的信息,远离不良网络信息对中学生身心的危害,传播优秀的伦理道德,营造绿色的互联网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平台。

2.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网络的开放使得中学生不分好坏的有样学样,因此,榜样激励作用变不可小觑,而选择什么样的榜样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教师要为学生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符合中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人物作为榜样,力求能够深入学生内心。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奋斗的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奋斗的目标,感染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动机,达到强化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

(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独霸课堂,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仅是主导,而且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教会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实现自主学习,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2.增加知识储备

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需要教师提高知识水平,不仅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水平,更要增加相应的网络知识。教师不仅要掌握如何操纵计算机,更要有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拥有能够驾驭网络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在互联网时代,让网络走进课堂是一件大胆的创举,也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既能发现网络为思想政治教学所带来的机遇,更应认识到网络会使思想政治教学陷入何种逆境,大胆探索,主动创新,走出一条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学之路,使互联网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好伙伴,使网络真正实现为我所用,促进思想政治课走向现代化。

作者:朱婧 单位:渤海大学

第十篇

1.现行政治教学课程的相关不足

1.1政治教学存在的形式的问题

现行中学政治教学呆板化已成为影响政治教学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由于的个体对政治课程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对于中学生的政治教学来说,其教学形式影响着政治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信息化的今天,原有的教学形式不再适应现在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呆板的讲解性或者说教性教学形式已难于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形式有多样化,然而,现行政治教学课程与信息化教学新手段相去甚远。

1.2现行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政治教学不喜欢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政治教学中的部分理念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质疑,诸如政这治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到贫穷问题。部分市区的学生则难于理解,尤其是对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同时,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也失去兴趣,由于教学过程中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话题。单一的理论教学给学生带来一种虚拟感觉,而不能意识到政治教学的现实目标,使得政治教学形同陌生的话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于实际的进行现实话题的学习与理解,由于政治的教学内容的相对抽象化,而感性的东西在政治教学中也常常为教学人员抽象化,从而能形成较好的教学体系,可以在教过程中进行板块化书写。

2.中学政治教学实践性思考

2.1结合具体实际事例进行实践性政治教学

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政治教学的实践性更是实际价值,而不是其理论性的抽象所带来的期待。因此,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思考政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考如何进行结合实例的政治性教学,给现实教学作以一定程度上的设计,并且,进行结合具体实例的教学实践性需要的进行教学实施。通过政治理论的抽象化与具体实例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或理论性认知。通过感性的认知入手,进而实现抽象化认识,而使得具体的事例获得学生理论性的认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例上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的主观认识。这一点,对于进行政治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2.2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相结合来进行政治教学的实施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思想政治教学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其难度都是无可比拟的。由于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给学生各种思想与思维接触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即是有相关知识的获得,同时,也使得部分不良的思想接触学生个体,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回到课程教学环境下接受课程教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故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多媒体时代的教学形式,突破单一的教学说教式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来进行政治教学。结合网上的具体实例,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以新的事例来解释部分政治理念或者抽象部分政治事例。

2.3实现课程内外结合的政治教学实施

文综考试总结范文8

一、语块理论基础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法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认为语言运用是由基于规则的系统支配的,语言的生成就是给内在的语法规则填充词汇,把单词按照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这种观点试图把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把简洁的生成性的深层语法系统和实际的语言处理过程联系起来。然而,上述语言处理模式存在很大缺陷:语法规则的运用需要说话者或者听话者对语言形式给予特别的注意,对语法结构的分析要占用说话者头脑中大量的计算资源,而人脑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过度依赖语法规则会影响实时交际的流利性。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在语言学习中,基于规则的形式语言学方式被过分强调,实际上语言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范例的记忆系统在起作用。“语言产出不是一个受制于语法规则的过程,而是从记忆中抽取大量的短语单位的过程”。在实时语言交际中,说话者或听话者除了使用语法规则生成句子,往往还得使用“预制语块”来进行交际。

二、运用语块理论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将语块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一直是英语教师关注的话题。本文将结合笔者个人教学经历,探讨如何有效地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入语块。

(1)确定语块为词汇教学的重点

由于语块便于储存、提取,而且语块具有整体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加强语块教学,把语块作为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讲解一些语块构成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识别语块的能力进行培训,让学生学会使用语块。在教授课程时,教师应该事先把每个单元出现的语块归类(口语语块或书面语语块),然后有目的地让学生记忆。

(2)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语块

传统上,教师都是按着生词表一个一个讲授单词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学生的记忆效果也不好如果教师课前做足准备,找出每一单元与课文相关的语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如在讲解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时,我们结合着每一单元的话题然后总结与此相关的语块。如在学习中年危机这一话题时,我们可以先提出中年危机出现的原因,然后提出我们如何应对在讲授话题时,适时地提出这些语块,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也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

(3)在课堂外学生要反复记忆语块

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反复记忆。在记忆时,我们应该注意语块记忆的整体性。如果把词汇搭配作为一个整体语块输入到大脑中,不但可以准确掌握词汇的用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及创造性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语块的记忆形式很多,通常有以下三种:1)语段背诵,老师给出关键语块,学生进行范文复述;2)课堂听写,从感性理解到内化输出,强化对语块的掌握;3)句子改写,通过句子改写和造句促使学生动脑筋活用某个短语或句型。

三、结束语

语块是有效学习语言的材料,学生掌握的语块越多英语表达才会越准确、越流利。因此,语块教学法深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其必要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块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记忆语块,说出地道、流利的英语,进而达到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热情和水平。

作者:张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改研究

一、大学英语教改遇到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突然对已经有多年固定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加以改革,改动或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会遭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某些舆论的质疑,这里面的问题一定是有的,压力也一定不小。英语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讲,都是一个“负担”,从小学甚至从学龄前开始,英语就萦绕着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那么也就同时萦绕着每一个家庭,如果大学英语的教改,连锁带动了整个英语教学的课改和教改,尤其是取消小学英语或者学龄前英语的话,那么,无异为每一个中国家庭减轻了一笔经济上的和精神上的负担。当然,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必然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2.陈旧教学理念的挑战

这些年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定会有传统的力量予以反对,这就是来自所谓的英语“保皇派”的挑战,也是来自陈旧教学理念的挑战。而且大学英语教改必定会招来陈旧教学理念的挑战,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保皇派”的强力反对,因为这种苗头已经显现,在十八大以后提出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就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压力。十八大后英语的改革意向提出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的众多的英语专家学者的反对。可以想象,如果有朝一日对大学英语实施大力度改革,这一干人等必将会拔剑而起,瞠目而视。然而,无论压力多大,为子孙计也要迎难而上。

二、教改下解决应试教育问题的建议

在大学英语教改中,要立足客观、事实、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原则,进行规范课改和教改,力争改革之后能让教育工作者满意、教师满意、学生们满意,这样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改革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五点可行性建议供大家参考。

1.社情民意,做好深入教改的问卷调查

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大学英语的课改和教改更是离不开社情民意,笔者认为在今后大学英语的教改中,应该广泛征求三个层面的意见。一是广泛征求广大高校、高中甚至初中学生们的意见,让孩子们真正道出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一些看法和意见,这个层面应该在整体民意调查中占五层的决定性意见;二是广泛征求社会群众、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看法和意见,因为从学前到小学直至大学,这一社会群体看到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现状,他们有一定的发言权,这个层面应该在整体民意调查中占三层的决定性意见;三是广泛征求教育部门工作者、专家学者的意见,也包括英语教育专家和英语教学工作者,这个层面应该在整体民意调查中占两层的决定性意见,为什么是两层,因为他们是该领域的既得利益者,容易护短或者所提意见不客观。

2.群策群力,做好深入教改的课业调整

教改包含着两层目的,一个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另一个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无论是哪一层的改革,都需要相关部门、相关高校等共同群策群力地研讨这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如何科学地增删课业内容,这都是需要专家举行专研课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认证和审批,然后最后拍定教改结果。但是,一个原则不能变,就是要确保大学英语教改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以求取大学英语教改的成功。英语课改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们的期望出发、从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做好大学英语的教改工作,立足于课改和教改后,更利于指导教学实际,更符合与学生们的期望,更能在实际中实用有效,就基本达到了教改的最佳目的。

3.实行减负,做好教改后适修机制的完善

一次次的大学英语教改,为的就是让大学英语学习更规范化、更科学化、更实用化,再有一点就是要给学生们减负,每每大学时代的学生们提及英语考级,无不痛心疾首,只有少数凤毛麟角的英语高材生窃窃暗喜,这已经成为了大学时代的一道常见而又特殊的风景。所以,笔者建议大学英语教改还要有为学生们减负的目的和目标,最好能有适当修学的大学英语学习机制融入进来,让高校学生们在学学英语时不再恐惧和感到头痛。另外,还要让学生们掌握一个学习原则,不能以耽误学业为代价,放弃或者耽搁了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和选修,所以在这一点上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大学导员作以定期和适时的提醒,保障适修教育教学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转。英语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通过科学规划和研究,求得切实可行的减负策略。

4.快刀斩乱,做好教改后选修制度的完善

在大学英语教改的发展趋势中,已经做了相关的预见,即大学英语终有一天会出现选修制,即学生乐意学就可以学,学生们不乐于学习就可以不学的大学英语学习和教改制度。但是,也不是放弃或者取消了大学时代的英语,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选择,有的学生因为感兴趣、喜欢英语,则可以选择学习和深造大学英语;有的学生因为考研,或者从事国际学术研究,需要英语这门语言的辅助,这时也可以选择学学英语;还有的则是英语专业人才、高端人才的培养,决定了英语就是该领域大学生的本领和立命之本,这时学生们就会自动选择深造学学英语。总而言之,在实行大学英语教改后的选择制度时,笔者建议千万不要迟疑,而是快刀斩乱麻,同时,还要做好相关教改后选修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后续的不断完善,从而取得选修的成功。

5.权衡利弊,做好汉英两语之间的取舍

有取就有舍,有的专家学者和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如果把英语放在选修或者可以弃修的学习地位上,会不会让“解放”或者“闲适”下来的学生们不学无术,从而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笔者认为这一点担忧是完全多余的,因为现在的天之骄子们,更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更懂得人生的旅途中什么对他们更重要。大学英语让步和予以减负后,高校大学生们会把精力投入到汉语学习和专业课学习,乃至其它感兴趣对就业有益的学习中去。时下就业的艰难,让学生们有了更多喘息的机会,去从事更多自己喜欢从事,自己喜欢选择的知识学习。在汉语和英语两者争夺最佳学习时间和学习周期上,一直是专家和学者不停争论的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做出较为科学的评判,但笔者认为一个底线要守住,就是先让学生们学通了汉语,再着手其它外语的学习。

三、总结

综合上述,大学英语教改的成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仁人志士去付出能力,如果取得成功,空前的成功,无异是一国教育体制的进步,无异是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教学理念的进步,无异预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

作者:龙黔 陈红亮 单位:安顺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定位

一、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在组织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角色模拟表演)时,综英老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角色,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教师知道了这一点,他们也很难做到,因为教师对活动的程序和细节太过于了解,这让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作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扮演参与者这个角色时,最有可能对教学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莫过于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无意之中就把自己当作了主角。其实,学生也乐于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这样他们会比较轻松地完成任务。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参与者,要给学生多留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综英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不能因为怕抢走学生的“戏份”而在参与活动时犹豫不决、不敢参与。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适度参与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影响很大:不仅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易于他们发挥的良好氛围,还能使学生借此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教师的知识深度以及对学习的看法见解都要比学生全面很多,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实际交流来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所以综英教师要注意,作为一个参与者,不仅要明白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更要懂得自己是一注气氛调节剂、是一名沟通咨询师。

二、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作为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指对学生过去及现在的表现给予一种合理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是很乐于接受教师的这种评价的,尤其是在交际活动结束之后。在综英课堂上,教师必须区分好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错误纠正和组织反馈。在语言知识的精确产出阶段,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着控制。此时,学生的错误和失误会被教师在第一时间内纠正。也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出问题所在,然后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在进行完语言知识的精确输出以后,学生进入了自我创作和分组练习阶段。在这一阶段,为了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受影响,教师应该采取一种较上一阶段更为委婉的纠正方式。这种委婉的方式不是对问题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更不是对错误放之任之,而是较之于精确产出阶段所采用的纠正方式更为灵活的一种方式。

在语言知识的精确产出阶段,学生必须把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子逐个进行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出他们的错误,并立即给予纠正。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重复阅读纠正后的单词、短语及句子。而在学生的自我创作和分组练习阶段,教师会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教师可以不说出正确答案,只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增强他们自我纠错的能力。此时,学生只要知道错误在那儿并懂得怎样纠正即可,没必要再对纠正后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会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反馈。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教师给出的反馈意见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这种反馈方式包括内容反馈和形式反馈。内容反馈主要是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能仅仅把这些教学活动看作是简单的语言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当作是真实情景的活动并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把所学内容与实际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用合一。

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好坏取决于他们是否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是否做到了学用合一。为了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能更好地融入活动情景,更有效地把语言知识与活动内容相结合,教师在活动进行之前应该和学生讨论活动的背景、所涉及的语言点以及活动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进行得更加顺畅有效,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要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形式反馈主要是评价学生在语言学习及语言准确性等方面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它发生在内容反馈结束之后。所以当学生参与交际活动时,教师应该记录下学生在语言学习及语言准确性方面的错误,并在活动后提醒学生引起重视,并及时给予纠正。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对综英教师来说,最重要也是最难扮演的角色莫过于组织者。许多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组织得当。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遗漏了重要信息或者发出了自相矛盾的指令,教学中的大量宝贵时间就会在无形之中被白白浪费掉。当组织一个教学活动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告诉学生:他们将要说什么、读什么或者写什么,要让学生明了教师给他们布置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保证教学活动顺畅、有序、高效地进行,并在活动结束之后及时地组织反馈。教师事先没有精心思考、组织的话,课堂会变得混乱无序,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指令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综英教学活动的组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导入活动、发出活动指令和发起活动。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话题陈述或者一些接受技巧的练习来导入活动,这些陈述和练习必须要与活动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和学生做一些与活动内容相关的讨论。在导入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发出活动的指令,也就是告诉他们活动的程序及注意事项。比如:当教师想组织一个小型讨论会时,他会在活动开始之前告诉学生这个活动的程序:(1)教师列出所要讨论的问题;(2)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3)讨论后,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每个代表进行陈述。在告知完学生任务的指令后,教师就要发起活动了。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活动的要领及活动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通过问询来找出哪一个学生最先完成活动,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代的综英教学中,只有对教师角色予以更多的重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建立起高效、活跃的教学氛围。而学生只有在这种教学氛围下才能激发出自己的语言学习潜力,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作者:张超锋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第四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一、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听力策略的研究已有20多年,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支持听力策略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Mendelsohn提出的预测(predicting)、假设(hypothesizing)和推理(inferencing)认知策略,以及Vandergrift提出的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strategy),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策略对提高听力理解的重要性。认知策略包括考虑如何解决储存和检索信息的问题;元认知策略包括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Berne.J.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水平听者和低水平听者分别使用这两种策略的差异做了概括:高水平听者较多使用策略;关注听力内容的整体结构;控制注意力;抓住文章大意;猜词义;将听力内容和过去经验链接。低水平听者逐字处理输入;主要依赖翻译或关键词策略;受到语言和注意力的负面影响;不检验假设;不会在听到内容与过去经验之间产生联想。Berne.J.的研究成果说明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严重障碍。不少学生把听力理解的挫败归因于听力水平低或听力任务难度等,却没有意识到使用低效的听力策略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听力技能的提高。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意识,教会他们如何让使用策略,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能运用背景知识的联想、或基于语篇内容进行推理和猜测来合理判断听力材料的信息,从而成功地完成听力任务。

二、语流切分

语言系统的进一步专业化是将连续的语流分割成词语,从语流中正确地切分词语是听力理解的重要能力。相关的研究理论认为语流切分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语音结构线索、句法结构线索和语义结构线索等因素。英语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主要依赖语音结构线索来切分词语,他们不可避免地将母语的语流切分法运用到二语听力理解中,而母语对语流切分的负迁移会导致不正确的语流分割,给学习者听力带来困扰。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母语语音结构特征和英语语音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流切分的异同点,有利于正确地切分语流。

三、词汇的广度和深度

词汇的广度是指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多少,词汇的深度是指学生对已有词汇的综合使用的程度。听力理解能力虽然受到非语言知识的影响,但其过程中对词汇的识别、语流的正确切分、语言表达的复杂度以及信息的处理等都有赖于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词汇量的多寡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毋容置疑,StahrL.的研究揭示了词汇深广度与听力理解的相关度为51%,研究还显示,5000个词汇是一个临界点,达到5000的词汇量,听力成绩就会有大尺度的提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听力能力较差的学生普遍存在词汇量不足的问题,使他们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不能按预期方向去联想和猜测。教师应该把词汇的记忆和学习作为听力教学内容之一,通过派生、合成、转化、词缀、反义词、近义词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词汇记忆的网络结构,同时将听、说、读、写的词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在不同语境下复现的词汇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有利于他们对新词汇的处理加工,使所记忆的词汇贮存在长时记忆里,这对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以及构建系统的词汇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或开设选修课等其他途径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拓展词汇知识。

四、听力焦虑

Krashen认为,影响语言学习的三大情感因素是焦虑、动机和自信,其中焦虑是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重要心理因素。外语学习的焦虑包括阅读焦虑、听力焦虑、交流焦虑和考试焦虑等,研究证明,听力焦虑排在语言学习焦虑之首。因为,听力理解的即时性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及时迅速地处理语言输入信息的同时,还要兼顾注意力、时间和资源的适当分配,那种挑战学生极限的听力任务带来的焦虑对高水平听力的学生来说是“促进性焦虑”,而对低水平听力的学生则是“抑制性焦虑”。听力教学要综合考虑到干扰学生听力理解的各种因素,利用情感策略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5)多媒体网络资源多媒体网络提供真实的影音材料,把目标语的真实语境带到课堂,利用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情节内容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学生基于特定的视听场景,开展复述、对话、讨论等听说训练活动。课堂上教师转换角色和职责,针对不同的视听内容开展生动有趣的任务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发他们乐于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听力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结论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仅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层面的知识,还涉及到策略、情感、态度、兴趣和动机等非语言知识,因此,听力教学的任务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外,还要重视策略教学,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策略交替训练使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能有效选择和熟练运用策略,改善听力理解的心理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听力水平。教师应避免费时低效的纯语言的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将听力策略训练贯穿在教与学环节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因素,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利用背景知识、语篇结构以及语境等线索来补偿信息差,从源头上解决听力低效和听力失败的难题,使大学英语听力策略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卢少雯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第五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一、元认知策略及其在教学上的作用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级的执行性技巧。在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知识,通过对语言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来调节语言学习,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元认知策略包括预先准备、预习、定向注意、选择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学习者都可以运用元认知策略来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国内很多学者对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做过研究。纪康丽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得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和支配自己学习的能力,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选择方法并在学习中采取主动地位”;李俊通过实验指出“元认知策略对于成绩排名比较靠后的同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确有很大帮助,对个体的帮助大小因人而异”。肖武云、王晓萍、曹群英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元认知策略训练对学生自主学习水平有很大影响,能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所以,通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元认知策略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水平和综合成绩上都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的应用

在听力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放听力材料外,很多时候也在告诉学生听力技巧。听力技巧的传授属于语言学习策略范畴,而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很多时候这些学习技巧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效果千差万别。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元认知策略,让学生自己去计划、监控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则可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指导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下面就是在这三个部分中教师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

(1)课前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在上过几次听力课以后进行,这样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到这门课的具体内容和自己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份学习策略问卷,从而掌握不同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在做问卷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做这次问卷的目的以便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根据问卷结果的统计,教师能够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策略问题,并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做到对症下药。

(2)课堂阶段

在学生做完问卷后,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在课堂上告诉学生问卷的结果,并指出学生在听力学习策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很多学生在听材料时以单词为单位,往往听懂了几个单词,却不明白整篇的意思。其实听材料的关键时明白主旨大意,所以关键的句子和意群才是听懂材料的核心。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元认知策略,并指出其重要性,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监控自己的听力学习策略。在课堂阶段,教师告诉学生元认知策略包括哪些内容,并举例向学生说明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如在对听力材料的把握上不要局限于单词,要选择注意一些关键的句子和词组;第一遍听材料时没弄清楚大意,应及时分析原因,争取在第二遍中解决问题。通过举例子,学生能认识到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接着,教师应该让学生把元认知策略应用到自己的听力学习中。这个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听完一段材料以后,应该有意识地多给学生预留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自己这一次听力中存在困难的原因,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几个选择,如:材料本身语速太快;注意力不集中;重点词汇不会等等。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教师在教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前几次课可以稍微放慢速度,到后面学生已经习惯自己去思考如何去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又可以一分为二:自我评估阶段和延伸阶段。在自我评估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估表,二是写出自己对上课材料的真实感受。这样既可以让教师看到评估表上数据化的东西,又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对上课所选材料难易程度和学生对材料掌握情况的感性材料。在延伸阶段,教师布置可督促学生巩固学习策略的课外活动。教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让学生在听前先想好在学习策略上要注意的问题,并弄清作业的要求;在听的时候注意弄清大意;在听完后进行反思,并提交网络日志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教师要注意课外自主学习材料的选择,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选择的材料可以变化。第一学期可以趣味性和话题多样性为主;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题型入手,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三、结语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元认知策略让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听力材料的反复捉摸上,而是关注自身,关注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实践的好方法。但是怎样去更好地让学生去运用元认知策略,还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去不断完善。

作者:彭敏 单位: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

第六篇:大学英语翻译教程

一、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翻译教学

1.理论依据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背景下开展翻译教学活动,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学术界认为,翻译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教授语言,而是传授翻译技能,从而提高大学生语言翻译水平。西班牙学者Pym指出西班牙学术界的权利结构决定了翻译课程现在是、将来也一直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手段,要求学生学习翻译前彻底掌握外语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翻译课堂将空无一人。每所大学都有专门的翻译专业、翻译学院,他们所开展的课程大多是狭义的教学翻译——即一种语言学习方法,学生无法真正从中学习到翻译技能,无法掌握两种语言。因此,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课程,无论是否针对语言类专业学生,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而是教学翻译,这是一种本质错误。

2.现实需要

在国际化的今天,翻译教学应该同时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适应素质教育和素质教学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背景下,翻译教学是必然要素。罗选民列举了开展大学翻译教学的四个原因:(1)中国90%以上的学生都是非外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普及而成熟,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学生对翻译的认知能力不会因为选择了非外语专业而改变,置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于不顾的做法脱离实际;(2)翻译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之一;(3)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较大,享有的资金较多,没有必要浪费这一方面的资源;(4)全球化时代和信息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员,而仅凭小范围的翻译教学根本不能满足需要,况且正在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员并不局限于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及翻译教学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王金波、王燕,2009)由此可见,翻译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全部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优化教育。

3.教学个案

目前,很多学生都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我国各大高校均开始设有外语专业、外语学院,甚至更有外语大学。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纯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占所有本科生比例的2%,这是相当小的一个比重,而非语言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有定向的攻读外语专业的第二学位。这部分学生通常是在大一、大二期间通过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进行英语学习,后两年则通过选修或专业英语学习来保持四年英语不断线学习。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改革后,更加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加具备特点。首先,小班教学,学生入学后参加英语等级考试,按照成绩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班分类,使他们能够学到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的课程,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全面提升英语水平的目的。其次,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在2000年改革后,逐步推行口语考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竭力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创造交际环境,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加强英语水平,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

3.1教学目的

翻译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就职能力。翻译教学不仅能全面提高现代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水平,还能提升他们的思想,完善英汉互译能力,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和使用熟练性,使他们从根本上把外语当做母语使用。笔译和口译课程的同时开设是为了同时满足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双重需求。如今,获得笔译、口译证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不仅提升了他们自身英语水平,也为他们就业增加了砝码,从而拓宽了就业途径,满足了更多企业的招聘需求,就业率明显得到提升。

3.2课程设置

学生首先要有较高水准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吸收口笔译课程的难度。为了确保口笔译课程能够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对学生进行选择。对不同水平、不同学历的学生分别设置课程,合理安排、因材施教,以训练为主的同时讲述理论知识,穿插翻译教学,在翻译教学中融合教学翻译,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种全面英语教育的锻炼下,才能使得学生英语水平快速进步。

3.3教学效果

通过口笔译课程的培训,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类专业越发吸引各省市高中毕业生,更多的学生喜欢在这种翻译教学下学习,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英语成绩提高得更快。在各种英语竞赛中,上海交通大学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学生共同参赛,为母校赢得荣誉,上海交通大学也因此声名远扬。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口笔译共同教学效果的情况,笔者对周围学生做了如下的问卷调查:(1)本课程对你的英语学习提升有帮助吗?(2)本课程与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公共基础课有何不同之处?(3)你觉得授课材料能否满足你的需要?(4)你觉得授课内容与你自身水平相当吗?(5)本课程是否扩大了你的词汇量,提升了实用能力?(6)你对本课程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回收的反馈材料有100份有效答卷,统计结果如下:(1)96%:很有帮助,提高了听力、扩大了英语词汇量;3%:有一定帮助,英语成绩提升得不太明显;1%:几乎没有什么帮助;(2)97%:比学校课程更有深度、更具挑战性;(3)99%:满足了学习英语的需求,1%:还需进一步改进;(4)90%:适中;3%:容易;7%:较难;(5)93%:口译训练对扩大词汇量有帮助、还能提高运用能力;7%:介绍的词汇过多,很难记住;(6)83%:如有可能,希望多让学生练习,并加强互动环节,能够在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英语;11%:对知识的传授不错,但对口译涉及的环节如记笔记、增强记忆等介绍不够,有待提高;6%:主要在学语言,对翻译本身不够重视,增加口译技巧教授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并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翻译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还能够帮助他们从事翻译工作,满足了广大学生提升英语水平的迫切需求,使他们更加熟练地应用英语。此外,还需吸取同学们好的意见和建议,使这种教育模式更加完善,为更多的学生所喜欢。

二、结语

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进行了区分,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个案分析,指出翻译教学活动是理论上可行、时间上必要的教学方法,说明翻译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证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作者:杨怡华 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第七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很多学生会用汉语思维对英语进行组词造句,也就是一个词对译一个词,并未从英语全句角度翻译,这就使得整个翻译出来的句子就像是一连串堆砌的汉语词汇。其次,没有准确运用英语语态与时态。通常英语句子都比较注重时态要求,而且在表达很多英语句子时一定要用被动语态,在此方面,汉语表达通常较为模糊,若高校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语态与时态,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就会犯英语语法错误。再次,一般英语中比较习惯用长句子,但是在我国汉语中则习惯运用短句,所以,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英语长句的运用上极不擅长,最终导致在翻译英语语句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漏洞百出的情况。最后,不足的英语词汇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英语翻译水平造成制约,在英语中,存在大量相近词与固定搭配,若错误应用这些相近词,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很多英语词汇搭配错误。

二、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深入优化

在教学模式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新时代,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机制已不适应于其时代要求,需要构建最新英语教学体系,而且这一英语教学新体系始终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就是说,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英语基础知识,以全面掌握大学英语基础,大学三年级进行英语翻译选修课的开设,同时设置相关于英语翻译课程的选修课,像跨文化交流、现代汉语以及英美报刊选读等等,高校生在熟练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与翻译理论知识后,可在大学四年级课设英语翻译必修课程。比如,我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选读一些英美报刊,这样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而且增加了英语词汇量,同时也提高了其英语翻译准确率。

(二)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创建多媒体英语交际教学机制

通常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这一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严重匮乏,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而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创建多媒体英语交际教学,对英语翻译软件、语料库以及翻译论坛等进行有效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翻译英语语句的兴趣与自主学习的热情,比如,在英语翻译课堂中,让学生用英语方式自由讨论,教师可作辅助性作用,并向学生介绍与提供Google等比较好的英语翻译软件,并在全班群聊中创建英语交流论坛,由此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而提高其英语翻译能力。而且交际式英语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极易达到学生相、师生间互相沟通与交流的目的。所以,如果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对理论依据进行探寻,反复实践,以此得到答案,为有机结合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与理论提供教学新模式、新方法与新思路。

(三)进一步培养高校生跨文化意识

高校学生英语翻译中所存在的错误通常并非由于不当的措辞造句所导致,而是由于语言差异,也就是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所导致,像“thelaststraw”,很多学生会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他们往往会翻译成“最后的稻草”,而传统汉语文化中,“救命稻草”其实就是“最后的稻草”的引申义,对英国文化不熟悉的学生通常都会如此翻译。所以,我们在对某一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传递出语言文化的力量。而且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对英美文化背景的进一步加强也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不仅要加大英语基础教学中英美文化比重,而且还要在高校中开设“英美概况”与“英美文学”等方面的选修课,保证学生能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全面了解,并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进行培养。

三、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效果及建议

(一)高校生英语翻译学习效果

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使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且这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生的学习动机、英语学习观念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通常而言,自主学习属于一个极为繁复而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因此,高校生自主学习和英语成绩测试的关系并非单纯的因果关系,但是,大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师英语翻译教学效果

1.网络与多媒体环境下充分发挥了英语教师的作用

因为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高校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需要高校教师正确引导,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有效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由此方可产生积极英语翻译教学效果。所以,在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师含糊萎缩的教学形象,使其勇于承担英语翻译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咨询者、监督者以及管理者,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为顺利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教师在网络背景下的英语翻译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动机与责任心,有助于学生对其学习目标的确定,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制定完善有效的英语翻译学习策略,对学生英语翻译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与检测,以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翻译学习环境。

2.进一步提升了英语教师个人能力

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英语教师心理品质、调控能力、专业水平以及设备操作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多媒体英语翻译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需要英语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能力,可以依照自身教学需要将网络背景下的英语翻译课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防止出现低档使用高档设备的情况。

(三)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建议

进一步加大构建高校网络资源力度,使大学英语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英语教师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网络背景中大学英语教师翻译教学水平与网络资源利用率得以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会适时转换角色。以“引导”式英语教学代替“讲授”英语翻译教学。网络背景下的英语翻译教学,便于学生获取更多的英语翻译资源,在这种环境下,英语教师必须对其引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学生判断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及行为习惯。因为网络背景中的英语翻译信息也各式各样,使得很多英语翻译作品也缺乏权威性,这就使学生极易在英语翻译信息中迷失方向,所以,英语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翻译课程中的作用极为关键。大学英语翻译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其英语知识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在知识日益更新,并逐渐呈信息化的现阶段,必须对网络工具进行充分利用,对相关知识储备予以不断更新,尽可能多的和翻译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及时补充营养。

四、结语

教学试验结果证实了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表明了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大学英语翻译能力有显著效果。大学英语教学属于一项繁琐而系统性工程,而且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思想观念、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建设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进行培养,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并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英语翻译人才。

作者:周建军 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八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一、教育生态学的特征

1.主体地位的平等性

在生态化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是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学生作为知识的建构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教师不再是课堂话语权的惟一掌控者,而是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思维启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其终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奠基人。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但当教学生态体系中的某个生态因子发生变化时,教学方法也应随之变化。例如,当教学主体的一方——学生发生变化时,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当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时也应适时地变更教学策略。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成长的系统。教学主体随知识的增长,人格的健全而成长,教学内容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不应仅拘泥于课本,而应紧扣时代的脉搏,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性特点。教师要成为课堂的智者,善于将知识与生活自然相融,培养学生活学、善思的高贵品质。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生态失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态系统中各生物因子及环境之间的能量、信息、物质等的输入和输出达到高度适应、相对稳定并协调发展的状态。生态平衡不仅是任何生态系统物竞天择后力求达到的理想状态,也是教育生态体系全面、稳定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生态失衡现象。

(一)教学主体的生态失衡

高校扩招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稀释了每位学习者所能享有的学习资源,四五十人同上口语课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和耐受定律,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口语练习机会,教师也兼顾不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的失衡。扩招还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荷,打破了教师教学和教师发展之间的平衡,削弱了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此外,大班教学使教学中的信息输出和信息输入失去平衡,从而引起师生间的心理和情感失衡,并对教学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的生态失衡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目前适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教材并不多,且更新换代很慢,某些书中的话题和句型甚至长久不变,有些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时代了。人们很难在口语教材中找到近几年交际常用的一些热门词汇和表达,也很难用课堂所学去讨论时事热点问题。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实用性制约了学生语言交际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沉闷,出现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

(三)教学环境的生态失衡

教学设施的改善优化了语言学习的环境,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助于增加课堂容量,扩展学习空间,更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异国文化和原汁原味的外语。然而在某些人的观点里,口语教学就是师生对话,练习口语,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低。因此,许多学校的口语课都是安排在非多媒体教室里进行。教师不得不花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板书本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瞬间呈现的语言知识,学生接触原汁原味英语口语的机会几乎为零。这种失衡现象加大了非源语环境学习外语的难度。

三、大学英语口语生态化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等多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或制约或促进,在不断的调节中走向平衡。因此,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生态失衡现象,必须将口语教学中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借鉴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能构建一个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课堂。

(一)耐受定律与教学主体的生态平衡

根据生态学的耐受定律,每一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有一个生态学的最大量和最小量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生存。大学英语生态口语课堂同样有其耐受性的范围,因为教学资源承受力、教学能量发散率以及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的时空内是恒定的。而目前的大班授课体制使得这一切几近上限,有的课堂甚至在超负荷运转,使得学生不胜其扰,教师不堪重负。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课堂人口密度。在无法改变学生人数的情况下获得人口密度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任务小组,开展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合作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多个学习者为达到目标或解决问题而一起学习、共同探索的模式。小组协作不仅增加了每位学生口语操练的机会,也是成员间相互给予、共同进步的手段,是生态学意义上共生的过程。而小组竞争则是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的法宝。每位同学都会为小组的荣誉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从而呈现出欣欣向荣、共同发展的平衡型的生态课堂。在这种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生态霸主,而是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的生态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答疑解惑的咨询师、表现优劣的评判员。教师的生态责任就是营造自然高效的语言环境、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减轻焦虑感,在主体平衡的生态课堂中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花盆效应与教学内容的生态平衡

花盆是一个在空间上有很大局限性的半自然半人工的小生态环境,它需要人精心呵护,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方能茁壮成长。而一旦离开人们的照料,就会无法承受自然的风吹雨打。课堂如同一个花盆,如果对学生的教育仅局限于学校,知识只来源于书本,那么这种封闭式的小循环会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制约学生的成长,其学得的知识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花盆效应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的教学上体现为教学模式的知识本位、语言本位。很多大学毕业生即使曾经接受过口语课的训练,仍不能与外籍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与口语课的教学内容空洞、陈旧有很大的关系。口语课的开设初衷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口语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这就要求建立开放型的生态课堂。开放性生态课堂的最大特点是不仅“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更“以学生为导向”。“以学生为导向”性生态课堂是Pata于2009年提出的新观点。他认为:由教师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传统教学理念已无法满足当今外语学习的需要,即使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仍无法摆脱教学内容的陈旧或不切实际的花盆效应。

健康的生态的课堂应是学生的平等性得到尊重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的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展现的课堂。这种课堂不仅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更要求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导”,即由学生决定他们在这门课上将学到什么。就大学英语口语课而言,教师可在学期之初,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热点,并把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内容通常紧扣日常生活情景,时事热点话题以及英语发展的新动向,有助于学生建立特定情境下合理应对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从生活中源源不断地吸取养分,不断完善教学知识体系。这不仅体现了生态课堂教学主体的平等性,也显示了“教学相长”、教学主体的互益性。同时“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内容会因学生专业的不同而显现出差异性。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创设与其专业有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未来的职场需求,使所学真正服务于所用。这种因势利导人为创设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不仅避免了花盆效应,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大学英语口语课的期待和信心,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有机统一理论与教学环境的生态平衡

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与外部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也必须是开放的,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传统的讲台、课桌加黑板的教室显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生态课堂环境的要求。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亟需建立能为语言学习者创设交际技能培养所需要的真实语言环境和文化情景的开放型的教育生态系统,冲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引领学生走出传统小教室,步入社会大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仅仅通过听觉或视觉获取的知识比率低,且三天的遗忘率高达50%以上。但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调动起来,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到原来的3至4倍,且三天的遗忘率只有18%。若已获得的视听信息再由口头加以不断地重复,遗忘率将更低。故此,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各感官协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全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应用有助于创建有机统一的生态学习模式。全媒体技术是后多媒体时代出现的,它提倡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利用视频、微博、学习网站、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各种网络资源,完成自主学习。全媒体技术不仅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有助于知识的习得和巩固,同时其所提供的多种传播形态也能满足学生的细分需求,使得学生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交互的媒体体验,以实现课堂内外知识的关联,课堂教学与外界社会的互动。

(四)最适度原则和评价体系的生态平衡

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是指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其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因子也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在此范围内,个体能充分激活自身的才智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超出这个范围,个体会因力所不能而丧失信心和前进的勇气。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最适度原则。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所能适应的教学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有自己能力的上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在进行评估时也要力求多元化、个性化,为每个学生定制最适度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最适度原则是指评价不仅仅依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还应包括反映学习态度的一切因素,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等。口语成绩的评定还应能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程度,要把阶段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渐进综合性评价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变化,对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表示由衷的赞赏,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生态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积极探索教育生态演化和发展的规律,以期找到高效教育的生态途径和方法。它的耐受定律、花盆效应、有机统一理论以及最适度原则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基于以上理论构建的大学英语口语生态课堂是一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规律的课堂形态,有利于实现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生命体”的健康成长。

作者:谭苏燕 谢文亮 单位: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第九篇: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负担较重,教师在这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在处理教学和科研的问题时,教师容易一边倒;某些教师立足于站稳讲台,忽略了学术研究,而有些教师不擅长于做学术,抱着教好学生就万事大吉的态度。高校教师应该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术讨论,研究新的课题,搞学术创新。

第二,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独特的年龄结构决定了特殊的教学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独立学院,教师的普遍年龄低于35周岁,也就是教师年龄趋于年轻化。年轻化的教师队伍能够给学院的教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但是,年轻化的教师队伍缺乏教学经验,理论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容易造成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某些知识面缺失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老教师与时代脱节,不愿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通过调查发现,95%的年轻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而老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只有6%。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但它能够把某些理论知识透彻地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教师缺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学生自觉学习意识的淡薄。大部分教师受社会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是终生的职业,尤其是在缺乏教师的独立学院,只要本人不主动辞职,学校是不会辞退教师的。因此,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课,就算完成任务了,缺乏主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意识,没有上进心,从教之后讲授方法始终如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阻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普遍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不愿主动发现问题,最终学生失去学习英语信心,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过程。

二、原因及对策分析

独立学院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坚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原则,独立学院就能创造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针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革建议和对策。

第一,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偏低的业务水平是由教师自身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造成的。教师自身缺乏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大部分高校在教师正式上岗之前也没有系统彻底化的业务培训机制,上岗之后也没有教师业务水平的评价机制;所以教师上岗之后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意识,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是关键。教师需要不断阅读理论知识,让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化和系统化,确保能够传递给学生正确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独立学院需要加强业务水平的培训咨询,如派教师进行暑期业务知识培训等,既能丰富教师的假期生活,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院还可以定期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到比赛中,相互切磋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第二,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独立学院是年轻的高校,处于发展早期,有资格的老教师担心其发展前途,不会轻易放弃原有的工作到独立学院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职称也普遍较低。趋于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非常有利,他们能够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理论知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年轻化的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能够给现代化的教学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鼓励年轻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教师教学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拿到较高的职称,优化职称结构。至于年轻结构的优化,学院则需要引进有经验、职称较高的老教授。

第三,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搞好教学工作、站稳讲台;教学工作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题可以通过科研活动解决,科研活动有助于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进展。英语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更快,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固守不变,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研究教学和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三、结语

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独具特色,由于其自主化的办学模式,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特的教学模式。坚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和职称结构,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罗耀慧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十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读写能力培养为主,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行。同时,大班制授课,即使借助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由于资源有限,主要用于视听说等课程,而且一般用来播放视频和音频等材料,并未实现听说读写课程的普及使用。英语教学改革虽然不断进行中,但课堂教学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为主。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英语词汇、语法及句子结构。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哑巴英语“,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1.课程设置改革

在课程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依据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活动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实际需要为最高指导原则,按照“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分方向、分模块教学。结合职业人才需求学生英语学习实际,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开设时间为第一学年。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使学生运用基本语言知识灵活地开展英语日常情景对话,尤其是职场情景对话,并使学生顺利地通过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本阶段所用教材及教学内容为外研社“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之基础篇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实用综合教程。

第二阶段为分方向培养阶段,开设时间为第二学年。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英语的学习,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语言交际、写作、翻译等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将按照所选方向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能否获取职业等级证书将被纳入考核体系。对于没有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本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标仍是顺利通过B级考试,在此基础上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本阶段所用教材及教学内容为外研社“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中所对应专业之行业篇、素质英语及实用职场情景英语。另外以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蓝鸽网络学习平台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英语的理念。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做到充分的“备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从时间上体现出来,应做到“精讲多练”,不能“填鸭式”的“满堂灌”。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将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讲求“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讲、学、练”的授课程序,让学生先自主的进行语言练习,通过练习发现疑难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进行重点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学生再进行反复学习,通过更多的相关的语言知识点学习,将语言知识点牢固掌握,进而做到举一反三。

通过“练、讲、学”的课堂教学步骤,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调动,师生互动加强,从根本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发掘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给予肯定并适时地进行鼓励,让学生们敢于开口大胆的表现自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尽量涉及到学生们所关心的话题,让学生们开口有话说。多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完成未来工作场景中的口语交际,将课堂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