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读后感范例6篇

空城计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街道;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心理

《街道的美学》一书作为卢原义信多年来对街道、广场构成方面研究成果,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其它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归纳出正是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理论以及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一 简单的记述形式

本书虽然属于专业书籍,但是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对于初涉建筑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也很适宜。读完这本书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好的建筑,它和所处的场所应有着天然的契合,不然,再美观的建筑都让人不舒服。我想在我们的城市中这并不难理解。

作者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言简意赅,甚至有点“平铺直叙”,却将深邃的建筑专业知识不知不觉地深入到非专业的大众的心里。拉近了读者对建筑知识的距离感,亦能增加读者们继续研读的兴趣。

二 专业的思考与憧憬

本书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测量数据,游历各国的实践经验,都是我们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作者为国家的落后而感到羞愧和努力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为自己国家出谋划策的精神更应该时刻鞭策着我们中国的每一名设计师。就当今中国城市迅猛发展下所存在的许多弊病,作为城市的设计者我们有责任进行反思和检讨。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及到了作者对于城市建设方向和宗旨的许多想法、观点,其中涉及到了当时日本国内发展的种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写照。

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芦原义信便提出了, “东亚的城市缺乏固定形象” [1]40.

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形成“千城一面”, “千楼一面”的局面,失去了品味的人居环境.犹如没有个性的脸,让人记不清长相。让我感慨万千的是,虽然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一名城市建设者,但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不禁为重庆的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成果忧心。作为接班人的我们应该思考发展的道路究竟在何方!

三 艺术接受心理为基础的理论和观点

这部著作就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空间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形成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的视觉秩序规律。书中有多处观点和理论,均源自观察者的心理角度,讲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其研究成果能够深入人心.

“所谓‘阴角’,以‘升’为例,系……这种外部空间的构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法则来分析,如……” [1]56

“阴角”空间,是《街》一书中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里,主要是作为研究广场设计而引出的。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中,“阳角”空间是很容易 创造的,相对的,从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来说,“阴角”空间却通常很难成立。相对中国、日本这样对建筑外部空间约束交叉的国家而言,对外部空间没有赋予“图形 ”特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城市设计中,我们通常运用图底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我们通常要将图底关系以及图底关系反转并列进行研究,后者的目的也就是将建筑外部空间图形化,然而在实际设计中,外部空间并没有被赋予更多的图形特征。

“作为街道来说,或是由于美观,或是由于富于人情味,均能吸引人。”[1] 158

环境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充满人性的。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对环境的参与、人的心理才是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观点,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任何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城市中的道路是重要的流通场所和市民公共活动场所,是典型的线性环境,而且人们通常是以一定的速度在道路空间中进行活动,因此,绿地景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在这个特殊场景下,人的视觉及行为特点,使绿地设计更趋于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绿地的布局方式、面积和形态要依据道路的路幅宽度和交通量而定:1、交通性主干道;2、交通性次干道;3、生活性道路。

景观设计,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接受者的心理角度,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领域。通过简单的图底关系,是观赏者的视觉感受更为丰富。芦原义信这种以接收角度为基础所研究的理论,不仅在本书中贯彻始终,在他的其他著述中也有所提及。

结语

空城计读后感范文2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是我国首个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于一身的图书馆。由世界著名建筑事务所RMJM设计团队主持设计。图书馆主体建筑位于深圳大学城核心区,连接西校区清华、北大,哈工大3所名牌大学的深圳研究生院,是大学城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占地51,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6,750平方米,可藏书150万册,另外还提供3000个阅览位及1700个数据端口,每日可接待8000人。整座建筑全长540米,主体宽40米,其中图书馆内部最长为240米。该馆的宗旨是服务区内师生、企业研发人员和深圳市民,供社区大众使用。它建筑造型轻盈飘逸、现代,因构成基因与传统图书馆不同而备受瞩目。

该建筑由管理中心、连接桥和图书馆三部分组成。远远看去,整座建筑犹如一条腾飞的“龙”;管理中心是龙头,图书馆是龙身,而行人桥则如飞龙欲飞的恢宏气势。这座建筑还肩负着双重作用,除了充当行人桥以外,更是衔接各个校园的“智慧桥梁”,即使不到馆中读书,行人也可以自由穿越期间。其绵延起伏的建筑外形象征着知识长河的川流不息,与周边起伏的山丘融为一体,中性的灰色则让周围自然环境更显雅致。管理中心大楼的铝制外层,不仅耐用和便于清洁维修,同时,也如一面大镜子一样映现着四周的美丽景色。行人桥作为连接所有功能空间的主要交通空间,以单桁架设计支撑三道桥梁,建造坚固;桥面外侧以悬臂式桁架支撑,让桥梁仿佛浮于水面中央:而以单桁架承托三道桥梁的特殊设计系统,更为整个建筑结构带来了轻盈的美感。

由于图书馆外墙长达200多米,为了保证外墙的隔热功能,降低能源消耗,设计采用由800mm宽的穿孔铝板制造而成的遮阳百叶和玻璃遮阳涂层,以精准的摆放角度,实现了最佳节能和照明效果。为了在造价和功能之间取得最理想的平衡,经Microstation软件进行日照分析后,该设计又在各个位置采用了不同类型的玻璃,例如清玻璃、反光玻璃和low-e涂层玻璃。

让人们从合理的结构和空间设计中,体会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其实也是种学习的途径。设计师如是说。

空城计读后感范文3

评《小狐狸卖空气》 江西高安四小 欧阳俊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一直以为,语文是山间潺潺流动的小溪,冰彻清莹。 一直以为,语文是森林醉眼的绿意,温宛宁静。 一直以为:语文是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和作者睿智心灵的对话。 一直以为,语文是让我们是见证智慧之美,感受爱之语言的精彩画卷。 同时,我一直在想,语文课是什么?今天听邹婷老师的《小狐狸卖空气》时,突然顿悟:语文课是一辆搭载着梦想的多人脚踏旅行自行车,老师和学生一起用力骑行,在真善美的语言世界尽情遨游。 邹婷老师的课轻松、活泼,把学生、把老师带进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环保教育,本节课,教师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体现了新课标的课改精神,具体表现如下: 1、开篇别出心裁 以老师很紧张,同学们是否紧张为线,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上课兴趣 ,以憋一口气说说感觉的实验开课,学生明白了新鲜空气的重要性,与文章中的内容拉近了距离。 2、多媒体动画再现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学生看见运动的画面,听到文章的朗读,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头脑中对课文形象的感知以及故事的感知是鲜明,活泼的。记忆是最牢的。 3、读题质疑,产生阅读冲动。 教师在读题之后,让学生自由的提问,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很有新意。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归纳了两点:①小狐狸为什么卖空气?②后来为什么不卖了?这是文章的重点和本节课的授课中心了。这一看似简单的设计,充分地体现 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借助文本,拓展课文。 本课内容浅显,学生易读通读懂,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精细的问题,来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见解,如描绘森林有什么?城市有什么?小狐狸到了城里,听不到什么,看不到什么等等。小狐狸为什么后来开花子草子店?........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城市的空气污染,明白新鲜空气的好处。 老师特别设计了小狐狸“看病”一场戏,学生演得认真,看得仔细,评得中肯,在拓展课文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健康重要,新鲜空气重要 。这也是课标中“形成学生独特阅读见解”的具体体验。 5、引导读书,自读自悟。 本节课读的方式很多,有听读、自由读、表演读、范读等,效果也较好!教师也用各种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指导。如狐狸生病的句子,医生看病的语句,学生读得较好,符合新课标以读为本的思路。 6、进行了环保教育 这篇课文和《清清的溪水》、《回家的脚步》等课文一起,建构了语文课中环保教育的部分,本节课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环保教育润物无声。 综上所述,根据个人的感觉,本课是一堂活泼不死板的课,体现了新课标的思路。 1、人文性 教师温柔的声音,亲切的教态,对待调皮学生的教育方式,对待中途要出教室学生的态度,批评学生的艺术,认识生字方法,教师的激励性语言,都体现了这一点。 2、整体性 教学 必须面向全体,今天的课,老师的提问始终面向大家,注意好差结合,表演时,暂时的差生也能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完成表演,这是教师胸中有全体学生的反映。 3、合作学习 本课合作学习次数多,如:加上动作同桌互相表演读,讨论课文内容(看不到什么,听不到什么),课堂因为有了这样的互动,合作,显得很活跃。 语文教学艺术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作为一个同事,我想提出下面几个不同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1、品读文章不够 本课长句子较多,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还是没有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如老大娘的话,城市最后美好的环境等。评读进行次数多,但老师没有在学生评后,引导学生再对文本进行朗读。评的作用没有凸现,整节课虽然有读,但是读得不很到位,学生读得没有感情,没有形成书声朗朗的课堂。借用一句广告词——动起来,更精彩。语文课应该是——读起来,更精彩。另外,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词语没有抓住:污染、新鲜,这也是需要老师解释并带领学生好好品读的 2、文本拓展不很恰当 本文内容简单、易懂,要依据文本精彩的拓展来吸引学生,突出重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第一节“看病”,很精彩,但花时太多,节省下来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回森林的场面,卖空气的场面,卖草子的场面,城市的美景,狐狸的心理等方面考虑。文本的拓展都要围绕着文章中心——环保教育进行。精彩的地方多。但整节课没有形成整体性。如果时间安排合理一些,读得再多些,就更好了。 3、时空安排不恰 当 ①前松后紧,以至后面的内容浮光掠影,一笔带过了。 ②学生读的时间少,语文课应该书声朗朗,今天学生读 得少了一写。 4、关于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为教学所用,为我所用,今天多媒体制作花了很多心思,但是,使用过多!以致产生脱离文本的感觉,用得多不如用得巧。如最后一段,课件出示了城市环境变好后的画面,教师让学生对着画面说话,学生说得不是很好,因为画面不是很美,倒不如让学生美美的朗读,从读中体验美。 作为一个听课者,今天我还以学生的心情听课,我想对老师说: ①我们想上邹老师的语文课,很亲切,很放松。你的声音真好听。 ②我想听到邹老师更好听的表扬,因为邹老师表扬我们的时候,总是用很好,不错几个比较简单的词。 ③老师,有几个问题我好想回答的,可是你自己说出来了,和我的答案一样。有时候我还没有想出答案,你就说出来了。 以求真知、求进步的心态评邹老师的课,诚惶诚恐,不当之处,恳请原谅,并且指出,希望下次,再有机会,听邹老师美妙的声音,看邹老师亲切的笑容,坐上邹老师和她可爱学生共同驾驶的语文大观园的旅行自行车,再次走进美妙的语文课堂。 江西省高安四小 2004.6

空城计读后感范文4

2006年,一本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大师系列丛书《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与思想》使我系统地了解这位世界级的、富有创新精神、拥有结构博士学位的西班牙建筑设计大师。2009年,随湖南省建筑师协会在欧洲中部国家瑞士的专业考察中,有机会看到了这位大师的几个作品,圣加仑的公交车站和法兹凯勒艺廊,苏黎世斯达德霍芬火车站和卢塞恩火车站;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大师富有浪漫特色和仿生特质的结构艺术空间。大师这种特殊的建筑设计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一直有种想法,写点东西与同行分享,共同学习,认识卡拉特拉瓦,走近卡拉特拉瓦(图1)。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1951年生于西班牙瓦伦西亚的贝尼玛米特。18岁在巴伦西亚的艺术学校学习艺术之后,于1969年在巴伦西亚的高等建筑技术学院学习建筑,1973年毕业;1975-1979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土木工程,随后两年,继续在该学院攻读结构工程博士学位,1981年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空间结构的可折叠性》),随后留校任教。特殊的学习经历成就了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创新大师。 1981年在苏黎世开设了自己的建筑和土木工程事务所,开始参加建筑设计竞赛。1987年成为瑞士建筑师协会(BSA)会员,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奥古斯特·佩里特奖,并成为国际建筑学会会员。

图1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来源: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大师系列第二辑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与思想 2006年)

2.建筑与工程的完美结合者

卡拉特拉瓦最初所做的项目多为火车站、机场和桥梁等交通建筑。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精准的结构而形成优雅的空间动态,作品中技术理性呈现出结构空间逻辑的美,同时似乎超越了地心的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使卡拉特拉瓦发现了建筑设计中新的课题。上世纪90年代前后,卡拉特拉瓦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新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从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面貌(图2、3、4)。

卡拉特拉瓦集建筑师、工程师和雕塑家各种才能于一身,他的成就超出一般建筑大师对城市、对建筑实践的贡献。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一直处于分离状态,这种技术与艺术的分离使两个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都受到损失。从城市建筑角度来说,建筑师对工程技术的轻视和本身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城市和建筑受制于结构的束缚而失去空间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关怀,城市空间过于工具理性,物质空间导致人文精神空间的单一性和趋同性;从工程角度来讲,工程师仅仅完成建筑的功能和形态的配合,而非主动的空间设计者。用一句结构工程师的话语“只要建筑师设计得出,我们就能做得出”来看,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工程师在城市建筑设计和环境营造的过程,工程设计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实践。结构工程师设计的主体缺失使工程设计失去与社会、环境和美学标准上的对话。

图2 西班牙 沃兰汀步行桥日景

图3 步行桥夜景

图4 步行桥仰视

特殊的学习经历和得天独厚天赋以及对艺术的感悟力成就了卡拉特拉瓦。他对结构和机械特性的把握使他拥有对城市、建筑、环境独特的想象力,很多复杂的、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形体通过理性的、几何的手段达到艺术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无疑是一个建筑与工程的完美结合者(图5、6、7)。

图5 美国 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日景

图6 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展厅空间

图7 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停车空间

3.结构艺术空间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能引起建筑师的共鸣,主要源于大师的一种结构理念运用于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无论是桥梁、车站还是博物馆、音乐厅和体育场馆,大师创造建筑的方式都是基于建筑结构与艺术空间的完美结合。在大师的设计作品中,结构从技术中产生崭新的形态语言。结构不单是解决技术问题的结果,更主要的是,结构是为了创造出美的建筑形态的一种艺术手段,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无需隐蔽的表现力量。对大师的结构艺术空间解读,可以从四个方面剖析。

其一,结构的外向形态。建筑通过结构外向构件展示建筑空间形态的外向飘逸性和扩张性。如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坦那利佛音乐厅,建筑的轮廓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特别是屋顶,就像一道海浪从底部升起,飞跃58米高的主礼堂后,形成曲线下落变成一点。又如美国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展翅飞翔的雄鹰,形态之舒展飘逸让参观者无不感叹其设计的创意和精美。

其二,结构的理性之美。大师深厚的结构知识和实践研究,在建筑结构系统中通过精准的计算来确定构件的材料和形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结构各种材料的特性。在寻找结构受力合理和系统优化的同时,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美学价值的追求。

其三,结构构件本身的装饰性。大师所设计的建筑空间多采用素混泥土构建和钢构件。在处理建筑功能和结构受力精准的前提下,直接将建筑构件作为内部空间的装饰要素。在这样的建筑空间中体现一种理性之美,同时结构构件表达特殊的形态之美。无需装饰,结构构件本身就是很好的装饰。

其四,结构与光影的完美结合。结构受力的精准和构件材料、形式的推敲使建筑空间富有韵律和节奏。在外部光的照射下,建筑形态更为飘逸和优美。内部空间上,结构构件的精美设计与光影的完美结合,形成非常自然和谐的艺术空间。

4.三个案例

空城计读后感范文5

智能图书馆

有一条独特的历史长河

智慧一词可解释为对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以及应用能力。1972年,“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并具备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根据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智慧城市可以从6大方面界定,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概括,智慧城市可以定义为根据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韬略。

伴随智慧城市发展,国内图书馆界出现“智能图书馆”这一名词。目前,我国已发表10多篇直接与智能图书馆相关的论文,多从建筑与技术角度讨论图书馆的系统实施。如张洁、李瑾于2000年发表的《智能图书馆》一文提出, 21世纪的图书馆应建成智能大厦,智能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它是高新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体。陈鸿鹄于2006年发表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也表示,智能图书馆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它同时具备两者的设计思想、基本要素、特征和功能。这些关于智能图书馆的初期研究,体现了我国图书馆界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与前瞻性,未来除了技术领域,我们还应对智能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进行深入研究。

智能图书馆的理念和实践,率先出现在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2003年前后,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提供一项新服务称为“Smart Library”,其院内学者发表了题为《智能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论文,指出“Smart Library”是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多所大学、公共图书馆建立了以“智能图书馆”命名的联盟,利用同一个搜索引擎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也探讨了智能图书馆与智慧社区建筑的联系。可见,世界图书馆界关于智能图书馆的研究已从技术趋向服务与管理,以及社区联网的建设,体现出人类对于智能图书馆的本质追求。

2005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也对智能图书馆展开研究与实践,如上海图书馆率先开展手机图书馆移动服务,台北市立图书馆则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建成无人服务的智能图书馆。智能图书馆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互换的方式,它综合了感知智慧化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目前,全球的智能图书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有待深化。Wiki和百度百科还未设立“智能图书馆”或“智能图书馆”词条,这反映了该主题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未达世人普遍关注的程度。国内智能图书馆的研究,更注重与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等概念相联系,但无论智能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无论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是从信息技术维度出发的技术型图书馆。而智能图书馆与之不同,它注重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是新信息技术下便捷和跨越时空的服务。当一个公共图书馆既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用户的知识服务和公共文化的社会与环境担当;既重视文献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读者参与式互动管理与服务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图书馆服务时,这样的公共图书馆可以被定义为“智能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人与物的互通相联是智能图书馆的核心要素,而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则是其灵魂与精髓。

智能图书馆是在智能技术支持下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人与人的网络数字联系。它是图书馆走向未来科学发展的战略认知与明智应对,是一场发展理念创新、服务技术提升、管理形态转型的革命。

智能图书馆的私家模式揭秘

1、书书相联。书书相联需要建立文献感知服务系统和整合集群管理系统,就是将馆中各类文献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新形态。同时,将各种图书馆内的文献建立起类似的共享联系。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学图书馆允许读者在座位上实现印刷型、数字型、网络型的文献检索、书刊阅览、复制传递。此外,上海图书馆同城一卡通囊括237个总分馆,用一张借阅卡实现了跨越空间的单一集群系统的书书相联,令读者随时随地了解文献存储和流通状况。

2、书人相联。它是智能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所谓书人相联,专指文献与馆员的互通相联、文献与读者的互通相联。例如深圳图书馆有“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种自助服务建立在此服务机与彼服务机互联基础之上,他们将前台的服务机与负责后台的集群网络化布点、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物流的人相联。反之,若无书人相联的后台高智能化集群控制,前台的独立服务机处于孤岛状态,缺乏感知技术、机械传输、自动控制、数据通讯技术支持,不预先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不预先进行即时化与敏感度的管理提升,服务机终将成为摆设。

3、人人相联。人人相联包括馆员与馆员的相联、馆员与读者相联、读者与读者相联。21世纪初以来,中国各大图书馆开展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及各类移动服务,开创图书馆界人人相联的服务新形态。在网络支持下,这种馆员间的人人相联令服务咨询平台整合馆内外,乃至境内外参考咨询的所有人力资源,并与读者形成便捷、专业的互动,为图书馆管理走向社会化营造良好信息技术环境。

4、其他类型。任何时间可用的图书馆是智能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时间延伸。物理空间的图书馆有闭馆时间,但虚拟图书馆可以全天候开放。有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建设,图书馆如同一台便携式电脑,读者能够随时随地与知识对话。尽管物理空间的图书馆依然会有空间魅力,但智能图书馆给读者带来网络空间的更多自由选择,让以图书馆开放时间为逻辑点的服务模式产生变革。

任何地点可用的图书馆,是智能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空间拓展。传统图书馆给人以建筑象征,智能图书馆颠覆这种观念,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读者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图书馆,图书馆真正成为广大读者身边的图书馆。如美国佛罗里达机场与布劳沃德县图书馆合作,为旅客提供15000种免费电子书,读者通过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等载体即可免费阅读。因此,读者不再需等候拷贝或借阅,让书与人跨时空相联系。

任何方式可用的图书馆,是智能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形态创新。在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等前提下,图书馆将呈现出新形态,读者在利用方式上将会有多种选择,无论传统印刷型还是新的数字型,无论前一代数字阅读还是新一代移动推送,无论互动型文字还是多媒体呈现,无论索引文摘还深度挖掘,无论网上直播还是视频点播,智能图书馆载体为馆员和读者带来互通新途径与新方法,从而构成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新形态。

智能图书馆是全球知识浏览器

数字化是智能图书馆的技术前提,未来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越来越少,数字资源逐渐成为主要知识载体,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虚拟图书馆,会从专家预测和局部现象发展成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形态。21世纪的第1个10年,全球电子书销量开始超过纸质图书,这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信息。1997年,中国进行数字图书馆试验;2001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立项,先后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世界上最大中文数字信息基地,构建支持数字资源采集、加工、保存、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通过国家骨干通讯网向全国和全球提供高质量的以中文数字信息为主的服务,建设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服务基地,构建以国家图书馆为服务中心、中国各大图书馆为服务节点的数字资源传递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9月,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保有量达480TB,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网络等多种类型。同时,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让中国2940个县图书馆初步具备数字服务功能。我们再看下国外,2011年6月20日英国国家图书馆在伦敦召开新闻会,公布该馆与Google达成历史文献数字化协议,内容为将25万册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历史文献在数年内全面数字化。英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达梅·琳内·布林德利表示,前辈们早想让所有人都能获取这些知识,而如今可以梦想成真。我们目标是提供历史材料的永久性访问权,希望借助藏书和Google技术来实现。

网络化是智能图书馆的信息基础,网络已成为未来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载体和空间,被称为第4代媒体的互联网媒体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一起,组成公共图书馆服务的3大空间。网络化发展趋势令公共图书馆的远程服务量增加,公共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手段与载体,可以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上书目检索、参考咨询、文献提供和各类信息的获取与视听欣赏。据国际电信联盟分析,截止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20亿,手机用户53亿,3G注册用户9.4亿。在中国,网民已达4.57亿,手机网民3.03亿,均居世界首位。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下,网络化与数字化的融合,以及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3网融合,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质变,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信息传播载体,就可以获取所需信息。由于更多读者通过网络查阅数字文献,或者通过手机接收图书馆各类移动服务,因此智能图书馆的网络化发展前景无量,网上服务量将成倍增长,网络空间的地位会愈加重要。

集群化是智能图书馆的管理特征。图书馆的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能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共建性整合、集约式显示、便捷性获取、无障碍转换、跨时空传递等,从而令公共图书馆向智慧型图书馆转变。图书馆的集群化发展有3大特征。首先整合。通过整合,可以汇集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全国各类图书馆知识库群,以及全球自然人文智慧。公共图书馆及各类图书馆有众多特色文献,其大多处于沉睡状态,既不互通互联也不共建共享,获取很不便捷。因此,需要打破固定格局、消除信息壁垒,将各自馆藏和馆建资源联通,以全面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互动。其次集群。集群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集群是图书馆服务和管理转型发展的有效工具。通过服务与管理集群,图书馆的规模效应凸显,协同联盟共享拓展,知识内容更为丰富,传递成本大大降低,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从而令广大的读者受益。目前,我国经过10年的创新驱动和整合发展,一卡通读者持证率和网上服务率成倍上升,形成全球最大的城市图书馆单一集群系统。再次协同。协同服务将为公共图书馆注入更多活力,协同服务体系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已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协同服务体系有行业协同、地区协同、国家协同、全球协同等多种形态,例如中国“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在全国科技信息文献系统、国家图书馆系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高等院校图书与信息系统、国家专利文献系统之间进行协同信息服务,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的5大平台之一。这种将分散趋向集约、将异构趋向统一、将自治趋向分布的信息协同服务机制,有效克服了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的弊端,也是智能图书馆的使命所在。

智能图书馆的美好追求

1、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首要发展战略,即在公共图书馆建筑中融入自然元素,让读者和馆员更加亲近自然。如2005年7月对外开放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馆,在建筑的5楼和10楼外沿建有数百平方米的绿化带,种植数层楼高的香树,并设计鹅卵石小路,可以令读者轻松、惬意的散步与休息。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图书馆内,也种植了许多精品植物,让读者在阅览中充分感受绿色气息。此外,绿色图书馆提倡资源节约型的设计与管理方案,如采用智能窗帘和感应电梯等。

空城计读后感范文6

关键词:无人机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地表形态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很多行业迫切需要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与实时更新。航空摄影是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空间信息的获取与更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无人机与数码相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数字航摄技术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是低廉的人力物力经济成本;其次具备及时性和灵活性;第三是高效的应急反应,可以在较为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和灾难环境中完成任务;再者,无人机可以在云层下低空飞行(基于比例尺不同,飞行高度大致在350米-1800米左右),相对于载人飞机航飞因云层遮挡等影响几乎不存在,可以根据气象条件来调整作业时间已确保获得的高质量影像。此类服务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资源调查,矿山林业资源开发监测、大比例尺影像获取、地质灾害监测、新农村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等方面。

2 无人机航测系统组成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航测系统以无人驾驶为飞行平台,负载数码相机进行拍摄,通过航测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无人机飞行平台,飞行控制系统,影像获取设备,通信设备,遥控设备,地面信息接收与处理设备。如图1所示。

其飞行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稳定飞行姿态的垂直陀螺,获取飞行平台位置信息的GPS接收天线,以及控制飞机自主飞行的微处理器。地面配套设备主要包括:实时影像的接收与显示的数据接收终端,数码相机获取的地面高清影像的数据处理终端,以及控制飞机起降,飞行和拍摄的遥控设备。

在作业过程中,垂直陀螺能测量飞机的俯仰,翻滚姿态角。同时垂直陀螺与微处理技术的相结合,使飞机可以在自主飞行时保持在近似水平状态。机载通信设备将摄像头获取的实时影像,GPS位置数据等传回地面数据接收终端,以使地面控制中心对飞机的飞行和拍摄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修正航向,飞行姿态等。最终获取的高清影像通过地面相配套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处理。由于这些影像的重叠度,倾斜角与传统摄影测量相比较大,其具体的处理方法与传统的处理方法有所区别。

3 数字测图系统

3.1 无人机影像处理软件

现代航测全自动空三无人机影像处理软件cloud-ATVer.1.0 是一套全数字化的摄影测量系统,能够处理现有航摄相机,数码相机,组合宽脚相机影像,适用于普通飞机航摄,低空轻型机航摄,交向摄影影像,倾斜影像以及复杂航线多基线摄影影像数据处理,通过多视影像匹配自动构建空中三角测量网,配合低空遥感的高分辨率影像,实现高精度航测定位。cloud-ATVer.1.0 软件具有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功能,自动生成DEM功能,自动生成DOM功能,自动生成DSM功能以及相机校验等多种使用功能。其特点如下:

(1) 可以处理传统大飞机也可以处理无人机影像数据,支持由GPS,无GPS等条件下的空三解算;

(2) 支持海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3) 自动匹配准确,空三加密速度快。

(4) 对硬件配置要求低,普通电脑即可进行空三计算。

(5) 经过处理的数据可以直接进行立体测图。

(6) 具备相机校验功能,节约了相机校验的相关费用。

3.2 数字测图系统

给予micro station J平台开发的SSK数据采集软件。该软件配合武汉海地公司生产的三维鼠标及立体眼睛,比手轮脚盘方式的测图更能提高效率并较大程度的节省了人力,可以准确的进行地图测绘。该系统中包含地类数据库,可以方便的进行选择,并且可以输出为通用的CAD图形,操作简单易行。

3.3 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作业流程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获取测区影像数据,野外像控点测设,内业空三加密以及数字测图几个步骤,其中内业空三加密主要输出加密后的影像,DEM数据,记录影像大地坐标和3个角元素的文件,记录自动提取的特征点的大地坐标文件,精确匹配后确定的用于相对丁香和空三平差的定向点影像坐标文件,相机文件,空三精度报告以及照片的外方位元素等,经过空三加密后的影像可直接导入SSK进行数字测图。其中空三作业流如图2所示。

4 大比例尺低空航测外业调绘

4.1 调绘原理

像片调绘是航空摄影测量工作的一部分,主要为航测内业提供调绘像片。

像片调绘包括判读、调查、绘注等项内容。判读,是根据像片上的影像识别目标。判读的内容主要是地物,包括独立地物、居民地、道路、水系和植被等,以及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特征地貌和土质。判读时,要根据测图比例尺和测区特点,对地物地貌进行适当的综合取舍。调查,是实地搜集像片上没有影像的制图要素,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各种地理名称(山名、江河名、居民地名等),量测必要的比高及其他说明注记,以及补测航摄后的新增地物和像片上影像不清晰的地物。绘注,是把经过判读、调查中确定选取的地物地貌和注记,用规定的符号和颜色描绘在像片上,片与片之间要接好边,使调绘像片的内容符合地形图的要求。

4.2 调绘方法

像片调绘有全野外调绘和综合判绘两种方法。野外调绘一般与像片控制测量工作同时实施。先在室内描绘调绘工作边,然后拿像片到实地对照、调查、量测,并用铅笔将地物地貌绘注在像片上,最后在室内按规定的颜色进行着墨整饰和接边。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劳动强度大。室内判绘,首先应搜集测区有关资料,制作典型地区调绘样片,参考调绘样片和其他有关资料,利用判读仪器或立体侧图仪器进行判绘,最后到实地对判绘成果进行检核和补绘。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已有地形资料,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但是,只有像片的地面分辨率、判读仪器和参考资料满足一定条件,以及判绘者有较丰富的经验时,才能取得较好的室内判绘效果。

4.3 判读标志

航空像片是在航空遥感平台上通过摄影机所获得的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光学摄影像片。它采用中心投影方式成像,对于没有经过正射纠正的像片,受中心投影的控制,其边缘分布物体,常发生误差和畸变。从航空像片上可以看到地物的顶部轮廓,这与日常生活中观察目标地物的视角不同。航空像片解译,需要利用熟悉的区域和熟悉的地物类型进行练习,掌握认识目标物顶部形态的技巧。像片的判读标志又称解译标志,它是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影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判读标志。

航空像片的判读通用的方法有两种:

(1)直接判读:通过上述影像的判读标志直接辨认他物并解译内容。

(2)逻辑推理与宏观分析:在直接判读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影像特征所反映的地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像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规律的分析,通常要用几张或十几张航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只有掌握了宏观规律以后才能理解局部的影像特征。

任何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都必须经过一定的野外校核和检查,以检查其分类程度和制图程度的准确性。

5 低空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发展

5.1低空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

"中测系列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项目研制出的"垂直尾"、"倒桅尾"、"双发"三种型号的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具有机动性强、适用性强、运行成本低的特点,是应急测绘、新农村建设测绘等应用所急需的新型测绘技术装备。其研制的中测"双发"型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实现了雪域高原历史上首次无人机航测,开创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无人机测绘遥感技术应用先河。同时,创新性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基于GPS导航控制的定点曝光摄影以及飞控系统控制的自动旋偏修正技术,采用了经高精度几何检校标定的小型数字相机,航摄成果能满足大比例尺测图。通过鉴定的两个项目的多款产品已在应急测绘、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测绘、重大工程测绘、困难地区测绘、国土资源监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实际生产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2 低空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

通过鉴定的两套"低空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是我国航空遥感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具有设计系统性、产品实用性和技术创新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两个项目的产品已在国家重大工程、抗震救灾、数字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建设这项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山高起降条件差、云层低,应用常规航空摄影较为困难的地区,引进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一方面可快速、高效地获取高精度航空影像,极大地提高测绘成果的现势性,大幅度提高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获取的高精度影像经快速处理后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城市变化监测、重大工程项目、应急救灾、国土资源遥感监测、资源开发、农林监测与估产、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对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和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将发挥重要作用。"低空无人飞行器航测遥感系统"的发展和推广对测绘行业发展十分重要,是解决测绘成果现势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测绘应急服务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数字中国、建设数字城市的迫切需求。

6 低空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技术的发展前景

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一种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快速、经济节约的测绘方法。可进行小面积(甚至几平方公里)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将常规测量的大量外业工作转入内业,缩短成图周期、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数码相机、通讯技术、GPS定位、惯性导航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即将对低空空域的开放, 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将会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 陈华刚,王昌翰.低空数字摄影系统在山地区域制作1:500数字线划图试验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