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论文范例6篇

实事求是论文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1

一、要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宣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行政机关的一项最根本的活动原则。当前,进一步加深对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由有三条: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秩序规范同步进行。近几年来,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法制建设与改革措施不配套,以及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的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经济领域的混乱现象越来越突出,有的反映出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的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比如,“”问题,金融“三乱”问题,以及商业欺诈、传销经营、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制黄贩黄等问题,都是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已经遇到的。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朱基总理也多次指出要大力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惩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章行为。但是,目前的状况离上述要求还相差甚远。

2.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观念在一些领导和部门中没有真正确立,在如何处理尽快发展经济与规范经济秩序的关系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有的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认为管严了,环境就差了,发展就慢了,应该“无为而治”,待发展后再逐步来规范。我们一度推行的企业登记“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就是这种“重发展轻监管”思想的体现。有的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方式非常熟悉,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管理和调控经济运行缺乏认识,又不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特别是在基层出现了“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为保护地方、部门的利益,“土政策”满天飞,忽视严格依法行政,导致了管理失控,执法偏软,查处不力。比如,对走私贩私行为罚款放行的作法就反映出有关政府和执法部门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更有甚者,以“发展地方经济”、“搞活企业”为借口大谋私利。近几年来发生的经济犯罪大案要案就是例证。

3.虽然市场经济法制框架和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内容不尽完备,配套性不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状况。加之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执法手段不强,外部干扰较多,与管理对象的矛盾突出,因此执法难、到位难的问题还在相当多的地区和领域存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应坚决贯彻“两手抓”的思想。作为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回顾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在研究如何放宽搞活、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而对如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经济秩序监督方面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新的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见事较迟,把关不严,查处不力。再加之“人情风”、“关系网”的影响,执法不到位、不及时、“从轻发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领会邓小平理论,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片面性,也是党性党风不到位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推进依法行政的观念,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管理,促进监管职能到位。

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辩证地认识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处理

严格依法行政是我们执法工作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必须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进行,是总原则下的方法问题。我们所强调的严格依法行政,不是死搬硬套条款,僵化地执行法律法规,目的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两者并不矛盾。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我们比较容易犯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管死,一旦强调监管,就在各个方面从严,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乱放,一旦强调发展,企业要求什么就放什么,一些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条件也可以放。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作。

(一)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着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场深刻的法制革命,是在对行之多年的计划经济法律制度的否定或修改、废除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法律制度,其法制基础、法律原则、法律特点、法律内容都有较大的变革。出台的每一个法律,都是始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同志在《实践论》中批判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时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相对适应,又存在矛盾。因而,伴随着改革而不断调整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只能具有相对合理性。充分认识、正确对待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对合理性和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在执法工作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行法律法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经济运行状态的不定型、不稳定,使法律难以面面俱到,对一些行为管理缺少法律依据,法制建设存在相对滞后性。如,开办市场早已由政府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企业行为,然而,对市场开办行为和经营行为至今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又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界定规范,在《公司法》出台时未被纳入。

2.现行法律虽已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比如,对市场主体的管理,比较注重资质条件的前期审批管理,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行为的管理较弱,因此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关于前置条件的规定较多,各类许可证越来越多,使企业注册登记手续越来越复杂。

3.现行法律还带有部门色彩,有的甚至有部门利益的驱动,法律法规打架的问题屡见不鲜。比如,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来看,乡镇企业并不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初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已经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其地位作用和经济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乡镇企业法》仍然按地域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界定为乡镇企业,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

时也加深了工商部门与乡镇企业各类部门在管理中的协调难度。

4.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调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仍须进一步完善。如,企业字号登记与商标注册登记中,知名企业的字号与其它企业的商标相近似的问题,由于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制度,至今没有解决;跨行业、跨区域企业登记产生的知名字号侵权问题,由于登记体制的原因也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另外,还有传销行为与营销行为的区别标准问题,注册资金不实引起的法律责任问题,企业审批责任和登记责任的区分和承担问题,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适应引起的执法责任问题等,急需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进行适当的管理。

(二)树立创造性、探索性精神,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处置,提高执法水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在执法工作中,就是要尊重实际情况。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实情,地区差异、个体差异也是实情。不尊重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的执法管理就容易走极端,犯错误。

1.要克服死扣条文、照抄照搬照转法律法规的传统执法习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改革本身就是对旧的体制进行变革,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坏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改革中,就可能出现“过去是允许的,现在不允许,过去是禁止的,现在不禁止”的情况。因此,对一些与传统做法和要求不符合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不”,要进行认真的研究,看不准的,还可以先放一放,看一看再定。这样,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执法的效果。

2.要区别执法的灵活性与随意性。我们讲执法的灵活性,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并不是提倡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建立和规范执法的审批程序,防止个人随意表态;要进一步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执法监督,制止和纠正执法中的不正之风。

3.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管理对象的素质,改善与管理对象的关系。我们是人民民主的国家,管理机关和管理对象不是对立的,管理对象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育、引导管理对象遵纪守法,减少管理的矛盾,是管理机关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少一些,使得管理与反管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今后,必须下功夫加强这项工作。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要义的准确反映,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首先要承认事物的客观实在,要求人们要客观实际的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深刻把握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对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想形成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去了解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发展过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同时要想形成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方法总结规律,形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利用规律。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事求是”的前提,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需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以一切客观实在的事物作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够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客观前提,只有联系真正客观实际的具体事物,并运用正确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充分了解问题实质并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它们既是“实事求是”的基本条件也是“实事求是”的有效方法。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的标准也是真理发展规律的重要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又需要实际进行检验。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其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其重要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同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具体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同志对实事求是的诠释将包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同志就曾道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批判左倾教条主义的同时主张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期间,同志除了作出《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之外还先后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报告,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顺利进行,从而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实事求是思想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要不要从实际出发,二是应该从什么样的实际出发。一九三八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实事求是思想的目的在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方法问题。同志从中国革命这一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建立一条“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以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一)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建国初期,受“左”倾指导思想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遭遇曲折。“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导致拨乱反正工作无法继续,在此重要关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去理解思想,强调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的作风。随后,全党上下乃至全国上下,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难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二)、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巨大变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提出。一九九二年,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需要与时俱进,而与时俱M正是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体现。

社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发展中面临重大战略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三)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2012年5月16日,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该《讲话》指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该讲话论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讲话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是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才能求真务实。同志在《谈谈调查研究》中强调,“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具有深 远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党的历来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优良的传统。1930年5月,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强调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道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继承与创新,党的90年实践经验表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时展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认识到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逐渐进入深水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需要实事求是的去调查研究当前的实际,同时也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辩证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革过程中要从问题出发,坚持辩证思维,强化创新思维,切实从人民群众所需出发,用实践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3]周全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3

摘要:本文从毛泽东对实事求概念的阐释开始,对实事求是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轨迹,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实现的最重要要素。并对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基石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

一、实事求是的内涵

毛泽东在1941 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这句古语进行了新的阐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内涵。第一“, 实事”与“是”看似是统一的,但其中蕴含着对立的成分,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第二,从现象和本质角度出发,“实事”和“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矛盾;第三,对于“求实”的解读,“求”字体现研究、探索的态度,是对真实性的一种追求;第四“, 实事求是”是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在不断发展中完成统一的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包含如下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实事求是”四个字涵盖了认识基本阶段、认识飞跃阶段和不断探求不断辩证的过程。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衍生出来的“实事求是”理论基础是另一种认识角度。在中国当前国情下,“实事求是”可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减少主观因素对事实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使中国革命稳定有序不断向前发展。

追求“实事求是”就一定要找到违背这一原则的主要动机,即个体的主观性,而个体的主观性大多受个体在前一阶段所接触到的思想的影响。如果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追求“实事求是”的工作就会变得相对简单。

如何减少现存思想对主观性的影响,较好的方式就是要对思想进行解放。在此过程中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作为基础,才能事半功倍。思想解放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正确理论范围内,不断完善。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使个体的思想面对任何一种情况,将实践重要性体现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任何时候都适用。遵循正确的理论并不是盲目相信理论,而是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理论,做到与时俱进。思想的解放帮助我们排除主观负面影响、盲目信任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实践的进行。同时,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事物的内在关系,寻找规律,再作用于理论修改上,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互相推进,不断探索,不断统一。

实践由理论支持,反过来完善现有的理论,理论帮助实践真正地改造现有世界。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实践,是靠群众的支持来推动的。有了群众的支持,就可以做到大胆地尝试,正确的继续下去,错误的不断改善,充分借助群众的力量。所以,一定程度上说,群众在改变历史,必须将历史的重要性突出出来,将群众利益摆在首位,时刻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不断进行实践工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毛泽东同志1942 年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解决”和“创造”在这里是相互关联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不来源于中国,所以在运用的时候要不断找到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保留适用的,改善不适用的,在适用的情况下根据国情不断发展,都是创新。这些创新是为了更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和理论相互推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促进理论不断完善。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产生的。在这一特定时期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一个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对当时国情的深刻思考,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解决中国国情的问题上来。这种运用涵盖了很多方面,不仅对当前局势的分析,更是从全国人民的角度以及长远的发展为入手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正确的思想的带领下赢得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其后,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与中国的国情相融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最终形成意义深远的毛泽东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革命,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代中央领导人,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今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进行,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邓小平同志将关注点放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两者的结合方面。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后,逐步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帮助中国顺利地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了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加充分地把握时代的特征,贴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结了全党的智慧,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核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和实践不断推进,不断完善。“三个代表”代表着我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里程碑。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既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创新。在这一进程中,实事求是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党的建设工程实现的。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成为中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本身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需要指出的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面包含了艰辛的探索、反复的思考和失败的教训,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发展下去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可以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中国国情的理论暴露出来,逐渐将其中国化。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合理地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年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其理论的现代性越来越弱。因此,要时刻保持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中国的国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变化的,这给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不断丰富其内容,才可以很好地与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曾多次被同志提出,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杜绝表面功夫,工作成绩要禁得住反复的考量。

实事求是的态度可以有效地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同一。意识与行动完美地结合才能够有效率地推进工作的进行。党的思想路线一直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地看待问题,及时地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进行。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没有充分的实践调查就不能得出结论,这是我党多年来坚持的态度。实践中会发现落后的问题,将存在的问题归类、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对应的理论完善,让理论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以便于之后实践的开展。党的思想路线引领实践的方向,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实践需要群众的支持。所以将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了群众的支持,实践变得更加科学性,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丰富。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时间距今已经很久了,但是仍然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仍然鲜活,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各个民族在不断地结合,不断地繁衍出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实践完善出新的理论,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被灵活运用,前人留下的智慧给后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一代代的创新、改革,永远没有尽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在今后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仍然会吸收新鲜的血液,永不止步。,只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态度,脚踏实地的做到与时俱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前进会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宋彦强.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定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理论精髓具有标识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形态也不例外。“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内涵的一致性,标识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表述的差异性,标识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个性,也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种形态。这四种理论形态的精髓,除列宁主义外,其它三种理论形态的精髓,均已得到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明确的观点。

    “精髓”作为一个研究问题,是被列宁明确提出的。列宁在提出“精髓”问题之后,随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进行了概括:“他(库恩.贝拉—作者注)全盘否定了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策略,完全忽视了最主要的东西。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很明显,列宁在这里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本身,而是从实践角度就如何运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言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主义产生、形成后,其精髓并未得到经典作家的规范表述。斯大林曾使用“列宁主义的出发点”一词,他说“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的根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斯大林的这种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辞法规定性、哲学规定性及个性特征,不妥之处显而易见。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经由邓小平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已成定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提出并科学定义的新概念,其精髓中央尚无明确表述,在学术界己有多种观点。如王建军等提出的“解放思想”,秦宣等提出的“实事求是”,刘景泉等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严书翰等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上述各观点中,本文认同王建军教授的观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应表述为“解放思想”。

    至此,除列宁主义外,其它三种理论形态的精髓可以做如下表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这三个概念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但表述时使用的文字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什么要使用有差异的文字表述内涵完全一致的概念?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理论精髓能够标识理论本身的基本属性

    基本属性包括共性和个性。共性描述某一理论与同体系其他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个性则描述某一理论与同体系其他理论之间的差别性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产生了一些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理论精髓能够直接明了地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理论精髓具有表示理论共性的功能。判断一种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讲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理论内容的一一对比,二是通过理论精髓的对比。

    通过理论内容的一一对比,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将后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放在一起,逐一对比两种理论所含具体内容,进而判断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属性。但在实践上,这种方法不具有操作性。因为,理论往往具有庞大的体系,它所含内容也丰富多样,将丰富多样的理论内容进行一一对比,本身是极其缺乏效率的,得到的结论无法反映理论的本质,也缺乏科学性。例如,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后产生的理论,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有差别。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等,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别,也不尽合乎列宁主义的的观点。邓小平理论被涵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其中包括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这些具体理论既与马恩学说相区别,甚至是马恩未论及到的,与列宁主义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如果凭此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划归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通过理论精髓的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科学性。因为“精髓”是理论的灵魂,是统摄理论体系内各具体理论的。精髓的贯穿力、统摄力使其具有反映该理论本质的强大功能。既然任何一种理论的精髓都具有反映其理论本质的功能,那么,马克思主义各理论形态的精髓,也必然反映其理论本质。因此,在判断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属性时,比较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就可以得到简明而且科学的结论。如果其精髓的内涵一致,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属马克思主义,反之则是非马克思主义。

    其次,理论精髓具有标识理论个性的功能。任何新理论产生并存在的价值在于创新与发展,完全继承前人理论的理论是丝毫没有价值的。其实,理论体系的发展,都表现为原有理论与新的时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体系内新产生的具体理论都是原有理论与新的时空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新生理论的信仰决定理论的属性,新生理论借以产生的时空条件赋予理论以个性。因为时空条件的影响,理论本身具有个性成为必然。因为理论精髓需要统摄理论本身的全部内容,所以,理论精髓的表述也必须能够标识理论的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理论容量和永恒的生命力。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后的发展也不例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空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二、内涵的一致性标明了三种理论形态的共性——马克思主义属性

    通过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比较,可以判断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

    1.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比较。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被表述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被表述为“实事求是”。从表面看,构成两个“精髓”的文字是不同的,表述格式也有差别。不过,从内涵方面看,二者则完全一致。“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哲学含义是:要分析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分析事物各种矛盾和矛盾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就是要研究事物各种矛盾的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的特点,抓住主要环节;就是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相互转化;就是要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僵死的、抽象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实事”就是依据一定时间、空间条件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对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研究。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完全一致的。第一,二者都坚持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唯物主义要求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对于事物的了解,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反映。“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均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离开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就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基础。第二,二者均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就是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辩证分析和思考,从中求得事物的本质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不是从现象上而是从本质上去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离开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法就可能成为“变戏法”。而当它与唯物论结合,就真正上升为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才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既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唯物论,又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第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还是“实事求是”,都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际,将实际永远摆置在第一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综上所述,可得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精髓——“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其哲学内涵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完全一致。

    2.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哲学内涵的一致性,已经得到公认。邓小平同志曾完整表述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既然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同时“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又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完全一致,那么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到“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内涵相一致的结论。

    由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的内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完全一致,所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分别标明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

    三、表述的差异性体现了三种理论形态的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被表述为“实事求是”。它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差别,恰好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然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个性。一方面,经典马克思主义由西方传人中国(“中国”首先是个空间概念),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了一个新的地域,这一地域是中国而不是西方,更不是俄国;它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条件。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结合起来,形成了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即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另一方面,由于马、恩、列、毛等所处的时代,均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因此,毛泽东思想虽具有时代性,但是与马列主义相比,其时代性差异并不明显。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就是经过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属性,“民族性”是毛泽东思想的个性。具有个性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个性应该得到鲜明的体现。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必须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本身的个性。由此势必造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表述上的差别。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体应该如何表述?不可能再沿用“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如果沿用,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个性。但又不能不用;如果不用,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属性。邓小平同志找到了一种表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内涵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既相一致,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同时它们又相互区别,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个性,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实事求是”作为成语,是中国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邓小平同志也认为“实事求是”是中国语言,“实事求是”更容易被民族文化兼容和接纳。所以,用“实事求是”表述精髓,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确实恰如其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被表述为“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实事求是”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关系,同理可证,无须赘述。不过,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承毛泽东思想,所以,有必要讨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形成过程

一、实事求是的内涵及现状

1.实事求是的内涵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罗炳良先生研究认为“实事求是” 作为史学考证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恪守‘直书’信念,反对‘曲笔’修史”,二是“史学贵在征实,求真才能存信”、三是“撰史直叙其事,反对书法褒贬”,四是“论史结合时势,力戒驰骋议论”。古代史学家经常不畏皇权,根据历史客观事实记载、编写史书。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不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甚至在遭受痛苦的刑罚之后,依然坚持客观地记录当时的历史。可见实事求是的历史渊源颇为久远和深厚,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力求展现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我们今天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的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2.实事求是的现状

在新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不断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能实事求是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主观意愿出发,不顾实际情况

一是由于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不能从大量的现象中提取事情的内在联系,得出理性认识,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二是主观和片面地看问题,只根据现象中的一部分来进行决策并坚持认为自己很正确。

(2)从经验和理论出发

有些人一味运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来解决现在的问题,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而一切事物和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就算是和过去类似的情况也会有变化。

(3)从书本、文件、规章出发的形式主义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文件和制度怎么规定,就麻木不仁地怎么做。或者根据要求搞形式主义,比如表面上考查农民生活,到了农村只是看一眼就走了,不解决实际问题。回去之后,秘书只报喜不报忧,问题依然存在,得不到真正解决,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4)唯领导是从,怕损害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作风浮夸。

二、实事求是难的原因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社会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严重、社会公平问题依然有待解决、道德滑坡和精神层面的匮乏都加剧了人们做到实事求是的难度。在当前时期,影响实事求是的因素到底有哪些?这里主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观因素

1.个人知识和认识水平有限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不高,再加上疏于学习、懒于学习,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无法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导致只能跟风跑。如果身处领导岗位,则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决策。

2.经验和习惯的影响

俗话说,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很难改变。用经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省去了不少麻烦,但因此人们也容易依赖经验,而忽视了客观事实的变化。不论是依靠习惯还是经验,都可能使人走入误区,固执己见,无法做到实事求是。

3.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是指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人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从书本上的理论出发,或者从文件、章程出发,照搬照抄,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变化了的实际,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受个人利益的制约

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明知上级或领导的决策不一定正确也照样执行,或者害怕个人利益受损,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这里的个人利益及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

客观因素

1.世界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人的认识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才是正确的,因此,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实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政治环境的影响

政策法规、干部任命制度的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政治体制改革缺乏成效等导致各种腐败问题,领导权威、下级盲目服从上级的现象严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政治力量的干预使人们不敢实事求是。

3.文化因素和氛围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唯上、唯书、唯圣贤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尽管我们经历了很多次思想解放运动,但想要彻底破除这种思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相当长的时间。

解决实事求是难的措施

坚持实事求是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找到解决实事求是难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个体方面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体现在行动上,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只有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想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主动提高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实事求是的过程中需要主体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实事求是基本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对于上级和文件中的错误,要敢于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才是真正地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在坚持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以坚定的信念支撑我们始终如一。

客观方面

1.政治环境的改革

实事求是仅靠个人努力无异于纸上谈兵。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在十提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一方面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法制化。另一方面,要大力进行工作作风改革,以解决目前某些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权大于法和腐败等问题。

2.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改善

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为实事求是营造良好的文化土壤和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汉书》卷53.河间献王刘德传

实事求是论文范文6

一、记叙文

记叙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这样的文章叫记叙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必须有贯串全文的线索。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某种思想感情等。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议论和抒情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三分之一。叙述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对策:一是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二是用故事表达一种思想,三是将思想蕴涵在描写之中。

记叙文写作的标准:一是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二是有一个波澜起伏的故是事是,三是有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四是有一两处生动的细节、场面描写。

当然,高中生写记叙文宜写复杂的记叙文,不能停留在一般记叙的水平上。

二、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明确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提出或表明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是指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再次,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否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深刻、周密,且讲究说理的艺术。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现在高考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而写议论文正是检测考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的最好手段。高考作文通常都要求作文文体特征鲜明,绝大多数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明文规定考生要写议论文。理性思考就是见微知著。作文不能局限于写一人一事一花一草,而要由点及面、由树木到森林地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生在写作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作文不仅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理性思考还要求观点具有启发性,立意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的境界。

三、散文

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的体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一种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抒情、议论,但要依附于事件、人物的叙述和描写。一般来说,叙事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刻性,记叙事件常常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描述人物也只是选择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样式。它注重依事生情,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这类散文往往以情感为结构线索,通过形象思维展开艺术联想,将生活的片段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常常以象征、隐喻和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来吸引读者。

3.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一种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散文样式。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写作这类散文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安排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4.议论散文。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对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从而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创新文体

近年高考作文强调文体特征鲜明,讲究文体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文体创新;相反,如果考生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文体创新,“万绿丛中一点红”,就会更讨阅卷者喜欢。高考作文创新文体大致分为两大类:应用文和文艺文。应用文主要有书信、日记、访谈录、辩论词、书序、说明书、广告、合同、广播稿、启事、招标书、会议纪要、诊断报告、成果报告、申请报告、实验报告等。文艺文主要包括适合于编故事的小小说、寓言、童话、故事新编,适合于抒情的诗歌、散文诗,以及适合于设置矛盾冲突的剧本等。

文体创新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相关文体知识作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进行文体创新,切忌为形式而形式。从近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来看,文体创新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自不量力,弄巧成拙。一些考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而是眼高手低,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创新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如有的考生选用诗歌,在形式上也按诗歌的要求分了行和节,但只是把记叙文的内容分行排列而已,既无节奏,也无韵律,更寻不到意象,探不到意境,纯粹是游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