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管理制度范例6篇

门卫管理制度

门卫管理制度范文1

 

为加强车站治安管理,促进站场作业安全,营造一个治安良好、文明、和谐的车站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一、凡从大门出入的人员及车辆必须经门卫同意后方可出入,如有物资出厂时,并检查物、证是否相符,须确定物资凭证合法,方可放行;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查问,并向车站或车站调度室报告。

二、大门、小门均实行定时开关制,开门时间为:早上8:00――9:30,下午18:00――19:30,其余时间大小门关闭,车站职工及其他段站职工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迟出入时,应征得门卫同意后方可出入,任何人不得干扰门卫工作。

三、认真执行车站《定置管理制度》,保持值班室内定置管理和整洁卫生,实行门前“三包”, 严禁值班室门前乱停乱放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

四、按时交接班,工作时间为白班9:00至19:00,夜班19:00至次日早9:00,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五、严格执行车站《劳动纪律管理规定》,上班时集中精力,不干私活,不喝酒,不中途溜号。

六、熟悉站内治安环境情况,掌握使用治安、消防的报警电话及调度室电话,工作中如发现车站责任区内电、水、门窗、消防设施等未关闭或不安全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自己处理不好时应及时向车站或车站调度室报告。

七、忠于职守,并做到语言文明、礼貌待人,树立车站文明形象。

门卫管理制度范文2

为保障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加强港区进出入管理,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现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一条  公司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如有违反,则按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条  保安人员要求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以身作则,处事公正,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不玩忽职守。

第三条  保安必须提前十分钟到岗,做好交接记录,以饱满的精神执勤。

第四条  保安人员需穿戴整齐、礼貌待人,对来访人员要文明问询和主动引导。

第五条  公司员工进入港区,需出示员工工作牌。

第六条  来访人员未经批准,一律不得进入港区。

第七条  公司员工及获准进入的来访人员,一律从人行专用通道进出港区。

第八条  公司及港区协作单位(劳务、物流、理货、货代、船务等公司)的人员进入港区作业区域,需抵押本人身份证(或有效证件),在岗亭处领取安全帽进港,出港时,安全帽换身份证(或有效证件)离港。

第九条  船员进出港区,凭船员证进出。携带物品出港区的,需要船方出具证明,岗亭保安要进行检查、询问,确认是其所有(不属违禁物品,如武器、爆炸物、危险品、走私品等),给予通行。

第十条  公司的公务用车及公安、消防、联检等工作车辆,经过确认,可以不用登记,给予通行。

第十一条  上级政府机关、新闻媒体、集团及友好团体组织等单位的车辆,经同意进入港区的,在进入卡口时,由卡口岗亭保安进行登记备查。

第十二条  货代、船公司等单位的业务车辆,有预先通知的,岗亭保安要根据公司安全质量监督部的通知,检查、核实、确认,给予及时通行;无通知的,岗亭保安要及时上报公司安全质量监督部询问,按照答复意见执行。

第十三条  提货、拼装箱的车辆,凭出门证、送货单通行。进入时,岗亭保安要检查其提货(送货)单证,并对车牌号码、驾驶员和随车人员进行登记;出门时,岗亭保安要收取《出门证》,核对所提货物数量及复出人员是否相符,确认无误后,给予通行。

第十四条  进入港区施工的车辆,凭公司相关承办部门出具的证明,并经公司安全质量监督部审核、登记,并签订《港区施工安全管理协议》后,方可进出。岗亭保安要检查核对车牌号、运送货物、可通行的证章及有效时间,确认无误后给予放行。

第十五条  需进港区参观、学习、工作的人员和车辆,在征得公司相关部门同意后,由相关部门向安监部备案。由安监部统一指令门卫保安核实、登记后放行。

第十六条  岗亭保安须将各类出台账记录妥善保管,以备相关部门检查。

门卫管理制度范文3

1. 非本园教职员工进入校园内,应主动向门卫人员出示表明身份的相关证件。

2. 门卫人员应认真查验进入校园内的外来人员的相关证件,严禁不明身份人员进入校园内。

3. 对拒不出示证件或不能证明其身份的外来人员,门卫人员有权拒绝其进入幼儿园并做好解释工作。

4. 在上课期间,家长确因特殊情况接幼儿出校门时,必须持有班主任老师签字同意的请假条,门卫人员查验后方可放行并将请假条存档备查。

二、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

1. 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必须在校园门卫处进行登记,经过与有关成员内线电话联系同意后方可进入,原则上在门卫处会客。

2. 对拒不进行登记的外来人员或登记内容与事实不符的,门卫人员有权拒绝其进入校园并做好解释工作。

三、会客制度

1. 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期间原则上不会客,确因工作需要会客的,需由教师本人到门卫处确认和登记后准予进入,原则上在门卫处会客。

2. 幼儿家长到园找教师交流或了解幼儿情况时,需由教师本人到门卫处确认和登记后准予进入,原则上在门卫处会客。

四、车辆准入放行制度

1. 幼儿园在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期间,应关闭好校门,严禁机动车辆进入校内。

2. 上级视察工作或确因工作需要进入校内的车辆,需经园区负责人同意后,在门卫人员的引导下停放到指定地点,禁止鸣笛,限速行驶,确保师生安全。

五、物品出入查验制度

1. 门卫人员对进出幼儿园的外来人员携带的物品进行登记,对可疑物品要进行查验,严禁易燃易爆、剧毒、管制刀具等危害物品进入校园。

门卫管理制度范文4

摘要:随着医院高值耗材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加强卫生材料的管理,规范卫生材料合理使用需要与时俱进,管理触角需要不断延伸。医用耗材的管理和使用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卫生材料 管理和使用 规范

卫生材料是指医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在为病人诊疗、检验检查、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而消失或改变实物形态的物品,主要包括:一般医用卫生材料、专属卫生材料、骨科材料、介入植入材料、放射材料、检验试剂等,医用耗材的管理和使用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表明卫生材料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处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之中,医院卫生材料的使用已没有局限性,但如今随着高值耗材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加强卫生材料的管理,规范卫生材料合理使用需要与时俱进,管理触角需要不断延伸。

一、医院卫生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卫生材料管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需通过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特别是不相容业务的分工,使相关岗位形成一种内部相互牵制的关系,能做到有效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多数医院为加强卫生材料管理,从耗材的招标、采购、入库到出库过程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由于相关部门内控的作用认识不够或制度设计不够科学严谨,仅仅把一些业务规章制度当作是内部控制制度,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明确,稽核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了执行的效果。采购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变动比较频繁,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及知识水平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内控措施难以落实和发挥应有效用。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管理需要

为了应对日益繁重的管理工作,当前,大多数医院纷纷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行计算机管理卫生材料。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目前仍无法满足管理上的需要,管理信息不能随着耗材的流转而流转,表现在:(1)科室领出耗材后的管理信息没有跟上,仍停留在器械科库房一级;(2)高值耗材收费系统没有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连,无法监控材料是否用到患者身上,是否有漏费;(3)可收费和不可收费的卫生材料没有分别管理,信息较为粗糙,难以满足管理上的需要。

3.财务部门参与库房管理的力度不够

卫生材料的管理大多集中在器械库房,财务部门派会计专门负责卫生材料的核算,但由于财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变动频繁,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比较欠缺,财务部门对物资会计在业务上缺乏全面深入的指导,物资会计往往认为库房管理与自己关系不大,对物资会计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室核算成本的质量。

二、医院卫生材料管理的几项举措

1.完善卫生材料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卫生材料管理的技术规范(SOP)

(1)制定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一般是各单位比较敏感的话题,医院更应该对采购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采购过程透明化。首先明确采购程序,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由保管部门及职能管理部门汇总编制采购计划表报分管领导审批,然后交采购部门实施采购。对大额贵重材料的采购实行集中招标采购。

(2)加强卫生材料的计划管理

在卫生材料管理中必须强调计划性,作为物资管理部门必须了解临床使用耗材相关信息,以及护士长管理下级库房情况,应主动配合各科护士长,根据历年消耗记录,结合当前工作量,按一定比例、系数编制季度、月度计划,物资管理计划部门汇同相关使用科室、职能部门审核、汇总,确定卫材计划品牌、数量、预算价格,并报给财务部门,作为使用资金依据;报给采购、仓储部门,作为订货、采购组织发货的依据。通过卫材用量计划,可确保采购部门将工作重点和工作时间放在价格高和数量多的卫材选择上。为降低库存,采购任务可一次完成,按月、旬交货。按计划批量采购,可使采购部门获得最佳价格机会,把握市场卫材价格涨跌脉搏,使医院病人得到最大实惠,也提高了库房记帐、保管人员工作效率,做到货票同行,保证临床科室成本核算真实性。

(3)加强卫生材料的验收及保管

卫生材料入库前,由验收部门检验签章。验收中发现与采购合同或采购计划有出入,应及时告知采购部门及财务部门,拒绝签收及付款。对于验收合格的材料,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入库后要按卫生材料的分类进行存放,便于领用和发放。发放过程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医院必须定期组织人员对材料进行清查盘点。对于过期失效的材料要及时清理防止流入科室。对于即将失效的要上报采购部门进行退换货,防止损失发生。

(4)建立商变更登记制度

出于各种原因,供应商会频繁地更换商或更名,建立了对商变更的登记审核制度,对于变更过于频繁的企业要求工商局和药监局出具证明,证明该企业无违法记录,另外通过格式化的申请表要求制造商或上级授权企业明确原商终止的时间,同时确认原商和我院的各种承诺继续由制造商和新商履行。

2.强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进行实时物流监控

在医用耗材的采购和使用管理过程中,运用计算机ERP网络化管理系统,以自动识别(条形码)技术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医用耗材管理系统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才能使医用耗材从计划采购、入库验收、请领调配直到病人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跟踪,对医用耗材的管理进行科学、完善的核算、监督,达到合理控制库存、减少库存资金占用、保障供应、减少流失和损耗、降低医疗成本,保证医院资产的有效运营,使医院的财力、物力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

3.加强卫生材料的内部质量管理

门卫管理制度范文5

目前我国区域间政府合作问题已引起国内公共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研究的重点还侧重在基本问题的厘清上。如学者们分别对区域间政府合作的动因、主要类型和模式,以及体制障碍、构建思路和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针对某一特定公共事业的具体研究相对薄弱。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区域内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合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毕竟公共事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基于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理念,以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卫生管理为主题,探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卫生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对于当前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区域卫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整体政府理念与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通过专业化、结构性分化、市场竞争来提高政府部门的运行效率,但是分工和专业化却带来公共服务中的碎片化和部门利己主义,从而引发公共部门对协调的需求。作为21世纪公共服务改革最具鲜明特征的整体政府理论,强调制度化、经常化和有效的跨界合作以增进公共价值H,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同利益方的通力合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整体政府以合作的跨界性为核心特征,以实现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多元整合的组织结构、追求整体价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成为当代政府管理的一个新模式,是西方基于对公共管理的反思和批判而形成的新型政府管理理论。

区域公共管理是以区域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解决特定区域内的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公共利益而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现代治理的社会活动。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_定区域内多个经济主体互动影响进一步加深,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协同处理跨界问题成为普遍的选择,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刚性桎梏摒弃狭隘的行政区行政的种种制度缺失,建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以城市圈(群)为主要形式,为了实现区域的整体利益,构建城市圈(群)间的政府合作机制是关键。整体政府为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路径选择。

二、卫生一体化及其现实意义

卫生一体化是整合特定区域内各地区、各层级、各部门的所有卫生资源,围绕卫生服务提供的连续性、通畅性和协作性的卫生体系目标实现,而设计一系列有关卫生服务筹资、管理、组织、提供等方面的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健康产出、增进卫生系统绩效1保障区域卫生一体化发展的一种卫生改革模式。

卫生一体化不是卫生体系某一层面的一体化,而是一个区域内整个卫生体系的一体化,是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概念。首先,卫生一体化在宏观层面体现为卫生体系功能的一体化,是卫生系统运行过程中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等卫生服务的主要职能活动间的协调。其次,卫生一体化在中观层面表现为组织机构的一体化,通过组织机构间、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合作达成。再次,卫生一体化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连续的、协调的卫生服务提供,是最终个体层面的患者服务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具体体现在患者接受不同类型、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卫生服务时,服务间的协调和无缝隙,也即医疗、预防保健、健康促进等不同卫生服务间的有机衔接;基层医疗机构、二级、三级医院等不同层级卫生服务机构间服务的各尽其责又通力合作;个体在接受分属公立、私立、第三部门这些不同部门组织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时服务的连贯、通畅。卫生一体化实际上是通过宏观层面功能的一体化,有效整合各部门各层级卫生机构的资源,通过卫生组织和医务人员间的协作,最终实现卫生服务一体化的过程。

卫生一体化是修复卫生服务碎片化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理想策略w,能缓解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因而成为各国卫生改革的核心内容nw4],也是未来卫生改革的一大趋势气。

三、卫生一体化需要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一)我国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对卫生一体化的制约

近些年,我国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各种城市圈层出不穷,这些城市圈的出现一方面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卫生一体化的发展;另_方面也对政府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传统的行政区行政以条块分割为特点,有明确的地方政府行政管辖区域限制。尽管这种封闭式的行政区行政管理模式与我国的条块经济管理体制结合,曾取得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的良好治理绩效D6],但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圈的出现却使得诸如异地就医之类的公共问题具有了跨行政区域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与政府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产生矛盾。这种单个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的困境迫使区域内政府间加强合作,通过消除行政区域的政策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来实现社会发展上的互惠共荣。

(二)目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体系的局限

目前的卫生行政管理体系仍沿用我国政府传统的垂直和水平双重管理模式,水平管理体系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其所属各职能部门间是平级关系,分别对当地政府负责垂直管理体系是由部门领导负责制定和颁布相关规章制度,由中央到地方形成层层管辖的上下级关系,下级部门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分别对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容易陷入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之中。而且,卫生部名义上拥有和省政府同样的等级,但是管理省级卫生领域官员的权力却在省政府手中™这种人事权的分割也容易带来地方政府忽视整体利益维护的问题。

具体而言,省卫生厅受卫生部的领导,负责本省卫生事业发展的全面规划,但其下属的各市级地方政府卫生管理部门也有制定本市卫生规划的权力,由于省和市优先发展权有时无法统一,甚至产生整体利益和部门利益矛盾,容易造成地方政策与省级政策导向冲突问题。而农村处于垂直管理体系的最下层,比城市经历更多的上级主管部门,面临的冲突可能更多。同样,水平管理体系中同级卫生管理部门间也可能由于利益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增加部门间的冲突,而且水平管理体系权力的分散还容易增加部门间协作的成本。以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为例,我国三大医保分属同层级不同的部门管理:职工医保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城镇居民医保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针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又由民政部门管理,政策间要衔接并轨,需要多部门的协作。而且,处于同级水平管理体系中的各市级卫生主管部门间也缺乏横向联系的通道,使管理链在同层级断裂,不利于资源在同层级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卫生部门本来就是资源依赖型、缺乏资源产出的部门n8],我国卫生管理中的这种格局不利于有限卫生资源的配置,以及区域卫生一体化的发展。

为了满足区域卫生一体化发展需要,提高卫生部门治理水平,提升卫生系统绩效,必须进行区域卫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在卫生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政府的职能和定位,妥善处理好相关关系,建立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卫生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和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多元整合的卫生组织结构,从而有效地推动卫生一体化的运行,确保整体价值的文化理念在卫生管理中实现。

四、卫生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那么如何确保卫生领域地方政府间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昵?相关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关键,根据目前我国各地卫生一体化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卫生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如下运行机制。

(一)区域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机制

卫生资源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资源形成是卫生体系的一大功能卫生服务的提供建立在卫生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卫生组织的运作实现(见下图),卫生体系的另外两大功能一管理和筹资是连接资源、组织、服务提供的桥梁。由上述的卫生体系框架可以看出,卫生资源是卫生体系功能实现的基础,是联系各地区、各部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纽带。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等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各地区、部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可能各自为政,医疗卫生资源不能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难免会重复配置,从而导致卫生服务的提供最终呈零乱、碎片状态。因此,卫生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建立需要首先在卫生资源配置与管理上做到统这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建立联盟。其次,在卫生资源的使用上做到共享,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如果能够形成一张相互联系的网络,那么提供的卫生服务做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无缝隙对接才有可能实现。这张网络的形成依赖于信息资源特别是患者健康信息网络的建立,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信息库的建设。因而,发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信息收集中的作用,建立网络连接共享信息,是当前实现区域卫生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关键。

(二)区域政府组织、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协调与协作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各专业和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仍然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不同服务机构间的相互联系成为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关键,卫生一体化可从政策层面解决专业分化所带来的卫生服务碎片化问题。卫生一体化的实现必须依托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那么资源如何整合共享昵?合作、协调、协作机制的建立也许是其中最好的粘合剂。合作是在独立的机构间达成有限的协议,协调是独立机构间通过协议的形式采取联合行动,协作是通过制定结构、程序和技能弥补组织机构间、人员间的不同1这三种机制都有助于建立伙伴关系。

在不同医疗卫生组织机构间构建合作、协调、协作关系是实现卫生一体化的最佳工具策略。卫生一体化体现为最终卫生服务的一体化,需要宏观层面的功能一体化、中观层面的组织机构一体化为基础。因此,建立地方政府机构间、医疗卫生组织机构间、医务人员间的合作、协调、协作机制是一体化实现的关键。建立的合作、协调与协作机制可以是实质性的也可以是虚拟性的,实质性的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调与协作关系的构建可以通过成立一个卫生一体化工作指导小组实现;虚拟性的合作、协调与协作关系构建可以通过政府间签署协议、定期召开高层会议实现。同样,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协调与协作关系构建既可以通过机构合并实现,也可以通过形成协议或形成战略联盟达成。医务人员间的合作、协调与协作关系构建既可以通过组建跨专业团队,也可以通过临时性不同专业的人员一起工作实现。

(三)有效的区域卫生一体化激励约束机制

区域卫生一体化的实现依赖于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医疗机构合作、协调与协作,但是我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推动和规范卫生一体化的进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仅在各地区存在不均衡,地区内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现象。在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质量上良莠不齐,大量优秀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相对缺乏,农村地区则更为贫乏。要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卫生一体化,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卫生资源的共享,促成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的流动。

新医改后,我国初步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卫生投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移,改变了原来重医疗轻预防保健的倾向;也正在通过制度建设促使人民群众在卫生服务利用上改变原来过多占用大医院资源的现象。但是因为相关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中,医疗卫生机构还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卫生机构间合作、协调、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使得拥有优质卫生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与其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的动力。此外,因缺乏专门的协调部门或牵头部门,使得卫生一体化工作不能常态化。目前我国开展卫生一体化实践的一些地区只是将卫生一体化工作融入其它工作中实施,这种方式也不利于卫生一体化的有序进行。为此,应在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中建立目标责任制,借助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约束相关组织、人员的行为,这对于推动区域卫生一体化的有效实施十分必要。

(四)区域卫生一体化实施的长效机制

卫生一体化是整个卫生体系的_体化,是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概念,在我国卫生体系碎片化特征明显的现阶段要实现卫生服务一体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建立卫生一体化实施的长效机制,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落实,以保证制度的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卫生一体化探索还是分散性的,有的侧重于在乡村建立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有的侧重于从筹资上建立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有的侧重于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的具体内容现已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但没有全面铺开,要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的卫生服务一体化网络需要综合这些措施,需要围绕卫生体系功能的一体化、组织机构的一体化、卫生服务的一体化分阶段、分步骤地逐层落实。而且,长效机制的建立还有赖于将卫生一体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程序严密、执行顺畅的区域卫生一体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保障卫生一体化的有序进行。

(五)有效的区域卫生一体化评估机制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可以考察政策过程各阶段、各环节的运行状况,对政策产出和政策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价,从而判断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以决定政策是终结、调整还是继续。建立有效的卫生一体化政策评估机制,有利于及时掌握卫生一体化实施现状,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及时修正政策、完善政策,以使一体化政策目标顺利达成。政策的评估需要有效的信息、科学的评估工具、实施评估的制度和人员机构。因此,卫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围绕卫生一体化工作设立相应的一体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建立卫生_体化政策评估制度,组建评估机构或团队。具体可在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有效的卫生一体化政策运行状况信息收集系统,由主管部门及时将收集的信息汇集,聘请专业机构或专家学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由此形成一个由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家学者、公众等多方参与的卫生一体化评估体系。有效评估机制的建立便于及时发现政策的执行情况、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保证卫生一体化政策的执行不偏离预期的轨道,保障一体化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门卫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公共卫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管理制度

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是非常完善的,不存在任何问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的产生、种类也呈现参差多态的多元化面貌。公共卫生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挑战,特别是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制的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现状

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正式实施,表明我国致力于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见表1)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如政府组织化程度较高使得政府在对待突发事件和处理危机上具有相当强大的动员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已经成功处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积累了不少处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管理非常态社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缺失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屏蔽信息,不愿向公众公开。但事实上,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另一方面在制度缺乏、信息不灵的情况下,公众往往不知道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例如早在2008年初,就有部分消费者对三鹿奶粉产生了怀疑,正是由于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的缺失,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终于引发严重后果,给奶粉行业造成致命打击。最后,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互动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多个部门之间通力协作,但是政府各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还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不足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观念落后,公共卫生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采取被动防御方针,对模拟演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演习规模小。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一般都是小规模的的演习,很少形成跨部门或跨地区的演习。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负责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且近年来,演练规模和次数逐渐增多。

3. 政出多门,权责不清

目前,卫生部的职能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药品食品监督等,但实际上,直接涉及医疗卫生的管理部门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复杂,职能设定上负责全国卫生工作的卫生部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此前,有学者做过统计,涉及医药卫生与国民健康领域管理的至少有10个部门。如药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国境和国际旅行卫生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国家发改委管理医药价格。这种相近的职能,造成了卫生管理部门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缺乏问责、管理分散、效率低下等的一系列行政管理弊端。这也是中国上一轮医改进展不尽理想、新医改方案直到今年才出台的症结之一。

4.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现在公共卫生部门存在着一种问题,就是人才的“假饱和”。这种“假饱和”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卫生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少,但接受正规的系统培训的比例较少,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二是我们国家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的城乡机构就已经决定了城乡之间公共卫生体系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造成了公共卫生人才过于集中到大中城市,而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学历偏低,甚至没有专业文凭。因此,基层公共卫生隐患要多于大中城市,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一旦在农村流行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讨论与建议

1.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目前我国的应急演练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应加大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使相关部门认识到应急演练的必要性(如图1所示)。二是要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与卫生有关的金融部门应加大对应急演练工作的倾斜力度。有关部门应将应急演练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演练经费,建立卫生应急演练经济评估与补偿机制,健全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应急演练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议国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应急演练工作尽快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2.推进卫生领域大部制改革

2008年中共十七大闭幕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向着“大部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清晰。所谓大部制是指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在大部委体制下,政府部门的管理范盈较广,职能综合性强。卫生部门大部制的设定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当前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系分割严重,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政策不配套,而这也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把所有与医疗卫生相关的部门统筹协调起来,整合成立统一的部门。而且从世界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大卫生的趋势相当普遍,而我国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长期分开,并不利于和国际接轨。因此,加大力度推进卫生领域大部制改革,不仅有利于解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门间信息沟通的问题,更可以推进我国卫生领域和国际接轨。

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是政府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首先要发挥NGO在预警系统作用。NGO中介地位使得它们上接政府,下联基层群众。这种“桥梁”角色使NGO能够便捷迅速地发现危机的根源和苗头,从而呼吁并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和重视,这是它们的信息优势。具体来说,NGO利用其极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和成员基础,在危机潜伏时期,大量收集信息,为危机的预警提供信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其次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NGO既可以在第一时间起到人道主义救援的作用,同时,NGO还可以配合政府使各种正确信息公开化、明朗化,切断谣言的传播、稳定公众心理。最后NGO在危机过后的重建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受灾地区接受的社会各界捐款在用于灾后重建工作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和NGO共同管理和制定财政预算。

4.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我国虽然早就确定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诸多干扰。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变被动为主动,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以美国非典时期为例,为有效防范非典型肺炎的传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专家从2003 年2 月就开始对SARS 进行研究。且通过对SARS 患者组织样本的分析,判定出SARS 病原体可能是病毒。并且,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个由10个人组成的科学家工作小组,只用了12 天时间于4 月14 日绘出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图,为阐明其发病机理以及迅速研制相应疫苗奠定了基础。最终,WHO 结合有关报道指出SARS 病原体为一种从未在人体出现过的病毒,并命名为SARS 病毒[6]。主动出击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美国人民免受SARS的侵害。

5. 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随着社会进步,网络和电话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因此,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考虑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来确认和指导治疗一些传染性的疾病,以确保医务人员在治疗患者时不被感染。例如英国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严重的欧洲国家之一。截至7月24日为止,甲型H1N1流感在英国已导致31人死亡。为了有效测试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英国政府23日开通了全国流感服务系统,公众可通过网络和电话自测是否感染甲型H1N1流感,并获得相关治疗指导。目前,英国已有数百万人在线测试自己是否感染甲型H1N1流感。

6.提高农村地区抵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要提高农村抵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重要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给农民免费体验,确保象甲型H1N1流感这样的传染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二是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省级地方政府财政也要加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的投入。通过转移支付,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对于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要研究以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与教训。

综上所述,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次爆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其共性特征,对于应对将来的挑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寻求完善惠及全体公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H Wang. Comparative Health Systems[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2008,20(8): 799-806

[2] 李志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探析[N].济南日报,2008.11.27

[3] 杨 罗蒙英 卢祖洵等.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卫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卫生软科学.2007,21(4): 291-293

[4] 孟庆普:大卫生部:从体制上为医改铺路[N].健康报.2008.03.20(14):14

[5] 于保荣 高静:对卫生部门实行大部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45(11): 72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