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范例6篇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范文1

 

关键词:村庄;发展模式:实施策略

一 村庄演变的背景

海盐县(含8镇2区,总面积507.3平方公理,根据海盐县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现有农业人口28.817万人(2003年统计数据),行政村104个。

海盐属于嘉兴地区,在历史上背负着“天下粮仓”的盛名,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粮为生,由此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性,大大小小的村庄是他们传统的生活聚居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及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城市用地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边缘地带大量的传统村落和耕地不断地被“圈”入城市范围以内,由此形成了以居住职能为主的、不同于一般城乡社区的“城中村”,另一方面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和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凌乱布局和无序发展导致农村污染严重,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规模扩大化、形式功能单一化及村庄配套设施的滞后导致村庄传统特色的消失和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由日照、通风、占地等问题引发的农村纠纷日益增多。

造成村庄问题的实质在于: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大拓展时期,城市在缺乏资源和远见的背景下,城市为获取发展空间而采取的妥协性征地政策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却在减少,包括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等各方面,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开发各类工业园区,再加上村庄规划的滞后、政策之间的矛盾、管理的松懈、农村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农民建房的无序和混乱,耕地被蚕食,居住环境在不断恶化。从而使许许多多的村庄面临着历史转型的十字路口,现有的村庄将何去何从?

二 村庄的现状特征

平坦的地势和密集的水网使得海盐的农村村庄呈现匀质性的特征,或者形象一点可以说是满天星状。

2.1 村庄规模小  根据海盐县村庄现状调查汇总,县辖行政村104个,自然村达3953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8个自然村,而且有一个共性就是。规模越小的村庄,户均占地面积越大(既有用地空间受制约小的原因,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县村庄分布之散,自然村平均规模之小,农村建房侵占土地资源之严重。

2.2 土地粗放使用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50平方米,大大超过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根据总体规划,我县干200 5年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基本处于自由式的无序建设状态,村民住宅大多为2—3层独立式砖混结构建筑。大多数的农村居住点沿河分布,在远离城镇建成区的村庄,目前还保留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特点。

2.3 公建设施滞后

学校、医疗卫生、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村民的需求,缺乏公共活动场地,供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外部环境设施和绿地等更是无从谈起。

2.4 基础设施缺乏,居住环境恶化

村庄内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排水设施不合理或基本没有排水设施,导致内涝,环卫设施缺乏,存在不少卫生死角,脏、乱、差现象较严重。有些村庄内,居住用地,乡镇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互相交织,居住环境更差。

2.5 住房形式单一,功能落后  村庄内住宅建筑形式单一.功能落后缺乏有效引导,村庄特色逐渐消失。由于农民房屋建设缺乏科学设计指导和地方政策对农民建房规定过分简单的划定,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到现在还在沿用功能明显不合理,建筑形式又十分单一的3—4层楼房。

三 村庄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

分散的村庄进一步固化了农业经营的分散化和土地经营的细碎化,使得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也增大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进而影响城市化进度,最终会影响到城市发展速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分别采取拆迁安置.撤并、迁移、就地发展等不同的措施,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农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海盐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针对目前“满天星”式的村庄分布状况,应根据《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县域用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在整体上对各类区域的性质和性质给予界定,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农业生产区等三大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村庄制定不同的村庄发展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整治措施。

3.1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的公寓化模式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指武原镇城区、大桥新区等城市重点发展区,主要以城市建设用地及二、三产业发展用地为主。其村庄的发展模式采用公寓化模式,对区域内村庄按条件成熟状况逐步以整体形式进行改造.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城市住宅区标准统一建造公寓式小区。

实施策略:(1)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参与改造。(2)统一建设,成片改造,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公寓化改造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实行统一建设、成片改造。同时改造项目应纳入垒县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以免造成土地供应失控,冲击房地产市场。(3)土地彻底国有化,完全消除改造的产权障碍。

3.2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内公寓化与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主要指各建制镇的镇区及其工业功能融资区,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及第二产业发展用地。在该区域内采用公寓化和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农民新村是以集中联排式低层为主的住宅区。农民新村模式鼓励村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实施策略:1).规划城镇建成区以内,在有条件的村庄推广公寓化改造模式。一般村庄采用农民新村形式予以改造,农民新村以复合式公寓和联排别墅为主要住宅形式。2).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改造为主,允许其它单位参与改造。这种方式一可降低改造成本,二可筹集改造资金,三可保证新村的建筑质量和整体环境。3).各乡镇因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出台各种政策和办法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范文2

关键词:村庄;发展模式:实施策略

一 村庄演变的背景

海盐县(含8镇2区,总面积507.3平方公理,根据海盐县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现有农业人口28.817万人(2003年统计数据),行政村104个。

海盐属于嘉兴地区,在历史上背负着“天下粮仓”的盛名,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粮为生,由此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性,大大小小的村庄是他们传统的生活聚居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及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城市用地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边缘地带大量的传统村落和耕地不断地被“圈”入城市范围以内,由此形成了以居住职能为主的、不同于一般城乡社区的“城中村”,另一方面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和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凌乱布局和无序发展导致农村污染严重,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规模扩大化、形式功能单一化及村庄配套设施的滞后导致村庄传统特色的消失和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由日照、通风、占地等问题引发的农村纠纷日益增多。

造成村庄问题的实质在于: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大拓展时期,城市在缺乏资源和远见的背景下,城市为获取发展空间而采取的妥协性征地政策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城中村”,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却在减少,包括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等各方面,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开发各类工业园区,再加上村庄规划的滞后、政策之间的矛盾、管理的松懈、农村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农民建房的无序和混乱,耕地被蚕食,居住环境在不断恶化。从而使许许多多的村庄面临着历史转型的十字路口,现有的村庄将何去何从?

二 村庄的现状特征

平坦的地势和密集的水网使得海盐的农村村庄呈现匀质性的特征,或者形象一点可以说是满天星状。

2.1 村庄规模小  根据海盐县村庄现状调查汇总,县辖行政村104个,自然村达3953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38个自然村,而且有一个共性就是。规模越小的村庄,户均占地面积越大(既有用地空间受制约小的原因,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县村庄分布之散,自然村平均规模之小,农村建房侵占土地资源之严重。

2.2 土地粗放使用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50平方米,大大超过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根据总体规划,我县干200 5年市区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基本处于自由式的无序建设状态,村民住宅大多为2—3层独立式砖混结构建筑。大多数的农村居住点沿河分布,在远离城镇建成区的村庄,目前还保留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特点。

2.3 公建设施滞后

学校、医疗卫生、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村民的需求,缺乏公共活动场地,供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外部环境设施和绿地等更是无从谈起。

2.4 基础设施缺乏,居住环境恶化

村庄内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排水设施不合理或基本没有排水设施,导致内涝,环卫设施缺乏,存在不少卫生死角,脏、乱、差现象较严重。有些村庄内,居住用地,乡镇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互相交织,居住环境更差。

2.5 住房形式单一,功能落后  村庄内住宅建筑形式单一.功能落后缺乏有效引导,村庄特色逐渐消失。由于农民房屋建设缺乏科学设计指导和地方政策对农民建房规定过分简单的划定,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到现在还在沿用功能明显不合理,建筑形式又十分单一的3—4层楼房。

三 村庄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

分散的村庄进一步固化了农业经营的分散化和土地经营的细碎化,使得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也增大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进而影响城市化进度,最终会影响到城市发展速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分别采取拆迁安置.撤并、迁移、就地发展等不同的措施,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农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海盐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针对目前“满天星”式的村庄分布状况,应根据《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县域用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在整体上对各类区域的性质和性质给予界定,把县域划分为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农业生产区等三大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村庄制定不同的村庄发展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整治措施。

3.1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的公寓化模式

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区内指武原镇城区、大桥新区等城市重点发展区,主要以城市建设用地及二、三产业发展用地为主。其村庄的发展模式采用公寓化模式,对区域内村庄按条件成熟状况逐步以整体形式进行改造.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城市住宅区标准统一建造公寓式小区。

实施策略:(1)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市场主导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参与改造。(2)统一建设,成片改造,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公寓化改造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实行统一建设、成片改造。同时改造项目应纳入垒县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以免造成土地供应失控,冲击房地产市场。(3)土地彻底国有化,完全消除改造的产权障碍。

3.2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内公寓化与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

一般城镇、产业发展区主要指各建制镇的镇区及其工业功能融资区,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及第二产业发展用地。在该区域内采用公寓化和农民新村相结合的模式。农民新村是以集中联排式低层为主的住宅区。农民新村模式鼓励村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实施策略:1).规划城镇建成区以内,在有条件的村庄推广公寓化改造模式。一般村庄采用农民新村形式予以改造,农民新村以复合式公寓和联排别墅为主要住宅形式。2).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改造为主,允许其它单位参与改造。这种方式一可降低改造成本,二可筹集改造资金,三可保证新村的建筑质量和整体环境。3).各乡镇因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出台各种政策和办法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3.3 农业生产区内村庄的田园生态村庄模式

本区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城市生态功能区及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农副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生态功能,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教育的需求也在增加。本区应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宜集中布置农村居住点和农业园区。即采用集中型的田园生态村庄模式。民房逐步向基层村、中心村集中。

实施策略:1),依靠重点工程的模式。利用重点工程安排的拆迁补偿资金,进行新农村村庄建设。2)、依靠工业园区建设,企业与农村联姻的模式推动、支助新农村建设。3)、政府适当补贴模式。主要还是靠村、组集体经济和村民自身的参与。4)、土地问题可以通过宅基地整理、租用或对下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指标问题在一定区域内平衡。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方法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将成为今后很多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准则,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细化资源配置,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因盲目建设造成的资源以及经济上的浪费。村庄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只有把这一步稳稳的走好,调动群众的希望和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2.1村庄建设盲目规划,操作不规范

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的村庄层次规划水平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和科学的村庄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方向,各级政府和规划工作者虽然对村庄整体规划形成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也不能具体落实。发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宏观调控,各村各自为政并且随意性较强,农民的建设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一个地址,只要邻居认可,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许可证和其他相关程序就可以建立。同时还有很多地方对村庄建设和村庄规划滞后,缺乏详细规划的许多地方,许多超出规划期并没有修订,对农村建设和职业规划缺乏指导,由于长期的小农思想的束缚的农民,房主要考虑利用自己的方便,没有考虑到与他们的邻居的院墙等的关系,造成自己建设的围墙等不规则,并且采用的不同的材料,导致新农村建设混乱的局面。

2.2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有限,建设资金技术支持有待加强

农村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农村建设的指导和规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基层规划和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缺乏专业的规划人员,并且有的规划人员的技术不到位,也没有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在规划中又轻视相应的国家法规,这样就会引发很多问题。同时,一些村庄规划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实施。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瓶颈,没有了相应的资金投入,群众的积极性就没有,虽然中央政府对村建设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补贴,但一个村庄建设资金缺口大,甚至在一些地方规定专项资金都要在建设的新农村地区的村庄整治以及相应的沟清理和其他项目后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才能够划拨下来,村民虽然收入逐年增加,但让他们支付相应的建设费用就与农民的愿望相反,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项目,甚至无法启动。

3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问题的方法对策

3.1提高规划意识,落实规划方案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落实规划意识。为了实施我国的村庄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实施有效地村庄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同时也做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统计工作,提前规划实施计划。村庄规划必须以生产为基础,以农民的持续收入为基础,从实际出发点,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实施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件新事物,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都符合农民切身利益,以围村建设规划以方便农民生产,并有利于节约土地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典型宣传。使农民能够真正实现村庄建设规划的效益,动员他们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使农村居民的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

3.2提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加大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技术支持

吸引高水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积极的规划新农村,在村庄规划中,吸引近高层次的规划人员的同时,还要积极的落实规划责任制,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要确保规划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以及积极的宣传新农村建设,农民可以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意识,稳妥政府资金的投入,更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活条件,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村庄规划,实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影响。新农村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密切,新农村规划一定要在很大程度上结合当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文化新城,加快发展地方经济,使农村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农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现代化的新农村,并且它还能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的新农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陆春乡.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华民,2012(5).

[2]罗凌华,闻立武.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筑,2015(3).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范文4

五河县位于淮河中下游苏皖交接处,面积1580KM2,辖15乡镇223个行政村,村庄占地136KM2,人均占有村庄土地0.34亩,远高于户均0.33亩的宅基地标准。由于五河是个欠发达的农业县,村庄内脏乱差严重,随处可见“空心村”。

1.规划滞后惹的祸。现在农民手里有钱了,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越建越好,越建越多。由于规划滞后,或虽有规划但执行的不好,或规划不科学,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被闲置的旧宅基地随之不断扩大。

2.错误认知宅基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事实上形成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的特征,不少农民觉得“土地是我的,建房我说算”。想在哪儿建在哪儿建;想怎么建怎么建。用群众的话说,打地基不管高低,开门窗不论东西。

3.迷信思想在作祟。许多农民迷信听信风水先生的胡言乱语,舍弃老宅破屋,以满足自己占风水、摆阔气、高人一等或“想致富,临公路”的狭隘心理,纷纷在村庄道路出口旁田地里修房,导致东边三两家,西边五六户,村中空闲一大片,路修到哪儿盖到哪儿。

4.公用设施不配套。老村庄无统一规划,宅基布局乱,房屋间隙小,出路狭窄。村内道路“水泥化”,岗地“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沿淮“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加上旧房大多院落较小,有的已成危房,原址翻建没有太大价值,于是搬到村外,“挪窝”不“腾笼”造成农民多占地。

5.节约用地没意识。宣传贯彻不到位,农民节约用地意识不强。一些人片面认为,土地是集体的,建上房屋就变成自己的,于是千方百计多占宅基地。

6.旧宅基地纠纷多。一些农民的旧宅基地,或是祖传下来的,或是与人串换的,大都很不规则,因采光、通风、排水、出路、房向等实际问题,左邻右舍经常发生矛盾。翻建新房时,高了惹人闲言,遭人忌恨;低了对己不利,心里别扭。

7.制度设计不完善。现行法规对农民住宅占地只以户均为限,不以人均为限,给农民多占地提供了较大空间;对宅基地的闲置、抛荒无相关法律条文来限制;对于不支持、配合建设用地整理的农户也没有相应的处理、惩罚措施;对宅基地的合理流转,缺少制度规定和政策指导,加之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助长了多占地、占好地、早占地、超标建房行为。

8.执法环节有问题。部分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碍于情面或迫于压力,不是依法按规办事,而是丧失原则,,随意审批,致使一些有钱大户买通干部挑地乱建房,头面人物仗势欺人霸地多建房,平民百姓请客送礼争地抢建房,结果是到处乱建房。

二、实质原因是土地比较效益太低

1.土地非自由转让和使用受限导致土地比较效益低

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其内涵就是:土地在政府强制保护下,农户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自由流动和改变用途。

2.城乡分治制度使得土地价值贬损

城乡分治制度,形成城市居民的“多项特权”,而进城农民工却不能获得城市“户口”并得以分享。但是,由于务工所得大于务农所得,他们仍纷纷背井离乡飘入城市,土地就相对贬值了。

3.农地产出低、农业效益不高,也使得占用耕地建房的机会成本低下,从而导致“空心村”的蔓延

三、村庄整治的困难

第一步上报32个自然村中,最多置换近200亩,村均近70亩。对已确定置换的2191.5亩,除226.1亩(占10%)用于农民安置外,余下1965.4亩主要用于两个园区建设。但是,启动的范围比较小,整治的难度较大。

——认识到位难。尤其是广大农民,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空心村浪费土地的问题。调查中,面对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很多农民竟坦然回答:“这叫什么浪费土地!”

——资金筹集难。村庄改造,前期启动需要大量资金,规划要钱,跑项目要钱,置换土地要钱,基础设施配套要钱……但钱从哪儿来?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土地置换难。特别是整体搬迁,先期需要“收储”土地建新,建新才能拆旧。一方面难以争取土地指标;另一方面,与农民置换土地也存在很大困难。

——房屋拆迁难。80年代建瓦房,90年代建平房,新世纪里建洋楼,再早还有泥土草房。老房拆迁成本低但数量多,小洋楼少但成本大。破旧老宅老人住,新房洋楼儿女住,老人无意(无力)建新房,拆了老房没房住。

——拆迁补偿难。标准低了农户不同意,高了又负担不起。农民住宅一户一个样,补偿多少很难掌握也无法掌握,农户“攀比”、“平均”心理又严重,操作起来受累不讨好,甚至有可能激化干群矛盾,影响稳定。

四、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增强旧村改造的紧迫性

从全国角度讲,人均耕地1.3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40%,只有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加拿大的1/5,甚至还不到印度的2/3,却要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现有耕地情况下,我们的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如果达到16亿的人口高峰,粮食总需求量要达到6.4亿吨,而目前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5亿吨左右。这就更显得耕地保护的重要。

从国家发展战略讲,要实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实行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水平,必然产生土地矛盾。国土资源部报告显示,1996—2005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约占总量的6.6%。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只剩下18.27亿亩。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3%,2020年要达到的城市化水平60%,需要增加1.5亿亩的建设用地,可是18亿亩这个红线2020年都不能够突破,只有2700万亩机动。要满足城市化的需要,至少有1.2亿亩的建设用地缺口。

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讲,新农村的“新”,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表现在村居新。新规划,新布局,新房子,才能有新面貌。这也要求我们加快旧村改造,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建设混乱的局面,浪费土地的局面。

从农村发展趋势讲,随着人口控制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将逐渐减少,村庄面积应呈萎缩之势,更有必要释放空心村土地。

从五河县域经济发展来讲,实行工业强县战略,也必然出现土地矛盾。两个园区规划用地45KM2,小城镇建设也将占用大量土地。缺口很大,出路在哪儿?旧村改造,释放土地,是非常现实的选择。

(二)思想先导,统一全县上下尤其是农民的认识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旧村整治的目的和目标要求,充分认识旧村改造,释放闲置土地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的重大意义;澄清村庄整治与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的模糊认识和政策边界;充分宣传旧村改造的政策措施;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按规划建房、建新房必须交旧宅等共识;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使村庄治理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自愿行动。

(三)规划引导,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

一是完善“县城—城镇—中心村—居民点”的总体规划;二是结合现实条件、地理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和模式,或村庄合并,或整体搬迁,或原址规划,空地填实。三是新建房屋要明确标准和特色。四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坚决执行一户一宅的标准,杜绝一户多宅,严禁超标占用宅基地。五是强化规划权威。

(四)政策倡导、利益驱动

1.从政策支撑角度,建议县政府积极争取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或其他试点,以取得更多的机遇、政策、资金支持。

2.从工作创新角度,建议县人大(政府)出台村庄整治的法规性文件,整合相关政策,借鉴成功做法,创新相关措施,集约捆绑使用,以支持、规范村庄整治工作:

一是利用好国家政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比如将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与村庄治理相结合,把村庄治理的面积纳入到新增耕地面积的比例中计算。

二是集约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投入政策和其他支农政策,采用招标奖励方式,集中投向村庄改造,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土地部门对整体搬迁的村庄,优先考虑新村建设前期用地。

三是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聚;农民凡到集镇以上购房的,宅基地收回,可抵补部分购房款。

四是推广五保户由分散供养改为集体供养、宅基地收回的办法。政策资金统一使用,集中建设敬老院。

五是依法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按照一户一宅、占补平衡的原则,对法定享用面积无偿划拨;超出规定面积拒不交出、转让的,依法收取“耕地占用税”,作为旧村改造基金;部分村民确因生产、生活需要要求增加宅基地的,实行“有偿使用,按宅收费,以级论价,多占多交”的方式解决,再以补偿金的形式返还给农户。

六是积极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在规划的前提下,对那些位置分散的闲置地、边角地和拆花地进行土地置换,通过“易主”、“易用”使之归并整合到一起,使得位置趋于集中、面积更具规模、地块更加规整,以便于充分利用。

七是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改造。置换出的土地,可由村民与投资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商解决,统一招标承包拍卖,宜耕则耕、宜养则养、宜企则企、宜居则居。

(五)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协作联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改造旧村庄、建设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到规划设计、动员搬迁、平整宅基、招标经营耕地、工程立项等等,因此,县政府应成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成立专门机构,做到常态化运作;强化机制建设,加强统的力度。各部门要协作联动,形成合力。

二是要妥善处理全力推进与尊重民意、积极稳妥的关系。改造旧村庄,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让农民积极参与进来,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村庄治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工作措施,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张榜公布,最大限度地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整治旧村庄,建设新农村,释放闲置浪费土地,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只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把工作做细,老百姓肯定会支持和拥护。万事开头难。只要坚定不移、群策群力,拓宽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措施,村庄整治就一定能成功,城乡统筹发展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范文5

关健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中心社区 农村一般社区

从2006年开始,鄂州提出“融入武汉城市圈”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构想,提出了鄂州市“一主三新十特”、其他乡镇村“四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组群式大城市空间格局。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提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档次,率先在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明确提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100个左右农村中心社区的设想,希望借此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鄂州市农村建设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土地集约程度低,居民点用地粗放鄂州市2006年农村居民点的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接近200平方米/人,且分布极为分散;二是建设布局凌乱,不同功能用地混杂,生产生活相互干扰;三是村庄建筑质量低,地域风貌和特色逐步丧失;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公益性设施缺乏,服务水平低下。

按照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总要求,鄂州农村新社区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城乡总体规划对市域“一主三新十特百新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体系的架构研究,提出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范围,继而确定农村新社区的概念、策略、规模及布局形式。

(一)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

现状农村村庄居民点通过城乡规划的指导,通过政策的控制、引导和激励,向地域位置较中心、基础条件较优越的地方集并,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建筑和景观风貌突出的新社区。新型社区分为两类:农村新社区和城镇新社区。

根据鄂州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际,参考国内外城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综合分析鄂州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把农村新社区分为三级:农村中心社区、农村一般社区、基层居民点。

(二)新型农村社区选址

(1)坚持经济主导、长远规划。近期推动同一行政村范围内的居民点迁并,逐步向新社区集聚;远期鼓励打破行政村界线进行迁并,合理集聚,繁荣村庄经济。(2)坚持科学分析、公众参与。对现状村庄按区位、交通、产业结构、生态资源、基础设施、乡村风貌进行科学分析,选取最适合的居民点,同时,农村中心社区的选点必须充分征求乡镇管理部门、基层群众的意见,二者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中心社区选址。在农村中心社区建设和原有居民点撤并过程中,政府要在充分考虑广大村民的意愿的同时注重引导和指导。(4)坚持合理分类、弘扬特色。通过对农村中心社区风貌特色的分类,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保护传统文化,不能让乡村文化随着乡村的集聚而消失。尤其要十分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由于历史原因,某些名胜古迹所在处,即使所在村庄规模较小,但为保护这些文化景观,在规划时不仅需要保留,而且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这些村庄。(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农村中心社区选址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主要合并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或已经空心化了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居民点选址充分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三)农村新型社区发展策略

农村中心社区:按照选址布局的优势和条件,综合分析各行政村、居民点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人口等因素,并考虑产业特征和风貌特色,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的中心社区,在政策上对这类型社区进行引导,引导、激励农民向中心社区集聚,如政府在资金投入、土地政策、建房政策、设施政策、产业政策、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整合各方面资源重点扶持,鼓励中心社区的发展,强化中心社区的作用。

明确农村中心社区的具体选址,依托条件优越的旧村建设新社区,政府整合各方面的资金重点投入农村中心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迁并周边零散农村居民点,合并自然村或行政村,集中建设大型农村居民点(鼓励统建),整理农业用地,建立农民经营共同体,推动农户的经营联合。

农村一般社区:对于小村、弱村、偏远村和各项条件较差的村,可采取拆并的方式向一般社区集聚。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保留一个中心居民点作为一般社区进行建设,政策上适当控制投入,严格限制其扩张,建设重点在改善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此类村庄应妥善处理新旧村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旧村整治,适当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村。农村一般社区原则上在未设农村中心社区的行政村中选择1处设置。对偏远地区、人口低于500人、条件更差的小型行政村可考虑不设置,同时通过政府出台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引导此类行政村向邻近的农村中心社区集并。

农村一般社区是农村零散居民点向农村中心社区过渡的农村聚集点,划定村庄控制线,允许村民控制线界线范围内进行改建、扩建和新建;盘活旧村内部的闲置土地,作为宅基地或配套设施用地。

(四)农村中心社区规模确定

基于“耕作半径”确定农村中心社区平均规模:按照1.5公里的耕作半径计算可得到每个居民点的耕地面积为706.5公顷,按2020年耕地保有量53100公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计算得只需76个居民点就可以满足要求,按照24万人的人口规模则平均每个居民点人口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

基于“设施规模效益”确定农村中心社区平均规模:

设施的规模效益也是影响农村中心社区人口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居民点人口较少并且分布分散则会使得设施的辐射半径内对设施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又会造成设施服务质量下降(如小学随着学生数的减少造成老师流失,教育质量下降)、资源浪费(如尽管村中人数稀少电力、电信道路等基础设施还要通达和运营)或者村民使用不便(如学校撤并小孩需要远距离到镇区上学等)。因此村庄人口规模的下限往往与设施的规模效益紧密相关。国外的经验认为,2000人规模的居民点是发展的趋势,能比较完整的配置各项生活服务设施,而投资又较少。在国内据一些省市调查测算,未来中心村平均规模为1000人左右,特大村庄约3000人,考虑到农村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市区水平,可将居民点的最小规模定为1000-1500人。

规模确定结论:鄂州现状行政村的平均人数为2747人,自然湾的平均人数仅为256人,考虑到现状自然湾人数较少和未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难以在规划期内达到上述要求。依据前面所述,规划考虑设置人口较多永久性的农村中心社区、人口较少过渡性的农村一般社区以及基层居民点三种类型农村居民点,农村中心社区由于具有辐射周边的设施配置,对于设施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要求平均人口规模达到2000~4000人(500―1000户),用地规模按50平方米/人计,约为15―20公顷(200―300亩)。农村一般社区考虑到迁并行政村的难度(管理、历史习惯等),原则上只对行政村内部村民小组或自然湾进行迁并,平均人口规模达到1000~2000人(300―500户),用地规模按70―80平方米/人计,约为10―15公顷(130―230亩)。

(五)农村中心社区规划布点

规划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现状行政村发展潜力,对现状村庄发展潜力的通过建立二级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判断。一级指标(B 层)表达判定发展潜力的基本途径和内容,概括为地理环境、村镇规模、经济发展、公共设施、集中程度5 项指标;二级指标(C 层)是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具有数量的可测度性,由13 项指标来进行判定。综合上述评价体系及评价因子,抽样对主城以外的293个行政村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表对各个行政村的综合评分,对各行政村的发展潜力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以上评分结果,结合各行政村区位、交通及服务半径等因素,明确农村中心社区的数量和位置,规划期末鄂州市域共形成农村中心社区106个,农村一般社区78个,若干少量基层居民点。

农村中心社区按照风貌特色划分,可分为田园型、生态型、文化型三类;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划分,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林业型、商贸型、工业型及旅游型六大类;按照集并方式划分,可分为依托现状型、异地新建型两大类;按照地理条件划分,可分为平原型、水网型、山丘型三大类。针对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对各类型农村新型社区进行分类控制,并确定不同类型社区的规模和实施建议。

(六)实施措施建议

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导、设施诱导、管理疏导”的工作方针:

一是建立政府指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建设的比重,以吸纳农民自愿集聚进新社区。

二是制定配套的建设用地管理和新建房屋等规范性文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出台鼓励农村新社区特别是农村中心社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紧选址建设农村中心社区示范,迅速展开农村新社区建设详细规划,以指导社区具体建设。

四是建议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管理机构,加强对新社区建设的规划审批和实施监督管理。

五是建立舆论宣传的长效机制,转变农民旧有观念,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新意识,按规划集聚建房。

作者简介:

村庄规划要求和策略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适度集聚,节约土地,集约配置

1.前言

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需求是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1]。推进乡村经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全面开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有许多新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途径。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设计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采用系统性、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来解决新农村村庄建设问题, 贯彻国家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要求,引导新洲区徐古镇科学发展,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2],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并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合理投放。

2.项目概况

徐古镇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边缘,距新洲区城关邾城21公里,京九铁路穿镇西部而过。该镇东接黄冈市团风县,南与新洲区旧街街、三店街以及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毗邻,西与新洲区潘塘街接拒壤,北与麻城市夫子河、白果相望。徐古镇以平原、岗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岗地土质较好,山地土地贫瘠。本项目的规划范围是徐古镇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85.84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 36703人。

3.现状分析

3.1制约发展的因素

现状村庄布局总体特征是:分散、数量多、规模小、设施滞后、环境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粗放,居民点平均规模小,村庄整体风貌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后,难以集约布置;拆迁规模较大,对群众生活影响较大。

3.2有利于发展的条件

徐古镇位于武汉东北部是通向豫、皖、苏的口子乡镇,区位条件较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徐古镇境内将军山耸立于东北陲,海拔675米,为武汉市东部第一高峰,地处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和黄冈大崎山两大旅游区之间,是连接两大旅游区域的中心带,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大。同时,徐古镇是“楚天蘑菇第一乡”,拥有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4.规划中对策思路

通过背景研究及现状的优劣势条件分析,确立的对策为根据乡镇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树立一般农业型、都市农业型、旅游休闲型、工贸型、历史文化型等村庄特色[3];根据村庄的实际,综合考虑其社会宗族关系、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村民意愿以及村民生产出行要求,科学的进行村庄合并,控制村庄为合理规模[4]。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现状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使用土地;增强镇区的发展极核和辐射作用,综合考虑城镇与农村建设的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

5.镇村布局规划

5.1规划结构

规划以徐古城区为发展核心、绿化(周山)、沙河、柳河为依托,以东环、新徐公路为镇域发展轴,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在中西部较发达地区,形成蘑菇产业基地;在东部山区形成竹木生产基地和鄂东旅游胜地;在中部以口子乡镇沙河为中心,发展武汉北部最大的物流交易市场。突出发展中心城区,带动卫星集镇,促进中心村发展,形成“三星拱月、两线穿珠、四方辐射”的格局。

5.2村庄布局

徐古镇镇域村庄分四级设置,分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四个职能等级。根据徐古镇地广人稀、低丘岗地较多、丘陵山区道路不便,居住不宜过于集中的特点,本着集中居住、均衡分布、资源共享、合理撤并现状自然村庄的原则,在现状208个自然村湾中规划保留86个村湾。规划可节省建设用地90.28公顷。根据徐古镇的特点和经济水平,平原地区村庄以条形排列,双拼或联建低层住宅为主,控制建造独立式住宅;丘陵山区可根据具体地形因地制宜,能条形排列的尽量条形排列,几户联建,灵活掌握,但要控制宅基地规模,不得建独立式别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高于0.6,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居住建筑。

5.3交通布局规划

规划在新徐公路和东环公路交叉口南侧设置客运站,同时在北侧设置一个货运站,每个站场面积约3000平米,以满足对外交通的需要。

镇域内道路网按四级设置。一级道路宽16米,以东环公路和新徐公路为镇区内主要交通干道,主要担任镇与镇之间的交通;二级道路为12米,为连接镇区到村庄之间的道路以及中西部较为密集的村庄间的通村路;三级道路为通村路10米,担任局部山区间的乡村交通;四级道路为通湾路6米。规划区道新徐公路和东环公路为徐古镇主要交通道路,按一级公路标准扩宽建设。构成一横两纵两环的路网骨架,完善镇域路网体系。

5.4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规划按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四个等级方式配备镇域公共设施。以徐古镇区为全镇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配备功能齐全、规模适度的商贸、邮电、文教、娱乐、卫生、体育等设施,辐射整个镇域。沙河、柳河、绿化三个小集镇为公共服务副中心,规划布置第二级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内容包括: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卫生院、体育活动中心等,主要服务周边乡村。在中心村设置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包括村委会、村民活动室、卫生站、文化站、幼儿园、便民店、多功能活动场等。基层村按需要配备基本的社区服务设施,如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和多功能活动中心等。

6.实施策略

6.1加强宣传和管理

加强镇村布局规划的宣传、解释工作,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规划意识;加强规划的管理工作,健全规划管理机构,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武汉市村湾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严格执行“村镇建设工程许可证”制度。

6.2建设引导

严格控制非保留村庄新建住宅,凡申请在非保留村庄建房的一律不予批准,因道路、交通、水利、招商引资建设拆迁的农民一律安排到镇区和规划的村庄居住;利用基础设施配置的调控手段,新建和改善规划和保留村庄的基础设施,非保留自然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再配套和完善。要限制村办企业的发展,凡村组新办工业一律到镇区工业小区建设。

6.3空间清理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废弃老住宅、电力架空电缆以及其他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凡通往非保留村庄的道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在非保留村庄完成撤并后,均应及时清理拆除;在规划村庄内新建住宅后,原老住宅应及时清理拆除。

7.结语

从农村实际出发,遵循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村生活的原则[5];倡导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逐步迁并。有利于农村建设土地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集约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合理有效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思,刘志强.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0(10).39-42

[2]黄春萍,黄骏.武汉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与统筹发展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5):295-298

[3] 田秀美.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