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1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介于政府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组织机构,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我国现有约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900万名离退休人员,涉及国内居民、企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工作效率低下;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益服务的需要;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发展历程与政策分析

2.1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历经几个重要阶段,在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政策。

第一阶段,1985~1992年,这一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针对科研单位、卫生事业单位、教育事业单位、艺术表演团体政策,陆续开展对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内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

第二阶段,1993~2005年,这一阶段中,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其认识不断深化,在具体领域和总体方向确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分类改革的方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定。

第三阶段,2006~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部分地区开始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开展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2010年底,出版行业全行业改制完成,为其他行业的改制提供了示范。这一时期也是分类改革和具体制度构建的探索过程。

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3月下发、2012年4月公开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全新阶段。《指导意见》对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内容等进行整体部署,提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明确了改革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2.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分析

2.2.1改革层面不断深化

行业事业单位改革方面,文化表演、出版传媒和检测检验等领域内的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在制度方面,人事制度改革、养老医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方面都有相关政策出台指导。截至2010年,全国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接近80%。

2.2.2分类改革方向细化

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指定改革措施,是我国现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方式。具体分类的方法经历了两个阶段,且两阶段之间存在继承和合理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在1993年的指导政策中,根据国家财政拨款模式不同,将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图1)。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分类的主要依据为社会功能,依职能将事业单位分为主要承担行政职能、主要进行生产经营和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三类,称为“大三类”。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行政职能剥离或者并归政府部门;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收自支类的事业单位采用的经营方式类似于企业,因此如此类事业单位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将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近年来对于分类主要变化是,2011年《指导意见》相较于2008年中央编办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不再将公益类事业单位划定为三类,取消原有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所有公益类事业单位都能或多或少获得国家财政的支持,对具有公益性质且能

2.2.3强调公益性职能

根据2011年《指导意见》中的描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生产经营类和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行政职能的剥离和归并等方式脱离事业单位范围。从而改变事业单位现有机构设置冗杂、国家财政负担过大的现状。

3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案例

分析

3.1北京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201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再次《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实施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具体指导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分类行政类事业单位经营类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类别认定完全或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形式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等行政职权;承担行政职能、行使行政职权、具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的明确规定;承担行政职能、形式行政职权,具有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有关文件的明确确认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以盈利为目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益服务;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与主业相关的服务,收益的使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改革过程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不再批准设立行政类事业单位;过渡期内行政类事业单位参照行政机构管理;规范和调整事业单位承担的涉及管理公共事务职能在转制过渡期间,转制单位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拨付;转制单位转制后按照企业颁发参加社会保险;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财政改革转为行政机构后,按照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方式给予全额经费保障;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各项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行政单位预算方式予以保障已认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财政部门不提供经费,其取得的收入依法纳税、自主安排使用公益一类:按照公共财政的保障原则和实际公共需求给予相应经费保障;公益二类:根据事业发展需求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国有资产

管理成建制转为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等工作基础上办理资产无偿划转;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设计资产划转的,由划出、入双方分别报主管部门审核,并由划出(入)单位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办理资产无偿划转手续对改革后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并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公益类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与速办企业建立以资金为纽带的产权关系,加强和复返对所办企业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办企业涉及改制上市、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收入分配适应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需要,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参照执行行政机构的工资管理办法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实行企业化的工资管理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结合绩效管理方式的调整和公益目标的事项程度等,探索建立不同的绩效工资水平确定机制和管理办法。

备注: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且不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事业单位,纳入公益一类;主要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同时又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事业单位,纳入公益二类;不符合行政类事业单位认定条件,但承担的职能涉及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暂时纳入公益一类

北京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文件主要包括别认定、改革内容、财政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分配制度等几个方面,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所要求的主要内容,对北京市当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北京市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文件中并不包括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两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各地的实施方案相对国家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都有所调整,并且在人事管理、编制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力度相对更小,从另一方面暴露出事业单位改革推进速度缓慢的症结所在。

3.2部分省市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对比

我国事业单位从隶属关系上来说,主要包括直属于各级政府、人大、政协、法院等机构的事业单位和直属于上述部门下设机构的事业单位,各地的事业单位数量众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十分广泛。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类改革,预先指定分类目录就成为了必需。

现阶段各省市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进行之中,阶段程度不同,只有部分省份公布了其事业单位分类目录。现就江苏、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分类目录做对比分析(图2)。

如图2所示,三省分类目录中,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相当,约占14%;吉林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比例最高约9%,黑苏两省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占比分别为4%和5%;公益类事业单位数量比例在三省目录内均在80%左右,黑苏吉三省比例分别为82%、81%、77%。由此数字可以推断,本轮事业单位改革后,大约将有14%的单位改制为企业,80%左右的事业单位将被保留。具体内容方面,通过对比三省分类目录,分析如下。

行政职能类。三省目录主要包括渔政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等类别。无线电管理和测绘管理在三省分类不同,无线电管理在黑吉两省为行政职能类,测绘管理为公益一类,江苏省情况相反。

生产经营类。三省目录主要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演出中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经营性文艺演出、影视音像制作、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经营性食宿餐饮服务单位。黑吉两省此类单位还包括农业养殖、物业服务两个类别。值得注意的是,三省对于科研单位有着不同的划分:江苏省将技术开发类科研统一划为生产经营类别;黑吉两省将开发应用型科研化为生产经营类,基础性科研则列为公益一类、基础应用科研、农林示范基地、种苗良种培育等列为公益二类。

公益类。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的划分在三省基本相似,除上文分析外,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类、文体类、卫生类、社会保障类、公共安全类、社会经济服务类、行政保障类、行政监管类等几大类单位。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事业单位改革问题与建议

4.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问题

4.1.1政策落实情况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体系,并且在出版、医疗等行业已经初步完成了转企改制,但是就全局看,仍有很大问题。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机构部门数量多、涉及领域多、涉及社会居民的工作生活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数千万人的切身利益,改革难度大。有学者指出,事业单位改革实改革的原动力仍然不足是制约改革深化的阻碍之一。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养老等诸多问题,如何使现有事业单位队伍能够自觉自愿落实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是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4.1.2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程度不一

虽然目前距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5年目标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仍有部分省市的事业单位分类仍处于制定相关方案和指导意见的程度。晋渝粤浙沪五个试点省市的事业单位分类推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以广东为例,省内佛山和深圳两地由于改革工作开展较早,其改革进程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如何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超越各试点省、市范围,并在全国范围内保质保量的推进,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第二个问题。

4.1.3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仍需优化

现行政策改革目标完成后,我国将只存在为社会提供共用服务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针对公益类事业单位制度的改革仍处于试水状态,现有政策只为改革确定了基本的方向和目标。在人事编制、薪酬待遇、养老福利、法人管理制度、内部财政制度等方面,各地陆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成效有限,尚缺乏行之有效且能够落到实处的具体制度改革方案。

4.2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几点思考

4.2.1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模式

5个试点省市分别分布于我国中部、西部、华南和华东地区,其试点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角度全面分析试点省市包括分类划分、制度的制定与宣传等方面的经验,并就不足和经验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和推广,对下一步指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将有很大帮助。针对已经或计划进行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利用优惠政策等多种

方式,保证相关人员的合理利益,促进转企改制工作平稳有效开展。

4.2.2统筹推进,各方合力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方面,要多角度多方合力促进改革进程。其一,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包括事业单位、各级编委等事业单位管理机构和下设事业单位的政府部门,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改革目标,合理促进改革进程加快;其二,有针对性的利用指定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各地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忠德.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走向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3(1).

[2] 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报,2004(12).

[3] 左益洋,彭勃.法人治理结构视域下的事业单位改革[J].中国商界,2010(8).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4月16日由新华社对社会正式公布,这意味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试点和探索了整整20年后,正式开闸。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整体思路框架和改革的时间表,其中,5年内事业单位将剥离行政和生产经营的职能,而其公益服务职能将进一步加强。

我国目前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另有900万名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时至今日,这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没有变化,只是这20年间,实践历程确属磕磕绊绊一度遇到瓶颈。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民生改善。只有深入推进改革,才能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铁饭碗”的前世今生

事业单位,只要一提起这个词语,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另外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词——“铁饭碗”。“铁饭碗”原本出自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企业以国有成分为主,那时的“饭碗”常常是“端起来就放不下”,而且“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的现象同样广泛地存在于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含义略有不同,铁饭碗“旱涝保收”、“碗大能吃饱”的本色依然不改。

国人对铁饭碗的追逐经历过一番起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是以“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为自己的择业方向,当时国家对毕业生采取“统招、统报、统配”政策,是计划体制下的统一指令性分配。大学生一旦跨入大学校门,就成为国家的人,拥有了铁饭碗,毕业以后到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都由组织决定。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思想和价值观的涌入,使得“铁饭碗”至上的价值取向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以及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中,体制内的“铁饭碗”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体现出青年人价值取向的转变。

1994年至2000年间,全国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不过4万余人。而2007年的国考,报名人数已升至60万人,比2004年翻了近5倍。这一年全国有近500万大学生毕业,也就是说,约每9个毕业生当中就有一个参加了国考。2011年,南开大学对天津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名列前三。

两大突破重新构建和政府关系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事业单位改革的动力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社会公众对于解决就业难、看病贵及提升社保水平等方面的现实诉求,迫使事业单位必须通过改革来满足公众;从内部机制看,事业单位的广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也希望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

在最早参与到《指导意见》的制定工作中的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教授看来,与此前的改革相比,本次改革主要有两大突破:一是明确了分类改革,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这是最大的亮点”;二是制度的设计比较完善,除《指导意见》外,还出台了9个配套文件。

在现有事业单位类别的划分上,《指导意见》给出了明确规定: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3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指导意见》还进行了细分: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3

《意见》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意见》要求,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意见》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意见》指出,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意见》指出,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4

《意见》讲,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意见》要求,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意见》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意见》讲,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意见》讲,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5

(一)政策提出的背景。我国现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共计4000万 “事业人”,这些庞大的单位机构和众多的人员基数,在具体的运作与发展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于2011年3月23日制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围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以及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思路。

(二)政策的具体内容。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努尔・白克力在会中指出,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三个类别,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措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分年度确定重点领域,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通过改革,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努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壮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大致的时间安排是,2013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2015年完成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到2020年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

二、基于渐进模型分析新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一种模型。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决策目标。该模型的理论要点是(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策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经验对过去政策做出的局部调整(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是一步接着一步,不断增加和靠近决策目标的过程。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按部就班原则(2)积小变为大变原则(3)稳中求变原则。

首先,决策实施步骤上的渐进性。我国颁布实施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工作分为三个步骤: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以及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这个问题解决好,接下来人事制度、绩效工资和养老金待遇等方面改革才能逐步推开。因而,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努尔・白克力强调,要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三个类别,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措施。注意把握节奏,加强统筹协调,不搞“一刀切”,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

其次,决策实施时间上的渐进性。在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努尔・白克力指出,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大致的时间安排是,2013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2015年完成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到2020年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这个时间表的制定,既表明了自治区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又实事求是,根据我区实际,扎实稳步落实政策的安排部署,不冒进也不守旧。这种有效时间段内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的划分,可以集中群力解决问题,高效实施政策方案。

再次,相关部门和地区政策开展实施的渐进性。在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努尔・白克力指出,2012年自治区决定在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克苏地区4个地区,以及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6个部门开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年内完成试点地区和部门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为全区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这种高度务实的实践理性的政策试点工作的开展,既保证了立足我区实际,探索适合于新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经验;又规避了全区政策“一刀切”后政策实施的潜在风险与改革效果的偏离。

三、新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展望

(一)建立高效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我区已经成立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承担的改革职责和任务分工,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同时各地州市也要尽快组建地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本地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并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二)秉持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分类改革理念。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趋向是不再包括行政类和经营类的单位个体,而更多的是体现其公益属性。这是我们对事业单位的终极定位。因而,只有秉持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分类改革理念,让事业单位真正从事公益事业,才能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适度、布局合理、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也才不至于偏离改革理念。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6

关于深化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播影视事业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结合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广播影视工作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改革不适应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党对广播影视工作的领导,使之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坚强喉舌,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从组织上保证广播影视工作的正确导向,有利于调动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广播影视事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改革要积极稳妥,确保广播影视单位的正常宣传秩序。

2.目标: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广播发射台等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为推进广播影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3.任务:推行聘用制度,建立单位与个人之间以聘用合同管理为基础的平等的人事关系;打破身份管理界限,建立包括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培训等为内容的岗位管理制度;扩大内部分配自,建立以岗位工资为核心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二、建立适应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

4.全面推行聘用制度。聘用制是广播影视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单位与职工双方要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有关规定,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立单位同职工的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单位与职工聘用关系的建立、延续或解除,以职工与岗位的双向需求关系和履行岗位职责、业绩考核情况为依据。

5.建立岗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置领导岗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不同的岗位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岗位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按需设岗,职责明确,竞聘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按岗付酬,合约管理。岗位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聘用条件、考核指标、薪酬标准。

6.改革和完善领导人员管理制度。选拔任用广播影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要扩大民主,引进竞争机制,改进选拔方式,拓宽选人渠道。广播影视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实行委任制、聘任制等任用方式,建立健全领导人员任期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管理。任期届满,要对其任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任的依据。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加强对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

7.管理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和目标管理制度。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建立体现管理人员水平、能力、业绩、资历的广播影视职员等级序列,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在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推行轮岗、挂职等交流制度,注意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

8.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岗位职务聘任制度。单位根据各项业务工作的需要,按类别和等级,自主分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应确定任职条件,竞聘上岗。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制度,实行评聘分开。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向指定的专业评审机构申报并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单位根据国家有关专业技术职务管理规定,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内,对获得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自主选择、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要逐步与岗位聘用统一起来。

专业技术要害、关键岗位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人员资质管理。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发射台内直接关系节目质量和播出安全的专业技术要害、关键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其聘用和待遇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要害、关键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试用期满,确认合格后,可签订长期聘用合同。

9.工勤岗位实行岗位等级管理。根据国家关于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规范及管理办法,按照工作需要和岗位的技术要求设置工勤岗位等级,按照岗位技术等级规范,对工勤人员聘用、培训和考核,规范工勤岗位的人员管理。

10.规范临时工作人员的管理。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可以聘用临时工作人员。用人单位应与临时工作人员建立劳务聘用关系,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一次不超过一年,以支付劳务费、稿酬为主要付酬形式。聘用合同由个人、用人单位双方共同签定,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临时工作人员在聘期间,可以计算为本单位连续工作时间。

11.广播影视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原则上实行公开招聘办法。公开招聘要按照岗位要求,通过考试考核择优聘用。招聘考试组织机构要有专家参加,保证各类适用人才公平竞争的机会。特殊专业技术人才还要通过专家考核推荐。

12.加强岗位聘后管理,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对各类岗位都要根据不同的岗位目标职责,确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尽可能量化的业绩考核指标。要将考核作为聘后管理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监督作用,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收入分配、奖惩的主要依据。

13.加强岗位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各级广播影视事业单位都应制定、落实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要将各类人员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列入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和竞争上岗的资格条件。单位要为职工学习提供有利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三、建立符合广播影视事业单位特点的分配制度

14.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改革,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内部收入分配方案的设计要着眼于有效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吸纳人才和稳定人才。

15.结合经费自给率和财政支持强度,对不同类型的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收入分配形式和管理办法。对事业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可试行工资总额包干的管理办法,允许将单位创收中规定可分配部分,纳入单位内部分配;对国家财政补助开支的事业单位,可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创收中提取一定经费,用于搞活单位内部分配;对有条件的、经费完全自给的广播影视事业单位,经批准可试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自主制定内部分配办法;对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执行企业的分配制度。

16.探索建立按岗定酬与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相结合、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内部分配办法,岗变薪变。岗酬设计要向重要岗位和艰苦岗位倾斜。

17.积极落实国家有关转化科技成果奖励和优惠的政策,探索将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勇于创新,并允许在创新中通过成果转化获取相应收入。

四、完善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18.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各类人才有序流动。广播影视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及人才结构现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制定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人才流动办法,为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保护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单位职工参加社会保险。

19.发挥人才交流机构的作用。发挥人才交流机构在人才招聘、人员托管、人员培训方面的作用,配合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为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的人事服务,为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牵线搭桥,为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员的能进能出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促进广播影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20.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要注意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办法,通过兴办发展新的产业、转岗培训等方式安置未聘人员;引导鼓励未聘人员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并提供创办或进入企业的优惠条件;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由人才交流机构进行托管。对单位内部的未聘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五、加强对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21.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组织、宣传和政府人事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要与广播影视行政部门一起,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人事制度改革要与整个广播影视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推进。改革的措施、方案要由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改革,保证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