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的方向范例6篇

自动化专业的方向

自动化专业的方向范文1

【关键词】电力系统 实践性教学 CDIO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78-02

一 引言

工科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一般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在这些教学环节中,“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应用,重说理、轻实效”是工科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这种现状,我院以体现当今工程教育中先进教育理念CDIO模式为指导思想,对整个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改革和探索。本文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将CDIO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性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力系统方向的实践环节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设计内容和实施过程做出总结,希望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 我院电力系统方向设置的背景与定位

1.电力系统方向设置的背景

我院从2005年开始实行“按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两年后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分专业”的“2+2+x”教学改革。即两年基础课学习,两年专业平台课学习,“x”就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到专业平台课学习完成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目前的社会需求选报专业方向,选修一组某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和该方向的选修课程,并进入该方向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过程,以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这项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电机设计”、“电机控制”、“建筑电气”和“电力系统”几个专业方向。进入专业方向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除了课程实验外,主要有:为期3周的方向课程设计,为期2周的毕业实习和为期1年的毕业设计。

2.电力系统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能从事电力系统运行、设计、试验、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发电厂、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设计单位、电力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开发单位及用电单位等较宽范围内就业。

三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1.CDIO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板块式”课程实验设置

我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思想,改革以往课程实验以课程为主题,以知识点为核心,专业内各课程间条块分割,没有整体优化和统一的培养目标的缺点,提出课程实验的“板块化”设置。板块化实验项目的设置以专业核心课程和相应的选修课程之间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为原则,强调基于项目的实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让课程实验真正起到“亲身经历与感受”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则,我院把教学实验设计成若干个具体的实际工程系统,每个工程系统由3级项目组成:1级项目为工程要求,提出总的培养目标和要培养的工程实训能力;2级项目为进一步划分的工程各子系统的设计与分析;3级项目

才是具体的实验内容和试验科目。如我院设置变电站设计与保护大板块的实验课程,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计算机仿真、电力系统规划、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融合成为一个大板块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即以发电厂电气主接线方案为平台,依托短路计算和潮流计算来实现电力系统中设备选择与运行、保护的整定与实施、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系统的控制运行及其动态过程仿真分析等环节。学生通过这一个大板块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机制上就更加灵活,学生的实验课程安排就不再受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数的局限和理论课程教学前后次序的束缚,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细节之前,就能树立电力系统整体知识的要点和宏观概念。在教学时间上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如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可以获得远远超过课内实验学时的工程操作的训练时间,通过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的设置,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设计的设置

从电力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1)课程设计是本方向主要实践环节,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按照各主干课分别设置的,鉴于上述我校的专业设置背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学时。(2)课程设计以发电厂、变电所设计和运行控制为主。基于此,我校在课程设计的模式上作了一些改革,即在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为期3周的电力系统方向课程设计。我校选定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主系统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三门课程作为方向必修课程,选定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规划和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作为方向选修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知识体系的要求和时间的限制,把课程设计内容定为以发电厂、变电所设计为主线,贯穿所有课程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

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把课程设计分解为一个具有三级项目的工程。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推动学生学习系统构建、模型分析、算法比较、仿真开发、科学结论分析等技能。在课程设计项目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专题讲座、技术研讨、方案研究等形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CDIO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学生对于所选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模型分析计算,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逻辑方法准确描述电力系统拓扑结构、反映系统行为的参数体系、系统行为的能力。项目内容可以完全跳出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复杂程度且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案,按照要求完成各个环节设计任务,同样能起到能力锻炼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另外,优秀的选题和成果可以用于替代今后教案中陈旧老套的实例,为更新教学素材作充分的积累。

4.基于CDIO模式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过程改革

CDIO工程教育思想是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技术。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专业技术行业的联系,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之一。我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实施按“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来组织和管理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包括毕业实习)的教学过程。

我院按照以下三个环节来管理毕业设计过程:首先,建立严格的设计课题审批制度。指导老师按要求填写毕业设计选题审批表,包括课题来源、设计内容、技术要求、学生人数等。审批表先后通过课程组和学院组织的专家组审核合格后方可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如果学生到生产单位或实践性教学基地去做毕业设计,须事先提出书面申请,还必须按教学要求选题和选派指导教师,将课题内容摘要、主要指标、文献资料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姓名、学历、职称等以及单位提供的软硬件条件以正规格式报送学院,经过审查后方准前往,并同时指定校内指导教师做教学指导。其次,进行定期的检查汇报。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要求学生定期向专业课程组汇报毕业设计情况,我院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了四个环节,即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课题验收、毕业设计答辩。这也是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四个观察点。其中开题要检查的重点是检查文献阅读与利用的情况、总体方案的设计内容;中期主要检查总体方案中采用到的核心技术的试验情况;课题验收主要检查学生所设计的系统运行情况,数据分析与结果如何,是否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把好答辩与综合评分关。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应由综合评分来确定,包括工作表现、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平时考查成绩、毕业设计成果的验收成绩、论文成绩及答辩成绩。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学校答辩,都要求综合考虑上述几项成绩,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 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我院开始实施基于CDIO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措施,通过这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根据社会和企业的急需技术,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工程实践能力;坚持这个方针,我院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生存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我院与企业联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也弥补了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带来的不便。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毕睿华、刘海涛、李军.基于CDIO模式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5~68

[2]张慧平、戴波、刘娜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Z31):138~141

[3]霍俊仪、万东梅、靳会超.基于CEC-CDIO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与教育,2009(26):20~22

自动化专业的方向范文2

[关键词]案例学习 自动化 创新人才培养

一、引言

自动化专业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技术、电气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等诸多领域,覆盖面广,是通用性强的大专业。和其它专业一样,当前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原理开始讲述,这种方法有利于基础课程的教学。但对于工科背景很强的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而言,从案例开始讲述,然后逐渐导入原理教学将更有利于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1-5]。本文探索了一套基于分层案例教学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工程驱动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程创新人才的要求。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已成功实践多年。其中的“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基础平台和学科大类基础平台,“模块”包括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模块、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本文探讨如何将案例教学贯穿于学科大类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模块中,并将专业实践模块和案例教学相衔接。

二、基于分层案例的教学模式

为了克服目前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缺陷,引导学生形成本专业课程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必要建立从学科综合性案例、课程模块案例、及核心课程案例的多层次、体系化的案例教学,进一步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检测与控制的案例学习及支撑案例教学的实践基地。

(一)学科综合性案例的建立

学科综合性案例的建立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 学科综合性案例应涵盖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内涵,如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工业控制软件等内容;(2) 学科综合性案例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即采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实)及虚拟工厂自动化系统(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3) 为了增强案例的具体性和特色性,学科综合性案例应考虑行业特色。大型化学纤维企业中的自动化系统符合以上三个方面。现代大型化学纤维企业的自动化系统通常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涵盖了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内容。同时它具有较强的纺织行业特色,与我校的行业背景相吻合。

由于大型化学纤维企业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因此以大型化学纤维企业中的自动化系统为蓝本的案例学习需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我们通过和大型化学纤维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实地实习的形式进行案例学习,但这种“实”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基地离开高校一般较远,同时基地一次性接纳学生人数有限等原因造成学生不能充分地进行“实”的案例学习。因此有必要在“实”的案例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虚”的案例的学习。“虚”的案例的学习是将“实”的案例网络数字化,形成虚拟的大型化纤企业自动化系统,这个虚拟的系统设立在校内实验基地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科综合性案例的学习主要起到实习的作用,它分4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在学科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有一个总的感性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是在某个专业方向模块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了解此专业方向模块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三个环节是在某门专业课学习之前进一步温习,使学生了解此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第四个环节是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对照学科综合性案例作梳理和总结。

我们还可以以虚拟的形式设立具有技术前沿性的扩展性学科综合案例,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及拓展学生的视野。如面向航空航天测控的学科综合性案例等。

(二)专业方向模块案例的建立

为前述的“平台+模块”中的每个专业方向模块设计案例教学。同时这些模块案例又和学科综合性案例有机结合。我们采用将学科综合性案例进行适当分割,形成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案例。比如将仿丝系统分离出来形成过程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将原丝拉伸过程分离出来形成运动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将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及现场检测设备系统分离出来形成面向工控的软硬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工业控制软件、工控网络、实时数据库、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等)。这些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和学科综合性案例有机结合,形成分层次的案例集。

专业方向模块案例的建立以半实物-半仿真的实验设备进行。由于这些实验设备规模较大,全部采用实物有时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半实物-半仿真的形式进行建设。这些实验设备设置在校内实验基地。专业方向模块案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该模块所有课程进行学习之前进行,起到认识实习的作用;第二个阶段是在某门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了解此课程在整个模块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是综合性实验,以巩固学生对整个专业方向模块所涉及的课程的知识的掌握及运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可以以实体或虚拟的方式设立扩展性专业方向模块案例。比如面向化工企业的过程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面向冶金企业的过程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面向港口装卸的运动控制专业方向模块案例,面向物联网的专业方向模块案例等。

(三)核心课程案例的建立

自动化专业的方向范文3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自动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TPI-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工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占主导性的地位,中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但是,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中国只是生产规模上的大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生产的高端产品中仍然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

近几年,国际正在掀起一轮新的工业改革浪潮,全球的工业格局将被重新打破,中国要想不在此次改革中被淘汰,必须面对挑战,实现“中国制造2025”。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能够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计划的人才,为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实现培养目标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多元整合”为指导,对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选择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讨论,优化了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下一步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基础依据。

二、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设计理念

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只有科学地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才能实现完整的教学目标。

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计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方向,目前其在我国的各类高校中应用时间较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课程的目标定位,自动化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上都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方面。许多院校在进行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基础课程要占到整个教学时间的70%,而实践和专业自动化操作只占到课程的29%,毕业设计的时间所占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

(2)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整个课程设置主要为实现最终教学目标。目前,我国的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课时比例没有统一标准,课时不一,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公共基础课程。

(3)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人才培养载体,内容是自动化课程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各类高校却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内容教学,而忽视了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轻术,课程内容也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先进技术的发展。

三、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1.应用型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

专业课程必须以培养“中国制造2025”为目标进行设计。确定目标,即能明确将高校学生向什么方向进行引导。必须满足工业生产一线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技术的发展,保证课程的科学性。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多元化的,自动化专业课程要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对社会中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得到调研结果为,在未来的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中本科学历学生占60%,需要大力对本科类学生进行适用性培养,在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设备维修操作及安装高工等领域是重点。

2.自动化课程设置

要加强素质类课程学习,素质类课程主要分为综合素质、服务素质和工具类使用素质。在对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大对思想理论、法律知识等的学习。在工具使用类中,要加大对计算C水平和英语水平等的培养,服务类课程中要加强对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3.专业课程开发

教学中的课程开发要具有独立的单元,对自动化内容进一步细化,表达明确。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及国际标准,满足本科层次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同时体现应用性特色。为了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定位,将其分为课程方案总目标、具体课程目标及教学模块目标,依次递进,互相配合,共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4.结构设计

确定好自动化课程后要将所有课程组成一个整体,即教学课程结构设计。确定好课程的开展顺序,第一阶段学什么,第二阶段学什么,等等。课时要按比例进行分配,即基础占比、选修占比和实践占比各为多少。

四、结语

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大幅度的增长趋势,高校必须培养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自动化专业人才,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敏强,程 明,李 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44-46.

[2]张 莲,李 山,胡晓倩,等.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03-204.

[3]马修水,钟伟红,何小其,等.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29-133.

[4]庄 严,白 晶,孙和平,等.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8(4):112-114.

[5]赵 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91-92.

[6]崔桂梅,贾玉瑛.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4-116.

[7]朱晓春,陈小虎,汪木兰,等.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9):24-25.

[8]方 红,雷 霖,谭建敏.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6-7.

[9]魏立明,韩成浩,桑丹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7-8.

[10]贺廉云,王志娟.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研分析[J].职业时空,2010,6(9):72-73.

[11]贾 媛,佟 威,嵇启春.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5).

[12]杨桂花,马骏驰,刘开绪,等.地方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21-22.

自动化专业的方向范文4

“文化”一词,随着人们研究视角的不同而理解各异。本文着重在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面探讨作为群体文化而存在的狭义教师文化,包括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因此,我们把教师文化界定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等。从具体的可操作的意义上来理解,教师文化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与自我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感受“教师味”的规范意识与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等等,即教师们所特有的范式性的职业文化。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阐述教师专业化,首先要强调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发展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

其次,要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三、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师对专业发展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认同感等因素影响着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意识和需要、情感和能动作用。所以,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教师文化对教师群体行为的作用

教师文化既是社会主文化的分支,又是学校文化、课堂文化的主体之一。教师文化既受制于文化,同时影响着学校和学生,而对教师群体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

1.教师文化的导向作用。教师的导向作用,是指教师文化把教师群体及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教师群体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使教师群体中的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一致。教师文化是在教师群体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下将群体中的教师的事业和成功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使其成为教师群体成员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自觉地为教师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教师文化将教师与教师群体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

2.教师文化的规范作用。通过文化优势创建出一种为其成员共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体系,即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来保证教师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完全必要的,但它却无法保证每个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守。而教师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思想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软规范,不但可以降低教师群体成员对制度约束的逆反心理,而且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自发奋进的群体氛围,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并诱导多数教师认同或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3.教师文化的凝聚作用。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一种粘合剂,是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教师文化的周围,对群体产生一种凝聚力及向心力,使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群体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愿意与群体同呼吸,共命运。

4.教师文化的激励作用。主要是以教师文化作为教师群体的精神目标和支柱,激励全体教师自信自强,团结进取。教师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成功的教师文化不但能创造出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往往还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教师所作出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群体和其他教师的赞赏和奖励,由此来激励教师为实现自我价值和教师群体发展而勇于献身,不断进取。

5.教师文化的创新作用。“一个组织能否成功需要以其是否聚集创意,是否激励员工和管理者一起从事创造性思考而定。”教师文化追求的是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鼓励改革和超越自我的环境,建设良好的、积极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师文化。营造一种激励环境及激励机制,可以为教师全体成员的创造性工作提供客观环境和生态环境。

五、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教师专业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三个层面。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的基础,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的准则,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的动力。

叶澜教授在其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结构基础上,于2001年进一步将教师专业结构扩展为教育信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不难看出,专业结构中蕴涵着教育信念、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而这些同时又属于教师文化的范畴,因此,形成、发展、构建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致的,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1.共同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基石。教师文化的一个成熟表现就是教师群体拥有一种共同的教育信念。处在良好教师文化氛围中的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这些信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以及专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尽管教师对此并无明显察觉。教育信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着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而教师教育信念系统的改变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

自动化专业的方向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应用型人才;水电特色人才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不断飞速发展,计算机电控及通讯等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理论实践和应用实践,对此,教育部对于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相应调整,结合新的就业机制,针对本科专业学生就业行业依托性差等方面,提出了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改革以及专业建设。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于水力发电和配电领域,以培养优质水电人才为目的,解决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方向拓宽,实现全方位的教学课程整体体系改的等教学问题。从而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中的水电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要。争取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级技术人员。

一、水电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电型人才的要求是,能力强、素质高等。改善专属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面向工程应用方向着手,逐步的拓展基础知识教育,牢牢打好基础实验关,全面的提升学生能力和教学能力。

1.针对水电型人才培养定制专业方向改革

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即,电力电子柔性输电专业和电力系统机电保护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三个主导专业,为适应型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促使专业型学生能够逐步的适应水电行业和地方供电领域的需求。

2.针对水电型人才培养定制基础学科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公告,以电气工程自动化为主导学科,在这门学科机制中,建立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工程以及通讯工程等基础学科融合的基础教育平台,逐步的拓展专业基础知识,拓展面向专业适应能力。

3.针对水电型人才培养定制基础实验课程教育

从初级学科到高级学科教育秉承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基础实验平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技能。其具体的表现为:

(1)电子工程技术实践。

(2)电工实际测量及实践。

(3)电路走向设计。

(4)CPLD与电子CAD。

(5)结合具体实践环节,优化出一套更加倾向于实验能力培养的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4.针对水电型人才培养定制模块教学模式下的综合实验体系

以发展专业实践为目的,建立电力系统设计规划、电力系统自动化、水电站运行仿真培训实验以及在读生基础知识创新实验等。

二、整体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

针对于面向工程实践应用,以科学基础为指导,建立一套完善的思想教育模块,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课程内容,同时建立科学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课程整体体系优化策略

合理的不空,将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内容,删除一系列的陈旧过时的内容,根据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增加符合时宜的新内容。同时根据课程层次分化进行系统优化,提供科学化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公共方向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形成一套适合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的专业知识体系。

2.水电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反映出科学基础知识也能反映出当代电力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内容。只要是采用将新时代的基本教育内容直接融入到教学内中之中,并且将已经淘汰的过时的内容从教学课程中剔除。同时,调整水电专业课程在整体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将那些不必要的教学学时减少。

3.水电专业教学手段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优化

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导教学模式,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入手,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其具体的表现方式为,启发式教学手段、课外研究以及设计性学习手段,并且通过问题教学方式升级成一种互动教学模式。从而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到一起,注重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用用,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某学校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络以及求索课堂等等。

4.从实践中实现教学改革

以基础实验课程专业知识实践为主导思想,牢牢打好基础实验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将实践教学分成专业综合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两个部分。

5.构建完善的基础实验体系

将以往传统的分散式课程实验进行改革,从中积累专业性较强的基本实验能力,从初级到高级的稿件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系统性培养水电专业学生基本实验能力。

6.专业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电力工业需求,开设一系列的综合实验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综合实验等,全面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拥有创新实验室及教学建模实验室才能及时做到实验室开放普及面广,积极组织开展水电型学生学科竞赛等,从而做到定向培养水电型人才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条件优化建设

1.教学条件优化

教学条件优化只要以基础专业实验平台、专业性试验平台、创新专业实验平台以及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具体的教学环境如图表1反应。

2.毕业生实习基地发展建设

通过与各大电站签订实习协议为主,完善毕业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水电站仿真实验室作为校内的培训实习基地,在毕业生实习阶段,首先到校外参观实习基地,从而在感性上认识电力系统运行模式,从而在进行水电站仿真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实验。从实验中让学生丰富实验教学知识,能主动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解决原始教学中学生只懂得理论却不能亲自动手实验的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通过学分制与导师促使水电型特色人才培养

施行学分制的可信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夜学生为可信,让学生在学习上享有自。在享有自的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并施行导师制教育。做到每个班级都配备拥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本科生导师。同时,在实施导师制的同时采用学分制,学生在通过考核成绩时才可以取得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者不给学分。从而促使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也让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个完整比赛情绪,这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水电型人才培养创新特点

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电子电工技术、数控技术、信息控制技术、计算机专业技术以及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子电工信息话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1.准确定位电气工程自动化水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处专业方向明确、基础实验到位、学科基础综合性强的水电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2.以电气工程学科为主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拓展专业基础知识涵盖面,总而满足现代科技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水电型人才。

3.基础教育平台由有初级到高级,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专业主动性。

4.建立一系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将现场与仿真实验机密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并且能主动参与到学习热情当中,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对实践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优化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想培养具有水电特色的专业型人才,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在优化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对授课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具有水电特色的专业型人才需求和质量要求也在增加,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优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水电型人才的首要选择。只有教学资源逐步完善,才能培养出质量高综合素质好的水电型特色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会家,黄景光,胡汉梅.学分制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5(S1).

[2]王斌,王颢雄,胡艳,袁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化电力电子技术的教改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03).

[3]胡翔勇,向学军,袁兆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

[4]戈宝军,周美兰,孟大伟,梁艳萍,张晓虹.发挥专业优势 量体裁衣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急需人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订制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试点[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

自动化专业的方向范文6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学校 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职业教育强调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就业导向来深入展开。

一、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

1.市场化的专业设置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即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动态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调整。要对就业市场做实时的调研分析,全面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使中职学校的专业方向永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2.能力化的课程标准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制定上,要瞄准学生未来就业的工作岗位,紧盯行业企业现行的职业能力标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实现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的能力标准无缝对接。

3.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就业导向课程改革一定要重新序化课程结构,以核心专业技能为主线,以特定的工作岗位为依托,以就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把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模块化分解,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实施模块化训练。

二、就业导向的课程资源开发

1.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就业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开发,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以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提取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主要技能,并将提取出来的关键知识点和主要技能点具体化,形成相应的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2.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导向课程改革要求职业学校不断加强校企师资互动交流学习。一方面要走出去,要加强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请进来,职业学校还要经常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兼职,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新专业知识,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企业化的实训平台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要建设企业化的模拟实训平台。职业学校在实验设备和实训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模拟学生未来就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未来工作场景和技术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

三、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

1.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要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采用“理论中加以实践锻炼、实践中加以理论引导”。即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穿插相关实践操作训练、在实践操作训练中传递必要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参与式教学,采用任务引领和实践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采用实施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企业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一元评价模式,实现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企业抽评等多元化评价。就业导向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即教师考评是主体、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是主线、企业抽评是主导的多元综合评价方式。

2.评价内容综合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评价是对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化考核。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业表现、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意识、合作意识、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专业技能的考核应该与用人企业的职业能力考核标准相对接,以达到校企考核评价体系的良好对接。

3.评价方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