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例6篇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1

成功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具体及现实的基础上构建CRM。不论处于何种行业,在开始实施CRM以前,你的管理团队必须提出这些问题,并斟酌这些经验。

1)你的目标是什么?

了解CRM必须为你们的企业具体带来些什么,及如何衡量成功。

CRM解决方案应该从以客户为中心的角度开始入手,这是我们的直觉吗?显然不是,因为许多CRM的实施都仅仅专注于内部的成本节约,并首先试图获得效率;关注“如何”而非“为什么”。CRM确实可以在不了解过程驱动力或客户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实施。但是,仅仅注重效率只能带来有限的价值。

大多数成功的CRM项目的前提都是将客户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客户关系是所有事务的推动力。

但是有些企业仅专注于使用单一解决方案来解决CRM的其中一部分,而与其它企业活动并没有任何明显联系。例如,因为追求呼叫中心的效率,而购买一套自动设备。而自动化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最小化,例如缩短了与客户在电话中交流的时间。这样有益吗?并不见得。

我们已经看到,这一种降低成本的方法会减少销售机会、降低客户满意度。因为客户通常更愿意与人而不是机器进行互动。掌握全局十分有益,企业应该评估并管理因实施CRM而做出的许多放弃。有些企业学会了平衡客户需求与业务目标之间的关系,而获得了更大成功。

2)尽早建立针对客户数据的企业级视图。

成功CRM解决方案的驱动力是对客户数据有着最新、最准确和最全面的了解。通过单一一个集中管理的客户数据库,企业的所有部门均可获益。这包括对每个客户关系的有效了解(包括正面和负面体验)而形成对每一个人的个性化管理。通过单一一个企业级的视图,你将能挖掘与每个客户进行沟通的更多机会。而且,在隐私法规建立之时,集中管理的视图也可简化客户信息的管理。

创建跨部门间对客户的统一视图,可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转换技术来实现。没有这一数据仓库,成功将不可能。

3)不要急于一步到位。

采用CRM企业战略需要实施恰当的技术解决方案。有三种选择。第一,一次建立全部的解决方案,但其中的潜在风险是影响运营并延缓投资回报;第二,采用预先定义的套装应用产品,这将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三,分阶段实施,每次解决一个企业问题。第三种选择是最佳的选择—可快速获得回报,并可根据企业的情况制订更好的实施过程。

重点是逐渐生成一套解决方案,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朝着以客户为中心的一致性视图发展,从而在每一阶段提升收益。拥有基本架构后,实施复杂的CRM解决方案反而会变得更简单。结构化模块可按阶段实施,按阶段实施的方法加速企业组织架构与流程的调整,当组合在一起时即可体现出价值。

4)在实施CRM解决方案时要做好重整流程和组织架构的准备。

要积极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流程,以确保该技术可起到推动和改善企业流程的作用。另一方面,改变的步伐不能凌驾企业使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使用自动工具,而不了解其影响或未采用衡量体系来控制它都是严重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CRM都不仅仅是将企业正在做的事项进行自动化处理。当CRM推动企业前进时,要积极重整组织结构并改进流程。

5)就CRM的目标和衡量标准达成共识。

成功的CRM来自于对企业需求真正了解的基础上的共同理想。将CRM项目的相关方面都聚集在一起,这包括从批准技术投资的管理层,到使用这一技术的市场人员。提出并回答问题,从而产生目标和衡量标准。如不能衡量,你就不能对它进行管理。使用分析过程和工具推动CRM相关项目。

一旦团队可描述并记录最佳CRM必须创造和复制的客户体验和企业结果,他们即可就CRM的目标和所需的下一步骤达成有用的共识。这些步骤即可转变成有关最佳CRM过程、分析选择和功能的决策。

6)与行业中拥有分析型CRM解决方案经验的顾问合作。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2

贸易便利化改革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本文分析了上海自贸区遵循国际通行惯例和标准,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努力和经验,以及下一步改革发展的趋势。

贸易便利化改革评估

自贸区挂牌以来,各部门积极推进职能转变,推出多项制度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评估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对照总体方案中提出的贸易便利化目标进行评估;二是对照贸易便利化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1.对照总体方案目标评估。根据总体方案对贸易便利化设定的目标和内容,把贸易便利化分解为四大方面的内容,即拓展贸易类型、延伸贸易业态、升级贸易功能和创新贸易制度,共包括21条具体方案。把总体方案的执行情况分为3个层次,即不达标、基本达标和完全达标。“不达标”指没有执行方案,即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政策没有落实;“基本达标”指根据方案出台相关政策,但是政策没有落地;“完全达标”指根据方案出台相关政策,政策落地。

在21项方案中,完全达标的有17项,占比为80%。包括: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在特定区域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支持融资租赁公司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鼓励设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试点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维修业务,先入区、后报关,实行“进境检疫,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模式,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优化卡口管理、加强电子信息联网,“方便进出,严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检验检疫监管,加强电子账册管理、推动货物在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和跨关区便捷流转,加强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管理部门的协作,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等17项措施。基本达标的有2项,占比为10%,包括发展离岸业务,拓展国际贸易结算专用账户的服务贸易跨境收付和融资功能。不达标的有2项,占比为10%,包括组建统一高效的口岸监管机构,探索试验区统一电子围网管理。

可以看出,上海自贸区挂牌两年以来,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工作按照总体方案设计目标稳步推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2.对照贸易便利化评价标准评估。根据本文对贸易便利化评价标准的界定,即贸易流程简化、数据元标准化、信息处理无纸化、程序法治化、成本节约、机构协调、监管信息化以及海关合作,对上海自贸区出台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进行评估。其中,达到贸易流程简化和成本节约标准的措施分别有11项和10项,海关合作有4项,监管信息化有3项,信息处理无纸化和机构协调各有1项,程序法治化和数据元标准化均为0项。

上海自贸区在简化贸易流程、提高通关效率、节约贸易成本等方面成效显著。例如,“先进区,后报关”制度使一线进境货物从口岸到区内仓库时间平均从2-3天缩短至半天,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区内自行运输”大幅度节约企业物流成本和通关时间,据前期试点企业测算,每车每次运输可节约等候时间30分钟,一年可节约物流成本约20万元;“集中汇总征税”进一步简化税收征管手续,应税货物通关时间可节省70%;“企业注册登记”简化了作业流程,报关企业备案等作业平均耗时3个工作日,较报关企业行政许可手续规定的40个工作日审批时间大幅缩短;“保税展示交易”允许企业在自贸区物流围网以外场所进行保税展示交易,企业可按照经营需要进行物流配送,已销售货物在规定时限内进行集中申报并完税,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终端售价,加快物流运转速度;“融资租赁”允许承租企业分期缴纳租金,对融资租赁货物按照海关审查确定的租金分期征收关税和增值税,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大型进口设备的资金压力,降低企业融资和交易成本;“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改“一票一报”为“多票一报”,扩大企业申报自,大幅减少企业申报次数,加快企业物流速度,有效降低通关成本,为自贸区内企业开展“多批次、小批量”进出口业务提供便利;“内销选择性征税”使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内销货物按进口料件或按实际报验状态缴纳进口关税,扩大企业自主选择权,达到合理减少税负、降低成本的目的;“取消通关单核验”对从上海各口岸入境直接进入自由区的进境备案保税货物在进境备案申报环节,检验检疫部门不再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或在进境货物备案清单上签章,海关不再验核入境货物通关单或相应签章;等等。

海关合作与监管信息化等两方面也出台了积极的措施。在海关合作方面,“海关AEO互认”使区内AA类企业享受AEO互认优惠措施,在国外海关通关速度加快了10%左右;“企业协调员试点”有效落实海关“由企及物”的管理理念,建立了海关与企业“点对点”的联系渠道,提高试点企业通关物流环节的效率,节省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涉及海关通关环节和海关管理环节的运行成本,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自律管理”给予企业一个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发现问题并能得到海关减免处置的有效平台,同时也有助于建立海关和企业之间透明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监管信息化方面,“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使企业每日通过监管信息化系统向海关发送工单数据,海关进行动态实时合算,即时计算核销结果,企业库存差异认定时间从原来的约一个月减少到1-2天,节省企业申报时间,为区内维修和研发等新型业务类型提供了与之相适应的核销模式;“仓储企业联网监管”对使用仓储管理系统(WMS)的企业,实时“系统联网+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的管理模式,实现对货物进、出、转、存情况的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不同性质、不同类别货物的仓储管理将提升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实现物流仓储的动态、实时管理,方便企业对不同状态货物实施同库仓储经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适应企业内外贸一体化运作的需求,全面提升自贸区物流仓储服务能级;“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能使安装电子车牌、使用安全智能锁的车辆通过卡口智能化通道,车牌平均过卡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45秒,提升通关效率。

机构协调和信息处理无纸化改革幅度较小。“统一备案清单”将自贸区内企业不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两种备案清单格式统一为30项申报要素,促进自贸区内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体化运作;“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对一线进出境备案清单以及二线不涉税的进出口报关单取消附单证的要求,必要时再要求企业提供,简化企业报关手续,提高通关作业自动化率。但是,对海关、商检、外汇等管理部门的协同监管并未涉及,信息处理无纸化也只限于取消部分单证。

程序法治化与数据元标准化并没有相应的促进措施,是未来需要加强的方面。

贸易便利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协同监管效率有待提高。国际贸易监管涉及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多个部门,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强化监管协作的任务措施。但是目前来看,上海自贸区关于监管协作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各部门出台了各自的便利化措施,但是由于信息交流不畅,缺乏部门间的配合而无法落地,或者虽然落地但是却给企业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例如,海关实行无纸通关,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但是税务部门仍然要求提交纸质单据,企业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便利。另外,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局、运输部门、银行和保险等部门执行的数据标准格式不一致,未能与国际接轨,这不仅造成跨部门合作便利化程度大打折扣,同时也增加了开展贸易便利化国际合作的难度。上海自贸区各管理部门需要在业务流程、数据格式等方面实现统一和兼容,从技术层面统一标准,从而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发展。

2.单一窗口有待完善。2014年6月洋山保税港区试点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中国首个单一窗口,但是与主要国家的单一窗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覆盖部门少。美国、瑞典、新加坡的单一窗口包括了所有的贸易监管部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仅涵盖海关、商检等少数几个部门,这样不利于整体协调推进贸易便利化。二是开展的功能少。国际上的单一窗口功能包括进出口和转口贸易,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刚开始运行,首期试点项目仅有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申报与结果反馈、船舶出口岸联网核放两个。三是建设模式尚不明确。国际上单一窗口制度包括单一机构、单一系统、单一资料自动处理系统等三种模式,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还不属于任何一种模式。四是政策制度欠缺。法律法规是单一窗口制度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但是上海自贸区单一窗口制度法律法规工作暂时还没有启动。五是数据元未能接轨国际标准。新加坡、瑞典和美国等国的单一窗口制度全部启用了世界海关组织的数据模式,且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数据元进行标准化,目前,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数据元标准化工作还未启动。

3.风险管理意识仍需加强。中国的海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上海自贸区对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需要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一是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不强,还未建立起完善的评估指标和系统。对风险的把控主要依靠人工审单和查验,整个通关流程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监管,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不利于通关效率的提升。二是风险管理协作运行监管机制不完善。各管理部门未能形成分工合理、职责分明、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风险管理格局。信息资源散落在各部门,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风险分析不深入,难以形成风险防控的整体效果。对风险的分析没有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只是停留在对简单的数据查询和监控上。四是系统信息技术应用相对滞后,无法适应风险管理智能化的需求,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监管手段。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BPR实施模式;企业文化;员工素质

一、引言

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挑战面前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及最清洁的环境来满足不同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难题。许多企业以业务流程再造来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希望通过业务流程再造(BPR)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国际间企业合作的日益紧密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多数企业认识到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的又一利润增长点,业务流程再造已成为国内外企业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我国制造企业业务流程存在问题

我国企业在体制改革的同时,暴露出的许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与日益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越来越不相匹配,如经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产品生产经营成本过高、生产效率低下、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市场反应速度较慢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制造柔性较差,产品生产不均衡,按时供货率较低,客户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公司各部门独立性强,生产、计划信息不能及时沟通,生产能力不能实现协调,造成有的分公司生产能力负荷过大,有的分公司生产能力放空。

2.产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市场反应速度缓慢,无法及时满足客户少批量、多品种、定制开发的需求。

3.技术、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业务部门之间层次关系不明确,流程中断,信息集成和共享程度低,部门间协作能力不强,无法实现公司生产经营业务的实时控制。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实施了ERP系统,但是由于原有的业务流程比较繁杂,不能适应ERP管理的要求,同时缺乏流程再造意识,使得很多ERP项目失败,即使实施ERP成功的企业,也不能完全发挥出ERP的效用。可以看出,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是我国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根据在具体制造企业实施BPR的经验,提出了基于ERP的BPR实施模式。

三、业务流程再造与企业资源计划的关系

1.业务流程再造思想。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管理面向业务流程,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从而提高对顾客和市场的反应速度。它要求理顺和优化业务流程,强调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尽可能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活动,并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来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

2.企业资源计划思想。企业资源计划是目前国际上制造业普遍采用的信息系统,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客户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与优化,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3.BPR与ERP的关系

(1) BPR是ERP的基础和前提,同时BPR又是企业实施ERP的重要补充。BPR侧重管理思想,其关注企业业务流程的整体优化问题;而ERP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结合,侧重于管理技术,关注的是在合理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问题。因此,只有在合理、优化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实施ERP,才能实现对整个供应链(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如果企业的流程本身是错误的,那么利用ERP只能导致企业更快地到达错误的地点。

(2)ERP是BPR成功实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BPR强调以流程为导向的流程再造,涉及的具体事务,如层次结构的压缩、非增值环节的清除、冗余环节的删除、信息通道的疏通以及职能部门、员工的交流等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ERP作为体现先进管理思想的软件,是实现这些事务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

(3)ERP和BPR的基本目标一致,即都是应用先进管理思想提升公司经营运作效率和核心竞争能力。

四、基于ERP思想的BPR实施模式设计

1.BPR实施模式。结合目前我国企业实施ERP的现状,依据ERP与BPR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ERP先进管理思想的BPR实施模式,该模式主要采用ERP集成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的采购、生产、财务、市场营销、分销看作一个整体。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物流管理过程的信息和决策过程的决策进行有效的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并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的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在执行方面,主要是寻找企业生产经营的主线(制造业一般以技术、销售、财务、生产业务信息的整合为主线),划分各个活动的层次,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各个活动,整合其中的信息,实现整体业务流程的优化及顺畅。实施模式如图1所示:

2.BPR实施原则。根据ERP的集成思想,确定了实施BPR时应遵循的原则:(1)组织结构应该以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2)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人自己执行流程。(3)将信息处理工作纳入产生这些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4)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一体。(5)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联系他们的产出。(6)使决策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7)从信息来源地一次性地获取信息。

3.BPR与ERP的结合。根据该模式,BPR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ERP紧密结合,保证BPR与ERP的一致性。BPR与ERP的结合如图2所示:

五、BPR实施案例

1.某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的背景。该公司前身为国有制造企业,2004年实行改制,由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根本转变。在分析国内外同行业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公司提出了实施信息化建设竞争战略,全面实施ERP,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公司民营化时间较短,公司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基本还按照原国有企业模式运行,缺乏与改制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暴露出的许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与管理者日益复杂多变的要求越来越不相匹配。为此,公司决策层提出了公司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先行方案,在流程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2.该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的总体目标。根据公司的实际,提出了业务流程实施的总体目标:(1)建立科学、规范、健康的企业文化,以支持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2)建立强大的核算体系,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3)规范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技术、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各个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流程的连续化,打破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部门独立性较强、本位主义盛行的状况;(4)公司生产经营业务的实时控制。通过对公司技术、销售、财务、生产和采购业务信息的整合,实现生产经营各活动之间的互动,保证其业务流程协调运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促进技术、生产、销售、库存、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5)提高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新产品开发流程,提高公司产品市场适应能力,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3.业务流程再造总体方案。根据BPR实施模式,确定了该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的总体方案:首先确定支持企业发展目标和核心竞争力的阶段目标,根据阶段目标确定BPR的活动计划,将ERP的系统功能与新的业务流程相匹配,同时重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绩效指标等相关企业运行机制来保证业务流程的顺利实现。具体再造方案如图3所示:

4.以销售业务展开再造方案的实施

销售业务处于企业运行中的最前沿环节,连接着企业后方的采购、生产、财务等其他流程;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个信息流的发源地,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因此,我们以销售业务展开对该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

(1)实施目标。根据该公司提高管理效率、强化营销的整体目标,销售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目标是全面完善营销基础管理工作,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

(2)BPR活动与ERP系统的结合。BPR活动与ERP系统的结合如下表所示:

(3)再造后的销售业务流程。再造后的销售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六、结论

该公司业务流程再造在总体模式的指导下已经顺利实施,再造后的流程能够很好地符合ERP系统的要求,保证了公司ERP系统的顺利实施。该企业的成功经验为国内同行实施信息化提供了参考。但业务流程再造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普遍适用的再造方法。因此,业务流程再造要针对具体的企业采取具体的再造方式。

参考文献

[1]桂良军.BPR、ERP、SCM、CRM的集成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11).

[2]汤银英,基于BPR理论的企业重组[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3,(1).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ERP 对策 阶段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51-02

一、中小企业快速实施ERP对策

1.实施ERP前的准备工作。(1)企业信息化项目是“一把手工程”,要求企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关系企业生存的好坏,企业领导应不仅在心理上,在行动上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特别即ERP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2)人力资源是实施ERP系统成功的保障。人力资源包括其一:企业项目实施人员。ERP系统需要进行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流程的重构,企业内部实施人员应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定性思维,促进ERP的实施。其二:企业部门和员工。信息化的引入会相应减少一些手工、机械劳动的员工人数,增加信息管理。分析型的知识员工。(3)选择适合企业的ERP软件。首先要选择已经成型的ERP软件,而不是采用定制开发软件。定制开发的缺点是无法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其偏重将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电子化,并且开发周期不可控制,开发测试时间过长。容易造成企业使用ERP软件的困惑。其次要根据企业现有发展阶段及业务规模选择匹配的ERP软件,不要一味贪大求全。国外的ERP软件主要针对规范的企业,而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许多不规范操作,无法全面适应国外的ERP软件。国内的软件制造联系中国实际,并且针对不同规模企业,有很强的适用性。中小企业可考虑优先采用。最后要选择合适的ERP组件,现有已成型的ERP软件都包含了较多功能和模块,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组织架构频繁变动,管理模式经常变化,难以确保所有功能和模块在较短时间内应用后不会更改,可以选择ERP软件的核心模块,如财务和物资模块,再考虑企业现有管理的难点与重点,作为ERP组件的内容。(4)简化ERP的实施难度,ERP实施过程中要涉及到咨询公司和软、硬件服务商,因此协调并划清这几者之间的职责,是成功实施ERP的必要条件。现在有一些IT企业从提供启发式的教育咨询开始,到提供全方位一揽子解决方案和完备的实施服务,简化企业的决策、购买程序和实施过程。大大缩短了时间并减少了有关参与人员,这对于简化实施ERP的复杂度是很好的方案。另外对ERP生产商而言,在ERP系统本身设计上也应遵循高度集成化,对用户高度透明性的原则,提高应用软件的易获取性和经济性。ERP实施过于复杂会造成工作上的负担,可能会使员工产生排斥心理。没有基层员工的支持,ERP的实施很难成功。(5)选择合适的顾问公司,选择合适的顾问公司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有序地实现企业信息化,重点需要考核顾问公司存续时间长短,顾问公司已有实施的项目及与公司类似企业的成功案例,顾问公司承诺到企业实施的项目小组成员构成及项目小组成员经历,特别是顾问公司选派至企业实施项目的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进程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要求顾问公司派驻现场实施人员的稳定性。(6)做好前期咨询与企业自身需求分析。通过管理咨询专家对企业当前发展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调整组织分配。了解ERP系统的功能模块,规范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实践证明,由于企业实施ERP之前考虑不周,导致系统建设好了以后应用效果不佳的例子屡见不鲜。往往是一套系统并没有怎么使用,就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系统,做成了“半拉子”工程。(7)削足适履,快速确定方案。成型的ERP软件基本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项业务情形,但跟企业现有管理现状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这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转变管理思想,削足适履,主动适应ERP软件的处理方法。同时在确定方案时,对架构性方案进行充分讨论,谨慎考虑后再确定,其他可修改的方案可以先确定一种业务处理方式,根据企业管理需求考虑后续调整,通过模拟业务情形认识系统,对各项业务情形快速定案。同时确定各类业务情形变化后需要适用的调整方案,保证方案的完整性和弹性。在确定方案时还要考虑尽量使用ERP标准功能,简化业务情形处理方式,减少客户化开发。(8)加强ERP实施各项培训。在ERP实施过程中存在各项培训,包括ERP理念培训、ERP功能培训、开发工具培训、DBA培训、ERP设置培训、最终用户操作培训等。在各类培训中需要上机操作的培训量要充分,保证企业项目实施完成后,最终用户能有效使用系统,避免使用过程中人为错误造成的系统错误,关键用户能承担起ERP项目后续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保证ERP系统顺利运转。

2.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组建精英团队,确立ERP实施组织机构。建立ERP系统实施小组,由企业内部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挂帅,由其担当ERP项目实施的带头人,在企业内部成立完善的三级组织机构: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和项目应用小组。ERP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项目涉及面广,组织困难,单靠计算机技术人员自身很难推进ERP项目开展。并且ERP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带来生产经营模式上的变化、人员岗位的调整,以及要克服来自传统工作习惯势力的弊端。这些都必须要求企业中有威望有说服力的领导亲自挂帅。ERP实施是一项交钥匙工程,ERP的顾问公司人员撤走后,就需要由企业ERP项目小组成员承担,同时项目实施的方案主要是由企业ERP项目小组成员与实施顾问一起讨论适合企业的方案。这就要求企业ERP项目小组成员充分理解企业管理现状及企业的各项管理需求。能代替企业各部门领导对方案细节进行把握,需要组织各部门的精英骨干作为项目小组成员。(2)实施进度的认真执行。认真贯彻上线进度计划,使得系统能够按照上线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也是ERP实施有计划、分阶段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3)企业核心生产流程的反复提炼和梳理。通过企业核心生产流程的反复提炼和梳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实际生产和ERP系统操作的效率。对企业原有流程进行优化,也成为ERP实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4)部门间的协作程度。作为企业运作的功能模块,各个部门相当于人体的不同脏器,部门间的协作在企业ERP实施过程中很重要。作为企业内部运作效率的核心,在ERP实施过程中贯穿部门间协作意识,会使ERP实施成功概率和企业内部运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5)建立严格的数据录入与维护制度。ERP是在企业资源数据集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功能的集成,给企业的决策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建立数据的采集、整理、审核、修改、录入、维护的制度,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可靠性,为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是ERP成功实施的保证。(6)考虑上线及推广模式。企业在实施单位、实施地点较多时,需要考虑上线及推广模式。首先要保证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将

涵盖企业关键业务情形的单位作为试点,但在讨论方案时充分调动推广单位人员参与讨论,确保方案在企业所有成员单位的适用性,分批上线有助于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实施。(7)在实施阶段让工作并行开展。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会根据企业要求将实施周期分解为不同阶段,但每个阶段并不全是串行的工作,可以合理地安排各阶段工作,在前置任务满足时提前后续任务的开展。如用户方案讨论、系统测试和功能培训一起并行,这样项目小组更容易直观地了解系统操作及未来解决方案内容,同时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在项目初期就开始布置用户收集整理,不断规范数据的格式和内容。

3.保证实施ERP项目成功的保证。(1)建立企业级的信息化标准。ERP项目实施效果摄终体现在决策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上。及时准确均数据才有助于企业领导的决策。在企业项目实施小组当中,需要单独成立企业级的信息化标准团队,统一收集整理ERP的各项基础数据,包括科目、供应商、客户、固定资产、物料等,统一各类数据的格式和内容。在这之前需要确定数据格式和内容,提前准备各项数据,在各类测试环境中将数据导入系统(包括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在正式上线前将数据提前录入系统进行校验,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不断新增数据,保证ERP系统上线数据采集稳步有序地推进。(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ERP项月象了对企业硬件、软件、实施费用投入之外,还需要对项目小组成员有一定的投入比例,确定各阶段目标奖惩方法,从精神方面和物资方面对项目小组予以激励,鼓励项目小组成员在项目实施上线后的提拔使用,保正项目小组成员充分高效地参与实施工作。(3)充分利用新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新技术,包括G3及手机短信互联等,帮助企业领导更快地适应系统功能,保证ERP系统在企业全员中应用。(4)建立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标准。企业信息化将企业的人财物等各方面纳入系统管理的范围,信息安全更为重要,需要企业在ERP建设过程中,建立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标准,保证ERP系统正常运行。

二、中小企业ERP系统快速实施程序和阶段

中小企业ERP系统快速实施程序和阶段分为:需求分析与目标设定阶段、实施阶段与实施与再造阶段。

1.需求分析与目标设定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规划、项目目标设定与人员配备阶段。(1)需求分析。项目需求分析是首先必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依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与了解自身的需求而制定ERP项目的解决方案,解决中小企业需要解决什么,如何做与谁来做的问题。能否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需求和即将达到的目标是ERP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2)系统总体规划。通过对ERP系统功能需求的分析、流程需求的分析及企业信息需求的分析明确ERP系统实施的背景和基础,如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的素质,实施的硬件条件等。在清楚确定需要改进的问题上,明确怎样通过ERP系统达到预期的目标,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与长远目标,制定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信息化方案。(3)人员配备,人员包括ERP系统实施技术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最终用户的选定等。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5

一、清洁生产审计简述

清洁生产审计(CleanerProductionAudit)也称清洁生产审核,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正在运行的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设备和操作的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掌握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生产原因的详尽资料,提出减少有毒和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以及废物产生的备选方案,经过对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性分析,选定可供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的分析、评估过程。

清洁生产审计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由于世界各国对清洁生产经常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表述,清洁生产审计在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美国环保局最早针对有害废物的预防,建立推行了废物最小化机会评价,后来将这一技术方法推广为对一般污染物开展的污染预防审计;联合国环境署(UNEP/IE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其称为工业排放物与废物审计。我国自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以来,清洁生产审计一直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许多清洁生产项目都是首先从清洁生产审计入手,找出污染和浪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

应当说明的是,清洁生产审计只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便利,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对于一些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明了的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方法显得过于烦琐,没有必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清洁生产审计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但是,对超标排放污染物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实施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计。

二、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存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因此环境问题不是仅存在于生产环节的终端,而是贯穿于与产品有关的各个阶段,包括从原料的提取和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而这正是清洁生产的理念之一。清洁生产审计作为推动清洁生产的工具,也需要覆盖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工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实现污染预防、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一)生产过程中耗用资源的审计

1、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特别是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人类环境的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危害较小甚至无害的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开发降低污染或根绝污染的能源替代技术情况及其效果,企业能源的利用效率等。

2、原材料审计。原材料作为加工的对象,一方面原材料毒性大小对生产产品的毒性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耗用数量与废物排放数量呈正比关系。原材料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查明企业是否尽量选用对环境无害的原材料,否则,应分析企业所用的原材料毒性或难降解性;查明产出的产品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及其危害程度;检查企业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原材料及其回收利用程度。

3、工艺技术审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水平对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状况有重大影响。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生产工艺技术改造,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可以将减污任务分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减污成本。因此,审计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不断进行工艺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检查企业是否开发减污工艺流程,注意是否在生产工艺流程的上游进行污染控制;评价工艺技术改造的实际效果。

4、设备审计。作为技术工艺的具体体现,设备的实用性及其维护、保养情况均会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因此,清洁生产审计应对设备的使用、更新、维护、保养情况进行审查。

(二)清洁产品审计

清洁产品,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的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易处置降解的产品。清洁产品审计的内容包括:检查企业清洁产品的设计情况,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高效地利用资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用户及其用户的环境有不利的影响;产品在废弃后是否会使接纳它的环境受害;企业是否注意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开发,变有害无用为有益有用;产品的包装物是否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及其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情况。

(三)清洁管理审计

任何管理的缺陷都是产生废弃物的重要原因。审计人员应检查清洁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及其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检查清洁生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核实清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检查清洁生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三、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

清洁生产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组成内容,主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施,通常由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技术规程进行。考虑到清洁生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不同行业所适用的清洁生产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根据国外清洁生产审计方法,结合我国清洁生产审计的实践,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7个步骤或阶段,即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7个阶段。

(一)筹划和组织

筹划与组织是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准备与策划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到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排除清洁生产审计的障碍。为使企业全部人员了解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意义,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清洁生产的宣传工作,通过厂报、板报、有关会议、印制宣传材料等方式,组织工段、班、组长学习清洁生产知识,鼓励全厂员工填写合理化建议表,调动全厂职工开展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组建清洁生产审计小组,推选审计组长、选择审计组成员、明确审计任务。审计小组的成员数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时制成员由3到5人组成,应具备的条件是:(1)具备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知识或工作经验;(2)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新技术信息;(3)熟悉企业的废弃物产生、冶理和管理情况以及国家和地区环保法规和政策等;(4)具有宣传、组织工作能力和经验。三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效果等。

(二)预评估

预评估是清洁生产审计的初始阶段,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点。主要任务是调查工艺中最明显的废物和废物流失点;耗能和耗水最多的环节和数量;原料的输入和产出;物料管理的状况;生产品、成品率、损失率;设备的维护和清洗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制定清洁生产目标,初步提出实施无/低费方案并实施。同时对已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有:厂貌、原料的购置和贮存、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利用与维护、产品的性质与销售、环境污染的控制等。二是确定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重点的原则是:该审计重点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方法可采用权重总和法,该法主要依据各备选审计重点在各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总和来确定。一般应考虑6个因素:(1)物耗、能耗大的生产单元;(2)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超标严重的环节;(3)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环节;(4)易出废品的环节;(5)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影响大的环节,及生产工艺落后的老大难部位;(6)事故、维修多的部位,以及难操作且易造成生产波动的部位。

(三)评估

该阶段主要是对已确定的审计重点进行物料、能量、废物等的输入、输出定量测算,对生产全过程(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全面进行评估。寻找原材料、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其运行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物料、能源损失和污染排放的原因。主要有五项工作:一是准备审计重点资料,包括收集资料、编制审计重点的工艺流程图、编制单元操作工艺流程图和功能说明表、编制工艺设备流程图。二是实测输入输出物流。三是建立物料平衡。包括进行预平衡测算、编制物料平衡图、阐述物料平衡结果。四是分析废弃物产生原因。包括原辅料及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员工。五是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评估阶段的结果,对产生的各种方案进行筛选归类,推荐可实施的多个中/高费方案,对前阶段无/低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核定和总结,并继续实施无/低费方案,并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在无/低费方案实施的基础上,对推荐的中/高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筛选出来的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环境、经济评估,并分析对比各方案的可行性,推荐可供实施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方案进行技术、环境、方案确定后,对于一些无费或少费、容易实施的方案,应立即付诸实施。一般情况下,管理类、包装类方案较易得到实施,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的方案应作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调查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确定方案的技术途径。二是进行技术评估。主要分析其技术先进程度、技术指标、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及在本行业中推广的价值等。三是进行环境评估。主要分析污染物种类和量的变化及可能削减的环境保护治理费用等。四是进行经济评估,主要评估其投资支出、运行费用、效益、投资渠道、投资分配等。包括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经济评估方法、经济评估指标及其计算、经济评估准则。五是推荐可实施方案。

(六)方案实施

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分两步:第一步是实施投资费用较少或无投资费用、收效明显、容易实施的方案。此类方案的实施应贯彻边审计边实施的原则,它们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使企业迅速受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信心。第二步是实施投资较大,投资期较长,涉及面较广的方案。这些方案可能有:改变原料、工艺的方案,更新关键设备、提高产品档次的方案、关键车间或工段的搬迁等。实施这类方案的一般步骤为:一是筹措资金,组织方案实施。方案实施的资金来源可能有:企业自筹、环保投资贷款、世行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等,应对这些资金的数量和有效使用时间作详细分析,并据以列出方案实施的时间安排,确定各实施阶段的资金额,明确各实施阶段中企业内的主管部门及其责任。二是汇总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的成果。三是验证已实施的中/高费方案的成果。技术评价、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综合评价。四是分析总结已实施方案对企业的影响,分析方案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汇总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比各项单位产品指标、宣传清洁生产成果。

对标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目标信息化战略

1中小企业信息化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①纵深化。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具备,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②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先进的理念进入到中国,企业信息化理念与应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③区域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应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④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小企业不断增长,供应商的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

2.1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

无论如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图1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示意图。

2.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步骤

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战略制定和实施大致包含4个步骤。虽然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都不同,但是完整的战略制定步骤基本是相同的。

(1)根据企业发展远景与内外部条件,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目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指当前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潜在的经济效益。只有从这点出发,企业才会以自身的经济出发为基础做信息化的效益分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化,而不会出现盲目甚至为图虚名而搞信息化这样的怪事。根据企业发展的远景和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确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内容。对任何中小企业,正确确定其实施信息化要实现的目标和实施的内容,不仅有利于系统的成功,而且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浪费。任何企业实施信息化都要避免盲目,既然不盲目实施,就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2)以整体考虑,从需求切入,确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有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将这目标分解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方案。根据目标才能合理的确定信息化的内容与方案。企业在确定具体的信息化内容时,不同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需求的独特性和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应联合信息化系统供应商、信息管理咨询机构成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小组,并由企业一把手担任小组负责人,共同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在设计方案时要坚持以上提到的原则,并且应注意:第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使信息化建设过程有条不紊,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由大到小,平稳发展,并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第二,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有利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也要考虑到员工的接受程度和可执行能力;第三,方案除了要最适合企业之外,还要保证灵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要以未来的眼光和远见设计方案。

(3)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后,就要制定严格的实施计划。好的实施计划不仅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帮助企业节约有限的资源,争取宝贵的时间。相反,一个草率的实施计划不仅将使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将使辛辛苦苦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无法实现,更影响企业的发展。

(4)严格项目实施与维护及实施后信息化持续建设与发展。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施信息化项目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决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积极参与。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各个阶段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考核与评估。此外,要坚持“先培训,后实施”和“边培训,边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切不可先不管不顾地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然后再去培训员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开发维护队伍,为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真正使用奠定基础。

除了这4个步骤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战略与方案。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才是绝对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必须实事求是的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达到企业发展的远景。

3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3.1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1)市场型模式。它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网上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2)效率型模式。它主要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行政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Internet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空间广泛分布的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的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3)服务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很多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服务信息或直接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最主要的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4)关系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企业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引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通过建立Extranet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事实上,这几个模式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有些信息化系统即在这种模式中应用,又在那种模式中应用。这4种模式主要是方便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和需求进行战略规划与实施,而不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技术手段无从下手。

3.2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的选择

(1)制造业。制造业与商贸业、服务业的明显区别是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控制部门极其重要。CAD、CAM、CIMS、仓库管理、合同跟踪等是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全球竞争和经济发展趋势将制造业产品生产、分销、成本、效益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也不断向制造业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制造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按期交货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设计开发新的产品;对库存进行合理控制。MRP(物料需求计划),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是制造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如果企业主要活动就是生产,高效、灵活的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那么选择效率型模式最适合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除了生产之外,开拓市场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那么也可以选择市场型模式。如果企业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技术人才,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也是可以的。

(2)商贸业。商贸业的突出特点是电子通信手段的极其重要、市场环境的信息需求比制造业、服务业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市场型模式非常适合。

同时,商贸类企业交易的规模较大,频度也较高,物流的流转比较密集,以物流为纽带的业务环节的管理是日常业务管理的核心,商品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价值管理的核心。他们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商品流和资金流。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各类商贸企业可以简单的划分为零售业、批发业和专业贸易企业3大类。对于零售商业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商业自动化”系统,如POS(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市场型模式可以是将来这类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对于交易量不够大的大宗批发、专业贸易业和小型零售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进销存管理系统”,关系型模式可能更适合这些企业。对于商贸企业而言,商务软件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商务软件以商品为主要核算对象,对进货、销售、库存、应收、应付、结算、经营分析等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比人工管理更快速、更准确、更系统化。

(3)服务业。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就是产品的非实体性,与顾客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和生产的过程同时就是服务的过程。服务业的特点使得服务业最直接的信息化需求是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

服务业的事务管理、业务的动态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客流,其次是人力资源流。因此,服务型模式最适合处于服务行业的企业。

(4)依附型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有一类企业不可忽视,那就是依附型企业。依附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大型企业上下游的辅助企业而存在,通过与大型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而获得稳定回报的中小企业。它们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数量,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由于它们依附于大型企业,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由于大型企业的需要被动推进的,因而信息化实施的风险比较小,而且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在大型企业的帮助下进行的。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关系型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佩仓.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曹国法,樊勇.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