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范例6篇

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范文1

摘要:我国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5天,“假日经济”一词也便应运而生,并渐渐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热炒的一个话题。这个在经济学有关书籍上找不到的名词,其威力确实不容小觑。面对又一个长达一周的假期,人们跃跃欲试,希望过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各大商家也纷纷为如何在“黄金周”里尽量多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如何最多的赚取利润而绞尽着脑汁。本文正试图通过各种资料,对“假日经济”进行一番浅浅的论述。

关键词:假日经济;消费;管理

1、导言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我国开始实行“五一”、“十一”长假政策,国家法定假日增至10天。至2007年12月,又调整为11天。如今,7天长假已被人们冠以“黄金周”的称谓,而元旦、清明、五一、中秋等几个节日,也被媒体称为“小长假”。到底过去的这几个“黄金周”,我们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需要改进些什么,都是需要探讨一下的。

2、何谓“假日经济”

2.1“假日经济”的概念

掂量掂量“黄金”二字,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份量。仅仅是去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人数超过了1000万,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春运,景点游人、餐饮用量、饭店住客、运输数字在假日期间大幅度上升;据相关报道,去年“五一”仅广州一市的消费营收就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平日10万,双休日20万的人流量,到“五一”期间,增加至40万~50万,由此可见,假日经济在促进消费中的作用已是毋庸置疑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给“假日经济”下这么一个定义:所谓“假日经济”,是指国家在促进消费的需要下,在节假日由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起的经济行为。

接下来,我们在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看看“假日经济”:

从需求看,假日消费包括四个层次。第一是如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满足生理需要层次的消费;第二是如体育、旅游、个人爱好等方面的满足健康娱乐层次的消费;第三是如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满足发展需要层次的消费;第四是如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方面满足精神需要层次的消费。从假日消费的四个层次看,第一个层次与平时消费内容是相同的,只是消费时间上相对集中而已;后三个层次是假日经济中较为集中的需要。

从供给看,假日经济主要是与闲暇产业有关。所谓闲暇产业是指与旅游、体育、娱乐、闲暇教育、兴趣爱好等相关的产业。

2.2 假日经济产生的一些条件

从“假日经济”产生的深层原因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2. 2.1、经济大环境方面

“假日经济”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得知,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层递增。分别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当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人们就会向更高层次追求。而“经济人理论”则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人们的消费需求,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必然会向闲暇、娱乐等精神享受发展。然而,这样的发展,将取决于大环境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其次,主流媒体对于消费观、消费层次的引导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2.2、消费心理意愿方面

国家改革开放多年,各方面都已逐渐与世界接轨,对于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国人向发达国家靠拢的意愿日渐强烈。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脸朝黄土背朝天”似的苦干,“休假、放松”等理念已经形成。因此,在假日期间,吃、住、行、游、购、娱等方式相继成为假日消费主流。

2. 2.3、实现条件方面

“假日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消费讲究“有钱有闲”,即要求除了手上有货币,身上还要有假期,二者缺一不可。越来越多的假期正好符合了这样的条件。

3、小结

“假日经济”方兴未艾,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经历了14个年头后,我们正处于对“假日经济”进行调整适应的磨合阶段,正如“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假日经济的周期性和波动性,如何让“假日经济”合理有序,做到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政府部门以及众多商家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假日经济,作用有效也有限》,刘元煌、陈谷,《中国经营报》,[N],2000年2月22日,第4版。

[2]《假日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刘晶婧,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年5月8日

[3]《宏观经济学》,欧阳明、袁志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4]《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S],中国统计出版社。

[5]《名牌营销策划》,万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97年12月版。

[6]《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各大报刊。

假日经济范文2

春节,几千年来给中国人带来欢笑和幸福,人们放下一年的劳累,敬祖拜神,相互祝福,期待下一年的丰收。

人们有权休息。休息是对一年来劳累的回报,也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出发。作为假日,不管是政府规定的假日,还是传统自发形成的假日,人们享受假日,都应该是人们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偏就有很多人,把假日视作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手段。“假日经济”就是最著名的一种说法:人们平时忙于工作,没时间旅游,政府通过强行规定一些长假,激励人们旅游,进而带动消费。

这个说法貌似有理……

确实,长假旅游会带来一些消费,会让旅游区获得收入,为旅游区创造就业机会,但同时人们把钱用于旅游,就不能把钱用于其他地方,就必须减少其他的消费和投资,从而导致另一些人减少收入,其他地方的就业机会减少。旅游区的收入增加,这是人们看得到的,但其他行业的人收入减少,却是表面看不到的。人们仅仅根据看得到的旅游区收入增加、就业增加,误以为长假拉动了经济,但只要算上其他地方的收入减少、就业减少,就知道长假并没有新增任何收入和就业,对经济拉动无功。

不仅如此,如果人们把钱用于消费,就要减少储蓄,而储蓄减少会导致投资减少。人们旅游,除了获得精神享受,并没有新的产出,但如果同样的钱用于投资,则会有新的产出。企业因此而得以扩张,社会上会多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此说并不是要反对休假。需要明确:休假是享受而不是一种生产,而享受是无法发展经济的,生产才能发展经济。

另一个说法是,如果人们减少工作时间,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曾经有经济学者建议让妇女回家专心做家务,这样就能解决男性的就业问题。还有人大代表建议,把每周工作5天制改成4天制,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使失业者也得到工作。也有人建议老年人提前退休,给年轻人腾出工作岗位。

提出这些建议的人没有明白关键的一点:企业雇佣员工,是需要资源的。这资源包括两部分:一是和员工的劳动相结合的资本,一是付给员工的报酬。每一个工作岗位,其背后都是资源在支撑。一旦妇女回家、老年人提前退休、每周只工作4天……总之,一旦人们减少工作时间,那么就必然要减少产出,而产出的减少,同时就会导致工作岗位的减少。

人们的工作,恰恰是依赖于其他人的工作。正是因为其他人的生产活动,才为企业雇佣你提供了资源。因此,把5天工作制变成4天工作制,从全社会来看,最后只会减少工作机会。也许人们可以更加“平等”地平分减少了的工作机会,但这将扼杀经济的活力。在中国的计划经济年代,人们就“平等”地分享工作机会,其结果是每个工作机会的产出都很低,绝大多数人都很穷。

要想解决就业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消除创业障碍、消除企业发展的障碍。只有提高已就业工人的生产效率,企业才能雇佣更多的人。消除创业障碍则可以使闲置或低效配置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这样的工作机会才是真实的工作机会。工作是为了创造人的福利,真实的工作机会才具有工作的意义。计划经济年代的低效工作机会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磨洋工的去处而已。

假日经济范文3

【关键词】假日经济/假日营销/营销理念

一、假日经济的出现

经过50周年国庆、新千年的元旦和千禧龙年春节三个重大而独特的节日,假日经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日期间,全国各地,假日经济亮点纷呈,商场火,超市爆,酒店餐馆家家爆满,旅行社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据报道,去年国庆期间,上海旅游购物人数日均达到6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0%,商场营业额平均增长近五成;杭州四湖风景区于10月1日~7日共接待中外游客135万人次,游客在杭州服务行业的消费达数亿元之多;新千年元旦三天,武汉市各大商场销售均突破了千万元,武商、中商、汉商、中百四大商业集团销售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新千年的第一个春节,仅年前年后的十来天里,武商集团的零售额就突破了1.25亿元;武汉市知名的湖锦、小蓝鲸、三五等酒店需提前几天预订。

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使百姓乐了、商家乐了、政府乐了。假日经济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薪、降息、开征利息税、延长节假日时间、带薪休假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假日经济的繁荣。加薪,使人们手中的钱增多了,支付能力增强了;降息、开征利息税,使人们对存钱失去了兴趣;近年来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刺激消费起了作用,今年的节假日销售明显高于往年;加之中国人过节的内俗习惯是带上礼貌走亲访友,看望老人,这也刺激了节假日消费;而延长节假日时间则为人们消费提供了闲暇,直接催生了假日消费的市场繁荣。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无暇消费,双休日、节假日才有时间购物,因此双休日、节假日商场客流量明显增多。并且,延长节假日不仅带来零售业节假日市场的繁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文化娱乐、旅游业的繁荣。

人们对假日经济最为明显的认识,恐怕就是火爆的消费场面了。假日经济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去年实行延长节假日的规定之后,一年之中,有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社会公众节日,加上其它节日和平时的双休日,休息时间大约有120天左右,占全年的1/3。也就是说,工作两天,就有一天休息,人们自然会把购物时间选择在休息的时间,所以商业出现了平时销售较淡、节假日销售火爆的场面。据许多商家介绍,双休日营业额大约要比平时增加1倍,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比双休日更高,节假日时间创造的营业额占全年的1/2。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厂商应认真研究节假日消费的热点,尽力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握好商机,不要让机会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

二、假日经济营销理念——假日营销

面对消费向节假日集中的趋势,面对假日经济越来越热的趋势,厂商应树立全新的假日经济营销理念——假日营销,假日营销注重研究节假日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趋势,将假日意识贯穿于整个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最好地满足消费者节假日需求为手段,充分把握好节假日商机。具体而言,假日营销要求厂商注意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仔细选择可供利用的节日

企业主管不妨把一年中所有的节日都列举出来,仔细地加以分析、筛选和研究,看看是否有切入的机会。在对此分析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产品类型、消费习惯等选准时机,以便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商机。

最擅长“过节”的恐怕要数武汉广场,其策划部有世界各国、各民族节假日的“大全”,咱们自己的“土节”自然不会放过,诸如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洋节”也通通拿来大做文章。武汉广场仅在去年圣诞平安夜,就销售了1000万元,而千禧之夜的销售高达1500万元。

(二)拟定节假日促销方案

企业应针对不同节假日的特点,事先做好销售策划工作,因为真正的成功往往只属于那些能准确地捕捉商机、有备而来者。

1.做好节假日前的广告宣传。很多消费类产品,如家用电器、服装、酒类、食品等都是一个节日消费观念,但这种节日消费并不只是短暂的一两天,而是在一段时期内均具有销售潜力,因此一定要事先发动先期的广告宣传攻势,引导消费者节假日的消费,促成销售旺势的形成。

2.举办节假日产品展销会。企业应选定合适的节假日,在商场门前或商场活动厅内举办产品展销会。展销会的形式要生动活泼、观赏性强、参与性强,这样才能吸引过往的顾客驻足观看。在产品介绍中穿插歌舞表演、时装表演等,进行现场有奖问答,让消费者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了解产品,认知产品,激发购买兴趣。

3.布置详和、热门的购物环境。良好的购物环境与氛围也是促成购买决策形成的一个因素,应对商场进行精心装扮,统一布局店面广告,商品陈列整齐美观,独具匠心地使用装饰品,如气球、灯笼、彩旗、霓红灯等,烘托出详和、热闹的节假日气氛。

4.恰当地选用各种促销手段。节日前,顾客们都持币待购,货比三家,指盼着能在节假日里花最少的钱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得到最好的服务。假日的销售总量虽比平时多,但也有一定值。而且目前是买方市场,顾客挑选的余地非常大,谁家的优势大,顾客就会选择谁。这优势当中,价格是最敏感的因素,为了吸引顾客,厂商可以审慎地选用降价、优惠、打折、赠送等促销手段,把节假日的销售做得红红火火。

(三)开拓农村市场

在假日经济带来的消费潮中,农民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消费大军。以彩电为例,近年来随着价格不断下调,一台29英寸平面直角彩电如今售价仅2000多元。春节期间,在各大商场农民大量购买29英寸平面直角彩电,以致出现脱销。由此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关注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悄然发生的变化。许多农民在购买大件商品时,往往愿意舍近求远到大城市的大商店里购买,因为这在农民们看来意味着享受某种档次、质量和售后服务。农民虽然没有放假的概念,但许多农民也喜欢在国庆、元旦、春节等喜庆节日里进城购物,假日营销不能忽视农民这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

假日经济这条巨龙更应“舞”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去。农民过节的意识比城里人更强,厂家、商家在节日期间应组织销售人员送货下乡,在广阔的农村市场找到应有的位置。为此,企业应调查分析农村市场的需求特点、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并据此组织货源。农民朋友们喜欢的是经济实惠、耐用性好的产品,应把农民真正喜欢的商品送到农民手中,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四)开发新的消费项目

节假日到了,人们在学习、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增加了,为假日营销提供了市场机会。近几年,在武汉市也逐渐兴起了一些休闲娱乐行业,如陶吧、健身房等,到了节假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现代都市人在吃穿之外,更注重的是文化休闲、健身娱乐,因此假日营销在这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开拓。就商家来说,可以发展休闲商业,积极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适时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促进商业与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的结合,不断完善购物、餐饮、娱乐等多项服务功能。

(五)挖掘节日文化

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仔细挖掘节日文化一定能创造出无限商机。拿春节来说,今年春节一些精明的商家在春节文化上大做文章,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过年风俗讲究年年有余(鱼),洋快餐麦当劳便在今年春节推出“年年有鱼——麦香鱼”,凡购买麦香鱼组合套餐的顾客可获赠一套优惠卡,内含24张优惠券,优惠截止日期是6月30日,那么要把24张优惠券用出去,顾客就需在2000年上半年24次惠顾麦当劳餐厅,手握着麦当劳优惠券,一般就不会迈进肯德基或其他土快餐店了,聪明的麦当劳在“年年有余”上真可谓放长线钓了一条大鱼。

传统的春节是以老人为尊敬的核心,作为儿女不论身在何处春节一般都是要回家看望父母的,“常回家看看”是春节文化的主旋律,武汉三五酒店顺应这一旋律,打出“母亲不用辛苦了,年饭请到三五吃”,除夕夜的年饭订单早在数日前就已告罄。春节文化和其他节日文化确实是篇大文章,仔细研究它一定大有“钱”途。

一年四季都有节日,每星期还有双休假日,厂商应树立假日营销理念,细心研究消费者节假日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消费趋势,使假日经济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手段。

收稿日期:2000—03—27

【参考文献】

〔1〕景素奇.如何享用假日经济“套餐”〔N〕.中国经营报,2000—02.

假日经济范文4

假日体育的消费项目存在中趋同化的倾向,许多景点的旅游设施雷同,缺乏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并没有很好的开发出来。而且,各种经营者的营销手段比较单一,例如,国内国外的大部分体育用品产业都是使用明星代言,利用明星造市,很少有根据每个节假日的特色进行宣传和包装的体育产品。明星代言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明星代言对于产品的营销会起到反作用,因此要开发更加科学的营销方式。

假日体育项目少,缺乏专人指导。在节假日期间由于大部分群众扎堆出行,在加上大多体育项目均异常火爆,使得一些景点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量。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那些新颖、刺激和富有特色的项目像蹦极、索道、滑水等等人们为患。一些技巧性强和刺激的项目,如越野、攀岩、漂流等项目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

二、我国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措施

(1)加强媒体宣传和政策引导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通过媒体宣传的方式,引起社会公众对于假日体育消费的重视,引导对群众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对于热门景点及时进行预警,引导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出行。

(2)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运用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宣传。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整合地方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将奇山异水等自然资源与民俗体育、体育场馆、训练基地、体育赛事等体育资源有效结合按健身娱乐、体开发和建设、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功能统筹规划、系统开发,突出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和区域特点高起点、高质量做好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同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手段进行营销,例如,采取事件营销的手段,通过各种事件吸引群众的注意让他们主动的参与,进而宣传自己的企业品牌。

(3)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增加体育项目,引进和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开发和建设更多的旅游场地和项目,特别是富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像叼羊、赛马、赛骆驼等,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避免假日参加体育活动时过分拥挤。同时,要注重培养更加专业的体育人才,从而满足群众对专业体育项目的消费需求。

假日经济范文5

【关键词】假日经济 问题 对策

一、中国假日经济发展的背景

所谓假日经济,一般是指人们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集中消费或购物,由此带动了供给及市场,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我国的假日经济起源于1999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国家不断延长法定节假日, 1999 年国家法定假日延长到17 天,2007 年法定节假日延长到11 天。2007年,国家出台了带薪休假制度,职工根据工作年限享受5-15天的带薪休假时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在满足于基本生活的需求,而是原来越看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为了刺激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出台很多优惠措施,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扶持。这些因素促进了我国假日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假日经济发展的现状

假日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假日消费,并直接带动了旅游业、服务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诸多产业的发展。假日期间,全国各地热点旅游景区持续爆满,全国各地消费市场异常火爆。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中秋、国庆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旅游收入达2105亿元,其中民航客运收入达81.6亿元,铁路客运收入达33.2亿元。假日经济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假日经济面临的困境

假日前后资源供需失衡。我国假日经济具有短暂、爆发和集中的特点。我国长假时间相对固定,目前以春节和“十一”等两个大长假为主,以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等五个小长假为辅。长假期间,人们集中旅游、娱乐或购物,致使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商场、车站和宾馆都人满为患,造成购票难、出行难和住宿难的现象,产生诸多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等问题。例如,2102年中秋和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 起,死亡794人、财产损失1325 万元。集中休假和集中消费造成假日前后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假日期间供不应求,假日结束供大于求。

假日消费市场乱象丛生。假日消费市场主要有两部分人组成,分别为服务商和消费者。假日期间,很多商家为了获得假期的最大利益,将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抛之脑后,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或违法经营,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阻碍了假日经济的发展。当然,消费者非理性消费也是假日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假日期间,很多消费者进行消费并不是基于自身实际消费需求,而是盲目攀比和盲目效仿,从而导致盲目消费,产生过度集中消费的现象,出现超负荷消费的问题,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长期以往导致消费者抵触假日消费,直接限制了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假日经济发展的对策

优化假日资源配置。为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我国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一是进行科学规划。组织有关学者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资源配置规划,调控方案及具体措施;二是进行统筹规划。统筹交通运输、旅游、娱乐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假日经济面临的问题,制定综合服务政策,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假日服务质量。三是完善全国旅游信息系统。完善全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提供订票订房、交通查询、旅游路线查询等服务,及时各主要景点客流情况,避免游客分布不均。四是倡导理性消费。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提醒消费者避免非理性消费,减少盲目消费,帮助消费者制定消费计划,实行精打细算,推动假日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加强假日市场监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假日市场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或个人经营者建立健全各项经营规章制度,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并进行严厉打击。工商部门要严格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加大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要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厉处罚损害消费者的行为。经营者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文明规范服务,不做损害消费者的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假日配套制度。为持续拉动消费和减少集中消费弊端,我国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带薪休假”制度,制定了我国的带薪休假制度,鼓励职工带薪休假,国家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制定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给予职工选择休假的权利,采取轮休制或弹性工作制,增加休假的自主性,减少集中假期,增加分散假期,减少集中消费,鼓励分散消费。同时,我国应制定《旅游法》,加大对各级单位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快捷出行,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在春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及连休日期间,对7 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今后,国家要继续深化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免费制度,扩大免费通行范围,延长免费通行时段,实行重大节假日免费通行常态化。

加快假日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假日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假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假日经济覆盖面比较广、消费比较集中,所以我国要加快假日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包括休闲、娱乐、商业、旅游等产业,同时要推进假日辅助产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住宿等产业。我国要加快假日休闲产业的发展,积极开拓休闲的领域,创造更多的休闲产品,创造多种渠道,如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分流部分游客,减轻热门旅游景点的压力。

假日经济范文6

    近些年来,我国的假日经济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强大活力,给我国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当前的假日经济发展状态下一些不尽人意的状况,大体存在如下问题:

    (一)景区人满为患,营销措施跟不上。从诸多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看到,每到假日特别是重大节日,一些着名景区人流急剧增长,但景区和旅游机构相关的营销措施缺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二)接待能力不能满足游客需求,营销策略单一,客户投诉率逐渐上长。一些景区满足于当前的客流量,没有对自身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在营销策略上目光短浅,制约了长远发展。

    (三)市场运营与竞争不规范。全国的信息通畅度不够,诸多旅游机构各自为战,商家市场营销存在盲目竞争、无序发展的情况。

    二、解决假日经济市场营销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内增活力”与“外增引力”相结合。多年的假日经济发展和实践已经表明,我国的假日经济主要走的是内向型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从假日经济的主体到客体,主要都是依靠自身因素,走独立发展之路。虽然这种内向式发展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我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家的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今后应在对内搞活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内外结合、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假日经济的主导产业———假日旅游业应勇敢地走出去,走向世界各地,特别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也要千方百计地将更多的海外人士吸引过来,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直接参与假日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二)坚持独立发展与协同作战、资源共享相结合。由于假日经济具有综合性强、牵扯面大、涉及利益多等明显特点,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多层次、多方式进行联合,走协同作战、资源共享之路。目前我国的一些旅游大省、大市都有大旅游的发展战略,但很多都是相应孤立的,限于本区域的发展,省与省、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部门与部门之间还缺乏协作与渗透,在旅游发展战略上还没有进行统一规范的规划和考虑。但一些省区已经走在前列。比如浙江与安徽两省正在酝酿,准备共同开发杭州西湖至安徽黄山之间的旅游高速公路。这样既能够将名城名山相连,又能使两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两地假日经济的共同发展,这可以作为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假日经济营销的重要案例予以借鉴。

    (三)坚持将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假日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必须进行可持续发展。在市场营销上要考虑到假日经济的这一特点,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开发假日经济资源,不要急功近利,不能只看眼前,要进行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考,要制定相应的具体执行规则,考虑到保持生态的综合平衡及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的内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市场营销才具有长远生命力,也才会取得真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在开展主题产品营销上下功夫。主题产品营销就是通过对主题产品的改进、新主题商品的开发等尽可能把更多的产品销售出去。比如月饼是我国中秋节的主题产品,企业可以通过中秋节这一节假日推进大量的广告、抽奖促销。在我国的假日经济营销中,主题产品营销是第一层次的营销手段,这种纯粹的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市场竞争很激烈,由于市场的原因,以及营销手段的不断升级和营销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在产品之外付出更大的努力。

    (五)开展主题品牌营销。重点是注重对企业主题品牌和综合形象的建立发展评估和营销。通过对主题品牌的塑造和打造,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影响,提高企业产品的顾客忠诚度,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利润。比如,一些城市借假日经济对一些中华老字号品牌、本土化特色品牌、全国流行品牌和具有较好前景的品牌进行挖掘、宣传,它的目的不再是短期的销售,而代表长期的持续性的综合利益。从竞争层次上讲,主题品牌营销已经上升到品牌的竞争,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竞争,它表明对顾客利益的进一步拓展和维护。

    (六)开展主题文化营销。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主题营销,它的营销重点是主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它是指导消费者节假日活动和购买行为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内在力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节假消费行为和内容,比如礼仪制度、行为方式、消费程序、文化演艺、风情民俗等。主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具有文化特性的综合体,它是通过精心设计、认真研究的主题产品和主题促销活动,满足人们内心的愿望和需要,使消费者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以及精神上的享受。主题文化营销与主题产品营销的区别在于营销观念和营销理念的变化。主题文化营销关注的不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或物质利润,而是精神上的满足,这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很多地区利用这种文化性营销方式,在假日经济中赚得巨额利润,比如云南丽江,就是通过古老的文化和民俗进行市场化的营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七)要树立“顾客至上”理念。“顾客至上”就是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顾客就是上帝,这一认识宣传了很多年,但实际上在我国的假日经济运行中,很多市场主体并没有真正实践这一理念,一些节假日的餐馆、旅行社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接待数量众多的顾客就是一种短期行为,一些旅行社将旅客引到定点商场进行强制消费同样是短期行为。由于服务不周给顾客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企业暂时的收益,与其给顾客造成伤害从而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还不如不提供服务。

上一篇饭店管理

下一篇绿色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