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论文范例6篇

假日经济论文

假日经济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假日休闲体育 制约因素 对策

一、假日休闲体育是新的消费热点

假日休闲体育是指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娱生活,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调节心理、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等。

“假日休闲体育”是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物,体育与经济的结合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为体育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商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假日休闲体育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国家实行“双休日”、法定假的延长,“假日休闲体育经济”的出现对物质和精神文化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以拉动内需,启动消费,为“假日休闲体育”奠定了借鉴基础,假日休闲体育经济是以体育旅游业、体育服务业和体育文化业等连带产业群为主体,整合成一个体育休闲产业系统,是近年来人们期望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假日休闲体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客观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认识上和管理上的滞后。由于我们过去未能预测到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必将导致人民大众对文化精神生活以及全面发展自我的渴望,所以,在我国迅速步入闲暇社会时,休闲体育市场的开发,休闲体育服务的引导等问题却略显滞后,关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的正确的舆论导向、政策扶植,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还非常有限。管理者、经营者对假日休闲体育经济的发展过速准备不足,不能给与充分认识,不能抓住假日经济这一商机,充分发展假日休闲体育经济。

2.管理体制、交通拥挤、有限资源被分散分割困扰体育旅游。体育活动与假期紧密相连。假期是休闲的最佳时间。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常有体育休闲的乐趣,那人们的体育、娱乐和假日旅游等活动方式将发生变化,内容将丰富多彩。然而,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涉及的产业主管部门较多,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国家工商局、旅游局、交通局等部门,只是在管理体制上形成多头管理的格局,相互之间缺乏高效协调和沟通。这种体制性制约很难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步伐;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时常得不到有效调节,严重阻碍了我国假日休闲体育市场的形成,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3.假日休闲体育产业支持系统建设中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1)收入。大众假日休闲体育活动需求的增加,其背景就是大众收入水准的迅速提高。根据近几年进行的消费调查显示,读报、看电视仍然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打发日常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从居民参与休闲活动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那些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的活动上。

(2)空间。假日休闲体育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场所和设施、一定的组织和内容等,因此,空间也是休闲体育的基本资源。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以往考虑专业性强的竞技运动的场地设施多,而用于休闲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缺乏;对于休闲体育的多头管理体制最终却是谁也不管,谁也使不上劲;我国旅游业的组成链中缺少体育旅游,形成了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城市空间中,.缺少像以体育为主体的公园或普通公园那样的休闲空间以及社区休闲空间;休闲体育产业的科技开发力量薄弱,休闲体育项目缺乏个性和创新,专业人员极度匮乏。

(3)时间。对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问题来说,时间往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七天的长假中,人们并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玩上,更多的人们选择一至三日的休闲娱乐,所以发展假日休闲体育仅靠“黄金周”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而做好所有假日,特别是做好每周一个双休日的假日休闲体育活动的大文章,继而做大假日经济才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假日休闲体育经济的对策

1.研究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休闲体育产业与发展假日经济的关系,构成在理论、实践、政策、宏观调控等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2.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规划。通过政策的实施,重点解决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引导资金、人才投入,迅速形成自己的产业队伍,做出规划和部署,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所依托,使假日休闲体育经济突破发展的瓶颈。

3.国家主要应从立法上给休闲体育教育以保证,并对休闲体育教育从整体上加以规划;各体育院校应该成为休闲体育教育的主导力量;地方各级政府则应成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发动、组织、协调、整合者,召集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加强理论研究,从深层次上提出见识,在某些观念上达成共识,提出实施休闲体育教育的对策,从而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必要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

政府应做的工作有三:一是利用和规范各类大众传媒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及现代国际互联网,对于大众休闲体育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确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和行为,引导他们健康生活的资金投入;二是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体育、文化、旅游、工商等通力配合,满足大众休闲体育的需求;三是政府要加强社区建设,加大社区建设的投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配备具有相当专业知识水平的人员从业、任职,免费开放公园和体育场馆,对所辖区域居民的休闲体育生活提供帮助和令人满意的服务。

企业应做的是配合假日休闲体育经济需求,开拓休闲体育市场。一是要对休闲体育市场进行细分;二是要搞竞争与联合,实施网络化结盟,推动休闲体育服务业的一体化;三是融入假日经济的发展链,在策划和开发假日休闲体育旅游的项目和服务的同时,做好每周一个双休日的假日休闲体育活动的大文章则是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假日经济论文范文2

此时,备受关注的广东版“五一”长假有了方案,今年“五一”广东将使用“3+2+2”的方式实现7天长假。其中5月1日至3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4日、5日与9日、10日双休日对调,6日、7日为个人年休假。5月6日、7日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但非强制性的休假措施,鼓励弹性安排,各单位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最终的休假安排。随后,重庆、大连、新疆等纷纷宣布加入,借恢复黄金周拉动旅游消费的潮流汹涌。

对此,无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仍分成赞成与反对两派争论不休。那就从咱老百姓的角度,再论一论,这“五一”长假要不要恢复?

赞成方――恢复“五一”长假,民心所向

理由一:春节要回家,五一长假取消后,就只剩十一能出游了。此外。分散休假不能充分体会到休假的意义,休了几天后又要上班,让人不尽兴。五个小长假只有短短三天,人的消费欲望也没有黄金,和平时双休日没有太大区别。

理由二:当时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去年一年来,传统文化因为传统节日的增设得到弘扬了吗?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主要在于教育和潜移默化,而不是在于增设传统节日放假,因此,恢复五一黄金周,没什么可以顾忌的。

理由三:这是国人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也是国情的需要。从国人的角度看,现在出门旅游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五一黄金周取消后,大大抑制了人们出游的需求。从国家的角度看,国家需要黄金周拉动内需,这不仅能刺激旅游业发展,也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事实和数据证明,长假中人们存在的激情消费和冲动消费比平常强烈许多。从国情看,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挤占员工的假期现象比较严重。黄金周假期长,政府机构这段时间都不运作,从一定程度上也迫使中小企业给员工放假。

理由四:老百姓消费都有个习惯,商家也会根据人们固有的消费习惯,在春夏之交的“五一”之际推出新品和季末促销活动。7天长假能更好地让所有人迎合与发展这一习惯,而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短时间内很难拉动市民消费的热情。

理由五:有五一长假的时候,每逢五一就可以和家人去度假,一来缓解工作压力,二来一家人其乐融融,享足天伦之乐。有人会说,要长途旅行。不是还有带薪假期吗?好多企业都没有带薪休假。再说,一家人在好几个单位上班,怎么可能在同一时间请好假呢?

理由六:现在的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加上工资、奖金都按工作量计算,休“年假”却没有“带薪”,如果你拿着法律的本本和老板较真,老板就让你丢饭碗――如今就业形势严峻,这活儿你不干,自然有人干。谁愿意和自己的工资过不去,和自己的饭碗过不去?因此,对这些人来讲。唯一的希望就是五一能恢复长假。

反对方――这是“一锤子”买卖,不长远

理由一:对那些黄金周的痛苦记忆难道就忘了?当时取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已经出现了很多“黄金周病”。难道黄金周停一年,问题就没了?回家出门买车票难,旅行费飞涨,到景点就是看人……去年改革后,国庆照旧回家尽孝,但还能在小长假期间和朋友一起去玩,感觉生活的内涵丰富了许多。

理由二:当年很多人要么扎堆旅游,要么闷在家睡觉,这样的假期,体有何益?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教会大家该怎么休假。去年改革的小长假就有这一效果,媒体宣传了很多大家已经快遗忘的东西,大家也有时间遵循一些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说到底,假期要有内涵、有底蕴,才会有生命力。

理由三:黄金周期间最火的就是各旅游点,而为了应对大批游客,很多景点必须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景区“超载”之痛从目前看仍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交通也是大问题,春运一票难求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理由四:有所谓的旅游旺季就有所谓的旅游淡季,五一长假如果恢复,其前后一段时间必将是市场的萎靡期。过度依赖长假带来的超额效益,很难将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

理由五:如果非想让人们外出旅游,从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何不搞个“国民旅游休闲周”,选择春、秋更适合旅游的季节放假以拉动经济?可见,是否恢复长假跟“五一节”其实无关,是个只关钱和经济的伪命题。放假主要是为了让人们休息、放松、调整,而不应是为了让群众去旅游,拉动经济,过得比上班还累。

理由六:增加法定假日等于减少工作日,企业要损失生产额,还要给员工发工资,整体上还会影响GDP,并不能拉动经济增长。

理由七:休假的含义显然并不仅仅是花钱。更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上升的精神与物质文化需求,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能够得到身心上的愉悦。新休假规定将集中休假改成了分散休假,这是符合假日规律的。节假日调整后,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放假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加灵活地安排休闲活动,这能避免集中休假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是正道,当下,应该视作落实带薪休假的一个契机。

争论小评:

假日经济论文范文3

关键词:假定 个人

经济人 道德人 论

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即使仅从亚当-斯密算起,也已经使用了200余年。在这其中,关于经济人假设是否合理有效的讨论、诘难、争吵一直不绝于耳。对于经济学而言,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整的对人的假设,如果需要,到底那一种假设是最合理的——或者是给我们的经济学带来最小麻烦的?这是本文力图讨论的。本文将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并结合各种代表性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得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论。在文章的第一节将先对“人的假设”进行具体的定义并对现有的本领域的论文进行;第二节讨论对人假设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第三节试图探询一种合理的最有利于经济学的一般化假设;在文章的最后则说几句与本文相关又不相关的闲话。

一、讨论前的准备

所谓对人的假设,是指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微观的人的特点进行抽象,并根据这种抽象分析其决策和行为。在这里要注意到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对人的假设都是为了经济学研究的需要而作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简化条件以便给出明确结果;而绝不是为了对人的特点或者“人性”作出描述甚至是评论性的结论。另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理论不是胡说八道,其对人的抽象(如果这项理论认为需要这样的抽象的话)也必须以现实为基础。

依照以上的定义,由于经济学研究角度、研究需要的不同,对于人的抽象也是各不相同。同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济学家对人性不同的看法也了其对人的假设,——甚至有人认为这位令人无法捉摸的王子根本就不该在经济学的舞台上出现。无论如何,经济学中众多的对人的抽象也吸引着学者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本着经济学家“最优化”的嗜好试图找到其中的最合理的一个。

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一般以“经济人”名义冠之,尽管有不少人会把“道德”、“非理性”、“效用人”等等作为与“经济人”并列的概念进行研究。总的来说基本是在经济人这一命题下描述经济学中对人的假设的演化过程。

笔者可以找到的有三篇,它们是《理性经济人》(马丁-霍利斯,爱德华-内尔,1975)、《有思想的经济人》(米兹,1991)、《近代经济人的灵魂》(梅尔斯,1983),他们都以“经济人”这以假设为中心,评述了对人的各种抽象。值得注意的还有《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霍奇逊,1993),其中的第三章“在个体主义的方法论背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中的人的抽象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经济学研究是否应该从人的基本假定开始的问题。

国内本领域最出色的作品是《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杨春学,1998),该书从17世纪霍布思的“人性自私论”开始,直到现代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加里-贝克尔的“效用最大化”说,系统总结并评述了经济学上对人性假设的各种思想及其演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把“经济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命题而不是研究方法进行讨论,这是与本文的方向有所不同的。其它此方面的文献也较多,但其成果基本不出刘氏的范围。至于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需要经济人”的问题,笔者以为已经超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对此类文献未予理会。

最后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此类文献,都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阐述加入进来。唯一能够找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及其经济行为特征的分析比较”(胡均,刘风义,2001)1,该文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人”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进行了比较,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人”的总结相当精辟,本文的对其某些观点进行了。二、起点:个人,还是?这是个

我们的对象,不是一些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些在社会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会个体……为了了解这种个体,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其全体环境中来加以研究;而为了了解这种群体,我们有必须了解那些个体,因为正是这些个体之间相互关连的行为组成了社会群体。

索洛蒙-阿希(1952)

在讨论学中人的抽象前,我们先要确定它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还是附带讨论的。如果说人的行为目的和方式可以完全由外界条件——比如社会习惯、制度等决定,那么对人的抽象也就不那么重要。如果经济研究可以从其他方面而非个人(或者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开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模仿帕雷托的句式说:“给我一组外部条件,那么个人就可以消失。”2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一种是个人主义论,强调以抛开一切外部条件的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冯-米塞斯3用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语言宣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要从人类行为的有目的性和目标导向这个前提出发。并且根据因果论的推导,个体有目的性乃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充分起因。换而言之,这种目的(也许应该加上偏好)在这里被预先给定,“人”的抽象已经清晰地决定,并以此出发进行其经济研究。应该说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经济都或多或少地因循了这种方法论。斯密的“经济人”命题也是明确地由微观的自利的个人开始的。

另一种观点则恰好相反,他们批判斯密、李嘉图把那个的人不是看作的结果,而是看作历史的起点,并认为合乎的的个人不是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产生的观点。同时他们也反对把人的范畴永恒化,得出一个一般性的性的抽象。持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纵观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方面的论述,尽管其一再申明不否定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能动性,认为个体具有潜在地改变其关系规则地能动作用,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地产物”地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但是根据其对人的定义——“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社会而非个人。进一步的证据在于其以物化的生产资料为标准的阶级划分,各个阶级的利益和目标是既定的,个人的目的和行为服从其所属阶级。用比较简单的推导来说即是社会存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决定了个人行为。因此其经济学的起点是社会而非个人,对个人的假设也相形见拙了。如我们前边说到的那样,王子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甚至有下岗的危险。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的观点则介乎于两者之间而有所侧重,比如新制度经济学亦是以人为起点,但其在假定人的目的与偏好时却又肯定社会制度会予之。可以算是兼顾了。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人脱离不了个体本位的藩篱。

我们这里无意讨论问题,但社会与个人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由的确蕴涵了太多的哲学思考。在这里不准备仔细讨论它们的关系(我想已经有足够多的大脑给出了足够多的答案),我们并不讨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却一样能煎出美味的荷包蛋,因为我们以煎鸡蛋为目的从而以鸡蛋为起点。同样的道理,经济研究的目的决定了其起点。不同的起点也决定了不同理论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把经济学对象定义为穆勒的四分法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观主体是我们需要直接面对的,那么一个准确合理的人的假设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研究的方向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那么在过多的拘泥与谁决定谁也是不明智的。

这样得出结论也许有逃避问题之嫌,那么我们再提出一种区分的方法——把变量较多,较难认识的作为假设前提进行抽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讨论。相对社会而言,个人的偏好与目的更难于把握也更难于追根溯源,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另一个偏偏不喜欢)?这样的原因实在是不好把握。我们假定的往往是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只能经验抽象的,那么社会就相对简单得多了。诚如加里-贝克尔所言:“口味这个东西是不能讨论的。”于是应该以谁为起点也就显而易见的。

最后指出的,我们不否认某些领域从社会出发会更恰当,一种骑墙的表述方式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这样研究者到底爱从条件还是主体来研究就自便了。这实在是个不受指责的好办法。三、人的假定:是一个两个,还是很多很多?

人类的模式当然不是唯一的模式。学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人、了解人的社会关系的另一种;心也是这样。但是,从观点来看,真正的是在这些工具中,即在‘经济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学模式’或‘心理学模式’等工具中间,找出最有效和‘竞争能力最强’的工具,以便尽可能准确地抓住人类社会的复杂本质,……

亨利勒帕日(1977)

如果我们的经济学确实需要一个“人”的假设的话,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假定,什么样的抽象才是最合理的?同样是亨利勒帕日(1977)给了我们一个标准:“一种科学工具的价值是不能以其假设的现实程度来衡量的,重要的是这些假设是否简单明了,是否有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好的假设不一定是最接近复杂现实的假设,而是那种尽可能简单明了,并且有尽可能大的解释和预见能力的假设。” 这是一种纯粹的效率原则。但是,经济学的确不应该含盖太多的价值判断。作为一门科学,主观上的价值判断会极大的其解释和预见能力,经济世界如同物理世界一样并不会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就会如我们所愿。事实上,即使我们能在一时之间欺骗自己欺骗世界,但结果不是关起来的门窗终于漏了风就是屋里的东西最终发了臭。总之,笔者坚持经济学纯粹的科学性,因此这样的经济学也只需要一种假设:最简单最有效的那种。

带着这样一个标准,让我们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流行或者曾经流行的假定进行简要的。

首先当然是最为经典的“经济人”假设。其核心即自利的理性人。这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人是理性的,在决策行为时总是作出自己认为更好的选择,这样的大白话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就转化为“稳定的偏好”,并进一步有完备性、传递性、反身性三大性质作为严格的数学基础;其二,人是自利的,在进行经济行为(最重要的,在进行交易时),人是以利己为目标的。以这样的定义,因该说亚当-斯密以来以致新古典经济学直至今日,绝大多数经济都是在这个假定下展开的。所不同的只是对于其利己目标的不断变化调整,即经济利益最大化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经济人”的两大要素从一开始就饱受诟病,尤其集中在后者上。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即是其一,人们很不能容忍经济理论中自私利己的经济动物就是《道德情操论》中具备着高尚道德的“人”。对于这样的责难我们大可以看看亚当-斯密关于交易起源的描述:“……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5利己之心如果是交易——经济学的现实之母——的基础,那么如果要抛弃它,就只好抛弃经济学。另一方面让我们提到标准对“经济人”假设进行衡量,对交易来源的解释证明了其有效性;假设的有效性又是与其简洁性相关的。接近现实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过分追求假设的现实性,只会增加其复杂性,甚至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列入假设条件,反而影响了假设的有效性。关于这一点,弗里德曼(1953)举的一个例子很有解释力。他说,一个理论或其“假设”不可能是完全“现实主义的”。关于麦子市场的一个“完全现实主义”的理论,不仅需要包括直接决定麦子的供给与需求的那些情况,而且还需要包括用于交换的现金或信用工具的种类。此外还有:交易者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他的祖先及受的程度,他的家庭人数,他家庭成员的特征、祖先、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种植麦子的土壤种类,土壤的物理及化学属性;在生长期内的主要天气情况;种植小麦的农民及最终食用小麦的消费者个人特征,等等,等等,无穷无尽。为达到这样一种真实而作的过分努力,都只会使该理论失去真实有用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经济人”假定用最精练的的方式得到了最大的解释能力,难能可贵。

至于“经济人”假定的种种弊端,即使不看国外,国内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口号的论著也有不少极为精彩者,其中对“经济人”的批评横贯古今、旁征博引,精彩之极,在这里就不多说了。6

“社会人“模式是另一种于经济学中的假设。它由旧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提出、想以之来取代“经济人”模式。它的基本内容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作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因此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证明,“社会人”这种替代模式对理论经济学家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在某种意义上,每一门社会科学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具体层次上对人进行。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经济学对人的研究,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但这不意味着经济学家必须全面地研究和考虑到影响人的所有因素。以“社会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行为假说,无异于否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存在的价值。同时从简洁性的标准考虑“社会人”的模式也是复杂而无法把握的。

“管理人”是赫伯特西蒙在其“有限理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认识和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

“管理人”分析模式把人的决策行为视为一种动态的选择、探索、适应过程,即:根据既定的满意目标,对已知的少量替代方案进行选择,不久因环境变化而不能得到满足再探索新的替代方案,同时也对满意程度进行调整。着的确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行为的分析模式。但就其自身的逻辑而言,“满意”标准是一个非常含糊的解说,也很难获得数学上的支持。同时什么时候探索新的方案、什么标注下调低满意程度也是非常模糊的。最后,生产者如果都是

根据“满意”目标展开活动,很难解释资源会产生稀缺状况。7

最后是不属于经济学假定范围的“道德人”,它仅仅是其它学科学派用以进攻“经济人”的武器而已。道德人对于经济问题的解释能力非常小,一个例证是在制度方面的,制度提供了人们追求私利时的行为规则,由此形成了社会秩序,相反,如果不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而是假设为不谋私利的“道德人”或“圣徒”,那么制度及其约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遗憾的是,人不是圣徒。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笔者的结论:如果我们真需要一个经济学上的“人”的话,理性的自私的“经济人”仍然是首选的。四、冷酷的之外

有两件事务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

或许是学帝国主义侵犯的领土日益广阔,人们对经济学的苛求也日益严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各种非难的“经济人”其所受到的绝大多数指责都不属于其所属的范畴。所幸的是他竟平安无事茁壮成长。这样的大幸与大不幸都源于经济学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近了,而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事远非“科学”两个字所能解释。当我们讨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时往往掉进“我们该作‘经济人’还是‘道德人’”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本文在前边以十分轻蔑的口吻评价了“道德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这源于作者坚持经济学是科学这一冷酷的论断。但绝不表示任何对闪耀的人性之光的高尚道德的轻视。事实上笔者甚至反对把亲情、友情以及助人为乐的美德放入所谓“效用最大化”中去解释,经济学的领土仍然在经济领域,过多的扩张是对科学的不敬也是对经济学的变相毁灭。而道德、感情,即使不能禁止经济学涉足,至少我们也可以说其在这一领域的解释能力是十分弱小的。

科学是冷酷的,科学中的“人”是冷酷的,因为如果我们不“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现实中的人,我们得出的结论就往往会过于乐观。但现实中的人绝不会有着最大的恶意。在经济学之外,我虔诚而又敬畏地遵循着心中的道德,如果没有它,我的人生将会了无生趣。在没有成本与收益曲线的感情世界里,我随时愿意为自己的亲人、爱人、友人牺牲一切。

注释:

1. 本文引自《马克思主义与制度》P138至P151。

2. 尽管帕雷托本人的原话则恰好相反:“给我一组偏好则个人可以消失”。这个偏好就是对人的高度抽象了。

3. 由于资料的缺乏,这段话是引自(霍奇逊,1993)P65。

4.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P56,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P13至P14。

6. 比如刘瑞(1997),“主义经济分析中没有“经济人”的位置”就相当精彩,从中可看出在经济思想史领域,我国学者对西方经济学说的评论已经能相当客观且逻辑十分严密。这与在某些领域的顾左右而言他和前言不搭后语形成一个有趣的整体。

7. 关于各种各样人的分类还由多种标准,可参见杨春学(1998),不过有趣的是无论是那种观点都逃不脱对自利的讨论。

M.Hollis and E.J.Nell, Rational Economic Man.Cambridge Univerisity Press,1975

Gay Meeds, Thoughtful Economic 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Milton Myers, Soul of Modern Economic Ma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3

霍奇逊,“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林岗,张宇,(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77

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论”,商务印书馆,1992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马克-布劳格等,“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陶永谊,“旷日持久的论战——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

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假日经济论文范文4

[关键词]假日经济;假日消费;广告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59-04

1引言

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升,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家庭消费步入结构转型阶段。居民消费由日常的“吃、穿、用”等物质消费向更高层次的休闲娱乐、文化教育、旅游消费等方面转变。根据国际衡量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已达到了小康水准,基本的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2012年,我国GDP总额已居全球第二位,对外开放也在进一步扩大,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2假日经济概述

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的是投资与出口的带动。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带动,尤其强调了消费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假日经济的出现,鼓励居民利用一部分存款进行购物、旅游、娱乐等消费,有利于拉动内需的增长。

1999年9月,国家颁布了《国家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2006年,我国对节假日休息时间再次进行调整,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人传统假日纳入公休体制,将“五一”长假缩短为3天。至此,全国法定有效带薪假日为11天,加上双休日,我国公休假日最长可达115天,约占全年的1/3。公休在普通百姓看来,是难得出行购物、旅游休闲的好时机,在商家眼里也就蕴含着无限的商机。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的国庆作为第一个旅游“黄金周”,长假七天由旅游带来的收益便高达114亿元。

三亚是一座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旅游业为其支柱产业,假日经济的产生同样为三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抓住假日经济的发展机遇,是促进三亚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告营销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旅游宣传手段,而考量广告营销的效果,是检测广告宣传对三亚假日经济市场消费是否存在以此来调整广告营销的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3三亚假日经济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假日经济”是中国调整节假日政策以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假日经济的火暴给长久以来不是很景气的消费市场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是企业在进行战略分析时考虑的四个因素,现已广泛运用于多种战略情况的分析。我们现在便利用SWOT分析法来对三亚假日经济前景进行简略分析。

3.1优势(Strengths)

3.1.1三亚拥有优良的旅游资源

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国际旅游城市,拥有充足的日照和迷人的热带海滨风光,被联合国誉为“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三亚是首选度假过冬、疗养观光的目的地。夏季海滨度假也是优良选择,海滩洁净,不仅拥有中国最大的平民海湾――三亚湾,也有面向中高端市场的大东海、亚龙湾,新近开发的海棠湾又将建成一大批高星级酒店及相应的娱乐度假设施,特有的热带自然风光结合日益完善的旅游设施,都使三亚成为独具特色的度假胜地。如此热带海滨城市的旅游资源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3.1.2人们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假日经济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多,已根本改变改革开放前以基础消费品为主的消费结构,中端消费已成主流。休闲消费成为现代消费方式的主流,即旅游、娱乐、购物等。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接受或尝试旅游等休闲消费模式,这种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扩散到二线或中等城市中去,拥有购买力和购买意愿是促使假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3.2劣势(Weaknesses)

3.2.1距离目标市场的距离较远

三亚作为一座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在国内目标市场定位于大中城市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消费团体。位于中国最南端的三亚和目标市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交通的便利性成为很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旅游者到达三亚的交通方式以火车和航空客运为主,而飞机因其便利性,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陆路运输上,由于没有修建跨海大桥,火车和客车都需要经过轮渡,给交通便利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空运方面,机票价位浮动较大,旺季居高不下,是影响有出行计划的游客的因素之一。选择海运来三亚的游客多为邮轮出行,票价较为高昂,使得它的受众群体目前较窄,多集中于中高端消费群体。

3.2.2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三亚长久以来一直是一座旅游城市,但是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并不够完善。酒店建设呈现漏斗状,中端水平酒店的建设供给不足,高端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三亚目前开发较完善的海湾分别为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其中亚龙湾作为高端度假区域,五星级酒店的建设密度之大,为全国之首,新开发的海棠湾等海湾仍在大规模建设高星级酒店。而中端市场目前却存在开发不足的现状。此外,旅游旺季,交通系统运转不畅等问题也是基础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3.3机遇(Opportunities)

海南岛作为中国南海的门户,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孔雀东南飞”,大批人才前往海南进行开发建设。2009年,中国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海南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对三亚而言同样是难得的机遇。国家给予了很多政策优惠,为三亚发展假日经济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面对消费向节假日集中的趋势,面对假日经济越来越热的趋势,尝试应树立全新的假日经济营销理念。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使得住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企开始将大量资金改投其他经济项目,其中文化、旅游市场是投资热点,三亚作为国际旅游海滨城市,也成为投资商的宠儿。国内知名地产商、财团纷纷将目光转向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市场,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是目前投资者青睐的投资方式之一。例如新建于海棠湾的万达影视广场,是为推广宣传舞台剧《海棠秀》而专门建造的旅游地产项目,目前正处在运行初期,在三亚旅游淡季吸引了大批散客前往观看。类似这样的旅游产品开发将是三亚未来发展的重要模块。

3.4挑战(Threats)

3.4.1收入水平的制约

消费的原动力在于收入的增加,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假日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短期效应,难以维持长久动力,更难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受国家整体收入水平的制约,我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面临着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开支较大等一系列收入问题。假日经济的消费主体应为受假日影响较大的工薪阶层。有限的收入需应对种类繁多开销,但是他们的收入常被高估,因此如何设计出符合这个群体需求的消费项目,设计出能够吸引他们的广告,将是三亚发展假日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3.4.2周边旅游城市的竞争

三亚虽为全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度假城市,但是位于海南岛的其他一些旅游城市也在迎头赶上,而国内西南、东南海域的海滨度假城市也在积极迎接挑战,竞争日趋激烈。同在海南岛的博鳌、琼海都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有所建树。博鳌亚洲经济论坛的召开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虽然与会领导人大多经三亚再到博鳌,但是博鳌的确开始创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并在国际上享有知名度。广西的北海海滨旅游业在蓬勃发展之中。三亚不仅面对来自国内市场的竞争,也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如泰国普吉岛、日本冲绳、韩国济州岛,都是三亚周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4假日经济下对中青年消费者广告营销的效果分析

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假日消费市场的潜力,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项主要课题。广告营销是常用的营销手段之一,三亚在假日经济中,广告营销带来了多少利益份额,在三亚假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广告营销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这些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采用以下两个计算模型,来衡量广告营销效果。

笔者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方法,方式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样本基数为182。

4.1PFA购买率分析

沃尔夫“PFA”评估模型实际上是把理夫斯的“使用牵引率”模型进一步细化,它是通过询问调查方法,将被调查者划分为接触广告与非接触广告两大群体,进而甄别购买者与非购买者人数,由此测量“因广告而带来的销售效果”。

在调查询问时,首先要确知消费者是否看到或听到有关三亚旅游或三亚其他信息的广告,然后再询问是否在三亚进行过假日消费,然后将所得数据列示出来,取得确切数据后,可计算PFA指标。

斯塔齐认为,看到广告与购买商品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看过广告且购买广告商品的人中,不一定都是受广告刺激而购买的。广告销售效果应剔除看到广告但非广告刺激而购买的情况。那么,这部分的百分比如何确定呢?斯塔齐以未看到广告者中却采取购买行动的百分比看做是看到广告者中“非因广告刺激而购买”的比重,因此,从看到广告而购买者中减去未看到广告者中却采取购买行动的百分比,剩下的就是“纯广告销售效果”。

4.3影响因素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亚假日经济市场广告营销效果的高低,同时可以总结出影响广告营销效果的相关因素。

4.3.1广告内容

广告的内容是支撑整个广告存在的基础。在三亚假日经济广告营销效果的问卷调查中,PFA的购买率为0.20,总体PFA比率为0.15,所有购买者PFA比率为0.46。

调查显示,消费者大多对三亚景点宣传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关注度,最期待看到的是三亚景点宣传。其中,较多的被调查者都希望能够同时看到三亚多个景点的宣传,从而对三亚整体概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很多没有来过三亚旅游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对三亚旅游资源的了解程度多停留在刻板印象,很多广告宣传都是关于酒店度假村等,对三亚的景点知之甚少。所以消费者很期待看到三亚除“天涯海角”外,其他的旅游景点信息。

4.3.2广告投放力度

在被调查的消费者,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网络,其次为电视。消费者接触的有关三亚的广告基本来自电视,以电视宣传片、影视作品广告植入两类为主。网络传播的广告多是酒店度假村的相关信息,缺少针对三亚整个城市进行宣传的广告。而电视广告中,影视作品植入广告通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2010年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的热映,使得片中出现的三亚亚龙湾国家森林公园也迅速蹿红,获得相当高的知名度,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都是为了一览影片中出现的美丽风光。

4.3.3广告针对性

目前市场上投放的有关三亚的广告,专门针对假日经济市场进行制作的数量极少,多为城市宣传或酒店广告,缺乏针对性。消费者在面对种类繁多的广告时,会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因此对重复性较高的广告内容会采取忽略排除的态度,广告也因此达不到预期效果。现代营销不只是创造产品和服务,并把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送达目标顾客手中,而更应注重创造顾客、培养需求、扩大需求并维护需求的稳定增长。

5假日经济下三亚广告营销的建议与对策

营销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某一方面或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广告营销也不例外。

5.1改进广告内容

参与填写问卷调查的消费者,最希望看到的是三亚相关景点宣传介绍,紧随其后的是城市宣传,而对酒店度假村等信息关注并不高。而现在投放于市场上的广告,数量最多的是三亚酒店宣传。营销的效益来自于企业的产品、服务同顾客进行相互满足的交换,而顾客需求能否获得满足是这种交换关系的基础。

三亚的旅游业产值是三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广告投放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划密切相关,但是这事关三亚整体假日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自为政不如整合资源,集中攻破,针对消费者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广告内容的修改投放。只有吸引到消费者前往三亚,才能产生相应的消费。

5.2网络广告营销

在传统旅游营销中,旅游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信息的失真率高是影响旅游营销发展的“瓶颈”,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网络现已成为和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一种传播渠道,甚至在一些方面的影响力超过传统传播媒介。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媒体所进行的营销活动。为满足假日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4C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功能,最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开拓市场、增加赢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是现有的营销体系有力的补充。

网络是被调查者接触最多的媒体,其次是电视、报纸。网络的受众群体十分庞大,因此加大在网络上的广告营销,目标受众群体也将大量提升。

5.3提高广告针对性

不少受众群体反映有关三亚的广告内容同质化太明显,很多酒店、景点的宣传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消费者通常只是停留在观赏风光介绍的层面,却较难产生购买欲望。这一方面的问题不仅涉及广告宣传内容,也涉及广告宣传方式、宣传的时间等。调整三亚广告宣传内容、方式、时间,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广告设计开发宣传,不仅吸引顾客,更应潜移默化地通过广告培养一批具有相对忠诚度的顾客,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稳定性。

6结论

综上所述,三亚假日经济发展优势和机遇大于劣势,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假日经济市场的营销手段从无序到有序,从盲目到理智,但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1)三亚假日经济广告营销为想了解三亚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更是一个三亚展现城市吸引力的良好平台。

(2)三亚广告营销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告营销的范围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容易造成重复宣传和受众审美疲劳。

(3)在已有的广告营销中,广告对引起消费者消费意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

(4)因此做好三亚假日经济的广告营销,能强有力推动三亚假日经济的发展。

假日经济为拉动我国内需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针对假日经济市场的营销手段纷繁复杂,本文针对三亚广告营销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1]姜楠.我国假日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陶卓民,华东.假日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及旅游发展因应对策[J].经济地理,2001(12):282-284.

[3]胡晨光,程惠芳.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J].学术月刊,2012(5):86-93.

[4]方相望.假日经济营销方案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0(4):52-53.

[5]夏晶.假日经济与假日营销[J].商业研究,2000(8):67-68.

[6]陆红梅.假日经济的营销创新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6(2):97-98.

假日经济论文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people gradually became the management focus as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have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human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focal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he study of modern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accompanied by the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the importance has attached to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Wester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nature management, and takes this as foothold to illustrate the human nature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management.

关键词: 人性理论;人性化管理;现实应用;启发

Key words: theory of human nature;humane management;real applications;inspired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92-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作为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管理的重点,正如松下幸之助说的,“组织中最好的资产就是人”。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对人性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对物的管理,但是,实践证明,现代组织要想得到持续不断地发展以及创新,就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必定离不开人性理论的指导。人性化管理是人性理论的本质,其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高素质地发展,并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关注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其主要建立在一系列的人性假设基础上,如“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等,笔者结合相关的人性理论,分析人性化管理,并探索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1 人性理论概述

1.1 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管理思想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人性理论最初以人性假设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性假设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管理对象-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西方管理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人性假设理论:

1.1.1 “工具人”假设 这一管理思想源于古代的奴隶社会的管理实践,并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得到发展,是西方最早的人性假设。这种人性假设理论,将人看作工具,人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1.1.2 “经济人”假设 这一人性假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的,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一假设影响下,当时的管理通过物质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来满足人的需求。

1.1.3 “社会人”假设 这一理念的提出是现代管理的转折。梅奥的霍桑实验发现,人不仅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且还追求组织归属感的实现。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和谐的组织人际关系,可以使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日经济论文范文6

关键词:假日经济;消费;经济学分析;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文化消费发展明显不够

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仍然处于十分匮乏的状态中。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文化消费场所数量较少,艺术表演场所、电影放映场所、演艺娱乐场所、美术品经营场所等都明显不够。其中,已经存在的美术品经营场所,所涉及的门类也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历史等方面,而自然、科学、艺术等门类数量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人们的文化消费素质也有待提高。从整体上看,人们现在偏好集中在娱乐性较强的产品上,对文艺性的产品需求较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院更愿意放映娱乐片、音乐厅的票价只有演唱会门票的几分之一,其厅堂中却依然经常坐不满。这样的现状对于我们的假日经济发展中的精神文明积极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2 市场服务意识差

目前我国的假日消费市场呈现一片繁荣之像,但是服务意识的缺乏却始终是个问题。假日中商家大量的热卖促销,很容易造成各商场和商铺的人员爆满,许多服务人员只能匆匆应付,这样很容易造成服务品质的下降,甚至出现服务人员对顾客冷漠、缺乏礼貌和耐心、三言两语草率打发等行为。在餐饮类时情况可能会更严重,由于客人的增多使得服务品质下降,甚至影响卫生环境。这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消费情绪,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商家会趁机抬高价格或竞相涨价,擅自乱收费,甚至收费却不旅行服务,降低服务质量、打出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旅游业中服务意识的缺乏也比较明显。游客所到之处,常常挨宰或被骗,导致游客也不爱护当地的风景和设施,乱扔垃圾,乱涂乱划,破坏设施,形成恶性循环,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些现象都说明,当前我们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素质还不高。

3 假日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3.1 假日期间的交通十分拥挤

即使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交通协调性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不容乐观。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游客数量都呈上涨趋势,而假日经济的特点就表现为短暂性和集中性,所以每当假日来临之时,短短几天之中,人们集中旅游使得出行人数扩大到日常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使交通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2012年国务院首次取消了法定节假日期间的高速公路对小型车辆的收费,本想借此来解决每次节假日期间的收费站的交通严重拥堵问题,却没想到免费政策的出台,刺激了更多车辆出行,2012年的中秋假日期间,北京市的首都机场高速的车流量一度上涨了40%,蜂拥而上的小型车辆使得交通更加拥挤。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人口堆积,不可避免的会使人们所在的生态环境受到被不同程度的破坏。

3.2 热门旅游景点的爆棚

根据全国假日办假日旅游信息的最新通报显示,长假期间,数十个景点访问量超过正常量一倍多,部分景区游客日访问量超过最佳接待量数倍甚至十倍。除此之外,住宿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景点附近的住宿甚至提前几个月就被全部订满,使得游客既要担心自己是否有房可宿,又必须忍受人满为患的旅游地点,旅游的大好心情早已不复存在。相比热门经典旅游地点,一些冷门的旅游地甚至会连年亏损,因为没有足够游客光临。可以看出,政府对经典和热门的旅游地投入过多,或者说政府对其他一些冷门但具有极大潜力的旅游地点重视不够。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严重供不应求,假日过去后,又会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多种旅游设施的闲置。

3.3 假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较为明显

我国的现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规模大大优于西部地区,而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也不小,这样的区域水平差异的原因是地区间的经济水平不同,其结果必然就造成了东部和城市的商品水平和层次较高,而第三产业的差距更为明显。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不便于发展诸如餐饮、洗浴、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更不利于发展艺术表演、电影放映、演艺娱乐、美术品经营等文化消费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由于网络建设成本较高,使通信网络覆盖不全,信号不稳定。如此之下,人们的消费热情受到了极大地抑制。人们在假日之时更愿意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消费。这不仅是我国假日期间交通拥挤的原因之一,也造成了我国广大土地上的资源利用率严重不足。这样的结果反而又加剧了这样的差异性,发达的地区更加发达,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

4 美国和日本的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4.1 美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美国的法定假日共有114天,从一年之初的元旦节到一年之末的圣诞节,每年的法定节日有10天,另外还有每四年一次只有部分人可以放假的就职日。尽管公共法定假日较少,但是人均带薪休假数却可以达到15天(西欧国家的带薪休假天数更多,甚至可以达到30天)。尽管近年来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国内经济比较萎靡,但是假日中人民消费水平依然较高。在2012年,有多达1.43亿的美国居民在感恩节第二天出行购物,占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的美国假日零售额比去年同比增长3.8%至约4691亿美元。美国人民喜爱旅游。近日美国一家权威旅游网站对1200位市民进行调查,在即将到来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小假期中,外出旅行人数将达到86%,比去年同期出行人数又增加了6、7个百分点。美国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但是作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依然还是私家车。美国人民通常喜欢一些亲近自然的旅游方式,据调查,51%的人们最倾向的度假地点是海边,而郊区、国家公园等山水景点也是热门选择。除了自然景区之外,美国的露营地也比较丰富,露营地通常提供桌椅和燃料供人们使用。人们喜欢去露营地租用房车,在城市内或郊区的一些露营地度假。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比较注意在离开时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全部带走。

4.2 日本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日本的公共节假日有119天,从年初的元旦到年末的天皇诞生日,每年的法定节日有15天。日本通常将公众节假日和周六、周日连起来,形成连休日,有三连休、五连休。如果加上8月中旬的夏日三连休假日,最长可达九连休。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日本的带薪休假天数从2002年平均仅能达到8.8天,到现在已经有20天了。概略算来,日本人一年上班的时间约230多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日子在休假中度过。日本是极其重视发展假日经济的国家之一,原因之一在于本国资源的缺乏。得益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就逐渐发生变化,更看重对生活的享受。据统计,日本大部分的家庭每年数次外出旅游,其中76%的人都会刻意去利用假期。日本的旅游资源丰富,其本身是一个岛国,同时国内大部分土地都为山地,加上地底火山动作频繁,使得日本有广泛的海滩、山林和温泉资源。日本人在三连休中近距离旅游诸如外出赏花、泡温泉、驾车出游、垂钓、爬山等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由于距离较近,不会对景区造成较大压力。然而在正月中,日本人习惯去参拜神社、探亲访友;五一黄金周、八月夏日连休,由于国内旅游和购物的火爆,三次较长的连休中都很容易由于国内的人口大流动形成国内的交通大拥堵。这一方面由于日本人口密度较高,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比较爱凑热闹的民族性格。

5 美日两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5.1 假日组成不同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带薪休假天数还非常少。带薪休假可以让人们自由安排休假日期,而不用挤在公共假日,减少集中出游时的人口,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休假制度。集中出行人数的减少可以有效降低人们出游而对社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小对环境的破坏。日本的假日安排比较平均,在一年中比较分散,同时不刻意调休,这样的假日安排下使得日本的国民可以在每个月中都享受到至少一次三连休以上的假期,同时不会有连续工作超过5天的困扰,这一点对于我国的假日制度上有参考价值。

5.2 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态文明素质较高

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目前其国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比我国国民做的要好很多。尽管美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喜欢去亲近自然的旅游地点,但是确不会破坏那里环境,不留下污染环境的废品,使得环境能够有效得到保护,那么人们也可以持续地、流动地出游,从而进行良性地、持续地发展。可以看出,要发展生态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进步。只有人的思想素质提升,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6 结束语

从1999年我国第一个黄金周开始,我国的假日经济才开始发展不过10余年,我国的假日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都开始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开始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我们更要明确如何在生态文明下发展科学、健康、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假日经济。

参考文献

[1]黄金海,施敏.论假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2年03期.

[2]胡国杰,姜红.“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曲德森,焦建军.假日经济与市场营销[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