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成因范例6篇

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1

【关键词】洪涝灾害 经济影响 防灾减灾能力 评估 研究

【中图分类号】S28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且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缩减,泄洪能力差,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种种因素导致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洪涝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洪涝灾害究竟有哪些经济影响,我们应当如何构建科学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笔者主要针对以上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

洪涝灾害的经济影响

洪涝灾害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历史上每一次大型洪涝灾害都会产生大量伤亡人口和受灾人口。①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经由相关部门核实,2013年全国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多达1.2亿人,因灾死亡774人、失踪374人,全国共投入抢险人数966万人次,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112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195万人,减少受灾人口3787万人。即使如此,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相对来说还是总体偏轻,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指标与1990年以来的均值相比,偏少3成的受灾人口,偏少7成的死亡人口,偏少7成的倒塌房屋,偏少1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占上年GDP比值小0.98%。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涝灾害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完全的保障,进而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②

洪涝灾害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住房的破坏、基本生活设施的损坏等状况产生,这些状况无疑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房屋倒塌,还会污染饮用水、破坏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③以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为例,据统计与核实,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倒塌房屋53万间,农作物受灾11901千公顷,成灾6623公顷,受损水库1241座、堤防3.7万处、护岸5.3万处、水闸7187座,其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

同时,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原本的安全水源,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又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各种垃圾随着洪涝流向漂流满溢,大大增加了血吸虫病、疟疾和肠道传染病等疫病和传染病的爆发概率,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④洪涝灾害对人们生存条件破坏所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以及国家后期对修复再建的经济投入,很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⑤

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影响。据统计,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46亿元,全国投入抢险舟船10万舟次,运输设备68万班次,机械设备35万班次,消耗编织袋9963万条,最终防洪减淹耕地3978千公顷,避免粮食损失2029万吨,减灾效益约2362亿元。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洪涝灾害造成了我国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各大产业中,受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

从农牧渔业的角度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由于洪涝灾害的特点,洪涝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耕田被淹、农作物被毁,在农牧渔业当中,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首先,阻碍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洪涝灾害,灾情较轻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大大多于灾情较重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其次,洪涝灾害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例如,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农作物受灾3927千公顷,成灾26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91亿元。⑥其中,松辽流域地区最为严重,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损失是我国将近12年以来年均损失值的三倍之多。再次,不同地区的农田受灾率具有很大的差异。农田受灾率是指农作物受灾面积与耕地面积的平均比例。根据我国历年农田受灾情况可以看出,农田受灾率在全国显现出由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趋势。⑦

最后,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尤其是今年来,在我国林牧渔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洪涝灾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是洪涝灾害造成工矿企业停产;二是洪涝灾害破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导致电力中断以及通讯中断;三是洪涝灾害毁坏路基和路面,导致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⑧ 首先,洪涝灾害对工矿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迫使工矿企业停产、停工和停业,导致企业生产量下降,生产值减少。其次,洪涝灾害对交通运输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铁路与公路的路基、路面、轨道、隧道、车站等基础设施被损坏,威胁交通安全,迫使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最后,洪涝灾害对电力业与通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电力与通信基础设施设备被破坏,从而损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迫使供电中断以及通讯中断。

从水利事业的角度来看,我国要防洪减灾,就应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事业是对抗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洪涝灾害,尤其是大型洪涝灾害,会严重破坏水利设施。洪涝灾害会损害水库、堤防,导致垮坝以及堤防决口,同时,洪涝灾害还会破坏机电泵站、机电井、塘坝、护岸、水文测站。灌溉设施以及水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不利于区域防护、农业灌溉的进行,妨碍了区域内的正常发电与供电。据调查,21世纪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水利设施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9.12亿元,其中,江西、广东、四川、浙江和湖南水利设施受损情况最为严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洪涝灾害不仅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经济影响,还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间接经济影响是指由于洪涝灾害直接造成了某行业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到与某行业具有关联性的其他行业,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目前,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洪涝灾害通过对我国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水利事业的影响,导致我国实际GDP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实际工资水平与就业水平下降、资本要素的四个指标整体下降以及行业产出受到负面影响等等。

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

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就应当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提升防灾减灾质量,提高防灾减灾效率。首先,我们应当深化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出综合评价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架构,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是指政府相关部门把持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行为能力,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行为目标为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为社会连续性运行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应当依据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和大师罗伯特・希斯率先提出的4R危机理论和危机管理领域公认的PPRR理论,应对洪涝灾害危机,设计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其中,4R危机理论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Reduction(缩减力)、Readiness(预备力)、Response(反应力)、Recovery(恢复力),PPRR理论则将危机管理分为Prevention(危机前预防阶段)、Preparation(危机前准备阶段)、Response(危机爆发期反应阶段)和Recovery(危机结束期恢复阶段)四个阶段。另外,我国于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预防与应急措施、监测与预示警报、应急行动与救援、事后重建与恢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性规定。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危机管理科学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

最后,应当在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优化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我们应当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监测与预示警报能力评估分系统、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与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其中,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工程防灾能力、生态保护能力以及民众防灾意识进行评估;在检测与预示警报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灾害监测能力、洪涝灾情分析能力、洪涝灾害预警能力以及相关信息能力进行评估;在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防洪除涝能力、安置灾民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以及灾区通信能力进行评估;在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政府救济能力、资源供应能力、灾区建设能力以及居民恢复能力进行评估。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功能。我们应当收集与洪涝灾情以及防灾减灾情况相关的多种数据,将数据加以归纳整理,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与反映功能。同时,我们应当综合分析灾情区域内各方面的防灾减灾能力,总结和反思不足之处,对比不同灾区的情况,分析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与评价功能。另外,我们应当明确各地防灾减灾工作的绩效与缺点,优化工作设计,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和决策功能。

其次,应当科学合理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效果最优化。我们应当贯彻实施科学的理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当地灾情和我国国情,将科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我们应当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差四个层次,坚持系统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协调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关系,突出评价重点,抓住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情况,科学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我们应当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或表格阐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使其具有正确的引导意义,促进我国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应当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防灾减灾能力包含多种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不同的能力,我们应当根据科学理论和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在评价防灾工程的排水管道密度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工程的排水管道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将实际比率与规范的排水管道密度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地区的工程防灾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时,我们应当计算当地实际防护林造林面积与当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将其余规范的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相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能力做出科学评价。在评价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时,我们应当计算区域气象观测站点数量与其土地面积的比率,将其与规范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区域的灾害监测能力。⑨在评价洪涝灾区除涝面积比例时,我们应当将除涝面积除以耕地面积,再乘以100%,将实际比例数据与规范数据相对比,从而评价该地防洪除涝能力。在评价洪涝灾区的人均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将其与规范数据相对比,科学评价政府救济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与规范数据对比之后,科学评价资源供应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的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直接经济影响,对我国的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间接经济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灾后重建制度和灾民保障制度,对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应当注重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全方位、多方面地评价防灾减灾能力,促使评价指标科学化、规范化,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对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办公室;本文系山东行政学院课题“山东省危机管理信息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T201110)

【注释】

①姜蓝齐,马艳敏,张丽娟,马玉妍,徐虹:“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第5期。

②张晓等:《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③庄天慧,刘人瑜:“贫困地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地区28个村的调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5期。

④周峰,许有鹏,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区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第6期。

⑤ 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⑥崔巍,陈文学,白音包力皋,陈兴茹:“中小河流洪涝风险评估及研究―以哈尔滨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13年第4期。

⑦薛晓萍,马俊,李鸿怡:“基于GIS的乡镇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例”,《灾害学》,2012年第4期。

⑧何爱平:《灾害经济学》,北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2

关键词:GIS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持上升趋势,其中暴雨洪涝灾害尤为显著,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等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灾害风险区划,合理的区划对风险区土地的合理投资与利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减灾规划与措施的制定以及灾害保险制度的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抗灾能力四个评价指标,建立各评价因子和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最终绘制出基于GIS的乌兰察布察右前旗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图,为察右前旗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及分析方法

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抗灾能力等四个方面去综合评估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的地区差异,以一个综合的灾害风险指数作为指标,对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资料如下:致灾因子:暴雨统计资料取自察右前旗8个乡镇1984~2013年逐日降水记录;孕灾环境:察右前旗1:5万GIS地图中提取的地形高程和河网数据;承灾体:察右前旗各乡镇的面积、耕地面积、人口、GDP等社会经济资料取自2013年乌兰察布市统计年鉴;抗灾能力:察右前旗各乡镇的GDP,取自2013年乌兰察布市统计年鉴。

3察右前旗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3.1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和区划

致灾因子主要为暴雨,暴雨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降水异常偏多、强度过大而引起的,因此用不同等级(强度)的降水量和频率来反映暴雨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先确定一个基本条件,即过程降水中至少有一天的日雨量≥30毫米。然后统计全旗所有乡镇符合基本条件的1天、2天、3天……6天的不同天数连续过程雨量,将所有乡镇雨量样本汇总排序,按照第98、第95、第90、第80、第60百分位数分别确定不同天数对应的雨量阈值,划分为5个等级,由此划分出不同天数暴雨过程的各级降水强度范围。

对每个乡镇求出各强度降水的总次数,除以该站的观测年数得到暴雨频次。将各乡镇的不同等级降水频次归一化后,从5-1级依次取权重系数为5/15、4/15、3/15、2/15、1/15,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站点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

3.2 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和区划

孕灾环境主要考虑地形和河网分布。地势越低、高差越小、河网越密集的地方越容易孕育洪灾。根据察右前旗实际,地形采用高程及高程标准差的不同组合赋值。在GIS中采用100米×100米的网格分别计算了地形高程标准差和河网密度,得到地形指数分布和河网密度。经归一化处理后,取地形权重为0.6,河网权重为0.4,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各格点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指数。

3.3 承灾体易损性评估和区划

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仅反映了暴雨可能产生的危害大小,而实际造成危害的程度还与承灾体的情况有关。同等强度的暴雨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的损失往往要比发生在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大得多。本文重点考虑社会(人口)、经济(GDP)和农业(耕地)等三个方面,选用地均人口、耕地和GDP来作为暴雨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指标。将上述数据归一化后,用专家打分法,取人口密度的权重为0.4,耕地比例的权重为0.4,地均GDP的权重为0.2,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各乡镇的承灾体易损性指数。

3.4 抗灾能力评估和区划

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综合只能表明一个地方灾害的自然风险,抗灾能力的强弱也是风险评估不可或缺的。在抗灾能力分析中考虑了人均GDP。人均GDP表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值越大,表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抗灾能力越强;反之亦然。人均GDP的归一化值,即为全旗抗灾能力指数。

3.5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考虑抗灾能力,将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和抗灾能力等4个评价因子指数,代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模型。根据专家打分以及和历史灾情对比,采用等权重(四个评价因子权重系数均取1)方法计算灾害风险指数。采用3级分区法将察右前旗划分为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低风险区 。各区评述如下:

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察右前旗中部。这些区域暴雨危险性较高,河网密布,孕灾环境敏感,承灾体易损性中等,人口密度较大,易损性最高,抗灾能力强,综合来看,洪涝灾害风险最高。

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察右前旗中西部和中东部地区。这些区域暴雨危险性中等,孕灾环境敏感性中等,虽然易损性中等,抗灾能力偏低,因此,洪涝灾害风险一般。

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察右前旗西南角和东北部的小部分地区。这些区域暴雨危险性一般,孕灾环境不敏感,人口密度小、易损性低,因此,虽然抗灾能力较弱但洪涝灾害风险最低。

3.6风险区划结果验证

用历史洪涝灾情资料和区划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区划结果和实际灾情基本符合,高风险区察右前旗中部灾情最重;低风险区的察右前旗灾情边境较轻。

图3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4结论与讨论

本文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在分析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及抗灾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察右前旗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建立了包括气象资料、民政灾情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GIS资料在内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数据库,采用专家打分法及加权综合法建立了暴雨洪涝灾害各评价因子和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将察右前旗暴雨洪涝灾害分为高、中等和低三个风险区,并用历史洪涝灾情资料、典型大涝年洪水淹没区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区划结果和实际灾情基本符合,可为有关部门灾害管理和减灾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2009(02).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3

关键词:洪涝灾害;畜牧业;动物疫病;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9-0055-02

洪涝灾害包含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据自然灾害数据库统计,在我国各类型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方面(图1),洪涝灾害发生率最高(3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水灾发生,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导致大量的农作物受灾和成灾,分别约占耕地面积的10%和 5%。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1 100亿元,约占同期全国GDP的1.8%(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 1991、1994、1998、2010和2016年,该比例可达到 3%~4%),约是美国(0.03%)的60倍,日本(0.22%)的8~9倍。2000年以来的洪涝、地震、地质、海洋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五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中,洪涝灾害占到8成以上;死亡人口数量指标也是洪涝灾害排名第一,约占6成,足见我国受洪涝灾害影响程度之深。洪涝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1]。

1 洪涝灾害对畜牧业影响

洪涝灾害对畜牧业影响也较为严重,在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造成大量畜禽的直接死亡。2000-2011年,全国因洪涝灾害造成大牲畜死亡年均140.79万头(只),其中2008年死亡数量最多,为350.8万头(只),其次分别为2010年、2005年、2011年和2006年,均超过了年均大牲畜死亡数量(图2)。总体来看,畜牧业近年来受洪涝灾害影响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损失尤为严重。

2016年6月以来强降雨导致全国多省市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据有关部门调查,6月份以来的洪涝灾害已造成河北、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的2 996万多头(只)畜禽死亡,其中死亡生猪66万头、家禽2 912万羽、大牲畜近3万头、羊12万只,倒塌损坏栏舍超过 949万m2,损失饲草料近46万t,受灾草原面积逾 1.07万hm2,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3亿元。其中湖北、江西、湖南和贵州最为严重[2]。

2 洪涝灾害对水源的影响

洪涝灾害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佟延功等[3]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对哈尔滨市洪涝灾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动态监测,发现灾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受洪涝灾害影响有所下降,污染程度较高。洪涝灾害淹没安全水源,破坏供水系统和基本卫生设施,又使得垃圾、污水、人畜粪便等漂流漫溢,最终导致肠道传染病、疟疾、血吸虫病等疫病和传染病暴发概率大幅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和动植物健康。

3 洪涝灾害对动物的影响

发生洪涝灾害时,大量畜禽因灾死亡,尸体腐烂,病原容易感染扩散,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环境;畜禽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侵袭,造成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血吸虫病、炭疽、猪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等多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2001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有31个县(市)发生猪瘟疫情,病猪6 858头,死亡猪3 252头;猪丹毒发病县(市)数49个,发病村和场数高达1 756个,发病猪65 377头,死亡猪7 217头,是2000-2010年发病数量和死亡率最高的年份。2001年10月,在黄石大冶市发现高致病禽流感,随后在黄冈、孝感、襄阳陆续发现。2002年高致病禽流感向南扩散,广东、湖南等地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与该年份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内在的联系。

4 洪涝灾害后动物防疫工作重点

洪涝灾害不仅给畜牧生产带来直接损害,同时由于动物尸体、应激、饲养环境、防疫条件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也极易造成灾后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为将疫情消灭在萌芽阶段,保障涝涝灾后无大疫,洪涝灾后动物防疫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收集动物尸体并无害化处理

受灾过程中,不少畜禽被淹,大量死亡。动物尸体内带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如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任其腐烂发臭,病菌会随水流、空气四处扩散,不仅污染环境,还易引起人畜疫病流行。受灾地区要组织人员收集动物尸体,要尽最大能力全范围搜索,避免遗漏;搜索还要早行动,以免尸体腐败。收集到的尸体可就地选择高岗地带深埋或焚烧处理,也可转运至无害化处理点进行集中处理[4,5]。

4.2 消毒灭源

由于洪灾期间粪池漫溢,溺死畜禽和各种污物随水流动,水源圈舍等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养殖场(户)要做好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扫消毒工作。重点是畜禽舍及有关生产设施、屠宰场(点)、畜禽及其产品加工、销售场地、仓库、中转场地、牲畜市场、农贸市场、饮水源、畜禽运输车辆、用具等。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便、便宜、适宜的消毒剂,并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动物尸体滞留地或撒布生石灰或喷雾消毒液;运输车辆、工具根据材质选用无腐蚀性质的消毒剂喷雾消毒。养殖场、圈舍、场地周围采用喷洒消毒液的方式进行消毒,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木质工具及塑料用具采取消毒液浸泡消毒;污水沟、水塘可投放生石灰或漂白粉。另外,高温高湿、污水横流易滋生蚊虫,造成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病的传播,应做好洪涝区域的杀虫灭鼠工作,可通过喷洒灭蚊虫的化学药品,投放灭鼠药、捕鼠器等方法杀虫灭鼠[6]。

4.3 预防免疫

重点做好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对所有家禽实施禽流感免疫,特别是做好鸭、鹅等水禽和饲养周期短的肉鸡、肉鸭的免疫;对所有偶蹄家畜实行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生猪实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强制免疫,母猪配种前、仔猪断奶前要进行一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化免疫;对新补栏畜禽及时补免。同时做好免疫效果检查,对抗体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及时补免,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

4.4 疫情测报

组织人员对受灾地区逐村逐户开展临床巡查监测,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巡查记录。并结合当地畜牧业生产、动物防疫、屠宰加工和畜群流通情况,分析掌握辖区内疫情发展趋势。加强动物疫病的采样监测工作,监测出的阳性畜禽要严格按要求及时进行处置。另外,要加强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充分发挥基层防疫员、兽医门诊、养殖场(户)的积极性,发现疑似动物疫情或可疑病例时及时上报,必要时采集病料送当地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4.5 检疫监管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切实加强饲养、屠宰、经营、加工、运输、储藏动物及动物产品监管,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监督检查,有效防止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要严格查物验证,发现可疑疫情,立即按规定报告和处理,坚决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进一步规范活禽市场监管,严格定期休市和消毒制度,对重点活禽市场实行每周定点检测。要密切配合工商、卫生等部门,逐步取消大中城市城区和人口密集地区活禽市场,有效防止疫源传播和扩散。

参考文献:

[1] 李 宏.基于国民财富损失控制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研究[D]. 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 刘林青,付 雯,张淼洁,等. 洪涝灾害地区动物疫病形势分析[J]. 中国动物检疫,2016(8):1-2.

[3] 佟延功,吕玉芹,杨 超.哈尔滨市洪灾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及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1,17(6):539-540.

[4] 曾凡胜,陆小梅,林 浩,等.自然灾害后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92.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4

摘要:

洪涝灾害范围是表征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物理参数,是洪涝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面站网观测数据和实地调查核查等手段,是当前“天、空、地、现场”一体化开展洪涝灾害范围动态监测的研究前沿。针对洪涝灾害范围实时动态演变过程监测时效性受数据和信息提取效率制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HJ-1CCD数据利用区域生长算法的洪涝灾害范围提取模型。在研究多种地物目标的影像特征与光谱响应特征基础上,采用区域生长算法对2013年汛期黑龙江省抚远县洪涝灾害范围进行识别和判定。结果表明:汛期内稳定高频次获取的HJ-1CCD数据能为洪涝灾害范围识别和动态演变过程监测提供数据保障。区域生长法提取集中连片水体的效率高,能够将过去目视解译、人工勾画需要5h的工作量缩短到10min之内;提取结果宏观性强,在影响范围大的洪涝灾害范围动态监测业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洪涝范围;HJ-1CCD;区域生长;动态监测

1引言

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广、损失严重。据国际紧急事件数据库统计,2012年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受灾人数占全球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53%。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涝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据民政部统计,2013年,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口2284人,其中洪涝和地质灾害占61.8%;直接经济损失5808.4亿元,其中洪涝和地质灾害占32.4%。洪涝灾害范围是表征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物理参数,是全面客观开展洪涝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面站网观测数据和实地调查核查等手段,是当前“天、空、地、现场”一体化开展洪涝灾害范围评估的研究前沿。遥感技术具有客观、动态性强、实时性好、获取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对提高洪涝灾害范围动态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方法研究和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如1973年美国利用陆地卫星数据开展了密西西比河严重泛滥监测[1]。周成虎[2]利用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航空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图像,采用遥感信息自动分类处理和人机交互解译技术开展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遥感调查;周红妹等[3]利用NOAA_AVHRR数据采用模糊非监督分类、比值等方法对浙江省洪涝范围进行监测;魏丽等[4]利用NOAA_AVHRR数据对江西省洪涝范围开展动态监测;中国科学院借助卫星和航空等多平台采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对1998年全国范围的洪涝进行监测[5]。张树誉等[6]利用MODIS数据采用水体判别阈值方式对2003年渭河洪涝范围进行动态监测和估算。李健等[7]利用FY-3A、HJ-1A/B和EOS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对2010年吉林省洪涝灾害进行了遥感监测。李文慧等[8]利用MERSI数据,采用NDWI_EXs水体指数扩展模型,提高了洪涝范围提取的精度。何桂珍等[9]利用Radarsat和TM数据,以鄱阳湖区为例,开展洪涝灾害快速监测与评估。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利用地面高程、土地利用状况、排灌能力、历年受灾状况等地面资料,建立洪涝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业务运行系统[10]。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构建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数据库的基础上,设计与实现了运行稳定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业务系统[11]。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自2004年淮河洪涝开始遥感洪涝监测业务,之后应对了多次洪涝灾害,并借助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设计了洪涝灾害范围识别工具。综上,洪涝灾害遥感范围动态监测主要以重访周期高的低空间分辨率数据为主,兼顾中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环境减灾卫星(HJ-1)是我国发射的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卫星,具有重访周期高、幅宽大、空间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等优势,有利于识别水体边界线,为洪涝宏观动态监测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选取黑龙江省抚远县为研究区,基于HJ-1CCD数据,在研究多种地物目标的影像特征与光谱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区域生长算法对2013年汛期黑龙江抚远县灾前灾后的水体范围进行识别,动态监测洪涝范围变化。利用HJ-1数据开展洪涝范围动态监测不仅可为减灾救灾工作提高技术支撑,还可提高HJ-1数据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拓展应用能力。

2数据源

2.1研究区概况黑龙江省抚远县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中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介于133°40′~135°5′E,47°25′~48°27′N之间(图1),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长严寒,夏短炎热,秋季多雨,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mm,境内有大小河流56条,湖泊泡沼700多个。研究区内主要植被为牧草和大豆。2013年入汛以来受本地降雨和境外客水叠加影响,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出现特大洪水,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黑龙江抚远段超警戒水位近60d;洪水与内涝并存,险情多发。

2.2数据源利用HJ-1CCD数据(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开展洪涝范围动态监测。2008年9月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环境减灾A、B星送入太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A、B星是两颗光学小卫星,各搭载一台宽覆盖多光谱相机(CCD)。同时,A星上搭载了一台高光谱成像仪,B星上搭载了一台红外相机[12]。单景HJ-1CCD影像能覆盖研究区。本文选取了洪涝灾区灾前和灾后两颗卫星的10景数据(表2),其中灾前数据1景、灾后9景,所获取的CCD数据图像清晰,为洪涝范围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条件。本文选用的CCD数据为2级产品,分波段以压缩包的形式存储。首先对数据进行解压缩和波段合成,然后利用几何精校正过的TM影像开展几何精校正[13]。

3研究方法

3.1典型地物CCD影像特征不同地物类型结构特征差异很大,对入射光的反射、吸收、透射不同,造成不同地物在HJ-1CCD上具有不同的几何特征和光谱特征。HJ-1CCD标准假彩色合成影像通过目视判读,能清楚识别各种典型地物[14]。山区、水体是自然地物,形状不规则,图型随机,纹理破碎粗糙;居民地、道路和农田是人工地物,形状相对比较规则,纹理相对比较整齐。图2(a)为山区,植被覆盖高,植被在近红外和红波段强反射,表现为红色调,颜色不均一;图2(b)为居民地,城市下垫面组成成分复杂多样,光谱特性复杂,在CCD图像上表现为以白色调为主,黑、红、白、蓝颜色相间;图2(c)为道路,铺面材料不同,光谱特征不同,常表现为灰白色;图2(d)为农田,在近红外和红波段强反射,表现为浅红色调;图2(e)为过水农田,农田中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且不均一,水的强吸收特征,导致呈现黑、红、蓝颜色相间;图2(f)为水体,水体对光具有吸收作用,不同浑浊度的水体呈现不同的色调。

3.2典型地物光谱响应特征利用对数残差法对CCD数据开展辐射校正,得到相对反射率图像。根据影像选取山区、居民地、道路、农田、过水农田、水体等主要地物的样本,测定光谱值,得到光谱响应曲线。由图3可知,水体与其他地物光谱特征差异较大,相对反射率最低。在第一和第三波段,水体与山体的相对反射率比较接近,难以区分。水在近红外波段吸收大量的能量,导致在第四波段,水体的相对反射率与其他地物的相对反射率差别最大。

3.3洪涝灾害范围动态监测洪涝灾害范围提取是以灾前、灾后多时相遥感数据为主,辅以灾情信息、气象数据、现场信息和舆情信息等数据,采用区域生长算法分别提取灾前、灾后水体范围,然后利用变化检测方法开展灾害范围动态监测。灾前灾后水体提取利用的是区域生长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具有相似准则的像素空间聚类过程,即由一个种子像素(P0)出发,通过设置阈值,从其领域中搜索辐射特征和几何特征与其差异最小的像素(P1),对于P1进行同样的搜索,得到与其差异最小的像素(P2),若P0=P2,则满足同质准则。否则,令P0=P1,P1=P2,重复迭代搜索,直至目标区内全部符合条件的像素都被聚类,构成区域[15]。要获得理想的空间聚类效果,首先要选择种子像素,需满足如下条件:①必须在水体覆盖范围内,且与水体边界有一定的距离;②种子像素与其周围的像素有较高的相似度、且灰度均匀,均匀的灰度才能生长出更大的区域[16]。如果区域中目标灰度分布不均匀,则需要将图像进行分块,以获取较好的区域识别效果;③种子核心区能反映出目标水体的整体亮度分布。种子像素的设置对空间聚类效果影响很大。洪涝灾害发生时,不同河段水体的浑浊度差别很大且具有不同水深,造成水体辐射特征差异大。本文以2013年9月10日图像为例,利用区域生长法和水体指数法分别提取水体。图5(a)~(c)分别代表了种子像素放在不同的相对反射率区(阈值为30)获得不同的水体聚类区(图中黄色三角形为种子像素位置)。可以看出,利用区域生长法提取水体时,种子像素的反射率与目标水体的整体平均反射率相差较大(图5(a)和图5(b))不能提取聚类出理想的效果。种子像素的反射率与目标水体的整体反射率越接近,聚类效果越有效。同时,比较区域生长法(图5(c))与水体指数法(图5(d))可以看出,水体指数法识别结果细节更明显,能对整景图像进行提取;区域生长法重点侧重集中连片水体的提取;如果要实现整景图像提取,需采用设置多阈值、选择多个种子像素的方式来实现;区域生长法能去除不必要的细节信息,更能满足灾害范围监测业务的需要。例如图5(d)中水体中央的植被已被水淹,属于洪涝灾区,不需要作为植被信息单独提取出来。

4研究结果

采用区域生长算法对抚远县洪涝范围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如图6和表3所示,洪涝灾害范围变化明显。2012年11月1日灾前水体面积为168km2,2013年9月7日起受本地降水和境外客水增加的影响,加上研究区地势低洼,河水倒灌淹没沿江农田,水体面积增至1138km2,增加了5.8倍;之后洪水范围不断扩大,峰值出现在9月10日,为1382km2。然后洪水水位从下游开始逐渐下降、水体逐渐消退。根据自2013年9月7日起淹没历时可能导致的农作物损失,来划分不同程度的受灾范围。淹没历时大于7d为重度受灾,淹没历时大于3d为中度受灾,淹没历时大于1d为轻度受灾。

5结语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5

[关键词] 洪涝灾害;CiteSpace;研究力量;热点;前沿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39-3

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Li Chun Xu Yanl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32)

Abstract: Taking fifteen years' SCI pap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district from 2001-2015 as objects, with CiteSpace as tool, the research agencies, hotspots, frontiers and future tendency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encies carrying out flood disaster researches in Beijing were mainl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d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The research hotspots were regional flood disaster, climate and flood disaster, flood disaster caused by related activities, and related fundament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frontiers were mainly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decline tendency.

Key words: flood disaster; CiteSpace; research strength; hotspots; frontiers and tendency

洪涝灾害是世界上最主要、且频繁发生的灾害之一。我国地形地势复杂,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较大,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导致洪涝灾害突出,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总体来说,北京地区处于持续干旱状态,但汛期降雨时间短强度大,给城市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部门带来全新的挑战[2]。近几年来,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一大研究热点[3-6]。

本文拟以CiteSpace软件为工具,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文献数据为样本,对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分析,以期为洪涝灾害领域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相关管理部门精准把握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资源状况提供情报支撑,从而提高研究成果对北京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数据库。SCI数据库为国际通行指标,它在评价高校院所的研究实力,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10]。本研究以Flood、flood control、flood disaster、rainstorm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研究数据采集时间跨度为2001-2015年,然后从中筛选出北京地区科研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包括北京地区科研人员与外省市或国外人员合作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到SCI论文总数442篇,共有204家科研机构(包括与北京地区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相关单位)参与了相关研究。

2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领域研究力量分布

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有6个,分别是: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北京大学(Peking Univ)、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 Meteorol Sci)、中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China Inst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Res)。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 Univ)、中国石油大学(China Univ Petr)、国家气象局(China Meteorol Adm)、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 Geosci)等机构的SCI发文量也较多,同样是北京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在该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均为中央在京单位,充分体现了该领域“国家队”的科研实力。

另外,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与其它机构的合作较多,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与其它机构的合作最多。

3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领域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广受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和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科学专题。通常来说,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核心和精华,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出F频次高的关键词通常被看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11-13]。本研究即利用关键词,借助CiteSpace软件来确定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分析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分别是“防洪”(flood control),出现的频次为29次;其次是“黄河”(yellow river),出现27次;“气候变化”出现19次,位居第三;频次高于10的18个高频短语详见表1。从这些高频词归属的类别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一是区域问题与洪涝(如华北、华东、东北、黄土高原、长江、黄河);二是气候与洪涝(气候变化、天气研究、大雨、自然灾害、降雨强度);三是相关活动与洪涝(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四是相关基础研究(水文模型、土壤浸蚀、土壤湿度)。据此可以认为,北京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向上。

从中心度这一指标来看,“防洪”、“黄河”两个名词的中心度在0.1以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长江、水资源、气候变化、水文模型和华东等短语的中心度也都在0.03以上,说明这些问题与洪涝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4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前沿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所提供的词频探测功能,考察某时间段内词频的变化,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突现词,burst terms)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从而确定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未来研究趋势 [14]。本研究将检索到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得到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研究前沿。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防洪(flood control)、黄河(Yellow river)、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其次分别是长江、华北(north china)和华东(eastern china),表明关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受到研究人员的较多关注,参与研究的人员较多,从发展趋势上看,这些主题的研究未来仍有可能持续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但从“突现”的角度来看,突现强度较高的则是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decreasing trend)等主题词。虽然学术界对这些主题词所代表的方向关注的时间或长或短,关注的科研人员数量有多有少,但不例外的却是它们的“突现性”,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时间内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有关于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华北平原的研究、关于相关问题递减趋势的研究等等。关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研究热潮开始于2011-2012年,在至今为止的几年内持续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关于华北平原的研究,在2013年突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峰并有望持续一段时间;关于降雨强度、干旱期递减等相关问题递减趋势的研究从2011年来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可以认为,以上四个方向为首的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得到更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取得更多更深入的科研成果。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国家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实力也较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最多。根据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为区域洪涝灾害、气候与洪涝灾害、相关活动(如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水文模型、土壤浸蚀、土壤湿度等基础研究。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为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SCI论文只是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不能全面代表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开展的所有研究工作。因此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状况,则应该对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田国珍,刘新立,王平,等.中国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其成因分析[J].灾害学,2006,21(2):1-6.

[2] .北京城市洪涝灾害的主因和对策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2011,12:27-28.

[3] 张凌.基于CiteSpace的竞争情报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0):1-8.

[4]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5] 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6] 王婷,付爽,王瑞焕.国内外云计算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J].情报探索,2013(9):20-24.

[7] 孙会军.我国高校园艺学科SCI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2(20):194-197.

[8] 袁天峰,李广德.SCI收录中国医学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与比较[J].情报业务研究,2003(10):106-108.

[9] 郑泉水,杨卫.从SCI论文统计数量看中国力学学科的国际地位和趋势[J].力学进展,2000(1):145-148.

[10] 郑祥,姜大千,张凯,等.从SCI统计数据看近15年MBR在环境领域的研究状况[A].2005年国际城市中水回用暨园林景观水治理技术研讨会[C].2006.

[11] 赵蓉英,徐灿.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3(12):9-14.

[12] 赵蓉英,许丽敏.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60-68.

洪涝灾害的成因范文6

关键词:近代;河南;洪涝灾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5902

水灾,也称洪涝灾害。洪涝包含着洪水和雨涝两方面的意思,但两者往往同时发生,难以区分,人们将它们通称为洪涝灾害。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其诱发的山洪暴发和堤坝溃决常常加重了洪涝的灾情。本文对近代河南的洪涝灾害进行梳理,粗略分析其影响及成因。

1近代河南洪涝灾害概括

河南近代洪涝灾害频繁,笔者根据《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1840至1949年间,河南出现旱灾的年头有93个,其中有34个年头受灾县数在50以上,可见近代河南遭受水灾的频率之大。《河南水旱灾害》一书也对河南近代的水患进行了整理,据该书统计,近代时期河南发生全省性不同级别的水灾共有56年,平均两年一遇,其大水灾年1年,区域性特大水灾2年。但实际上,河南近代水灾的严重性远不止此。

2近代河南重大洪涝灾害

近代河南洪涝灾害频发,尤其以1841~1843年,1855年,1921年、1931年、1933年、1935年、1938年等年度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

(1)1841~1843年间的黄河水患。1841年8月2日,黄河在河南省祥符汛地三十一堡处决口。署理河南巡抚鄂顺安在后来的奏折中回顾说,“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祥符汛三十一堡漫口,省城猝被水围,其非常之险层见叠出。”开封南门进水,城内水深数尺至丈许,官府民舍倒塌无数,人民荡析离居,城中万户哭声的灾难性场面。除祥符外,还有陈留、杞县、通许、太康、睢州、鹿邑、归德、陈州等州县遭受水灾。如“杞县城外黄水亦深五尺,种种危险情形,为从来所未有”。1843年7月,黄河又于河南省中牟县下汛九堡再次漫口,至今还流传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走万锦滩”。直至1845年2月2日(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决口才正式被堵合。连续数年的黄河水患给沿河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2)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铜瓦厢决口事件发生于1855年6月中旬。据8月7日上谕称:“(署东河河道总督)蒋启赐奏,下北兰阳汛三堡漫溢。……本年黄河水势异涨,下北厅兰阳汛铜瓦厢三堡,堤工危险。六月十八日以后,水势复涨,南风暴发,巨浪掀腾,以致十九日漫溢过水,二十日全行夺溜,刷宽口门至七八十丈。~下正河业已断流。下游居民,罹此凶灾,流离失所。”又谕:“兰阳北岸,为黄河上游,较丰北之距海较近者,迥不相同。据奏,漫水微向西趋,复折往东北,是已直注直隶、山东境内”。然而当时清政府把精力放在如何镇压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忽视了救灾,导致灾情甚为严重。加之豫西南捻军活动频繁之南阳诸地发生较重之旱蝗,使全省局势更加动荡。

(3)1921年特大水。1921年河南又遭特大洪涝。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是年“豫、苏、皖、浙、陕、鲁、鄂、冀大水,以淮河区域罹灾最重。灾区达二七,方里,鲁、豫、晋三省被灾区域一四八县,灾民九,八一四,三三二人。”在被水淹的各省中,北方以河南省灾区最广,计58县,其中“一片波及全境,田庐荡然者约占三十二县,风雨为灾秋成绝望者计二十六县。”

(4)1931年特大洪涝。1931年是中国的大水年,河南也遭受了严重的水灾袭击。《河南水旱灾害》一书将这次水灾称之为河南近代最严重的水灾。七、八月间,河南大部分地区阴雨连绵,结果造成山洪爆发,河流泛滥,八十余县不同程度遭灾。据当时的《民国日报》所载:“遭害最深损失最大者计有确山、镇平、鄢陵、桐柏、商丘、遂平、沈丘、邓县、潢川、襄县、信阳、罗山、西华、内乡、唐河、郾城等数十县治,一片,水深数丈,庐舍倾塌,秋蜀荡然,牲畜粮食漂流净尽。”从中反映出此次水灾给河南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

(5)1935年河南水灾。1935年是中国继1931年大水灾之后的又一个大灾之年,尤其以长江、黄河流域的洪灾为重,河南受灾严重。该年7月以后,大部分地区忽然暴雨不断,黄河漫溢,洪河、沙河、漯河、泊河泛滥,白河溃决,丹江、浙河暴涨。共58个县市受灾,其中偃师、淅川、新野、巩县、郾城、汝南、襄城、邓县、唐河、内乡、滑县、封丘、兰封等13县为重灾区。灾情最重之偃师城内房屋倒塌殆尽,伤500余人,财物损失不计其数,居民多逃奔城北一带村庄。县府临时迁往北窑村办公,后迁槐庙街。这是县城水灾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上海《晨报》惊呼:“偃师陆沉”。

(6)1938年花园口决堤。1938年黄河水患不同于以前,只因这次水患完全是人为所致。1938年6月为阻止日军西进,制定了“以水代兵”的策略,6月9日,花园口河堤被掘开,黄河之水由花园口穿堤而出,奔腾直泻东南,大部分沿贾鲁河经中牟、尉氏、鄢陵、扶沟,以下经西华、淮阳至安撤亳县,顺颍河到正阳关入淮;一部分自中牟顺涡河经通许、太康、亳县至怀远入淮。此外,还有一小部分自西华向南至周口,注入颍河。46遂出现了一场惨绝人襄的大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受洪水泛滥之灾的达44县、市,1250万人口,约67万公顷土地,遭受此次黄河洪水袭击,总计89万人口死于非命。

3近代河南洪涝灾害主要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