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例6篇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1

摘 要 本文以问卷法对甘肃省东乡县(东源乡、达板乡、果园乡、唐汪乡)四个乡村的200名东乡族妇女进行了健身观的调查,对他们健身观的趋向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籍以了解甘肃省东乡族妇女对健康价值观的理解。

关键词 甘肃省 东乡族妇女 健身价值观

一、前言

自古以来,健康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观,意指人们对良好健康状态正确、全面性的认识程度。本文试图对东乡族妇女的健身观进行调查分析,籍以了解东乡族妇女对健康理解与认识深度。这将对东乡族妇女开展与普及健康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的目的出发,对东乡县四个村(东源乡、达板乡、果园乡、唐汪乡)200名东乡族妇女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东乡族妇女健康观取向

依据东乡族妇女对健康观的评价结果,对14个原始变量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提取主因子,选取有较大贡献率的4个主要成份,作为分析原因的潜在因子。对原始载荷矩阵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载荷矩阵,按各主因子中载荷较高的变量所具有共同性质(其载荷量大50%以上)的公因子进行了主因子命名,确立了东乡族妇女的主要健康观有主到次依次为:健康就是身体好、健康与平时生活关系、健康与平时生活关系、健康与身心关系。

注明:X1=平时不生病、不吃药;X2=有病扛扛就好;X3=有病按症状买药吃就好;X4=有病及时上卫生所检查;X5=平时通过媒体(电视/书籍)了解健康知识;X6=健康是身体问题;X7=健康与心理无关;X8=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有关;X9=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无关;X10=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有关;X11=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无关;X12=健康在生活中非常重要;X13=健康在生活中不是很重要;X14=健康包含了身心两方面。

用Thmoson回归法计算各因子得分,求出东乡族妇女各主因子的均值,然后用T检验法对东乡族妇女健身观的认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1.在第1主因子中,因子载荷较高的因素是X6、X1、X2、X3。这表明第1主成分同健康与身体有关。健康是身体问题(0.653),平时不生病(0.580),有病一扛就好(0.535),得病按症状吃药就好(0.516)的身体有没有病有密切关系,可命名“身体好因子”,可归为健康就是身体好观念。从表2中可看到,东乡族妇女对健康就是身体好具有一致性认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在第2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2、X10、X8、X4,这表明第2主成分中健康在生活中很重要。健康在生活中非常重要(0.814),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有关(0.786),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有关(0.662),有病及时上医院(0.659),可命名“健康重要因子”,可归为平时重视健康观。对这一观念,东乡族妇女认同性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第3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3、X11、X9、X7。这表明第3主成分同平时不太关注健康有关。健康在生活中不是很重要(0.533)、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无关(0.515)、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无关(0.510)、健康与心理无关(0.504)的平时不注重健康有关,可命名“无意识因子”可归为无良好健康意识观。表2的数据显示,东乡族妇女对对这一因子的认识有显著性差异(p

4.在第4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4、X5。这表明第4主成分同深层次了解认识健康有关。健康包含了身心两方面(0.764)、平时通过媒体(电视/书籍)了解健康知识(0.694)的关系密切,可命名为“身心健康因子,可归为对健康与身心有关的认识观。从表2中看,东乡族妇女之间有较大的差异(p

(二)东乡族妇女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

东乡族妇女健身价值观内容取向的构成单一、有序,没有复杂的层次性,每种健康观取向的排序又依据她们所受教育,乡、县卫生宣传及体育活动开展,个体需要、兴趣、爱好、追求而不同。东乡族人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人们对宗教的祭拜非常虔诚,尤其是之前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在是精神上的依赖和寄托。东乡族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女童上学问题属于最为棘手的问题,东乡族仍然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迈入学堂,才有机会见识世面,女童的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重视,女性从小接受教育的情况大致是:6-8岁的学前女童80%可以完成小学学业,20%完全不上学或中途辍学,只有极少数高中毕业并上大学。虽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一些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东乡族的女性跟大都市的女性追求有所不同,她们事业心不强,她们是以贤妻良母为终身奋斗目标,丈夫的地位在她们心目中是很高的,妇女对自己的夫君完全顺从。

接受教育程度的偏低性、宗教的信仰、民俗民风的习俗使她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狭隘与片面性,故在健康全面认识上各有不同性。健康就是身体好,有病扛扛就好,这是他们对健康的单纯认识,有着一致的认同性(P>0.05);而落后的经济、文化使他们很少接触到现代社会发展的信息,与大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的改变仍有着一定的差距,致使他们对健康的深层次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健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平时的生活习惯、医疗卫生常识、健康是身与心相互健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R-型因子分析得出甘肃省东乡族妇女的健康观为:身体好就是健康、健康是重要的、健康与平时生活关联不大、健康与身心无关。东乡族妇女普遍认同身体好就是健康、健康是重要的,各村东乡族妇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对健康与平时生活关联不大、健康与身心有关的认识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东乡族妇女没有形成全面、正确健康观,这与东乡族妇女文化教育偏低、女童教育现状没有效改观,基础知识不够普及,甘肃经济与体育事业落后有关。

(二)建议

东乡族是我国甘肃西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在东乡族社会生产活动和人口再生活动中,东乡族女性与生活在农村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女性一样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东乡族女性在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并没有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在东乡族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中,东乡族女童上学问题属于最为棘手的问题,东乡族仍然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迈入学堂,才有机会见识世面,女童的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重视,这种情况令人堪忧,如果继续任其肆意发展下去,东乡族妇女的教育问题将不会有所改观,社会地位将会始终得不到好转。总而言之,要想在传统文化濡化的进程中彻底改善东乡族女性教育、社会地位等问题,最首要的任务是唤醒其自我意识,因此,营造环境、接受教育以及鼓励女性参加社会工作都可以起到萌生和强化东乡族妇女自我意识的作用,进而正确引导其正确、健全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晨鹰,张进辅.健康价值观结构探析[J].心理科学.2008.31.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49―02

投稿日期:2005-03-11

作者简介:尚保春(1966-),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笔者于2004年1―6月在新乡地区6所普通高校中就大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知现状进行了调查,拟掌握他们对《标准》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促进《标准》在普通高校的贯彻与实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高等机电专科学校、新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平原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6所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设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问卷调查表。于2004年1月-6月在6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687份,剔除异常问卷23份,有效问卷1664份,有效回收率92.44%。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检验,认为问卷可行,具有较高效度;问卷回收后,间隔一个月采用小范围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相关系数r=0.893,P<0.01,表明问卷具有较高信度,符合社会学要求。

1.2.2数理统计法原始数据由Microsoft Excel储存,并建立数据库;数理统计由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调查显示(表1),有89.66%的大学生认为“健康第一”的观点是正确的;有87.20%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良好总称;79.45%的大学生认为体质健康是指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可见,多数大学生对健康、体质健康具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被大学生所接受,反映出“健康第一”的教育在普通高校卓有成效。

2.2大学生对《标准》的认识与接受程度 在“你是否知道《标准》和《实施办法》”的调查中(表2),98.64%的大学生表示肯定,其中有32.51%的大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上讲授、12.68%是通过自学、43.45%是通过测试、11.36%是通过学校的宣传;另外,就大学生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内容、要求等具体细节性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当中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说明普通高校对《标准》和《实施办法》在大学生中的学习与宣传欠缺有关。

调查数据表明(表2),99.7%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标准》所测项目,65.20%的大学生认为《标准》的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能正确反映出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相比,你是否更喜欢《标准》”的调查中,有94.41%的大学生表示肯定,67.61%的大学生非常想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91.35%的大学生对实施《标准》的总体感觉比较满意、可以接受。这充分说明《标准》和《实施办法》已渐渐被大学生所认可、所接受。这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有利于《标准》在普通高校的推广与实施。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大多数大学生对健康具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调查表明:89.66%的大学生认为“健康第一”的观点是正确的;87.20%和79.45%的大学生分别对健康和体质健康的概念有正确的认知。

2)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标准》和《实施办法》只是停留在了解、知道的水平;半数左右的大学生对其主要内容、要求等具体细节性问题的把握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还显得较为欠缺。这与普通高校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宣传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进行学习欠缺有关。

3.2建议 1)学校或体育教学部应加强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宣传,充分利用体育课、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专题讲座等渠道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进行学习,以加深大学生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理解与认识,迅速提高他们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认知度。与此同时,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健康理念,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并使他们掌握一些增进健康的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

2)体育教师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掌握一些有利于增进健康的知识;同时,高校也应有组织、有目的的对体育教师进行健康知识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3

1•1病人方面

1•1•1病人(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1]多表现在老年人群、农村地区;一旦老年人轻视自身疾病的观念形成,就很难改变过来,这是性格特征;由于农村部分地区卫生条件差,自我保健意识淡薄,长期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偏食、个人卫生差等影响了身体健康。加之经济条件受限,致使多数病人的需求仅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痛苦。

1•1•2病人自身文化层次差别大:病人中有来自领导阶层的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工厂职工、农民以及文盲人群,他们之间的理解力、意志力不同,能否接受健康教育并且落实到行动上,其差别很大。

1•1•3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偏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地位低下,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凡事相信医生的解释,影响了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加上医生与护士之间对病人解释不一致也易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

1•1•4获得医学知识的渴望程度也不尽相同:自身疾病的重视程度、家庭负担轻重、社会地位的高低等相关。

1•2护士方面

1•2•1缺乏教育时间: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少,护士工作负担过重,时间缺乏,把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分割开来,视完成躯体护理的职责为重点是影响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2]。

1•2•2相对滞后的护理观:调查结果表明,护士普遍对现代护理缺乏全面的认识,许多认识仍受着传统医学的模式的影响。调查中17•3%的护士认为护理是非独立学科,从属于医疗;66%护士认为生物学因素是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11•4%的护士认为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无关。

1•2•3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护士不能很好地运用护理程序为框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往往对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缺少对教育效果的监测评价。由于目前医院的护士以中专毕业为主,占80%左右,其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的需求,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3],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缺乏有关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对患者实施完整高效的健康教育。

1•2•4不愿承担教育义务的心理倾向:传统的病房等级制度使护士个人没有教育的责任及权利,不愿增加工作的负担,缺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调查表明,护士能否主动给你讲解病情,护士能否经常与你交谈的肯定率较低,仅占63%[3]。

1•2•5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程式化,缺少个性特点,难以满足一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的需求。教育方法以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出院指导内容简单、抽象,病人不易接受。

1•2•6护理管理上缺少管理督促,如缺少对健康教育效果的监测评价,使之流于形式。

2对策

2•1普及对各层次护士现代护理理论的教育,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3]。目前的临床护士多数接受的是中专教育,且教育内容偏重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加之长期在传统医学模式下工作,对现代护理观认识不足。有调查表明,护士对护理观认识的整体水平差距很大,仅8•66%的护理人员认识水平较好,而50•4%的人认识水平在较差以下。这一结果提示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已相对滞后于护理模式的变革,严重地制约了整体护理模式的推进。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

2•2强化基础培训,提高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根据护士的教育需求特点,努力抓好3个层次的教育培训:一是学校教育,在护校中要尽快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临床培养有教育能力的适用型人才;二是继续教育,把护士教育能力的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大纲,规定不同职称护士接受健康教育培训的学分,如通过院内举办培训班、各种讲座、外送参加短期学习班的形式,使护士基本掌握有关行为科学、传播学和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开设病人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编写健康教育教材。三是临床带教,为不同职称、学历和年资的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年资护士(重点对护师以上人员、本科和大专毕业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带教作用,提高护士教育水平[4]。

2•3医院应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特点与需要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对住院病人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7]。

2•4强化角色意识,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4]: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护士注册法学习,强化护士履行教育义务的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病人健康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护士是病人教育的主力军。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4

【关键词】育龄妇女;生殖健康;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走向城市,对生殖健康的需求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在农村生活的育龄妇女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生殖健康的了解较少。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育龄群众对生殖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内容,对我们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教材及经验可以借鉴。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以育龄群众的需求为目的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为长期居住在农村的育龄妇女,并且能独立回答自己的所需。工作人员是能够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保健服务的技术人员。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资料来源在河口区长期居住的农村育龄妇女,自2010.01―2012.01在服务站接受健康查体的21-49岁的农村育龄妇女。随意抽取512人(平均年龄35岁)21-35岁占65.7%,36-49岁占34.3%。小学以上文化占69.3%,小学文化占22.9%,文盲占7.8%。发放调查问卷512份,收回508份。参与面对面咨询的212人占41.4%。

1.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涉及育龄群众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生育子女数、夫妻性生活是否和谐、对妇科疾病的认识、男性参与生殖保健是否有必要等16个问题。为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资料的可靠性。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调查前的说明,把涉及的内容讲解清楚。尤其涉及夫妻性生活方面的知识,技术人员为其解释。在本站填写的调查问卷工作人员统一收回。(其中四人自己拿走没有收回)参与咨询的人员,由技术人员认真、详细、如实填写。

1.3结果

1.3.1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识从调查结果分析,①52.5%的育龄群众对生殖健康知识持有模糊的认识,对生殖健康的意义不明白。②16.1%的育龄妇女认为生殖健康就是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不明白生殖与生育的概念。③对生殖健康男性参与72.4%的育龄妇女不明白,认为生殖就是女性的问题,与男性无关。

1.3.2对生殖保健知识认可的态度以及获得途径在调查的对象中希望了解生殖保健知识436人,占85.2%;无所谓的56人,占10.9%;不需要的人,占3.9%;认为男性参与生殖健康的141人占27.6%,认为男性无需参加的296人占57.8%,无所谓的74人占14.6%;认为通过医务人员获取的236人,占46.1%,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体获得276人,占53.9%。

1.3.3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对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同在所调查的育龄群众中,选择了21-4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5岁。文化水平不同所需及了解的生殖健康知识不同,高中以上(含高中)116人,占22.7%,小学以上文化(含有小学)311人占60.7%,不认字85人占16.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及所需健康知识,包括男性知识及优生优育知识,并且希望妇科方面的预防保健知识,小学以上文化者所需的内容少,对男性的参与很多的是不理解,对优生知识的需求很低。

1.4相关的分析

1.4.1通过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水准,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和需求不同,而且年龄在43-49岁的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的了解极少,需求不高年龄较大者文化程度较低者对男性的参与不理解,而对优生优育知识的需求更少,文化水平较高、年龄较小者对生殖健康的需求较高而且面广。可以看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的需求也高,生殖保健知识不断增加,但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者,对生殖健康的需求较低。

1.4.2育龄群众希望得到生殖保健知识的内容生殖保健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育龄群众的需求会因年龄、地区的发展、文化程度的不同而需求不同。21-35岁处于生育期的育龄妇女不仅希望得到妇科疾病方面的知识而且对优生优育知识的需求较大,对男性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而且希望得到技术人员的指导,对于35-49岁的育龄妇女对优生优育的需求较低,对男性知识的需求甚少,但希望得到一定的妇科疾病的防治知识。但获得途径不是很明显。

1.4.3育龄群众对生殖保健在农村推广的认识75.6%的育龄群众认为有必要,意义很大;22.2%的认为注意自己保健,推广的意义不是很大;2.2%认为没有必要。为什么进行生殖保健,72.3%的认为利于优生,利于自身的健康,19.6%的认为是防治疾病,8.1%认为生殖健康与自身的健康关系不大。

2对策与建议

2.1重点加强技术力量,同时搞好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村级计生专职主任及小组长的业务培训,选一批文凭高,素质高的青年加入到计生队伍中。集中培训考试上岗,做到管理人员懂生殖保健,技术人员懂咨询,指导育龄群众掌握好生殖保健知识。

2.2提高思想认识生殖保健是一个新的课题,首先管理人员认识到位,到育龄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让育龄群众认识到位。我们的工作态度发生质的转变,由被动的服务变为主动的服务,主动讲解,主动宣传,让育龄群众在被动接受中主动参与。利于生殖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搞好宣传一是编辑服务手册,采用易懂的图文集中在手册中,发放到育龄群众手中;二是充分利用村级人口学校,农闲时间对育龄群众进行讲解、播放VCD、纪录片等形式,对育龄群众进行灌输和强化;三是实例讲解,在各种形式的宣教中,配合实物模型,进行示范讲解。可以增强育龄群众的直观感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此次调查的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来自城区及不能自立的育龄群众,但从调查中看到农村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意识差,需求是有而且各异,知识面小,层次低,因此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育龄妇女特有的需求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让育龄妇女满意,达到她们的需求,是我们的目的。

参考文献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5

[关键词] 干部保健工作;健康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b)-0129-02

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疾病谱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制度转轨等严峻问题,同时,社会中卫生保健需求量和卫生资源有限支付能力两者之间的矛盾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也日益突出[1],而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干部的整理健康知识认知水平,提前预防疾病和及时治疗,对我国干部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对保健工作的健康教育环节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评价,该研究对2010年7月―2012年12月干部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提升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市568例在职局级以上干部和离退休干部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其中男342例,女244例,其中74例对象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57例存在轻微心血管疾病,该项健康教育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受教育对象均同意。

1.2 实施方法

将医院干部保健科作为保健基地,对上述选取586例干部对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①由专门开展保健工作的人员制定专业的调查问卷和专科知识宣传小册,对上述选取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和发放专科知识宣传小册,调查和提升选取对象的健康知识认识程度,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②制定专业的保健录像,组织干部观看,同时组织和开展相应的健康讲座普遍提升干部对象的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加强干部对健康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③根据个别选取干部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咨询等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干部的健康情况以及健康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和宣讲;④根据体检的结果、实际临床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可以开展和举办各种专科知识健康教育讲座,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文书或者图片,开展电视教育、文字宣传教育;实施上述具有个性化、特性化的保健方案,提高保健干部的重视程度,如制定合理、科学的膳食方案,适量的运动,反复对烟酒等危险因素进行宣传等,从整体上增加保健对象的依从性,促使其康复,提前预防或及时治疗相关疾病[2]。

1.3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制定专门的专业知识调查问卷对上述选取对象掌握的保健知识进行调查,优秀:调查问卷完成率在90%以上,准确率在85%以上;良好:调查问卷完成率在75%~90%之间,准确率在75%以上;一般:问卷完成率在60%~75%之间,且正确率在60%以上;较差:问卷完成率低于60%,正确率在60%以下。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体检数据以及参检人数进行汇总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健康宣教情况

在开展健康教育前,357例保健对象对相关专科知识了解程度不够,甚至产生误解,占62.9%,且问卷调查优良率为52.3%;在实施健康教育后,提升了保健干部对疾病预防及治疗的认识程度,只有112例对象仍旧存在一定的疑惑或误解,占19.1%,问卷优良率为84.7%,上述两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体检情况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发现保健干部每年参加体检的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参体检率为85.5%,较2010年的65.2%和2011年75.4%有明显提高,上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对保健干部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及该遵循的原则

健康教育是通过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该活动有助于提升教育对象对保健的重视程度,自愿遵循或者采纳有利于健康的建议,消除或者降低危险因素对保健对象的影响,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升保健对象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4]。对保健干部实施健康教育,旨在提升干部的身体素质,提升干部对保健知识的认识程度,宣传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干部对自身健康的注重程度。

上述结果表明,在对选取保健干部开展健康教育后,干部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为84.7%较教育前的52.3%,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干部保健对象对健康保健知识的认识程度和注重程度,有助于促使保健干部从医疗被服务对象的身份转变为健康自我服务对象,这有利于缓解卫生资源的短缺情况。而对保健干部实施健康教育,促使干部的健康意识得到提升,其意义远远超过卫生工作要达到的目的。通过对上述保健干部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保健教育计划,并支持和收集干部教育计划实施后的反馈数据及评价数据,提高了保健对象及保健工作者对健康教育活动和疾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2 健康教育的评价

健康教育活动是否有效,主要在于保健对象对健康知识的认识程度是否得到提升,不健康行为是否得到改变,干部是否认同教育中宣传生活方式等[5]。通过对我市保健干部实施健康教育,发现整体干部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得到明显提升,而2010年以前参检率为65.2%,2011年参检率提升75.4%,2012年参检率提升到85.5%,较2010年增长了20.3%个百分点!即表明保健干部对自我保健的注重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在对健康教育进行评价时,还需要详细了解保健对象能否合理使用已有的卫生资源以及其发病率的变化情况,这有助于权衡健康教育对保健干部的影响能力。

综上,健康教育是一项合理调整和配合卫生资源的有效突进,对了解干部整体身体健康水平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干部保健意识,这对缓解医疗资源短缺,充分使用医院资源有着较为明显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华.老干部保健工作的综合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8):235-236.

[2] 张亚坤,陈春林.军区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形式分析与任务对策[J].东南国防医药,2009(6):568-570.

[3] 拓永东,孙鹏.干部保健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做[J].人民军医,2013(2):208.

[4] 陈丽萍.社区离休干部医疗保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社区卫生保健,2008(6):405.

对健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知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广大中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结构、认识体育项目,明确锻炼目的、掌握动作原理,从而提高其锻炼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为今后参加体育活动乃至终生锻炼打下基础。但在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也远未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经过调查,笔者认为,部分体育教师对于基础知识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依托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解读,通过对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的四个认识误区进行描述和分析,从教师层面探讨提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助力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质量提升,推动新课标的落实实施。

一、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中常见的四个认识误区

1.认识误区之一——对基础知识教学价值的错误认识

主要观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基础知识教学是技能教学的附属,可有可无。

存在问题:这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片面性认识所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属于典型的实践性学科,也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学科特点。但这不代表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很难割裂开来,而是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对技能学习而言,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发挥三点关键作用:其一,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技能和方法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其二,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运动项目的内在规律,为技能动作的掌握提供指导,并防止运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其三,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有助于良好的卫生和锻炼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任何轻视知识学习的想法必将对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

正确解读: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段描述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框架(图1),也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在课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课标修订组的相关专家在解读新课标时,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方法一起称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三基”。

2.认识误区之二——对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错误认识

主要观点: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就是健康教育,就是卫生与保健常识。

存在问题:这种认识来自于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曲解。“体育与健康”不是“体育+健康”,而应该理解为“体育为健康”。换而言之,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并非简单地在原来的体育课程中注入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是强化了课程的健康目标。变更名称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仍然是一门独立和完整的学科,其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范畴非常广泛,除了卫生保健等健康教育的内容之外,运动项目的名称、健身价值,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等同样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知识简单等同于健康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还会让基础知识教学“变味”,很难与小学科学、生物及生理卫生等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区别。

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性”特点非常突出,以其基础知识为例,几乎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组成一个综合的、有序的体系。对此,有学者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分为“体育类知识”和“健康类知识”,这种分类方法虽有人为割裂“体育”与“健康”密切联系之嫌,却较清晰地表明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远非单纯的健康教育。即便是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中的“健康类内容”,也是与体育锻炼实践密切结合的知识,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的知识。

3.认识误区之三——对基础知识教学形式的错误认识

主要观点: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等同于体育理论课。

存在问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长期以外,每逢雨雪天气,很多体育教师就在教室里安排一些运动常识介绍、体育比赛欣赏、安全锻炼知识等内容,向学生讲授运动知识。这种做法体现了体育教师在面对特殊天气状况的灵活性和责任心,本身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代代相传,却在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即体育基础知识只能通过理论传授的方式开展。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很多学校习惯在学期之初或者雨雪天气安排一定数量的体育理论课,讲解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加之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意识,一味照本宣科地讲解体育理论,其结果当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重视和兴趣,对体育理论课表现出厌倦甚至抵触情绪。

正确解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因此,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内容非常广泛,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形式多样的,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和固定的理论讲授形式。此外,正是由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辅,因此相当一部分基础知识可以与学生的技能学习紧密结合,以在体育实践课中进行渗透的方式来开展。总之,正确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认识误区之四——对基础知识教育途径的错误认识

主要观点: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只能通过体育课堂开展。

存在问题:这种观点是狭隘的课程观所致。由上所述,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范畴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也很多,其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已经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课外阅读书籍、报刊等途径有所了解。如果教师固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只能通过体育课堂传授的理念,过于死板地执行教学参考书上规定的基础知识教学,其结果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容易导致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厌烦的心理。

正确解读: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章节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出“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与健康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知识和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向其灌输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大课程观”,积极开发、整合和利用新课标提出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拓展到家庭、社区,往往容易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育教师提升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途径

作为课程标准的执行者,体育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推动新课标的实施,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势在必行。体育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和提升自身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能力:

1.强化意识——重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地位作用

在新课标的前言部分,增加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的描述,其目的在于强调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前言部分进一步指明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由于国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带来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指出“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众所周知,不良生活方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健康知识的缺失。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播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因为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是树立健康生活观念的前提,是培养健康行为、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根本保障。因此,体育教师要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认真研读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积极主动地开展并探索基础教学的途径方法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2.梳理内容——明确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

在提升思想重视程度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还应该通过对新课标“教学内容”部分的学习,梳理出课程标准对于基础知识具体内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新课标延续原课标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四级水平的划分方式,在保证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不同学段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统筹安排。在合理安排同一水平内各类知识点的横向分布基础上,新课标非常注重同一类知识在不同水平之间的纵向联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保持各水平之间的同类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以“心理健康”类知识情绪部分的内容为例,四个水平的要求依次可以概括为:水平一,体验情绪的变化;水平二,保持稳定的情绪;水平三,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水平四,能够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的情绪。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体育与健康各类知识点在新课标中分布的横向和纵向规律,在教学中力争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完整和递进顺序。同时,应该在对地区和本校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现有课程资源等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类教材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融入各学年和学期的教学计划,明确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制订详细的教学安排。

3.夯实基础——积淀基础知识的专业储备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如果想开展好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前提条件是自身相关知识储备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期刊,主动学习体育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最新的科学锻炼和健康生活理念,掌握运动项目的发展变化,拓宽知识的广度,拥有更新、更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善于联系运动实践,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挖掘技能背后的原理,拓展知识的深度,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以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为例,很多体育教师都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热身练习,并且指出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准备活动的强度和量要更加充足一些。但当学生问起原因的时候,却只能以“冬天肌肉不容易拉开,不做好准备活动更容易受伤”来简单搪塞,却不能够说出“肌肉的粘滞性随着外界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这一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与运动相关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够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用体育科学的规律、原理来解释和解决学生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口服、心服,提升教学效果。

4.深研教法——丰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

相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更为复杂,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更为灵活和多样。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根据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灵活地选择并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不同内容的特点,可采用运动实践渗透、室内理论讲解、专题活动教育以及环境影响灌输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以水平三“运动系统的基本构成”知识点教学为例,体育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技能教学中,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技术动作要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完成这些动作的主要骨骼和肌肉,以及其在完成技术动作中发挥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安排学生活动身体各部位时,要求他们同步说出活动部位名称,在身体练习的同时巩固了身体结构名称的知识。还有很多教师在开展“奥林匹克”知识的教学时,会结合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设计和开展一些应时的奥运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中了解相关知识。即便是对类似“营养饮食”等理论性较强,适合以室内课的形式讲授的知识,教师也要应该开动脑筋,尝试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一些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

从实际调查的结果看,体育教师对于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往往不及技能教学熟练和自如。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是丰富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由于基础知识教学的特殊性,这里所指的教学观摩,不应仅限于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时会带给体育教师很多新的启发和灵感。

5.科研支持——推动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发展

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同样适应于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首先,开展一些学生体质健康、体能发展和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横向比较或跟踪调查,有助于体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掌握身心发育的规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据此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方法,提升基础知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通过与基础知识教学相关的教学实验的开展,或者对已有教学实践的总结梳理,撰写科研论文,也有助于先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客观上对于学科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以研促教也是提升体育教师提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能够正视挑战,抓住机遇,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和提升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为新课标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毛振明,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3.

[3]胡永欣.对体育卫生如何融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法探究[J].体育师友,2011(3).

[4].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组织形式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