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范例6篇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范文1

《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是各大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企业中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对会计岗位分工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内涵与设计理念,明确了分岗位实训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要点,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组织实施;教学效果

各大职业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时,往往采用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所有会计账务处理的方式,以用友、金蝶等会计软件为平台,从软件自有的流程出发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能帮助学生认识企业内部整个会计核算的流程,但学生难以建立起软件操作与实务岗位的联系,同时也与企业的实际会计业务处理有较大的区别。因为企业会计核算无论是手工账处理还是电算化处理都是分岗位进行的,这种学习方式有悖于企业工作实际的组织。学生在课程实训后只会其中的操作,而很难将其与实际工作很好的衔接,会导致学习与实践的脱节。

一、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内涵与设计理念

1.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涵义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规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由会计主管、出纳、会计、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组成。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系统的会计岗位相对应,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在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会计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应用型特点,要求会计专业教学既要全面系统的讲授会计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开展分岗实训,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岗位意识和岗位工作认识程度,锻炼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以提高其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2.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设计理念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应该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着重进行能力的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采用岗位角色扮演的模式,采用分组、分岗、轮岗教学法,即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掌握了本岗位工作技能后再轮岗,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接触”。

二、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1.实施准备:分组与分岗

分岗实训中首先需要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使用仿真实训用具,使学生尽快熟悉会计工作环境,从而在与实际工作相仿的实训环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增强他们对会计这个工作的直观认识。其次要进行实训分组,合理的分组会使得学生由个人状态转变为与小组成员紧密结合的协作状态,在正式实训开展前还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分配到了相应的角色。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要求,遵循内部牵制制度,并结合对中小型企业主要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及一般实行一人多岗的特点,在会计电算分岗位实训中设置四个岗位: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记账会计人员和制单会计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五个岗位:总账会计、出纳、会计主管、工资管理系统会计、购销存系统会计。

2.实训内容

(1)掌握会计工作的岗位流程

在分组和分岗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该由教师明确实训小组所共有的目标及任务,然后在各个小组所确定的会计机构负责人的安排下,通过运用手工及计算机操作手段,模拟企业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仿真企业业务的处理程序。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流程具体包括:系统初始化和基础设置、创建账套、总账系统凭证的填制及审核、记账生成各类账簿、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购销存系统的处理及生成凭证,以及会计报表的设置与编制等。

(2)培养电算化操作的各项技能

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就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操作手段,模拟处理企业中的货币资金业务、购销业务、存货核算业务、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等业务的核算,要求学生掌握在电算化系统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分析并解决在实践中出现各类问题,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各会计岗位之间业务传递的程序及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环节,从而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全貌拥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3.与轮岗实训模式的结合

采用分岗模式,每位同学只能接触一种岗位,而对其他岗位,认识还是不太深,因此还要把轮岗应用到课堂实训中。在实训开展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而精细的轮岗安排表,可以让每一位参加实训的学生对本小组所有岗位的工作任务都亲身体验一番。这种做法与单纯的分岗实训相比,不但可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彼此沟通与相互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教学效果的分析

1.分岗实训启发了学生岗位角色意识

在分岗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教授和演示,而是转变为通过确定实训岗位的分工和职责,使得每位学生各司其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岗位角色意识,明确职业基础素质。

2.分岗模式体现了财务工作内部牵制原则

传统会计实训自始至终都由一个学生来完成业务的处理,既是出纳、制单,同时还是审核、主管,各种工作都是一人完成,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会计系统中各个岗位间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密切关系,而分岗教学模式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深刻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原

3.分岗实训全方位强化了学生工作能力

在分岗实训过程中,学生自己成为了一名会计,实训教室变成了企业科室,同学成为了同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模拟仿真训练中,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有了清晰直观的理解和认识,而协同完成各个岗位工作,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作者:常鸽 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宁靖华,肖湘蓉.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消费导刊,2014(3).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范文2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表1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明细表注:①要求学生先修“管理学”、“基础会计”课程,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②教师可根据拟安排的训练项目自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师和学生手册,规范每个训练项目的操作要求;③训练最好集中于一周内完成,时间可以安排在在大二暑假开始一周或结束一周;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缺乏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项目,并按照学生情况、场地情况及天气情况做灵活调整。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作者:刘建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邱吉福,高绍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会计学历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财经,2005,(4).

[2]李广平.基于职业导向的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范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113-04

一、样本的选取与分析

本研究以江苏、湖南、贵州三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学生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5份,有效问卷333份;共发放教师问卷60份,回收问卷58份,有效问卷58份。其中,接受调查的学生样本主要集中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所涉及的专业主要集中于加工制造类、土木水利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及旅游服务类专业;接受调查的中职实训课的女教师居多;实训课教师的学历集中在本科层次,其中“双师型”教师占48.3%;从教龄来看,实训课教师要么是只有5年以下教龄的初任教师,要么是具有10年以上教龄的资深教师,授课年级集中于二年级和三年级。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实训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是实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等,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合理程度。调查发现,目前中职实训教学目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所调查的333位学生中,能够明确了解实训教学目标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只有18%,37%的学生不太了解、7%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实训学习方向模糊。

关于实训教学目标的描述也是模糊、不明确的。从调查问卷(教师卷)和教学设计案例中发现,绝大多数实训课教师(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教学目标)都能够在教学设计时考虑教学目标,而且也能按照课程标准及实训大纲的要求编写教学目标,但在编写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混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笔者所收集的教学设计案例中,30%的案例写的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目标”,而且对其描述也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语来直接表示所要达到的目的。(2)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84%的教学设计案例中是以“培养学生……”、“使学生……”、“引导学生……”等句式来叙写实训教学目标,如“通过对各种手工艺针法的全面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对物流进出库流程的全面理解,培养学生合理分配储位、正确安全使用各种设备的能力。”这样的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实训教学活动,目标就算完成,至于学生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常常被忽略。(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仍然沿用的是课程目标用词,如大量地使用“掌握”、“充分理解”、“初步学会”等抽象动词等。由于这些行为动词的含义广泛、内容模糊,每个人对其理解也不一样,由此便不利于学生对实训教学目标的掌握,也不利于实训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但是这类词语可以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

2.实训教学目标导向不确定。

导向功能是教学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进行实训教学,其追求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都要受到实训教学目标的制约和影响。坚持什么样的教学导向,坚持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取向,都是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就目前的实训教学设计导向来看,主要有三种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发展为导向。《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也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该文件强调的应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因为“就业导向不是技能技术教学的唯一”[1]。但是,当前的中职实训教学目标设计导向并不明确。在所调查的学生中,51%的学生认为实训教学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所调查的教师问卷中,88%的实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对实训教学目标作适应性调整,但在实际的实训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将实训课上成了技工训练课,一味强调技能的重复操作和理论知识的巩固,没有突出职业岗位的要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

3.实训教学目标功能维度单一。

裴娣娜曾提出“现代教学应努力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它关注的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目标的全面性亦即多维发展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2]由此可知,教学目标的维度应该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训教学的目标也应是整体性的、多维的,既要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还应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但是,如今中等职业学校对实训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多地是强调对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巩固。在学生问卷的第14题“您认为通过实训教学的收获是什么”这一多选题中,一半以上学生的收获是提高了专业技能和巩固了专业知识,如表1所示。教师问卷的第5题:“在实训教学中,您注重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多选题)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实训教师在实训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如表2所示。这些都说明实训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并没有从多维的角度来设计实训教学目标,当然也反映出一种现象:实训教学目标的功能维度并不是多维的,实训教学目标的设计还缺乏合理性。

(二)实训教学内容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实训教学内容尚未体现职业能力本位。

调查显示,实训教学内容仍有一半的教学是照本宣科,难以结合新技术、新岗位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很多教师的实训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创新,大多数教师还是在实训大纲的依托下进行设计”……如此,学生通过在校的实训教学无法掌握本专业或者行业的前沿知识和前沿技术,无法形成发展自身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就只是停留在了解,甚至不了解层面,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和应用。

3.实训教学内容建构缺乏整合性。

实训教学并不是脱离理论教学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实训教学内容设计,实质上就是设计“工作过程知识”[3],而且这种知识是与理论知识相互关联的。因此,实训教学内容设计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出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性,即实训教学内容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的融通,以及学生“创造性”知识的获得,而不是将理论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割裂。如果实训教学内容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割裂了,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就目前中职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其建构还缺乏整合性,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仅有28%的学生认为实训教学的内容与专业理论内容是紧密融合的,59%的学生认为两者融合一般,甚至还有13%的学生认为两者融合不密切。另外,接受访谈的教师也说:“我们现在很多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后,知识和技能是割裂的,而且很多教师进行实训教学内容设计时,也只是局限于某一门课程或者是某一个项目,缺乏专业相关课程的整合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融合。”

(三)实训教学过程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代教学在目标上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在内容上的丰富性与选择性,则显然要求有一种自主探究(发现)的、强调合作和亲身体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进程和方式。”[4]事实上,中职实训教学设计并非如此,实训教学目标设计的模糊性与单维性,实训教学内容设计的落后性与割裂性,必然影响实训方式、教学方法等。

1.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是起指导作用。目前的中职实训教学过程仍受到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要么教师成了实训教学过程的主宰,要么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20%的学生认为其主体地位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58%的学生认为其主体地位体现得一般,仍然有22%的学生认为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且,通过观看实训录像案例发现,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教,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实训教学中的知识或者技能只是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2.实训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而言,尤其强调实践性教学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工学结合方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及国外的行动导向教学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通过调查以及对所收集到的教学案例分析后发现,目前的实训教学方法以演示――练习为主,通常是由理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然后由实训教师在实训场所操作和演示,最后学生机械地重复操作,而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甚少。在接受访谈的教师中,只有一位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常用到项目教学法、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其他三位教师都习惯于以演示――练习法教学。在教师所设计的实训教学案例中,虽然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标出了实训教学中将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演示――练习为主,而教学设计中所提到的其他方法却被忽略。

3.实训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组形式为主。

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既是丰富多彩又有章可循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其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其参照标准应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学生、教师、与学习(工作)环境之间呈现新型的“三角双向”的教学模式,以保证预期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无论是学生问卷还是教师问卷,调查结果都显示目前的中职实训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班组形式为主的。43%的实训教师在实训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是班组形式,44%的学生认为实训教师在实训教学中采用的是班组形式。班组形式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而言,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访谈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目前班组形式是大多数教师考虑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在实训中浑水摸鱼,而且教师很难顾及到所有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利。”

(四)实训教学评价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学要认真考虑人在复杂环境中成长的多姿多彩、变化万千这一‘柔性’特点,实行符合人成长特点的评价方式。”[5]那么,中职教师对实训教学评价是如何设计的?笔者围绕中职实训教学常用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设计问题调查发现,中职实训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实训评价方式不灵活,而且呈现单一性,这是中职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问卷中,当问及“教师在实训课中主要采用的考查和考试的方式是什么”的时候,30%的学生选择了“操作评定”,27%的学生选择了“理论考试”,只有20%的学生选择了“方式灵活多样”,在教师问卷中,选择“学生的制作作品或成果”的占45%,选择其他方式所占的比例略低。从对部分实训教师的访谈中也获知,实训教师大都是“对学生的作品或者成果”(即操作评定)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教师,首先是学生互评,然后学生自评,最后由教师评定。虽然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但是评价方式却很单一,以“操作评定”为主。

2.实训教学评价内容具有局限性。

实训教学评价,不仅评价的是学生对职业知识的获得、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评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各种表现情况,如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升、职业素质的提高程度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持续发展。但是,实训教师的评价内容还局限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评价作为学生职业能力重要方面的关键能力。34%的学生认为教师只对其专业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39%的学生认为教师只对其专业技能的提高作评价,对其专业态度的建立、关键能力的形成却评价甚少。接受访谈的实训教师也说,他们在评价时也只是注重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3.实训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教学只注重结果性评价,关注的只是教学结束时的静态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价值。由于实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操作评定为主,实训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就忽视了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师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4%的实训教师会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实训教学评价是一个与学生的实训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应贯穿于学生实训的全过程,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的变化、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安全意识等都应有所评价。但是,很多实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些内容的评价,从而忽视了学生参与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发展、变化等成长过程中的动态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存在基础的“二元”状态;第二,忽略现代教学理论对实训教学设计的指导;第三,缺乏对社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的透彻分析。笔者认为,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实训教学设计应做到:实训教学目标设计――明确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过程设计――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基于工作实践的实训过程设计;实训教学评价设计――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基于工作表现的真实性评价。此外,实训教学设计还应遵循定向性原则、衔接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如此才能设计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实训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桂龙,黄隽.“技术技能至上”不是就业导向性的体现[J].职教论坛,2008(2).

[2]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范文4

【关键词】教育 学习共同体 教育和学习理念变更 会计教学

一、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由来

(一)对学习和学习共同体的几种不同描述

学习一向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不同的学派对学习的定义各不相同。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虽然这些定义都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但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学习的本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多种视角。有人曾对于学习提出过这样的定义:“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也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人类的学习并非简单地适应环境,而是具有社会性、以语言为中介和积极主动性等特点,人类学习还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

由此可见,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人际之间即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和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作用。不难看出,人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共同体性质的活动。

迄今为止,对学习共同体已有多种描述,现将主要的几种介绍如下。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将21世纪的学校设定为“学习共同体学校”,认为 “学校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是教师作为专家相互学习的场所,是家长与市民参与教育实践,并进行学习的场所”。这里,教师已不是“Teaching Professor”,而是“Learning Professor”。

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将多门课程融合到一个教学活动程序中的课程设计。

(二)对学习共同体基本概念和属性的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班级可以看作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可以看作是一个更大的学习共同体,而班级中的小组也可以认为是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区县、地市教育局也可以将所辖的中小学 ,甚至幼儿园组织起来形成较大范围的学习共同体。 借助网络的帮助,还可以形成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跨越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领域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具有许多重要属性。

主体: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在校青少年学生和成人学生、在职参与学习的成人以及终身学习的成人等学伴、教师、家长、社会成员等。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构成学习共同体的主体。特征: 具有共同目标。学习主体不仅对学习目标具有认同感,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对于共同体有归属感,正是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完成智力,尤其是非智力的发展。条件:学习支撑环境包括物化设备、人力支持、信息资源等学习资源。活动:进行相互对话。方式:沟通和交流,学习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助学者、助学者与助学者之间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学习,通过赞扬或批评强化动机,通过互相支持和帮助来认识与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表现:人际关系形式,在学习共同体中形成有序的(可能通过某种组织机构来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既竞争又合作,各自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得到尊重,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民主的氛围中各司其职,形成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二、“学习共同体”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 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实施应当注意的问题

为有效发挥学习共同体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老师结合学习共同体和会计实训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指导,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习惯,以及和同学之间多多交流的习惯,尽可能保证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下,构建俩种类型“学习共同体”。一种是构建小组学习型的“学习共同体”。利用学校现有的会计实训模拟室,模拟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采用企业一年发生的会计经济业务并教导学生将自身融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团体当中去,通过合作轮岗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第二种是构建演讲型的“学习共同体”,老师设计会计实训案例,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派小组代表上台演讲分析案例,寻求最佳方案。传统会计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学习。本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充当辅导角色,师生之间构建学习共同体来进行会计实训。

(二)实施的结果

在推行构建学习共同体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题的多了,同学之间交流增多,学习氛围达到空前的高涨,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最关键的是培养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学校提供的室内会计模拟场地有限,与企业会计的生产实际环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老师方面,部分老师缺乏去企业一线的实战经验,新的教学方法还在适应过程中。学生方面,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被带动,动手实践能力得以明显的提升,但与企业会计人员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带来的积极作用也促使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学习共同体”在会计实训中的研究发现

实践发现,“学习共同体”模式为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会计实训教学方法。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团队发展方面,摆脱了学习孤立的行为,提高了小组的团体意识和荣誉感。从个人的竞争上升到了小组间的竞争,朝着同一目标奋进,竞争意识增强。在会计专业知识发展方面,同学间分享学习经验,加强了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更好的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小组之间的轮岗分岗增强了实务操作能力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协调能力。

三、针对传统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改进对策

(一)老师改进实训教学,制定科学的会计实训考核制度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真实的案例教学,由老师选择或学生自由组合在课堂上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对会计案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而非手把手教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提出最佳方案。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会计实训老师应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在不同会计工作环境处理会计经济业务的经验,方便指导学生解决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会计综合实训教学进行合理的组织,优化课程设置,要突出会计实训课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制定理论和实训考核相结合考核制度,转变会计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学生课堂出勤、实习资料完成质量方面等标准确定,转变为不仅仅包含实训的成绩,还得包含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实训态度、处理业务过程中的敏锐度,职业素养等。这样可更加真实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实训成绩,减少实习报告内容相互抄袭,雷同现象的发生。

(二)学生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身对会计实训的掌握情况,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培养共同体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建设和谐课堂。在会计综合实训时,同学们依据教师布置的会计问题,根据自己的擅长组合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降低小组内成员的工作强度,集思广益,提高会计实训学习的效率。根据企业经常涉及的会计单位和内部职能机构,进行实训角色的分派以及实地演练,明确各自的职责及任务。

(三)学校投资建设校内实训室,优化会计实训环境

教师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依赖于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满足学生全部的实训要求,事务所和记账公司业务也有一定的季节性,无法按照学校教学计划要求提供所有的实习机会。满足实训教学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加大对会计实训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培养“双师型”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多元化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需紧跟时代脚步,设置多样的会计实训教学内容。比如会计实训教材的编排上取消陈旧的会计实训案例,取消文字题目,提供与企业真实经济业务一致的原始材料、凭证、报表,力求真实。

参考文献:

[1]陈林河.从企业需求的视角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理实一体化;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按“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以会计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能否切实做到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基层实用会计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实现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

结合日常会计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理论指导技能练习,在练技能同时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调动师生积极性,改变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枯燥方式,激发创造思维,引发学生学科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习形式变得活泼。

(三)为较快适应会计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缩小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差距,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业务知识体系和实际操作技能,走出校门就能满足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现行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在教学方式上

1.“填鸭式”的机械灌输

将传授知识、灌输和记忆视为教学目的、手段和途径,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来安排课程学习,一节课下来,教师声音嘶哑、疲惫不堪,学生一知半解、兴趣乏味。

2.课堂“主配角”错位

教师一本教材、一只粉笔,照本宣科,上演着“独角戏”;学生昏昏欲睡,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热情度不高,谈不上对知识的掌握。

3.培育目标定位不明确

很多教师对培养怎样的会计人才缺乏科学认识,片面认为中职学生自身基础差、抽象思维缺乏,仅让学生接触最基础的会计业务知识。

(二)在教学内容上

1.教材缺乏职业特色

教材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获得知识的认识规律,结构上采用以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过多地通过文字来表达经济业务。

2.知识点间各自为政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间各自为政,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系(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学习完毕,学生对企业一个会计期间业务流程及程序缺乏完整性认识。

3.理论、实训教室分离

多数学校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教学在理论教室进行,实训在实训教室,且二者相隔较远,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解决日益复杂的会计问题时力不从心,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理实一体化模式的组成体系

(一)根据实际编写“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

要打破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分离状态,在用文字阐述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业务举例要结合实际,用证、帐、表等会计载体来表述经济业务。这些实践课教材既可由学校出面到相关企业协调收集实训资料,交专业老师按阶段、分项目进行归类整理;也可由专业老师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特色,将典型业务和经济案例,按项目分解为阶段实训任务。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有效开展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教师当好“导演”,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调动其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突出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教学手段,让教学方法直观、灵活,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不仅会继承,还能发展、创新。

(三)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

“理实一体化”强调的是时空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多种教学任务,要有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即打破传统的教室与实训室相分离状态,构建融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室。

要更新模拟实验内容,让师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模拟单位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运营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加强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理解,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各部门生产经营程序和核算方法。

(四)构建完整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筹建和发展尽可能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企业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解决学生校外实习困难,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经济社会转型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新要求,在实践中,要将与财会密切相关的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知识整合,培养学生快速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实际业务能力。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掌握好理论知识传授和教师素质的提升

中职学生因基本知识较弱,教师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设计出框架、提出问题,使抽象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默契传递。要大力倡导“双师型”队伍建设,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前提下,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会计师事务所中担任一定工作,聘请具有较深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作为辅导员,担任技术性、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任务,指导会计实践教学活动。

(二)把握好必要的整合与保证实训的相对充足

教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动手训练和实践,要进行巡回指导、答疑,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认同感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从业中以操守为重,抵御各种诱惑,公私分明、有原则的处理问题。要选取业界“干一行、爱一行”典型事迹,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有志于拓展、探索从事会计专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松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要“三化”》,教育经济.2010,(12):102.

[2]胡艳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118.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范文6

随着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和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上岗适应能力要求的提高,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均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均加大了会计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作为会计实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会计技能,而全面的会计技能包括三个阶段的技能即会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对于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会计综合技能高校均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如在会计专业技能方面开设了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等课程,在会计综合技能方面开设了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等课程。然而对于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对应的课程,即使开设了课程实训内容也不全面。从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完整全面的会计基本技能应当包括点钞验钞、珠算、收银机使用、传票录入、小键盘录入、计算器、数字书写、凭证装订等。对于这些基本技能有些高校仅把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几个实训项目安排在了其他课程进行练习,如数字书写、凭证装订等在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开设,因此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的高校都会开展,但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不够系统、全面,课时较少,学生没有扎实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二、高职高专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认识存在误区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开展情况之所以不如会计专业技能和会计综合技能,是因为较多高校、教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偏差。不少高校认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很多项目与基础会计实训项目是相似的,所以认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如数字书写、凭证装订等在基础会计实训中开展即可,的确在基础会计实训项目中确实也会涉及到数字书写、凭证装订,但是我们不能以一概全,以较少项目的相似性掩盖较多项目的差异性,即基础会计实训项目与会计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存在很大的区别,基础会计实训重在完整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角度,按照账务处理的先后顺序分成多个实训项目,如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而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是从日常核算或者办公所必须具备技能的角度,如数字书写、点钞验钞、办公设备的使用、珠算等,因此应当将两者作为两门实训课程分别进行开设。

(二)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由于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存在认识误区,所以多数高校以往或是不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或是开设了该课程但是实训项目较少。如部分高校仅仅开设珠算、点钞验钞;部分高校开设小键盘录入、pos机使用;部分高校开设数字练习、计算器的使用;部分高校索性把会计基本技能实训项目直接安排在其他实训课进行,可想而知,实训效果较差。会计基本技能包含的内容较丰富,如果高校认真改革,将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单独开设为一门独立的实训课程,或是有些高校在原来开设的基础上丰富实训内容,学生将受益匪浅。如果学生能在大学期间较好地掌握了这些会计基本技能,则在毕业时间会大大增加其就业机会。因为这些技能涉及的就业面比较广,除会计岗位以外,还有诸如收银员、仓库管理员等就业岗位。

(三)教材选用不合理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方面存在认知误区,另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本身缺乏重视,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不够合理。另各个高校选用的教材标准不统一,失去了会计基本技能教材在内容、难度、体系上的可比性,因此会计基本技能教材就目前使用状况而言比较混乱。部分学校直接把基础会计实训教材作为会计基本技能教材使用,这是及其不科学、不规范的。如前所述,基础会计实训教材与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就不同,也可理解为两种教材解决的问题不同,培养学生的技能就不同。具体而言,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培养学生账务处理的技能;而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材培养学生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应用基本技能。因此要把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材清晰地区别开来,只有这样,各个高校在选用会计基本技能教材时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要培养高校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第一要务就是选择合适、内容全面的教材。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材选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会计基本技能掌握得好坏。因此好的基本技能实训教材一定要符合社会、企业岗位的要求。

(四)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要求较高。讲授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将各个实训项目的技能要点讲清楚,各个实训项目的技能注意事项讲透彻。而很多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步入教师岗位,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所以由没有一线经历的教师讲授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效果欠佳。比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手工点钞,手工点钞包括手持式点钞、手按式点钞、扇面点钞法,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就直接给学生讲授如何点钞,对于教师来讲难度很大,所以在课堂上讲解起来比较吃力,很难实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而言,听课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匆匆练习几次就结束了,或者根本没有听懂技能的实训要点、难点,没有掌握点钞的要领,所以没有完整地练习一次就放弃了,实训效果较差。我们试想如果授课教师是银行的一线工作人员,点钞技术非常娴熟,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不同的点钞方法,速度快,准确率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在教师以通俗的语言耐心讲解技能要领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反复练习。同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学生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点钞技能,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所以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教师是否具有实践经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训兴趣,关系到实训效果的好坏。从目前多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看,尽管部分教学一线教师有实践经验,但在全体教师的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小,直接影响了各种实训教学的效果。

(五)考核方式不够客观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由于开设的实训项目较少,其考核方式也比较简单,从目前看大多数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无非是平时的练习成绩、课堂提问成绩与出勤成绩的汇总。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表现情况,但是不够客观严谨,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应当基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六)实训环境不够逼真,实训设备陈旧

不少高校对会计基本技能存在认识误区,将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与基础会计实训混为一体,因此将普通的会计实训室即作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如前所述,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目标与基础会计实训目标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在普通会计实训室进行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是无法满足实训需求的。如电子点钞验钞机、收银机、多功能计算器等实训设备,普通实训室一般没有配备。另即使部分高校建立了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在实训室也配备了实训设备,但缺乏逼真的实训环境,影响实训效果。例如进行点钞验钞实训没有模拟的现场,如银行、企业财务部等因此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

三、高职高专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加深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认识为更好地开展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首先就要加深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认识。正如前文所述,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培养学生日常核算或者办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如数字书写、点钞验钞、办公设备(收银机、多功能计算器)的使用、珠算、小键盘录入、凭证装订等,而这些技能不仅仅是会计岗位所需的,同时诸如收银员、仓库保管员、票据员等工作岗位也必需的岗位技能,所以提高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质量会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同时做好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学也是丰富高校实践教学的良好体现,也是满足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培养高等人才要求的体现。

(二)丰富教学内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是培养日常会计核算和日常办公的基本技能,所以该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满足岗位所需的技能。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与其他兄弟院校教师的座谈可将该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归纳总结为点钞验钞、珠算、收银机使用、传票录入、小键盘录入、多功能计算器、数字书写、凭证装订等。因此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在原有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步丰富、逐步扩充、逐步饱满,只有教学内容丰富、全面了,学生的岗位技能才能掌握的更加全面、扎实。

(三)更新会计实训教材如上所述,工作岗位决定了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内容,而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内容又决定了实训教材的内容,因此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教材的内容应当与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即该教材应当包括点钞验钞、珠算、收银机使用、小键盘录入、多功能计算器、数字书写、凭证装订等。其中点钞验钞实训包括手持式点钞、手按式点钞、扇面点钞、机器点钞、捆扎技术、人民币的真伪鉴别;珠算实训包括加法、减法、乘除法;数字书写实训包括中文数字的书写、阿拉伯数字的书写。目前不少高校使用的教材都涉及到部分以上论及的实训内容,但不全面也不系统,所以应当更新实训教材内容。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讲授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然而现在高校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应有的技能经验,所以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学习岗位技能,二是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到高校为学生讲授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通过不同的方式逐步打造一支岗位经验丰富的实训教师队伍,完善会计基本技能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又好又快地开展。

(五)改革考核方式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难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应当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具体分析制定不同实训项目的难度系数,而且对各个实训项目的具体考核也应当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点钞和书写数字两个会计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显然点钞的难度系数应当大于书写数字的难度系数,同时,对于参加点钞实训的同学不能因为参加了该项实训得分保持一致,应当对于点钞考核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如手持式点钞、手按式点钞、扇面点钞,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采用相同的点钞方法准确无误地点钞数量,学生应当获取不同的分数。每个实训项目的考核方式都具体量化,并且再根据该实训项目的难度系数,最终确定出学生的实训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应当更加科学、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