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例6篇

当今社会教育现状

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和谐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高校是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非常重要。然而,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生命教育理论的提出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指通过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最终培养人文关怀精神,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质。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引起重视。因此,学习和寻找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存在价值,成为当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而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应。

当今,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为我们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即如何有效地在大学校园开展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阔全面、视野更开阔、其思想的形成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也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问题。他们对自己人生和自身的生命产生了失落和不满,对自己当前和未来感觉迷茫,陷入生命困境。根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和心理状况高发人群,包括学业、就业、恋爱、对社会不适应等多种原因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状况的严重失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据一项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25.4%,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抑制,那么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目标将难以实现,而要减少直至消除这一现象,除了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预外,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开展在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要想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就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命观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当今生命教育开展的状况做一个整体的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提供依据。从当前我国开展的针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来看,状况不尽如人意。

(1)学校教育等显性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影响较小。在有关调查中显示,在“什么对生命观影响最大”的答案中,选择“学校教育”和“知识的增长”的只有36.63%,而“个人经历的变化”和“从一件事情中的领悟”则是被调查者生命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可见,当前大学生所具有的生命认知主要是从显性教育以外的其它途径获得的。多数人认为死亡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往往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谈论“死”的话题,从而忽视了对高校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随着现今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事件的不断发生,生命教育已得到一定的重视,但也只是在大学某些心理健康课中稍微介绍,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与时代脱节。许多学校针对学生群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对其开展各种心理和思想教育课程,我国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可以参考的数目不多,于是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陈旧。同时,当今社会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陈旧的教材理论无法使新一代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也就很难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当今生命教育领域师资力量较弱。生命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但目前,我国缺少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属于较新专业,很多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事者也处于学习之中。致使授课内容容易居于形式,很难在深层次方面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进行理解,面对学生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时,难以深入问题本质,达不到教育效果。

(4)家庭和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忽视。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大多避讳对“死亡”这一话题的谈论。而家庭中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往往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只注重技术层面的教育,如出行饮食的安全等。而把心理思想的健康教育寄托于学校,学校又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导致当今大学生忽视了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高等院校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活动改善当今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导致前面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当今社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这方面的科普知识知之甚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对现状进行改变。生命健康教育的开展,无疑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对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意义

1.和谐校园的定义

和谐这一思想,是我国的传统精神文化。主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指构成校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即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校园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校园。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这三个和谐的复合效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和谐校园是人文教育的纽带和根本,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和谐关系中的主体,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学校人文精神的塑造。校园内处处都彰显着这样的人文精神,体验真、善、美,在体验中感悟真理、真情,让教育触动心灵、滋润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激励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这是教育者实施绿色、和谐教育的共同愿望。

2.大学生生命教育对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认识生命本身的价值,认识生命本身的美丽,找到活着的正确人生价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对生命的感恩,从而懂得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自卑等心理问题,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珍贵性,认识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其无法替代的价值。对于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

(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于生活中一时遇到的不顺,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以健康健全的心态去面对自己,面对身边的人,面对所处的环境和社会。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使校园环境得到优化和稳定,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进而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在安定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进而促进学习和工作效率,使学校各项事业更好地发展。

三、加强生命教育,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1.端正高校的教育目的,重视生命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经济功利主义逻辑的盛行,学校发展为只注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材、器”的场所,而忽视了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成“人”。我们不能因为道德、良心、价值这些不能考试我们就放弃对它们的教育。曾经出现的像马加爵、徐立这样的悲剧恰恰反映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的“情感冷漠症”。因此,各高校应重视生命教育,以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2.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条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渠道对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阐述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不可逆性,从而使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珍惜生命和正确的实现人生价值。

3.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生命教育

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更好的掌握生命教育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监狱服刑人员的思想汇报、到医院中参观从而理解生命的真谛等,从而避免了生命教育的政治化和知识化,保证了生命教育的质量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生命教育这一重要课题,并在各高校普遍展开。但是,从客观来说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生命教育形式的单一和内容的落后等都对生命教育的开展不利。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就要加强对和谐的人的教育,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和谐的人的本质要求。生命教育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力改进和拓展,从事生命教育的老师和同学也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使我国生命教育事业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瑶.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8,(6).

[2] 沈杰.中国每年25万人自杀,须防社会转型期心理震荡.中国青年报,2007.

[3]潘美姬.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郑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8).

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学生素质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的目标下,党的十以后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根据现在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适合现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思想战略。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中国梦的实现战略思想下,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合格的优秀型、复合型以及素质型的大学生是当下广大高校的必然要求。探究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1.1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教育策略。从孔夫子提出倡导“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至今,都有着朴素的素质教育存在,在几千年的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的丰富。发展到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德、智、美、体、劳,要求全面发展,同时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多个不同方面的素质。大学生教育素质培养与传统的因材施教的素质培养略有不同,大学生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包含多种教育教学学科的,具有极强的价值性。人文素质的多种教育学科主要包含了有文学、史学、经济哲学、伦理学、艺术、社会、心理、美学、教育、管理等各种关于人文科学价值素质取向和教育的学科。这些学科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在人文知识上的全面学习,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品位价值的实现,培养出具有人格修养、心理素质、精神气质都优秀的当代大学生。同时在现在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学素质的提高。

2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原因

2.1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根据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缺乏对人文素质的了解。比如很少主动花时间去图书馆阅读关于文学、历史、心理、管理、语言、艺术、法学等书籍,大部分学生的时间都花在自己专业上或者是用大把时间考取各种证件,无暇观看其它类型的书籍。如今的社会上竞争残酷,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找工作的烦恼,对车与房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素质的培养。大部分学生重视功名利禄,轻视人文理想,道德底线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越跌越深。社会责任感缺失,思想趋于利益,甚至人格扭曲。这就造成对人文素质的养成,已经成为纸上谈兵。

2.2人文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大多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转型时期成长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有了深刻的影响。在如今这个就业形势困难的社会中,还在校园的大学生就开始了对就业进行规划并提前做准备。原则上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鼓励的积极的事,但事实上大学生对此投入了诸多心力,导致忽视了对素质的培养。现今的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的学历经验,对素质方面并未做强硬的要求,所以更加导致大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只用心做事,却逐渐遗忘如何正确做一个有素质的人。高校对学生素质培养不够重视,开设的课程都以专业课为主,关于思政与素质培养的课程几乎是空白,这使大学生放弃了本身就不多的人文课程学习,将时间耗费在专业课中。

3社会和谐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下,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是必然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

3.1加强大学生德制教育

德制教育就是通过个人对知识的获取,以及个人生活环境的影响将文化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个人的内在鲜明品质。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成为有素质、有教养的优秀学生。同时,要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忠实拥护共产党,坚持热爱社会主义,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以及博大的胸怀。

3.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全面的素质人才,必然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体制,打破传统教学中具有“教与学”的特点为主的教育模式,开创新兴的符合当代大学的教育体系。和谐社会视域下,广大高校都应当推行启发式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加强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将当前社会形态与社会缺失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缺少什么,而素质培养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课堂说教模式,要适当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满足大力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建立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模式

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占关键素质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建设是当前高校的重点任务。高校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校园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开设心理减压班,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里。开展各个方面的健康活动,以加强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战略目标。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要人群,所以对现在大学生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优秀型,复合型以及素质型人才,国家的发展建设需要有人文素质的人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建设高校文明和谐发展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不断的促进社会主义与社会现状多元化建设,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1] 邓泽全.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 许尚立.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D].重庆交通大学,2012.

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学前儿童 教育状况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1W前儿童的教育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儿童时期所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及形成的观念是最牢固的。他们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些想法不易被后续的教育所改变。即,当学前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与后续的中小学教育不相符时,中小学教育容易失效;当学前教育与后续的中小学教育相一致时,中小学教育就极易为学生接受。

在智育方面,由于学科知识,如,数学,都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前教育教给儿童的知识基本都是无误的;即使出错,在后续的中小学教育中也能比较容易的得到纠正。相较之下,在德育方面,儿童在学前形成的思想观念是较难改变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形成原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同时,人们对儿童的思想教育,如,拾金不昧,本就是以不断重复进行强化的,因此最终当儿童显现出符合这些思想观念的行为时,就说明这些观念已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当教给学前儿童的思想品质是积极向上时,学校德育只需对这些美好的思想品质进一步强化以及教给学生如何把这些品质具体化到行为上即可;但是,当学前儿童接受了带有负面色彩的思想教育后,想用后续的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改变可谓是难上加难。

2现今学前儿童教育状况

现今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相比起十年前或者更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1总体状况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要已得到很大的满足。因此,人们开始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其中一方面体现在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上。同时,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等原因,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社会竞争趋于激烈。因此,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更为注重、对孩子成才的期望愈发迫切。同时,大多家长抱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而对儿童学前的教育有着相当的重视。

2.2智育、美育、体育方面

在具体的学前儿童的教育中,依照以前的教育传统,家长对儿童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智育、体育以及美育上。许多家长对儿童的要求是同时接受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的学习,从而使得儿童得到发展。这是相当不错的教育想法。

然而,由于社会竞争的驱使、部分教育机构的鼓动宣传以及应试教育观念和重视智育的想法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因此这使得家长对儿童智育、体育以及美育方面的教育要求变得扭曲以及苛刻。许多儿童每天都要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学习中度过。如,儿童在进入小学前,要学完某科目的小学课程;儿童掌握某种运动并且获得相关比赛的奖项;儿童要学会弹钢琴并且达到某某级别。这使得许多的儿童在进入正式的受教育阶段以前便有许多的“一技之长”,并且成为了“人造神童”。

2.3德育方面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所接受的主要是以培养个人道德品质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在此之中会涉及大量的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同样的,在过去儿童接受德育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幼儿园教师教导、家长教育。在幼儿园中,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教师教学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体会人际交往的真挚与生活的美好。在家庭,儿童通过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互动,从而接受家长所教导的一些人生道理、社会公德等并逐渐形成世界观。

然而,目前由于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向智育等方面过度倾斜以及儿童接受全天的课程学习时间不足等原因,从而使得家长忽视儿童的德育教育,儿童失去了玩乐的机会、缺少感受生活的经验而且缺乏道德品质的正常培养,以导致儿童的部分常识有所缺失、个人道德品质、社会公德与世界观等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于停滞。同时,由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以及不良的学习观影响着部分家长,进而在与儿童的相处中,家长或多或少的会在言语、行为中透露这些不良观念,从而影响儿童的世界观、积极的人格的形成。

3现今学前儿童的教育对学校德育产生的影响

从现今学前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学前儿童的德育教育非常匮乏以及存在着教导不当的问题。因此,可见其对学校德育产生的影响如下:

(1)从学生德育知识的容量看,学生在学前缺乏德育教育,于是学生进入小学时道德观念等方面德育知识不足,从而使学生还没有达到学习原有小学的德育课程内容的层次。因此,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德育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

(2)从学生对德育的态度看,由于在学生进入小学前,以智育为主且一直进行长时间的知识学习而缺乏对德育的培养。因此,容易出现对德育教育不重视、不想学习德育的想法。

(3)从学生已有观念来看,学生在学前会受家长的部分不良观念影响以及由于过度学习而产生不正确的学习观或对小学生活的消极态度。即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观念,要在此基础上,重新给学生进行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也会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施。

4教育启示

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高校 新生 文明礼仪教育 现状 对策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今天,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新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个人的修养提高也处在重要阶段,是开展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此时如果给予引导教育,并持之以恒,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这对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高尚道德素养的培育一定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

1.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

加强对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各项研究,对于指导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工作,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整体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使当代大学生能全面提升和展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遵循理解尊重、诚信友爱、言行相顾、平等互助的原则,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

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2]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反映了高校的整体精神面貌。重视和加强高校新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既能促进个体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

1.3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对高校新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其文明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助于其对中华传统礼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2]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礼文化资源,教育引导高校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不仅提高自身文明礼仪素养,也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重视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是提高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自身对文明礼仪的重视,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掌握社交礼仪规范,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5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符合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我们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4]党和政府积极倡导文明礼仪实践,并将文明礼仪相关要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之一。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中央陆续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今年5月份,教育部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1.6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是当今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的现实诉求

为了解当代大学新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对我校部分新生进行了文明礼仪状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88份。调查表明:新生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一般,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较差,自觉意识不强、日常行为缺乏必要的礼仪规范,仅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较高。其中55%的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必要的文明礼仪知识。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新生的文明礼仪修养状况不容乐观,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高校新生文明礼仪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重视文明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的个人基本素养,但如今大学生文明礼仪却呈现出种种问题:

第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细节中礼仪缺失。脏话连篇、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穿拖鞋进出教室、对老师视而不见、考试作弊等现象随处可见,似乎都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第二,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5]。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对孩子文明礼仪的引导和教育不足,造成孩子不会做人、不会和别人和谐相处,缺乏基本的社交文明礼仪技能。

第三,高校教育在文明礼仪方面的缺失。首先,很多高校没有将文明礼仪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没有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其次,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较大局限性,特别在部分工科院校,文明礼仪教育一直处于被边缘化地带[6]。再次,教学目标功利性强,比如很多高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而临时举办面试礼仪讲座,缺乏对文明礼仪精髓的传授与教育。[7]

3.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对策探讨

3.1高度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采取措施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力度[8]。要从理论层面着手,进行深层内在的文明礼仪教育,而不是搁置在表面层次[9],要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文明礼仪文化精华,使学生礼仪教育做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3.2同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提高新生文明礼仪素养

新生刚入校,可结合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结合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卫生的习惯;结合校纪校规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防止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结合爱国爱校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

3.3科学制定文明礼仪制度,以实践促文明礼仪教育

将文明礼仪的要求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10],可发给学生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手册,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严格考评,将礼仪表现的情况作为评奖评优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文明礼仪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定期举办大学生文明礼仪活动,如相关的辩论赛、征文比赛、礼仪知识竞赛或实践展示等,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1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培养良好的礼仪素养。

3.4重视文明礼仪课程设置,加强文明礼仪训练培养

目前很多院校对文明礼仪教育重视不够,课程设置存在着弊端[12],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类院校,只针对一些相关专业设置了文明礼仪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能选修,且学分低,师资力量匿乏,以致文明礼仪教育被边缘化。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文明礼仪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13]。因此,学校要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礼仪礼节、礼仪修养、礼仪训练等课程;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礼仪讲座,加强新生文明礼仪训练培养。

3.5推进各级学生组织建设,发挥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优秀的班团干部和党员等学生骨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个人素养水平,在学生组织内部形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文化环境,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学生骨干引领示范作用,以先进性的教育来带动更多的同学不断努力,共同进步。同时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主观创造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学习教育活动,协手创造文明礼仪教育的新突破。

3.6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多方配合共促礼仪教育

要使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位,不仅需要高校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学校可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尽快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等,为制定合理的措施提供准确资料。通过自身的有利条件,与社会上的相关公益机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以自身行为来诠释文明礼仪。

3.7发挥网络文化阵地优势,营造良好礼仪文化氛围

高校应抓住机遇,发挥网络文化阵地的优势,有效及时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14]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QQ飞信、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在校园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消除网络中的负面消极信息,同时要把网络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结合起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营造良好和谐的礼仪文化氛围。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微观上对学生个体而言还是从宏观上对国家发展来说,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培育优秀、有礼的大学生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从入学到毕业、从行为到思想、从外在到内涵,有意识地强化文明礼仪规范教育,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树立典型等多种方式,创新性的开展新生文明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军,张圣梅.高校礼仪教育当自入学始[J].科教文汇.2007.

[2]刘海波.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袁林鹏.礼仪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9(1).

[4]蒋新跃,左红梅,李民生.高校应重视在大学新生中进行社交礼仪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

[5]胡道安.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9.

[6]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安徽文学.2009(8).

[7]刘洋,郭巍.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8]金云霞.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

[9]穆廷云.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8).

[10]闻茹,姜丽.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11]王艺.当前大学生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科研.2012(4).

[12]王宗源.中华礼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5

1、现在美术高考被过度热捧所引起的问题。不少文化成绩不够,也没有特殊艺术特长的学生只是将美术高考当作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捷径,那些学生的家长抱着同样的心情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艺术专业这条道路,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了高等艺术学院的大门上,这样的现状成为不能忽视的事实。作为学校,从中获利的心态更是有增无减,学费的增长,学生的扩招让高等美术的招生标准迅速降低。有违国家对于扩招的真正意义,也有违根本的教育规律。如今我们所看见的高等美术教育与美术产业上的繁荣是虚的,兴盛是假的。在这种虚假美术教育发展势头的背面,无可避免地隐藏着各种危机。其一是美术人才的大量缺失,其二是美术教育极端功利带来的教育浮躁,以及因为高等美术招生规模盲目的扩大所引起的美术人才的大量过剩。但是真正的美术人才是缺失的,这和平庸的美术人才过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今的高等美术教育不断的丧失人文精神与最基础的艺术审美能力。

2、现如今高等基础美术学术陷入冷落。美术学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批评论的研究。在一般人的眼中,这些学问是非常没有“钱”途的。很久以来,基础美术学的教学和研究不例外是会处于依附或者陪衬的地位,更有甚是可有可无的处地。根据资料显示,如今在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选择,美术学在总课时比中不到8%,很多新设的专业根本不开选设美术学课程,尤其是那些一般综合高等美术院校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更是不可能出现。即便在开课的学校里,很多学生也对这类基础课程失去热情和兴趣,学生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能够通过,老师也不做干预,能够考过就万事大吉。就连那些所谓研究纯粹艺术的人同样缺乏最基本的美术学素养,那些人只关心他们画怎样才能卖高价,把那些研究美术史论学者却看成了作品的寄生虫。这样给现如今的高等艺术教育带来了不正之风,和很坏的影响。

3、现如今国内的高等美术教育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中国文化被“洋”文化冲击进入,无可避免地形成了美术形态的多元化多模样。除去中外传统意义上的架上手绘、工艺与设计、雕塑之外,如今的基础美术还涵盖了装饰艺术、电脑艺术与影视制作等各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包含属于大众文化中的通俗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俗器物等。这些涵盖了中外各种艺术领域的基础美术应当如何在高等美术学府中进行教育,才是现如今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我国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在如今更应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建议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立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普通知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应当多样化,能够突破专业壁垒、可以有跨学科的特殊性;(2)不管运用学科中的课程还是接受主题综合性课程,要不采用规定性的方法还是形成性方法,都应该有探索与选择;(3)高等美术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美术这门专业的本科课程与研究生的课程之间的链接;(4)必须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实施采用相关的课程,例如美术学与教育学针对某一项美术教育问题的探讨、将课程相融合,将不同学科在课堂上实现交叉学科、开放性课程,例如艺术哲学还有基础核心课程,就是以跨学科的课程进行组织教学,就如同现代重彩的表现;(5)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调整与设置与应当具备变通性与灵活性,在这样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带动本学科专业发展和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同样带动学生单体多样化的抉择。现如今在以就业率决定招生数额的如今,有必要随时注意社会的动向来应对开设与其相关的新课程。

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6

1、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在进入新世纪以前,一些比较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致使高职教育就是低人一等的大学教育在学生家长脑里根深蒂固;加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高等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致使原本生源整体素质就不好的高职教育更是雪上加霜,而这对于高职美术教育生源带来的冲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造成了近年来接受高职美术教育生源的整体素质每况愈下。所以,当今我国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这种窘况:入学生源的美术基础不仅参差不齐,而且学生自身综合整体认知能力也不高,而偏偏高职美术教育本身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比较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是当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所面临的现状,这种现状极大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种现状,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实施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位教学,对当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培养。

2、缺乏所应有的职业性在进入新世纪以前,课堂教育这种模式一直是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由于过于规范性而缺乏职业性,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虽然在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但是学校还是没有把自身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很好地结合,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没做到与时俱进,教学理念比较滞后,例如没有很好地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以后所要用的往往因不一致而出现错位。这就是一直以来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这种教学状况致使我国高职美术教育所开展的教学脱离于当今社会所需能力的培养。此外,目前我国还有一些高职美术教育仍然采用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就把最能体现高职美术教育的那些职业教育特色全都抛在一边,因而不管是学生的知识、还是素质能力,都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应该具备的特点

众所周知,高职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兼跨多个学科,而且还具有艺术特色。总的看来,当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应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适应性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必须要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一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未来人才市场不仅要求从业者的适应性要强,而且要求从业者不管是适应社会角色还是担负社会责任的能力都要强。因此,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讲,为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开展实用性强的基础教学及具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

2、创造性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规划和方案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创造,这就是高职美术教育的灵魂———创造性;高职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市场生存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造能力的高低。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不管是进行课程设置,还是开展专业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专业方法和技艺,一定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充分突出高职美术教育所固有的创造性特色。

3、职业性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这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因此,作为高职教育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美术教育,一定要重视和发挥这一大特色,不管是进行专业设置还是确定其培养模式,都要与人才市场及各行各业加强合作,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拥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以这种实用性复合型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各方面需要。

4、综合性将技术、艺术及各种功能融合于一身,这就是高职美术教育的综合性特点,也是高职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职业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涉及多学科领域,诸如人文、科学及艺术等,而且通过高职美术教育成功地把这些学科渗透、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高职美术教育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点,这就要求高职美术教育在建立教育体系时,一定要与这个综合性特点相适应。

三、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实施“对位教学”的对策

不管是从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是结合高职美术教育应具备的特点来看,我国高职美术教育都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管是选择教学内容还是应用教学方法,都要对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都要对位于社会的实际需求,都要对位于高职美术教育自身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这就是在高职美术教育中所倡导的“对位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实施“对位教学”,是一项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与高职美术教育自身的实际情况(诸如办学资源、培养目标、办学规模等)等结合起来,促使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用”能真正融合为一体。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密切协调配合。就高职美术教育自身而言,在具体实施这项系统工程时,可从以下这几方面做起。

1、专业设置一定要对位于市场的实际需求众所周知,学校存在的基础及进行各项具体工作开展的核心所在是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市场经济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一个学校要生存下去,其专业设置一定要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对位,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因此,高职美术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一定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深入市场进行研究,在准确把握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在确保所设置专业与当前社会实际需求对位后,再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方案。在构建课程体系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结合当前社会的科技生产力水平及发展趋势,而且还要结合当今社会、市场对高职美术教育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只有以这种方式来设置专业、界定学生能力层次、设置专业课程、确定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所设置专业能与社会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这是高职美术教育实施“对位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必须对专业进行对位思考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实施的课程改革,其核心就是要确实做到把课程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因此作为一名高职美术教师,一定要本着极度负责的态度来对专业进行对位思考。首先,在对专业设置进行研讨时,要结合专业出口特征来对专业内涵进行把握,争取在培养目标及类型方面达成共识。第二,为把各门课程的作用真正充分发挥出来,要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到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整合。第三,基于高职美术教育所设置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在保持与社会行业同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师个人的思维及教学观念必须不断更新,来研究和改造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第四,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来开展各专业课程教学,在促使各专业自身拓展的基础上,创设条件让各专业产生联系,为培养实用性及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活动必须对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项教学活动要与学生对位,就是要使教学活动对位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

(1)重视新生的专业认知培养 要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对位的前提就是专业认知。从新生入学开始,以座谈、作品参观及观摩等方式,让他们对本专业职业特点、能力要求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感受,使学生能基本了解今后自己所要从事职业及岗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不仅能对他们将要学习的专业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而且还能对他们今后所从事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一个整体感知,把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成功地培养起来。

(2)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维教学资源 实施“对位教学”,要从教师开始备课这一刻开始,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师开始备课之前就建立起多维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时既对照课程标准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可能。

(3)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确保教学活动能实现三个面向 由于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不管是原有的知识水平,还是个人的素质能力,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大胆进行创新,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与之对位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真正让高职美术教育的各项教学活动做到能面向每一个学生、能面向学生的未来、能面向市场的需求。

(4)重视岗位实践的“对位教学” 高职美术教育实施“对位教学”,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岗位实践。在最后一个学期,一定要集中安排一段时间(通常为两个月左右),让学生走上社会到真实工作环境去进行岗位实践,以促使学生专业岗位认知的巩固和加深。通过这一阶段的感知和实地操作,不仅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所掌握专业技能进行实地检验,还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找出自己所存在的不足。这不仅能让学生下一阶段的继续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还能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