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例6篇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文1

[关键词]经济统战;小康社会;献计出力

经济统战是新时期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统一战线由策略法宝到战略法宝的转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只有准确把握经济统战的涵义、特征及功能,使其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献计出力,才能再一次彰显统一战线的法宝品质。

一、正确理解经济统战的涵义

经济统战是统战和经济契合的产物,是统一战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表现形式。

(一)从经济统战思想的发展脉络看经济统战的涵义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亲自做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士的工作,团结有利于革命的因素和力量,争取了人心,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同志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特点,对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解决了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的重大矛盾,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同志是我党经济统战的杰出代表。建国初期,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重视维护和发展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关系,更注重从经济角度看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关系。陈云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懂技术,有管理经验,应放到重要岗位上加以重用,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广泛发挥他们在建设中的作用,才能使统一战线更有力量,才能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证。这些都是经济统战思想的萌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们党的经济统战的思想逐步形成。邓小平阐明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优势和潜力,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把非党知识分子作为统战工作对象,是为了承认差别,照顾他们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专长。因此,对非党知识分子废止过去实行的“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实行政治上的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充分考虑这方面统战工作的组织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工作方法上的灵活性,使之成为一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邓小平十分重视海外经济统战工作,认为目前在海外的几千万同胞中有不少是从事工商贸易和其他经济工作的,其中一些人不但经济上有实力,而且在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声望、学术上有造诣,我们要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支持他们来国内投资、经商、办学,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牵线搭桥;在做海外经济统战工作时,要注意策略和方法,可以实行一些特殊政策,做到双方互利,为发展经济服务;等等。1988年5月,中央明确了经济统战的方针、任务、范围和对象。

同志则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深化了对非公制经济人士的认识,为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奠定了基础。同志还十分重视做好港澳台和海外同胞的经济统战工作,在多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及党的重要会议的报告中都强调,要加强对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经济统战工作,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振兴服务。而总书记更是强调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献计出力。

从以上经济统战思想的发展脉络来看,经济统战的外延和内涵,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团结经济代表人士,到做好经济领域统战工作。今天,经济统战是指: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壮大和巩固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统一战线的独特作用与价值,也即以统战促经济,以经济发展统战。

(二)从新时期经济统战的时代背景看经济统战的涵义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凸现、社会问题日益增多。需要更加精心和更加扎实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更加充分和更加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和更加有效地处理和化解各方面的矛盾,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上来。

从国际情况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在给我国提供巨大发展动力和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摩擦增多。这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发展和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积极应对。现阶段,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合作,这也正是发挥经济统战作用,为中国在国际统一战线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时候。

因此,从经济统战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要求经济统战不仅仅是发挥现有的优势和功能,做好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更不仅仅是指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而言,而是要整合优化经济统战资源,凝心聚力,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统筹整合经济统战各种要素,合理配置经济统战资源,实现经济统战结构功能的优化,建立并逐步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结构与新机制,从而实现新的价值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今后大规模的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贡献力量。

总之,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统战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个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其涵义为:经济统战是统一战线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合理配置各种统战资源,建立完善新的统战结构与统战机制,良性调节统一战线内部各种关系和利益,自觉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方式方法的总合。

二、经济统战的特征及优势

(一)经济统战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经济统战涵义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经济统战具有4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社会性。经济统战是以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为社会基础并源于他们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更多的自觉的行动。二是经济性。经济统战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生命主线,实现了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根本职能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了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将其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过程,也是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过程。三是先进性。经济统战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先导和根本核心,注重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统筹协调、创新工作理念,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积极整合统一战线各方面资源和政府部门、金融、高教等各种社会资源,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献智力、增合力、减阻力、添助力。四是广泛性。经济统战涵盖了统一战线各个领域,突出的是经济和发展,它是通过调动统一战线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统一战线的所有资源及相关的社会资源,发挥特有的民主协商、合作共事的政治优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资源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尊重团结、引导帮助的服务优势,通过大团结大联合,共同致力于经济建设。

(二)经济统战的优势和功能

经济统战是经济和统战契合的产物,是统一战线最终的落脚点,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功能。

1.促进发展。经济工作是全党工作的中心,也是统战工作的中心,经济统战工作恰恰是统一战线与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通过经济统战工作,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团结带领广大统战成员,把精力集中到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上来。同时,通过加强内引外联,动员争取海内外经济实力强、政治影响大的各界知名人士、海外华侨华人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积极参与新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在站位中心、服务大局的中体现统一战线价值、彰显统一战线实力。

2.维护稳定。运用统一战线的协调功能,做好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集团中代表人士的工作,消除矛盾,减少摩擦,增进团结,促进各项改革措施、发展规划、法规制度的顺利实施。通过经济统战工作,能够进一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实现大团结、大联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减阻力、添合力;能够发挥统一战线调整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营造一个党派和谐、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各阶层人士心情舒畅的外部环境,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建言献策。统一战线联系广泛、智力密集,拥有大量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素有“人才库”、“智囊团”之称。经济统战通过团结和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就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开展调研、视察等,找准履行职能与促进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力量。

4.凝聚力量。统一战线的根本职能是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凝聚各个阶层、方方面面人士的人心,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经济统战发挥这一职能,使统战系统的人才智力优势得到进一步凝聚、整合和发挥;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权益一一得到协调,利益群体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得到一一化解,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实现大联合、大团结,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来。

三、经济统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和大局。经济统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大有可为。

(一)经济统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稳助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在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才能顺利进行。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利益矛盾更加突出,稳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经济统战维护稳定的功能,及时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理顺各方面情绪,增强各方面团结,有针对性地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建设小康社会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积极开展民族经济统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障公民自由,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着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鼓励支持发展民族特色经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族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经济统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出力

经济统战对象中的各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非党知识分子、干部、工商业者及各界人士,大多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这些“专家、人才”的优势,可以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献计献策;充分发挥这些“专家、人才”的专业技能、特长专长,开发智力服务,才能使他们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大显身手,通过高等教育、社会办学、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为经济建设培训各类专业人才。

(三)经济统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搭建平台

统战系统联系着一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及国内其他一些有实力的人士,其中很多是工商界、知识界人士,他们可以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牵线搭桥,积极引进海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为招商引资和改革开放服务。充分发挥经济统战海内外联系广泛、朋友众多的这一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联谊活动;充分发挥海联、、侨联以及工商联的作用,加强外引内联工作,广交朋友,联络友谊,宣传政策,鼓舞人心,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做出努力。依托有关社团组织的网络优势,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海联、工商联、侨联、光彩会、、黄埔同学会等团体联系着具广泛海外关系的会员,通过他们加强与海内外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向海内外充分展示我国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形象。

(四)经济统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心聚力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文2

关键词:江泽 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创新 

 

小康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一、科学定位我国的小康社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断 

 

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出:中国在20世纪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 

江泽民分析了我国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并予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定位。他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在对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予以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论断。他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江泽民不但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发展全面性,还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 

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经济上,坚持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争取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上,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上,力争实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环境上,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者的有机统一。 

 

三、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间发展阶段。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这个“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具体目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即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开篇,更是关键,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泽民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步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步骤。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文3

关键词:建设小康;指标体系;社会研究

建设小康社会一般都是指农村或者发展较差的地区,而本文也不例外,濮阳市是全国农村人口比较多的城市,相比于其他城市而言,研究此城市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比较有说服力,在进行濮阳市农村小康社会进行的同时,我们需要实现一些动态量的变化来反应农村小康建设的发展历程。就目前而言,濮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研究依然处于一个崭新的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都等着我们一切做新的研究和探索。

一、濮阳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基本概念和原则

1、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基本概念

在濮阳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中,指标对于农村小康社会进程来说十分重要,这是衡量小康建设情况的一个尺度,如果我们在对农村小康社会进行建设时候遇到了经济问题,我们要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对经济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一来,经济发展就会成为农村小康社会的一种特指,人们的经济水平也会逐渐提升上来,可以用人均GDP来作为农村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农村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对于建设整个新农村小康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单一的指标效果作用并不是很大,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条件就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这种体系不需要独立出现,需要由若干相互联系,具有强烈的层次结构。

2、构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以及指标基本原则

(1)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综合性。农村小康社会对于社会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具有综合性的概念,想要构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要求体系覆盖的范围必须要广,体系能够完全反应出农村小康社会未来发展情况和发展特征。所以,建立农村小康指标体系必须要具有综合特性,尤其是对于濮阳市来说,这座农村人口众多复杂的城市,人们应该要用多角度分析并构建出农村小康社会的完美景观,体系中不但要包括经济发展,还要包括环境、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等方面。另外,在建设体系同时除了综合性也要有针对性。

(2)指标体系可以体现操作性。构建指标体系需要很艰难的过程,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应用,对于一些一般指标来说,这是缺乏可行性的,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很有可能会造成错误认识的判断,这样的体系是没有办法发挥出其科学性,准确性。另外,指标的建立需要一些数据的考察,数据必须具备真实性,对濮阳市调查要够详细彻底,不能有一点错误融入到体系当中,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可行性基础之上。

二、濮阳市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选择

人均GDP是评价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这个概念早在美国时就已经出现,如果没有GDP这样的指标出现,那么很多专家都会对城市国家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认识。从人均GDP发展情况来说,国内外现代化标准、国内小康社会标准都应该以GDP为指标。并且要把GDP指标放在第一位。在党的十六大开会结束后,濮阳市GDP迅速开始增长,相比同年的增长速度多出了7.2%。

据统计估算,濮阳市在2013年人均GDP达到5100美元,并且GDP是反应经济的总量,也可以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现状,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总量如果能同时增长,那么人均GDP也会同步增长。人均GDP不单单是反应一个地区的经济,也涉及到了人口总量,并且早在2010年,市人口平均出生率就已经得到了控制,尤其是农村控制比较多,按照这种计划计算,2020年濮阳市人均GDP可以达到8000美元,这个数据比较大,相比一般偏低的国家发展水平要高出很多。

在一些国家当中如果非农业人口比重越高,那么现代化的程度也会越高,并且我们可以从指标中能够反映经济结构,另外濮阳农业最近这几年一直在向工业社会逐渐发展,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该地区农业经产总值就已经占了当地区的很大的比例,完全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改变。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工业也开始得到了发展,濮阳市农业在过敏经济中的份额也开始下降,直到2002年濮阳市农业净资产值GDP比重下降到了15%以下,这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经济发展。可是,濮阳市第三产业占有了33%,而相比一些发达的城市北京上海而言已经高达了60%以上,一些中等的城市收入达到了50%左右,低收入的城市也在40%左右徘徊。此时濮阳市相应的就业结构也开始停滞不前,问题日益严重,在2002年农业就业比已经快成为负值,这导致濮阳市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工业话水平不高所导致的结果。

三、濮阳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建立一个有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对于濮阳市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来说十分重要,而这种体系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用来评定农村小康社会发展水平到了什么地步。由于濮阳市农村人口众多,去外地工作人员也很多,发展水平并不很平衡,指标所订的标准对于一些一线城市可能有所偏低,而对于一些西部城市可能会偏高,不管是什么地区城市只有制定同一个评价标准才可以衡量出地区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标准值的确定,是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理论的对比分析,并且通过多位专家咨询法来确定的。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会让濮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加精准,而最后核算的结果是:2014年濮阳市总分是79.24。在2014年经济发展为20.14分,实现程度69.4%;社会和谐:2014年11.87分实现程度78.6%;生活质量:2014年19分,实现程度99%;民主法治:2014年为10.5分,实现程度95.4%;文化教育:2014年8.6分,资源环境:2014年9.2分,实现程度76.7%;从上述信息数据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预计在2020年会全部达到小康社会标准,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比较差,尤其是文化教育差距最大,但是在2020年会有所改善。

四、濮阳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就目前情况来说,濮阳市建立小康制定标准是需要采用多种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评价体系中会遇到很多有关权重确定的问题。评价指标权重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确定,一种是等权重法,另外一种就是不等权重方法,根据濮阳市农村小康社会评价而言,等权重法是不可取的。采用不等权重法通畅有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两种选择方法进行选择。因为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我们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对濮阳市农村小康社会评价权重进行确定,也是为了避免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局限性。

五、濮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与措施

目前濮阳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指标并不均衡,某些环节的滞后还使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显得很不协调。濮阳市作为豫东的重要建设经济区,要树立率先在全省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力争用3年时间(2015―2017)实现总分上90分的目标,比全省提前实现2020年的目标。具体建议如下:

1、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

以城市化为推动力,盘活土地资源,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推动资本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特别要保护和激励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第二产业单兵突进转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着力解决民生与社会保障问题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项目、人群、阶段推进濮阳市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逐步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新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特别是新农保制度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通过建立衔接机制实现农保与城保制度无缝对接。

3、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濮阳应关注从能源强度到碳排放强度削减目标变化所体现出的国家战略目标的调整,在条件具备时增加碳排放约束指标,并积极引进低碳技术,发展新能源产业。

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让360万新老濮阳人共享城市化成果

濮阳的城市化进程要更加注重人的城市化;要处理好开发新区与旧城改造的关系,解决好农转非人群的政策待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加重视弱势群体和外来工人的社会福利,将更多的外来工人纳入户籍管理,提供国民待遇;政府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租购房补贴等多种形式加大住房保障的力度,并避免贫富阶层的社区隔离。

5、坚持全面小康目标不动摇,形成引领濮阳科学发展的新导向

濮阳全面贯彻和实施全面小康指标体系,首先要在发展理念上实行转变,由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变为更多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由注重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多地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把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转变为人文、资源、环境发展质量的综合考核,引导经济社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孔晓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实证分析――以山西省阳泉市桃林沟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4(11).

[2] 许钰莎.新时期县域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及推进策略研究[J].科学决策,2014(02).

[3] 杜力卿,朱晓杰.河南省城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的实证分析[J].市场研究,2013(10).

[4] 魏婷婷,林英华,吴方军.农村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3(08).

[5] 贺旭辉.运用AHP法、熵殖法为新农村建设评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 支玲,张媛,李广宇.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影响评价――以甘肃省安定区为例[J].林业经济,2010(03).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文4

论文摘要: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战略等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指导思想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的物质生活还相当贫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二百多美元: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深刻反思了我国原定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认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不可能是像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他提出:“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

对于怎样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针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产品极度贫乏,温饱尚不能解决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一心一意抓生产、搞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亿,人均GDP由原来的二百多美元,发展到今天接近人均一千美元,不仅解决了近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人民的生活温饱有余,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温饱间题解决了,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目标追求也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人们追求的是吃饱,穿暖,而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追求的就不只是这些,温饱之余,就要追求更高更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文化生活享受,针对这些变化了的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今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的工作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和目标,并把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今天的小康社会建设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而且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整个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三步走”从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轮廓越来越清晰,1987年,他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作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人小康社会,……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跨世纪战略构想,从此,“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成了我们党的发展战略方针,深人人心,指引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正在向第三步迈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设想的那样,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达一万三千多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在世界的排位也由原来的第10位,上升到第6位,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国情民心,及时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20年,即建党一百周年时,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建成宽裕、殷实的小康社会,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或建国一百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从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具体表现在:首先,它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的具体化。即把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中的五十年具体化分为头二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发展战略步骤,并明确制定头二十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也就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三千美元,GDP总量水平在世界的排位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使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更加具体化。其次,它强调了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历史机遇。当今世界各国,特别各大国都把本世纪头二十年看作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制定得明确清晰,有利于鼓舞和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顺应时代潮流。紧紧抓住头二十年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第三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从认识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为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思想的时候,我国人民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是当时我国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翻番,是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思想,这不仅抓住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符合当时我国国情和全国人民愿望的。二十年后的今天,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跨人了小康社会的门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呢?江泽民同志在充分肯定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并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要建设的是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建设更加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指我们既要重视抓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又要重视抓民主与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抓科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抓控制人口增长,抓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句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只抓经济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战略”等的提出和实施,从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改革开放前,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极大地束缚了我国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采取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一下子激发出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而这种增长是恢复性的、释放性的增长,很多是以资源的耗费为代价的,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在今天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和改革,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细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文5

【论文摘要】 包头地区的小康进程近些年来有了一定的进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构建特色经济,已成为该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 【论文关键词】 包头 区域经济 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是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所以,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包头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对加快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包头全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目标体系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后儒家创始人孔子阐释了“大同”、“小康”思想。孟子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既包括了社会相对稳定,也包括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既有“恒产”。荀子强调礼,重视法。西汉《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大同”和“小康”两种理想社会,认为“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古代思想家们所描绘的小康社会大都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的基础上。近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古代小康社会的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说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们,曾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乌托邦式的设计,赋予它很多的思想内涵。今天与“小康”相关联的词语在老百姓的话语中意频繁出现,亲切而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借用了“小康社会”这个名词并对其赋予了全新的内容。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84年,邓小平又指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①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小康”列为“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作了更加详尽的描绘:“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不断完善。”“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199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中国小康标准”。到2000年,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参考世界许多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编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远景发展的目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及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经济主题 1、人均GDP(美元) 3000 2、非农业就业比重60 3、恩格尔系数(%) 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30以下 40以下 50以下 4、城乡居民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人均村收入(元) 20000 8000 5、基尼系数 0.4以下 社 会主题 6、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 100% 7、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8、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75 9、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 10 10、犯罪率(起/万人) 15以下 11、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0 12、能源利用效率 千克煤当量产出达到20元(1999年价格) 13时用经济改善过水源的人口比重(%) 100 环境主题 14、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正在研究 制度主题 15、廉政建设 万名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件数降至10起 16、政府管理能力 非正常死亡率降至5%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总计16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5项指标、社会方面8项指标、环境方面1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整个小康社会的状况。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立足于国家和都区的现实基础,认真对比差距, 探索缩小差距的方法和途径。 二、包头地区的小康进程 包头地区包括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土右旗、达茂旗、固阳县、石拐区、九原区、白云矿区和稀土高新区,共辖10个旗县区,62个乡镇。面积27768k m, 2003年末人口209.33万。 (一)包头地区小康建设进程状况。 ①主要指标有了稳定的增长。10个旗县区可准确计算出小康指标体系中三项指标,即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纯收入这三项权数较大的指标值,如表1。 表1:2003年包头地区各旗县区三项指标比较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稀土高新区 2748 23672 9300 3601 昆都仑区 5297 33869 9570 —— 东河区 5219 14782 8334 4619 青山区&n bsp; 6582 22736 9558 —— 石拐区 79 11412 5831 2391 白云矿区 80 18944 8824 —— 九原区 169 16953 9141 4205 土默特右旗 134 7962 4895 3369 固阳县 35 8387 4727 2581 达茂旗 6 16743 6415 3183 ②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稳步增长。近年来产业结构构成如表2。 表2:近年来包头市三大产业变动表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数量(万元) 比重(%) 数量(万元) 比重(%) 数量(万元) 比重(%) 数量(万元) 比重(%) 数量(万元) 比重(%) 第一产业 183291 8.6 191448 8.4 186803 7.5 224840 6.7 237250 5.2 第二产业 1292049 60.4 1369561 60.0 1483927 59.7 1803465 54.2 2533830 56.3 第三产业 664672 31.0 722649 31.6 814998 32.8 1301955 39.1 1730830 38.5 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包头市有公路、铁路、民用航空3种主要交通运输形式。现有公路里程3764公里。铁路有京包、包兰、包神、包白、包石线,境内里程346公里。民用航空客运量于2003年底已达8.87万人。邮电通信设施比较先进。2011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5.1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3.7万户。按常住人口测算,全市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56户/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突破10万户。城区基本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光纤化,并实现到县(市)长途传输数字化。城区供水、供气、供热网络基本形成。2003年日供水生产能力108万吨,日供煤气生产能力16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能2232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9.9%,用气普及率达72.0%,供热能力达每小时2427兆瓦。环境保护水平较高,全市污水处理总量5980万立方米,处理率达46.00%,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710吨,处理率达96.00%。建成区绿地率25.39%,绿化覆盖率33.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5平方米,在全自治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中,连续多年居内蒙古自治区领先地位。 ④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已达到20%以上;⑤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两基”达标任务如期完成。⑥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⑦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人们的 道德觉悟有较大提高。⑧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政治文明初露端倪。 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包头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 (一)树立全局意识,发展特色产业。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市应着力增强开放意识,切实推进生产力布局南移,并依据市内力量加速建设沿黄河经济带。推进方式主要是可以依托化工厂在铁路沿线区域发展大型沿线石油化学工业,、依托包钢在西部地带发展大型钢铁工业、依托高新区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电力产业以及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坚持建设市场导向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全局意识,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既突出特色,又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的分散与联合,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努力营造“众星捧月”效应。特别是在产业选择方面,要充分体现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既能抢抓市场机遇,又可补充区域空白。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积累资本,适时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二)加强区位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包头的地理区位向西纳入到陇海--兰新沿线和黄河中游经济带,向东与环渤海经济区相接,按优势互补原则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共同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或规模经济要求高的加工工业拓展合作空间,提高规模效益,促进大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突出重点区域经济优势产业集聚的战略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发展动力,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因地制宜,构建县域特色经济 包头地区整体水平较低,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各地区基础不同,优势不同,发展的方法和思路也不尽相同。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利用中心城市和驻区大企业较多的优势,加强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应大力发展加工和服务业。九原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积极构筑钢铁、电力、煤炭运销等产业。固阳县基本形成了矿产业、冶炼业、建材业三大支柱产业。达茂旗稀土、铁精粉、能源、口岸、旅游、薯业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石拐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载能工业。东河区突出建设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土右旗加快煤炭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实施奶业富民工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白云矿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城区经济,着力建设“小而强,小而富,小而美”的精品城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是一个融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目标体系。包头地区只要从诸多方面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我们相信,包头地区就能与全国一道携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文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最早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态,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在这里,“小康”是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大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描绘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此后,小平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据测算,虽然截至2001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仅为436美元。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以地区差距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地区只有139亿元;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国家统计局日前指出,若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隐性部分,则城乡收入差距不是3∶1,而是5∶1乃至6∶1。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言下之意,即使是目前这种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没有达到;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还有3000万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等等。

综上所述,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36万亿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4万亿美元);而人均GDP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超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2001年—2020年的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7.18%左右。这在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 无疑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如果我国的GDP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那么我们将创造一个在人口大国连续高速增长近50年(从1978年算起)的历史性世界奇迹!

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这个“更全面”,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现在政治文明方面就是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就是使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从定量指标来看,到2020年,要力争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5%左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45%左右;从人类发展指数(即人类生活质量指数)来看,要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入学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状况等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卫生指数、教育指数和环境指数大幅度提高,使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8(2000年, 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26,在174个国家中列第96位,如果到2020年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则可进入前60位的行列),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力争2020年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7.7%上升到5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3.6%提高到50%左右, 使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出在工业总产出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和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减少贫困人口,到2020年使我国的人类贫困指数由14.9%下降到10%以下。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 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否则,在国际间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我们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所谓“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正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否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否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就是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就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尤为关键。一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二是不断扩大就业,缓解体制转轨、城市化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三是切实保护产权,发挥产权的长期激励作用,为新一轮改革培育驱动力;四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五是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使对外贸易和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发动机,等等。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其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政治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表明,离开了政治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难以顺利进行。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民主制度,以加强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要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有效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