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后勤保障措施范例6篇

完善后勤保障措施

完善后勤保障措施范文1

1 我军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现状

1.1 组织指挥体制不够健全

我军现行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模式是师以下部队建制保障和各级机动卫勤力量支援保障相结合,在各军种自成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临时性的有限协调保障.

1.1.1 无常设的三军协调卫勤保障组织指挥系统

我军现行军队总部层次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模式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在于没有常设的统一的灾害救援三军协调卫勤保障组织指挥系统,而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后通过行政命令临时组织,对全军各种卫生资源的临时协调,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的利用。

1.1.2 组织指挥协同机制不够顺畅

参加抗震救灾任务部队缺乏军地间、任务部队间互派联络员的联动机制,缺乏明确权威的军地之间、部队内部指挥协同和职责分工的法律法规与制度规定,存在指挥关系不甚明晰,责任机制不够完善,保障协同不够紧密等问题。

1.1.3 政策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军相应的军队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不是非常健全,尤其是对灾害救援三军协调各军种相应卫勤保障职责任务没有较明确的界定。

1.2 卫勤保障信息化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1.2.1 保障条件、手段有待加强

任务部队缺乏配套的通信装备,缺乏统一的卫勤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和分析系统,仍依靠手机、步话机、传真机等基本手段。

1.2.2 灾害救援卫勤保障信息处理机构亟待建立

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汇总等工作由综合计划部门负责,包括灾时各单位的情况上报和灾后的资料总结,对于灾时总部决策意见的客观及时调整以及灾后保障措施的进一步改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军可借鉴发达国家卫勤保障模式,建立灾害救援卫勤保障信息处理机构.

1.3 整体医疗救治水平有待提高

1.3.1 医疗力量整合尚不合理

汶川地震执行医疗救治任务中,由于信息不灵,指挥层次较多,军地的医疗救援力量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没有得到统一的整合、合理的分配。一是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一些灾区的医疗力量聚集,救治力量过剩,而另一些受灾点的医疗力量奇缺,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二是没有合理开展分级救治,分队的救治力量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

1.3.2 医疗队抽组训练有待论证

我军救灾医疗队的组建临时性强,相对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的灾害医学训练,在参加救灾时往往难以满足卫勤保障需求。

1.3.3 医疗后送体系有待完善

汶川抗震救灾的医疗后送采取了就近后送、越级后送、军地兼容、跨省后送4种方式。总体看来,在前方医疗队、中间卫生运力、后方基地化医院尚存在能力问题,未形成灵活高效的后送体系。

1.4 尚未形成药材保障整体合力

药品、器材和卫生装备是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本次抗震救灾机动过程中,药材保障存在药品针对性不强、携行量不足、装备过于笨重、物资携带不够齐全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质量和速度。另外由机数量不多及协调不完善,造成运力紧张,部分机动分队实行了人装分离、分次运输,造成部分机动分队到达指定地域后,找不到自己的装备,严重影响了分队的开进、展开和早期救治,教训深刻。(五)卫生防疫力量建设有待加强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暴露出卫生防疫队伍专业力量不足,机动能力差及装备落后,防疫分队携带的药材和联勤分部提供的药材不太符合震灾保障需要等问题。一是各级防疫机构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二是防疫队伍技术结构力量欠缺,难以应对灾害救援任务;三是防疫装备难以满足灾害救援的需要。

2 灾害医学救援卫勤保障对策措施

2.1 建立高效顺畅的卫勤保障指挥体系

2.1.1 构建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协调机构

搞好卫勤协同,构建联合救援网络是按照“军地协同、快速机动、便于指挥”的原则,建立精干高效的卫勤指挥机构,及时收集和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准确把握各救治力量间的需求变化.确保圆满完成保障任务。在军队战区领导部门都设立专门的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协调机构,统筹安排三军协调保障工作,并在各战区建立相应的卫勤保障协调中心和医疗救护网络。

2.1.2 建立卫勤保障决策专家咨询机构和需求评估机构

在专家辅助决策方面,采取吸收专家进入总部层次的领导指挥组的方式,对部队的卫勤保障决策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建立卫勤保障需求的评估机构,各级卫勤管理计划部门参考以前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并参照战时卫勤保障相关标准,能够在保障准备方面及局部保障能力上发挥效用。

2.1.3 加强相应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制度与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法规,一要完备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基础数据统计制度.我军有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制度不健全,医疗队对部队卫勤保障和发病情况的收集不够及时、完整、准确,三军整体数据的汇总资料相应较为缺乏,应在今后的模式完善过程中加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基础数据统计制度建设的力度与深度;二要加强灾害救援军种协调卫勤保障法规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各军种卫勤力量在军种协调时所担负的对应职责与任务,应在今后的模式完善过程中加大制度法规的研究与规范。

2.2 大力加强灾害救援卫勤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汶川抗震救灾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在战役、战略层面,建立上下联系畅通、在复杂电磁环境和气候环境等也能保持通信联络的信息网络,便于信息的采集、分析及决策。一要完善信息网络,依托国家和军队网络主干,加快卫生机构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完全联通;二要抓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灾情信息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动态数据链,为科学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灾情信息。

2.3 整体提升灾害救援医疗救治水平

2.3.1 修订建立完善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应急预案

各级卫勤机构应根据保障区域可能发生的灾情及部队卫勤力量状况,制定配套完善的灾害救援卫勤保障顶

案,以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既要有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的总体预案,明确所担负的任务、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与处理等;又要针对洪涝、地震、雪灾、火灾、交通故事等不同类型灾害,制定各类救援专项预案,细化应对措施。各卫勤保障组根据自身救援任务的不同,要分别制定卫生防疫预案、心理救援预案、伤员后送预案、血液应急保障预案等等。

2.3.2 重点强化灾害救援卫勤保障针对性训练

各级卫勤机构要紧贴可能担负的灾害救援任务,科学统筹安排,严密组织卫勤保障针对性训练,卫勤训练应加强联勤保障协同演练,军兵种卫勤力量与联勤卫生力量在部署上要相互衔接;保障任务、保障关系和保障方式要明确;保障时机、保障地点和保障数量要密切协同。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联勤保障机制,明确指挥关系、任务分工和指挥方式。提升机动卫勤力量遂行各类救援任务的保障能力。

2.3.3 加强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医疗队模块化建设

救灾医疗队标准化由三军共同研究逐步完善,参照军队卫勤系统按照卫生战备工作的要求,结合机动卫勤力量的建设,重点加强救灾医疗队的模块化建设,制定各模块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标准,提升一线救治能力与机动能力,形成战时机动卫勤保障力量与救灾卫勤保障力量一体的保障实体。

2.3.4 构建灵活、快速的医疗后送体系

以生命救援为主的灾害救援医疗后送体系更强调灵活、机动和快速,并更加坚持分级救治原则。首先应加强前方医疗队机动能力建设,提高一线救治水平。其次应加强中间卫生专用运力投送能力建设。最后应加强对灾区后方医院救治能力建设,重点对灾区后方医院进行有序的技术力量加强,提高专科救治能力,降低伤死率。

2.4 打牢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物质基础

药材是救灾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为保证救灾药材供应,平时应做好药材的筹措储备工作。救灾药材储备应依据预测的灾情规模计算储备量。因救灾药材需要量大,药材储备应分别由军地共储。部队可结合战备物资储备标准进行储备,并根据当地药材供应情况适当储备部分经费;地方救灾药材储备标准和储备量由地方救灾指挥机构确定,并作为救灾物资的一部分进行储备。

2.5 储备防疫队伍拳头力量

今后军队将不断执行救灾的任务,有必要建立装备先进的专业保障队伍,建立三级疫情监测体系,一是建立专家咨询决策、监测预警体系;二是抽组流学病调查专家作为机动力量,以快速及时应对疫情大面积暴发;三是急需研制现场快速检测和处置设备,以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四是建立战略性区域卫生防疫支援保障中心及区域性防疫药材物资储备库,制定可行的各类防疫分队预案,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统筹规划、合理部署,有效提升灾害救援卫生防疫应急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森彬:《军队卫生勤务保障体系建立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援处理》,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 张仁辉等:《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3]. 程天民:《军事预防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版.

[4] 缪其宏译.灾害卫勤保障问题.医学情报.1991,5(1):5-7.

完善后勤保障措施范文2

关键词:军队财务;联勤保障;启示

世界各国由于国情、社会制度和军队发展水平的不同,其财务联勤保障模式也各有差异,改革的成效也有差异。本文就外军财务联勤保障中一些主要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军有所帮助。

一、外军财务联勤改革中的主要特点

第一,注重效率和效益兼顾。外军财务联勤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效果,一切都以提高保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基本目标。凡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就予以保留和深化,凡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就加以改革和调整。兼顾效率和效益体现的是一种“正好”的后勤观念,实现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后勤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使用军事资源,对财务联勤保障的改革是最能反映这一目的的措施。外军的财务联勤改革,在保证效率的同时,能够马上从节约的经费数字、精简的财务组织、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等方面上反映出改革的效益,从而促进改革不断深入。

第二,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体制。外军的财务联勤保障改革都比较注重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一般都有以下特点:首先,一般都在国防部(防卫厅)设有高度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机构。其次,都有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外军一般都在财务联勤保障改革之初,就通过前期调研和论证,而制定了覆盖改革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再次,部队财务管理机构、人员精简。

第三,借助信息化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外军后勤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使用率很高,从总部到部队整个后勤系统已形成以电子计算机和后勤通信系统组成的后勤自动化网络,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并且这些信息系统覆盖各个兵种。外军在财务联勤改革中,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使财务联勤保障进入了一个新领域。目前,外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已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网络化办公。不仅能够编制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效益,而且也能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进行经费决算的处理、工资表的编制和工资的发放,还能与地方银行和企业进行业务往来等。

第四,坚持依法理财,突出财务监督。外军十分重视财务法制化建设。注重增强财务人员的依法理财观念和执法力度,对于违反财经纪律的人,轻则处分、罚款,重则依法惩治。如美军就制定了有关军事预算的法令《国防拨款受权法》和《国防拨款法》,这两项法律直接对军事预算起着制约作用。这样不仅使军队的财务工作实现了系列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而且也根除了产生不正之风的土壤。在财务监督方面,不仅机构健全,而且制度完善。外军的财务监督机构设置规格较高,独立性较强,通常直接隶属于国防部长领导,且自成一个系统。外军各军种的监察机构设置、组织、职能和管理工作范围,都与国防系统的机构设置相适应,上下垂直领导,不受行政干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对我军财务联勤保障改革的启示

第一,财务联勤改革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外军通过财务联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保障效率。因此,我军进行财务改革势在必行。但我军的财务联勤保障改革,不能完全照搬外军的改革措施和改革思路。通过研究外军的改革经验,我们发现部分发达国家军队如英军、德军所进行的一步到位的、大刀阔斧的财务联勤改革,是建立在军队信息化程度高、配套措施完善的基础上,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财力支持。我军目前仍然处在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军队信息化程度不高,要实行对财务联勤保障的改革,首先必须要有巨大的前期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健全配套措施,创造改革的环境,这个过程就目前来看,是漫长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财务联勤改革要注意承前与启后的统一。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求变革是外军财务联勤改革的鲜明特征。外军在联勤改革的初期就提出了很多关于财务联勤改革的构想,这些构想都体现在外军目前的后勤转型过程中。因此可以认为目前的改革是以往的延续,延续中又存在着变化,把未来可能的任务拿到现在来做,现在其他勤务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在未来财务改革上,将来还要在所取得成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我军目前的财务联勤改革研究和财务联勤改革试点,也要符合这个规律,既是以往数次改革延续,也是为了将来更高层次的改革打基础。财务联勤保障的改革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应该是“一个已经开始的既有渐变又有突变的朝着某个终极目标努力的过程”。改革不会在某个时间停止,而是会根据新军事变革的深入而不断调整,会伴随着充满活力的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而蓬勃发展。

完善后勤保障措施范文3

【关键词】电力企业 后勤管理 信息化

1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点

1.1 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性

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的宗旨就是服务,这也是基本的出发点。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电力的生产和运营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基础。一般情况下,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安全以及设备等资源都是由后勤管理部门来管理,所以,后勤管理部门要确保各种服务措施做到位,落实到实处,及时快速的解决;二是为电力工程或者电力事业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三是为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将每项后勤管理工作做好对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2 后勤管理工作的保障性

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电力企业只有在日常的运转中出现问题才能体会到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发生是不可预知的、随机性的,认为这些都是琐碎的小事,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是这些小事处理起来往往非常困难,处理不好就会对企业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后勤工作要做到满足企业所有的保障要求是很难做好的,所以需要实行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以保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才能使电力企业持续平稳发展。

1.3 后勤管理工作的复杂多样性

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工作任务处理起来也比较复杂,既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后勤管理工作不仅要解决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物质需求、生活环境等,还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本企业的业务与外企业的业务协作工作。所以,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繁琐、系统的工程。

2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对策

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管理,所以要对后勤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创新和落实。

2.1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总体规划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依据后勤管理工作的这些特点,把工作人员从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分离出来,利用先进的、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效率。所以对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内容应该包括所有的业务领域,涉及到所有的部门[1]。

2.2 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建设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需要在后勤管理工作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日常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主要的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备资产的管理。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对设备、资产的数据管理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实行一室一档的管理模式,管理项目的内容包括通讯设备、办公设备等,同时建立相应的账目信息以及日常维修信息。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可以把设备、资产的使用信息进一步形象化的表现出来,这些有关信息非常方便查找和清点,使设备的应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确保各种设备、资产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二,办公事务的管理。办公事务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议、订餐、清洁、预算等一列相关事宜。采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加强对办公事务的管理成效,才能够实现对工作过程的监督,有助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办公事务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人性化理念的实现,有助于管理力度的加强,对于后勤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安全保障的管理。安全保障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单位中的安保人员以及车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安保人员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加强车辆管理效率,对于营造安稳、可靠的企业大环境非常重要。

2.3 制定完善的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后勤信息化管理是一项新的管理手段,所以对这项新技术、新项目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加以保障和监督。电力企业在推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后需要制定完善的、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使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顺利的实施和落实。后勤管理与人密切相关,所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员工快速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使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当中,进一步发挥创新。

2.4 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强化、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为了确保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开展,电力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并加强宣传工作与培训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意识与技术水平。例如,电力可以可以建立针对后勤管理的办公平台,通过平台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度和关注度。由于信息化管理模式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要重视对员工技能水平的培训,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确保他们具有足够的业务能力,确保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力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电力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后勤信息化管理需要电力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后勤管理工作特点,建立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

完善后勤保障措施范文4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摘 要: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有利提升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水平,树立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理念,转变传统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采用多样化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手段,推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实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效益最大化。通过对现阶段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创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保障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质量。

http://

关键词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有效措施;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163-02

收稿日期:2015-02-08

作者简介:李姝(1967-),女,广西灵山人,本科,财务科长。研究方向: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近年来,高校建设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后勤部门是重要的供给型部门之一,具有福利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下,高校后勤部门脱离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当前高校健康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高校后勤部门进一步改善和革新。为改善我国高校后勤部门的工作状况,要建立和引入竞争机制,寻找、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责任重大,各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创新后勤管理的工作模式,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点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财务管理主体方面来说,高校后勤工作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部分,受到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独立性、自主性较弱;第二,在社会化改革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目标有所改变,不仅要提高经济效益,还需要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受高校办学宗旨的影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实现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第三,从财务管理内容方面来说,高校后勤部门的财务管理内容并不多,比较简单,重点内容是对高校资金使用的控制。

二、现阶段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产权不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财产均隶属于高校,高校对资金进行统一划拨。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后勤资产的归属并不明确,并且与企业资产混合在一起,以至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账目混淆的现象。在对后勤资产进行评估时,难以做出清晰的判断和划分。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形成,但是高校后勤产权问题仍然不够明确,未完全与市场接轨,难以实现权责分明的后勤财务管理,从而导致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水平并不高,所实施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化改革的内容,缺乏财务管理有效性。在实施财务核算时,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只能实施报账和记账工作,不具备主动性。现存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对高校的投资管理和利润管理等进行有效地控制,以至于高校后勤部门与高校教育主管等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出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不和谐的现象。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工作缺乏规范性,未能实现有效的管理。现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高校后勤工作的要求,不利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未重视预算编制的作用,在资金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不利于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同时,未引入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效果不佳,实际运行中难以降低后勤成本,不利于高校后勤工作的长期发展。

三、创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陈旧管理观念,树立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保障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质量,使其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树立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理念。在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备受关注,力求推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市场化发展。就目前而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在社会化的要求下,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特点,探索和创新财务管理模式,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制定科学的财务收支计划,加强对高校财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充分发挥企业资产的作用,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效果的提高。此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当树立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在开展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时,正确处理好高校后勤工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确保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教研水平的提升。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业务水平,实现自我增值。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快高校资金的周转速度,实现有效的循环利用。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机制

为了规范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机制,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制度,以提高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质量。在建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机制的时候,应当遵循社会化改革目标的要求,根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状况,应用恰当的管理手段,制定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后勤部门的自主性,使其能够实现自我约束和完善。在全新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系中,不仅要重视高校的发展状况,为高校提供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还应当满足国家对高校的税务要求,充分发挥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以此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效益。高校后勤部门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面积广,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而且不同的后勤管理部门有着不同的要求,所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高校教学的特点和发展目标,来实施有效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三)制定合适的、完善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在社会化改革的要求下,为了实现有效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必须制定完善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以约束高校后勤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高校领导者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1. 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

创新会计核算制度,有利于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能够及时地为高校提供重要的资料。要加强高校成本管理,避免资金的浪费,通过健全的责任会计体系,合理分配高校的资源。在处理高校固定资产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以选择最佳处理方案。在配置固定资产的时候,不仅要确保高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要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有效地利用资金,以有效整合高校资源。另外,在高校中,还应当建立与后勤部门工作相对应的会计责任制度,采取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激发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对成本管理,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2. 要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资金管理。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管理工作在后勤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以此保障高校资金的正常流通,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高校融资方面,应当开拓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方式,以维持高校财务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高校现金流量表,加强对高校资金管理的控制和监督。

3. 贯彻落实实物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后勤管理的资产大多是固定资产,是以实物形式而存在的资产。在处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保管,对相关建设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进行科学的管理,以避免高校实物资产被损坏。

4. 遵循成本管理制度的要求

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地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扩大成本管理范围,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以避免高校资金的浪费。要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在保证高校服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成本费用。

5. 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监督体制

为了促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要重视财务分析。对高校各个方面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以便制定出促进高校后勤长远发展的决策,推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重新确定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使高校后勤财务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点,意识到开展高效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作用,为高校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http://

参考文献:

[1] 李宗梅. 探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的途径[J]. 财经界,2010(11):73.

[2] 张友昌.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经济师,2014(1):175-178.

完善后勤保障措施范文5

曹文礼(1983-),男,浙江临海人,本科,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要: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日趋多样化,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武警后勤核心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从当前后勤应急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

武警部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使命,遂行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作战等多样化任务是武警部队的重要职能。但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恐怖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毒气泄露、公共卫生事件、冰雪灾害、地震等非常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人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以适应任务需要谈几点浅见。

一、 目前后勤应急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部队完成任务的前提,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各项任务的完成将寸步难行。近年来,随着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后勤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战线越拉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而存在的问题暴露地却越来越明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保障理论研究层次较低。近年来,部队任务转换频繁,而各级对常规、单一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多,却对非常规、复杂、多样化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少,初级指挥院校的后勤科目涉及的应急保障的研究很少,基层、机关、学院的后勤人员对相关的应急保障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真正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不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能够满足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需要。

二是保障预案不够完善。从近年来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实践看,遂行任务的突发性、保障方位的不确定性和任务节奏的快速性,使保障对象、保障时机、保障方式的未知性增大。有的单位只有常规条件下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没有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非常规条件下的后勤应急保障预案;有的预案制定不周密,内容不完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任务设想不具体;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干部士官调整等人员变动,却没有对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组织指挥不够顺畅。当前,在完成应急保障任务过程中还存在着多头指挥、多头申报,以及联合保障协调不到位、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从各个支队实际情况看,军需、卫勤、运输、油料等专业科室虽然采取了模块化、战斗化抽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合成训练,与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保障效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人员抽组采取“预编”、“预任”的做法,容易造成人员不固定、责任难区分,管理不规范,加大了组织指挥的难度。

四是保障装备不够先进配套。武警部队现有的后勤保障装备与保障任务的专业性要求有较大差距。支队、大(中)队两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后勤装备缺编的问题,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特需装备器材缺乏,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施陈旧、制式老化、战斗性能差等问题。如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可以看出装备缺少给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后勤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与所担负的多样化应急后勤保障任务很不相适应。

五是物资储备不够合理充足。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范围广,物资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在遂行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任务中,给养供应、物资补给、运力投入等都难以准确预测,容易发生断供缺供现象。而当前应急物资储备在数量、结构、布局、方式上还不尽合理,通用物资与特需物资储备比例不当,战备物资器材管理不严格,非战斗性消耗大,依托地方储备警地通用物资的意识不强,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没有很好地予以利用。

六是应急训练不够扎实有效。后勤应急保障训练层次不高,训练存在盲目性,与实战结合不够紧密,训非所用,训用脱节;抓不住训练重点,存在重战士训练轻干部训练、重专业训练轻合成演练的现象,尤其忽视与军地保障力量的协同训练;后勤科技练兵的意识不强,人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制约着应急后勤训练质量上台阶。

七是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当前部队后勤干部来源少,改任的多,不懂,不会的问题突出;院校后勤专业学时少,内容不够丰富;培训机构不完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后勤专业干部和技术兵参加上级业务培训和到、地方进修深造机会少,受训比例偏低,高科技和信息化人才缺乏。

二、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对策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我们必须理清后勤工作的思路、把握后勤建设的方向。要始终坚持为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切实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能力,完善后勤应急保障制度,因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七点:

(一)提高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质量。近年来,部队动中抓建、动中施管、动中保障日渐常态化。在动态条件下,部队后勤保障在指挥方式、保障手段、物资储备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新的理论来指导。各级要切实把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理论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特点、规律的研究,认真梳理、总结后勤保障中的经验教训,做到常抓常议;要倡导百家争鸣,营造宽松的理论创新机制,鼓励理论创新;要解放思想,紧贴武警部队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超前研究和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既适度超前又满足现实需要;要大胆创新,广泛借鉴,博采众长,力争出现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指导后勤应急保障实践,提高保障能力。

(二)不断完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无论是处突、反恐、维稳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突然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在事件规模、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部队遂行任务后勤保障工作需求多样,任务艰巨繁重。所以要集合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和社情,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规模,超前预测遂行多样化任务作战条件下的物资消耗和人员配置情况,增强预案制定的针对性。要充分设想各种突况,着眼提高独立保障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预测研判,从难、从细考虑各个阶段的保障重点,多做准备,适应各种情况。要不断通过后勤应急保障演练和实践,制订完善并形成适应多种不同任务需要的后勤保障预案,做到一种情况多个预案,一个预案多个配套计划,以此牵引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的有效落实。进一步调整修订完善预案,使之在人员编成、任务区分、车辆使用、保障手段、组织指挥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三)构建灵活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要按照“层次简化、要素浓缩、反应快捷、高度权威”的要求,在军警地现有编成下,采取编内预任的形式,成立省、市、县(区)三级后勤应急保障联合指挥机构,明确指挥权限,理顺指挥关系。一要做到集中统一,指挥突出一个“联”字。一体化指挥要求建立具有高度权威的指挥体系。统一筹措通用物资、专用物资,统一指挥后勤保障,统一协调地方力量。二要科学编配,抽组围绕一个“快”字。在保障分队的模块组合上,应坚持就近就快原则,切实解决因抽组单位分散而造成组织协同困难、集结慢、保障展开不同步等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快速稳妥保障的要求。三要合理组合,技术体现一个“精”字。针对当前应急保障技术力量编制少、保障能力弱的问题,应做到以总队应急保障力量为基础,支队级为补充,执行任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加强或直接补充到力量较弱的专业保障分队。

(四)大力加强后勤应急装备建设。在现代条件下,由于新的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应急行动目的不确定,行动方针不断变化,因此,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显现出复杂性增强、时间短促的特点,无疑为加强后勤应急装备提出了更新更多的要求。因此,在当前高科技后勤保障装备少、骨干装备配备率低的情况下,应加大投入,加快后勤骨干装备的研发和引进步伐。坚持以动态和野战条件下部队保障需求为牵引,按照“整体配套、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编为部队配发后勤装备、不断提高后勤装备的野战化、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在当前经费供应仍然紧张的情况下,可优先为重点方向部队按编配齐专业装备,以尽快形成应急保障“拳头”力量。各级要通过科学组训、升级改造的办法,充分挖掘现有后勤装备的保障潜力,使现有装备发挥出整体保障效益。同时,根据部队需求搞好后勤高科技装备的研制,着力提高部队所处的环境和可能担负的任务实际,提高后勤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并适当配备非常规突发事件需要的特需装备器材,以把握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主动权。

(五)充实完善后勤应急物资储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所需物资总量进行科学测算,立足应急,遵循“突出重点、品种配套、平战结合、钱物并储、警地一体、讲求效益”的原则,突出高技术条件下易消耗的物资,突出保障区域内社会筹措困难的物资,突出应急保障所需物资,切实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区别任务需要有所侧重,对应急行动急需、部队易筹措的物资,以部队储备为主;对部队不易筹措、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不易储备的物资,以国家专供、地方专储为主;对军警民通用、兼容性强的物资,依托地方储备,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格局。进一步完善实物储备、经费储备与地方协议代储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形成通用物资警地连供、通用装备警地联修、通用设施警地共建、通用技术警地共享、通用人才警地公用的警地一体化储备模式,采取签订协议、军警民共建、紧急征用等方式,与地方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协同,共同探索定点储备、虚拟储备、货币储备等储备模式,尽量减少物资储存和周转带来的损失,进一步畅通物资筹措渠道。基层中队(连)应加大军需、战救药材等物资的储备量,以满足持续、独立保障部队遂行任务的需要。

(六)扎实抓好应急后勤保障训练。在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后勤保障专业性高的情况下,加强后勤保障专业训练至关重要。武警部队应牢固树立“练为战”的思想,按照“全员、全装、全任务、全天候”的要求,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紧贴任务抓训练,加快提高“快运、快供、快救、快修”四种能力。超前预测可能遂行的任务,结合预定任务地域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特点,适时组织贴近实战的综合拉动演练,提高军警地一体化协同保障能力,达到快速、准确实施前送供油、粮秣供给、物资补充、伤员救治等保障目的,努力缩小训练与保障任务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要突出搞好后勤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训练,后勤首长机关要进行室内想定作业训练,着力提高组织指挥、上传下达、协调指导能力。后勤专业分队要突出抓好快速反映、快速机动、快速保障训练,如物资分队要抓好搭建帐篷、快速装车卸车、搬运物资和野外加油、供电的训练。要突出人装合练,围绕装备的性能,开展“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和“一兵多用”训练,实现人装的最佳结合,使新装备迅速形成保障力,战斗力;突出智能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后勤官兵在复杂环境、多变环境下搜集信息、分析情况、临机应变的能力;突出心理训练,着力提高后勤官兵在复杂、艰苦、残酷环境下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七)加强后勤应急保障人才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标准和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坚决杜绝“外行”挤占“内行”、“关系”挤占“能力”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选好后勤专业人员,建强后勤专业保障队伍,把好入口关,真正把那些思想品质好、作风过硬、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选拔到后勤应急保障队伍,确保队伍的质量。拓宽后勤人才来源渠道和发展空间,营造具有武警部队特色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管理机制相适应的引才留才的良好机制,拓宽地方技术人才进入部队工作渠道,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改善部队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满足部队急需。调整目前后勤干部专业区分过细和定位过死的培养和使用思路,走出一条后勤干部和后勤专业技术兵横向多专业交叉和纵向多层级进修培训的培养和使用路子,不断提高后勤人员能力素质;建立健全相应的后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制与考评晋级机制,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更好地适应遂行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任务的需求。(作者单位: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财务系会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刘小林.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8-10

[2]李 广.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32-33

完善后勤保障措施范文6

一、 创新观念,更新服务理念,服务于检察工作大局

现在的检察院后勤管理体制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检察业务工作的需要,应改革服务体制,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后勤管理工作要紧跟法治理念教育服从、服务于检察工作大局,使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和法制化,使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人性化。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管理,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使每位后勤人员每天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有超前意识,做到自我管理,自觉管理,养成好习惯、好作风、好传统,使有限的行政管理经费能充分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与此同时要克服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轻处置、重使用轻保养,重占有轻管理”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检察机关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需要。

二是要正确厘清好“效益”理念。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物质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为目标,要积极推行效益管理理念,必须以效益为核心,办任何事情首先考虑需要不需要,浪费不浪费,围绕效益来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考核工作效果。

三是要正确理解好“效率”概念。任何工作都有时效性,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时效性更强。从事检察机关后勤工作的同志,必须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自觉培养及时迅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四是要正确营造好“人本”意识。检察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琐碎而复杂。其琐碎表现在工作的系统性不强,复杂性表现在事无头绪,它不仅要处理好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是以人为本,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才能,知人善任善于区别不同才能和素质的人,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

二、 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后勤服务工作

加强后勤服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法、措施和手段,全面提高后勤服务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参谋助手能力、服务大局能力。

首先应围绕政务服务,提高保障能力。做到领导决策到哪里,保障服务跟进到哪里,并立足超前谋划,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次应围绕事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要把服务工作贯穿于整个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工作周密、方式全面、仔细合理。再次要做好重要来宾和重大活动的接待工作,关键是要提前介入,精心准备,加强联系和协调沟通;要注重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问题;要做到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得体,富有特色,以情动人,包括搞好个性化服务。最后是强化责任,严格要求,抓好管理。只有高素质的后勤队伍,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后勤保障。

三、完善机制,努力提高后勤服务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规范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就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原则,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要结合检察机关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加强有效管理。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同时应结合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个人岗位目标职责,进一步细化标准,以提高后勤服务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力。

(二)加强民主管理。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必须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干警的主体参与作用,遇到大事、难事,广泛征求意见,共同商量研究解决办法,使大家增强主人翁意识,支持工作,搞好配合,并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后勤服务管理中来,主动自觉接受管理,有效地凝聚和激发机关的活力,从而使各项管理举措较好地落到实处,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注重细节服务。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细节服务”的要求,严格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形成一套“有所为”的激励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文明礼貌。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不唱高调,不搞做秀,踏踏实实的为检察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上饶县人民检察院,江西上饶3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