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范例6篇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制造模式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模式逐渐的被淘汰,新型的制造模式顺势而生。在机械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新时期机械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比较落后,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制造水平较低,而且思维不够活跃,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以下问题:第一,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在机械工业中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机械自动化的控制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二,管理理论落后。受传统管理理论的影响,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发挥作用,就必须创新管理理论,这样才能使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1]。

二、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2.1机械自动化的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就是数字化控制技术,它是将工作人员预先编制好的工作程序,安置在电脑中,然后通过控制电脑,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数控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大量的机械设备被淘汰,从而降低了购买机械设备的成本,与此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员工编制的程序是数控技术实施的基础,对数控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员工编制的程序越完善,对机械的控制能力就越强,还可以提高机械的智能化,这样就可以实现使用数控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然后自行进行修复[2]。数控技术智能化的程度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出错率,对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机械自动化是机械工业发展的主流,那么,数控技术就是机械自动化发展的中流砥柱。

2.2机械自动化的网络化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网络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应的技术就逐渐的演化成网络化技术。网络化,就是指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数字化设备连接在一起,在遵循协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通信渠道,实现远距离数据共享。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CAD技术以及CAM技术也与数字控制技术建立了关系,三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机械行业的生产机床也开展了网络数据共享,从而推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网络化发展[3]。

三.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探索

3.1“车间-工人”的制造模式有所改变

在机械行业中,传统的制造模式是“车间-工人”,企业需要大量的车间、生产线以及工人,一切生产工作都需要工人来执行。在车间开展各项工作的工作人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具有专业的车间生产工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工人操作生产出的产品,不仅数量较低,而且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对机械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具有优越的性能,它的使用可以在减少工作人员的基础上,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这样一来,企业就不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减少了劳务成本支出。与此同时,车间的工作流程也随之减少了,从而实现机械自动化生产,在减少了工作人员劳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4]。

3.2流水线的生产

在机械行业中,传统的生产方法是流水线生产,大部分生产工作都是由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这样不仅不能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还非常的低。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存在很多缺点。例如,机械传输带的速率是固定的,而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不固定的,两者在配合工作的过程中,错误率很高。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员工加快工作速度,跟上传输带的速率,这就使员工的工作强度增强,员工在长期负荷工作之后,会出现疲倦、焦躁等感觉,这就为员工的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流水线生产存在的弊端[5]。在流水线生产中,使用的都是机械,从原材料的加工到产品的生产、组装以及检测成品等过程,都是机械自动完成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并且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3.3智能化的控制

机械的智能化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检测;另一方面是对产品进行复装,这两道程序充分体现了机械的智能化。对机械进行智能化制造,可以先设计有效的智能化程序,然后将程序安装在电脑上,最后通过电脑控制机械,从而实现对机械智能化的控制。智能化机械设计,可以使机械具有分辨识别的能力,机械可以在生产出的产品中,准确的甄别出存在问题的产品,然后对有问题的产品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的结果决定是剔除产品或是对产品进行复装。机械智能化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人工生产产品可能出现的疏漏[6]。通过应用智能化的机械,可以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检测以及复装,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监控,可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促使产品生产工作更加准确、高效的进行。

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是在长期的研究之后,才开始广泛的投入使用。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楚了解到自动化技术的意义。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使传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简化了操作流程,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降低了企业的劳务成本,并且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高效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主流,它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并且随着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的不断创新,机械自动化技术会逐渐的完善,将会更加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械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高效性以及精准性,也必将会更加的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 薜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3(10):18-19.

[2] 王华生,刘志伟.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研究[J].中国机械,2014(14):230-231.

[3] 左广州.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2014(19):89.

[4] 刘春芝.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19-19.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 核心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F325文献标识码: A

任何行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机械的操作,早在很多年前的人们就懂得了用机械代替人力,以此来提高效率。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已经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人性化。这也就使的机械行业的核心技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每天都有新型机械的问世,每天都有旧的被淘汰。目前,在机械自动化中日益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并推广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考虑误差的概率设计,提出了多种便于对机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数学工具,编制了许多大型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程序。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今天,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它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内涵也非常丰富。

一.机械行业的现状

1.“自动化”的出现是在1936年美国人D.S.Harder提出“自动化(Automation)”之后,从最初D.S.Harder提出的“机器之间的零件转移不用人去搬运的‘自动化’”发展成为现在的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目前,我们所接触的“自动化”已从自动控制、自动调节、自动补偿、自动识别等发展到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维护和自我修复等更高程度的自动化。

2.自动化的操作已经贯穿了当前生产行业的每道流水线,从一个简单零件的制造到一台复杂机器的组装,都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操作来实现。自动化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同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有了自动化的操作,好多操作流程可以由机械手或者机器人代替人来实现,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自动化的操作可以避免人工的细节失误,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更加贴切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

3.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比较落后。在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型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只有少数一部分大型企业局部的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在设计方法上,我国的设计数据更新比较慢,CAD和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大部分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主要依赖的技术方法;在制造工艺方面,我国还是一些比较落后的加工手段,一些比较高端的加工技术都还没有涉及,譬如: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等加工方法,以及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型加工技术等新型的加工技术手段,这些都是现在在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加工方法,这些我国都还有待提高。

二.机械自动化的现有核心技术

1.现在的制造系统中,数控是核心的制造技术,要想实现自动化就要用计算机开发相关的软件,用计算机控制机器的各项运行。数控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涉及范围广泛的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这也就使得要实现自动化就要先对数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数控技术,简称数控(Numerical Control )即采用数字控制的方法对某一工作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

2.刚性制造和柔性制造是现在普遍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刚性”的含义是指该生产线只能生产某种或生产工艺相近的某类产品,表现为生产产品的单一性。刚性制造包括组合机床、专用机床、刚性自动化生产线等。“柔性”是指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产品及工艺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可具体表现为机床的柔性、产品的柔性、加工的柔性、批量的柔性等。柔性制造包括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线(FML)、柔性装配线(FA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最为常见的车床就属于自动化体系,它可以在人工的少下料之后实现切削加工。由于要保证高精度高效率的生产,对其机器的保养尤为重要。

3.现有的机械制造自动化对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它综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水平。例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C语言程序编写,机械运动原理,机械制图等学科都是属于它的范畴。不但要求对这些有一个最初的认识,还要求能熟练掌握,这样才能在实现自动化的开发和操作时提高效率。选择机械专业的学生都会先学习制图,编程,运动原理等,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

4.制造行业都离不开制图,在实行自动化之前都要先绘出初步设想运动图示,所以绘图技术也体现了机械类的技术。在图纸上,要能明了的反映其运动过程,要能让专业人员看到后就能了解其要表达的含义。自动化制造要把各个单独工作的机器通过设计联想连接起来,通过各个部件的相互运动达到预期的自动化目标。我国现在的自动化车间大多是用轴来连接其它各个可运动的部件,通过多个轴的有规则的转动来加工产品,这是自动化的最初期的模型。

三.机械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自动化专业,我想它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它能让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的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对它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认识。

1.机械自动化将会逐步取代人力。因为时代的发展节奏很快,这就需要生产制造行业能及时的供应社会所需。人力生产的效率比较低,合格率较低,材料浪费现象明显,更重要的是所需工期较长。而自动化的操作就能取代这些,由于是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它能提高产品的合格率,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时间,极大地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并且自动化的生产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就能看出,机器的生产效率的确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

2.实时智能化。最早期的实时系统通常是作用于较简单的较理想的环境,其作用就是简单的调度任务。而人工智能则是试图用计算机模型来实现人类的各种复杂活动。科学发展到现在,人们已不再追求吃饱穿暖,更追求舒适,而实时智能化则能实现系统与人工智能相互结合,只需要通过正确的计算机编程就能通过机器来生产预期的产品。

3.各行业普及化。我国人口中很多,每个人的正常生活都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持,但好多行业因为工作条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工作薪酬的限制导致从业人员非常少。所以自动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只要能把自动化普及到各行各业,就能避免由于这些因素造成的麻烦。在现在科幻片中,我们都会看到自动化的身影,它能实现无人驾驶,实时监控以及各种智能化自动化的操作。这些都不是梦幻,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的努力,这些都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变成现实。并且,由自动化代替人力可以极大地改善环境,这更符合我国低碳环保的理念。

4.引领世界化。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不断增加。国际化之间的交流的日益增强也为行业技术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一些行业人员可以进行相关技术的交流和学习,促使他们能积极地去对自动化做深一步的探究,去发掘它潜在的价值。这样,随着国家的发展,及动画的水平也会不断提升,终将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类造福。

结语

创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更是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水平,因为它的高效率,低成本,已然成为发展的重点。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这就需要在自动化层面不断创新和提升,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跟上不断发展的世界潮流,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层面,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文明、民主、富强的科技强国。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全面的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要以这个目标为发展方向,不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能力,保证我国能与世界接轨,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上占据较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年03期

[2]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及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范文3

云计算和大数据推动世界信息化发展

“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在“4・19”讲话中,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宏大视野,敏锐洞察了当前信息革命已经带来和将要带来的巨大变革。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全面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新工业革命阶段,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背后主要推动力都是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从工业时代的一种产业形式,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逐渐以其影响力和渗透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推动着物理世界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可以说,云计算驱动的大数据信息经济,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撬动了包括制造领域在内各行各业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创意。在前端,移动终端时时处处感知物理世界的状态,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传输到后端云计算中心,经存储、建模和分析后形成信息,之后再深度挖掘成为知识,最后形成智能应用来影响物理世界。

核心技术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这个过程以云计算作为计算和存储能力的资源平台,以互联网、物联网作为物理和信息系统的连接纽带,以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作为知识共享、价值挖掘的认知方法,而围绕深度学习的芯片、算法则成为强化智能的优化工具。因此,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的核心技术是物理世界信息化、信息世界智能化的基石。指出,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总书记同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

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发展主动权

具体来说,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需要CPU、操作系统和高端服务器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革命性突破。信息化发展至今,我国的核心技术能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起步较晚,在芯片、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等核心技术方面长期依赖西方,没有形成完备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而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和大数据产生、发展的基础推动力,没有核心技术就随时可能处于被侵蚀和攻击的危险境地,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全球网络治理规则方面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突破CPU、操作系统和高端服务器等核心技术,大力发展、积极推广自主可控的系统和产品,掌握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的主动权,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形成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我们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证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长治久安。

第一,建设先进、完备的技术体系。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需求出发,围绕高端服务器系统,形成从CPU芯片到整机技术,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从底至上、软硬一体的完备技术体系。各种核心技术互相支撑,开放兼容,破解国产核心技术生态系统薄弱、上下游不衔接的难题。

此外,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和形成体系,也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广泛学习、积极合作,才能不断认识差距、快速完善自己。

第二,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以现今美国产业生态为例,Intel和AMD专注于CPU、微软和Red Hat专注于操作系统、Oracle专注于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HP和Dell等专注于整机,各IT巨头在特定领域持续投入,更加专注、专业的同时又互相协同、联盟,最终构建成辐射全球的信息产业体系,这对我国产业生态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指出,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强强联合比单打独斗效果要好,要在这方面拿出些办法来,彻底摆脱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的束缚。也就是说,IT企业要有重点地专注于特定核心技术,在特定领域各司其职,破除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产生合力和协调效应。

第三,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核心技术,需要在国家战略层面,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持续高投入攻克核心技术,在技术上达到世界领先,在市场上形成规模效益。龙头企业一定要先做强、再做大,在某一个产品方向或者专业领域做到全球领先。一个企业即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没有关键技术,核心软硬件就永远依赖外国,“命门”就永远在别人手中。此外,“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抓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保持

一、 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1. 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 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 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2. 克服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后,常常会形成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阻碍企业形成新的创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核心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1)建立同质价值观与异质价值观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一元的价值观非常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同质价值观把异质价值观拒于企业之外,从而使得企业的组织在一个方向上发展,最终形成刚性。因此,首先企业应克服人力资产的固定的心智模式,允许并且鼓励异质价值观的存在。其次,企业应正视组织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全员参与,使得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在企业内部和谐共处。第三,鼓励一种创新、容忍企业与员工犯错误的文化。要鼓励创新,必须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特别是要允许下属员工犯错误。(2)促进企业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使企业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新知识,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建立优良的组织文化。因此,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及时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积极创建柔性化组织,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柔性化组织,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预防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产生。(4)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战略联盟。由于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无法克服其技术创新核心刚性。企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战略联盟来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与外部企业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3. 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流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丧失的常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流失。防止核心技术流失的方法是实行分类分级管控。一是对核心技术、核心商业机密一级管控,知晓和掌握的范围愈小愈好。二是建立健全核心要素的内控机制,不可让一人或一个部门独立掌控企业的全部核心技术;三是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完备的《劳动合同书》和《保密协议》,明确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或泄密。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k.,hamel 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2.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胡学刚.高科技企业界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4):27-29.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 创新 企业核心能力 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面对多个地域、多元文化、多种技能设置以及多种经营前景,新经济环境的跳跃性使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多数核心能力都只有有限的生命周期,只能获得一时的收益,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升级旧的核心能力,塑造新的核心能力,才能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创新是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永葆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及文化创新等促进核心能力持续发展已是企业走向振兴、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

企业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将企业核心能力解释为企业的“一组先进技术和谐组合”。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竞争力。

企业核心能力离不开创新。企业核心能力的精髓在于拥有主导产品,而核心能力的灵魂就是创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等。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并对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技术进步引起的创新与管理变革引起的创新,是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动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企业的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及文化创新等对于形成企业独特的、难以替代的、具有较长延展性的核心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企业创新与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企业创新的内涵

(1)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企业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产品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革、战略的调整,企业必须引进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创新很好的体现了权变管理理论的思想。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把企业的其他创新更好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3)文化创新。一个崇尚满足企业成员的自尊、地位、情感、成就和自信等需要的企业文化,就能培养企业成员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心和事业心,一个倡导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思维、敢于创新竞争、鼓励尝试风险的企业文化,就能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并能使这些新思想迅速而有效地变成实际运用,从而转变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企业创新对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形成核心能力,不是“一蹴而就”功夫,它是企业决策者们经不懈努力才获得的具长久性和稳定性的竞争力。创新在铸造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很难赶超;另方面又因为创新成果所特有的持久性、坚壁性,使得那些在核心能力的建设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企业,往往难有竞争对手。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能确保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且长久地发展。

(1)管理创新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管理创新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企业提升核心能力的首要因素,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管理创新的能力已成为评价企业核心竞争一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管理创新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管理创新能把各项创新更好的渗透于管理过程当中,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是形成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企业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企业的生命周期总是与其核心技术的周期以及由核心技术决定的核心产品的周期密切联系的,企业只有不断技术创新,用新的产品替代过时的产品,开始新的市场生命周期,才能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处于长久不衰的境地。

(3)文化创新是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创新作用、辅射作用和凝聚作用,以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激励、驱使全员、人力资本载体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本;促使知识员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自由广泛地交流信息,知识共享,以形成和不断提升结构资本;以人为本,进行文化管理,关心、爱抚、成就、升华员工,使员工忠诚于企业,忠诚的员工自觉以创造性的服务获得顾客的满意与忠诚,从而为企业赢得顾客资本,继而促进一切创新活动和资源、能力的优化与整合,合成或提升为核心能力。

三、通过企业创新促进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路经选择

1.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

(1)建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设立研究机构,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力量,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构建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研发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及时与国内各院所、高校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纵向合作,使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以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目的,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的转化。

(2)完善的激励机制造就高质量科研队伍。企业应建立一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激励机制,注重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激励方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3)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来从事技术研发。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前一定要对市场需求做深人调研,通过建立信息搜集中心等机构,增强企业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反馈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

2.通过管理创新促进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

(1)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认真总结和推广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引进国外智力,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管理方法,尽快使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经营管理和竞争能力提高到新水平。要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迅速建立起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

(2)围绕自身的优势来制定整体发展战略。要充分、客观地认清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出具有独特性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分析表明,企业的经营战略不能机械地模仿,只有在调整未来环境变化并掌握企业优势的基础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灵活地构思,才能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战略。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要学会战略创新。

3.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

(1)积极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核心能力,企业文化建设也应把打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作为重要目标。首先,要强调终身学习。其次,要强调全员学习。企业是一个由人组成的有机系统,只有系统内所有成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企业才能达到最佳竞争状态,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再次,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学习必须贯穿于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沿着计划、执行、控制、销售各个环节运行。总之,要营造一个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氛围,创建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2)确立双赢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创新首要的是价值观创新。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奉行非赢即输、你死我活的单赢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有迫使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驱动力,也有滋生为打垮对方而不择手段以至恶性竞争的弊端。一个企业只有奉行双赢价值观,才能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海尔集团不参与同行间的价格战,坚持靠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的成功经验,便是奉行双赢价值观的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迈克.波特著 陈小锐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

[2]张国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扩散[J].企业研究,2001(11)

[3]康荣平 柯银斌: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剖析:海尔与长虹.中国工业经济, 2000(11)

[4]安德鲁·坎贝尔 凯瑟琳 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5]郭 斌: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论,科研管理,2001(1)

[6]陈有安 尉维斌:企业创新及其影响[J].理论前沿,2002(3)

[7]李东红: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9(1)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新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93―03

[作者简介]马卫国,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王欢,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湖北武汉43007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

哈默与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麦肯锡公司定义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理查德・朗克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巴屯是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2.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陈佳贵研究员(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白津夫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的支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另外,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张瑞敏认为,“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

3.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无论何种观点的核心竞争力都包括了技术能力,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1.费里拉(J.Friar)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或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

2.创新的概念是熊比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来并阐述的。1939年在《商业周期》一书中他又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有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也有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但并未直接给定技术创新的定义。

3.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于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比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实现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新思想的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即所谓的“两步论”。弗里曼(C.Ferrnena)是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1982年他在《工业创新经济学》的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有关技术创新定义的观点和表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缪尔塞重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

4.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解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是较早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傅家骥教授的领导下,其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傅家骥在其主编的《技术创新学》中,给技术创新下了这样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建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的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生产,获得新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来源和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吴贵生教授在他的《技术创新管理》中认为,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三、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决定因素。劳动、资本与技术是企业进行生产的三个基本投入要素。企业生产是在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之下进行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劳动、资本和技术在投入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在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在推行技术创新战略,拼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竞争的范围更深、更广,节奏更快。企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技术创新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多样化,要求企业提供一些性能更好、品种多样,能与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新产品,方能立足于市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可见,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与需要。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核心竞争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技术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技术创新越来越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与意义来进行分析研究。

1.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效应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对于企业内部涌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外部环境中的技术扰动,企业具有一种很强的自催化功能。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迅速扩散,成为核心技

术,或者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的新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具体的产品和服务都长,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比具体产品的生产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的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效应

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技术扩散是实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性、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由技术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技术扩散产生“收益倍放”效应。如佳能(canon)公司将微电子、激光、精密仪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和扩散到照像机、摄像机、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图像扫描仪、细胞分析仪等产品中。可以使同一技术同时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当然,通常企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收益放大效应主要源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其实质在于企业内部资源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配置,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3.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整体实力的效应

由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更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追求的不仅是如何在当前的市场做得更好,而是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如摩托罗拉(Motorolar)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市场上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在BP机、移动电话和无线移动通讯装置的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由此可见,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特性和进入壁垒。

五、运用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世界新经济浪潮兴起,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各国为了在激烈的国际技术和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竞相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投入、扩大应用领域,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从以下以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和提高:

1.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关键技术

根据我国技术比较优势、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要,重点选择一批具有战略制高点意义的高新技术项目,适时组织实施具有全局意义的创新型战略工程,选择独立开发、自主发展,通过系统集成,相互融合,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培育和改进企业核心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源,实现突破;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对已取得突破和可望取得突破的关键技术,及时加强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为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产业。

2.要开发和利用好内外两种科技资源,内外结合,加强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企业技术自主开发与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相结合,另外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改良、创新。对技术引进,以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为目标,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营造竞争环境,完善引进机制,强化消化、吸收、创新。将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作为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外资,进入相应的生产环节,融入国际分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一些企业参与国内外技术战略联盟。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型企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聚集技术力量,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促进国家重点企业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调整和改进我国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间的合理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使产业组织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