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例6篇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1

对于卫生类中职教学,物理课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其重要性在于:

1 开展物理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物理教育是开展卫生职业教育的基础,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 以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 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第二, 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生产, 以及科学研究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 物理知识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也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 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上的需要, 也是将来参加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第三,物理教育不仅起到传授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作用, 它还担当着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教育。通过物理课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从中领悟到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学生的知识结构因为有了物理知识的加入而显得更加丰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缺少了物理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

2 开展物理教学是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要求

第一,物理知识是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医学中所有仪器都是根据物理学原理制成的,医学界的重大成就都建立在物理学的发展基础上。比如光学显微技术,把医学从宏观带人微观世界,x射线透视、照相技术、心电、脑电等等,这些技术都给医学界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些技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技术的理论、研制、生产都基于物理学的发展。从临床实践来看,小到听诊器、输液器,大到透视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知识。所以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对于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第二,物理教学是毕业生进行继续教育的要求。绝大多数的中等卫生专业毕业生都有着提升学历水平的迫切要求,而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帮助广大毕业生继续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都有重要而普遍的意义。

3 开展物理教学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专业课程的要求

人体生命活动与物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活动都伴随着物理过程。如:血液的流动涉及流体力学知识;肌肉的伸缩涉及机械运动;神经的传导涉及电学知识;视觉的形成则需要光学的知识来解释;体温的调节,机体对能量的吸收和利用离不开热学知识等等。总之,人体生命活动中处处存在着物理过程,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可理解生命活动本质。现代医学、临床医学都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上的,学好物理对学生后续的医学专业课程起着重要作用。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2

关键词:职业技能;卓越教师;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48-02

教育作为开发个体智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已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培养卓越的人民教师是面向新世纪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础,因此,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个人素养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

近五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发展,师范类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体现了多重学科教育并行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不仅要能承担一门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开设相邻学科的选修课、活动课或综合类课程,并且能够胜任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正在逐渐由培养“专业对口”的特长型人才,向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工作的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笔者认为培养多技、多能、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中学教师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有优秀教师的理念和职业意识。

作为从事高师教学与研究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总结了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物理专业“行知实验班”为授课对象,以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为平台,结合物理师范教学特点,深入探讨师范生课程设置的理念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改革方法。

一、传统高等师范物理教育课程的板块划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高等师范物理教育课程分为三大板块:

1.学科专业基础课。旨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专业设置有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固体力学,量子力学等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力求在基础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精神,提高师范生的发展后劲,推动“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2.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以传授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为准则,专业设置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教法学、职业道德教育等。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专业设置有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法、教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等。在师范大学生能力培养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对高师毕业生的大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高师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基础知识储备,教学基本理论不过关,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1]。

3.教育实践环节。教育实践环节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由普通学生转变为专业教师的主要养成阶段。可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实践即军训、劳动实践、计算机实践和教育教学技能实践;其次是综合实践,包括课内外科技活动实践,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再次是技能运用考核阶段即专业实践部分是指通过前一阶段的培养和训练,师范生将所学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包括高师院校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条件如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等,并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考核和评价[2]。教育实践的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达到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教育实践环节不仅仅遵从于传统的师范教育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它更加重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必需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文化传统与教育经验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

学生的专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3]。但在当前的高师院校中,通常表现为教育实践环节弱,缺乏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

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板块,培养目标是中学物理教师。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物理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物理系列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尝试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1.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多元化”。“多元化”就是在打好物理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设置多个不同培养目标的系列选修课。在通修专业物理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某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包括物理科技前沿知识讲座选修系列(适合于有继续进修意愿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物理基础知识应用系列(适合于有从事物理教育意愿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电气化工程系列(适合于培养有专业技术特长意向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系列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观察问题的物理视角,培养学生不仅要能承担一门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开设相邻学科的选修课、活动课或综合类课程。在选修多元化的同时达到分层次培养应用人才的目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物理知识爆炸性增长对物理学背景多元化的要求。

学科课程“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才按计划分配的壁垒逐渐瓦解,行业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才流动。物理教师不必来自师范类院校物理学系,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毕业生在考取相应等级的教师资格证后,同样可以参与物理教育专业的竞争。反之,物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离开教育岗位,从事其他工作,或选择继续研修,包括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总之,各类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结合实际,“多元化”培养师范类物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培养目标,是适合时展的必然要求。 2.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提高师范类学生的“职业认同度”。高等师范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师范生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人,高等师范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正因为如此,教师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对工作者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爱岗敬业,更需要具有专门的职业涵养和职业技能。一个师范生是否愿意从事教师工作,能否做好教师工作,根源于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认同度。职业认同度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把握、教师职业情感的建立、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4]。对于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课程,以及对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的培养课程的开设,都旨在建立学生对即将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社会认知、方法认知和价值认知。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从事的职业,深刻认识到职业的价值、意义,对之充满情感和信心,树立起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教师的行为中,使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发展与该职业的期望达成一致,并从中找到乐趣。

在课程开设的同时,授课的主体——教师也对学生的职业认同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印象深刻的教师也会对其选择教师职业和树立教师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开设的同时,通过向学生宣传优秀教师及其事迹,组织学生观看教师主题电影,组织学生进行教师主题讨论等,并贯穿“言传身教”于整个授课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教师理念,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发展。

3.教育实践环节的“阶段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大阶段,教育实践是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教育实践环节的“阶段化”有利于解决重基础、轻实践的高等教育培养现状。这里的“阶段化”是指将教育实践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根据不同学年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合理教育实践内容和时间。分别在每个学年选取特定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第一、二和三学年可以安排短期见习,第四学年安排6周教育实习。第一学年见习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考察,了解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改革的现状,感受中小学教师的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教育宏观现状有所了解,建立职业观念;第二学年实习的主题是教育服务,通过学生参

与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家庭教育辅导、班级管理、课堂评价、校内外活动等,实习“教育助理”的角色,在这一阶段使学生能够深入学校,从全新的职业视角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师生关系、学习课堂控制能力,建立职业意识;第三学年见习的主题是教育观摩,重点在于观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本阶段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学习相结合,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建立尤为重要;第四学年以综合实习为主题,学生在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实际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职前教育培训。

总之,从21世纪高等师范物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出发,我们将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物理专业课程划分为三个板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板块、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板块和教育实践板块。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物理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物理系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尝试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构建了三个板块的高师物理教学课程体系,实施“多元化”、“阶段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物理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勇.改革高师人才培养方式的对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387-389.

[2]肖灵.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69-71.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3

本质是事物特有的质的规定性,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根据矛盾论的观点,所谓事物的本质,指的是通过与其他任何事物相比较并将这个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相区别的属性。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界定其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揭示其区别于其他实践过程的特殊本质,这是讨论本质的方法论前提。要准确界定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位置,必须将其放在教育现代化这一历史背景中探讨。如前所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促进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乃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动因与现实基础。既然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位置由教育现代化规定,那么准确认识教育现代化是理解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对当下中国基础教育而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别的,而是人的现代化。何谓人的现代化?就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的主体地位激活,即人的主体性的提升。这意味着,解决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问题乃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使命。根据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人既是个体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还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个体本质、社会本质和类本质的统一。依此,人的生命是个体生命、群体生命、类生命的统一。主体性作为人的生命自觉,包括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类主体性三个层次。重新认识基础教育国际化,要跳出以往行为层面的定位,转而关注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到人的“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和“类主体性”发展上来。随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逐步深入推进,这一时期人的现代转化过程的关键在于促进人的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走向类主体性。因此,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提升人的基于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的类主体性。具体而言,基础教育国际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的整体:第一,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多元共生”“平等共享”“融合发展”是各国基础教育的共同追求。第二,它是一种教育视野,即我们要在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化背景下探讨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各种问题。第三,它是一种教育内容,即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解和掌握国外的语言和文化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全人类的利益和全球视角出发思考问题。第四,它是一种教育方式,即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第五,它是一种教育进程,即我们需要在“横向上共时性的国际化程度与纵向上历时性国际化进程的交汇点处”来思考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依此,从其存在方式上看,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具有跨文化性。在宏观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种文化形态的碰撞和交融也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文化因素作为推动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内源力量,也得到了广泛的共识”[3]。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开展了多层面、多样化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不同的文化主体的文化环境和所受的文化熏染不同,带来了文化差异性。基础教育国际化可以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消解文化隔阂和文化落差,扩大和强化主体间的文化融通。在中观层面,基础教育国际化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微观层面,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其目的在于促进不同文化主体的跨文化沟通和跨文化合作。其次,从其实践过程来看,基础教育国际化具有互动性。事实上,基础教育国际化,从学校层面来说是一种对话实践的过程,即与他国学校之间的互动性实践。具体而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互动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多层次和多面向的互动过程是基础教育国际化动态生成的基础。单向的借鉴模仿,简单适应“国际化”或“被国际化”是将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视为一种封闭性、被动化的实践过程,忽略了作为有意识的主体在国际化中多边多重的交互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认识框架,加强自主选择意识和自主建构能力,重新认识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互动本质,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交往过程观。其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互动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教育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而是要打破以“西方或美国”为主导的“人与物”或“主客二分”的关系假设,确立教育国际化实践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权,形成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关系。其三,基础教育国际化让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师、学生等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这种相互交流不只是单向的输出或输入,而是增进双方学校不同文化主体通过交往、互动、对话,促进双方学校双向理解,实现双方学校联通共融。再次,就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际效应而言,它具有理解性。交流旨在理解。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彼此间的理解成为可能,促进理解成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归宿所在。通过深度的教育交往,“人们自觉地把自己和他人、本集体与他集体、本地域与他地域、本民族与他民族、本国度与他国度、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同等的水平上进行平行的和交叉的比较,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总过程中进行文化定位,寻求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和填补差异的有效途径,探索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在深层结构和内在本质方面的共同点、联系点和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生长点,在对共通性和协调性的世界新文化的积极创造中达到跨文化的真正理解与超越”[4]。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三重价值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27-01

1.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最后,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2.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应该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2.1必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求基础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加强普及意识。有人说,搞基础教育的同志,不应该当伯乐,而应该去当好园丁,这是由基础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所决定的。现在,基础教育强化了教育的选拔功能,过分重视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而轻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实施新课改,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

2.2面向全体学生,物理教学的要求应该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不应该是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先天遗传的智力水平、后天发展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承认差异、依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并进行组织教学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对认知结构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要通过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要求。

3.实验装备、实验方案的改进和创新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些物理原理,尽管教材中没有规定做实验,也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的实验,对有些难于理解的物理概念或基础理论除了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补充设计一些新实验,如果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比较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及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可设计、开发一些有创意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如何抓住重点,怎样因陋就简地设计实验,能学习设计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4.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手段,也是物理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份,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营造创新氛围,学会观察分析,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基本理论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任务性实验,而自主开放性实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我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装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例如在做电磁感应实验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在不断实验中,学会比较,总结规律。同时对实验数据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处理,在推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提高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

5.深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实施以上两个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其加以深化,利用一些很好的例题,把学生零散的基础思维综合起来,务求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教育效果,在例题教学里面,教师要着重选择一些开拓学生思路、有针对性的例题,且做到放手让学生找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的解题技巧,以便促进学生惯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在学生陷入解题困境的时候,应该从旁引导他们怎么拆分问题、分析问题,从中发现突破点,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而且选择时要体现高中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在教师完成每单元的教学之后,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以便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透过学生所做的习题,了解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再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进而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这些习题只要典型,而且难度适中就可以了,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着重使用物理模型,这样可以增加解题过程的生动与形象性,教师还可以把答案作出"重点"、"考点"、"了解"等标识,让学生在浏览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计划"提供参考及建议。

6.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1)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2)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7.结语

物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物理教学并无一成不变的模式,这就要求每位物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陆洁清. 新课改下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3) .

[2]许万军.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7) .

[3]黄汝湘. 浅谈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1) .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5

关键词:“位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27-4

“位育”是潘光旦先生重要的学术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之一,它涉及领域广,蕴含道理深刻,挖掘其存在价值和作用,以阐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其之道治其社会之“道”,也许将给我们某种程度的启发,特别是对现在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难点之一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工作的重点应从宏观层面集中至微观层面教学环节、教师队伍的建设层面的发展。基础教育均衡思想的着眼点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差距。作为最关键而具有能动性的教师队伍怎样在国家政策思想指导下利用外在资源并自觉地促进自我内在发展,同时带动教育均衡发展?这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不妨用潘光旦先生“位育”之道迁移至教师队伍建设之道,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围绕“位育”之道而展开,先阐释“位育”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姿态,从而分析教师队伍在其的地位与作用,并以“位育”之道给教师队伍建设之道指路。

1 “位育”视野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一位学着下注脚说:‘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所以,‘安所遂生’,不妨叫做‘位育’。”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位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位,即是务本,也谓安其所。从整体上说,基础教育均衡的发展应由根部向外发展,也就是由内至外的发展路线。而且基础教育根植的社会土壤的文化环境具有固有的棉续性和物质的连带性,所以每一个发展的物体有必须基于自身固有的现实基础。从局部上说,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不同的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因物质经济文化的差别,也存在着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异”。因此不同的发展个体要从不同的“位”出发,因地制宜;同一发展个体在不同时期也从不同的“位”出发,与时俱进。从“位”层面出发,由宏观至微观的剖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适当的不均衡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另一方面是育,即是进步的,进步的根据是基础教育分子间适当的“异”,“异”而逾量,引起质的变化。基础教育均衡中的不均衡过于异化,将恶化均衡发展的局面,使基础教育均衡走极端化、阶级化,造成教育系统处于混乱不和谐的状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异”而适量,才能成为发展的动力与和谐的局面,方能遂生。基础教育均衡方能自由、长久而增益其质量的发展。‘育’而积量,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步入另一个状态、阶段,又生成一个新的“位”。由此形成据“位”而“育”、因“育”而另“位”的循环发展模式。在此,“位”与“育”的循环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教师队伍的整合与发展问题

“事在人为”,发挥人的潜力,运用人的智慧,准确合理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方向,从而有效地控制事物在其规律的轨道上运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不仅是“事”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利用“事”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不成“人”无法成就“事”,“人”只有自愿融入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之“事”,才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从而转化为自身与“他人”的发展。

细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人为”因素,至上而下,有党政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社会人群的有关人员以及学校管理队伍与第一线教师队伍。其中目标达成的关键、最活跃、最基础的群体是第一线的教师队伍。再看,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人力资源的均衡性问题、有关法规与政策公平性问题等。近几年来基于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事实,我国针对偏远、贫穷、落后及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规与政策,给该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与制度的保障,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然而我们发现我国教育整体素质与水平并不高,整体水平呈不均衡发展趋势,缺乏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否认,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年代,在政府大力支持与物资大量投资下我国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绝大部分已经达标或接近达标的水平。孩子们可以坐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通过计算机可以感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利用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剖析物质结构隐藏的微妙等。由于孩子们暂不具备完整的学识完成此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在其间的指导。试想如果缺乏教师“人”的因素,一切合理的政策、法规,优质的物质资源只不过仅仅是口号与摆设而已。

我们知道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四要素组成。教育者利用教育内容及教育资源作用于受教育者,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教育资源在其间的作用是中介、手段与工具。教育者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基于如此重要与关键地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在整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种有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储存”,一般包括文化、社会、人格三种结构,教师的生活世界不只要考虑可见可感的显性因素,而且应尤其注意隐藏在宗教、文化、理想、态度、情感、价值观中的隐性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准确地分析、认识、理解教师生活世界显性知识的表征来透视其隐性因素,而隐性因素往往是教师生活的精神世界。它是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看法,一种不易改变、稳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它的稳定性、固定性常常与时代赋予教师综合素质应有的多样性、复杂性起冲突,具体表现在操作层面上,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显性知识不相匹配。特别是教育情境比较复杂、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封闭及落后地区的教师,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学习新知识,丰富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注入新的血液途径以顺应时展的要求。树立现代化的学生观、教学观、职业观和人才观,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

3 “位育”教师队伍发展的解读与出路

3.1 “位”――安其所

“所位与所由育的背景,当然是环境,环境可分为二:一是体内的环境,一是体外的环境。体外的环境就人而论,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横亘空间的物质环境,二是纵贯时间的文化的环境。教育的目的又当然在设法使我们和这两种或三种环境打成一片,使相成而不相害。”学校分别分布在拥有不同的经济、文化、人口、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等区域,这些因素各异,优劣并存,错综复杂,构成了具有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的教学体外环境。教学体外环境的差异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立足点,我们应本着特色办学、个性办学的理念,促进教育本土化的发展。位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首当其中的任务就是了解、适应并融入其中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在心理上接受、尊重并认同,避免在实践中因缺乏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引起教学、生活上的冲突。为此,应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与长期坚持教学的信念。安其所,服其所。达到“人”与“物”的和谐。

体内环境,笔者认为专指教师岗位的特质。教师岗位的特质也就决定了教师从事该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等。如何才能具备其岗位应有的专业素质服务其岗位?也就是安其岗。随着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地展开,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异常丰富。这些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对物质的需求,然而顾此失彼。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使其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上空弥漫着拜金主义、唯利主义等。这些空气侵蚀人们的思想,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使其不能各司其职,各献其能。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身兼数职,从教的同时兼经商行业以赚取更多的钱财。从事经商工作者想方设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以损害人民生活利益为途径。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想利用职务便利谋取更多的钱财或者盘算投资多少金钱方能从中买回多大的权势,做的是人民的公仆,过的是挥霍人民钱财、谋取暴利的生活,等等。由此可见,“事不对岗,岗不对位”的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和谐局面愈演愈烈。

“在柏拉图看来,各做各的就是和谐,反之相互干涉就是不和谐,保持和符合和谐状态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破坏和谐状态的行为是不正义的行为,指导这种不和谐状态的意见称为愚昧无知”(柏拉图与理想国 )。在实施基础教育均衡战略过程中,在学校教学的教师应恪守其岗,因不同的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一岗位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积极营造和谐的气氛。其实学校教学的和谐问题是各个教师在岗位上”安其所,服其生“的问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地位适宜,关系也就得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使之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能有所贡献,不管在何阶段、何层面,即各有所用。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智慧。

3.2 “育”――遂其生

“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育”是进步的,以“人”的进步带动“事”地发展,以“事”的发展促进“人”的进步。同样的道理,以进步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发展促进基础教育的普及,以普及提供给每个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进步的根据是基础教育均衡教师队伍适当的“异”。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6

教育作为开发个体智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已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培养卓越的人民教师是面向新世纪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础,因此,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个人素养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

近五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发展,师范类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体现了多重学科教育并行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不仅要能承担一门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开设相邻学科的选修课、活动课或综合类课程,并且能够胜任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正在逐渐由培养“专业对口”的特长型人才,向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工作的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笔者认为培养多技、多能、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中学教师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有优秀教师的理念和职业意识。

作为从事高师教学与研究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总结了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物理专业“行知实验班”为授课对象,以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为平台,结合物理师范教学特点,深入探讨师范生课程设置的理念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改革方法。

一、传统高等师范物理教育课程的板块划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高等师范物理教育课程分为三大板块:

1.学科专业基础课。旨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专业设置有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固体力学,量子力学等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力求在基础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精神,提高师范生的发展后劲,推动“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2.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以传授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为准则,专业设置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教法学、职业道德教育等。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专业设置有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法、教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等。在师范大学生能力培养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对高师毕业生的大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高师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基础知识储备,教学基本理论不过关,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1]。

3.教育实践环节。教育实践环节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由普通学生转变为专业教师的主要养成阶段。可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实践即军训、劳动实践、计算机实践和教育教学技能实践;其次是综合实践,包括课内外科技活动实践,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再次是技能运用考核阶段即专业实践部分是指通过前一阶段的培养和训练,师范生将所学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包括高师院校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条件如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等,并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考核和评价[2]。教育实践的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达到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教育实践环节不仅仅遵从于传统的师范教育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它更加重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必需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文化传统与教育经验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3]。但在当前的高师院校中,通常表现为教育实践环节弱,缺乏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

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板块,培养目标是中学物理教师。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物理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物理系列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尝试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1.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多元化”。“多元化”就是在打好物理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设置多个不同培养目标的系列选修课。在通修专业物理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某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包括物理科技前沿知识讲座选修系列(适合于有继续进修意愿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物理基础知识应用系列(适合于有从事物理教育意愿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电气化工程系列(适合于培养有专业技术特长意向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系列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观察问题的物理视角,培养学生不仅要能承担一门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开设相邻学科的选修课、活动课或综合类课程。在选修多元化的同时达到分层次培养应用人才的目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物理知识爆炸性增长对物理学背景多元化的要求。

学科课程“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才按计划分配的壁垒逐渐瓦解,行业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才流动。物理教师不必来自师范类院校物理学系,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毕业生在考取相应等级的教师资格证后,同样可以参与物理教育专业的竞争。反之,物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离开教育岗位,从事其他工作,或选择继续研修,包括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总之,各类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结合实际,“多元化”培养师范类物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培养目标,是适合时展的必然要求。

2.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提高师范类学生的“职业认同度”。高等师范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师范生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人,高等师范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正因为如此,教师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对工作者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爱岗敬业,更需要具有专门的职业涵养和职业技能。一个师范生是否愿意从事教师工作,能否做好教师工作,根源于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认同度。职业认同度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把握、教师职业情感的建立、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4]。对于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课程,以及对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的培养课程的开设,都旨在建立学生对即将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社会认知、方法认知和价值认知。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从事的职业,深刻认识到职业的价值、意义,对之充满情感和信心,树立起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教师的行为中,使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发展与该职业的期望达成一致,并从中找到乐趣。

在课程开设的同时,授课的主体――教师也对学生的职业认同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印象深刻的教师也会对其选择教师职业和树立教师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开设的同时,通过向学生宣传优秀教师及其事迹,组织学生观看教师主题电影,组织学生进行教师主题讨论等,并贯穿“言传身教”于整个授课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教师理念,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