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育生物学原理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大学物理 教育误区 对策

物理体系在现实中的应用是非常多的,其对社会的贡献之大,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就需要各大院校重视大学物理课程有效的开展。学生学好物理可以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知识构架的科学建立和今后的择业方向有所帮助。但是,如今教育体制的诸多限制因素,使得大学教育的进展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在问题中不断探索,努力在实践中实施有效对策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

一、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大学物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如今大学教育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学科的知识教育上,而对于人文素质的发展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育体制对于知识的传授要求过高,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大学没有足够的实践意识,在教育中一味寻求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以成绩为检验自身能力的标准,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大学物理教育中,教师以物理学知识相关技术为主要切入点,力求学生掌握公式概念,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缺乏对物理学知识相关历史的引入,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物理的理解认识较为模糊,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物理。教师认为相关人文的知识引入会分散学生注意,通常对于学史类知识都是一笔带过。这并不利于物理学的探索者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对物理的整个历史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只是表面的,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在教育中是一个缺陷。

(二)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片面性讲授问题

大学课堂上尤其是在物理课堂,教师对于这门理科课程要求主要在于对课本原理知识的掌握,没有发掘物理教育的更大价值。实际上能蛱逑忠幻叛Э屏榛曛处的,应该是它的内容,就物理这门课程而言,除了其中原理定义以外如果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物理相关理论的全面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物理原理的产生,无法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构架。

教师对于物理课程的讲解太过片面,对于篇幅较大的经典内容往往不会重视,要求学生仅仅去了解掌握物理的基本原理。由于大学物理针对的学生是已经在中学时期接触过物理的学生,所以在大学中的物理教育只是借助微积分工具的简单重现的过程。如今由于物理学中量子论及相关推理过程相对复杂,在教学中会作为不参与考核的内容,而轻视了更深入的分析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泛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带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如今有很多院校都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更贴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借助多媒体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就当下的多媒体教学而言,尤其是在物理教学中,对于多媒体应用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很多教育模式意识到多媒体网络的便捷性,想要利用网络教学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会将书本中的概念原原本本地复制在课程演示稿件中,没有创新质量不高的课件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授课,缺乏对学生学习程度的了解,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非常被动。这些都是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够所造成的,若利用不当不仅无法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还可能导致教学率的降低。

二、大学物理教育误区的对策探讨

(一)注重人文教育

在进行物理学科知识讲解之前,教师应该注意将物理学史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物理相关历史的了解,打开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习者塑造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教育本身而言具有很大的意义。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单纯的考虑原理知识的传教,应该结合人文教育对学科进行深入分析。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让他们理解并对物理学科感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科的教学效率。

将人文与科学结合,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其思想观念,重视课堂教育中对于人文部分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科学与人文进行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教育熏陶的同时,提高自我素质及智慧。

(二)丰富教学范围

做为原理较为复杂的物理学,在教课过程中仅仅将表面原理授予学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原理的推理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经典物理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应该在教学中将更新的物理概念、知识详细分析讲解给学生,更新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以提高其快速适应能力。

丰富的教课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扩展了对于物理更深层次的探讨,有利于物理教学的实施,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内容,才可以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探索欲,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三)认清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屡见不鲜,针对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一些误解,应该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应该注意教师主导性和多媒体技术辅导性的关系。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助,而非将教师的工作代替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结合多媒体的有利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全程学习中对学会生做出指导。另外,应该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辅关系。如今科技被应用与教学事业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对学生进行授课,但不应该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物理课程具体内容安排教育方式,以学生接受能力为主,制定多媒体教学计划,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有效地进行结合。

三、结语

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物理人才,应该注重物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以及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各种有利条件,将实际问题进行改革,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万忠.关于物理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数理化学习,2014,(07).

[2]陈爱喜,邱万英,艾剑锋.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现有问题与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S1).

[3]王庆飞.浅议当代大学物理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09).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46-01

物理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弘扬主体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中学物理教学多倾向于机械式的生搬硬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创造力。作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为了把主体性教育落实到物理学科教学当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物理课程结构,体现主体性教育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蓝图。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的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弹性和活力,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桎酷,这种课程结构有待于人的调整。

现在我国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基于“学科课程论”,所学的内容偏多、偏难,而且学生主要以学习学术知识为主,以升学作准备为目的。中学物理课程设置首先应充分体现发展的原则,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使他们在尝试、探究等活动中,获得自由、主动的发展。其次应体现多样化原则,过去那种单一的课程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种情况应增加物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多样性,选修课的比重应有所加大,综合性的活动课值得推广。

二、实施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根据课堂上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情感教育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首先、中学物理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中学物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乐于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才在教学中“用情”。

第三,有意识的促进中学物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相应的情感。学生、中学物理教师主动创设促使师生情感交融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等方面。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演示实验,还有大量的学生动手实验,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即可以通过课堂实验探求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物理教学基本上成了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的“独角戏”,原因就在于“教会”并不等于“学会”作为教师的职责应重在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会”上,也就是重在能力培养,重在物理素质培养。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物理现象、规律都是很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生在学习物理课之前,就已经凭知觉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认识: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前概念”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所以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针对学生在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模糊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

同时这种实验探求法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不仅有效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动手实验的兴趣,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积极、能动的学习。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 物理 教学 德育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可行性

1、中学物理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物理学科是各类学校教育中设置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同样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由于物理知识具有精确性、可测性、实践性、客观性等特点,所以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物理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关章节介绍我们的祖先对科学技术的申越贡献,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祖国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远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过物理学与哲学的结合点,如物质的运动、物态的变化、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与磁的联系、光的波粒二相性的发展等丰富的物理现象与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可通过物理学特有的逻辑性和精确性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激起他们正自与诚实的内在要求等等。

物理学科教材内容中蕴涵有丰富的德育素材,这为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对物理的教学,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还要通过其它各种方式向学生进行德、智、体的教育。例如,严谨的物理实验操作、到工厂去进行生产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从物理角度分析现象、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工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既能打开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社会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还避免了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教学不但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使德育的渗透更加生动、活泼,也更有实效。

3、高中物理教学手段多样化

现在的中学物理教学,除使用教材、粉笔、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外,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如幻灯片教学、录像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讲解教材来渗透德育,还可以利用形象逼真的挂图、幻灯、音像资料、网络技术等,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对中学物理实施德育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潜移默化原则

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性,其中德育工作在地位上“虚”,内容上“远、大、空”,形式上“单调、呆板”,显得苍白无力是原因。物理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物理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不知不觉中完成,即“润物细无声”,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课堂教学中进行无声的德育渗透,避免口号式的说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义标签。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情理法并用原则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学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德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4、对话原则

实现道德教育的互动,就必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对话”式教学。“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达到视界融合的方式。“对话”是指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也就是各方相互理解的过程。互动式道德教育以“对话”教学为基本形式,是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实施“对话”式道德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既要保持一定的权威,又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介入学生当中。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注意方面

1、德育渗透应适度地掌握"分寸"。

中国科学院路甬祥说,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学的进步。教师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怎样将物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坚持深入、全面地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种现象、一个发现、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都能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喜悦,受到科学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4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渗透;整体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谓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健康的整体概念。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之上。中学学科中与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师应借助学科优势,挖掘教材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为每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生物学科教学中健康教育进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也是各种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就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认识自身,而这正是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使中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理健康教育

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生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我曾对本校初二年级6个班的430名学生进行了几项卫生知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保健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我决定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上课中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和补充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龋齿对人体的危害,培养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早晚刷牙的习惯。在讲消化系统内容时,向学生介绍龋齿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除恶性肿瘤、心脏病以外的第三大疾病。龋齿的形成主要是与口腔不清洁,牙面有污物使微生物滋生和发酵有关。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是刷牙,由于牙垢沉淀12小时之后,较难刷净,所以一天必须早晚都要刷牙,并养成食后漱口的习惯。另外,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讨论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有关合理营养,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教育学生边学边用;使知识的传授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步进行。

三、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许多心理问题,行为障碍往往又被视为思想道德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全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激励性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5.愉悦性原则。积极营造良好、和谐、轻松、活泼的心理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接任新的教学班后,我首先给学生作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报告,使同学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自觉的配合老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健康教育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项内容。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但是,在多元文化面前,部分未成年人难免会受到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违背的道德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道德健康也是中学生素质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说道德的养成往往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两者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觉得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共同提高。

(二)实现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实现生物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在教师身上。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不但要精通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教学法,而且还需要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并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其次,通过生物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的利用生物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如:生物课上的讨论、生物学实验、社会调查等,减轻心理过重负担,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5

关键字:物理 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应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2003年人教版《物理》教材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在中学体育教学及业余运动训练中引用物理知识进行参与教学和训练会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目标的实现

中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物理知识贯穿到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中,通过对一些表面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清问题,并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两个学生比赛后抛铅球,一个力气大,另一个力气小,但力气大的却输给了力气小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力气大只是铅球抛得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绝对因素,因为还要受到后抛铅球技术、自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排除思想压力,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体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简单讲述和教授体育运动技术,教师讲得比较枯燥,学生学得也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中学生处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年龄阶段,善于探索、勇于探索是他们的长处。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当挖掘并发挥他们的优点,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物理知识贯穿于体育运动技术学习和练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原理、练习技术的同时,很好地应用物理知识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从而收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原地推铅球“出手角度”这一重要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斜上抛”的力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理性地学习和掌握。如图:

铅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明白铅球的水平位移计算公式为:

s = v2sinθcosθ/g

s取决于出手速度v和出手角度θ,当v一定时,θ就决定了s的大小。根据三角函数和极值原理,当sinθ=cosθ时,s有最大值,此时,θ取45°角。所以在理论上讲,当出手角度是45度,铅球推得最远。但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39°是最适宜的角度。

三、结合解剖、生理、化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在刚开始进行锻炼时,绝大多数人会感到全身或局部酸痛,这时体育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必要紧张更不要轻言放弃,要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物理、生理、解剖、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分析,使学生从原理上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例如:教师要讲解进行正握哑铃屈臂练习时大臂肌肉产生酸痛的原因,可以尝试按下面的步骤进行讲解。

1、给学生一个生理解剖模型,使学生先弄明白正握哑铃屈臂的运动原理。

2、请学生思考并用物理知识解释正握哑铃屈臂的工作原理:

正握哑铃屈臂练习时,小臂以肘关节为轴组成杠杆,l1为阻力臂,l2为动力臂,练习时遵循杠杆原理,肱二头肌肌肉收缩,给小臂动力,克服哑铃的重量产生的阻力做功。根据功能转化原理,大臂肌肉收缩做功必定消耗能量,能量从哪里来的呢?

3、运用生化原理讲解能量的来源:肌肉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两个部分: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与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无氧代谢供能消耗的主要是人体内储存的三磷酸腺苷(atp),人体内储存的atp数量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变化,当肌肉运动将人体内储存的atp消耗完后,便完全靠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功能消耗的主要是人体内的脂肪,化学反应式为:

脂肪+氧气能量+乳酸

4、脂肪分解产生的乳酸在肌肉纤维间堆积,人体便会感到肌肉酸痛。如果继续坚持锻炼,乳酸会继续分解氧化:

乳酸+氧气水+二氧化碳+热量

当肌肉纤维间的乳酸浓度降到一定值时,人体就会不再感觉到酸痛了。

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讲解,促进学生明确并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

通过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讲解技术动作,促进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理性认识,并反作用于感性认识,增强其神经支配肌体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练习的效果,使学生明确技术方法,通过积极的练习,逐步建立并巩固正确的动作定型。

例如:在讲解“后蹬跑”由“充分蹬直”到“充分蹬伸”的发展变化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讲解。

1、使学生明确“充分蹬伸”与“充分蹬直”的区别与联系。所谓联系就是指二者都要求“蹬”。所谓区别是“伸”与“直”的区别,“蹬伸”就是不一定要求一定要蹬直,而是要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技术允许范围内尽力去蹬,伸的程度因人而宜,允许“屈蹬”。蹬直则要求一定要蹬直,大小腿夹角要接近180°,忽视了人的区别以及场地、技术的影响。

2、抛开人的因素影响,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后蹬跑。

(1)充分蹬直的力学原理分析。人体在往前跑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后蹬时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及人体自身摆臂与摆动腿向前摆动所产生的作用力来实现位移速度。

后蹬时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f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对人体的前移产生作用:f1= fsinα;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使人体在跑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腾空:f2= fcosα。

(2)充分蹬伸时的力学原理分析。后蹬使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f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对人体的前移产生作用:f1= fsinβ;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使人体在跑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腾空:f2= fcosβ。跑动过程中,当人蹬地的力量f=f时,如果β小于α,则屈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1= fsinβ大于直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1= fsinα,也就是说屈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给人体的作用更大。在竖直方向上,f2= fcosβ小于f2= fcosα,但是由于塑胶跑道给人体向上的弹力较大,所以可以弥补屈蹬时重心较低的缺陷。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康课的教学和运动员的业余训练中很好地运用物理知识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结合解剖、生理、化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分析讲解运动技术,促进学生明确并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等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物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许耀球 田径运动生物力学[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年。

[3]普通物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理论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发育生物学原理范文6

关键字:物理 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应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2003年人教版《物理》教材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在中学体育教学及业余运动训练中引用物理知识进行参与教学和训练会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目标的实现

中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物理知识贯穿到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中,通过对一些表面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清问题,并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两个学生比赛后抛铅球,一个力气大,另一个力气小,但力气大的却输给了力气小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力气大只是铅球抛得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绝对因素,因为还要受到后抛铅球技术、自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排除思想压力,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体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简单讲述和教授体育运动技术,教师讲得比较枯燥,学生学得也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中学生处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年龄阶段,善于探索、勇于探索是他们的长处。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当挖掘并发挥他们的优点,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物理知识贯穿于体育运动技术学习和练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原理、练习技术的同时,很好地应用物理知识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从而收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原地推铅球“出手角度”这一重要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斜上抛”的力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理性地学习和掌握。如图:

铅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明白铅球的水平位移计算公式为:

s = v2sinθcosθ/g

s取决于出手速度v和出手角度θ,当v一定时,θ就决定了s的大小。根据三角函数和极值原理,当sinθ=cosθ时,s有最大值,此时,θ取45°角。所以在理论上讲,当出手角度是45度,铅球推得最远。但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39°是最适宜的角度。

三、结合解剖、生理、化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在刚开始进行锻炼时,绝大多数人会感到全身或局部酸痛,这时体育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必要紧张更不要轻言放弃,要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物理、生理、解剖、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分析,使学生从原理上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例如:教师要讲解进行正握哑铃屈臂练习时大臂肌肉产生酸痛的原因,可以尝试按下面的步骤进行讲解。

1、给学生一个生理解剖模型,使学生先弄明白正握哑铃屈臂的运动原理。

2、请学生思考并用物理知识解释正握哑铃屈臂的工作原理:

正握哑铃屈臂练习时,小臂以肘关节为轴组成杠杆,l1为阻力臂,l2为动力臂,练习时遵循杠杆原理,肱二头肌肌肉收缩,给小臂动力,克服哑铃的重量产生的阻力做功。根据功能转化原理,大臂肌肉收缩做功必定消耗能量,能量从哪里来的呢?

3、运用生化原理讲解能量的来源:肌肉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两个部分: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与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无氧代谢供能消耗的主要是人体内储存的三磷酸腺苷(atp),人体内储存的atp数量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变化,当肌肉运动将人体内储存的atp消耗完后,便完全靠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功能消耗的主要是人体内的脂肪,化学反应式为:

脂肪+氧气能量+乳酸

4、脂肪分解产生的乳酸在肌肉纤维间堆积,人体便会感到肌肉酸痛。如果继续坚持锻炼,乳酸会继续分解氧化:

乳酸+氧气水+二氧化碳+热量

当肌肉纤维间的乳酸浓度降到一定值时,人体就会不再感觉到酸痛了。

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讲解,促进学生明确并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

通过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讲解技术动作,促进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理性认识,并反作用于感性认识,增强其神经支配肌体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练习的效果,使学生明确技术方法,通过积极的练习,逐步建立并巩固正确的动作定型。

例如:在讲解“后蹬跑”由“充分蹬直”到“充分蹬伸”的发展变化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讲解。

1、使学生明确“充分蹬伸”与“充分蹬直”的区别与联系。所谓联系就是指二者都要求“蹬”。所谓区别是“伸”与“直”的区别,“蹬伸”就是不一定要求一定要蹬直,而是要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技术允许范围内尽力去蹬,伸的程度因人而宜,允许“屈蹬”。蹬直则要求一定要蹬直,大小腿夹角要接近180°,忽视了人的区别以及场地、技术的影响。

2、抛开人的因素影响,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后蹬跑。

(1)充分蹬直的力学原理分析。人体在往前跑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后蹬时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及人体自身摆臂与摆动腿向前摆动所产生的作用力来实现位移速度。

后蹬时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f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对人体的前移产生作用:f1= fsinα;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使人体在跑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腾空:f2= fcosα。

(2)充分蹬伸时的力学原理分析。后蹬使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f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对人体的前移产生作用:f1= fsinβ;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使人体在跑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腾空:f2= fcosβ。跑动过程中,当人蹬地的力量f=f时,如果β小于α,则屈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1= fsinβ大于直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1= fsinα,也就是说屈蹬时在水平方向上给人体的作用更大。在竖直方向上,f2= fcosβ小于f2= fcosα,但是由于塑胶跑道给人体向上的弹力较大,所以可以弥补屈蹬时重心较低的缺陷。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康课的教学和运动员的业余训练中很好地运用物理知识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结合解剖、生理、化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分析讲解运动技术,促进学生明确并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等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物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许耀球 田径运动生物力学[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年。

[3]普通物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理论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