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育生物学研究

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1

摘要  肾发育不良是肾发生异常的临床后果,其典型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出现原

始肾小球和肾小管、软骨样化生等。近年来通过应用靶基因和原位克隆等分子技术

对正常哺乳动物肾脏发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发病机理有

了更多的了解。本文将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况作一讨论,并对

包括生长因子在内的几种基因突变、转录调控障碍及表达变化与肾发良不良的关系

进行探讨。

      肾发育不良是肾脏未能进行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的先天性疾病,过去对其发病

机理了解甚少,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分子学机理来阐明肾脏的发生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肾发育不良的发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近期对此问题

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肾发生与肾发育不良

       正常哺乳类肾脏位于间介中胚层,中胚层分化形成前肾导管,经进一步诱

导形成中肾导管至输尿管芽,在输尿管芽诱导下,胚体尾端两侧的生肾素分化为后

肾胚基,肾脏的胚胎发育正是由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二部分完成的,前者逐步发育

成肾盂、肾盏和集合管,后者发育成肾小管和肾小球,最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接,

构成正常的肾单位。如果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二部分不能按正常程度发育和实行对

接即造成肾发育不良。肾发育不良可以是部分性的,也可以是完全性的。多数类型

的肾发育不良伴有囊肿,提示发育不良的各种形式在形成中有共同机制。

      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包括多囊性、梗阻性肾发育不良以及与基因

有关的肾发育异常。病理组织学重要特征是出现原始肾小管和化生软骨。完全性单

侧肾发育不良,可表现为无症状。多数发育不良病例中,肾缺陷是双侧性的,提示

基因突变在正常肾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单侧性疾病则可能是一种获得性损伤所致,

该损伤破坏了基因的正常表达,进而影响了对肾成熟有重要意义的蛋白质的产生。

2 肾发育不良常见类型

2.1  先天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ultiple cystic hypoplastic)是一种常见的完全性

肾发育不良,多为单侧病变(14-20%为双侧性),患肾失去正常形态,被不规则的

大小囊肿所代替,肾脏功能丧失并常伴有输尿管梗阻,是新生儿腹部包块最常见的

原因之一。

      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外型呈肾形结构,多数病例伴有一个闭锁的输尿管。妊娠

早期的多囊肾含有正常发育所必须的成份,包括未诱导的后肾胚基岛和分支的输尿

管导管,在此阶段肾单位各段已均可鉴别出囊性改变[1]。生后多囊性发育不良肾

的病理组织学变异包括原始肾小管的囊性改变、膨大且结构破坏、具有明显管周围

反应的间质、纤维肌环的形成、软骨成分为标志的组织转化等。

2.2 先天梗阻性肾发育不良

       先天性尿路梗阻在解剖位置上常发生于输尿管和膀胱的连接处,先天性后

尿道瓣膜是婴幼儿泌尿系统梗阻的重要原因。先天梗阻性肾的组织学特征与多囊性

肾发育不良相似,包括肾单位各段如肾小球的囊性转化、间质膨大且结构破坏、髓

质和直小血管显著发育不全、发生管周围纤维肌环、多种形式的肾小球和发育的肾

单位各段。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一样,先天梗阻性肾表现为一系列疾病,其程度与

胚胎期尿流阻塞发生的时间有关[2]。

表  伴有肾发育异常的综合症

------------------------------------------------------

综合症                           染色体遗传形式

------------------------------------------------------

尖头并指(趾)畸形(apert’s)     常染色体显性 

致窒息的胸廓营养不良              常染色体隐性 

肥胖、生殖机能减退等              常染色体隐性 

鳃-耳-肾                         常染色体显性 

campomelic发育异常               常染色体隐性 

脑-肝-肾(passarge’s)           常染色体隐性 

fryns’s                         常染色体隐性 

goemine’s                       x-连接的 

goldston(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     常染色体隐性? 

hall-pallster’s                 散发的 

ivemark’s                       常染色体隐性 

marden-walker’s                 常染色体隐性 

mecket-gruber                   常染色体隐性 

miranda’s                       常染色体隐性 

senlor-loken’s                  常染色体隐性? 

三体染色体16-18(edwards) 

三体染色体13-15(patau)   

三体染色体21(down) 

结节性硬化                       常染色体显性 

von hippel-lindau               常染色体显性

------------------------------------------------------

 2.3 肾发育不良综合症

      肾发育不良综合症是包括囊性发育不良等肾畸形在内的遗传性征候群(见表

)。现阐明一部分综合症其特异的基因和蛋白质缺陷。发育不良表现型的外显率呈

现一个谱带,提示有其他基因影响肾的最终表型。发育不良通常都包含多种器官,

说明缺陷的基因涉及正常器官发生的基础。病理组织学发现,此类综合症轻者可能

出现巨囊形成(如结节性硬化),重者可能出现囊性发育异常和肾衰竭(meckel-

gruber综合症)。

3 肾发育不良分子生物学

       目前的研究发现有多种基因与肾发育不良有关,如wt-1、pax-2、gdnf、b

f-2、bmp-7、pdgf、wnt-4等基因在后肾胚基表达。pax-2、c-ret、bmp-7、α3β

1等在输尿管芽表达。当这些基因缺乏或被破坏时,肾脏不能正常地发生与发育[3

]。sonnenberg等[4]用特异性抗体与放射标记的补体rna和dna探针进行研究,确定

了多肽生长因子、肝素结构生长因子及它们的受体、细胞外基质分子和细胞表面整

合素等基因在肾发育中的特定表达位置。例如肝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在后肾胚基因内

表达,而其受体c-met则在输尿管胚芽上皮表达。这种多肽及其受体在两种类型细

胞上的表达说明输尿管导管对后肾间质的形成起诱导作用。schuchardt等[5]通过

应用基因重组与制备纯合子无效突变小鼠,发现一些影响肾发育的基因和多肽,如

转移生长因子-β、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根据所见到的最终表

型推断特定基因在正常肾发生中的作用。酪氨酸激酶体受体c-ret在分支输尿管导

管以及配体-神经胶质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上表达。当小鼠c-ret基因被破坏时,导

致全肾发育不良。转录因子基因编码蛋白能与dna结合,而且具备调控其它基因表

达的功能。在哺乳动物肾发育中,wilms’肿瘤基因wt-1及pax2均编码转录因子,

其表达形式影响肾细胞的分化[6,7]。基因性综合症与肾形成异常有关,表中所列

出的疾病,有些综合症有遗传性,有些用原位克隆技术已定位出特定的基因缺陷[

8]。这些综合症在患病家族成员能发生显著的表型变异。这种情况与在纯合子无效

突变小鼠所见的变异相似,即肾的最终表型取决于实验小鼠的基因背景。

      肾发育不良的发生是几种不同的基因缺陷,或是在胚胎发育期遇到致畸因子

等多种基因调控障碍的最终结果。肾间质-上皮转化的过程以及输尿管分支和生长

,是由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基因体系来导向,有些基因是肾特异性的,有些是非特异

的。某些生长因子基因,尽管它们在肾发生期表达活跃,但当它们被破坏时并不影

响肾的正常发育,这意味着发育肾正常表达的各种基因在功能上有重叠[9]。另一

种可能性是这种正常表达形式的破坏在肾发育不良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或者

就是肾发育不良的起因。

      后肾间质缺陷可导致肾发育不良。另外,基因不适应和错位表达,可能对肾

发育不良起一定作用。临床上有孤立的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和梗阻性肾发育不良两者

并行存在的病例。先天性和实验性单基因突变均可导致囊性肾发育异常,这些基因

突变可改变相互联系。从理论上讲,突变可影响:①胚基增生和分化输尿管导管分

支所必需的肽和基质蛋白的表达;②输尿管导管对后肾胚基信号的反应能力;③输

尿管导管表达启动和维持后肾胚基上皮诱导所需蛋白的能力;④后肾胚基对这些信

号进行反应的能力;⑤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细胞对信号的反应能力[10]。

      最近已经分离出磷酸葡萄糖肌醇糖蛋白基因,简称gpc3基因。gpc3缺失与多

囊性肾发育不良有关[11]。虽然单基因与多基因缺陷均可最终导致肾发育不良,但

其表型可能决定于最初受影响的基因调控失调或表达改变,如先天性梗阻性和囊性

肾发育不良[12,13]。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在囊性上皮和间质中均有生长因子基因

的改变。在小鼠梗阻性发育肾中,血管紧张素和转移生长因子呈过度表达[14]。研

究证明,在后肾发育异常区,促进小管上皮出现囊性改变的因子pax2和bcl-2同样

呈过度表达[15,16]。此研究可能会对各种形式肾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线

索。

参考文献

1 matsell  dg,bennett t, armstrong ra, et al. lab invest,1996;74:883-89

3

2 evans mi, sacks aj, johnson mp, et al. obstet gyecol,1991;77:545-550

3 lipschutz jh. am j kind dis,1998;31(3):383-397

4 sonnenberg e, meyer d, weidner km, et al. j am soc nephrol,1995:5:628

5 schuchardt a, d’agati v, pachnis v, et al.devlopment,1996;122:1919-1

929

6 pelletier j, schclling m, buckler aj, et al. genes dev,1991;5:1345-13

56

7 dressler gr,deutsch u, chowdhury k,et al.development,1990;109:787-79

5

8 pilia g,hughes-benzie rm, mackenzie a, et al. nature genet,1996;12:24

1-247

9 schmidt c, bladt f, goedecke s, et al.nature,1995;373:699-702

10 jena n, martin-seisdedos c, mccue p, et al. exp cell res,1997;230:28

-37

11 lindsay s, ireland m, o’ brine o, et al. j med genet,1997;34:480-48

3

12 chung kh, chevalier rl.j urol,1996;155:1139-1144

13 matsell dg,bennett t,bocking ad. clin invest med,1996;19:444-452

14 chevalier rl.j am soc nephrol,1996;7:1098-1105

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生物类专业;就业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生物知识教育的成败、生物科学研究的进退以及生物产业的兴衰,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综合性大学、医药类大学、农林类大学、轻化工类大学和师范大学等200多所高校设有生物类院系,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也设有很多生物类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例,目前共有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水生生物研究所三个生物类研究所,每年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在250人左右;此外,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也招收少量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遭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质疑[1]。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失业率升高的大形势下,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才华的施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拟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就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1.研究生扩招幅度过大

据教育部门统计,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后,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博士研究生为例,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3万增至5.6万左右,在读研究生数量由4.0万增至20.8万左右,当年毕业人数由0.7万增至3.6万左右。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0万人,硕士研究生41.5万人。诚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生物类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属于基础研究领域或者“冷门”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过度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招致就业问题。据一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透露,蚕学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是扩招后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取得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培养出大量的蚕学方向研究生。仅该研究生所在大学就拥有多位蚕学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招收2-4名研究生;二是近年来国际蚕丝业普遍不景气,日本等国家已经把蚕丝业当作“夕阳产业”,蚕业科学被认为是“冷门”研究领域[2];三是常见的桑蚕、柞蚕、蓖麻蚕和天蚕等大多数系农民家庭养殖,家庭作坊式的养殖场几乎没有能力接收博士、硕士毕业生。

2.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据调查,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同5年前相比,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出现了潜在的下降趋势,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3]。生物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新发现、新学说、新技术层出不穷[4]。生物科学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要求很高。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既需要充实、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又需要充足、先进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但是,有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跟随大形势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同时却忽视了师资队伍和科研条件等的建设或完善,致使培养条件的改进大大落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保证研究生顺利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在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合用一台常规PCR仪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争取实验机会、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研究生们只好分成昼班和夜班轮流进行实验。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高校里的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纷纷去中国科学院、“985”或“211”工程院校“打工”。师资力量、科研条件或教学资源的缺陷,限制了研究生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的落后或滑坡,降低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最终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3.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精通专门知识的科技先锋,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满足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等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也关系着生物科学的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结构尚存在不少问题。譬如,一些高校将生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结构由三年削减为二年,不少研究生仅理论课程学习就用掉一年多时间,毕业求职又用掉近半年时间,真正用于实验研究的时间居然只有半年左右。生物科学实践性强、实验周期长,缩短实验研究时间很可能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降[3]。再如,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偏重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业务专长或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不够重视,对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不够灵活。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与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此外,部分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和心态存在偏差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较差[1]、某些高校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个别单位存在用人腐败现象等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对策

1.根据社会需求调控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

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其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经过长期探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格局[5]。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招生专业、研究方向、人数应当与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挂钩。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今后在读硕士研究生除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3]。当前,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着以指导教师的影响力或权势、课题经费数量决定研究生招收数量和研究方向的现象。有的导师名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竟然超过30名,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私人课题的劳动力,有的导师长期和研究生不见面,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6]。很难想象,这种招生和培养模式会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加重研究生的求职砝码。

2.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7]。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多个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大约需要3-4万名优秀的生物学家、18万名研发人员和3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7]。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工程化、创业型人才的孵化,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不是“制器”,是精心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随意制造粗糙的“器材”[8]。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研究生就业的硬件保障。我国曾经一度把硕士研究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起到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期间,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小,有条件进行精英化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很难再以精英化方式进行培养[3]。培养理念、方式的改变,严重冲击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面对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培养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决不可随意降低培养标准和毕业考核要求。前段时间,一些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主张摒弃研究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方针。笔者认为,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可以采用实用技术开发或个人创业情况等评价指标代替要求;但是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则不能放松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否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可能影响到毕业研究生的求职以及就业后的社会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模式,强化导师指导功能。对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9]。杜绝导师“放羊式”教学,强调导师在营造学术氛围中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除了强调研究生的生物知识教育,还应当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和就业难易[8],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予以重视。

4.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当今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经济大发展的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杜绝“毕业即失业”怪现象的出现,必须加强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据笔者调查,当前很多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十分狭隘,就业目标仅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笔者的一名学生,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制药厂工作。他的家境比较困难,按说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抱怨工资太低,每天只是负责发酵罐的几个阀门,硬是要辞职考研。笔者问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考博。笔者又问获得博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没仔细想过,去大学当教授、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或者去国外当访问学者都可以,但是不想再干制药厂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笔者在某研究所也接触到很多持此类择业观的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们对应用研究嗤之以鼻,对企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不屑一顾,宁可不断地在研究所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甚至待业,也不愿应聘到企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工业生产。加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求职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客观、可行的择业观,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爱岗敬业,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关系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近年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持续走低,研究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多种渠道处理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苏柯,胡光明.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2] 季晓琴,李瑞,王建南.中国蚕丝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4,25(1):4-6.

[3]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4]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5] 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

[6] 欧阳钟灿.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一对一”的原则[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4):278-279.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生物产业战略研究[M].内部资料,2005.

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3

①要从多视角、多层次细化角度进行研究;②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角度进行研究。按照这两个基本点,文中设计了一个包括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组成的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的景象。1前言从科学发展史的视角看,对体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之初,由于体育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到了本世纪中期,体育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科学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嗣后,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派生了许多分支学科,至今,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具有完整结构的综合性科学。本文在论述体育科学内涵和体育科学已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2体育科学的内涵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和“体育”的概念均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科学的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体育科学定义为:“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和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精神的效果的原则。……它的研究对象,是处在社会整体化过程中,借助于身体练习以求机体与心理得到改善并提高其社会效果的人。”(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德国的《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一个从单项学科的各个专业角度出发,专门针对体育运动及其分支的科学研究、学说和实践体系。它是一门联系实践的、由多种系统知识组成的综合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日本著名体育理论家前川峰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借助于身体练习而形成人的原则和法则,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培养性格等所从事的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我国有的体育理论家则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各种体育现象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和通过体育手段有效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科学。”(注:中国体育概论.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1986.8)笔者认为,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是处在各种身体练习状态对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所以,应当把体育科学定义为: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全面提高,改善的发展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特性的规律一类学科群,是一门涌有众多分支的综合性科学,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3《中国大白科全书.体育》卷中对体育科学分支学科所列的条目及其划分。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以下简称《体育》卷),是80年代初期以前各国科学家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在该卷中对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列了12个条目,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即人类运动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即人体运动力学,包含人体结构材料学、人体静力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即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含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等)、运动训练学。同时,在“体育学”条目的释文中提到但未专列条目的体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还有体育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体育史、体育比较学、体育社会、学校体育、体育行政、体育管理。4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生长点,处于孕育、萌芽状态的“潜学科”层出不穷,从而使体育科学体系结构不断扩大,迄今为止已大大超出《体育》卷中所记述的发展格局。21世纪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预测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体育科学体系中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分支学科,掌握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总趋势,对促进21世纪体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昌盛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笔者认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应抓住两个基本点。4.1要从多视角、多层细化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体育即体育运运或身体文化。广义体育包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社会体育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要研究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又要研究全民健身运动、各个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各项竞技运动的训练方法的手段、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举措等。从发展趋势看,体育科学研究对象必然会在上述领域不断细化,并且会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善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4.2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趋势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看,自从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逐渐填平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显示出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既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因此,体育科学研究既要借助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的方法,又要与自然科学交融,顺应科学体系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态势,使体育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并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体育科学研究之中,从而促使体育科学体系中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萌生。5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按照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将会不断扩大,其体系更加完善,许多正在萌生和有待催生的“潜学科”将会成为“显学科”,其发展态势将会以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生物自然学科等5个学科群组为基点,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众多分支学科、自身结构完善、涌有庞大学科群的学科门类。具体分述如下。5.1一般基础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一般基础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中各种一般性问题,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科群组。体育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犹如教育学科中的教育学一样。体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学科的各个分支学科进行全面的概括,研究体育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的特征、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体育发展战略等。《体育》卷中的“体育学”条目,将体育学定义为:“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体育哲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有关哲学问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体育运动的科学观、生命观、自然观,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辩证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等,预料在21世纪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体育》卷中,还提及一门将比较方法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学科,称之为体育比较学。比较方法在体育比较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掌握这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和变化的状况;横向比较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发展条件以及取得的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个国家体育运动、体育事业的差异,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为制定和实施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这门学科在21世纪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体育情报学是情报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体育情报系统的设计、应用和情报的组织、加工、检索的分支学科,通过体育情学的研究,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准确数据,所以,各国学者也十分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5.2对象分类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对象分类学科群组是按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的群体类型所划分出来的一组分支学科。对象分类学科群中的学校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社会体育学是分别以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体育、面向专业运动员的竞技体育以及面向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由于学校体育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门学科已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其自身完善的科学体系。而竞技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专著向世,但尚未形成自身严密、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基础也还不够完善,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必然会逐步完善,而且还会分化出一些次一级的分支学科。教练员、裁判员在开展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虽然不是主体,但他们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科学体系分化的过程中,创建以教练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教练员学和以裁判员为研究对象的体育裁判员学亦是21世纪的必然发展趋势。5.3运动技术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运动技术学科群组是以人体运动和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分支学科。运动学是这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运动群、运动流的产生、发展,人掌握运动动作和形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等,从而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身体锻炼提供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是这组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原理、原则、特点和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适应过程,运动训练过程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的方法,运动训练水平的测定,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等。同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制,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从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看,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都将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均可分化成为运动学中的分支学科。同时,有许多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健身、养生项目,我们也应当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推陈出新,努力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应分支学科,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都是颇有裨益的。5.4人文社会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人文社会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有关学科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分支学科,它既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科学某些门类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边缘学科的性质。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体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体育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以及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社会保障等。体育经济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领域内经济问题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体育的社会经济条件,体育经费的筹备与分配,以及体育经济效益的评价等,随着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必然会化分出体育产业经济学、运动会经济学等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体育运动对塑造人体美的作用,体育运动技术美、战术美的特征和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随着对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到21世纪亦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5.5生物自然学科群组分化和发展趋势生物自然学科群组是由于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某些门类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组边缘性分支学科。人是地球这个星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级的生物体。人体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运动形式,但也包含了许多低级运动形式,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体运动,因此,研究人体运动,必须充分利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要借助力学、物理学、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由于力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和渗透,产生了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体育科学引入力学、物理学、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来自于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从而又派生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物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边缘、交叉学科。运动形态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是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运动生理学也必将会分化出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如运动神经生理学、运动消化生理学、运动血液循环学、运动气体交换学等。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中的许多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也将应运而生。体育生态学是在体育科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体育运动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体育运动效果的作用,进而为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促进身心健康服务。上述这些生物自然学科21世纪都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6结语体育科学自本世纪中期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仅半个世纪的时间,由于与许多相关的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一般基础学科、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生物自然学科等5人学科群组构成的、交叉、边缘分支学科层出不穷的学科门类。由于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已为提高体育运动技术,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预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到了21世纪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将会有更多的交叉、边缘学科应运而生。由此而推,体育科学发展的前景是无可估量的。

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国家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为国家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科学与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尽管在研究生培养数量上增长明显,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却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着质量下降的问题,值得人们重视与思考。

一、西方国家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呈多样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大学都在考虑采用跨学科学习计划,如英、法等国在研究生课程中也开设了交叉学科的研究课程。对他们而言,交叉学科研究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与交叉是当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体现。虽然各国家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模式各异,但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资源,其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国家高校的重视,教育界的学者也纷纷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二、严把生源质量关,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为尽快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我们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有力措施。首先,严格把好生源入口,提高生源质量。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有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人才并加以重点培养。其次,为拓宽专业知识面,及时增设跨学科新兴交叉课程,使研究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也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实践型教学模式

在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梳理基础上,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发展,推动生物医学与计算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融合交叉,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并具有较高科技开发能力。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各方面素质能力要求既相互统一,又各有所长。(1)生物信息学方向:了解生物医学大数据发展方向,掌握高通量分子生物技术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重大疾病机制分析、疾病风险标志物识别等生物信息学应用能力并胜任生物医学研究和产业开发工作。(2)生物医学软件工程方向:了解生物医学软件工程社会需求和产业进展,具备独立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生物医学软件和应用平台开发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胜任新型生物医药软件和平台研究、开发工作。(3)药物基因组信息学方向:了解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药物开发和药物应用规律,重点增强网络药理学分析、药物靶标识别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能,胜任计算机辅助新药开发、药物作用机制的工程分析等工作。(四)生物医学仪器开发方向:了解现代生物医学仪器产业发展,掌握电子学、生物医学和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知识,胜任面向生物医药仪器设备开发、维护,及新型健康工程产业工作。

四、提升导师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有力保障,“有好的导师人才,才有好的教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划,不断优化研究生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建立和完善导师培训制度;进一步提升导师自身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知识完备、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

导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始终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抓手,通过高峰论坛、学术交流和国外学者来校访谈讲座等形式,进一步为导师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使导师能够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不断更新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制定适合本专业特点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训计划,调整和完善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生物信息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多管齐下,在持续推进研究生基础知识能力提升的情况下,着重解决与高新技术衔接能力培养方面的关键问题。

1.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衔接性调研,推进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中的创新技能和产业技术的引入。选择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作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合作单位和产业实践基地,以此将企业资源引入到校园环境之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积极深入企业、科技研发一线,了解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知识、技能的需求,将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纳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推进研究生导师与社会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或课题申报,提升转化潜力,推进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与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

3.根据生物医药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培养方案。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基本知识模块组成,重视基础、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衔接的综合素质能力。

4.拓展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对综合性、交叉性以及新兴学科知识的选择范围,前沿性内容为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实践性、应用性,使其具有先进的医学理念、严谨的科研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创新经验的传授创新技能的训练创新实践的开展”的理念与思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知难而进能力、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作风,坚忍不拔的学术精神,适应新形式发展与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我们对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探讨与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效用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方案,为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俊端.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 

[2]甄良康,君英爽.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3]秦发兰.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 

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 教育;仿生;研究新视角

人们对仿生学并不陌生。仿生机械、仿生运动、仿生建筑、仿生飞机等等,仿生学的许多研究成果正造福于我们。

仿生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Bion”。其含义是生命的单位。仿生学主要是通过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异性能,并且将这些优异的性能运用到科学技术中去。来改善旧的,创造新的装置和系统。国际知名的动物学家Wemer Naehtigll博士认为,仿生学就是“学习自然界的现象并将其作为技术创新的模式”。

回顾和分析18至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重大发明创造都得益于仿生学。在人类社会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要想解决诸多复杂的问题,途径之一是要对生物原型进行研究,探讨和学习其中的奥秘。事实上。我们所碰到的问题。在生物界很早以前就解决了,剩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从生物界本身和大自然中去寻找、学习和模仿。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最能激起人类创造灵感的领域之一。

科学技术对于仿生学是如此的偏爱,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那么,我们自然要问,仿生学的原理能否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去,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不仅是因为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与自然界、生物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人的生存、发展与现有的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来看待人研究人,就应当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渠道。事实上,教育前辈、教育家、甚至普通老师的许多话语以及教育研究成果都蕴含着教育仿生的思想。小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之类的话语,大到计算机运用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等等。都借鉴了教育学科之外的文明成果。正因为如此,当代教育才欣欣向荣,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但是这些成果的获得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不自觉的教育仿生成果。那么,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其他学科中吸取研究的灵感就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立一门初具规模的教育仿生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教育仿生学一定能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的视角,也一定能够产生许多重要成果。

研究教育仿生学,需要搞清楚教育仿生学的实质与内涵。简而言之,教育仿生学是一门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来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与其他仿生学不同的是,教育仿生学不仅仅关心生物与自然,而且要关心所有的学科的发展。兼容并包,去粗取精,将会极大地拓展教育的视野。

研究教育仿生,需要我们拓宽知识面。以前我们总是希望中小学老师们多看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以此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之外的书籍同样需要我们多多地涉猎。未必要成为这些学科的专家,而主要是吸收各个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成果。各个学科的思想、方法、过程、成果都可能成为产生教育思想的源泉。拿数学学科来说吧,流形上的微积分、分形、拓扑、纤维丛的理论在教育研究中就非常有价值,用这些理论来解释教育现象。非常清晰,事半功倍。我还觉得现代物理学中的反物质概念对于教育研究也有用。由此看来,研究教育学还需要扎实的理科功底。看来,真要想在教育研究上有点创新,只看一些文科书籍是不够的。

研究教育仿生,要考虑概念、原理迁移的适宜性。其他学科的成果,只能为我们研究教育提供借鉴、启迪或思路,而不能东施效颦,照抄照搬。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其复杂性、长期性、特殊性都是十分明显的。需要注意概念、规律借鉴的条件、类别、时间、层次、范围,不能以偏概全,以管窥豹。

研究教育仿生,还要与其他教育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理论的、实验的、比较的、案例的、文献的、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在教育研究中都有重要意义,加之教育仿生的方法,在问题解决的假设上、思路上、比较上会更加有效。

研究教育仿生,要用教育家的意识和视角来看待自然事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留心处处皆学问,思考事事有教育。因为,人与自然相依为命;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有了人,就存在教育问题。我们要力求赋予自然事件和社会生活教育意义,并从中寻求教育研究的课题和答案。

通过教育仿生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体会教育研究的魅力。事实上,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答案未必在教育学、教学法的专著中,它可能在大自然中,可能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也可能隐含在平凡而又琐碎的社会生活中。关键在于我们要留心、关注和发现。

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6

高中物理教师对教育教研的认识和能力不足,以及对教研的应有地位认识不清。教育教研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活动,很多物理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上好课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忽略了对教育科研的研究。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让物理教学更加完善,所以不能忽视。高中物理教研活动包括物理教辅材料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物理教辅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和课堂知识的总结,好的教辅材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物理老师在选择教辅材料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收集相关材料,联系课堂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物理教学的优点是可以结合课堂实验、分组实验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生活知识和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既分工又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很多学校对于教师的科研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认识到教师的科研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领导只注重高考分数,要求教师花大部分时间为学生多讲知识,往往忽视了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转变观念,培养高中物理教师的探究精神

学校不仅要加强对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加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打造知识型、智慧型、研究型的新时代高中物理教师。转变教师观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育科研的发展才能带动未来物理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未来的物理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加强,而更应注重物理教育科研的发展。学校应为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主体的新模式学校。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具有分配师资的能力,所以只要学校支持教育科研,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展教育科研。学校可以为物理教育科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学校还应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为进行物理教育科研的教师腾出一些时间,使他们减少一些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教育科研中去,创造更多具有实用性的物理教育科研成果,把研究出来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高中物理教学更加完善,学生能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