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分析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分析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分析法

免疫学分析法范文1

[关键词] 血吸虫病;免疫学检验;细胞

[中图分类号] R53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070-02

在血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中,除试用过几乎所有的各种免疫学检验方法外,还有以血吸虫尾蚴和虫卵作为抗原的尾蚴膜试验和环卵沉淀试验。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且使用广泛的主要的试验方法有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Ⅰ型变态反应试验。当经皮内注入血吸虫抗原时,抗原与相应IgE抗体结合,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出现丘疹和红晕等反应。成熟虫卵内毛蚴的分泌排泄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它从虫卵内渗出后;如与血吸虫感染者的血清作用时,可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用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致敏的绵羊红细胞与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可呈现凝集反应。同间接ELISA,用日本血吸虫卵可溶性抗原包板,检测血清标本中的抗体。

1.2 方法

1.2.1 国内供应的血吸虫皮试抗原

有2种。一种为1∶8 000成虫干粉冷热浸抗原,另一种为1∶3 000新鲜成虫匀浆抗原。按无菌操作用结核菌素注射器,26号皮试针头于受试者前臂屈侧面注入血吸虫抗原0.03 ml。亦可用一直径0.5 cm的印章在前臂做一印记,注入抗原布满整个圆面积,注射量相当于0.03 ml。15 min后观察结果,测量丘疹的最大直径,凡等于或大于0.8 cm即为阳性反应[1]。

1.2.2冰冻干燥或热处理超声血吸虫卵

国内有成品供应。

1.2.2.1 用熔化的石蜡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划两条相距约20 mm的直线,在蜡线之间滴加受试者血清2滴。

1.2.2.2 用针尖挑取干卵100~150个加入血清中,混匀,覆盖24 mm×24 mm盖玻片,盖玻片四周围石蜡密封。

1.2.2.3 置37℃温箱内48 h后,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反应结果。如可疑阳性应在高倍显微镜下鉴别。

1.2.2.4 结果判读,典型的阳性反应是在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指状或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边缘较整齐,有明显的折光。泡状沉淀物须大于10 μm(约相当2个细胞大小)。①反应强度用Ⅰ~Ⅲ表示:Ⅲ表示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沉淀物的面积大于虫卵面积,带状沉淀物相当于或超过虫卵长径的2倍。Ⅱ表示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沉淀物的面积大于虫卵面积的1/2,带状沉淀物相当于或超过虫卵的长径。Ⅰ表示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沉淀物的面积小于虫卵面积的1/2,带状沉淀物小于虫卵的长径。②阴性反应:虫卵周围光滑无沉淀物,或有小于10 μm的泡状沉淀物及不论大小的球状及影状沉淀物[2]。阳性反应标本片要观察100个成熟虫卵,记录出现反应的卵数和反应的强度(计算环沉率,阴性者必须看完全片)。

1.2.3 商品化致敏红细胞试剂

国内有相应的供应。操作方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①用微量滴管加4滴(25 μl/滴)0.9%氯化钠溶液于U型微量血凝板第一排、第二孔内,第三孔空白,第四孔加1滴。②第一孔内加待检血清,混匀,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内,充分混匀后吸出2滴,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在第四孔混匀后弃去1滴,使第三孔和第四孔血清稀释度为1∶5和1∶10。③将冻干致敏红细胞试剂按说明书用蒸馏水稀释后;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红细胞悬液,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25/μl),立即旋转震摇2 min,室温下静置1 h左右,观察结果。④判读标准同一般间接血凝试验,以血清大于或等于1∶10稀释出现阳性反应判为血吸虫病患者。

1.2.4 ELISA

①包被抗原,国内有成品供应。②其余试剂同一般ELISA。操作方法:同间接ELISA,原则上用1∶3 000稀释的1%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粗抗原包被聚苯乙烯板,每孔200 μl,置4℃过夜,洗涤后,分别加用吐温-PBS作1∶200稀释的血清标本,阴、阳性参考血清每孔200 μl。每个标本至少作双份。对照组不加血清,仅加PBS吐温,保温洗涤后,加适当稀释的酶标记抗人IgG,每孔200 μl。再经保温洗涤后,按常规加底物显色后,用酶标比色计,读取A492值。以4份邻苯二胺(OPD)底物及1份2 mol/L硫酸的混合液校正零点[3]。

2 结果

①加入虫卵数量要适当,虫卵过多或过少对反应结果都有一定影响。计算虫卵时,均不计未成熟卵和破卵。②检验每批血清标本,应同时做一阳性血清对照。③本试验可用于滴血滤纸代替血清进行反应;但将血滴洗脱时,血液被稀释反应强度因而下降。在我国一般不推荐干血滤纸方法乙目前有采用热处理超声干卵,PVC薄膜片环卵反应以及双面胶纸条环卵反应等。

3 讨论

皮内试验的临床意义:①本试验具有较高敏感性。粪检阳性者皮试阳性率95%左右,健康人的假阳性反应为2%~3%。与肺吸虫的交叉反应为7%~15%,儿童有时出现假阴性反应。②本试验一般作为一种普查过筛方法,阳性者再做进一步的检查。③对低年龄组人群进行皮内试验可检查有无新感染,和用以考核防治效果。④临床上对无血吸虫病史的疑似血吸虫患者,可先用皮内试验作为辅助诊断,如皮内试验阳性再考虑进一步确诊。⑤患者治愈后,在较长时间内皮内试验始终保持阳性反应,因此该法不能用于考核疗效。

环卵沉淀试验的临床意义:①患者阳性率平均为97.3%(94.1%~100.0%),假阳性率平均为3.1%(2.5%~5.6%),对华支睾吸虫病和丝虫病患者血清有0.5%严重的交叉反应,肺吸虫患者的交叉反应为6.4%。②患者接受有效治疗后,环卵反应强度逐渐下降。在流行区,人群环卵反应阳性率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但反应阴转需时较长。

间接血凝试验的临床意义:本法敏感性在93%左右,假阳性率约为2%,肺吸虫病患者血清可出现交叉反应,治疗后本法阴转亦较缓慢。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临床意义:粪检虫卵阳性者的检出率为97%~100%,正常人假阳性率为2%~3%。与一般常见寄生虫无明显交叉反应。用本法检测曼氏血吸虫患者时,发现与旋毛虫有明显交叉反应。

检测血吸虫的各种试验成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有效手段,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尤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安琪,周东伟,江志群,等.脑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与治疗[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1,45(1):116-117.

[2]孙骏谟,田志雄,张在鹏,等.脑血吸虫病CT分型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7(9):523-525.

[3]吴文泽,杜新华.螺旋CT延迟重复扫描对脑血吸虫性肉芽肿的诊断价值(附49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7(7):574-575.

[4]赵纯明,况小波.非限盐结合中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难治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7(26):27.

[5]杜佐成.急性血吸虫病感染5例误诊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3):130.

免疫学分析法范文2

基于电化学聚合在金电极表面固定兔抗人免疫球蛋白g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g及标记有ru(bpy)2+3 的羊抗人免疫球蛋白g抗体之间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形成三明治结构,成功建立了用于测定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的电化学发光(ecl)免疫技术。利用此方法测定人免疫球蛋白g含量,浓度在50 μg/l~2 mg/l范围内与电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a. u.)=48.41+0.09x(μg/l) (n=7);检出限为20 μg/l (3σ)。测得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平均含量为11.2 g/l ,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人免疫球蛋白g 电化学发光 免疫检测 电化学聚合

1  引言

   

免疫检测法具有快速、灵敏、选择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法医学、药物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1~6]。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免疫传感器的深入研究,发展了多种检测技术,包括电化学、光学、压电检测、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法等[7~12]。其中,放射免疫分析法涉及环境污染问题,酶免疫分析法受到酶保存和检测灵敏度的限制;荧光免疫法有光的散射和杂光的干扰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免疫方面的应用。电化学发光是一种由于电化学反应引起化学发光的现象,具有操作简便、背景信号低、易于控制、特异性高等特点。ru(bpy)2+3化合物在电化学发光中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发光物质,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发光效率高等特点,所以被广泛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分析检测[13,14]。

   

免疫球蛋白(igg)是人体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感染抗体,约占血清免疫蛋白的70%~80%,其含量的高低往往作为慢性感染、慢性肝病、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参考值,所以对其含量检测意义重大。现有igg检测方法有压电免疫传感器技术[15]、酶免疫法[16]和荧光免疫法[17]等。

   

对于生物传感器,生物分子固定的数量和活性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传感器的性能。传统的固定方法,如硅片上的硅烷化固定技术、金电极表面的巯基自组装法以及戊二醛等化学试剂组装法等,操作复杂,组装时间长,难以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采用吡咯和生物分子共聚的方法,不但操作简便、耗时少、易于控制,还能适用于微电极及微量试剂的选择性固定。这种方法常用于酶传感器、安培传感器及电位传感器,应用于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却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聚合吡咯和抗体的方法将抗体固定到金电极表面通过三明治免疫结合法实现对人igg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mpie型电化学发光检测仪(西安瑞迈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chi630电化学工作站(美国chi公司);三电极工作体系:金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3.0 mol/l kcl)。

   

ru(bpy)2+3nhs ester用于标记抗体(美国sigma公司);羊抗人igg,人igg,兔抗人igg,牛血清蛋白(bsa)(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人血清由华东师范大学校医院提供;吡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透析袋(上海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光检测液:1.0×10-3 mol/l 三丙胺(tpra)+5.0×10-3 mol/l liclo4 +2.0×10-2 mol/l 磷酸盐缓冲溶液(ph 8.7);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所有溶液均用aquapro系统制得的蒸馏水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ru(bpy)2+3 标记羊抗人抗体的制备  参照文献[18]方法,称取1 mg ru(bpy)2+3nhs ester溶于100 μl二甲亚砜中,再将此混合溶液加入到1 ml羊抗人igg中,在37 ℃的条件下避光搅拌12 h后,将溶液转移至透析袋中,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2)透析除去未标记的ru(bpy)2+3,直到透析液没有ecl信号。透析袋内即为标记有ru(bpy)2+3的羊抗人igg。

2.2.2  电化学聚合吡咯固定抗体  将金电极在金相砂纸上抛光后置于无水乙醇和蒸馏水中分别超声清洗 5 min,于-1.0~+1.0 v电位下在0.1 mol/l h2so4溶液中循环扫描20 min,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将新鲜处理好的电极浸入含有0.1 mol/l 吡咯、0.1 g/l兔抗人igg、0.1 mol/l kcl 的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2)中,在800 mv的电压下聚合200 s,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2.2.3  免疫组装和电化学发光检测  将1%bsa滴加到修饰有抗体的电极表面作用20 min后,再滴加10 μl人igg溶液到电极表面组装2 h,最后将标记有ru(bpy)2+3的羊抗人igg与电极组装2 h后,完成电极的免疫组装。

   

以铂丝为对电极,ag/agcl电极(3.0 mol/l kcl)为参比电极,组装好的电极为工作电极,自制的石英皿为检测池,注入发光检测液,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从0.45~1.2 v的循环电压,检测工作电极上的ecl信号。   

3  结果与讨论

3.1  电极修饰过程表征和ru(bpy)2+3标记羊抗人抗体的电化学性质

   

为了保持抗体的生物活性,故选择在中性条件下聚合吡咯。对聚合过程进行了阻抗表征,由阻抗图谱(图1)可知,吡咯聚合后阻抗值增大,这是因为在中性条件下吡咯聚合后其电化学活性降低,与文献[19]报道吡咯在ph>5条件下聚合后电子传导能力下降,导电性变差一致。而在共聚吡咯和抗体时由于抗体对电子传递的阻碍作用,使其阻抗值明显大于单聚吡咯的阻抗值。随着每一步组装,阻抗值都明显增大,分别为2974 ω(人igg)和4980 ω(ru(bpy)2+3标记羊抗人igg)。

     

图1  经过不同修饰的金电极在0.01 mol/l k3[fe(cn)6]/k4[fe(cn)6]中的阻抗图(略)

fig.1  eis for the different gold electrodes measured in 0.01 mol/l k3[fe(cn)6]/k4[fe(cn)6]

频率 (frequency): 1~1×105 hz。如图2所示,ru(bpy)2+3标记的羊抗人igg(b)在1.1 v附近有明显的氧化峰与ru(bpy)2+3(a)的电化学性质一致[20];在tpra存在条件下,在1.17 v附近有明显的发光信号(b)如图3,与未标记抗体的ru(bpy)2+3发光信号(a)相似,表明ru(bpy)2+3标记到羊抗人igg上后其电化学性质和电化学发光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而未标记ru(bpy)2+3的抗体在0.45~1.2 v没有明显发光信号。

 

图2  在0.1 mol/l pbs中ru(bpy)2+3(a),ru(bpy)2+labled antibody(b)和antibody(c)相对于检测电压的ecl强度(略)

fig.2  cyclic voltammogram of ru(bpy)2+3(a),ru(bpy)2+3labled antibody(b) and antibody(c) in 0.1 mol/l pbs

电压(potential):0.45~1.2 v vs. ag/agcl;扫速(scan rate):100 mv/s。 

图3  在发光检测液中ru(bpy)2+3(a),ru(bpy)2+3labled antibody(b)和antibody(c)相对于检测电压的ecl强度(略)

fig.3  ecl intensity vs. potential curve for ru(bpy)2+3(a),ru(bpy)2+3labled antibody(b) and antibody(c) in the determining solution

电压(potential):0.45~1.2 v vs. ag/agcl;扫速(scan rate):100 mv/s。

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2.1  电化学聚合时间对ecl的影响  文献[21]采用800 mv恒电位聚合吡咯(0.1 mol/l),聚合时间直接影响到聚吡咯的厚度和抗体的固定量如图4所示。随着聚合时间的增加,ecl强度明显增强;200~300 s时ecl强度基本上处于平台;但是当聚合时间大于300 s后,ecl强度开始逐渐降低。根据文献[22],ru(bpy)2+3的发光机理如下:

tpra-etpra·+                      

tpra·+tpra·+ h+

tpra·+ru(bpy)2+3+ru(bpy)+3+product

ru(bpy)+3+tpra·+ru(bpy)2+3*+product

   

tpra氧化产物tpra·+与ru(bpy)+3反应生成ru(bpy)2+3*, ru(bpy)2+3*再由激发态返回基态ru(bpy)2+3时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因此tpra的氧化对ecl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图4  聚合时间对ecl强度的影响(略)

fig.4  effects of polymerization time on ecl intensity

电压(potential):0.45~1.2 v vs. ag/agcl;扫速(scan rate):100 mv/s。所以随着聚合时间的增加,聚吡咯层变厚,导电性变差,tpra在电极表面氧化难度增加,因而导致ecl强度下降。  

本实验选择聚合时间为200 s。

3.2.2  免疫结合时间对ecl的影响  由于羊抗人igg和人igg结合时间与兔抗人igg与人igg结合时间相近,实验中采用的两组免疫结合时间相同,考察了结合时间从10 min到4 h中ecl值。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当免疫时间从10 min到2 h,ecl值逐渐增加;当免疫时间大于2 h,ecl值达到一个平台基本保持不变,这表明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基本完成,因此实验选择免疫结合时间为2 h。

图5  ph值对ecl强度的影响(略)

fig.5  effects of ph value of detecting buffer solution on ecl intensity

电压(potential): 0.45~1.2 v vs. ag/agcl;扫速 (scan rate):100 mv/s。

3.2.3  发光检测液的优化  根据文献报道,三丙胺的存在能极大地增强ru(bpy)2+3的ecl强度,clo-4能抑制金电极表面自身氧化,增加ecl强度[23]。另外发光检测液的ph值对ru(bpy)2+3的ecl强度亦有很大的影响。由图5可以看出,ph<8.5时ecl强度随着ph值增加而迅速增加;当ph 8.5~9.2时ecl强度达到一个平台,ph>9.2时ecl强度迅速下降。

   

实验选择检测液的最佳条件为1.0 ×10-3 mol/l三丙胺(tpra)+5.0×10-3 mol/l liclo4+2.0×10-2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8.7)。

3.3  igg的检测

3.3.1  igg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在最佳检测条件下,进行了igg浓度检测,结果如图6所示。igg浓度在50 μg/l~2 mg/l范围内与ecl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ecl强度a.u.)=48.41+0.09x(igg浓度 μg/l)(n=7),相关系数为0.996,检出限为 20 μg/l(3σ)。与文献[13]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检出限降低1个数量级。  

图6  不同浓度igg与ecl强度关系图(略)

fig.6  correlation between igg concertration from 50 μg/l to 10 mg/l vs. the ecl intensity. insert: the concentration of igg was from 50 μg/l to 2 mg/l vs. ecl intensity

电压(potential): 0.45~1.2 v vs. ag/agcl;扫速(scan rate):100 mv/s。

3.3.2  实际血样中igg的检测  取正常人血清,用pbs缓冲溶液稀释,按照上述测试方法测定igg含量,同时加入标样作加标回收率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实验结果表明:实际血样中人血清igg测量值分别为13.0、10.0和10.5 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2%、90%和106%,均在正常人血清人igg含量(8~14 g/l)[14]范围之内。回收率实验亦表明本方法可行。

表1  人血清中igg浓度检测结果(略)

table 1  results of igg in human serum using the ecl biosensor

4  结论

介绍了一种新型检测人igg的免疫方法,用电化学聚吡咯固定生物分子免疫组装后进行ecl检测。实验操作简单,耗时少,固定效率高,易于控制。此检测方法不但能用于人igg的检测,还能应用于其它抗原抗体的免疫检测、dna检测以及免疫药物的筛选。 此技术将有望用于多种抗原抗体的同时检测和免疫芯片的研制。

【参考文献】

 

1 smith w d. anal. chem., 2002, 74(17): 462a~466a

2 christodoulides n, tran m, floriano p n, rodriguez m, goodey a, ali m, neikirk d, mcdevitt j. anal. chem., 2002, 74(13): 3030~3036

3 kosuke s, hiroshi o, hisashi y, shinobu s, atsuo u, hiroshi a, yasuo o.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23): 9345~9350

4 yang lili(杨丽丽), wang zhenguo(王振国), wang mingtai(王明泰), mou jun(牟 峻), zou mingqiang(邹明强), li jinfeng(李锦丰), wang nan(王 楠), qian aidong(钱爱东).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8, 36(1): 29~33

5 lim s l, ichinose h, shinoda t, ueda h. anal. chem., 2007, 79(16): 6193~6200

6 min j, baeumner a j. anal. biochem., 2002, 303(2): 186~193

7 campbell c n, de l, woodyear t, heller a. fresenius′ j. anal. chem., 1999, 364(1/2): 165~169

8 riboh j c, haes a j, mcfarland a d, ranjit y c, van duyne r p. j. phys. chem. b, 2003, 107(8): 1772~1780

9 lin zheng(林 珍), wang xu(王 栩), ren shiqi(任世奇), chen guonan(陈国南), li zhenjia(李振甲), lin jinming(林金明).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8, 36(5): 609~613

10 lu h c, chen h m, lin y s, lin j w.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00, 16(1): 116~124

11 schaefer o, bohlmann r, schleuning w d, schulzeforster k, humpel m. 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8): 2881~2889

12 wang j, liu g, engelhard m h, lin y h. anal. chem., 2006, 78(19): 6974~6979

13 wang x y, zhou j m, yun w, xiao s s, chang z, he p g, fang y z. anal. chim. acta, 2007, 598(2): 242~248

14 zhan w, bard a j. anal. chem., 2007, 79(2): 459~463

15 sai v v r, mahajan s, contractor a q, mukherji s. anal. chem., 2006, 78(24):8368~8373

16 fonong t, rechnitz g a. anal. chem., 1984, 56(13): 2586~2590

17 liu jiaming(刘佳铭), fu yan(付 艳), yu bingbin(余冰宾), li longdi(李隆弟).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 22: 1645~1648

18 miao w, bard a j. anal. chem., 2003, 75(21): 5825~5834

19 li yongfang(李永舫). 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4): 468~476

20 guo z, shen y, wang m, zhao f, dong s. anal. chem., 2004, 76(1): 184~191

21 grant s, davis f, pritchard j a, law k a, higson s p j, gibson t d. anal. chim. acta, 2003, 495(1/2): 21~32

免疫学分析法范文3

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妇科收治的疑似梅毒患者200例为试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取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初筛试验采用CLIA法展开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再将标本经TPPA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进行复检。比较不同S/CO值标本TPPA与TRUST复检结果。结果:S/CO值12.00标本符合率分别为91.30%、94.87%、97.14%、96.43%、100%,均明显高于TRUST的63.04%、69.23%、68.57%、75.00%、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梅毒; 血清学筛查

doi:10.14033/ki.cfmr.2017.15.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42-02

梅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病程较长的性传播疾病,可严重损害心血管、神经等多系统,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尤其威胁临床输血安全[1]。此外,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这一途径将梅毒传染至胎儿,进而造成先天梅毒、自发性流产。故早期诊治梅毒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式为血清学筛查,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CLIA、TPPA、TRUST等。其中ELISA、CLIA、TPPA属于特异性梅毒抗体试验,而TRUST属于非特异性梅毒抗体试验[2]。多数医院采用上述其中的两种方式筛查梅毒,但因选用不同的方式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产生差异。本研究拟用CLIA法联合TPPA法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梅毒早期诊断提供合理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妇科收治的疑似梅毒患者200例为试验对象,年龄23~70岁,平均(36.84±3.26)岁。

1.2 仪器与设备

微量U形反应板、平板混合器、微量滴管(25 μl/滴)、微量加样器(25 μl)。CLIA法采用Chem cline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应用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盒。TPPA试剂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包括血清稀释液、阳性对照血清、致敏粒子、溶解液等。TRUST试剂购自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3 ml晨起空腹状态下静脉血,行离心处理15 min,转速为3000 r/min,血清分离后,制作血清标本,于4 ℃保存。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CLIA测试,并读取结果。参照实际说明书,S为待测样品发光值,阴性对照品平均发光值的2.1倍为临界值(CO)。S/CO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S/CO值12.00标本符合率均明显高于TRU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导致的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可累及全身所有脏器,引起多器官病变、破坏组织,从而导致功能失常。近年来,随着人们行为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梅毒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逐渐引起临床重点关注[3]。由于梅毒螺旋体仅存在于人体内,故人是唯一的梅毒传染源。文献[4]显示,95%~98%左右的患者是通过性接触而感染,梅毒螺旋体通过穿透人体正常皮肤及黏膜,从而使健康者感染梅毒。患者染上梅毒后其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而积极防治梅毒对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梅毒筛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初筛以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复检应用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另外一种方式中初筛与复检分别应用非特异性与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在梅毒血清学筛查中,较高的敏感度是对检查方式的重点要求,目前,CLIA是梅毒初筛试验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制备梅毒螺旋体抗原,并以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与标本中抗体形成双抗原夹心后,洗涤添加化学发光底物,发光强度测定后,依据S/CO值判断标本有无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5]。由于整个检测过程中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读取结果,从而充分发挥高自动化的优势,减少认为误差,并避免携带污染。故该检测方法能够对大批量标本进行筛查。但因其敏感度较高,在检测低S/CO值标本时易发生假阳性现象,进而造成误诊,增加临床确诊难度[6]。本研究中,46例S/CO值为1.00~2.99患者中,经TPPA确证为阴性4例,而TRUST复检出17例阴性。该标本多来自肿瘤或透析患者,因此,针对S/CO值较低的患者需谨慎处理,并采用TPPA进行确证,减少假阳性的存在。另外,在CLIA初筛后,TPPA复检符合率为96.00%,明显高于TRUST的74.50%,表明TPPA联合CLIA检测梅毒可有效提高检测准确度,减少漏诊、误诊现象。这是由于TPPA采用人工载体明胶粒子与梅毒螺旋体抗体形成凝集,发生粒子凝聚反应,进而有效检测出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均具有较高水平。而本研究中CLIA检出率高于TPPA,可能是由药物干扰所致,或是梅毒螺旋体隐性感染。TRUST作为非特异性梅毒螺旋w,可通过观察滴度的变化,以判断梅毒感染情况。但在复检试验中发现,阳性率偏低,存在漏诊率高等问题。故本研究认为,CLIA联合TPPA检测梅毒更具临床应用价值。但需注意的是,TPPA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检测时间长、操作繁杂、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判读结果时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尤其是标本介于阳性与阴性之间,难免出现误差[7]。而CLIA能够实现高通量、高自动化、重复性检测,客观的判读结果,敏感度更高,故更适合应用于初筛试验[8]。由于各检测方式均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现象,临床实际筛查中应注重采用联合的方式进行检测,尤其是对于S/CO值较低的标本,经CLIA法初筛后,应给予TPPA法确证,以确保检测准确度,尽可能的减少误诊、漏诊现象,从而避免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CLIA联合TPPA法在梅毒血清学筛查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临床可充分发挥CLIA敏感度高的优势,在初筛后应用TPPA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证,提高诊断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段辉丽,向跃芸.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9):1845-1846.

[2]邓劲,饶郴丽,杨廷富,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抗体的应用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8):1041-1042.

[3]吕松琴,赵华,宝福凯,等.ECLIA法与ELISA法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的对比[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124-127.

[4]牛奇山,张柏梁.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与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体[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4):493-494.

[5]李瑛,李军.TP-ELISA、RPR与TPPA检测诊断梅毒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1398-1399.

[6]夏芳,徐元宏,汪学龙.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6):863-867.

免疫学分析法范文4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临床检验

在临床检验中常需要对各种表征性的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来判断疾病或其他身体病理特征,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是电化学发光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能对各种物质进行快速分析,该系统是由于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在分析化学中,化学发光是当基态分子吸收化学能,反应中释放的能量跃迁到激发态,使得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以光辐射的形式返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ECLIA检测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微量物质的测定。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工作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根据发光体系在免疫分析中的表现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其中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能对各种物质进行快速分析,灵敏度高,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可以检测细菌及病毒、检测肿瘤标志物和检测激素等。不同的发光体系他们的作用原理也不尽相同。

1.1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该方法是直接用化学发光剂标记抗原或抗体。标记的常用化学发光物质有吖啶酯类化合物,吖啶酯类是有效的发光标记物,首先起动发光试剂然后试剂作用而发光,强烈的直接发光在1秒内完成,为快速的闪烁发光。吖啶酯因为其化学反应简单、快速、无需催化剂,而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分析;在检测小分子抗原时通常采用竞争法,而大分子抗原则通常采用夹心法,不会因为与大分子结合而影响发光量。有人已经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技术进行的全自动双抗夹心免疫测定方法,对患者血清B-HGC含量进行检测法,操作简便、敏感度高、特异性强、优于一般的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1]。

1.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电极表面进行反应,用三丙胺来激发光反应发光底物通常为三联吡啶钌。在阳极,这两种物质可同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电极板上三丙胺也在电极板上被氧化成三丙胺阳离子,与此同时二价的三联吡啶钌被迅速氧化成三价三联吡啶钌。激发态的二价三联毗啶钌在衰减的同时发射一个光子,然后重新回到基态二价三联吡啶钌。这一过程在电极表面反复进行,产生高效、稳定的连续发光,并不断增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采用一种新型生物反应放大系统即链霉亲和素和生物素包被技术。以直径为218μm的磁性球作为载体,比板式的反应面积扩大了20-30倍,利用生物素与链霉素亲和素的牢固结合力,结合免疫放大能力和反应系统中的磁分离功能,使免疫反应在微球表面快速进行。并且,因为电发光过程产生许多光子,使光信号得以增强。因此,检测灵敏度提高,线性范围也可达6个数量级,可达到检测浓度小于1Pmol/L的超微量物质。有人已经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发现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灵敏度更高,专属性更强[2]。

1.3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从标记免疫方面分析,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应属酶免疫分析,只是酶反应的底物是发光剂,因此与酶免疫分析的操作步骤完全相同:以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复合物上的酶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在信号试剂作用下发光,用发光信号测定仪进行发光测定。例如常用的标记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LP),它们有各自的发光底物。碱性磷酸酶所用底物为环二氧乙烷衍生物,用于化学发光酶免分析底物而设计的分子结构中包含起稳定作用的基团-金刚烷基,其分子中发光基团为芳香基团和酶作用的基团,在起动发光试剂作用下引起化学发光。冯艳铭等采用双抗体异位点夹心法[3],用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包被,采用改良过碘酸钠法进行甲胎蛋白多克隆抗体与碱性磷酸酶偶联制备酶标抗体,以CSPD作为底物,建立了人血清AFP的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法。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的应用进展

2.1检测细菌及病毒细胞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人体就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胞集合而成,每个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生命,而控制着细胞的核心物质就是核酸,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具有贮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因此对标本中的核酸进行定量检测,对于临床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传统采用普通的细菌培养方法往往存在培养时间过长等诸多缺陷,因此,现在很多实验室都在寻求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用放大核酸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食物中沙门杆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16h后就可得到明确的结果,而且检测准确,操作简单。

2.2检测肿瘤标志物目前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本身肿瘤发生的隐匿性及发展的侵袭性,多数患者发现晚,在确认时已有远处转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的关键。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都有肿瘤标志物,它作为肿瘤的特有标志,对其的动态观察及测定,可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可以对CEA、CA242、ferritin、CA199、F-PSA、NSE、β-HCG、AFP、HGH、PSA、CA125和CA153等十几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测定[4]。Sakizono等用ECLIA法检查36例肝细胞癌,其中有17例患者血清中PIVKA-Ⅱ升高,表明该检测法适用于检测血清微量PIVKA-Ⅱ,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是一套有效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的自动化免疫分析系统,能充分满足临床和科研试验的需求,与现实的应用密切联系起来,尤其适用于临床急诊检测。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法在临床的应用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参考文献

[1]王利娜,姚智,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乙肝标志物的应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14(1):48-501.

[2]张瑞,贾良勇,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HCG定量检测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6(3):108-1091.

免疫学分析法范文5

关键词: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研究

现行临床免疫检验应用较多,特别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及存活期期间,多依靠免疫检验帮助临床判断患者的当下情况,并未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而在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免疫检验自动化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研究,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操作步骤也在逐渐减少,检查报告结果更加准确详细,免疫检验已经从微量检测进一步发展为超微量检测[1]。而对免疫检验自动化进展总结分析,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概念以及现状

1.1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概念 免疫自动化检验指的是计算机控制检测仪器进行免疫检测分析,不需要人工操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工作:①加样品、分配试剂、以及洗涤和检测的自动化。②检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③提示操作人员仪器出现故障以及解决办法[2]。

1.2现状分析 今年来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量逐步增大,传染性疾病对检验人员的构成的风险不断加大,对检验工作的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临床上免疫检验的自动化要求已经刻不容缓。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在七十年代应用于临床检验实验室,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至九十年代免疫检验分析技术已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其中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等先进的分析技术不断的应用于临床免疫检验,这些检验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抗干扰能力较强。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免疫检验技术的自动化的发展,很多自动化的分析仪应用于临床,大大降低了检验人员的工作强度,缩短了分析的流程,提高了检验结果的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和灵敏度,所以自动化检验备受临床医学检验人员的青睐。

2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

2.1标记免疫检验技术的自动化发展 标记免疫指的是采用酶、放射性同位素等物质标记抗原或者抗体发生抗体、抗原反应。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标记方法不尽相同,主要可以分为:放射免疫技术、酶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其中临床检验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放射免疫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但是两者都有明显的缺点,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比较费时而且不能进行定量和自动化,放射免疫技术检测所需仪器复杂且价格昂贵,对人体危害比较大。酶标记技术则是一项易于操作的一项新技术,具有无需特殊设备、适用范围广泛、检测周期短等优点。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优点:灵敏度高,测定目标由待测物转变为待测物上的微量标记物质,利用其放大效应,大大降低了待测物的检测下限,可进一步发展到超微量检测。特异性高,从传统的有机或者无机试剂发展为抗体和抗原,使得检测的特异性显著提高,随着酶试剂、稀土元素等更加灵敏、高效的标记物质的出现,免疫标记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临床免疫检验检测各种激素、肝炎抗体、肿瘤标记物等微量蛋白物质的主要检测分析手段[3]。

2.2 免疫浊度检测的发展

2.2.1 透射浊度检测法 免疫浊度的测定可以通过检测光源光路方向透射光的强度,分析其与测定溶液溶度的关系的方法。透射光的吸光度与待测定免疫物质的量呈现正相关,抗体量固定时,根据待测定免疫物质的吸光度,计算出相应抗原的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要试剂合适,在普通的生化分析仪上就可以进行全自动化的分析,可以使得人体液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测定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显著提高,检验流程更加简洁。

2.2.2散射浊度检测法 散射浊度检测法指的是波长一定的光照射溶液,当遇到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时,复合物颗粒导致光线折射,出现偏转,其偏转角度与光线波长以及复合物分子的大小和量有很大关系。光强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含量成正比,散射光强越强,那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就越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范围宽、检测速度快、敏感度高,但是要求所检测的抗体质量比较高。

3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总结

免疫检验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参数主要有:临床检验中的抗体、抗原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检验中的固体载体一般为磁性微球,以达到增加免疫反应的面积的目的;自动化分析仪都要结合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对测定的数据进行转化和分析。新的分析仪设计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临床免疫检验的最重要的检验方法之一。在不断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免疫检验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效率,促使检验技术不断向着更高质量的方法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云,罗萍,郭刚,等.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在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17(22):41-42.

免疫学分析法范文6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体;酶标免疫定性检测(ELISA);定量检测(电化学发光法);

目前,临床常用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方法为酶标免疫定性检测(ELISA),其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费用较低的优点和无法定量的缺点。由于免疫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射免疫定量法成为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其具有高稳定性,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优点和费用较高,检测花费时间较长的缺点[1]。为了解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方法,比较其效果差异和相关性。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期间来我中心接受体检的46例健康人群为研究样本,年龄16至65岁。所有人均在空腹的情况下抽取静脉血和及时分离血清,分别用酶标免疫定性检测(ELISA)和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来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

1.2 检测仪器及试剂

酶标免疫定性检测(ELISA)法仪器为KC-100酶标仪,试剂为酶结合物。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仪器为放射免疫分析仪,试剂为放射性核素。

1.3 实验方法

酶标免疫定性检测(ELISA)法:在KC-100酶标仪的每孔加入50μL研究样本的血清样本,设阴阳对照各2孔,每孔各加入50μL阳性对照(或阴性对照),设1孔空白对照。在每孔中加入50μL酶结合物,充分混匀,封板,在37oC环境中孵育30分钟。手工洗版:弃去孔内液体,各孔注满洗涤液,静放5秒钟,甩干,重复5次后晾干。在每孔中加入50μL显色剂A液和50μL显色剂B液,充分混匀,封板,在37oC环境中孵育15分钟。在每孔中加入50μL终止液,充分混匀。使用酶标仪读取OD值,读数,取波长450mm。

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采用磁性微颗粒两步法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

1.4结果判定

酶标免疫定性检测(ELISA)法:样品OD值小于cov值时,证明该体测结果呈阴性。样品OD值等于大于cov值时,证明该体测结果呈阳性。

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乙肝表面抗体的浓度大于10mIU/ml为阳性,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大于100mIU/ml为有效免疫。

1.5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若P<0.05,则表明本次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两种方法的阳性率作为比较依据。酶标免疫定性检测(ELISA)法,样品OD值等于大于cov值时,证明该体测结果呈阳性。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乙肝表面抗体的浓度大于10mIU/ml为阳性。两种检测方法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对照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

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

酶标免疫法

10

14

(11-,1+)

10~50

10

(6+,4-)

50~100

8

(6+,4-)

100

14

(14+)

合计

46

46

阳性率

69.57%

58.7%

从表1中可以看出,乙肝表面抗体的浓度值小于10mIU/ml和100mIU/ml时,酶标免疫定性检测(ELISA)法和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的结果相近,使用酶标免疫定性检测法能基本准确的判定阳性和阴性。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在10~100mIU/ml之间共检测出18例阳性样本,酶标免疫定性检测法只有12例阳性。在10~100mIU/ml之间,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更为显著。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阳性率为69.57%,酶标免疫定性检测法阳性率为58.7%。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的多样及其他因素导致我国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的数量增多,人群发病率也逐年递增[2-4]。有统计资料显示乙肝病毒的携带率高达15%。乙肝病毒需要保护性抗体来进行免疫,乙肝免疫抗体(HB8Ab)就是针对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在受到急性感染或隐性感染乙肝病毒并清除后,或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的发生与肝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减少易感人群是控制乙型肝炎蔓延的有效方式。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能表明感染过乙型肝炎,但已经清除病毒,或因接种的乙肝疫苗,身体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体越高,对人体的保护越强。血清中必须保持一定量的乙肝表面抗体,人体才能抵抗病毒的入侵。如何提高乙肝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来确保检测准确率是继“乙肝三系”免疫学方法不断发展之后的又一追求目标。经研究发现预防乙肝的最佳途径是接种乙肝疫苗来达到主动免疫。机体是否有乙肝表面抗体需要进行测定[5-7]。近年来临床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方法主要有酶标免疫定性检测法和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酶标免疫定性检测法作为一种常规检测方法成本低,检测方便,二级以下和基层医院较多使用,但其操作复杂,需要分离抗体和游离抗原,步骤繁复,导致检测结果存在误差,同样的其检测的灵敏度也相对较低,易造成漏检或误检和假阴阳性等现象。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检测快速,准确性好,重复性好,避免了漏检现象,弥补了酶标免疫定性检测法的不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中。

本次研究对酶标免疫定性检测法和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进行效果对比,放射免疫定量检测法以其特异性,灵敏性,准确性显著于酶标免疫定性检测法,值得在临床乙型肝炎测定中大力推广使用,并在乙肝预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蔺乘艳,姜莉.ELISA与TRFI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对比分析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32(2): 254―255.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胃肠病学,2010,16(6):351-366.

[3]李艳霞.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11): 1218-1219.

[4]秦望森. 两种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方法的临床对比[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7): 2665-2666.

[5]刘春在, 冯忠军. 乙肝病毒大蛋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河北医药, 2010, 32(5): 52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