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特征范例6篇

地下水的特征

地下水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黄河影响带 地下水库 库容 调节库容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水资源,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对促进该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不断出现断流。直接威胁河南省的濮阳、开封、新乡、郑州等城市和黄灌区的供水安全[1]。与此同时,由于黄河中上游矿业、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污水的大量排入,使黄河干支流的水质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年排入黄河废污水约185亿t,到20世纪90年代初增至32.6亿t,1998年干流三门峡以上河段为Ⅴ类水质,以下为Ⅳ类[2]。近年来,黄河下游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使得本来就十分严重的水资源形势更是雪上加霜。黄河从郑州的桃花峪进入下游,至山东的利津入海口,主河道长768km,其中河南省段长345km。下游堆积了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形成黄河冲积扇。从黄河冲积扇顶部的漂石、卵砾石与砂混杂堆积逐渐过度为中砂、细砂与粉土互层堆积,构成了巨大的地下水库。河床、滩区及两岸影响带,均为近代黄河堆积的多孔介质地层,地表水与地下水库水力联系密切,同时,黄河下游为着名的地上悬河,黄河水位高出两岸平原区地下水水位3~8m,在其影响带开发地下水有利于地表水的补给,同时避开了水质污染,水源工程处理费用将大大降低。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系统研究了黄河影响带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对地下水库的调蓄条件、类型、各库的总库容、调节库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1 黄河影响带地下水系统特征及资源概况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水动力特征和开采条件,将研究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分为2个含水层组;浅层含水层组(Q4、Q3),深层含水层(Q2、Q1和N2上部)。

1.1 浅层含水层特征及其富水性 浅层含水层的底板埋深从西向东,呈现浅到深再到浅的变化趋势(表1)。

表1 浅层含水层底板埋深

地区

底板埋深

地区

底板埋深

武陟县

原阳县

开封县

45~69m

约100m

130~140m

封丘县

长垣县

濮阳县

74~101m

110m

80~120

武陟县浅层含水层底板埋深45~69m,原阳县100m左右,封丘县74~101m,长垣县95~110m,濮阳80~120m,郑州65~80m,开封县最深达130~140m;岩性颗粒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趋势,在原阳县一带,颗粒最粗,砂层渗透系数最大。沉积物的特点:上部除地表黄河故道颗粒较粗以外,其它均为弱透水的粉土、粉土、粉质粘土互层及粉砂层等。下部砂、中粗砂、中细砂、细砂层,构成了上细下粗典型的“二元结构”和粗、细相间的“多元结构”。由于受黄河摆动时间长短的影响,使主流带和泛流带相间分布。主流带含水砂层粒度粗、厚度大,泛流带粒度稍细、厚度也较小。纵向变化,自上游至下游(自西向东)厚度逐渐变薄、层数由少逐渐变多、粒度逐渐由粗变细。横向变化,由主流带向两侧至泛流带,厚度由厚略有变薄,颗粒由粗略有变细。由于含水砂层的厚薄和粒度粗细的不同,显示出富水性也各有差异。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采用降深5m时的单井出水量作为富水性分区的依据,可将研究区划分为强富水、富水、中等富水3个区(图1)。(1)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3000~5000m3/d):分布于黄河冲积主 流带(主要为原阳县境内),含水层岩性以细砂、中砂、中细砂、粗砂为主,多夹小砾石,渗透系数20~50m/d;分布于濮阳县境内沿金堤河一带(岳新庄-东八里庄-东巴河-柳屯),为黄河古河道,渗透系数15~25m/d。(2)富水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分布于研究区内的广大地区,含水层主要由细砂、粉砂组成,局部有中砂分布,渗透系数8~15m/d。(3)中等富水区(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多呈条带状分列于黄河南北两侧,黄河北为东北向排列,黄河南为东南向排列。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细砂、粉砂为主,渗透系数5~8m/d。

1.2 深层含水层特征及其富水性 深层含水层组由中更新统下段冲积、下更新统和上第三系上部湖积砂层组成,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砂层与粉质粘土、粘土呈互层状。因其成因类型不同,砂层厚度有较大的差异,武陟县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300m左右,砂层厚度100~170m,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渗透系数8~15m/d, 强富水,单井涌水量>3000m3/d。原阳县境内,含水层的分布和黄河故道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故道主流带上,砂层厚,岩性粗,富水性较好,以细砂为主,泛流带砂层薄,岩性较主流带细,变为中等富水;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封丘县境内,含水层底板 埋深340~412m,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总厚度50~110m,渗透系数2~10m/d,区域上富水性有由西向东变差的趋势。长垣县境内底板埋深500m左右,总厚度大于60m。在濮阳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在260~450m,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厚度60m,单井涌水量1500~2500m3/d。郑州境内,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50~100m,底板埋深300~380m。单井涌水量1000~2000m3/d;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砂、中细砂、中粗砂,局部为砂砾石层,厚度一般为50~100m。开封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200~450m,中牟以北至开封一带,砂层厚度40m,单井涌水量大于2500m3/d。由中牟大孟至开封半坡店,砂层厚度25~35m,单井涌水量1500~2500m3/d,渗透系数4~7m/d。

1.3 地下水资源概况 黄河影响宽度在黄河南岸20km以内,在黄河北岸为13~26km,循环深度小于350m。黄河下游河南段天然状态下总侧渗量枯水年份约2.5亿m3,平水年3.3亿m3,丰水年4.5~5.1亿m3。浅层含水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补给量28.35亿m3/年,平均补给模数为29.20万m3/km2·年。在75% 保证率下,浅层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26.08亿m3/年,平均补给模数为26.86万m 3/km2·年,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2.63亿m3/年,2.41万m3/km2年。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不发生很大变化的前提下,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9.41亿m3/年,占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的62.30%,平均可开采资源模数为19.99万m3/km2。浅层水储存量为522.41亿m3,深层弹性释水量为7.07亿m3,允许开采量24.64亿m3/年,平均允许开采资源模数为25.35万m3/km2·年。

2 黄河影响带系统地下水库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库划分为滩地型、背河洼地型、决口扇型及复合型4类(见表2)。

表2 各类地下水调蓄库

分类

调蓄库位置

调节方式

面积/km2

总库容/万m3

调节库容/万m

滩地型

原阳县官厂-包厂

长垣县总管-芦岗

中牟县东漳

开封袁坊-刘店

荥阳市王村滩

温县黄河滩

黄河水入渗

降水入渗

100

50

120

200

40

50

170950

65475

129900

175000

43600

63000

40950

20475

45900

75000

15600

23000

背河洼地型

原阳县祝楼-原武

封丘县荆隆宫

濮阳李子园

濮阳习城-徐镇

渠渗补给

黄河水入渗

降水入渗

100

50

80

80

170950

  65475

91200

79200

40950

20475

25200

25200

决口扇型

中牟县赵口-东吴

引黄渠渗

退水回渗

降水入渗

100

109000

39000

复合型

郑州市北郊

黄河水入渗

降水入渗

灌溉回渗

357

294646

140551

2.1 滩地型 黄河桃花峪之下,左右两岸大堤间距一般大于10km,在大堤与河体间分布有宽1.5~6.5km的河漫滩,地表岩性以粉土为主。在有利地段含水层厚度大、颗粒粗,可作为地下水调蓄库。其含水层由上更新统、全新统中砂、中细砂,局部为中粗砂含砾组成。含水层厚度在原阳滩地最大,达80m;其它地段最薄处也有50m,渗透系数一般在10~25m/d,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地下水化学类别为HCO3型,矿化度为0.5~1.0g/l。滩地段调蓄库,具有地下水库容大,对农业、渔业和生态环境影响小,有利于黄河水转化和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水交替速度快等特点。是最为理想的调蓄库。

2.2 背河洼地型 背河洼地分布于大堤背河侧,呈条带沿大堤分布,为筑堤取土和黄河背堤侧渗所致,表现为微凹的负地形,部分积水,在古河道经过的地段,含水层厚度大、颗粒粗,可作为良好的地下水调蓄库。该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北岸,原阳、封丘一带,含水层岩性为上更新统、全新统中砂、中细砂,渗透系数10~25m/d,单井涌水量3000m3/d左右;濮阳一带含水层岩性为上更新统、全新统细砂、粉砂,单井涌水量1500~2000m3/d。地下水补给除大气降水外,引黄灌溉回渗和黄河“居高临下”的侧渗也是重要的补给来源。补给源丰富,水位埋藏浅、径流不畅,地下水主要以蒸发形式排泄。运用此类地下水库进行调蓄,地下水位的适当降低,可以减轻或消除土壤盐渍化对农业的危害,减轻黄河大堤地震液化灾害,对大堤安全有利。

2.3 决口扇型 中牟县赵口-东吴之间,为黄河多次决口扇区,地表沙丘起伏、农业开采量小,北部有赵口引黄渠及原运粮河,地势低洼,积水严重,有利于地下水的入渗。引黄灌溉期,灌溉退水多汇集于此,补给水源充沛。含水层岩性为上更新统、全新统的中砂,厚度50m,是有较大调蓄空间,是建立地下水调蓄库的理想场所。此区域降低地下水位对农业影响较小,但对中牟县人工湿地有影响。可作为季节性地下水调蓄库。

2.4 复合型 郑州北郊位于黄河漫滩和背河洼地带、同时此段也存在多期决口扇,底板埋深80m以上的浅层含水层,由上更新统、全新统中砂、细砂、中粗砂组成,厚度30~50m,空间展布稳定,透水性好,水量丰富,近河地带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与黄河水力联系密切,补给强烈,同时还接收大气降水和引黄灌溉回渗的补给,属复合型地下水库。有计划的利用调节库容,可以扩大水源地开采规模,不会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黄河滩地中抽水淤堤形成的坑塘、低洼带较多,可以用来人工补源,增加地下水资源量。该地下水库距郑州市区不足20km,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3 地下水库保护

黄河影响带岸边地下水开发利用有许多优点,但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容忽略。如黄河两岸地下水埋藏浅,种植业、渔业发达,地下水开采可能造成沿黄地带湿地萎缩,土地沙化、渔塘水渗漏加剧,从而对生态环境和农、渔业产生影响等。地下水库的兴建,可以缓解和避免以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但拟建水库区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新的负面环境效应,尤其是地下水库区的污染源及产生污染的潜在危险[3]。因此,需对地下水库实施保护:(1)在黄河影响带拟建地下水库时,要特别注意水环境状况,应坚持与水源地开发保护相结合,与湿地保护相结合,与悬河治理相结合;(2)建立水源地和地下水库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禁止向地表水体排放任何超标污水,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应搬迁至区外,不得设置粪坑、垃圾堆等污染源,不得破坏深层土体,消除一切可能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因素;(3)黄河大堤之下及其两侧、浅层分布有全新世粉土、淤泥质土、粉细砂以及决口口门等、地下水开采、水位下降可能会造成地面沉降,从而危胁大堤的安全。实践证明,水源地开采井距黄河大堤的距离应大于1000m;(4)应加强水库补给水源的监测,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对沿黄地段及地下水库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测,及时了解黄河水质的变化情况,制定预防和解决补给水源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参 考 文 献:

[1]刘昌明,等.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研究和进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地下水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水文 山区 缺水 渑池

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099-02

开展缺水山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对围绕中原经济区 “三化”协调发展建设,解决严重缺水山区人畜饮用水困难具有重要意义。渑池县地处豫西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112°01′,北纬34°36′~35°05′,总面积约1 368 km2?。渑池县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渑池县缺水的原因主要是大气降水偏少连年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600余毫米;其次是降水形成的地表产流下泄速度快、滞留时间短,不利于向地下渗透补给地下水,地层地质结构缺乏充足的储水空间,地下水储存分布不均,不易于找水等。该文将结合资料分析、地面调查和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渑池县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特征、地下水赋存、分布、循环演变规律等水文地质特征。

1 水文气象特征

渑池县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夏季降雨量最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62.4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994.9 mm,为年平均降水量的3倍多。渑池县河流属于黄河流域,主要河流为黄河,其次榻Ш印⒔Э诤印⒑檠艉拥龋全县共有大小河溪132条,总流量仅为2.4~3 m3/s。渑池县的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地表径流流量较小,地表水水资源比较匮乏,主要供水水源为地下水。

2 地形地貌特征

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地面调查对渑池县的地形地貌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渑池县属秦岭余脉,为豫西丘陵山区,南北地貌差异很大,地貌划分为中低山、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原4个区域。

3 地质构造及地层特征

根据河南省最新构造体系划分,渑池县处于华北陆块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分界断裂――三门峡-鲁山断裂带。岩浆活动微弱、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为一些宽缓的背、向斜褶皱和规模不大的断裂构造。大致经历了王屋山、晋宁、少林、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旋回,使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具有华北陆块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双重沉积构造特征。

4 地下水种类及其富水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赋存及运移主要受地形、地貌、构造、地层控制,富水程度主要受赋水介质、水文、气象所制约。根据渑池县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含水层组、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动力特征,同时考虑水文、气象等因素,区域内地下水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

4.1 松散岩类地下水及其富水特征

松散岩类孔隙地下含水层由中更新统黄土状含钙核粉质粘土、上更新统浅黄色粉土质粉质粘土和全新统砂砾石层粉土组成。以中更新统底部砾石和全新统砂、砂卵石为主要含水层,含孔隙潜水。上部含钙质结核、亚砂土、粉质粘土,透水性差,含水量微弱,富水性较差,涌水量0.1 L/s左右,降深5 m单井涌水量小于300 m3/d;河谷冲洪积层及南部中深层含水量较大,富水性中等,最大涌水量为5~10 L/s,降深15 m单井涌水量300~500 m3/d。受大气降水及山区裂隙潜水补给,地下水埋深一般10~30 m或大于30 m,近河谷部分接近地表。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流方向一致。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水-径流蒸发型,水位埋深年变化幅度1.0~3.4 m。

4.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地下水及其富水特征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地下水由蓟县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白云岩、薄层页岩、砾岩、泥岩组成。具狭长山脊和发育的嶂谷、峡谷。切割密度1~2.5 km/km2。深度200~300 m,均以含裂隙潜水为主,局部含承压水,地下水埋藏深度随地形而异,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明显,多以下降泉沿沟谷排泄于地表,含水不均匀,泉涌水量小于1.0 L/s,埋藏型承压水属弱富水,降深15 m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300 m3/d。水质类型,除二叠系煤系地层中硫酸根(SO4)离子稍有增高外,其余为HCO3-Ca・Mg型水,或Na-Ca型水,溶解性总固体一般300~500 mg/L,适宜饮用及工农业用水。由于断裂发育,排泄条件良好,降水很快流失和下渗,地表呈现缺水。需要指出的是,上石炭系含水岩组一般夹多层灰岩,裂隙岩溶较发育,形成裂隙岩溶层间水,往往是造成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中石炭系底部铝土矿或黄铁矿层,起隔水作用,对石炭系的赋水条件起到良好的作用。

4.3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地下水及其富水特征

根据新安-陕县岩溶水调查报告,此类地下水含水层主要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裂隙发育,溶洞沿裂隙及层面发育不均匀,总厚度0~78 m。含水量随裂隙溶洞发育程度而定,地下水埋深与地形有关,一般在地表以下50 m左右,地表呈现缺水。浅部地下水动态受季节控制,雨后出现少量暂时性细小泉水,但很快干枯;深部稍稳定,为相对富水地段,出水段厚度3.6~29.6 m,平均厚度10.89 m,单位涌水量q=0.002 4~8.06 L/s・m,渗透系数K=0.014~66.5 m/d,降深15 m单井涌水量一般500~1 000 m3/d。

因构造条件、地形条件的制约,岩溶裂隙发育具有不均匀性,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富集在区内也不尽相同。地下水埋深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区内含水层有比较明显的边界,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及含水层的富水性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弱,具有垂直分带性。

4.4 基岩裂隙地下水及其富水特征

基岩裂隙地下水岩性为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等组成的构造侵蚀中山、低山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结果,切割密度达1~3 km/km2,深度400~60 m,基岩裂隙发育,成为地下水入渗储存、运移的场所和通道,含裂隙潜水微弱,且不均匀,埋藏深度随地形起伏各异。地下水循环强烈,遇沟谷呈下降泉排泄于地表,泉涌水量0.013~0.60 L/s,溶解性总固体一般100~300 mg/L,水质为HCO3-Ca・Mg型水,局部为HCO3-Na・Ca型水,适宜工农业及饮用。

5 结语

该文通过资料分析、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和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了缺水山区的地层结构特征、控水储水构造、地下水赋存、分布、循环演变规律等水文地质特征,并以渑池县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渑池县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地面径流量小,从而导致渑池县地表水资源匮乏。该文针对渑池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水量、动态特征及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渑池县开展进一步的水源寻找和开采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阎锡屿执笔.中国水文地质科学的进展[J].地质论评,1989,28(4):386-390.

[2] 敖春来,吕光辉,李少华,等.宁夏南部山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资源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15(5):63-66.

地下水的特征范文3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号)的精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现就2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业特产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年,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为单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中的农业特产税政策,认真扎实地做好合并征收环节、降低税率等工作。

二、20**年,关于取消农业特产税的问题,根据统一政策,分散决策的原则,由各省自主决定。条件成熟的省,可结合本地实际,在自行消化财政减收的前提下,对部分农业特产品(除烟叶外)不再单独征收农业特产税,改为征收农业税。具体品目各地可自行选择,选定品目后,税目的转换、税率的确定、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税目的转换

将现行农业特产税应税品目中的水果、干果、药材、果用瓜、花卉、经济林苗木等园艺作物收入,水产品收入,林木产品收入,食用菌收入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收入,改为征收农业税;将园艺作物收入中的蚕茧改按桑叶,毛茶改按茶青征收农业税;将贵重食品中的海参、鲍鱼、干贝、鱼唇、鱼翅并入水产品中征收农业税;对牲畜产品(猪皮、牛皮、羊皮,羊毛、兔毛、羊绒、驼绒),不在土地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如蜂蜜、燕窝等,但不含水产品),零星、分散地块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既不征收农业特产税,同时也不征收农业税。征收牧业税的省份,继续对羊、牛等牲畜产品收入征收牧业税。

(二)税率的确定

水果、干果、茶青、桑叶、药材、果用瓜、花卉、经济林苗木等园艺作物收入,水产品、林木产品、食用菌收入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收入的税率,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的农业税税率执行。对个别省区的原木、药材、经济林苗木、天然橡胶等品目收入,原农业特产税的税率低于当地农业税税率的,仍按原税率征收农业税。是否随正税征收20%的附加,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但正税附加的总体负担水平应低于原农业特产税(含附加)的负担水平。

(三)计税收入

改征农业税的农业特产品的计税收入由实际收入改为原则上参照粮食作物收入确定。

对利用耕地和园地生产的,按照当地同等土地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确定计税收入;利用其他土地生产的,参照当地耕地上粮食作物常年产量确定计税收入。对利用滩涂、海水养殖和捕捞的水产品,按其历史收益情况确定计税收入。计税收入确定以后,原则上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考虑到农业特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计税收入应按照从低原则确定。

对林农采伐的原木、原竹,按照采伐量从低确定计税收入。

对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准确真实的捕捞水产品、采伐原木原竹的企业和单位,按其销售收入确定计税收入。具体品目的计税收入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四)减免税

农业特产品改征农业税后,统一按照农业税减免政策执行。

(五)征收办法

对大多数农业特产品采取与粮食等农产品一样的农业税征收办法。对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准确真实的捕捞水产品、采伐原木原竹的企业和单位,实行查账征收;对养殖水产品、捕捞水产品的个人和捕捞水产品无账可查的企业单位以及采伐原木原竹的林农,实行核定征收。过去一直由收购者代扣代缴,改为向生产者直接征收确有困难的,仍可沿用原有的代扣代缴办法。

三、几点要求

(一)充分认识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的重要意义。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与发展,完善农业税制,规范农业税征管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关部门和领导都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取消农业特产税的重大意义和政策内容,自觉地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

(二)加强农业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农业税征收机关要认真贯彻执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依法征税,自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出现新的不问有无税源或税源多少,按地亩或人头平均摊派税款的错误做法。要做好农业特产品改征农业税后的基础工作,认真掌握税源分布和增减变化情况,登记造册并张榜公布。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特产品改征农业税的征管办法。纳税人要积极履行纳税义务,依法纳税。

在农业特产税改革过程中,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征收办法,对农业税征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并及时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报告。我们将在年底前就20**年全国取消农业特产税的方案充分听取各地意见,提出统一办法,上报国务院审批后下发执行。

财政部

地下水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电性特征;地层特征;变质岩裂隙水;断层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3-0126-06

Abstract: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ydrog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ic rock fissure water in water-shortage areas of Taihang Mountains contributes to analyse occurrence patterns of metamorphic rock fissure water.The metamorphic rock area in Fuping County is a typical water-shortage area.Based on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we studied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metamorphic rock fissure water using audio frequency telluric electricity field method,radioactivity exploration,audio 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method,and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An efficient and rational combination of technical methods to search rich part of underground water was form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evident consistence between the hydrog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amorphic rock fissure water in Fuping County.The groundwater exploration in the metamorphic rock fissure water area in Fuping County has hug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it will serve as an example for finding groundwater in other metamorphic rock areas of this type.

Key words: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strata characteristics;metamorphic rock fissure water;fault

位于太行山和五_山余脉交汇处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其区域地下水分布规律主要受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控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变质岩类裂隙水,地下水分布规律较为复杂。该县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水质差,泉水水量小,深部地下水开采程度低,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1]。

近六十年来,太行山变质岩地区的基岩裂隙水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6-8]。廖资生认为地质构造制约了基岩裂隙水的分布和富集规律。宋献方认为基岩裂隙水循环机理不清,急需各类技术手段成果对水文参数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0世纪50年代,太行山变质岩地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开始起步,近60年来积累了各类丰富的资料[6-8]。廖资生认为基岩裂隙水以裂隙为主要的贮、导向空间,其地下水运动和富集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条件所控制。宋献方认为山区径流减少原因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山区水保工程及水利工程对山区基岩水循环影响机理不清,水文参数缺乏,地下水补给机制急需查明。

本次工作以典型的太行山变质岩裂隙水分布区-阜平县为例,研究了该区基岩地下水的电性特征。在搜集、分析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广泛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探测工作,对各类电性参数分布特征进行了合理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基岩裂隙水的电性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效合理的适合研究区寻找地下水富水部位的技术方法组合。实践证明,该技术方法组合具有高效、快捷、准确的特点,能为地下水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选择阜平县史家寨乡凹里村为例对太行山区典型片麻岩局部富水部位进行研究,其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①研究区属于风化片麻岩地区。

②第四系为冲积物,主要为砂、砾石和卵石。

③基岩为阜平期坊里片麻岩,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

④研究区岩脉发育,辉绿岩、正长斑岩为主,闪长玢岩、石英钠长斑岩次之。

⑤研究区各类地质构造较为发育。

⑥片麻岩节理发育,呈强风化状态。

⑦断层破碎带为主要控水构造。

2 研究区电性特征及电探方法的选择

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在凹里村进行了多种电探方法的物性试验工作[9-12],总结了凹里村研究区地层的电性特征(见表1)。

分析前期物性试验成果,凹里村的电性特征研究选择了音频大地电场法(audio frequency telluric electricity field method,简称TEF)、放射性法(radioactivity exploration,简称RE)、音频大地电磁法[15-18](audio 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method,简称AMT)和激电法(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简称IP)。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上述方法测线的布置应尽量垂直于地质构造体的走向。在满足各种场地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多的采用两种及其两种以上的方法,多参数、多角度的总结和提高研究效果。

3 研究区变质岩基岩裂隙水电性特征

阜平县变质岩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太行山北、中段构造隆起部位的各类变质岩裂隙中,其岩性一般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等。

在阜平县凹里村进行了地质调查。(1)地表出露第四系冲积物,主要由砂、砾构成。(2)局部出露角闪斜长片麻岩风化壳,呈现全风化、强风化状态,裂隙发育明显。(3)岩脉发育,主要为闪长岩,条带状产出,走向近东西。(4)地质构造发育,大致呈东西向展布,为正断层,具供水意义。(5)断层破碎带为主要控水构造,也是导水通道。因此,找水方向为风化壳裂隙水、断层构造水以及基岩裂隙水。

在凹里村重点部位布置了地质剖面A-B(地质剖面A-B位置见图1),地质剖面见图2。剖面显示,凹里村地表分布为第四系砂、砾,厚度约为5 m。下伏地层由浅到深依次为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为风化壳,裂隙十分发育,厚度不足20 m。剖面前部有闪长岩脉出露地表。剖面中后部有北倾正断层出现。相对下盘,断层上盘基岩裂隙更为发育。

在凹里村布置了各类电探方法测线(见图1),对比分析了各测线的电性研究成果。

图3显示,TEF01测线(横轴为距离X,单位为m;纵轴为电位差ΔV,单位为mV)的220 m(电位差为1.2 mV)和TEF03测线的250 m(电位差为1.2 mV)τΤ鱿值缥徊畹椭担推测为断层的反映。需要注意的是,其中TEF01测线在220~260 m之间存在一个宽缓的低值带(电位差为1.0~1.3 mV),说明该区域内基岩裂隙十分发育。TEF01测线10 m处以及TEF02测线30 m处出现电位差高值,推测为闪长岩脉的影响。阜平至史家寨公路西侧为山体,凹里村向东约400 m为板峪河,第四系覆盖层由西向东逐步增厚,导致由西向东电位差异常变化幅度由TEF01测线的陡峭变为TEF03测线的平缓。

图4显示,RE01测线(横轴为距离X,单位为m;左侧纵轴为电位差ΔV,单位为mV;右侧纵轴为3分钟内放射性读数counts/3min,无单位)放射性读数异常高值出现在190 m处(放射性读数值高达36),对应的TEF01电位差异常低值在220 m处,据此可推测前述断层北倾。需要注意的是,RE01测线190~270 m的放射性读数高值异常带(放射性读数值为21~36),正好与图3中TEF01测线220~260 m之间的电位差低值宽缓异常带相对应,证明该区域内基岩裂隙十分发育。

图5显示,AMT01测线(地电断面解译图中横轴为距离X,单位为m;纵轴为深度D,单位为m;等值线为电阻率,单位为Ω・m)210 m附近,埋深50~150 m电阻率曲线出现近乎陡立的下降,推测该处存在前述近东西向断层,并可根据电阻率等值线变化趋势推测断层大致北倾,结论与放射性法和音频大地电场法一致。AMT01测线210~270 m之间出现电阻率低值“洼地”(电阻率值低于500 Ω・m),推测该区域内基岩裂隙十分发育。

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考虑场地条件对布置钻机的限制,设置了两个激电点IP01和IP02。IP01和IP02分别位于AMT01测线的165 m和210 m处。初步推测210 m处变质岩基岩裂隙水富水性比165 m处优越。

在AMT01测线的165 m和210 m处分别设置激电点IP01和激电点IP02。图6显示,当激电点IP01和激电点(横轴为供电极距AB/2,单位为m;纵轴为极化率polarizability,单位为%)的AB/2小于20 m时(据AB/2=20 m,根据经验公式推测埋深大致应该约为14 m),IP01的极化率(范围为2.16%~2.47%)基本上大于IP02(范围为1.85%~2.16%),测线165 m处浅部地层呈现高极化特征,推测该处浅部角闪斜长片麻岩风化壳裂隙水的富水性比210 m处优越。AB/2大于20 m后,IP02的极化率(范围为2.30%~2.98%)基本上大于IP01(范围为2.31%~2.86%),测线210 m处深部地层呈现高极化特征,推测该处由浅到深分布有浅粒岩裂隙发育区以及黑云斜长片麻岩断层破碎带,变质岩破碎程度高,裂隙十分发育,深部富水性更佳,该处深部富水性比165 m处优越。

在AMT01测线210 m处布置ZK01,实施探采结合井1眼,井深100 m,进行了抽水试验(见图7)。

抽水试验证明:(1)第四系松散砂、砾层厚度为4.0 m,富水性一般,涌水量为3 m3/h。(2)角闪斜长片麻岩风化壳,厚度为13.21 m,风化程度高,富水性好,涌水量为21 m3/h。(3)断层钻遇深度为76.52 m。下盘基岩较完整,具阻水作用。上盘破碎程度较高,为重要的富水部位,涌水量为31 m3/h。断层破碎带为主要的控水构造,也是导水通道。(4)断层北侧的浅粒岩基岩裂隙十分发育,基岩厚度为59.31 m,富水性好,涌水量为25 m3/h。该井总涌水量达80 m3/h。

凹里村电探方法研究成果显示,基岩裂隙水的电性特征与地层特征之间具有一致性,且电性特征参数之间能够互相验证,大大增加了电探方法地质解释的可靠性。

适用于该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的电探技术方法组合可总结如下:根据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和物性前提,认为音频大地电场法、放射性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和激电法等方法组合适宜于太行山片麻岩地区局部富水部位的勘查。首先利用音频大地电场法进行扫面,初步确定研究区可能存在的基岩裂隙发育带和断层构造带,然后在基岩裂隙发育带和断层构造带使用放射性法进行对比,验证该构造的可靠性。随后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法确定其具置及其含水构造特征,最后布置激电法,利用极化率特征推断含水构造的富水性。

4 结论

在阜平县开展了变质岩基岩裂隙水的电探方法研究,分析了各类方法成果,研究了电性特征分布规律和变质岩裂隙水的赋存特性。

(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风化壳裂隙水、断层构造水以及基岩裂隙水。风化壳裂隙水广泛分布在风化壳裂隙中,埋藏浅,富水性一般。断层构造水一般受到断层走向的控制,埋藏深,富水性好。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变质岩裂隙发育处,埋藏深度中等,富水性好。

(2)研究区变质岩裂隙水的电性特征,一般体现为TEF电位差低值、RE放射性读数高值、AMT电阻率低值以及IP极化率高值的组合,各特征参数能够互相验证,且电性特征与地层特征之间具有一致性。

(3)适用于该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的电探技术方法组合具有快捷、高效和准确的特点,值得在类似地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吴爱民,李长青,徐彦泽,等.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6):110-128.(WU Ai-min,LI Chang-qing,XU Yan-ze,et al.Key Issues influencing sustainable groundwater utiliz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North China Plain[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0,8(6):110-128.(in Chinese))DOI:10.3724/SP.J.1201.2010.06110

[2] 兆吉,雒国中,王昭,等.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9,31(3):355-360.(ZHANG Zhao-ji,LUO Guo-zhong,WANG Zhao,et al.Study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in North China Plain[J].Resources Science,2009,31(3):355-360.(in Chinese))DOI:10.3321/j.issn:1007-7588.2009.03.001

[3] 钱永,张兆吉,费宇红,等.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8):890-897.(QIAN Yong,ZHANG Zhao-ji,FEI Yu-hong,et al.Sustainable exploitable potential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4,22(8):890-897.(in Chinese))DOI:10.13930/ki.cjea.140704

[4] 张光辉,严明疆,刘春华,等.太行山前丘陵区基岩裂隙水赋存的非均一性和易疏干性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104-109.(ZHANG Guang-hui,YAN Ming-jiang,LIU Chun-hua,et al.Characteristics of non-uniform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aquifers to dewatering of bedrock fissure water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Piedmont[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1):104-109.(in Chinese))DOI:10.3724/sp.j.1201.2013.01104

[5] 李传生,靳孟贵,武选民,等.唐县山区基岩裂隙水的赋存规律及找水方向[J].人民黄河,2009,31(4):34-35.(LI Chuan-sheng,JIN Meng-gui,WU Xuan-min,et al.Metamorphic rock fissure water in mountains of Tang County and its direction of water finding[J].Yellow River,2009,31(4):34-35.(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000-1379.2009.04.015

[6] 廖资生.地下水的分类和基岩裂隙水的基本概念[J].高校地质学报,1998,4(4):473-477.(LIAO Zi-sheng.Groundwater classification and basic concepts of fracture water[J].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1998,4(4):473-477.(in Chinese))DOI :10.16108/j .issn1006-7493.1998.04.013

[7] 宋献方,李发东,刘昌明,等.太行山区水循环及其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398-408.(SONG Xian-fang,LI Fa-dong,LIU Chang-ming,et al.Water cycle in taihang mt.and its recharge to groundwater in North China Plai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3):398-408.(in Chinese)) DOI:10.3321/j.issn:1000-3037.2007.03.009

[8] 宇,温忠辉,束龙仓.基岩裂隙水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4):62-109.(CHEN Yu,WEN Zhong-hui,SHU Long-cang.Statu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bedrock fissure water[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0,28(4):62-109.(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000-7709.2010.04.020

[9] 刘人太,李术才,张庆松,等.岩溶裂隙水探查方法优化与工程治理研究[J].岩土力学,2011,32(4):1095-1107.(LIU Ren-tai,LI Shu-cai,ZHANG Qing-song,et al.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karst fissure water exploration methods and engineering countermeasures[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1,32(4):1095-1107.(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000-7598.2011.04.024

[10] 张彪,刘良志,倪进鑫,等.综合物探方法在花岗岩严重缺水地区找水勘查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5,12(4):501-507.(ZHANG Biao,LIU Liang-zhi,NI Jin-xin,et al.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method to water exploration in the granite severe water shortage region[J].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2015,12(4):501-507.(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672-7940.2015.04.015

[11] 董健,胡雪平,李肖鹏,等.联合剖面法寻找基岩裂隙水[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4):3520-3527.(DONG Jian,HU Xue-ping,LI Xiao-ping,et posite profile method used for searching bedrock fissure water[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2,12(4):3520-3527.(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671-1815.2012.14.055

[12] 朱崇利.数据处理前后博斯蒂克反演对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26(13):7736-7739.(ZHU parison of the bostick invers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data processing[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3,26(13):7736-7739.(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671-1815.2013.26.025

[13] 武毅,郭建强,朱庆俊,等.基岩水与平原水转换关系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探讨[J].地球学报,2004,25(3):369-372.(WU Yi,GUO Jian-qiang,ZHU Qing-jun,et al.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iques for the interchange between bedrock water and plain water[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2004,25(3):369-372.(in Chinese)) DOI:10.3321/j.issn:1006-3021.2004.03.016

[14] 郑瑞宏.多种方法对导水断层的探测和分析[J].科技导报,2008,26(22):44-46.(ZHENG Rui-hong.Various method of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fault that may transmit water[J].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2008,26(22):44-46.(in Chinese))DOI:10.3321/j.issn:1000-7857.2008.22.010

[15] 许福美,雷芳芳,吴志杰,等.顶峰山矿区水文地质特征与防治水措施[J].科技导报,2011,29(15):66-69.(XU Fu-mei,LEI Fang-fang,WU Zhi-jie,et al.Hydrogeological features and measures for water control in Dingfengshan Mine[J].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2011,29(15):66-69.(in Chinese))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15.008

[16] 邓启军,李伟,朱庆俊,等.岩脉发育区构造裂隙水勘查研究-以唐县史家佐村地下水勘查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5):95-98.(DENG Qi-jun,LI Wei,ZHU Qing-jun,et al.Exploration study of structural fissure in vein developing area-a case study of groundwater exploration in Shijiazuo Village of Tang County[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5):95-98.(in Chinese)) DOI:10.3724/sp.j.1201.2013.05095

[17] 宋洪ィ夏凡,张翼龙,等.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在包头地热勘查中的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5):128-130.(SONG Hong-wei,XIA Fan,ZHANG Yi-long,et al.Application of EH4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maging system on the geothermal exploration in Baotou[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0(5):128-130.(in Chinese)) DOI:10.3724/sp.j.1201.2012.05128

[18] 张宝匀,么红超,,等.物探方法在断裂破碎带富水性判别中的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13(5):941-945.(ZHANG Bao-yun,YAO Hong-chao,WANG Yang,et al.Application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iques in identification of water-rich conditions of fault fracture zone[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3(5):941-945.(in Chinese)) DOI:10.13476/ki.nsbdqk.2015.05.026

地下水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长春岭地区;浅水湖泊三角洲;扶余油层;沉积微相

长春岭地区是指新民油田以东-拉林河以西的沿第一松花江两侧地区,面积约1700平方千米。研究区构造上位于扶新隆起带以东,包括长春岭背斜的的大部分。长春岭背斜带为一北缓南陡北东走向倾没于北东方向的长轴反转背斜构造[1-3],背斜长轴近50km,短轴5~10km。构造幅度差异较大,构造高部位海拔-440~-700m,构造低部位海拔为-1600m。区内断裂十分密集,T2层断层以NNE向和SN向为主,而近SN向断层最发育,全部为正断层,延伸长度一般3~8km,断距为15~80m。本区是近年来油田评价热点地区之一,具备一定的石油资源潜力,研究本区的沉积微相特征对于下一步的评价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1、沉积相划分依据

1.1岩石学特征

根据研究区薄片鉴定资料和粒度分析资料可知,该区扶余油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杂基的含量在9.50%-14.82%之间,粒度较细,细砂岩占绝对优势,占到近50%,粉砂岩次之,分选程度以中等为主,结构成熟度较高。填隙物主要是泥质杂基,硅质和碳酸盐胶结物。

1.2沉积构造特征

沉积构造是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最常见、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它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在沉积物内部或其界面留下的各种痕迹,是沉积相分析和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4]。通过岩心观察描述,研究区扶余油层的碎屑岩沉积构造主要为牵引流成因的冲刷构造和各种各样的层理构造,如冲刷面、交错层理等,为河道牵引水流沉积的产物。

1.3测井相特征

测井曲线是判断沉积微相的标志之一,其变化幅度、形态、顶底接触关系及曲线的光滑程度均能反映沉积物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物源供应的充足与否,以及沉积速率变化等环境因素[5]。其中箱形、钟形或箱形与钟形等的组合,表现为高能水道的沉积特点,齿状、指状为天然堤和决口扇等的沉积特征,较平缓曲线为水下分流间湾沉积特征

2、沉积相平面展布

通过对研究区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标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井相分析及连井剖面相分析,结合小层砂岩厚度图,编绘了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其中第13小层沉积时期(图3),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呈交叉条带状分布,分流河道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流入该区,向北流出,分流河道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并在西部M119-Y41-Y6-Y101-Y1分布一条分流河道,在研究区东部L22井-L12井-L4井-S38-2井-S38井-S38-1井分布一条分流河道,在各分流河道间发育水上分流间湾沉积。

3、沉积演化

通过单井、连井及平面沉积微相分析,研究区扶余油层的沉积环境总体上水体较浅,以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背景为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分流河道和水上分流间湾微相,其次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间湾和席状砂微相。垂向上由下至上,沉积演化过程是:F13至F4小层沉积期,沉积水体较浅,主要发育浅水湖泊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与水上分流间湾沉积,水上分流河道呈交叉的条带状分布;F3小层至F1小层沉积时期,发生明显水进,在研究区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和席状砂沉积,在F1小层沉积时期,水进迅猛,整个研究区全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间湾和席状砂沉积。

4、结论与认识

(1)综合多沉积相标志的分析,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并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废弃河道、席状砂等。其中,分流河道是本区最重要的储集砂体。

(2)本区垂向上由下至上,经历了一个水退-水进的过程,主要表现为:F13至F4小层水上分流河道为主的沉积在F3小层至F2小层转变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在F1小层沉积时期迅速水进,整个研究区全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间湾和席状砂沉积。

参考文献

[1]张明学.长春岭地区登娄库组沉积相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12-14.

[2]蒋鸿亮,张明学,霍玲等.松辽盆地北部泰康地区萨尔图油层二、三砂组沉积微相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3):14-16.

[3]彭学红,何贞铭.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6):198-202.

地下水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超低渗透储层 相对渗透率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不统一。 国内通常把空气渗透率在10~50mD的储层界定为低渗透储层,1~5mD为特低渗透,小于1mD为超低渗透。

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发展,今后低渗透油藏将成为油田开发主要对象。我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资源量大,特别是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目前发展建设的最大油气生产基地,主要发育典型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砂岩岩性油藏。盆地特低渗透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岩,孔喉结构以小孔、细喉为主,渗流阻力大、启动压差大,勘探开发难度大,平均采收率低。因此,针对储层特征,加强对这类油藏的渗流特征研究,确定此类储层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对经济合理开发此类油藏、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A区块长63油层组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下一步开发调整、提高单井产量、提高采收率,经济合理有效开发油藏提供依据。

一、油藏概况

1.储层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A油田长6油藏,主力油层为长63,油藏平均埋深2300m,油层平均厚度约为23m,多物源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连通性较差,区块储层物性较周围同类油藏更差,开发难度更大。

1.1储层孔渗特点

对研究区样品进行统计分析得:孔隙度的分布范围较广,平均为12% ,峰值主要集中在5~15% ;渗透率分布范围广,平均为0.56mD ,峰值主要集中在0.3~0.5mD 。储层属于典型的超低渗透储层,微裂缝发育。

1.2岩石学特征

研究区砂岩分选状况从差到好均有分布,总体上磨圆程度一般,以次棱状为主;砂岩粒径以细砂岩为主;储层砂岩填隙物以水云母、方解石、铁方解石为主,铁白云石、硅质、绿泥石膜次之,填隙物总量21.56%。

1.3孔隙结构特征

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以微孔隙为主,溶蚀孔隙次之,其中微孔隙所占比例为50.94%,储层平均面孔率为3.13%,平均孔隙半径为20.77μm ;储层胶结类型以薄膜-孔隙型和孔隙型为主。

2.储层开发特征

油井无自然产能,油井产量低(小于2t/d),投产初期产量递减较快;绝大多数油井没有无水采收期;水驱效率只有45%,相对视吸水指数与同类油藏对比偏低;采油采液指数偏低,且随着含水的上升,采油采液指数下降,当含水在40%左右时,采液指数上升,采油指数继续下降;注水压差和生产压差较大,注水见效缓慢;油藏能量保持水平较低;

3.渗流特征

不稳定试井曲线呈上凹直升型,属非达西流动,注水开发效果较差。

二、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1.相对渗透率曲线概述

在实验室中,用水驱替原油作出的油相和水相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随着含水饱和度sw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kro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krw增大。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能够明显的反映出油水两相的渗流特征,该区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见下图,它的特点也就反映了储层水驱油特征和效果。

2.曲线特征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区块相对渗透率曲线有如下特征:

2.1该区块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为水相上凹型(接近水相直线型)

2.2两相流动范围窄

由实验得知:区块束缚水饱和度为36.65% ,残余油饱和度35.14%,含油饱和度为63.35%。这样,油水两相渗流区的含油饱和度变化为28.2%,理论驱油效率为44.52%,较低。偏小。数据说明两相流动范围窄,岩样的水驱油效果较差,其最终采收率较低。

2.3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大于50%

说明储层亲水,水占据了小孔道,不易流动;水相需要占据更多的岩石孔隙才能与油相具有相等的渗流能力,在相同的渗流能力下,需要更多水量。

2.4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而水相相对渗透率的上升却相对缓慢,没有最终升起来,只有0.1~0.2。

三、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相渗曲线特征是对储层和流体主要物理化学性能的综合反映,其影响因素也十分复杂。下面就该储层相渗曲线特征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孔隙结构特征对相渗曲线特征的影响

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由于流体饱和度的分布及流动渠道直接与岩石孔隙大小,几何形态及其组合特征有关,直接影响相渗曲线。高渗,大孔隙砂岩两相共渗区范围大,共存水饱和度低,端点相对渗透率高;孔隙小,连通性好的岩芯共存水饱和度高,两相流覆盖饱和度范围较窄,端点相对渗透率也较低;孔隙小,连通性又不好的岩芯两相区和端点相对渗透率都低。

2.孔隙填隙物含量对相渗曲线特征的影响

该渗储层中孔隙系统的微细孔道占孔隙体积的比例很大,填隙物含量较其他地方高,从渗透率曲线特征上看表现为两相流动范围较窄,残余油饱和度比较高,两相渗流阻力大。

3.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对相渗曲线特征的影响

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影响其润湿性。该区块依据岩石润湿性试验表明岩石为亲水性。亲水性岩石表面被水膜附着,油占据着孔道的中间“宽敞”部位,原油含油饱和度较高,而一些边角死角由于岩石的亲水而被水所占据,造成了水相对油不易流动的情况,水的相对渗透率比油相的相对渗透率低。

4.渗流阻力

在油田实际生产过程中,其他的地质参数和工作制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渗流阻力大会导致油井产量小。对于研究区来说,渗流阻力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从相渗曲线的形态上看,渗流阻力增大,会使得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却升不起来。

四、结论

1.特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中,微细孔道占孔隙体积的比例较大,粘土矿物含量较其它地方高,使得储层相渗曲线两相流动范围较窄,渗流阻力相对较高。开发中需要保持较高地层能量,提高地层中油水流动能力。

2.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时,水相相对渗透率未及时升起,处于较低水平,油井见水后无因次产液指数大幅度下降。油田开发难度大,应当加强油井举升能力,提高携液能力。

3.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特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储层特征和流体特征的综合反映,在实际开发过程,应当合理利用相渗曲线特征,使其正确指导油田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学文,尹家宏.低渗透砂岩油藏有谁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特种油气藏, 1999,6(2):28~30

[2]吕伟峰,秦积舜,吴康云,等.低渗岩石孔渗及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综述.特种油气藏, (2011)03-0001-06

[3]冉立,张烈辉,周 明.低渗透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研究.特种油气藏, (2006) 05- 0065- 03

[5]沈平平. 1995. 油层物理实验技术[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63-165, 198-199.

[6]贾振岐,王延峰,付俊林,等.低渗透下非达西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1, 25(3):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