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范例6篇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范文1

多极格局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程并不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开始的,在冷战期间两极格局的状态下就开始了多极化的潮流,并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前世界战略格局总趋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世界历史大潮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二战后,“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两极格局开始松动。而两大阵营的破裂和分化则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独霸”的局面既是两极体制被打破后的必然现象,又是一个终将被多极化体制所取代的暂时的历史过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均衡化趋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中两极体制解体并最终走上多极化的根本动因。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主要国家的关系将日益复杂化,起主导作用的很可能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战略格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毫无疑问,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能源和资源的依赖以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这就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未来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潮流继续前进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起制约作用,在经济发展上起示范作用,在维护第三世界权益的斗争中发挥重要影响力作用。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已经愈加成为全球范围的产物,全世界的文化也在碰撞中交融,世界不再是无数文化共存却又毫无联系的散沙,尽管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多年里,世界格局再也没有发生改变,并依旧保持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国家不会因为结果而去追求结果,只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去实现结果。为求生存,只能通过压榨、战争等方式实现资本、科技的积累,从本国公民利益出发,寻求更加利于本国发展的国家环境。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愈加鲜明。目前,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以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为代表的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了社会危机和价值观危机,而席卷西亚北非的历史性政治大动荡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使中国周边环境出现新变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些将深度地影响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变化。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国际舞台将是美国称霸和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反霸之间斗争的舞台。它将是一个“新战国”时期,因而新的合纵和连横必将在各国各个领域和层次展开。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范文2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动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问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对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无疑将给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因经济全球化而迅速推进的国际金融(包括国际货币体制与国际投资规则等)和国际贸易制度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乙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困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通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人“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问。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以及潜在的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

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干世界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L,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

(四)

由于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表现,一个尖锐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是否需要根本改变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

应当承认,近十年来,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之机,在世界上反复运用软、硬权力,大力构筑全球安全体系,强化在西方的领导地位,极力维护其霸权地位,科索沃战争的发动就是其典型的表现。

以历史和战略的视野审视现在和未来,多极格局虽未形成,多极化趋势却是历史大趋势。美国的战略构想与行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单极霸权是与世界发展所要求的多无化。多极化格局格格不入的。世界经济已经三极化,美国与欧、日的贸易战频发,欧、日要同美国分享权力,享受平等地位,美国经济也不可能永久持续高涨。我们决不能被美国的强势所迷惑。和平与发展确实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格局发展趋势业已到了紧要时刻,但是,美国霸权的一时之得势,并不能改变世界大势。科索沃战争并不表明“冷战后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战略判断有误或己经需要改变。它只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一个复杂与曲折的进程,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单极的强烈反弹正说明多极化是历史大趋势。世界大势仍然是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两个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

对美国战略的内涵及其推行的客观可能性必须作出切实的评价。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力图在冷战后尤其是21世纪建立单极霸权,但是,美国建立霸权的主要途径并不是准备打大规模的世界战争,而是运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先发优势和制度化主导优势,确立经济霸权,进而推进军事、政治和文化霸权,其中包括主要对中小国家进行信息化的高科技战争,来达到霸权的目标。为此,美国必然抗衡多极化,尽力推迟多极化。可是,美国的雄心与实力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美国的霸权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构成了另一对难以解开的矛盾。布热津斯基说得十分透彻,美国因缺乏公认的合法性而成不了世界警察,因缺乏偿债能力而成不了世界银行家,因自身不清白而成不了全球道德家。他在《大棋局》一书中声称,从长远看,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力量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美国不仅是第一个超级大国,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到2020年美国GDP在全球的份额可能降至1一15%,而欧洲、中固和日本等大国的份额将上升到与美同差不多的水平。全球经济不…可能由某个单一实体所主宰,就象本世纪美国曾做到的那样。这显然将产生深远的军事和政治影响。他指出,民意调查表明,只有一小部分美国人(13%)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间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压倒多数的美国人(74%)都赞同“美闰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此外,全球化对美国社会凝聚力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减弱作用。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廉价商品、投资、及跨国犯罪,使美国社会更加多元化和世界化,更加崇尚享乐主义,更加腐败堕落,难以激发为高代价、高风险的世界霸权所必须的国内政治共识,在信息化时代,任何国际干预造成的低水平伤亡,都会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对。美国在将国家资源转化为全球战略力量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在科索沃危机中要绕过联合国并使用武力,也可以说明美国左右联合国和国际事务能力的下降。美国为了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了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在其全球战略的设讨中,着力调整同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重点搞好与欧、日、中、俄的关系,承认它们的力量和作用,借重它们。这样,责任和权利的新分配就能应对多极化趋势,美国不仅能把欧日稳定在其战略体系之内,而且能把中俄吸引进广泛的国际机制之中,从容面对极有可能出现的“一代人”之后的尴尬局面:美国必须把自己的“主导地位”移交给共同承担政治责任的全球多极体系核心。因此,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形成主要世界大国或集团间的完全敌对关系,换言之,不存在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基本条件。大国关系调整的客观后果之一是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总之,就美国的全球战略的内涵和作用而言,优势中有困难,霸权中有合作,单极中有多极。

冷战后,欧盟大国几度想独自解决欧洲的热点问题,力有未逮,最终由美国出面收拾局面。这充分说明,欧盟大国仍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两者的战略目标和利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从实际出发,采取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式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发挥影响。但是,它们不是为美国战略效力的,它们的总体经济实力已略高于美国,它们的跨世纪战略是,推动欧盟不断扩大,确立欧盟东扩机制,在欧洲地区机制中增强自己的发言权,把以法德为主体的防务组织西欧联盟并进欧盟,加强欧洲军事联盟的力量,建成欧盟独立的防务体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使欧洲在北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掌握欧洲事务的主导权,实现“大欧洲”的计划,同时深化欧盟的一体化,通过发行欧元,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等,与美国争夺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领导权,在强化自重力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国际上以“极化”战略来寻求建立大国间的均衡关系,把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提高到欧美、欧加(拿大)、欧俄、欧日关系的水平,使欧中关系从美苏两极关系的派生性关系走向独立性关系,逐渐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真正的世界一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重新出现在欧洲中心地区,也使多极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明确无误地显现出来。在1999年8月召开的法国第七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希拉克总统在反思科索沃战争时,继续倡导建立多极化世界。他指出,只有在欧洲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实体后,才能建立起多极世界的体系。在这方面,欧元已经使欧洲跨出了“决定性一步”,而当务之急是开始欧洲建设的“第二大工程”——欧洲的共同防务,以便“共同在安全和外交方面分担责任”。他同时表示,“法国不接受一个地区性组织把自己当作一个‘参战联盟’,到处出面,包揽一切”,而所谓“世界宪兵”的角色,只能由联合国和安理会“授予”。〈世界报〉在报道希拉克讲话时用了这样的大标题:“希拉克勾勒法国抵制‘单极世界’的主线”。

1996年以来,日美关系重新定位,通过了两国防卫合作新指针,日本乘机把防卫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一再声称有权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不断提升武器装备,它们拥有的侦察卫星、空中加油机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远远超出最低限度的自卫需求。日本向海外派兵以及启动和平宪法的修改表明,“放弃战争”、“不保持军事力量”、“专守防卫”和“不承认集体自卫权”等原则将发生重大变动,再加上努力作出“国际贡献”,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种种迹象说明,日本正在经济大国的基础上,力求成为政治大国。在未来5全10年内,日本走出经济低迷状态,就会加速向世界大国冲刺。

俄罗斯虽然在经济上已跌至谷底,仍不放弃“大国复兴”的雄心,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不断进逼中,步步为营,节节抵抗,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周旋于大国之间,以推进多极化和利用欧美间的缝隙,来寻求俄罗斯作为大国的生存空间。目前,俄罗斯仍旧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仍保有重大的政治影响,以历史的眼光观之,它具有大国意识和大国资源,有良好的教育与科技基础,一旦政治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假以时日便能重振大国雄风。英国国际经济问题资深专栏作家哈米什喳克雷断言,“俄罗斯经济起飞的人力、物质和组织资源已万事俱备,因此,在今后25年内的某一时刻,这些资源将保证起飞成功。合理的猜测只能是,在2010年和2020年期间,俄罗斯将再次成为经济大国。无论现在和将来俄罗斯都是积极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家。 1999年 8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强凋,国际社会在进人则世纪之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巩固的多极世界。他指出,建立巩固的多极世界是人类应对前途作出的战略选择。多极世界应以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为基础,同时考虑到全球所有国家的利益。他同时指出,俄罗斯在这一领域已提山一些重要倡议,目的是在民主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加强全球稳定和安全,提高联合国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处在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中的大网,全世界对于它将成为世界大国并无异议,只是对所需时间的估计有所不同。中国坚持国家根本利益,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在国际上维护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反对霸权,广结善缘,在发展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是最坚定地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家。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范文3

摘要:上世纪90年代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延续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结束,整个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新局面。本文作者认为 “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仅仅只是新旧格局交迭变换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状态,在新形势下国际政治格局必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在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各方面势力将会推动新型国际秩序,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关键词:国际政治格局;动态;多极化

一、国际政治格局微观动态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是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和总体态势的状况,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影响。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毋庸置疑是冷战后唯一存在的超级强国,其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同时又具有地理优势和人口优势,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影响巨大,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强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是最重要的一“极”。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自苏联解体之后,其政治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但是自从普京总统上台以来,俄罗斯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凭借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重工业和武器装备,全力恢复国际地位,积极同周边各国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策略,发展多元外交,再加上俄罗斯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等天然优势,使得当今俄罗斯仍然是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经济政治共同体,其在政治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在经济上也发展迅猛,国民生产总值逐渐赶上美国。二战后的日本迅速摆脱战争的创伤,凭借自身的独特地位,迅速发展经济,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曾经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几年日本逐步改变追随美国的政治外交策略,逐渐向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寻求政治多元化发展,与世界各国积极发展双边或多边政治经济关系。综合以上,作者认为当今世界美国还是超级大国,影响力非常巨大,但是其他国家的迅速发展也在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这些都对美国独霸世界产生积极的阻碍作用,世界多元化趋势正在呈现。

最近十年,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经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由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经济势力,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那些经济落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南美等国家也逐渐走向联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了对抗超级大国的独霸地位,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地区合作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如正在兴起的东盟、非盟、上合组织、拉美一体化等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也影响着全球的多极化态势。另外一些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国家发展、推动多方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解析

2.1单极多元化格局仍然存在,多极化趋势明显

冷战之后,随着苏联解体,“一极”消失,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为“一超”与 “多强 ”之间的政治博弈,各方都想在过渡期间谋求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但是一个新的政治格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产生。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美国毫无疑问仍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唯一存在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还没有能力向美国挑战,呈现出单极的特点;但是随着主要国家行为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推动,多元格局正在加快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多极化格局。

2.2国家行为体主要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但存在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一般研究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方法,非国家行为体还没有显示出其可以产生像国家行为体一样的重大影响。说明非国家行为体还不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力量,还不能产生足以撼动国际局势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非国家行为体开始对国际局势的多元化贡献重要力量。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国际格局的变化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会越来越强,不可忽视。综上我认为,主要国家行为体仍然是影响当今国际局势的主要力量,但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也会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元化发展。

2.3国际政治格局表面相对稳定,内部暗流涌动,不断变化

从表面上看,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格局依然维持着一极多元的结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内应该会保持这种格局。但表面的稳定不代表着会一成不变,内部各主要政治力量在彼此竞争之中力量此起彼伏,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只是这种力量的变化还不足以改变当前的政治格局。我相信随着美国的衰弱和其他国家的崛起,单极多元的过渡格局必然向稳定的国际多元政治格局转变。

2.4国家关系复杂,敌友关系弱化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来划分敌友关系,导致世界各国根据国家制度和体制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极端对立的国家集团,二者经常发生摩擦,引起世界的动荡。冷战结束后,大部分国家抛弃意识形态的差别,把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各个国家交往增多,互利互惠程度增加,即使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自发展。国家为了在新形势下谋求更好发展,必须推行多元外交,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发展大国关系。

三、当今时代主题和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3.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不可否认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存在众多威胁和平的不利因素。例如某些强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频繁干涉他国内政。同时,恐怖主义也成为破坏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另外,全球南北贫富差距巨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把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一项紧迫课题。

另外我们也应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主流,各国人民都有极大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极大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各种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也积极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经济作用越来越强,已经成为主导世界政治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影响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存在模式。各国经济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存在,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国际力量相互制约协调的能力不断强化。经济利益主导着国家关系的发展,也有效制约着各国之间的传统对抗,从而使世界各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经济一体化也带来明显的国际政治效应。例如地区经济一体化最成功的的地区就是欧盟的产生,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极大的促进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壮大,并使欧洲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最巩固的一极,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与美国媲美的强大政治经济集团。

小结

从苏联解体至今,国际政治格局一直处于一超多强的阶段,这种不稳定的阶段必然是一种过渡性阶段。随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格局正在逐渐成型之中。(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成文,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现实主义的理论与当代国际矛盾[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年02期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范文4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旧的格局已经打破。但是,世界力量结构并未立即清晰地显现出来。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当今的世界格局呢?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是单极格局,以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已经形成。美国不少人士认为,苏联解体宣告“历史的终结”,美国迎来了独霸的“一极”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是多极格局。以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几大力量为主的多极格局已初步形成。再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处于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其综合实力虽难与美国相提并论,但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第三种观点是比较符合世界的实际情况。世界格局虽未最终确立, 但已呈现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态势,这就是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即多种重要力量,不仅包括中、俄、日、欧盟等主要大国和集团,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力量。

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经过多年政策调整,进入比较平衡的增长期,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主要领域拥有全面优势,综合国力雄居全球之首。200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88万亿美元,占世界GDP35.6万亿的近1/3。在军事领域,美国的军费是3335亿美元,中、俄、英、法四国军费总和只为美国的1/3。在文化领域, 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就达到1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的GDP。在相当长的时期,美国可望保持一超优势。俄罗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正在形成。

俄罗斯资源丰富、科技教育水平较高,军事上仍有相当实力,在地区和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颇具影响。它虽然要经历一个重新崛起的艰难过程,但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欧盟是世界格局中上升较快的力量之一。经过50年建设,已经成为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性组织, 并正在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渡。2009年5月,欧盟将接纳10个新成员,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4.5亿人口、10万亿美元GDP的庞大联合体。随着整体实力提高,欧盟自主 意识增强,谋求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日本虽面临种种制约,但它将逐渐完成政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加快走向“正常国家”的步伐,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跻身于世界政治大国行列。日本在经济、金融领域仍有重要的作用,是各大国以及诸多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重视的力量。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变化最大,上升最快。在世界力量对比中,中国目前虽然处于弱势,但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和作用稳步上升。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面临新的困难,但经济增长率将高于发达国家。10年后,发展中国家总体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上世纪末的21%上升至约25%.。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重要集团联合自强意识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随之上升,将成为未来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看待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关系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范文5

论文摘要:邓小平把握了“三个世界”格局向“东西南北”格局转化的规律,揭示了整个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作出了对当代世界的新的战略判断:“东西”问题是政治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邓小平形成时代主题判断的思维方式是他对政治与经济、战争与革命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调整。他观察和分析社会形势,实事求是地对世界范围的政治与经济、战争与革命的相互关系重新进行认识,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

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判断,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根据之一。深刻领会这一判断的精神实质,必须对邓小平理论在形成这一判断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作一番考查,揭示它所蕴涵的哲学含义。

一、时代主题问题的提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是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作出的概括。党的十三大在叙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时,把“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列为12个观点之一。十四大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时,更明确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时,是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两大问题提出来的。1984年5月29日,他提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985年他进一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一般说来,它产生于三种情况:一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的矛盾;二是原有理论之间或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三是要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念。邓小平之所以能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两大全球战略问题揭示出来,既基于一定的事实判断,又包含新的价值判断。

邓小平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世界形势变化作出的事实判断是:在东西方关系上,一方面,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家。因其在进行军备竞赛,因而世界战争的危险还存在。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现代战争的高科技条件成为美、苏两家企图直接毁灭对方的冒险举动的制约因素;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似乎已走进了“死胡同”。在南北关系上,一方面,在五六十年代殖民体系瓦解后,集中在南方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它们同大部分集中在北方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矛盾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在70年代,北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南北合作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南北对话;南北合作形成了一股改变南北不平等关系的力量,从而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矛盾缓和。

邓小平在考察世界形势变化时所蕴涵的超越传统的价值判断是:在东西方关系上,和平问题之所以凸显,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同时,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世界任何国家,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综合国力,乃至不同对外政策的国家,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就南北关系而言,发展问题之所以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南北差距的拉大阻碍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口数量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使发展成为南方国家最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北方国家的资本、贸易和市场的出路受到限制;同时,社会主义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发展与提高。因此,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这些判断,同样也反映了邓小平对整个人类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很明显,邓小平的思维判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一是以人类的利益为重,二是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没有这样的价值观,是不可能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强烈地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二、时代主题的概括过程: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时代主题相互关系的把握

邓小平对当代全球性战略问题的概括,是在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一步变化了的世界格局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面对60年代开始的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以及苏联对中国威胁的增加,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新形势,毛泽东在1971年第一次向世界宣告:中国属于第三世界。1974年,在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上,邓小平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两个阵营”的传统观点,客观地反映了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也为调整中国的外交战略提供了理论根据。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没能透过世界的变动进一步揭示出蕴涵其中的时代主题演变的端倪,以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他正确地看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后果的严重性,却夸大了战争的现实危险性;他正确地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反霸斗争形势的发展,却忽视了这些国家反霸斗争的注意力已更多地转向发展经济的事实,从而高估了它的革命性质以及世界革命的形势。

邓小平考察了8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把它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这一概括继承了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格局的基本思想。首先,在划分标准上,同“三个世界”理论一样,“东西南北”格局的划分也超越了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划分方法;其次,在基本态势上,“东西”格局包含了“三个世界”格局中的“第一世界”的内部矛盾,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格局则体现了“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间的矛盾。因此说,“东西南北”格局的概括发展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邓小平把握了“三个世界”格局向“东西南北”格局的转化,揭示了整个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概括出对当代世界最突出问题的新的战略判断:“东西”问题是政治问题,其实质是要不要和平;“南北”问题是经济问题,其实质是要不要发展;由于和平离不开发展,因此,“南北”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当代世界格局和问题的分析,体现出了当今伟大无产阶级政治家放眼全球,透析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趋势的气魄与胆识。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才把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和“时代主题”。这是完全符合邓小平的思维逻辑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战后形成的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各种力量开始重新分化组合,新的格局尚未形成。邓小平从“东西南北”格局中揭示出来的时代主题,是否会因两极格局的终结而改变呢?邓小平的回答是: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首先,苏联解体后,和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西方某些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延续了冷战思维,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两极对抗时期被掩盖着的、反映大国利益的一些地区性矛盾,不时酿成局部冲突。其次,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南北差距仍在扩大,而冷战思维也被一些人用于对付落后国家。再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两极对抗时期一些世界热点趋向缓和,加之反对霸权主义意识的增强,表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希望依然存在。总之,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三、形成时代主题判断的思维方式:对经济、政治、战争、革命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调整

如果说,作为科学研究出发点的问题的提出,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其中包含了观察现象的理论视角的转移的话,那么,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原有的思维方式作出调整。邓小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了他科学的思维逻辑和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形势,敢于实事求是地对世界范围的经济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相互关系重新进行认识和作必要调整,在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模式和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这种战略思考与判断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对促进世界政治、经济走向进步和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首先,邓小平在1987年曾提出:现在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只有苏美两个国家,我们把第三世界看作是和平力量的支柱,也把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看作是维护和平的力量。他在1987年又说:“如果下一个世纪五十年里,第三世界包括中国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整个欧洲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我看那个时候可以真正消除战争的危险。”从这个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平力量”在不断增长,革命并不是消除战争的惟一手段。

其次,邓小平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运用“和平方式”或“非和平方式”是解决世界争端的“新办法”,战争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惟一途径。

再次,邓小平认为,南北问题即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应把和平的希望寄予发展。这一思维方式调整的重要客观根据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当代世界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范文6

[关键词]国际格局;中国;和平崛起

[中图分类号]D81;D8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03

自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国际格局依然处在单极与多极相互较量之中。学术界对于目前的国际格局到底是单极还是多极,仍处于争论阶段。[1]国内学者阎学通提出“两超多强”理论,并说在未来的10年,中美会形成两极格局。[2]但是,无论是阎学通,还是其他的学者,均未注意到当今国际新格局的建立模式已经与过去国际格局的形成方式有了本质的不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就笔者所接触的文献资料来看,学术界对于国际格局建立的新模式尚未触及,而这一全新的建立模式又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拟就国际格局建立新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以期推进中国的和平崛起。

一、国际新格局建立的特点

从世界性国际关系形成后的第一个国际格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到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国际社会先后经历了4次大的国际格局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巴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新的国际格局产生之后,大体经历了“稳定―矛盾的产生―矛盾的积累―矛盾的最终激化―分崩瓦解”这一过程;并且这些国际格局的建立都是在经过战争之后才确立下来的,战争成为新国际格局体系建立的关节点。纵观人类社会国际格局的建立,无一不是经历这样的过程。只有经过战争,旧的格局才能被打破,新的格局才能被确立。然而,自雅尔塔体系解体之后,新格局的形成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几个主要的获胜国(美、苏、英、法、中等国)通过波茨坦会议、开罗会议以及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会议而建立起来的。1991年12月25日,随着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体系轰然坍塌,国际格局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和建构。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然当仁不让,力图建立起自己主导的单极格局,而其他几个大国则希望建立多极格局,纷纷发展双边关系,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但就国际格局整体而言,是单极格局和多极格局并行发展。美国在克林顿任总统期间,经济获得较大发展,连续7年保持增长,财政也首次出现盈余。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增长缓慢,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俄罗斯政局动荡,经济恢复缓慢,中国经济虽增长迅速,但总量仍很小。美国自乔治・布什上台以后,凭借其日益增长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在克林顿时期已大规模加强的军事实力,加速推进美国单极主导世界体系的步伐。在乔治・布什执政初期,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开始显露,使得中美、中俄矛盾都有所显现。然而“9・11事件”的突然爆发,使得整个美国为之震惊。美国随即改变其战略步骤,开始重新审视其国际战略,将恐怖主义列为其首要打击目标,并为此加强了与中、俄等国的合作,从而缓和了在乔治・布什上台之初显然已有所紧张的美中、美俄等大国关系。美国在“9・11事件”后发动了2场战争:一场是阿富汗战争,另一场是伊拉克战争。在对阿富汗的战争中,美国不仅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而且也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然而在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则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其盟友中也只有英国派兵参加了战争,法、德则持坚决反对立场,使得美国希望获得对伊拉克战争的联合国授权的愿望落空。法、德与美国的分歧和矛盾实际上是国际格局的单极化与多极化之争的具体表现,美国是想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格局世界,而法、德、俄、中等国则希望建立一个多极格局的世界。2003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八国集团首脑埃维昂会议召开前夕,对勃兰登堡门前的20万听众明确表示:“我确信文明社会需要一个多极社会。”[3]法国外交部长福歇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欧美关系主要是多极化与单极化的问题。[4]可以说,直到今天,国际格局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仍在继续,国际新格局仍处在构建之中。

纵观自雅尔塔体系崩溃至今多极化格局与单极化格局的建立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国际新格局建立的方式将与以往4次国际格局建立有所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格局建立的非战争性

以往4次国际格局无一不是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后才建立起来的。而苏联解体后的国际格局建立却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即首次不是通过大规模战争的方式来确立的。在以往的国际格局建立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国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确立了利益分配模式,建立了新的国际格局。在已发生的这些战争中,有为争夺地区霸权的,也有为争夺世界市场的,但其共同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国家集团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最终导致大国之间战争的爆发,而战争的结果则是国际新格局的产生。

历史已进入21世纪,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还会延续以前的那种大规模兵戎相见的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现阶段的情况已与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情况迥然不同。当今世界已成为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化已使各个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虽然国与国之间还存在贸易壁垒,但双边条约已将这些国家紧密地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国际机构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来加强与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国家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很多机制来解决。同时,由于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科技带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以发动战争的方式获得的利益要远远小于其带来的损失。因此,从目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新的国际格局以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方式来建立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可见,国际格局重新构建过程中的非战争性是新的国际格局形成中最显著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

2.国际格局建立的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未来国际格局的建立具有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并存的特征。所谓稳定性主要是指在国际格局确立的过程中,各主要大国在国际格局的走向方面虽然有种种分歧与斗争,但总的来说,战争是不会发生的,国际局势在国际格局变动的过程中总体上是和平的,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关系总体上仍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5]。同时,国际格局的建立又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即在建立的过程中,单极与多极格局两种趋势会相互较量,各主要大国之间有时也会发生比较激烈的矛盾与斗争,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与法、德两国之间的争执。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大国与大国之间在相互斗争与合作中努力寻找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有利位置。这样,在国际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就会出现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并存的局面。

国际格局的建立还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的特征。新的国际格局的趋势基本上可以得到确认,即总体上存在2种可能的趋势:一种是单级化的国际格局,另一种是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美国希望建立由自己所主导的单极国际格局,而法、德、俄、中等国则希望建立多极国际格局。基于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军事发展的实际情况,其他类型的格局模式出现的可能性不大。这是未来国际格局建立的确定性。同时,国际格局的建立又有其不确定性,即2种格局究竟哪一种会最终得以确立。现在的形势是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推进其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如果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的经济陷入停顿,其他大国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相对缩小,美国就难以维系其称霸全球所需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其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其主导下的单极格局就不可能建立。

3.国际格局建立的长期性

从世界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50多年前雅尔塔体系的建立,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因为战争延续的时间长导致确立的时间较长之外,其他国际格局的确立从开始到完成的时间都不是很长。而现阶段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自1991年雅尔塔体系崩溃以来,已有30余年,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最终得以确立。美国希望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国际格局,并在现阶段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进此战略,而俄、中乃至欧洲一些国家则希望建立多极化国际格局。这两种趋势的斗争始终在持续。目前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继续在推进其单极国际格局体系的建立,而其他国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对于美国的制衡日益显现,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其他大国必将加强自身的自主意识,积极推进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所以,在未来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两种趋势的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国际格局建立的非标志性

以往4次国际格局的建立,都是以会议和条约的形式得以最终确立和实现的,并且这些会议和条约成为新的国际格局得以确立的标志,诸如巴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等。然而,在未来的国际格局建立过程中,国际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斗争也是复杂多变的,其形成具体以什么条约或什么事件为标志,是很难确定的。未来国际格局形成的大致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关联的许多力量导致国际格局进程出现不同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和事件的总和最终确立新的国际格局。所以,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很可能不会有非常明显而具体的标志,如条约、协定等。

二、国际格局建立出现新特点的原因

国际格局的建立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新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全球化的发展

人类社会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全球化趋势发展日益明显,各国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领域的合作已经跨越国界。尤其是二战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使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国际上几个主要大国(美、俄、中、英、法、德、日等)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二战后出现的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地区组织也在各国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各国间在发展相互关系中,虽然也有矛盾,但是经济的开放性使得很多经济利益方面的纠纷,可以通过双边或者多边渠道加以解决。正是这些现实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使得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几率越来越小。二战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间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日益紧密,正在成为化解国与国之间战争的有效因素。

2.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其他实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大多希望建立多极化的国际体系。这些国家虽然无法单独与美国相抗衡,但是都具有很强的综合国力。在这些国家中,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苏,使得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大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得美国随心所欲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想法受到很大的制约。虽然美国想极力推进自己主导的单极国际格局,但是国际多极化的趋势也在稳步向前推进。由于各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的解决方面,各国间纵横捭阖、相互制衡。这样做不仅有效维护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也有效制衡了一些大国为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而采取极端的做法。叙利亚危机的解决就是世界多极化诉求制衡独家称霸的一个重要体现。一开始美国和欧洲盟国想叙利亚巴沙尔政权,让其反对党执政,但是俄罗斯及中国坚决反对,最终迫使美国放弃了攻打叙利亚的计划。

正是各大国间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接近,使得发动战争的代价增大,最终使各国都选择了与对方发展和平关系的外交政策。

3.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慑

目前,除二战中的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外,美、俄、中、英、法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拥有核武器。核武器虽然是用于战争的,但是核武器所拥有的巨大威慑力,也会使得任何想发动战争的人都不得不考虑:是否需要借助于武力方式来谋求自身利益。未来可能的世界大战只可能在大国之间进行,而这些大国又都拥有核武器――有核国家的战争,其代价是任何参加国都无法承受的。核武器使得国与国之间在对抗中,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对抗中总是留有最后的外交回旋余地。

4.国家之间相互认同的加深及民主制度的制约

随着各国间经济、政治联系的日益紧密,以及战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媒体和通讯工具的日益先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各国民众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国与国民众之间的相互认同逐渐加深。同时,二战后各国纷纷建立了民主制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一制度又在全球不断扩展,而民主制度对于战争的爆发有着相当的制约作用。各国民众间相互认同的增加以及民主制度的制约作用,使得现在各国政府在选择战争的时候,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5.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运行方式的趋于一致

笔者认为,造成国际格局和平重构的最根本原因是全球化的发展所导致的世界各主要国家经济运行方式趋于一致。所谓经济运行方式趋于一致,是指各国的社会制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其经济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十分接近。目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方式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世界上的主要大国,要么已经是,要么将采取这一经济运行方式。二战后,美、英、法、德等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形式。而改革开放的中国,虽然基本经济制度依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在经济运行方式上也采取了市场经济。中国和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运行方式的接近,使各国间的经济更好地建立起相互联系。由于实行了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经济运行方式上也选择了市场经济,并于2011年加入世贸组织。也就是说,各国纷纷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来发展本国经济,这使得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

市场经济要求实行扩大开放,以使得更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纳入其中。市场经济倡导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开放的市场。现在的全球化过程已经与资本积累时期的殖民地式的掠夺有了很大区别。虽然依然存在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但是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谁要是拒绝这一进程,谁就等于拒绝了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机会。纵观世界近代以来的战争,爆发的原因多数是因为生产方式方面的矛盾,即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落后国家打开国门和市场,而后发的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拒绝这一要求所导致的。但是,二战后的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自主地选择了市场经济,这使得各国间在经济运行方式上逐渐地趋于一致。依靠战争建立起来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逐渐让位给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关系。现有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各种多边和双边会议与协议的存在,使各个国家在发展相互关系中可以借助这些机构来解决一系列的争端,这使得未来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几率越来越小。

四、中国和平崛起的策略

新的国际格局构建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会,推进我国的和平崛起,并在此过程中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谋求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当今时代依然是全球化继续推进的时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继续拓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将被纳入到世界市场体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6]。因此,我国的经济社会要发展,就要主动地融入到这一过程中来,通过全球化来发展自己,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实现自己的和平崛起。自19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正是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在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济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要更加主动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继续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使中国经济更加广泛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确立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是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我国选择了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我们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之间基于社会制度不同导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我国与其他各国间的矛盾可以通过采取公平竞争、双边或者多边协调的方式予以解决。这样,双边的经济矛盾就可以在共同认可的经济规则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未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发生剧烈冲突的因素会进一步消除,这将为建立公正有序的国际环境创造条件,也必将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和谐世界建立

当今世界,国家利益依然是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动力。目前,美国虽然仍希望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国际格局,但是其他实力较强的国家,如俄、中、英、法、德,甚至印度、巴西等国,则都希望建立多极化国际格局,因为多极格局可以更好地维护这些国家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团结更多的力量来实现我们国家自己的利益,应成为我国外交的主要目标。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建立和谐世界,这是非常正确的外交方针。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坚持这一理念就会吸引和团结大多数希望建立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国家及希望国际社会民主发展的国家,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对于美国建立单极国际格局体系和谋求霸权的行为会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和谐世界的建立既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建立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凭借实力实现自我保护

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是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利益方面仍然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中国应该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在与世界超级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抗中,即使它们进行经济封锁或其他更为严重的打击,也不会对我国产生致命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同时,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也能使那些妄想对中国采取经济制裁甚至军事打击的国家望而却步。只要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不出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有了根本保证和基础。

4.做好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武装保护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国与国之间国家利益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可调和性。美国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单极国际格局体系。而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甚至对中国进行战略包围。自2012年9月以来,我国与日本之间产生的争端,以及与菲律宾之间的黄岩岛争端等事件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响。虽然现在各国的经济运行方式趋于一致,国际新格局的建立有避免发生战争的可能,但是如果你不具备保卫自己的能力,军事力量过于弱小,争取和平就是一句空话。战争是否发生取决于战争发动者对于战争利益的考量。在国与国之间利益和认同不一致的情况下,爆发战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发展必要的军事力量,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

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国际关系格局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国际新格局建立中,人类很可能首次以和平的方式建立新的国际格局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只要我们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壮大我们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和谐世界的建立,我们就一定会推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而为国际新格局的和平构建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叶江.论当前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扩散与转移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3):61.

[2]阎学通.历史的惯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俞邃.世界多极化问题[J].世界政治与经济,2004(3):12.

[4]周敏凯.论伊拉克战争后大西洋联盟的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