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的现状范例6篇

人寿保险的现状

人寿保险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寿险市场 景气指数 合成指数 时差相关分析 预警

19世纪末期,经济景气研究在国外开始兴起。经过一百多年发展,越来越完善的景气分析方法已经被各国政府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针对国内的一些行业领域,如工业、房地产、旅游业等,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我国的寿险业,甚至保险业,景气分析几乎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将景气指数运用于寿险市场研究,根据我国2000~2011年寿险市场的指标数据,构建我国寿险市场景气指数体系,从定量方面预测寿险市场发展趋势,填补了景气分析应用于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政府宏观调控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寿险公司的经营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寿险市场景气指数指标的选定

(一)指标的组成内容

本文从寿险业务量、寿险市场规模、寿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寿险企业效益四个方面来反映寿险市场的景气状况(参见表1)。

上述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会造成数据信息的重复使用,影响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剔除相关性较高的指标,最终选择寿险保费收入、寿险给付金额、寿险公司数、寿险公司总资产、寿险从业人员数、寿险保险密度、寿险保险深度、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寿险机构资金运用率、寿险机构资金运用盈利率等10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构建寿险市场景气指数。

(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三)先行、一致、滞后指标的选定

二、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

(二)合成指数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合成指数编制方法,指定2000年为基准年份,可计算出寿险市场一致景气指数,进而得出景气指数波动率,绘制寿险市场景气指数与波动情况合成图(图1)如下。

从实证结果来看,2001年我国寿险市场景气指数处于增长状态,增长率为1.04%。然而,2002年,景气指数并没有一路攀升,而是出现了下滑趋势,并在2005年达到谷底,景气指数下滑到97.64,寿险市场首次出现微弱不景气现象。随后,景气指数开始出现回升态势,从2006年开始快速攀升,经过4年时间在2010年到达峰点并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我国寿险市场总体处于微景气状态,景气指数波动幅度较小。

2000年之前,我国寿险市场一直以传统寿险产品为主,产品重点突出保障功能,基本不具有储蓄和投资功能。2000 年之后,随着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新型产品的推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寿险市场则以兼具保障、储蓄、投资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产品为主。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大量外资寿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本土中小保险企业也迅速发展壮大。因此,景气指数达到101.04,增长率为1.04%,寿险市场相对景气。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中国保险市场待开发前景和利润潜力相当可观,自身的保险经验又相对不足,承保能力有限,呈现出供求极不平衡的态势;而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供给却相对过剩,需寻找新的市场,二者之间的明显“落差”,市场上期的高增长和超额利润吸引了投资者一哄而上,造成了欧美的保险人纷纷抢滩中国的热潮,无序发展使得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状态,2002年景气指数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但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寿险市场不断推出新型产品,并开创了银行这一新渠道,一直到2004年,景气指数虽然不断下滑,却一直处于100以上,下滑幅度并不明显,寿险市场仍然处于微景气状态。

2005年景气指数达到谷底,下滑到97.64,寿险市场首次出现微弱不景气现象。2006年,寿险市场业务结构调整成果良好,无序竞争状态得到了改善,一些关于保险行业的新政策、新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使寿险市场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经过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寿险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能力和市场服务等都有较大提高,从而使得寿险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景气指数开始回升,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

到了2007年,由于我国寿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宏观经济环境对寿险市场的影响加大。我国GDP增速在今年达到十年来的峰值,股市爆发式上涨,寿险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增长率达到峰值1.42%,并且势头延续到了2008年。但是,2008 年下半年到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速回落,寿险市场增长速度变缓。随后,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低利率货币政策,使寿险市场在2010年再度进入高峰,保费突破1万亿,景气指数达到100.76。

进入2011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受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紧缩,利率和CPI上涨、GDP增速相对放缓,股市、债市持续承受下行压力,直接影响了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寿险业特别是银保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分红险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寿险市场景气指数回落到100.65,虽然不能与2010年的高点相比,但走势基本保持平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寿险市场发展不稳定,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2001年,景气指数为101.04,寿险市场相对景气;2002~2004年,景气指数从100.75下滑为100.32,寿险市场处于微景气状态;2005~2008年,景气指数从97.64的谷底开始回升,但也一直没有超过100的景气临界值,寿险市场始终处于微弱不景气;2009~2011年,景气指数相对平稳,寿险市场又恢复为微景气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寿险市场的发展并不稳定。另一方面,2000~2011年,寿险景气指数一直在景气临界值周围波动,12年中,我国寿险市场只有2001年是相对景气,其他年份则是微景气状态或者微弱不景气状态,这说明我国寿险市场还不成熟,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2、寿险市场景气指数能较好地预测寿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根据实证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寿险市场景气指数再次达到顶峰后,2011年开始下滑,但回落幅度较小,波动率仅为-0.11%。再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寿险市场将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短期内寿险业难以恢复高增长态势。本文把寿险市场的景气变动指数化,以指数的形式反映寿险市场的短期发展态势,便于正确认识寿险市场发展形势。

3、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有待提高

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性,本文仅收集到12年间的数据,样本数量较小。保险业数据多为年度数据,这也使得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时效性相对不足。本文经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终采用九项指标构建景气指数体系,其中反映企业资产方面的指标比较少,所以构建景气指数的指标组仍有待改进。本文的景气指数编制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需要在今后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二)政策建议

1、抓住时机,积极推进寿险市场稳健发展

根据景气指数的预测,我国寿险市场将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我们应当抓住时机,解决前期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认真总结寿险业发展经验、教训,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及时进行结构调整,从注重市场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出发,把精力放在基础工作上,积极推进寿险市场稳健发展。

2、完善统计制度,加强数据管理

充足有效的数据是进行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统计职能,避免保险行业的专家学者在分析问题时因为统计数据不足而事倍功半,甚至研究成果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我国应完善寿险业乃至整个保险业的统计制度,加强数据管理。

3、优化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

统计部门应完善统计制度,加强月度数据管理,为行业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在构建寿险市场景气指数体系时多方面、多层次选取指标,增加指标数量,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指标重要程度、监督引导方向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时差相关分析系数法等,更加合理地分配各指标的权重,进一步完善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

4、建立寿险市场景气预警系统

为了保证寿险市场能健康、稳定地发展,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创建保险监管、保险服务、保险信心等景气指数,在寿险景气指数的基础上,及时建立寿险市场景气预警系统,并实时监测数据和预警信号,帮助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了解寿险市场发展状态、动力和趋势,以便决策者把握大局,引导寿险市场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保险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2]高铁梅,王金明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董文泉,高铁梅等.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4]赖福平.工业企业景气指数研究与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05

[5]李伟.中国轿车市场的需求波动及景气指数研究[D].安徽大学,2012

[6]董文泉,郭庭选,高铁梅.我国经济循环的测定、分析和预测(I)――经济循环的存在与测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3期

[7]陈迪红,李华中,杨湘豫.行业景气指数建立的方法选择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3.4

[8]黄洪.创建广东保险业景气指数(GIPI)研究[J].保险研究.2011(11)

[9]王绪瑾,席友,龙云飞.中国寿险市场的特征、矛盾和对策研究[J]. 保险研究,2011(12)

[10]何玉东,孙溪.经济周期视野下的中国寿险业发展态势探析[J].保险研究,2012(03)

人寿保险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寿险营销 个人制 营销渠道 政府监管

一、我国寿险业营销的发展现状分析

1.寿险市场主体经营状况

目前的中国寿险按照实力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2003年以前一直占有中国寿险市场55%以上的市场份额,近年来随着寿险市场主体增多和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有一定下降,但仍占据寿险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梯队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近年来保持基本稳定的市场份额。2011年底,平安寿险占的份额为12.44%,太保寿险占9.75%。此外,新华人寿近年发展迅速,在2011年年底市场占有份额已上升至9.92%。

第三梯队为其他保险公司。这当中既有一些是全国性公司,如泰康人寿,也有一些是成立不久的中资寿险公司,如民生人寿等,还有数量众多的外资保险公司,如美国友邦等。从近年寿险市场份额变化来看,一些中资保险公司增长速度很快,外资保险公司也异军突起。虽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还不足以影响国内寿险市场格局,但其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比较灵活,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2.寿险从业人员状况

中国保险业个人营销作为重要的销售渠道对保险业的贡献很大,其中寿险业务体现更为突出。近年来,营销员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从2007年1季度的163.5万人发展到2008年年底的256.1万人,增幅达56.64%,同时各家寿险公司重视保护营销队伍,加大了对寿险营销员的投入,这一转变有利于保持寿险营销员队伍的稳定。同时,各保险公司注意并加强了保险营销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加大对保险营销队伍的投入,包括主动为营销员购买商业保险,专门为营销员设计了补充养老保险产品等。但是,当前保险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诚信服务水平不高,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的寿险营销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个人人营销机制及其特点

个人人制度是寿险营销的一种高级销售模式,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理性、科学甚至数据化基础上的按照市场法则运作的管理模式。利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约束营销员的销售行为,理顺人关系,激发销售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达到营销业绩迅速提升的目的,是营销机制得以健康发展、合理运作的集中体现。总体看,目前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员直销和兼业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随着个人人营销机制的不断发展,这种销售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独具的特征,例如保险商品的特性决定了个人营销的主观能动性,佣金制的薪酬方式决定了营销机制的利益驱动性,团队属员的人力资本化决定了寿险营销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二)个人人制度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经营规划短期行为的弊端

经营规划的短期行为导致了个人人与公司行为目的的不一致,使管理层与销售层产生了矛盾。营销机制对公司发展和市场拓展的影响是间接和长远的,但多数经营者为追求在短期内拓展市场的目的,在制定公司业务规划时多为短期突击行为,表现为重业绩、轻增员;重展业、轻培训;重形式推动,轻理性引导。营销员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支持,缺乏与公司进行深入沟通,逐渐陷入了单兵作战状态,久而久之就容易迷失方向。

2.个人人员素质总体偏低

个人人员素质偏低,失信行为严重,对投保人有误导、欺骗、弄虚作假等失信行为,严重损坏保险行业声誉,也在客观上引发了寿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制约了寿险业的快速发展。

3.业务形式存在的问题

业务形式单调、模式单一、过多过滥,对营销员展业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有些公司业务推进活动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多是通过不断加大奖励措施来保持营销员的最佳状态。这种做法,一方面容易使营销员滋生等靠思想,一旦推进活动结束,业绩就明显下滑,不利于总体业绩的持续稳定提升。另一方面有悖于营销机制自我发展的原则,且在无形中加大了经营成本。

4.各级主管管理职能划分不清

销售人员与主管人员界线划分不清晰,影响了各级主管管理职能的发挥。各级主管的主要职能就是要不断发展属员,迅速壮大自己的团队,同时还要帮助属员提高业绩,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实际上多数主管定位不准,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他们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展业,很少关心属员的发展和团队中存在的问题,走的依然是靠提取业务佣金获取薪酬的路子。这样,就使得各级主管主而不管,团队缺乏凝聚力和亲和力,大量的问题积压下来得不到解决,影响了营销队伍的发展。

(三)影响我国寿险营销的其他因素分析

1.营销方式粗放,营销渠道单一

主要表现在:一,在没有质量保证前提下,单纯以保费数量作为人佣金分配的指标,促成了轻营销管理和服务,重销售市场的粗放型营销管理模式。二,重规模扩张,轻经营效益。各级机构在粗放型的经营政策推动下,普遍不重视对“投入―产出比”的分析,经营费用与成本负担日重,危机日重。三,寿险营销培训急功近利,培训效果不佳。当前虽然表面上看保险公司的培训活动多而到位,实际上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2.部分险种结构单一,开发设计不合理,缺少竞争优势

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的基础,虽然近年来各家公司都加大了产品开发的力度,但仍不能适应寿险市场需求,可供消费者选择的险种很少,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种状况使得保险公司的产品同质性大、差异性小,导致过度竞争和有限资源的浪费。

3.保险监管能力弱

我国保监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在规范保险市场行为、完善保险市场秩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当前我国保险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和水平不尽如人意之处尚多。表现为监管理念欠科学,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力度不够。

三、我国寿险营销体系的完善对策及措施

(一)发展和完善寿险营销体制

1.严格执行营销员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营销员晋升考核办法

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职级升降机制。重视营销员的工作成果,准确、及时地核发业务员的各项佣金和津贴;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尊重组织发展,不人为地干涉营销人员的组织发展,避免通过长官意志利用行政手段随意任免各级主管,靠公平竞争实现团队的优胜劣汰。

2.优化人队伍素质,走精兵强将之路

首先,把好人的入口关,提高考试人员的文化条件,增加考试内容的技术含量,严格考试制度。营销管理中的增员、选择、训练三者是互为一体不可偏废的。目前,保监部门正不断完善人持证上岗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源头保证人的基本素质。其次,对已经或准备进入保险行业的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必须是全方位的。寿险公司不能仅注重技能的培训,人对行业、对客户、对公司忠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习惯更为重要。只有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筑起寿险营销的高平台,才能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增强公司的诚信度。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发营销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激励能使营销员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种心理稳定状态,目标与欲望的平衡将产生无穷的动力,落实在行动上就是每个人永远都有一种不断超越的冲劲。把握营销员内在的、真实的需求是制定激励机制的关键所在。

4.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约束营销员不良执业行为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订立营销员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让广大营销人自觉做到自律自强,自觉规范执业行为,做到诚实守信、文明服务;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保险行业协会内部成立个人人专业管理委员会,建立营销员档案信息,进行不良执业行为登记;三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四是加强监管处罚力度,保险监管部门对个人人的规范行为,应及时查处。

(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以客户为中心,一切从方便客户出发,这是真正以客户满意为本经营思想的体现。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以客户需要为最高标准,以尊重客户为道德核心,充分挖掘客户风险需求,开发出能最大满足客户需求的险种,通过最方便、客户最能接受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保险需求,把客户满意作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行为准则,贯穿到寿险营销的全过程。

(三)创新并拓宽寿险营销渠道

1.个人营销渠道创新

要创新发展思路,依靠人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均绩效的增加来实现扩张的集约式增长模式;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人的培训和辅导,增强人的销售技能;要创新考核模式,从以保费规模为关键考核指标转变成以业务结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关键指标;要创新队伍管理模式,对现有人队伍逐步实现分级管理,变现有的单一管理模式为差异化管理模式。

2.团体直销渠道创新

要创新销售模式,通过推进员工福利计划等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风险保障手段,提高团体直销渠道的创费创利能力;要创新人才培养,努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具有丰富团体保险和员工福利知识的优秀销售队伍。

3.整合渠道资源

一是建立渠道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产品资源的共享和销售队伍资源的共享;二是共同开发客户资源,银行和团体渠道客户资源可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借助人队伍实现二次开发;三是个人渠道的客户资源也可借助人开展团体保险的销售,实现客户资源的深度开发;四是共同维护客户资源,通过规范的客户服务体系来实现对客户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客户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四)加强政府监管及诚信服务,创造公平有序的寿险营销市场

从政府监管角度,需要做到:一是按照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建立保险营销市场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内容,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寿险营销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三是督促保险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定期对保险公司的章程、议事规则、会议决议和内控制度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强化制度执行,督促保险公司改进,实施重点监管;四是突出以被保险人为主的利益相关的利益保护,保险公司营销活动应体现社会责任的要求。

从诚信服务角度,加强诚信建设,重点在保险市场的主体,即保险公司。保险服务分为拜访、签单、理赔等业务环节,保险公司在各个环节都应以诚信道德观为指导,制定诚信行为准则规范保险从业者的行为,使诚信经营落到实处,不仅要诚信承保,更要诚信理赔,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保险合同通俗化建设,降低保险合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潘瑾,徐晶.《保险服务营销》,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陈教斌.《寿险公司市场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关明明.《论我国寿险营销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保险研究,2007年第7期

[4]丁孜山.《试论寿险营销渠道发展》,保险研究,2007年第6期

人寿保险的现状范文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寿保险已经越来越常见了,身边的很多人都会通过这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人们在选择人寿保险时会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然后再作出决定。所以一个人寿保险公司要想最大限度的占有群众市场,就必须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调整公司的保险业务,这样才能达到及时的吸引群众的目的。由于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国的人寿保险公司的具体发展要受我国中央政府很多政策的影响,这其实也是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更好的规范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而所做的一种行为。在这些政策中,对人寿保险公司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国家的税收政策了。比如营改增税收政策??施,就给我们国家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税收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而且涉及到国家的每一个人,所以税收政策的改变对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一、影响人民群众对人寿保险的需求

因为国家的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时,人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税收量降低,那么人民就会拥有更多可供个人支配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之后,就会考虑将自己手里的剩余财产投入到保险中去。因为保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投资,所以如果人民有更多的资金,那么这种投资也会随之增加,人寿保险公司能够获得的利益也会增加。相反,如果税收量加大,那么人民群众就会考虑到更多的因素,从而对自己手里的资金进行更加谨慎的分配,可能就不会将资金投资到保险中去了,而是选择更加稳妥的银行储存等等方式。

除此之外,因为国家的税收政策变化是针对所有行业而言的,在我们国家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这就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税,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所以人寿保险公司在这种政策之下,会适当降低他们提供服务的价格,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相关的人寿保险业务。所以国家的税收政策变化给人寿保险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基层人民对人寿保险的需求变化。

二、影响人寿保险公司业务的变化

税收政策不仅仅是面向人民群众的,同样,人寿保险公司也会受到税收政策影响,使公司自身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比如如果国家改变了税收政策,向企业征收相比于从前更多的税款,那么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经济利益就会提高自身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具体到人寿保险行业来说,就是关于人寿保险的相关业务价格会上升,这样就给人们对人寿保险业务进行选择时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其高昂的价格而放弃对人寿保险的选择。

营改增政策对公司开展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公司不仅仅要考虑业务价格的变化,对于内部的管理问题也需要作出一些修改。因为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人寿保险公司要对其经营模式等做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就会提升公司对人员的管理成本,而且在新的税收模式之下,企业还要对一些业务的具体办理作出改变,这都使人寿保险公司的利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税收政策对保险公司实际发展的影响

人寿保险公司在顾客办理业务之时会收到顾客支付的保险金,如果顾客没有出现保险内容之内的意外状况,那么保险公司则无需支付任何其他的费用。但是一旦顾客出现保险内容之内的情况,那么人寿保险公司就要赔偿给顾客远超其保险金的一笔资金。这种运营模式对保险公司而言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但是正是这种模式暴露了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隐患,那就是资金问题。如果人寿保险公司因为公司内部或者外界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其资金链出现断层,那么他就不能将顾客应得的保险金及时的交付给他们。这就使顾客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而且同时人寿保险公司的名誉也会受到影响,大量的潜在客源都有可能因此流失,人寿保险公司经受得打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而税收政策对人寿保险公司的资金影响就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因为国家税收具有强制性,所以人寿保险公司必须遵守国家税收政策,依法缴纳税款。就以营改增为例来说吧,营改增中明确规定了金融行业同业往来利息收入是纳入免税环节的,所以这就使人寿保险公司避免了多次重复纳税,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税负,为人寿保险企业创造出了更多盈利的空间。

人寿保险的现状范文4

本文从寿险核保的意义出发,从四个方面介绍我国寿险核保,第一阐述了寿险核保的涵义,第二深入探讨了我国寿险核保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三分析了影响我国寿险核保的因素,第四对当前我国寿险核保建设提出建议,以此来不断完善我国寿险核保。

关键词 寿险 核保 效率指标

引言

保险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这种特点使保险业比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风险性。近年来,我国寿险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我国寿险核保建设没有与业务发展保持同步,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由于寿险的长期性特征,若寿险公司在承保之初就没有对风险进行很好的防范,会对寿险业的持续稳定经营留下隐患。所以,建立和完善寿险核保,提高寿险核保效率,是我国寿险经营管理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寿险业务的迅猛发展对核保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政策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明显不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我国寿险业健康快速发展,对我国寿险核保建设与完善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 寿险核保的涵义及核保效率指标

(一)寿险核保涵义

寿险核保是指寿险公司对申请投保的保险标的(即人的生命或身体)风险加以筛选,以决定是否接受投保、承保条件,以使相同风险的个体危险达到一致,从而维持保费公平的审核过程。核保出发点就是使投保人能够享有公平的保费费率,核保的主要目的包括维持公平合理经营、维护公司经营安全。

(二) 寿险核保的效率指标

1. 长期指标

长期指标是经验死亡率与预定死亡率的偏差,精算和核保是寿险公司运作的支柱。精算为风险控制提供了尺度,核保要履行风险控制的职责。精算为风险的控制提供尺度是假设的预定死亡率,是寿险公司预定的经营风险度的范围。

2.短期指标

(l)赔付率 核保和理赔是经营过程中基本程序。高效的核保能够降低赔付率。核保人通过审核资料,对被保险人的死亡风险程度作出比较真实的确认,保证正常的理赔案件和正常赔付率在一定数量范围内。

(2)利润率 利润指标能综合反映公司经营的情况。利润率高,则说明寿险公司通过核保有效的控制风险,减少财务支出,效率较高。

二 我国寿险核保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寿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可喜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保险意识存在偏差,逆选择风险客观存在.我们在核保工作中发现,国人的保险意识、购买保险的品种结构以及保额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业务员误导现象严重:引进个人寿险营销制度开辟了我国人寿保险业的新纪元,对寿险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个人寿险营销采用佣金制薪酬,因而造成佣金比例很高,形成巨大的动力,存在严重误导现象。 三 影响我国寿险核保的因素

整体来看,我国寿险公司的核保效率低。对寿险公司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寿险公司核保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确定影响中国寿险公司核保效率的因素,为分析提升寿险公司核保效率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一)影响我国寿险公司核保效率的外生因素

第一是技术环境。人寿保险中的核保也与其他学科一样,通过享用现代科技成果,为自身发展引进诸多手段,以提高核保效率。

第二是监管环境。各国政府对人寿保险业进行严格监管,保险公司内部也没有健全的核保监督机制,则风险选择管理的效果往往较差,影响我国核保效率。

(二)影响我国寿险公司核保效率的内生因素

第一是核保人员素质。优秀的核保人必须具有保险、法律、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寿险公司要获得高核保效率,必须拥有高素质核保人员。

第二精算技术。精算人员的职责就是估计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的大小及能力,实质上起到了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了保证精算假设与核保结果的一致性,精算人员有时会向核保人员施加压力,精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会对核保效率产生影响。

四 我国寿险核保的建议

(一)对寿险核保人素的质要求要全面而严格

寿险公司应该完善核保人培训制度,全面快速提高核保人素质。寿险核保人的培训,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 专业知识的培训

核保工作的性质决定一名优秀核保人必须具有保险、法律、医学等专业知识。第一,核保是寿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核保人作为完成这一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的保险知识。第二,保险合同成立作为特殊的商业行为要受法律约束,因此核保人要熟知法律。

2. 综合能力的锻炼

核保是依据客户风险因素来做综合性的判定。这就要求核保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良好的判断力,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最终做出正确的决定核保员必须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尽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寿险核保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建设

核保机制是维持寿险公司正常经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过程,核保人员就是实施这一技术措施的人员,核保人员水平是体现公司经营管理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各家寿险公司尽快建立公司内部的核保人资格考试制度。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优秀核保人才,确保寿险核保顺利进行,提高核保效率。

(三) 建立不同类型的核保专家系统

加快核保进程,建立不同类型的核保专家系统。专家系统的建立,需要由核保专家提出需求并通过电子专家来实现,其实现也有一个阶梯性的前进过程,如:一是设立对免体检件的快速核保,;二是在此基础上依据意外险等不同险种对被保险人的财务、事务核保;三是分别依险种进行各类人员的医务核保。

以上就是我国寿险核保机制的一些内容,由于我国寿险核保起步较晚,经验不多,因此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发展,促进我国寿险核保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作涛、庄作瑾主编:《人身保险》[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卓志著:《保险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魏华林、林宝清主编:《保险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赵婧:《浅析寿险核保及我国寿险核保现状》[J],时代金融,2012年5月30日

人寿保险的现状范文5

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奠定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由于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失信现象严重,寿险领域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信用贫困已成为制约中国寿险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寿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就是要通过法律调整、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对保险监管者信用、保险主体信用及业外信用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打造保险信用的完整体系,为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寿险业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客户、个人人和寿险公司都处于一种俱荣俱损的“生态环境”,不容破坏。依法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寿险业和个人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险主体信用制度的主体,寿险公司还应加强合约管理、营销预警、财务管理、理赔管理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保险主体信用行为。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个人人展业的状况,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有效化解由于个人人的不合规行为所产生的保险纠纷。严格内控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及时向公众披露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使寿险市场主体经营活动透明化。

防范增量风险,构筑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增量风险是与存量风险相对而言的,意即在寿险经营中由于险种结构、保费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使寿险业产生的新的风险。不良资产和利差损是中国寿险业以前形成的存量风险,从寿险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和寿险产品结构看,已不太可能再产生新的、规模较大的不良资产和利差损。同时,我国寿险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正是化解存量风险的有利时机,如果能够在防范增量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存量风险就可以被逐渐稀释和化解。所以,寿险公司目前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防范增量风险上,因为如果增量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给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寿险公司应制定稳健的发展战略,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防范和化解当前寿险业的增量风险。首先,在经营机制方面,寿险公司要通过完善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追求经济效益、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市场主体。其次,在技术方面,寿险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对经营中产生的增量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

加强行业创新,提高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

寿险业要在保持和发扬经营管理中好的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不合时宜的、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发展的做法和制度,用机制活力和政策导向,推动寿险业发展进步。要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的新险种,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要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探索网上销售;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司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打造管理、销售、技术、服务四支专业队伍,实行不同岗位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配置,让发展的活力和增长的潜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长期发展并形成持续的领先优势。为此,寿险业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提高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强”,最理想的状态是“边大边强”,使“大”与“强”成正比。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必须把握好几点:首先,公司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而不是靠急速膨胀来实现高速发展。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获得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再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公司持续领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寿保险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中国;人寿保险;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100-1.5

在当今社会下,中国消费者对医疗、养老、理财等方面的关注度日益增长。与这三个主题息息相关的要属人寿保险产品。人寿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保障内容,有些侧重重大疾病呵护、住院津贴给付、医疗费用报销等方面,有些则将重点放在养老年金的积累与给付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些产品在兼具保障的同时,提供保险单持有人理财增值的功能。保险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年龄、收入、家庭结构与周期等多方位地、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寿保险产品,不可盲目消费。中国堪称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寿保险的需求潜力是巨大无穷的,而且无论是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现今中国均较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那么对于中国这一人寿保险潜力大国,为何老百姓却出现谈“险”色变,毫不留情地将人寿保险营销人员拒之门外的普遍现象呢!本文特针对此现象,从市场宏观与微观环境、保险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管控举措等方面进行阐释。

一、宏观环境介绍

宏观环境是指影响整个人寿保险行业和所有人寿保险公司的各种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

政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启动人寿保险事业。在国家的强大支持下,中国人寿成立了。至今,中国人寿仍然是中国大陆人寿保费排名第一的龙头企业。在中国人寿建成后,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等国内老牌人寿保险公司也相继成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可以说是中国寿险高速发展扩张、各人寿保险公司百花争鸣的时期。这一切都与国家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

经济:人寿保险产品是一种与经济环境紧密联系的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也体现在它的无形性上。例如,人寿保险产品的理财收益取决于国债、固定资产等的投资回报率。当国家经济水平呈下滑趋势时,投资回报率势必有所下降,而当国家经济全速前进时,投资回报率则呈几何型增长。

社会:随着中国医疗和养老制度的不断革新,以及中国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特点,还有中国逐渐结束人口红利、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此时的老百姓最关注的也正是子女教育、求医就诊和日后养老等话题。这些社会焦点问题的变更与发展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寿保险产品的形态与设计方向。

技术:虽然中国的人寿保险行业在近几十年就像磁悬浮列车一样在轨道上高速前行,但放眼全球,尤其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人寿保险还是略显稚嫩,这一点也明显地体现在人寿保险产品上。所以,我国亟需引入和借鉴外国优秀的寿险经验,为中国人寿保险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和养料,使其茁壮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二、行业环境分析

现有公司间竞争的白热化。在中国人寿保险行业中,无论是国资公司,还是外资公司,总数量已达数百家。这些公司之间借助股东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在国内寿险市场上对客户资源进行着激烈地争夺和角逐。

保险经代公司是潜在替代者。在本世纪初,保险经代公司的出现更加剧了人寿保险行业的竞争程度。这些保险经代公司以自己所拥有的客户人脉作为拳头优势,利用专业的营销技能与培训实力,以及广大的销售团队,正在与人寿保险公司争夺市场份额。不过,有些人寿保险公司则变换一个角度和立场看待这个问题。它们将自身的销售职能完全外包给保险经代公司,而专心于产品精算与研发、客户关系维护与服务、资产投资等,从而不再为亲自组建销售部门、招募和管理销售人员付出精力和成本。

人寿保险产品的同质性。消费者会发现现在国内人寿保险产品之间的同质程度相当高。以年金保险产品为例,客户感觉各家寿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其保障内容、缴纳保费、年金返还额均相差不大。这也体现出国内人寿保险的经验不足,即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能力、对感知客户需求变化的敏锐度、产品设计开发的技术等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

客户地位。国内客户所购买的人寿保险产品,均是与人寿保险公司签署企业出具的格式合同,并且合同中载有大量专业术语,客户在阅读和理解合同条款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一些素质欠佳的保险销售人员借机利用此点,误导、夸大保险产品的优势和收益,甚至有篡改保险合同的行为发生,使客户经济利益蒙受损失。

三、微观环境分析

人寿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在国内人寿保险行业初创时期,各保险公司均采取粗放的经营模式。例如:利用销售人员基本管理办法大搞、特搞增员动作,即“人海战术”,指通过销售人员数量的增长来带动公司的业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