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经济学范例6篇

人寿保险经济学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 银行保险; 范围经济; 二次成本函数

一、引言

中国银行保险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它的发展历程也是大起大落。从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管理,各大银行对保险公司的投资都在逐步退出。自2000年平安人寿推出银行保险产品以来,拉开了中国银行保险业务高速发展的序幕,2009年11月,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务的进程,截至2010年底,全国通过银行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为3 505.79亿元,占同期全国机构总保费收入的71.29%。

银行保险的飞速发展自然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但毕竟银行保险发展历史不长,国内理论界学者更多的只是通过对西方银行保险发展历史的梳理,总结出银行保险的基本阶段、银行保险发展的基本组织形态、银行保险产品的基本要求等。本文将结合范围经济的涵义选取多家保险公司包括银行保险在内的各项指标数据,选择合适的成本函数模型后再利用EViews软件中的模型来估计函数具体形式,通过具体数据代入成本函数具体形式中对范围经济程度进行计算来取得结论,其中包括了样本保险公司总体范围经济程度的计算,还有各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特定产出范围经济的计算。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保险业有关范围经济的研究不是很多,Kellner和Mathewson(1983)应用Cobb-Douglas成本函数研究加拿大保险业的范围经济发现部分加拿大寿险企业存在范围经济。Yuengert (1993)、Grace 和Timme(1992)利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GTCF)研究了美国1987年寿险公司范围经济的情况,但没有找到存在范围经济的证据。Meador,Ryan和Schellhorn(1998)使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ranslog cost function,TCF)研究了美国1990—1995年寿险公司的范围经济情况,研究发现,美国1990—1995年分散化提供多种产品的寿险公司要比那些采取集中化战略的寿险公司效率要高。

袁成(2009)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保险带来的范围经济,并在剖析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着力进行银行保险的产品创新、销售渠道创新以及合作模式深化的对策建议。同样,刘颖、周延(2009)也从经济学理论的制度变迁、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由此带来的协同效益角度来分析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黄薇(2007)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保险业范围经济做过实证研究的人,但是结果只显示了寿险业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范围经济现象而财险业整体范围经济并不明显。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学者在文献中对个别保险机构银行保险业务的特定产出范围经济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数据选择与实证分析

(一)样本指标数据的选择

银行保险业务分为财险与寿险,而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寿险公司中的银行保险业务。本文选取了5家中国保险公司在2006—2008年的数据①,其中包括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②,具体基础数据如 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2007—2009年)),本文的所有计算过程基于使用EViews5.0软件。

本文衡量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效益,将保险公司总成本TC定义为:TC=(赔付支出-摊回赔付支出)+(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保单红利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管理费-摊回分保费用)

具体公式为:

TC=?琢0+■?琢iYi+■■■?琢ijYiYj+?茁1P+■?茁2P2+■?酌iYiP+?着

(1)

因为在第三产业中,服务是一种无形的商品,银行保险是金融自由化下的一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所以本文视银行保险业务为一种产出,银行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就是产出值,所以公式(1)中Y1、Y2分别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渠道销售银行保险业务的产出(即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个人直销渠道的个险业务产出。P代表投入价格,具体值为保险公司业务及管理费用/总保费收入,表示劳动力与固定资产支出的平均价格,因为大多数保险公司在财务报表中会把固定资产折旧、职工工资和福利支出归入业务及管理费用,所以选用业务及管理费用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投入量和固定资产成本支出。?琢0是常数项,?琢i,?茁i,?酌i均为变量的系数。

(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

面板数据模型选用的是混合估计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从时间上看,如果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截面上看,如果不同截面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那么就可以直接把面板数据混合在一起用一般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参数了。通过建立面板数据(panel data)工作文件,将2006—2008年三年的5家保险公司的4个变量数据命名并输入,在EViews中将Y1Y2、Y21、Y22、P2、Y1P、Y2P分别定义为Y12、Y11、Y22、P11、Q11、Q21。本文所使用的某一公司各变量如表2。

使用5家保险公司的上述数据,利用混合估计模型估计二次多产出成本函数,估计出来的结果如表3。

所以相应成本函数具体表达式应为:

TC=-91 243.16+5.662637Y1-7.570408Y2-7.01*10-7Y21

-1.76*10-6Y22+2.75*10-6Y1Y2+3 509 974P-11 099 725P2

-32.53666Y1P+54.91633Y2P

其中,R2=0.999,SSEr=1.06*1010,调整R2=0.999,F值=2079.164,说明模型拟合的效果非常好。成本函数中的交叉乘积项能够表示两种产出之间的成本互补性,也就是说如果交叉乘积项为负值,说明两种产出的联合生产具有成本互补性,原因在于不同产出间共同的要素投入与资源共享,否则是互为成本替代,由估计结果可以看出5家保险公司总体通过银行保险渠道销售的银行保险业务产出与个人渠道销售的个险业务产出乘积项为正值,说明本文研究的5家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与个险业务之间没有呈现成本互补性。

(三)范围经济系数衡量

现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为例,当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产出为均值时,即Y1=1 001 033万,Y2=284 833万,P=0.126667时得出:

TC{Y1,0}=1 015 723.91,TC{0,Y2}=-142 502.61,TC{Y1,Y2}=1 482 056.33,由于本文只选择了2个产出变量,所以

GSOE=PSSOCE(1)=PSSOEC(2)

=■=-0.4108

可见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产出均值处的GSOE、PSSOEC都小于0,可以得出在均值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存在范围不经济,以及太平人寿的银行保险业务产出存在范围不经济,银行保险业务与其他个险业务之间不存在成本互补效益。

同样的方法,根据另外4家保险公司的均值和成本函数可以得出全部的范围经济系数值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太平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3家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业务特定产出范围经济值等于总体范围经济值GSOE均小于0,说明这3家公司不存在范围经济且各自的银行保险业务产出也不存在范围经济,银保业务与其他个险业务之间不存在成本互补效益。相反的,合众人寿和民生人寿的GSOE均大于0,代表这两家保险公司存在总体范围经济且银保业务产出存在特定产出范围经济,这两家公司的银保业务与其他个险业务之间存在着成本互补效益。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其他产出水平上的范围经济状况,如表5和图1。

由表5和图1可以得出:(1)合众人寿在均值产出的60%~120%的PSSOEC值均大于0,说明在这个区间上该公司存在着范围经济,银行保险业务产出与个险业务产出之间存在着成本互补;民生人寿的范围经济区间为90%~120%;新华人寿只在产出为均值的80%时才存在着范围经济;而太平人寿和泰康人寿在均值的60%~140%范围中均不存在范围经济。(2)合众人寿银行保险业务产出均值约为195 511万元,而当产出为156 408万元时的范围经济系数比均值处大,说明在现基础条件下产出达到156 408万元时合众人寿还继续扩大银保业务产出的话会造成范围经济效益的降低;同样的,民生人寿在现基础条件下当银保业务产出为173 010(即均值的90%)时范围经济效益最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在众多成本函数中根据各自优缺点、运算操作优劣势的综合情况,选择运用二次成本函数方法,对中国5家保险公司2006—2008年总体范围经济和银行保险业务的范围经济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了5家保险公司样本3年的4项指标数据,结果表明5家保险公司整体的银行保险业务不存在特定产出范围经济,但是本文也指出了太平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3家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业务特定产出范围经济值等于总体范围经济值GSOE均小于0,说明这3家公司不存在范围经济且各自的银行保险业务产出也不存在范围经济,银保业务与其他个险业务之间不存在成本互补效益;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GSOE均大于0,代表这两家保险公司存在总体范围经济且银保业务产出存在特定产出范围经济,银保业务与其他个险业务之间存在着成本互补效益,并且还指出了各自的范围经济效益的产出区间。

(二)建议

今后若有对银行保险范围经济有兴趣的学者,首先,本文建议在数据上要搜集尽量多的保险机构的各项指标数据,以免在模型估计的时候由于数据的限制而导致过大的偏差。其次,在EViews估计模型的选择上,本文建议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判定选择个体固定效益模型、混合估计模型和时间固定效益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能够使成本函数的参数更加精确;再者,本文也建议以后在此类实证研究之前先对银行保险进行系统性基础论述,解释银行保险的基础性问题而不是跟其他文献一样只对银行保险的趋势、模式、组织形态等抽象概念做文章。最后,建议研究此类课题的学者要时刻关注银行保险的最新动态,在银监会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之后,各大银行纷纷参股保险公司,例如交通银行入股中保康联人寿,建设银行参股幸福人寿等等,银行与保险的合作也从最原始的销售协议模式逐渐过渡到战略联盟模式,所以今后对于中国保险行业各保险机构范围经济程度的研究可以在以上几个方面做改进和完善,对此类课题的研究还具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中国从引入并经营银行保险业务到现在已有十余载,黄薇(2007)在中国保险业范围经济内涵的理论基础上,首次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构建保险业范围经济的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保险机构范围经济的情况。本文虽不确定是否是首次运用二次成本函数对中国部分保险机构的银行保险业务进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但对于在银行保险业务实证文献稀缺的中国而言至少是有重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刘颖,周延.银行保险发展的经济学动因及模式选择[J].金融纵横,2009(8).

[2] 袁成.银行保险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9).

[3] 黄薇.中国保险业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2

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寿险企业外部与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因素与寿险企业内部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的总和。因为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成败,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寿险市场营销就是要把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取得动态平衡。

一、寿险营销的外部环境

(一)基础环境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寿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时,社会对寿险商品的消费水平相对提高,寿险市场需求增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寿险企业经营规模就会扩大,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反之,情况则相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寿险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寿险企业在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时,应着重考察以下因素:a、社会购买力;b、消费者收入;c、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2)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宏观经济政策则体现着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它们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给寿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寿险企业也应当尽快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社会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那些能够强制和影响社会上各种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政治体制、法律、政府机构、公众团体。寿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微观主体,其营销活动必定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体制。它制约和规范着各种组织的行为,不管是寿险业还是非寿险业。

(2)各种法令法规。尤其是《保险法》和相关经济法规,不仅规范寿险企业的行为,而且还将影响寿险企业内部险种结构的变化、新险种的开发以及发展速度等各方面。

(3)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一般来说相对稳定,但政府的政策,特别是与寿险企业密切联系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是对许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作出适时、适当的反映,因而对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更为频繁。

(4)主管政府机构。包括对寿险企业某些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5)公众。这里不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所有实际上或潜在地关注、影响着寿险企业达到其经营目标的能力的公众。主要包括:a、媒介公众,主要是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b、公众团体。在西方常被称为“压力集团”(presuregroup),指为维持某些部分的社会成员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会对立法、政策和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例如消费者协会。

3人口环境

由于寿险市场是由那些具购买欲望且有购买能力的人所构成的,因此,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教育程度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动向就构成了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人口环境。人口环境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整体性的和长远性的,因而影响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机会的形成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1)人口总量。

(2)年龄结构。

(3)人口的地理分布。

(4)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及其变动、家庭职能的变化。

(5)人口环境的变化动向。包括:a、人口出生率的变动。b、人口的流动性,即人口的迁移活动。

4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形成,是一种重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文化,对于我国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我国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寿险营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低与人们接受寿险产品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就文化教育的深度而言,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一般接受新事物较快,容易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寿险意识较强,而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则很难转变其观念。

寿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考虑文化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并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

(1)民风习俗、礼仪交往的不同,影响着营销方式的选择;

(2)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风习俗、礼仪;

(3)的不同,会导致文化倾向、禁忌的不同;

(4)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历,在购买倾向上有不同的态度。

5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科技进步给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表现在:

(1)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损毁的伤害程度不断扩大。(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寿险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3)新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的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发生变化,同时会带来新的交易方式、销售手段。

(二)相关环境

1消费者的风险和寿险意识

消费者包括已购买寿险商品的顾客(投保人)和尚未购买寿险商品的潜在的顾客。

如果寿险消费者具有明确而积极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仅可以为寿险经营提供良好的心理气氛,而且还可促进保户积极配合寿险企业的工作,提高寿险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消费者还可能根据自身风险特点和对寿险的需求,向寿险企业申请特殊种类寿险,或为寿险经营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推动寿险业的发展。此外,消费者若具有较强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还能够监督寿险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促使寿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寿险经营者应因势利导,提高消费者认识、估价、处理风险和妥善利用寿险手段管理风险的能力,进而为寿险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

2竞争对手的状况

寿险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业竞争,即寿险企业之间在经营规模、险种、信息、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上展开的竞争;二是行业间的竞争,即寿险企业同其它行业相互渗透,乃至引起资金转移而产生的竞争。目前,我国寿险市场竞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寿险企业中既有国有独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既有中资企业,又有合资、外商独资寿险企业。寿险市场竞争状况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寿险企业增强意识,敢于竞争,重视对寿险市场竞争状态的研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据此确定经营对策,充分发挥自己打击竞争优势,出奇制胜。

3寿险营销中间人

寿险营销中间人是指帮助寿险企业推销寿险商品给最终消费者以及其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具体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营销服务机构(如广告商、寿险咨询机构)及金融机构等。营销中间人为寿险企业推销产品,并提供咨询、广告等种种便利营销活动的服务。寿险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综合考虑营销中间人的实力、服务及其它变化,并在营销环境分析时,深入考虑这些因素,与这些力量建立起密切有效的联系,提高营销活动的适应性。

二、寿险营销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实际上是寿险企业的内部与营销活动有关系的因素。换言之,市场营销是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内部实力的综合体现。寿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种管理层次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是否协调、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团结合作等直接影响着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影响着营销决策和营销方案的实施。

(一)寿险经营目标

寿险经营目标,是指寿险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经营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经营目的和标准。寿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经营目标就是通过寿险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经济生活的安定,实现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上述目标是寿险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和行为标准,是寿险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和企业经营的指南。

(二)寿险经营策略

寿险经营的内外环境纷繁复杂,尤其是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频繁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如经济周期、科技进步、消费习惯、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寿险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此,寿险经营者应该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针对经营环境的每一重大变化,制定出一个或多个应变方案和对策,确保寿险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随时修正和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寿险经营活动的需要。

寿险经营策略的主要内容有:

1市场开发策略;

2促销策略;

3盈利策略。

市场开发策略既包括原有市场的扩张,也包括新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说有市场浸透策略、市场开拓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混合策略等内容。寿险企业在选择市场开发策略时,应根据具体的经营战略、经营市场及其他因素来决定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策略。新晨

促销就是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寿险商品和服务以促进和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方式。具体包括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宣传和公共关系引导等五种促销方式。每种促销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寿险公司应将各种促销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促销策略,以更好地推进寿险商品的销售。

盈利策略是指为实现寿险经营的利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主要包括低成本策略、高收入策略和多角化经营策略。寿险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降低业务费用、节约开支、开展新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或是多方位经营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三)寿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寿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指对寿险经营各个环节(即展业、承保、赔付、投资),保险与寿险信息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3

人寿保险成为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安全需求的普遍回应。人寿保险的实践和都是在财产保险基础上起来的。这使得人寿保险的理论基础或多或少打上财产保险的烙印。然而,人寿保险有属于自己的固有的内在性。要认识这种规律性就必须从人寿保险标的的特殊性开始。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认识人寿保险的角度。从社会的、生理的、伦理的、的、的等角度看待人寿保险将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有些现象会让我们啼笑皆非。为什么耕牛比农民的保额高[1]?为什么未成年人的风险保额不能超过五万元[2]?为什么投保人对被保人必须具有保险利益?为什么拒赔已缴保费而未签约期间的意外死亡责任?

人寿保险是一种商业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语言是什么?一个字——“钱”。经济活动讲的是价值和市场。另一方面,人寿保险是承保以人为标的的风险。我们只有用经济的眼光看人的价值和风险,用价值理论人生命价值和风险成本及其内在本质,才能掌握其运行规律,更好地发展人寿保险市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二、人寿保险的标的及其风险

《保险法》[3]第五十一条规定“人寿保险的标的是人的寿命和身体”。首先标的的主体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这是人寿保险区别于财产保险的根本特征。

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寿命和身体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从人的寿命看,无论是死得太早还是活得太久都是风险。死得太早,在创造价值阶段就失去了生命损失了价值;活得太久,在消耗价值阶段持续太久需要更多的金钱。疾病和意外无时无刻不在威胁人的寿命。从人的身体看,身体的任何伤害和疾病都是经济价值的损失。直接的损失是治病疗伤经济花费,间接的损失是因此失去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这些风险抗争,小心谨慎的生活可以减少事故发生但不能彻底规避风险。可以通过人寿保险转嫁这些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人寿保险的本质

人寿保险从保险意义上讲,有补偿性、给付性和储蓄性。储蓄性本身不是保险的范畴,只是平准保费的副产品。保险业务向银行业务的拓展丰富了人寿保险储蓄性功能。人寿保险的给付性往往被认为是人寿保险区别于财产保险的主要特征。其实,财产保险补偿性与人寿保险给付性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从伦理上看对人的寿命来说是不可能补偿的。难道对物品就可以补偿吗?实则不然,除了时间不可重复外,人与物的情感也是不可重建的。如果不可重置物品就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补偿。人寿保险认识到了人的生命的不可重置性,为了区别补偿而提出了给付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财产保险补偿性与人寿保险给付性只是术语差别。人寿保险的补偿是绝对的,给付是相对的。如果脱离了补偿的给付约定将悖于保险的真正意义。但人寿保险在理赔时不能象财产保险行使代位追偿。这正是给付性决定的。其根本原因是生命价值度量的不精确性。

人寿保险的本质是人的寿命和身体的风险部分转移。人寿保险既然是保险就一定是风险转移。只是因为人寿保险标的的特殊性,这种风险的转移是有限的。人寿保险转移的是经济方面的风险,是标的具有的可以价值度量的风险。那么人寿保险对人的寿命和身体的价值观应该是经济方面。我们应该毫不讳言地高举经济价值的尺度,评估客户的保险价值。

四、人寿保险的价值原则

1.标的的价值

人寿保险的标的是人的寿命和身体。人们承认人是有价值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4]这就从伦理的高度指出了人的生命的无比的贵重。但是,对于比“千金”还贵重的人的生命价值,到底贵重到什么程度?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回答这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讲人的社会性。从人权、伦理、社会角度,我们只知道生命有价值,而且价值非常大,不可用金钱衡量,是一个不可量度的价值。

社会普遍认同人在一般意义上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5]”,“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6]”,“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7]。有两个问题,一是平等的人是否具有等同价值呢?显然人之间的生命价值不等同。人的平等是人权的平等,是的平等,是尊严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决不是拥有财富或创造财富能力的平等。二是生命的价值到底多大?既然人是有价值的,而且价值因人而异,可以衡量生命的价值。由于人的生命的价值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人本身是人的生命的最高价值。又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实现的过程。人生命价值是人作为生产力要素而表现出来。人的生产力大小决定了其生命价值大小。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个植物人,生命是可以保全的,生命质量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从伦理上其与正常人有同等的价值,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生命的经济价值几乎为零了,不是吗?

我们如何从人寿保险角度看待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呢?我们必须用经济的尺度,用金钱的标准度量生命的价值。“正如同现阶段的谋生能力所反应出来的结果一样,生命价值构成了一项与有形物质具同等价值的经济资产。如果以金钱的标准去衡量国民的生命价值,它比国家的物质财富总值大了无数倍”。[8]这句话的主要论点是说:以来衡量人的品格、健康、勤奋、和判断力等各方面的经济价值,以同样的方式来评估我们的物质财产,两者一样重要。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在大部分的资产之中,生命的价值所占的比例最高。有人曾经估计过,平均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当中,他本人的生命价值占了百分之九十,而一般人心目中的所谓有形财产,却只占百分之十而已。所以,可以说人寿保险是世界上唯一以科学方法,用日常商业交易损失赔偿原则,补偿生命价值损失的权宜措施[9]。

人寿保险的标的只是生命价值的载体,而不是生命价值本身。必须将生命价值与生命分开来看。实际上,在人寿保险的契约约定中就有高残给付条款。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寿保险保的是特殊意义的劳动力价值更合理。

2.生命价值学说

生命是有经济价值的,同时生命价值是可以衡量的。人们在长期经济生活中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量度生命价值。但是,决定生命价值的因素很多,确定生命价值不象用秤称重量那么简单。从经济学来看,人的生命价值是其未来创造净价值总和的现值。如何度量人的生命价值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比较典型的生命价值学说有工资风险贴水法、劳动力价值学说、劳动力资本学说等。

所谓工资风险贴水法是根据 Hedonic的假设,把风险视为工作的特质之一来衡量风险的市场价格,并藉以估计生命价值。然而,经由此法所估计出来的生命价值,只是人们在面对很小的死亡机率的增减时的决策行为,并未涉及某一特定个人对生与死的抉择,因此,仅具有机率上的意义。薛立敏等曾用工资风险贴水法估计地区就业人口的生命价值。薛根据 Thaler & Rosen(1973)的架构分析工作风险的需求、供给及市场均衡。从1984年的台湾劳动力调查的个人资料中取其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的非专门、技术与主管人员的20%抽样得出主样本,另取体力劳动工为副样本。风险参数以劳保局统计报告工作死亡的死亡率为代表。其他相关参数包括年龄、性別、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时间、职别及职业等。采用普通最小平方法(OLS)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函数的设定方式不同,得出的生命价值差异颇大,以样本平均值而言,主样本的生命价值均在一千二百万元[10]至三千万元之间;副样本则在二千三百万元至三千四百万元之間。以年龄来看,生命价值的高峰约在三十一岁至五十岁之间。就工资来看,工资愈高者,其生命价值也愈高。工作风险愈高,生命价值愈低。

劳动力价值学说的鼻祖是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劳动力价值是又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从市场观点来看,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其价格即工资。这就与工资风险贴水法走到一起了。只是劳动力价值学说关心的不是简单的风险,而是更广泛意义的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但再生产劳动力的成本是一个涉及参数很广的因变量,其量化模型态复杂。

劳动力资本学说,把劳动力看作个人资本,按资本投入产出确定劳动力价值即生命经济价值。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容易理解。生命的经济价值等于劳动力价值减劳动力本身的消费(具有社会平均水平的必要消费)后与银行利率的比值,相当于把人本身资本化了。其实现在的所谓人力技术参股就有这种意义。因为人力技术也是劳动力。这种方法估计出的生命价值大约相当于其物质资产的20倍以上。

这些形形色色的关于生命价值的理论都不可能象对商品那样准确出某个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是其承认了人生命的经济价值。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忆我国开展人寿保险早期耕牛的保额比人的保额高的现实,就比较理解了。那时,耕牛在农村是非常主要的生产了,可以说其作用超过了一般农民的作用。随着生产了的发展,人的劳动了价值不断提高。而作为简单生产资料的耕牛将失去原有功能。现在农村机械化的普及牛更多的是作为菜牛、奶牛而不是耕牛了。

人寿保险经营中,核保是一个风险选择的重要环节。就对风险保额的控制上,除了考虑客户的缴费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评估被保人的生命价值。这一点与财险是相同的,保额不得大于标的的价值。由于人寿保险与财产保险契约的性质不同,财产保险在赔付时按补偿原则进行,以保险事故给投保人(严格地应该是收益人)造成损失为限;人寿保险在赔付时按给付原则进行,按契约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给付约定的保险金额[11]。所以人寿保险在承保时必须规避过保额风险和因此引发的更大道德风险。

总之,无论何种算法,人的生命价值往往比其占有的有形资产大若干倍,远远超过个人交纳保险费能力的限度。这正是人寿保险广泛存在给付性意义根本原因。

《保险法》规定“投保人不得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保险人也不得承保”[12]。保险监督委员会规定,未成年儿童的风险保额不得超过五万元。这是非常重要的。按前文的分析,儿童的生命经济价值是为不足道的。现在经常发生的弃婴事件可以说明这一点。但同样针对儿童的绑票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是矛盾的吗?一点不矛盾,从儿童个体来说就是没有经济价值,或非常小。儿童的价值是其亲人的价值通过情感延伸过来的。因为有情感,儿童的价值大小由其亲人的价值大小和情感强烈程度决定的。这就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畴。我调查许多有较好经济条件家庭,其家长对五万风险保额的规定非常不理解。其实具体地评估特定儿童合理保险价值比一个统一的规定更适合市场的要求。

3.保单价值体系

保单价值是由保单利益决定的。人寿保险契约的利益关系人主体是投保人、保险人、被保人、受益人。严格说来人寿保险的受益人是指被保人死亡的保险金受益人。人寿保险契约应该规定投保人、保险人、被保人、受益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13]。表 1 列举了保险利益关系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有较强的时效性。保险费交纳与收取的义务权利只在契约规定的缴费期内有效。投保人对保单现价的权利只能在保险事故发生前或领取期前有效。这些权利义务以及其时效应该在条款或契约中明确,否则保险人将会陷入不必要的权利争议之中[14]。

表 1 保险利益关系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五、人寿保险的风险价值(成本)

1.

可保风险

所有关于人的纯粹风险对商业寿险保险人来说都是可保的吗?非矣。完全可保的风险应包括以下要求[16]:有足够多的相似风险单位;发生损失是偶然的;不会发生大的灾难;损失强度是确定的;损失的概率分布是确定的;对个体来说可行,通俗一点就是能够承担保险费。这是理想的要求。实际上人寿保险承保的许多契约并不一定完全满足理想风险的要求。人寿保险条款中的免责条款就是为满足理想风险要求的补充。再保险也是这一要求的补救手段。

为什么拒赔已缴保费而未签约期间的意外死亡责任?这一与其说是保险问题不如说是问题。按《保险法》第十三条规定“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照约定时间开始承担保险责任”。保险契约生效后保险人才承担保险责任。所以保险人完全可以拒赔。但往往保险人赢了官司失了人心与市场[17]。最终少不了来一个通融赔付[18],客户不满意,保险人也蒙受损失。实际上案例中保险人没有按《保险法》要求“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19]”。“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20]”更是难以界定。这正是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投保人认为没有即时(及时的最高要求)签发保单是保险人的内部管理问题。保险人是否可以按《保险法》约定契约生效时间呢?这就是保险问题了。从理想可保风险来看,这类风险是基本符合要求的。再就是道德风险。如果约定条件是意外事故,道德风险几乎为零。从精算角度可以将交纳保费到签发保单期间按极短期意外险承保。至于保险责任期间长短的风险是保险人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保证平均出单时间。总之,这种风险是可保的。保险人应从条款契约中明确,并增加相应的保费。

国外的做法是按类似财产保险的暂保单处理。一般有附条件保费收据[21]和暂保保费收据[22]两种形式。附条件保费收据或暂保费收据并不具有索赔效力,但它具有追溯效力。如果投保人在投保申请时满足了保险人要求的所有可保条件,附条件保费收据就即时生效。暂保保费收据对保险要求更严格一些。这时,保险人发现被保人不符合投保条件也必须支付保险金。香港采用类似附条件保费收据方式,并在附条件保费收据明确了责任与陪付比例。

2.

保险费率基础

保险费由净保费[23]和费用组成。净保费是按风险概率和预定利率用精算原理出来的保费。费用是保险人按契约提供保险服务全过程中所花费的佣金、管理费。

为了问题简化,这里讨论风险的成本即净保费。从生命表来看,人面临的死亡的风险与年龄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年龄小风险低,年龄大风险高。一年定期寿险的保费可以忽略储蓄因素即利率因素。如果连续续保,随着年龄增加保费必然增加。到某个年龄客户的经济能力将不能承受保险费的缴纳。这种保费称为定期寿险续保保费[24],只在短期寿险中采用。定期寿险续保保费的保单现价为零。寿险中普遍采用的是平准保费[25]。平准保费的特点是每年缴纳等额保费。采用以丰补乏的方式,在保单年度初期积累资金弥补保单年度后期保费缺口。平准保费的保单现价大于零。常用的还有趸缴保费。可以这样理解,趸缴保费是一次交纳的各期保费的现值。实际上,计算平准保费就是先将各期定期寿险续保保费贴现,然后再按投资的分期等额还本收益计算出来的。无论是贴现还是投资收益都与利率和投资收益率有关。这就是人寿保险的储蓄性起源。投资收益是一个未来的不确定的因素,在人寿保险契约的时间跨度[26]内准确预测投资收益是不可能的。保险人在确定保险费率是采用经验的预定利率[27]。最好规避利率风险的是分红保险条款[28]。

六、结语

人寿保险标的只是生命经济价值的载体不是生命价值本身。人寿保险是基于生命价值损失补偿原则进行的商业化风险管理。寿险契约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由保险基本演绎出来的内在逻辑确定。人寿保险合同本质上仍然是补偿性的,或者是基于补偿性原理订立的。人寿保险的给付性只表现在赔付方式中。不基于补偿原理建立合同,保险人和被保人均面临巨大道德风险,不基于给付原理履行合同僵化了补偿原理,都是错误的。人寿保险契约是市场经济行为的经济合同。契约中各主体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必须在契约中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权利义务的时效。保险人在风险选择时,运用可保利益原则评估受益人对被保人享有的可保利益,不仅仅是被

[1] 我国在推行人寿保险早期,曾出现牛的保额比人的保额高几倍的情况。

[2] 2002年保险监管委员会放宽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未成年人风险保额到十万元。

[3] 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4] 我国唐代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名言。

[5] 美国独立宣言(1776)。

[6] 法国人权宣言(1789)。

[7] 世界人权宣言(1948)。

[8] 语出美国人寿保险学院已故院长Soloman S. Huebner 博士。

[9] 这样生命价值补偿政府、航空公司等经常采用。但由于没有普遍可以接受的计算方法往往纠纷较多。有些政府规定的赔偿标准让人无法接受,常在各种舆论上引起广泛的讨论。

[10] 新台币元,一新台币元折合人民币约0.3元。

[11] 医疗保险可以约定补偿性赔付条款,理赔时按约定范围的实际损失赔付。

[12] 《保险法》第五十四条。

[13] 实际上现在保险契约上没有清楚界定各方利益关系的情况普遍存在。

[14]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有一分红保险条款实行增加保额的分红方式,可能会出现权利界定不清的纠纷。

[15] 有些条款的三年、五年返还的生存领取应该属于投保人的权利。

[16] 特瑞斯·普雷切特 等,《风险管理与保险》。

[17] 客户心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即时签约的责任在保险人。民众对保险人不理解,普遍同情被保人。

[18] 这种通融赔付普遍存在。当保额比较小时,保险人往往采用息事宁人作法。只有保额特别高时才闹的沸沸扬扬,见官、见报,成为街谈巷议话题。

[19] 人寿保险中由于不能用诉讼方式要求投保人支付,往往采用先收费后签单流程。

[20] 《保险法》第十二条。

[21] condition receipt

[22] binding receipt

[23] 也称纯保费,net premium。

[24] yearly renewable term premium。

[25] level premium。

[26] 人寿保险的保险期间最长可达105年,即0岁投保的终身险,按生命表应精算到105岁。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寿险需求;影响因素;因子分析;主成分回归

随着我国寿险市场的发展,针对寿险需求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如卓智从国内生产总值、赡养率、社会保险、预期通货膨胀、国民教育水平和银行利率的角度对我国寿险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较高的少儿赡养率是影响人寿保险消费的显著性因素,而人口的较低教育水平会阻碍寿险的发展;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不确定。夏益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寿险需求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实际利率和不断下降的少儿赡养率对寿险需求影响显著,而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寿险影响不显著。国外对保险需求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建立在工业化发达国家基础上。Browne J,Kim K.从被抚养人的角度研究了寿险需求问题,他认为购买保险在满足投保人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其被抚养人(如子女、妻子)获得保障的需求,不仅仅是投保人,投保人家庭成员的风险偏好也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

在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由于变量及模型的不同,出现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有些因素在某些实证研究中与寿险需求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另一些研究中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甚至在有的研究中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变量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把教育水平作为影响寿险需求的自变量缺乏理论根据,而且教育水平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易与GDP变量产生多重共线性。针对以前学者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利用因子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将因素进行分类分析,然后利用主成分回归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再从小的方面来看各个影响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寿险需求因素的理论分析

在对寿险需求进行实证研究时,首先需要确定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影响寿险需求的量化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生因素,包括保费收入和保险产品价值;二是外生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的结构、质量及发展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本文主要侧重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进行结构分析,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找到数据,使得结论更加具有代表性,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寿险需求进行实证研究时,结合一般的方法论和我国的实际,另外也由于文章研究方法的选取从而确定选择以下变量尝试性地探讨我国寿险需求的显著性因素。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增速决定着人身险需求的增速。收入对人身险需求的影响是分阶段的。由于人身险不属于人们的最低消费范畴,所以,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尽管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但人身险的需求却较弱,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身险需求会快速增长。中国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超过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特定时期,人们的消费将超越基本生活需求,并向长期消费品转移,同时,将有一部分家庭开始负债消费。在资产负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居民户的收入和支出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在风险之下,保险的作用将会日益突出。寿险产品也是一种金融资产。假定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存在着递减的边际替代率,那么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他们对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需求都会增长。所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导致寿险产品需求总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通货膨胀率。理性预期假说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两难选择,会影响经济产出和经济福利。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将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有效需求能力。人寿保险一般都具有长期性,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侵蚀保单的价值,使人寿保险的吸引力下降。从不同方面来讲,价格效应上,寿险保费交纳前于保险金给付,通货膨胀能对二者产生不同的贬值影响。收入效应上,通货膨胀引起人们对其他商品的支出增加,而人们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又慢于名义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负增长,这都会对寿险产品的需求减少。替代效应方面,通货膨胀导致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高于寿险产品的收益率,人们就会对寿险特别是传统固定给付型寿险产品的需求减小;考查新型寿险产品,由于其投资性能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贬值,人们更容易接受,通货膨胀压力下的退保和抵押情况也会减少。

因此,通货膨胀是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3.死亡率。死亡率反映了死亡概率的高低,较低的死亡率预示着较长的寿命预期,从理论上我们可以想到死亡率与纯保障型的定期保险保费收入正相关;然而,较长的寿命预期也增加了对老年生活保障的要求,储蓄型寿险产品的需求会增加。

4.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储蓄对寿险保费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人们收入增加,储蓄势必增加,而寿险保费收入也会增加,即单纯的分析储蓄与寿险保费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增加也说明了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说明人们可以用于其他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越多,寿险消费属于较高消费层次,人们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才具有购买保险消费品的需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保险保障安全的潜在需求成为有效的现实需求具备了经济基础,因此在这里我们预期人均收入水平会对保险需求产生显著影响。

5.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可以说明一国居民生活水平状况,我们在此也采用恩格尔系数来代表居民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人们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越小,用于其他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越多,寿险消费属于较高消费层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居民的保费支付能力不断增强,人身险潜在需求不断扩大。在这里,我选择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虽然人寿保险已经向农村渗透,但是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集中在城镇,因此,选取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更具有代表性。

6.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在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受教育程度和科技素质等许多方面高于农村人口,其保险意识和保险接受程度及购买能力强于农村。因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人身保险发展。城市化水平这一因素可以从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受教育程度、保险意识、保险接受程度等方面反映,因此这一指标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影响我国寿险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与指标选取

保费收入代表了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主体有效的保险需求,即投保人在既定的保险价格和既定的支付能力下所愿意购买的实际保险产品的数量,因此本文选取人寿保险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另外,通过前面分析,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通货膨胀率(X2)、死亡率(X3)、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X4)、恩格尔系数(X5)、城市化水平(X6)以其作为自变量。选取1985~2010年间各指标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源于《我国统计年鉴》(1986~2011年)。

(二)因子分析

为了全面系统的反应保险业的影响因素,前文收集的变量较多,且变量之间容易出现较强相关关系的情况,也为了避免数据的过大波动,先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考虑到通货膨胀率可能为负值,不予其取对数。另外也为了能够充分有效的利用数据,先从大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我国寿险需求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得如下结果

有三个因子被提取,其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913%,说明6个显著性变量的信息几乎能够被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全部解释。经过旋转因子变量的含义相对清晰,每个因子只对部分指标有较高载荷,根据表1,第一公共因子高载荷指标包括人均GDP(X1)、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X4)、恩格尔系数(X5)、城市化水平(X6),可以命名为经济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高载荷指标为通货膨胀率(X2),可命名为购买力因子;第三公共因子为死亡率(X3),可以命名为社会因子。

(三)因子分析结论

基于上面的因子分析可以概括出影响我国保险需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因子。众多学者已经证明经济增长是一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原因,同样是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经济的持续增长会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即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多和购买力增强。经研究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寿险需求弹性较低,中等收入家庭弹性最大,低收入家庭对寿险需求并不敏感,可想而知,寿险产品作为一种奢侈品,只有人们创造了足够的收入满足了人们生活必需后才会考虑购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涨,随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高,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也不断上涨,当人们存款增多的时候一方面会增加对寿险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会想对货币有一个增值的过程,现在寿险业包括储蓄型的险种。这也解释了上述设定的影响因素中的国民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与保费收入的显著线性关系。

2.购买力因子。国民的购买力对人身险需求也构成重要影响。我国自1982年恢复人身险业务以来,1985~1995年的十年间,由于未计划、重复的投资,膨胀的消费,成本的增加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等一些复杂和综合的原因,使我国遭遇了较高的通货膨胀。八十年代末的后两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平均高达18%,一时曾出现了社会抢购风和对银行的挤兑。而1990~1995年通货膨胀平均率仍维持16%左右。先后3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和1998~1999年的通货紧缩,人身险业务也随之发生波动。由于通货膨胀的不稳定性,使得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和其它影响因素有明显的不同。从其他学者的研究来看,通货膨胀腐蚀人寿保险的值,并使得人寿保险成为较低需求的产品。因此,通货膨胀率对保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社会因子。社会发展包括人口、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保险需求影响比较明显的是老龄化现象。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老龄化的出现对我国的寿险需求有明显的影响,而对非寿险需求无明显的影响。

(四)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各指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选择X1、X2、X3、X4、X5、X6作为解释变量,对保费收入(y)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由于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因此本文采取主成分回归法以便消除多重共线性,由SPSS得以下两个主成分:

Y1=0.464lnX1-0.30lX2-0.216lnX3+0.465lnX4-0.46lnX5+0.469lnX6

Y2=0.022lnX1-0.413X2+0.894lnX3-0.059lnX4-0.117lnX5+0.112lnX6

其贡献率达87.4%, 在SPSS中可以计算得出Y1和Y2的值,然后用Y1、Y2对y进行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Y=-5.178+1.472Y1-1.058Y2 ,其中R2=0.978、F=120.545,可以看出回归效果显著。将Y1和Y2的值代入上式,可得各指标与y的回归方程为:

Y=-5.178+0.706lnX1-0.006X2-1.264lnX3+0.747lnX4-0.553lnX5+

0.572lnX6

由此模型得如下结论:(1)以上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所选

取的六个指标从总体上与保费收入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除恩格尔系数、通货膨胀率、死亡率(自变量系数为负)与保费收入呈负相关外,其余指标都与保费收入呈正相关。(2)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死亡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人均GDP对寿险保费收入的影响比较显著,而通货膨胀率、城市化水平、恩格尔系数等因素对寿险需求影响相对较弱。(3)由于本文所使用模型均对序列取自然对数,故回归后的系数可解释为弹性,即解释变量变动一个百分比所引起被解释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其中死亡率的弹性为-1.264,即死亡率变动1%,寿险需求变动-1.264%,说明死亡率变动对寿险需求的影响较大。紧接着是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和人均GDP,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与我国保险业需求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储蓄等金融资产需求对保险业需求的替代效应基本不存在。(4)在模型中,通货膨胀率的系数仅为-0.006,说明通货膨胀率不是影响人们寿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由于人们还未形成明确的通货膨胀预期,也可能是对通货膨胀预期不敏感。

参考文献

[1]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1(5)

[2]夏益国.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7(6)

[3]陈之楚,刘晓敬.中国寿险需求决定因素分析[J].保险研究.2004(6)

[4]阎波.收入对寿险需求的影响[J].保险研究.2006(10)

[5]阎建军,王治超.转轨时期我国寿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2

[6]薛伟贤,张韫.影响我国保险业的需求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10)

[7]庞浩.计量经济学[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寿险业;发展;包容性增长

中图分类号:F84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对于保险业层面而言,寿险业要实现包容性增长,笔者认为要从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新的发展目标——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寿险业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目标是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十几年来的寿险业发展,由原有的一家独秀到现在的百家公司的百家争鸣;保费规模由原有的千万到现在的万亿,寿险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公司的覆盖领域、管理水平、经营能力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重大改变。但我国的寿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1)保险市场不成熟,行业间存在着不良性竞争;(2)发展方式粗放,规模与效益不相容;(3)公司间、区域间、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4)发展思路、经营管理追求短期效益,长远发展后劲不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行业间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包容性增长倡导的是业务发展从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且在经营体系的构建中促进可持续协调发展。它的增长目标寻求的是公司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是相对立的。而实现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处理和把握好发展的短期与长期目标关系、单一公司的个体利益和寿险业的整体利益、把握平衡与不平衡的尺度这三个方面。要将寿险业发展的理念转变到更多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就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保护市场资源效用。市场资源是共享、共利的,在发展中要从单纯注重规模和速度更多地转到质量和效益中来,提高资源使用的内涵价值,让发展的成果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在遵守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同时,利用良性竞争机制,有效开发利用市场资源,实现行业的平衡持续发展。其次是遵守市场秩序,除需要外部机构监管外,更需要行业全体来自律遵守,对销售成本,特别是恶性竞争带来的销售费用增幅夸张,从业销售人员信用缺失等违规行为,要利用行业自律予以严惩,以保障行业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二、创造新的增长平台——寿险主体机会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寿险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市场化纵向和横向发展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由于信息技术的深度普及从业人员的流动速度加快,各个寿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能力不断加强,相近的寿险产品、相同的寿险营销理念、相似的营销方式在行业间共享,但各寿险主体的发展速度却差距较大,大主体经营中的风吹草动就会对行业整体造成较大影响,寿险主体发展的不均衡带来了行业自身增长的不均衡。在寿险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保险主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每个寿险主体的发展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一花狂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更多的寿险主体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大中小主体在市场经营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公司要鼓励其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对于小公司更多的是扶助与支持,以便提高寿险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只有这样寿险业自身才能达到均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包容性增长”另一方面也是最基本的含义是业内人员均能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预示着将公司发展的成果“包给”全体员工,“包容性增长”所“包给”员工的是更为富足的有尊严的生活、更为公正的工作环境、更有希望的未来,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寿险事业中来,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新的增长价值——和谐统一

一直以来,坚持发展业务、着力缩小业务结构差距、改变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提高业务发展的质量是公司做大做强的价值目标。同时寿险事业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抛开社会经济的基础,单纯进行寿险业自身的发展是站不住脚的。包容性增长倡导的共享、公平、协调、普惠的四个方面,倡导寿险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务必把握好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新的增长价值,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成长和和谐统一,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包容。我国的寿险主体1996年只有中国人寿、太保、平安三个主体,1996年后寿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设立,目前寿险公司近70家,因寿险业的发展特点是经济越发达,寿险发展越迅速,体现在发展模式上,更多的寿险主体把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农村的保险市场少有问津,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寿险业发展差距较大,从而产生城乡间,区域间寿险发展不平衡,而在保险产品的设定上,更多地是分红、万能等理财产品,保险的基本职能——保障功能发挥不健全,给人们造成了寿险是富人购买的错位认识。和谐统一的增长价值要寿险业,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保险产品的丰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更多地开发出以保障意外、疾病、养老、责任等方面的保险产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以保险保障的方式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发展的基点,实现新的价值增长,使发展始终得到社会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公司业务协调增长。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6

发展保险电子商务

势在必行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带领下,保险电子商务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2006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保费规模达到8.78亿元,比2005年的1.9亿元同比增长362.1%,到了2009年,中国网上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实现高速发展,保费规模已经达到77.7亿元。保险电子商务作为技术创新融合业务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企业价值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逐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并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来。

因此,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电子商务是保险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增强新经济环境下核心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人寿集团内部看,发展电子商务是中国人寿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国际顶级保险公司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国人寿抢抓机遇,积极谋求跨越式发展,先后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财产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明确了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发展目标。抓紧抓好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建设,对于创新业务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建设,是中国人寿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建设,有助于中国人寿进一步提高业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有助于中国人寿加快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发展品质、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全面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二,加强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建设,是增强中国人寿集团化发展能力的有力手段。为客户提供涵盖寿险、财险、企业年金、投资理财等业务的一站式综合性金融服务,是发挥中国人寿集团化综合经营优势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中国人寿集团化综合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建设,是提高中国人寿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人寿品牌价值,促进经营管理、客户服务以及技术实力水平的全面提高,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中国人寿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寿电子商务

发展的实践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全球网络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人寿也开始涉足互联网领域,并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互联网网站,开启了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发展的序幕。这一阶段,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建设以互联网网站为依托,主要对外公司咨询、产品及服务信息等内容。

中国人寿成功重组改制以后,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在寿险、资产管理、财产险、养老险等业务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与此同时,集团内各家成员单位电子商务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建设成效显著,电子商务工作重点从原有的单一的信息宣传功能发展到信息宣传、销售与服务功能并重,集团内逐步形成了以寿险业务为先导,财险、养老险业务为补充的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

在寿险业务方面,寿险公司作为中国人寿网络品牌形象的重要体现,在网站建设、客户服务与销售支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首先,寿险公司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完善网络形象。完成了除以外其它全部35家直属分公司网站的制作,形成了统一风格、全国集中管理的中国人寿网站群,同时搭建起了信息、网站模版管理的后台系统。其次,寿险公司以“在线客户服务”为切入点,增强网络客户服务能力。2009年,个人客户网上查询功能正式上线,全国的个人客户(除深圳外)均可查询保单状态、缴费情况、红利情况等相关信息。目前试运行阶段,已有2万多名注册用户。外部网站能够同时提供全国近万个服务网点查询、上万个特约商家查询,具备网上的咨询投诉等功能。再次,寿险公司以激活卡业务为重点,增强网络销售能力。2007年,寿险公司开始尝试推广激活卡业务,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当年实现保费收入905万元,2008年实现保费收入(按已激活数量统计)6824万元,2009年保费收入达到15443万元,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最后,寿险公司通过完善优化销售支持平台,不断提高互联网销售支持能力,针对传统的销售渠道,寿险公司在网上开通了互联网销售支持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工作效率,为寿险70万营销大军不断拓展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在财险业务方面,财险公司积极拓宽服务渠道领域,以网站建设为基础,着力提高网上服务水平。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财险公司开通了基于互联网的货运险远程出单系统,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渠道,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财险公司在网站上提供了卡折式家财险产品激活、车险理赔查询、非车险保单查询验真与批改等客户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构建集团化的电子商务平台

近年来,中国人寿按照“着力打造一个管治先进、制度健全、内控严密、技术领先、队伍一流、服务优良、品牌杰出、发展和谐、实力雄厚的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集团化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团公司总裁杨超指出:集团上下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把信息技术提升到战略高度重新加以认识,将信息技术工作统筹纳入到中国人寿整体发展战略和具体工作当中去。为适应集团化发展战略,中国人寿制定了新时期的集团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即“着力构建IT治理卓越、应用架构灵活、运维体系高效、数据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先进、专业队伍一流、业务支持敏捷、创新能力突出的国际一流集团化IT体系”。

目前,随着中国人寿金融保险集团化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人寿的电子商务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前后端整合、中间核心系统分立”的集团化应用体系建设原则,中国人寿决定统一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当前,中国人寿成立了由集团公司牵头,各成员单位共同参加的联合项目小组,项目组将在现有各业务领域电子商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协同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成后的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平台将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满足集团化综合金融服务要求。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平台要努力提供“一站式”的金融保险服务。在销售方面,根据中国人寿集团多元化经营要求,电子商务平台应满足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的需要,包括但不限于销售单一业务类型的产品和金融组合产品。在服务方面,保证客户通过一次访问中国人寿电子商务网站,能够完成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购买产品,还可以进行理赔、查询;不仅可以完成寿险服务,还可以进行财产险、养老险等服务。

二是提高各单位敏捷协同能力。对于中国人寿集团来说,实现集团一体化的敏捷协同能力,确保发挥集团综合优势,是集团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智慧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保证中国人寿能够敏锐地发现商机,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能够保证中国人寿制定行之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敏捷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保证中国人寿快速抢占市场先机。

三是保证集团资源效用最大化。中国人寿作为集团化企业,要真正发挥出整体优势,除了要求敏捷协同外,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集团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中国人寿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有必要通过共享加强利用,通过共建减低成本,通过整合提高效率,实现电子商务资源的深入整合、广泛共享和高效利用,确保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从集团化电子商务发展要求出发,按照总体规划、急用先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确保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充分考虑集团内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集团化建设优势,努力提高集团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水平;按照富有前瞻性的原则,尽可能地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满足中国人寿电子商务的业务发展与功能扩充的需要,保证平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坚持统分结合的建设策略,集团统一规划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目标、功能架构、实现方式和实施路径等内容,统一建设集团化电子商务平台基础设施,各成员单位根据业务发展和总体规划分头实施、协同推进,共同促进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展望未来的两到三年内,中国人寿将以统一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树立金融保险综合服务品牌为目标,加快统一推进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建设步伐,积极发挥集团化综合优势,努力打造一站式金融保险销售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中国人寿集团在网络经济下的市场竞争实力。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保险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走过了大约十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 电子商务得到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的重视,纷纷加大投入,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 并应用IT技术将前台和后台的生产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在外部与商业银行联网,开展进行在线销售和理赔的尝试。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保险电子商务已经基本能够完成网上销售、在线支付、网上理赔,并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后续服务。因此,我国的保险业电子商务已经具备了电子商务的实质性特征,保险电子商务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实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