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盆底肌的方法范例6篇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盆底肌电刺激; 功能锻炼; 老年女性; 压力性尿失禁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是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多见于老年妇女,尿液在患者用力、打喷嚏、咳嗽时无法控制而泄漏。研究表明,女性SUI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1-3]。目前国内多采用手术治疗该病,但存在创伤大、花费高、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本院现应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对老年女性SUI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2月的因盆底功能障碍(SUI)的老年妇女60例,行修补术后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功能辅助康复训练。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年龄50~67岁,平均(58±8)岁;病程7个月~28年;所有患者均诉在咳嗽、喷嚏、改变时出现不自主的漏尿;排除下尿路感染、糖尿病、膀胱阴道瘘、膀胱肿瘤和外伤的等造成尿道功能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功能锻炼,由专业医生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嘱咐患者平躺双膝弯曲,缩紧臀部,紧闭,交替进行收缩和舒张,可自行选择快速或慢速运动(快速为1次/s,慢速为3次/10 s),或快慢交替进行。25 min/次,2次/d,疗程为12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治疗,功能锻炼同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杉山phenix U4)治疗[3]。患者取平卧位,选用皮肤表面电极,置于阴道与连线两侧的会阴区。电刺激模式参照参考文献[4],刺激4 s,停顿4 s。电流强度由0 mA开始,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以1%~5%的幅度增加,直到患者感觉到肌肉自主收缩,且无不适应感。40~60 min/次,每周3次,疗程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观察两组排尿日记的最大排尿量(MVV)、总排尿次数(TOV)、总漏尿事件次数(LT)、ICI-Q-SF评分(21分满分)。尿动力学指标有最大逼尿肌不随意收缩压(MDUCP)、逼尿肌不随意收缩持续时间(DUCD)、Valsalva漏尿点压(PVLP)、最大尿道闭合压(MCP)和功能性尿道长度(SFL)。随访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自觉无漏尿症状,查体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自觉尿失禁症状明显好转,漏尿量减少大于50%;无效:自觉漏尿症状无好转,漏尿量减少小于50%[5]。总有效=治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MVV、TOV、LT、ICI-Q-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VV、TOV、LT、ICI-Q-S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参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MDUCP、DUCD、PVLP、MCP、S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DUCP、DUCD、PVLP、MCP、SF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随访3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机制为尿道闭合能力下降,腹压增加,膀胱内压在储尿期大于尿道内压,尿道闭合压处于负值。SUI被称为“社交癌”,患者常要减少社交活动和运动来避免漏尿[3-5]。有研究显示,治疗SUI的主要方法为加强盆底支持组织对盆腔脏器的支托力,使膀胱颈和尿道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以此增强尿道的控尿能力[6-9]。盆底肌功能锻炼则使患者有意识地通过自主反复的收缩和舒张盆底肌肉群,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及周围器官的盆底肌张力,恢复松弛的盆底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单纯盆底肌功能锻炼因不能保证盆底肌正确有效地收缩,往往疗效不够显著[10]。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持续作用于患处,保证盆底肌正确有效的收缩,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是治疗SUI的有效方法。有相关学者的动物研究表明,通过电流反复刺激盆底肌肉,使盆底肌反复受到被动收缩,不仅可增加盆底肌的收缩力,还可反馈抑制交感神经反射[11-15]。

本次研究采用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杉山phenix U4)除了对功能康复有帮助之外,对术后伤口愈合以及减少瘢痕增生也有较好的效果。有研究显示,在12周的疗程期使用生物反馈治疗女性SUI的总有效率为70.8%,而只运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总有效率为53.6%。本研究采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SUI患者,保证了盆底肌得到正确的收缩锻炼,又使盆底肌收缩幅度得以量化,强化巩固了疗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MVV、TOV、LT、ICI-Q-SF评分、MDUCP、DUCD、PVLP、MCP、S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SUI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锡御,宋波.临床尿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4.

[2]宋岩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断和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81.

[3] Hadi E,Gmutz A,Gold R,et al.Pregnancy,labor and delivery:the pelvic floor injury[J].Harefuah,2004,143(7):525-529,548,547.

[4]刘会范,张瑞莉,娄安锋,等.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8,12(28):2344-2345.

[5]苏静,文建国,王庆伟,等.盆底肌电刺激疗法治疗老年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J].山东医药,2006,46(2):20-21.

[6]张晓红,王建六,崔恒.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1):12-14.

[7]朱红艳,熊永红.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15):1416-1417.

[8]陈泽波,来永庆,史本涛.TVT-O及TVT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9(1):20-23.

[9]肖春风,李建坤,韦哲.益气温阳中药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65例[J].河南中医,2013,11(7):1100-1101.

[10]许少英,冼志莲,刘婧.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1,9(1):3-5.

[11]赵雪花,蔡秀英,贾莎莎.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的护理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9(9):797-798.

[12]陈光,杜丹,刘传勇.产后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盆底肌力康复的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8(6):30-32.

[13]伍少玲,燕铁斌,马超.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功能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6(8):537-539.

[14]任力娟,王东文,双卫兵,等.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国医药导报,2010,5(11):26-27.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康复护理;不同时间;产后盆底功能;影响

盆底功能障碍作为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病于中老年女性,其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目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等,但临床表明不同时间段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不同[2]。本研究就此探讨产后1.5个月、产后2个月、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42岁,平均年龄(27.4±3.4)岁。其中,剖宫产56例,阴道引产64例;初产妇80例,经产妇40例;单胎102例,双胎18例。所有产妇产前基本情况正常,没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产妇分为三组,各40例。三组产妇在年龄、产式等基本信息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所有产妇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产后1.5个月康复护理组,第二组为产后2个月康复护理组,第三组为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组。三组康复护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康复护理时间不一样。康复护理方法具体如下:在各自时间段由专业产士指导或帮助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及电刺激(低频)。对于盆底肌训练来说,主要是对产妇进行缩紧训练,一次收缩在3 s以上,且收缩1次就放松1下,连续做30 min,2次/d,6 w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于电刺激来说,利用低频神经肌肉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妇盆底进行电刺激。先帮助产妇选取平卧位,将其腿张开且弯曲,要求产妇放轻松,按照操作标准把电击棒放入产妇阴道,测量盆底肌及腹肌收缩时的电活动,并打印出肌电图。2次/w,20 min/次,共12次。此外,加强产妇盆底健康知识教育及护理技巧指导,提高产妇健康意识和配合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取压力张力器对所有产妇治疗后的盆底压力进行测量,并根据相关标准将盆底压力分为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其中Ⅰ级为差,Ⅱ级为一般,Ⅲ级为好,Ⅳ级为非常好。同时对产妇盆底肌纤维肌电图(Ⅰ类、Ⅱ类)及肌纤维疲劳指数进行分析总结。此外,对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情况进行评分,在≤6分为轻度,7~12分为中度,≥13分为重度。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三组产妇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等级综合比较,见表1。与第二组、第三组相比,第一组产妇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情况明显好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三组产妇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比较,见表2。

2.3三组患者尿失禁情况比较 第一组轻度1例,中度1例,共2例(5%);第二组轻度3例,中度2例,共5例(12.5%);第三组轻度4例,中度2例,共6(15%)。

3结论

盆底功能障碍又称之为盆底缺陷,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尿失禁、障碍等,主要是由产后盆底肌肉损伤引起。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逐渐成为临床医学或女性关注的重点。当下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方法主要有盆底肌训练及轻微电刺激等。其中,盆底肌训练具有无创、安全有效等特点,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3]。但当下该方法在我国临床上尚处于发展时期,对于产后康复护理最佳时间研究还不是很多。

本研究将我院产妇根据康复护理时间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产后1.5个月、产后2个月、产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同的盆底肌训练及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结果发现产后1.5个月组产妇盆底肌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总而言之,根据产妇情况越早实行康复护理越好,做好盆底肌训练、心理护理等工作,提高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率,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殷观梅,韩耀伟.不同干预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9):4919-4920.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范文3

2010年1~12月收治产后复查患者248例,年龄22~38岁;产后42天~1年的患者为重点筛查对象;第1胎186例,第2胎50例,第3胎及以上12例;顺产144例,剖宫产108例;新生儿体重4000g以上32例,3000~4000g 131例,2500~3000g 68例,2500g以下17例。

方法:首先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询问患者病史,如有无尿失禁或尿潴留、大便情况、有无腰骶部疼痛下坠、以及性生活是否满意。有上述情况者了解发病时间和症状;其次观察腹部有无妊娠纹,瘢痕。再观察外阴,有无红肿、硬结、触痛、压痛、会阴体弹性是否良好。嘱产妇屏气用力看阴道口是否闭合,用手碰触外阴各处,看是否敏感;手诊注意宫颈、子宫和附件情况,还要注意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和漏尿,观察分泌物是否异常;盆底肌检查:在妇科内诊基础上采用中、示指钩挂在阴道后壁和上提肌接触,嘱患者进行阴道收缩,在腹肌和臀肌不参与的情况下,让患者尽最大力量收缩,看能达到几秒,中途不要停顿,否则重新测定,收缩3秒,停顿3秒,重复3次;最后用仪表型盆底肌力测试仪进行测试,以确定盆底肌肌力和疲劳度。根据以上情况得出患者盆底肌的综合肌力程度。

观察指标:通过手检和测试仪检查将盆底肌分为0~5级,盆底肌力达3级及3级以上为正常。会阴肌肉的测试,见表1。

结果

盆底肌筛查248例患者中,手法检测和盆底肌力测试仪测定接近3级126例,未达到3级122例;其中有漏尿症状41例,便秘12例,子宫脱垂11例,阴道壁膨出26例,阴道松弛56例,障碍15例;患者盆底肌力<3级的检出率49.2%。这些患者均有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各种临床症状。

讨论

引起原因:①与妊娠有关:妊娠期随着胎儿增大和子宫重量增加长期压迫骨盆底肌肉导致。②与分娩有关:分娩时,肛提肌过度伸张甚至撕裂,尤其是在急产、自产和器械助产时,肌纤维被拉长,甚至断裂受损,如产后恢复不佳,未得到及时修复,就会为日后的盆底功能障碍埋下隐患。③雌激素水平下降或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水平也随之下降或缺乏,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出现盆底松弛、萎缩,再加上年龄增大引起的肌张力下降,使盆底组织较为薄弱,容易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等临床症状的发生。④腹压增加:如咳嗽、大笑、呕吐、排便和负重时,腹压可增高。以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有慢性咳嗽或习惯性便秘的人,腹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⑤营养缺乏:由于体力衰弱、肌肉松弛和萎缩,就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⑥盆底结构先天发育不良。

预防及处理:虽然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损伤引起的,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要加强指导,早期预防,减轻、减女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建议孕妇于孕28周后就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也就是缩肛运动。产妇在分娩后1天、剖宫产术后3天应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此外,产妇在产后的42天最好做1次盆底功能检查,可尽早地发现问题。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损伤引起的,部分患者未经治疗可自行缓解甚至消失,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肌力达到3级及以上的无需特殊治疗。<3级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盆底肌锻炼、盆腔生物回馈、电刺激等,配合盆底康复器锻炼。

健康指导:女性因为盆底结构的特殊性而容易受到损伤,而妊娠、分娩几乎是每个女性人生的必由之路,如不注意保健盆底肌肉,容易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①鼓励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治疗慢性病,如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肥胖等。②加大宣传力度,采用黑板报、宣传栏、妇女保健咨询热线、孕妇学校等各种形式,提高妇女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识。③积极响应计划生育号召,避免因多次生产而使盆底组织多次受损。④孕妇要定期做产前检查,纠正胎位异常,避免难产发生。推广新法接生,提高产科质量,开展妇女的四期保健工作。产前实施健康教育预防产后女性盆底肌肉功能障碍,产前宣教盆底知识通过信息的传播和行为的干预,可以帮助孕妇掌握产后保健知识。⑤加强妇女劳动保护,降低劳动强度。⑥珍惜健康,不盲目减肥、不错误使用腹带。合理安排饮食,积极纠正便秘习惯。⑦保持乐观情绪,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大鹏,王山米.产后早期尿失禁及盆底肌训练.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1):66-67.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护理干预;产后盆底;功能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ethods Analysis from May 2012 to July 2013 120 cases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female pelvic floor,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nursing effect was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01-02

随着时代瞬息万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指的是人体的盆底出现部分缺陷、损伤,由此造成患者的功能障碍,并发一系列的疾病[1]。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对此也给予高度重视,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防治已被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FPFD防治就是其中之一[2-3]。为了加强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本组全部患者符合卫生部门制定的关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的诊断标准,年龄为28~45岁,平均年龄为27.8岁,初产妇为82例,经产妇为38例。将本组12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患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产妇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均衡性。

1.2 护理方法[4]:

两组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均给予产后盆底康复治疗。(1)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如下综合护理干预。

1.2.1 盆底保护的健康教育:

成立医院盆底保护的健康教育小组,加大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对来医院治疗的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进行分类,根据患者的个人职业、年龄等因素,告诉患者盆底保护的一些常识,让患者熟练掌握盆底保护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产褥期避免感染,患者在一个月期间不可以参加剧烈的体力劳动,也不可以盆浴。

1.2.2 盆底功能检测:

要求护理人员跟踪产后达到42天的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常规盆底功能检测,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做好对应的处理措施,护理人员还要让患者坚持妇盆底肌肉锻炼,并且教会产妇正确掌握控制盆底肌肉方法以及阴道哑铃的锻练方法。

1.2.3 产前孕妇盆底肌肉锻炼培训:

根据医院制定的孕妇操作手册,指导孕妇每天做2-3次产前体操,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提高患者的骨盆韧性,腹部和阴道的弹性,每天定时做好阴道收缩运动,锻炼盆底肌肉。

1.3 疗效评价[5]:

根据目前盆底功能恢复疗效标准,盆底肌肌力分为0-5级。(1)显效: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经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肌力为5级,疲劳度为0级,阴道压力肌张力完全正常,症状完全消失;(2)有效: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经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肌力为2级以上,症状基本消失;(3)无效: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经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的肌力和症状无任何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5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患者的计量数据采用х2±s来计算,组内及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女性盆底功能障患者的临床疗效相比较:

P

参考文献:

[1] 朱小玲,陈琳. 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 1539.

[2] 王雯,王美玉,刘小妮. 盆底重建联合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9): 1765-1766.

[3] Marian Wiegersma, Chantal M.C.R. Panman, Boudewijn J. Kollen, et al.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versus watchful waiting or pessary treatment for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PS): Design and participant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parallel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primary care[J]. Maturitas, 2014,77(2): 168-173.

[4] Dalia M. Kamel, Ali A. Thabet, Sayed A. Tantawy, et al. Effect of abdominal versus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s in obese Egyptian women with mild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Hong Kong Physiotherapy Journal, 2013,31(1): 12-18.

[5] 李淑玲,廖惠璇. 心理干预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护理研究[J]. 吉林医学,2013,34(18): 3726.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盆底康复; 产后; 压力性尿失禁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081-03

The Effect Observa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LENG Xiu-lan,DONG Yu-nan,RUAN Li-n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81-8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Method:124 women diagnosed for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rom author’s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mild group had 48 cases,moderate group had 44 cases and severe group had 32 cases.All women were performed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for 8 pared the ICI-Q-SF score o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by means of ICI-Q-SF table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ild group was 83.3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oderate was 72.73%,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evere group was 43.75%.The therapy effect of mil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moderate group and severe group(P

【Key words】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腹压突然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或上楼梯等)时,尿液不自主的从尿道口流出。25~65岁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从24%增加到46%[1]。妊娠和分娩是年轻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最常见原因[2]。盆底肌康复锻炼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方法,本文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1日-2012年1月31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常规产检的初孕妇,足月、单胎顺产,胎儿体重2500~4000 g,阴道分娩后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124例,年龄20~41岁,平均(28.3±4.5)岁。纳入及排除标准:所有入选者均为阴道分娩后确诊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符合2007中国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中的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3]),均经本人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坚持进行盆底肌锻炼;同时排除膀胱阴道瘘患者、非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及影响膀胱功能的疾病患者。分度标准,轻度:患者尿失禁发生频率为1次/周,且每次尿漏量为几滴;中度:发生频率为2~6次/min,或每次尿漏量足以打湿底裤;重度:发生频率≥7次/周,或每次尿漏量足以打湿外裤。根据分度标准将124例患者分为轻度组48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32例。

1.2 方法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般健康知识教育并发放资料,集中讲解分娩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常规会阴护理。指导患者做盆底肌康复锻炼,患者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卧位、站位及坐位进行锻炼,20 min/次,3次/d,每次缩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避免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患者每天来院一次接受盆底锻炼指导,直到完全掌握即可在家中坚持锻炼。同时每次排尿时减缓或停顿尿流,锻炼间断排尿,在有尿失禁诱发动作前包括弯腰、咳嗽等收缩盆底肌,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同时,训练模式坚持个体化的原则。锻炼时间为8周。每周最后一天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对治疗前后ICI-Q-SF评分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尿垫试验阴性;有效: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尿垫试验连续3次以上阴性;无效:所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过8周的锻炼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2.73%、43.75%,轻度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中度组与重度组,治疗效果与尿失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轻度组(n=48) 23(47.91) 17(35.42) 8(16.67) 40(83.33)*

中度组(n=44) 18(40.91) 14(31.82) 12(27.27) 32(72.73)

重度组(n=32) 4(12.50) 10(31.25) 18(56.25) 14(43.75)

*与中度组、重度组比较,P

2.2 治疗前后ICI-Q-SF评分

轻度组、中度组和中度组治疗后ICI-Q-SF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治疗前后ICI-Q-SF评分结果比较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轻度组(n=48) 13.37±2.23 5.41±2.11*

中度组(n=44) 16.87±2.84 12.01±2.76*

重度组(n=32) 19.45±1.24 15.22±1.98*

*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妇产科医生Kegel为解决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肌肉松弛等问题,创造了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方法,即凯格尔法。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常用的康复锻炼方法。本研究将此训练方法运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 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

妊娠期孕妇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泌尿生殖系统和盆底肌肉神经解剖学及生理学在胎儿生长、子宫增大和内分泌激素影响下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多在产后7~8周恢复至孕前状态。如产后不能及时修复,日后就可能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妊娠期及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如下:(1)妊娠期因松弛素及重力作用使女性盆底组织松弛、正常解剖移位,导致膀胱颈及尿道下移[4];(2)妊娠期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泌尿系感染,损伤尿道;(3)分娩期第二产程延长损伤盆底组织,进一步使其松弛甚至部分断裂;(4)阴道分娩时会阴神经损伤也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相关[5];(5)一些助产技术的使用,常人为损伤盆底组织。

3.2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妇女盆底肌康复训练的个体化原则

由于受教育程度、社会及家庭关系、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6],每个产妇对盆底康复训练的接受、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并且每个孕妇的盆底损伤程度不同,每个人初始的肌肉收缩能力是有差异的,部分孕妇Ⅰ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部分产妇Ⅱ类纤维收缩能力较好,有小部分甚至无法识别盆底肌肉收缩。因此,妊娠期及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无法统一治疗标准和固定化的训练模式,必须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及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效果做及时地调整,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和方案。

本项研究中,三组病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产妇积极配合、随时将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医务人员反应,医务人员及时调整适合每个人的训练方案有关。

3.3 盆底肌康复训练用于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意义

盆底肌康复训练不仅能够加固盆底肌肉,还能提高尿道周围肌肉的括约功效,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的治疗方法。盆底肌康复锻炼的目的是通过对骨盆底横纹肌进行有意识地反复收缩锻炼,提升小骨盆内膀肌颈部和近端尿道,使之与腹压一同作用于膀肌颈部和近端尿道,达到压迫尿道内腔,防止尿失禁的效果。

国外众多研究中,妊娠期妇女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于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较显著的效果。Sampselle等[7]1998年研究了妊娠期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证实盆底康复训练通过增加盆底肌的强度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在孕35周及产后6周和6个月的发生率。Morkved等[8]的研究,通过用盆底康复训练对20周以后的初产妇的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认为PFME对增加妊娠期和分娩时盆底肌的强度有效,能阻止SUI的发生。Reilly的研究中,对膀胱颈运动过度、孕龄>20周的初产妇进行PFME能够产后SUI的发生[9]。

本研究对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效果显著;且轻度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中度组与重度组,尿失禁严重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国内的研究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对患病程度无选择性[10],本研究中将轻重中度患者分组进行对比研究,显示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3.4 心理指导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在盆底肌康复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进行康复锻炼前,首先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信任、鼓励、尊重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耐心向每个产妇解释盆底的基本解剖知识和盆底肌康复收缩方法,并运用文字、图表等进一步说明,让每个孕妇充分了解盆底肌训练的机制、方法和意义,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增强信心与毅力,发挥患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配合康复锻炼。本研究进行康复锻炼前均根据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分娩情况给予个体化的解释工作,让她们能完全理解盆底肌康复的意义和效果。

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在盆底肌康复训练中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治疗咳嗽,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多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此外,还可以进行场景反射训练,就是在咳嗽、喷嚏等腹内压突然增大时能主动有力的收缩盆底肌肉。

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应特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护理。(1)注意会护理:有会阴侧切者做好切口护理,达到一期愈合;(2)加强基础护理:缩短留置导尿时间,避免泌尿系感染,出现咳嗽、便秘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症状;(3)盆底肌康复训练:产后尽早开始训练,以减少泌尿生殖系统组织损伤,减轻盆底组织负担,恢复盆底肌肉强度;(4)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禁烟酒及含咖啡因的食物、饮料,因其可改变盆底支持组织强度,且不利于小孩健康[11]。

盆底康复治疗中,盆底肌训练是最常用的手段,有助于增大盆底肌肉和尿道肌肉的张力,提高肌肉对压力作用的反应性收缩力,从而缓解尿失禁症。至少有1/3的妇女以为自己学会了缩肛运动,实际上进行了错误的收缩,应指导患者将食指和中指放置于阴道内,收缩时,手指周围感觉到有压力包绕,即为正确的肌群收缩;也可在排尿时收缩盆底,如尿流在收缩时终止,而放松时继续排出亦表示为正确的肌群收缩。在收缩盆底肌群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其他肌肉,如大腿。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收缩才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是一种无损伤、简便、安全、有效的疗法。女性压力性尿治疗,还有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但最终都离不开盆底肌康复训练。但是,盆底肌康复训练应根据每个产妇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Hunskaar S,Lose G,Sykes D,et al.The preval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J].BJU Int,2004,93(3):324-330.

[2] Burgio K L,Zyczynski H,Locher J L,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he 12-month postpartum period[J].Obstet Gynecol,2003,102(6):1291-1298.

[3]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76.

[4]宋岩峰.妊娠分娩与盆底结构损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6(23):478.

[5] Kane D D,Kerns J M,Lin D L,et al.Early structural effects of oestrogen on pudend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e rat[J].BJU Int,2004,93(6):870-878.

[6] Thorp J J,Norton P A,Wall L L,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Obstet Gynecol,1999,181(2):266-273.

[7] Sampselle C M,Miller J M,Mims B L,et al.Effect of pelvic muscle exercise on transient incontinence during pregnancy and after birth[J].Obstet Gynecol,1998,91(3):406-412.

[8] Morkved S,Bo K,Schei B,et al.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during pregnancy to prevent urinary incontinence: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bstet Gynecol,2003,101(2):313-319.

[9] Reilly E T,Freeman R M,Waterfield M R,et al.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stress incontinence in primigravidae with increased bladder neck mobilit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tenatal pelvic floor exercises[J].BJOG,2002,109(1):68-76.

[10]薛淑亲.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09,7(9):2945.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范文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国际上尚无临床标准定义,目前推荐定义为:任何有生殖道膨出症状的生殖道支持组织缺陷,膨出的最远端超出处女膜缘;此外任何有生殖道膨出症状的妇女,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后,即使膨出的最远端在处女膜缘以上,也定义为生殖道膨出[1]。pfd是目前妇科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新的辅助诊断方法,盆底解剖及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上述几方面作综述如下。

1 pfd病因研究

1.1 雌激素水平下降 绝经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明显增加,说明低雌激素水平与其发生有关。研究发现女性生殖道组织中主韧带、宫骶韧带、提肛肌、阴道后穹隆组织和阴道壁组织均存在雌激素受体(er),er表达的强弱受月经不同期别的雌激素状态影响。er存在于宫骶韧带平滑肌的细胞核上。膀胱、尿道在胚胎发育时均来自尿生殖嵴,与女性生殖道发育同源,免疫组化已证实膀胱尿道含有雌激素受体,尿道黏膜下血管从对雌激素敏感,雌激素作用下黏膜下层血流变丰富,黏膜柔软并厚实,可增加尿道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若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管腔内的黏膜闭合作用减退。用雌激素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后,部分患者症状可以缓解[2,3]。

对猕猴行双卵巢切除,术后对阴道两侧组织包括胶原和提肛肌的弹性纤维的检测,均提示盆底组织松弛。3例予以雌激素,6例予以雌激素和孕激素,4例为对照组,对阴道两侧的提肛肌活检,行免疫组化测定雌、孕激素受体。发现提肛肌的成纤维细胞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均呈阳性反应,并对激素有反应。对切除卵巢的雌兔进行肌肉注射雌二醇治疗,发现治疗后雌兔的子宫、尿道和膀胱重量增加明显。子宫er表达高出尿道和膀胱的er表达10~20倍。该结果支持雌激素替代治疗可用于盆腔脏器脱垂[2,3]。研究发现绝经前后sui和pop患者er下降可导致盆底弹性纤维再生障碍和溶解[4]。

smith等[5,6]对盆底肌肉的雌激素受体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报道,发现盆底肌肉中,男性不存在er,仅女性存在er。对提肛肌的er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发现提肛肌的er平均湿重28 fmol/mg,绝经前为0.17 fmol/mg,绝经后为0.46 fmol/mg,绝经后的er平均湿重高于绝经前,但未行两组间统计学比较。笔者认为,绝经后的盆底支持结构由于低雌激素水平而致的退行性病变,为临床上雌激素替代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膨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协和医院通过对提肛肌及周围筋膜组织的er的研究发现,压力性尿失禁组在提肛肌周围组织中结缔组织、平滑肌和小神经er阳性率明显低于盆腔器官膨出组。提出盆腔器官膨出患者的提肛肌及其周围组织的er减少,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提肛肌及其周围组织er在sui组的表达低下,雌激素不能对提肛肌周围组织发生作用,认为可能是hrt对sui治疗不佳的重要原因。以上研究均说明雌激素水平下降在pf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2 妊娠、分娩及产道损伤 妊娠和分娩是pop的主要危险因素,阴道分娩相对于剖宫产发生sui的危险增加了2.28倍。妊娠期随着子宫的增大,体重增加,骨盆倾斜度也发生改变,使盆腔承受压力增加,有研究指出82%的孕妇有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但并不影响正常生活。妊娠期孕激素、松弛素可使盆底肌肉松弛,并降调节er,研究发现pdf患者孕期松弛素的水平较正常孕妇高,同时孕期pop的评分较孕前增加[7~9]。

分娩使pop的发生危险增加了4~11倍,而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增加2.7倍。阴道分娩造成盆底损伤的机制主要为神经及其分支的牵张,盆底肌肉及筋膜的撕裂,神经和血管的阻断等[10,11]。mri发现分娩期提肛肌长度增加3.5 cm,随着会阴体的扩张,神经的牵张拉力增加约15%。阴道分娩过程中第二产程延长、产钳或胎吸助产、巨大儿的分娩等因素均为导致pdf的高危因素。viktrup等[12]回顾性分析305例产妇,阴道分娩产妇中13%发生sui,而剖宫产术后无sui的发生;chaliha等比较分析40例选择性剖宫产(于第一产程行剖宫产者)和80例阴道分娩者,阴道分娩产后su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farrell等[13]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中指出产后6周不同分娩方式sui的发生率分别为:产钳组35%,自然阴道分娩组23%,剖宫产组9%,选择性剖宫产组4%;说明阴道分娩是pfd的高危因素,而剖宫产对于pdf具有保护性作用。

1.3 pop和sui生物力学的改变 研究发现绝经前后pop和sui患者阴道前壁弹性模量升高、泊松比下降、剪切模量下降、最大延长度降低及最大承受拉力降低,此外还发现弹性模量升高与阴道前壁er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阴道前壁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质减退,而此改变与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显著相关性[14]。

1.4 其他相关因素 pfd是一种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疾病,除上述因素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体重指数、产次,长期慢性负压增加性疾病等因素在pdf的发生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 pfd的病理改变

协和医院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形态学研究结果发现:盆腔器官膨出患者子宫韧带平滑肌束比较细碎,排列较凌乱,韧带胶原处于代谢活跃状态,提示盆底结构的薄弱且有一定程度损伤。电镜下见较活跃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围胶原纤维直径大小不等,并可见肌成纤维细胞,表明盆腔器官膨出和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子宫韧带处于代谢活跃的修复状态。这种新合成的胶原力量薄弱,而且不稳定易于分解,导致盆底松弛。盆腔器官膨出患者提肛肌肌纤维密度减少,排列较为稀疏,间质被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充填取代,有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明显变小萎缩,同型纤维聚集,核中心移位,周边吞噬,纤维劈裂,空泡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和盆腔器官膨出患者组提肛肌肌纤维直径均较对照组为小,其中提肛肌type 1型纤维比例在对照组、盆腔器官膨出组和压力性尿失禁组有逐渐增高趋势。而提肛肌type 2型纤维比例在对照组、盆腔器官膨出组和压力性尿失禁组呈逐渐递减趋势[1]。

3 mri在pfd诊断中的意义

盆底解剖异常诊断以往受到限制很大,随着影像诊断学的进步,尤其是核磁共振显像(mri)为确定膨出中发生的病理生理情况提供了直接而有用的信息。例如存在阴道前壁膨出妇女,核磁共振显像显示是阴道侧壁与侧盆壁间的连接出现缺口或消失还是阴道中部的筋膜的缺失,可以在临床上区分是阴道旁缺陷还是阴道中部缺陷[15,16]。目前时有症状的盆底器官膨出妇女,推荐mri检查,应用mri描绘解剖异常、确定损伤性质,包括盆腔肌肉连续性破坏及相关的支持系统疾病。mri还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形成提肛肌群及其与临床疾病关系的三维影像。影像学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同时评价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使我们对盆底器官膨出病因的认识不断深入。

4 pfd解剖学研究

近年来为探索pfd的手术方式、降低术中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对于盆底的解剖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对盆底解剖结构做出了新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delancy阴道“三个水平”支持理论 将支持阴道的组织分为三个水平:第一水平为上层支持结构,包括主韧带一宫骶韧带复合体,为顶端支持,垂直支持子宫、阴道上1/3,是盆底最为主要的支持力量;第二水平为旁侧支持结构,包括提肛肌群及直肠/膀胱阴道筋膜,为水平支持,水平支持膀胱、阴道上2/3和直肠;第三水平为远端支持结构,包括会阴体及括约肌,为远端支持,支持尿道远端[17]。

4.2 盆底解剖学结构 从垂直方向将盆底结构分为前盆腔(anteriorcompartment)、中盆腔(middle compartment)和后盆腔(posteriorcompartment)。前盆腔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尿道;中盆腔包括阴道顶部、子宫;后盆腔包括阴道后壁、直肠。该解剖学划分有利于评价不同腔室及水平的盆底缺陷。

4.3 宫颈周围环 宫颈周围环是环绕阴道上方宫颈结缔组织环,是纤维弹性结缔组织,它通过结合所有其他有名称的深部盆内结缔组织成分,在坐骨棘之间稳定宫颈。其前部位于膀胱底和宫颈前壁之间,在中央11点和1点处连接耻骨宫颈韧带及近端耻骨宫颈隔(即筋膜);侧面在3点和9点处连接主韧带;后部位于直肠和宫颈后壁之间,在中央5点和7点处连接宫骶韧带及近端直肠阴道隔(即筋膜)。

4.4 盆腔间隙 筋膜在盆腔中形成一些间隙,妇科手术中重要的间隙有:(1)膀胱前间隙: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其中存在一些静脉丛,在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行耻骨后库柏韧带悬吊术时必须充分暴露和分离出该间隙。(2)直肠旁间隙:位于腹膜下方的直肠与盆膈之间,容积很大,其中通行有盆腔的血管神经,并充满结缔组织。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和盆底重建手术该区域应注意避免血肿的发生。(3)直肠后间隙:位于骶骨和直肠之间,两侧借直肠后外侧筋膜与直肠旁间隙相隔,其中有直肠上下静脉等通过。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和盆底重建手术该区域应注意避免血肿的发生[18]。

4.5 盆腔筋膜腱弓——白线 盆底肌肉和筋膜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中阴道旁侧的重要解剖支持结构是“白线”,即耻骨侧下方至坐骨棘的筋膜组织,其上方连接闭孔肌内筋膜,下方与提肛肌连接,它附着于阴道沟上侧方,与盆腔内筋膜相连。其缺陷可导致阴道旁侧缺陷,包括“白线”裂开,部分与盆壁相连,部分宫颈筋膜相连;整个白线从盆壁分离,但仍与耻骨宫颈筋膜相连;整个白线仍附着骨盆侧壁,而耻骨宫颈筋膜从腱弓分离。可以通过开腹途径、阴道途径及腹腔镜途径进行阴道旁侧修补术。

5 手术方式及评价

5.1 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sui,可采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如体育疗法、雌激素治疗、子宫托或阴道塞、电刺激疗法、药物注射治疗等,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发展很快,联合应用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但应个体化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中重度sui的手术方式主要有:(1)阴道前壁修补术:即为传统的manchester手术,是通过增加膀胱尿道后壁的作用,缩小尿道内径,部分可使膀胱颈位置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术后随访的时间不同,文献报道术后3个月~1年治愈率在37%~90%[19]。(2)cooper韧带悬吊术:是通过提高膀胱颈及尿道的位置,缩小尿道膀胱后角,增加膀胱颈的阻力,使腹压增加时,尿道仍有足够的长度,膀胱颈部不能开放,提高控制尿溢的作用,治愈率为71%~95%[20]。(3)耻骨锚膀胱颈悬吊术:使用一种被称为骨锚的器械嵌入耻骨联合,从而对耻骨后间隙产生强的附着力达到悬吊膀胱颈的目的。这种术式达到近似burch手术的手术效果,但却较burch手术创伤小,但该技术目前并不是很成熟的。david等[21]在研究149例该术式治疗sui,以腹部漏尿点压力(valsalva leak point pressure,vlpp)分别为≥60 cm h2o,<60 cm h2o,<30 cm h2o分为三组,发现随着vlpp压力的下降,该手术的效果就越好,但随着前次盆腔手术次数的增加,手术成功率将逐渐下降,但骨骨髓炎、骨膜炎发生。(4)无张力阴道吊带术(tension free vaginal tape procedure,tvt):无张力性阴道吊带术借助于腹压使尿道的中段形成角度,从而加强尿道中段的闭合压力,即使无腹压作用时也无尿道下坠和牵拉的感觉,在增加腹压时可发挥抗尿失禁作用,该手术具有微创手术的特点,适应证广,术后恢复快,效果持久,治愈率为85%~95%,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22]。翟建军等[23]比较tvt与阴道前壁修补术(menchester)两种手术方式,结果发现tvt组术后最大尿流量(qmax)、逼尿肌压力(pdet qmax)、腹部漏尿点压力(alpp)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参数无显著变化,而对照组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该术式术中并发膀胱损伤及尿道损伤的几率较传统曼氏手术为高。(5)腹腔镜膀胱颈悬吊术(burch手术):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因创伤小、术后病率低,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腹腔镜手术具有开腹手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组织损伤小,对腹壁和盆腔器官扰动小,病人术后疼痛和不适感明显降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该手术是近年治疗sui的标准术式。

5.2 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脱垂 对于子宫脱垂,传统的手术方式为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此类术式的缺点在于术后复发率高,且术后顶端膨出的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为2%~43%,且使患者丧失生育及性生活能力;对于年轻患者,有生育要求者及有意愿保留子宫的围绝经期妇女,可采取保留子宫的手术,为克服该术式的缺点,相继出现许多新的术式。目前主要开展的术式包括:骶棘韧带悬吊术(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sslf)、经腹或腹腔镜下骶骨阴道固定术(sacral colpopexy,scp)、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high uterineacroligation suspension,hus)、阴道穹隆吊带悬吊术(posterior intravaginal slingplasty,p-ivs)等手术方式。(1)骶棘韧带悬吊术(sslf):德国的sederl于1958年首次描述sslf治疗子宫切除术后的阴道穹隆膨出。1971年,美国nichols和randall报道了用sslf治疗子宫切除后阴道顶端脱垂病例,使该术式在美国及欧洲广泛应用。sslf因其创伤小、效果持久、保留阴道功能、能恢复满意的性生活及总的治愈率约为80%等优点,已成为盆底修复手术中的重要方法之一[24]。sslf主要适用于子宫脱垂同时伴主、骶韧带松弛患者。因其创伤小而尤其适合于年老体弱者。sslf术虽有经阴道与经腹两条途径,但因前者创伤小,还可在手术同时矫正尿失禁与肠膨出,故作为首选手术途径,而后者则多在有开腹手术情况时一并进行。一般仅行单侧sslf,如阴道顶端组织够宽,也可行双侧sslf。最近研制的capio缝合器使缝合更简便,配套的laurus针尖,则更方便sslf操作,提高了安全性。sslf偶有下列手术并发症,如内动脉、骶丛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血肿,坐骨和神经损伤引起的臀部、腿部、会疼痛或感觉异常,输尿管、膀胱、直肠损伤,感染等。sslf坐骨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3%~41%。保留子宫的sslf,方法是经阴道将子宫骶韧带缝合固定在骶棘韧带上。maher等[25]观察了70例子宫脱垂患者,其中34例行保留子宫的经阴道骶棘韧带子宫固定术,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成功率、术后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其手术时间比阴式子宫切除+sslf组缩短,术中出血减少,复发率为3.6%。kovac等[26]报道了保留子宫的骶棘韧带阴道固定术19例,其中5例成功妊娠并阴道分娩。(2)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hus):最早于1997年,wu等首先报道了腹腔镜下将子宫高位悬吊于宫骶韧带治疗子宫脱垂,该术式此后逐渐被认识,并在临床应用。腹腔镜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能达到恢复盆腔解剖,缓解脱垂症状和保留子宫的目的,是目前年轻患者子宫脱垂安全可行的术式。目前报道的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的手术成功率在82%~100%。该术式的优点在于:①宫骶韧带悬吊可以将子宫恢复至最为正常的解剖位置达坐骨棘水平;②宫骶韧带固有的强度,buller等用新鲜和保存的女性尸体盆底研究宫骶韧带的解剖和强度,发现坐骨棘水平的宫骶韧带最大可承受的拉力可以达到17.0 kg;③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手术解剖结构清晰,易于辨认输尿管和宫骶韧带,手术简单快捷,易于掌握,腹腔镜下输尿管纠结与损伤的风险低于阴道操作。该术式的缺点在于:①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的缺陷是利用自身组织重建,故临床疗效应低于补片放置的重建手术,尤其是远期疗效尚待观察;②手术并发症主要为输尿管的纠结和梗阻[27]。(3)骶骨阴道固定术(scp):首例经腹骶骨固定术是1957年arthure 和savage进行的,后于1961年经falk改进为目前的开腹scp,由于该术式具有持久性、盆底解剖恢复良好及保持有一定的阴道长度等特点,已成为手术治疗子宫阴道脱垂及复发性顶端脱垂的金标准术式,治愈率为78%~100%[28]。近年来,由于腹腔镜的广泛开展,腹腔镜下scp以其微创的优势逐渐取代了经腹scp,在欧美国家渐推广。scp术后使前盆腔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和后盆腔发生排便功能紊乱的几率增加,但在neena等的研究中随访两年无一例发生。该术式除了存在术后补片侵蚀、感染的并发症,术中发生骶前血管、神经根损伤(1.2%~1.6%)的并发症[29,30]。(4)阴道穹隆吊带悬吊(p-ivs):该术式是1997年澳大利亚petros教授发明的,阴道穹隆吊带悬吊术的手术路径为经阴道手术,是一种简单、微创、有效、容易掌握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子宫脱垂以及阴道穹隆脱垂患者。文献报道p-ivs治疗子宫脱垂及阴道穹隆脱垂有效率75%~91%,近期复发率8.8%[31]。rane等[32]对21例阴道穹隆脱垂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分别施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阴道穹隆吊带悬吊术(p-ivs)、骶骨阴道固定术(scp),术后行mri检查d一角(阴道下段和耻尾线间夹角)和e一角(阴道下段和上段间的夹角)评价三种术式,经过比较发现p-ivs、scp能更好地恢复阴道结构位置。然而scp通常需要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相对来说腹腔镜手术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而开腹手术创伤相对较大,相比p-ivs则具有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等优势。近年国内有报道采用p-ivs的方式治疗子宫脱垂及阴道脱垂,手术近期效果良好,但尚缺乏长期疗效观察。该术式的缺点在于,部分患者存在穿刺部位疼痛、大便频、阴道紧箍感等症状,考虑可能与吊带局部刺激以及吊带放置松紧度相关;此外p-ivs术后可能发生吊带侵蚀、感染、困难等并发症[33]。

子宫悬吊术,可供子宫悬吊的强劲的韧带主要有:宫骶韧带、骶棘韧带和骶前间隙的前纵韧带。在这三种选择中,宫骶韧带悬吊可以将子宫恢复至最为正常的解剖位置达坐骨棘水平,而骶棘韧带悬吊的缺点是阴道轴偏向悬吊侧且向后,增加了前盆腔缺陷的风险;子宫穹隆的骶骨固定术缺点是使阴道轴偏向前,增加了后壁缺陷的风险,但这些均有待于循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兰.女性盆底支持组织解剖及障碍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届中-美妇科泌尿、盆腔重建妇外科学术研讨会.2005年.

2 wilson pd,faragher b,butler b,et al.treatment with oral piperazine oestrone sulphate for genuine stress incontinenc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br j obstet gynaecol,1987,94(6):568-574.

3 sullivan j,abrams p.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incontinence.eur urol,1999,36(suppl 1):89-95.

4 liu z,zhao y,pawlyk b,et al.failure of elastic fiber homeostasis leads to pelvic floor disorders.am j pathol,2006,168:519-528.

5 smith p,heimer g,norgren a,et al.ste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pelvic muscles and ligaments in women.gynecol obstet invest,1990,30(1):27-30.

6 smith p,heimer g,norgren a,et al.localization of ste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the pelvic muscles.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1993,50(1):83-85.

7 harvey ma,johnston sl,davies ga.second trimester serum relaxin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pelvic organ prolapse following childbirth.j pelvic med surg,2004,10(suppl 1):s50.

8 chen b,wen y,yu x,et al.elastin metabolism in pelvic tissues:is it modulated by reproductive hormones? am j obstet gynecol,2005,192:1605-1613.

9 lee hy,zhao s,fields pa,et al.clinical use of relaxin to facilitate birth:reasons for investigating the premise.ann ny acad sci,2005,1041:351-366.

10 lien kc,morgan dm,delancey jo,et al.pudendal nerve stretch during vaginal birth:a 3-d computer simulation.am j obstet gynecol,2005,192:1669-1676.

11 lien kc,mooney b,delancey jo,et al.levator ani muscle stretch induced by simulated vaginal birth.obstet gynecol,2004,103:31-40.

12 viktrup l,lose g.the risk of stress incontinence 5 years incontinence in primiparas.obstet gynecol,2001,97:350-356.

13 farrell sa,allen vm,baskett tf.parturition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primiparas.obstet gynecol,2001,97:350-356.

14 雷玲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阴道组织的生物力学研究.中文学位论文,2006.

15 wefer ae,wefer j,frericks b,et al.advances in uroradiological imaging.br j urol,2002,89:477-487.

16 fletcher jg,busse rf,riederer sj,et al.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of anatomic and dynamic defects of the pelvic floor in defecatory disorders.am j gastroenterol,2003,98:399-411.

17 delancey jo.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of genital prolapse.clin obstet gynecol,1993,36(4):897-909.

18 朱兰,王巍,郎景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的解剖学研究及手术安全性建议.2007年第二届中-美妇科泌尿、盆底重建外科学术研讨会.

19 bergman a,charlse a,paul parsion of three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 for urinary stress incontinence.prospective randomised study.am j obstet gynd,1989,160:1102-1106.

20 mario c,salvator s,angio m,et al.burch colposusupension versus modified mmk urethropex for primary urinary stress incontinence.am j obstet gynecol,1994,17:1573-1578.

21 david e,rapp & tanya m,kathleen c,et al.transvaginal bone-anchored sl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effect of valsalva leak point pressure and prior pelvic surgery on outcomes.int urogynecol j,2008,19:1211-1215.

22 ward kl,hilton p.uk and ireland tvt trial group.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trial of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and colposuspension for primary urodynamic stress incontinence:two-year follow-up.am j obstet gynecol,2004,190:324-331.

23 翟建军,张毅.无张力性阴道吊带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效果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543.

24 morgan dm,rogers ma,huebner m,et al.heterogeneity in anatomic outcome of 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 for prolapse:a systematic review.obstet gynecol,2007,109(6):1424-1433.

25 maher cf,cary mp,slack mc,et al.uterine preservation or hysterectomy at sacrospinous colpopexy for uterovaginal prolapse? 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1,12(6):381-384.

26 kovac sr,cruikshank sh.successful pregnancies and vaginal deliveries after sacrospinous uterosacral fixation in five of nineteen patients.am j obstet gynecol,1993,168(6 pt 1):1778-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