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报告范例6篇

数据通信报告

数据通信报告范文1

一、价值法下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结构及缺陷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的是在价值法指导下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Generalpurposereportingmodel)。在这种模式下,报告单位通过收集、加工、整理、计算、汇总等一系列财务会计程序产生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

(一)通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窄”型

单一化信息供给结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对决策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一报告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缺陷也日益凸显。按现行会计规范的要求,会计信息提供采用的是标准化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即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等形式,反映报告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这种财务会计报表模式的标准化,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供给结构是“窄”型的,在会计信息提供方式上存在单一性。

(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宽”型

多元化信息需求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等特征。不同用户以及同一用户的不同用途下,对信息的结构要求存在差别。差异化的信息需求下报告主体的信息提供应当科学充分,既要包括报告单位的内部信息,又要包括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中既要有财务信息,又要有非财务信息;外部信息中既要有其他微观主体信息,又要有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的信息以及国际市场信息。而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只能提供财务会计的最终结果,无法使信息使用者接触原始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或参与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从而难以满足使用者多目标的需要和适应用户决策“宽”型信息结构的需求。

(三)价值法下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缺陷

现行价值法下企业以标准化形式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生评价失真。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信息供给缺陷,使投资者不能全面有效地评价报告单位的状况,也使委托人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供给的质量,从而造成信息使用者难以正确评价报告单位经营业绩和经营者履行经营责任的状况。二是形成决策误导。会计信息结构的限制使其无法传导充分的信息。在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下,信息使用者获取的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信息,因而容易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质量甚至对其决策产生误导。三是引发控制失灵。会计信息的“窄”型供给结构,使委托人难以借助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状况,以及借助财务标准衡量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从而在对其实施有效控制方面容易产生偏差。四是导致市场低效。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这种信息充分程度的差别,与报告单位信息的供给数量与质量有关,报告单位内部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可能会增大少数人获取内幕或私人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降低市场效率。

二、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

(一)事项法下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及其要求

事项法又称“使用者需要法”,是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模式。以事项法为基础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要求建立以经济事项为中心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类经济事项的各种属性特征。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将与经济事项有关的信息,包括所发生的会计事项,事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员和资源等方面,输入到信息数据库中,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提取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输入到自己的决策模型中,将事项信息转化为决策信息。

(二)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目标

事项法下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相分离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目标,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事项法下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能够克服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也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非财务信息的要求,并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更及时全面的决策。

(三)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系统

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以改善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将规则固化在财务会计数据中的不足。(图1)是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和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对比。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通过设置数据库和方法库两个基本库,以数据库记载财务会计交易的基本事项,以方法库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财务会计信息时,财务会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选择相应的确认和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构造多元财务报告体系。理想财务会计模式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选择的信息,允许他们任意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如IT联机实时财务报告、简化型财务报告、预测性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增值报告、职工报告等),并在提高会计信息数量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三、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

(一)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及其特征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是向决策者适时地提供已按需编制好的或可按需加工的财务信息,旨在通过提供按需求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满足不同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交互式按需报告是相对于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将财务会计数据的加工、提炼及生成过程完全交给信息使用者。主要任务并不是按照统一的财务会计准则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而是提供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信息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适当途径,并借助网络的强大处理能力,实时加工、归纳、提炼、汇总和分析数据,从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构成要素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一是数据库。数据库用于保存报告单位愿意披露的原始信息,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二是模块化的财务会计程序。以模块的形式体现信息使用者可以实现的各种财务会计选择。包括财务报表要素、非财务信息项目、财务会计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三是报告生成器。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用于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可通过报告生成器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四是学习机制。系统设

置的反馈渠道。便于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报告系统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学习机制中还可设置记忆单元,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上述项目的使用者,用于帮助改进和完善现行会计法规和准则。

(三)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与交互式

按需报告模式的比较和现行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相比,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从而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但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本身也有不足,如难以发挥通用财务报告的规模效益,不利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横向分析比较等。

(四)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在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实施的可行性。然而,由于使用者在信息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而且某些财务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此,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是全盘抛弃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而是通过设计一种机制,使之能够同时满足共同的和不同的、稳定的和变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笔者提出以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作为基础建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设想,这一组合模式既可以借助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保持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满足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又可以通过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满足使用者多样的变化的信息需要。

(五)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建立

由于财务会计上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内在的灵活性,为交互式按需报告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采用建立在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基础上的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具可行性。以通用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建立的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形式表示。中间的方框代表按现行财务会计法规、准则制定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而其它各方框代表用以扩充通用报告的交互式按需报告的选择维度。其中包括财务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方法的选择、列示项目和形式的选择、货币、语言、媒介的选择和访问、追踪的选择等方面。其实质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实现对标准化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以顾客为中心的按需选择和调整。

四、未来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联合按需报告模式

(一)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实施条件

数据库和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财务会计信息的按需报告提供了可能。随着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的开发及其在网络财务报告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不同信息数据库系统与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必将有助于实现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数据的交换和运用,推进不同组织间信息传递的畅通,并实现通用财务报告条件下的联合按需报告。

(二)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特征

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特征体现了通用财务报告条件下交互式按需报告的联合特征。报告单位制作以XBRL为基础的通用财务报告,报告单位、信息媒体和信息使用者把报告单位提供的信息和其它信息相结合,得出各自对报告单位业绩的评价,并在网络环境下共享这些信息。

(三)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功能

数据通信报告范文2

【关键词】 XBRL;网络财务报告;实现模式

一、XBRL与网络财务报告

(一)传统网络财务报告的缺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由纸质报告发展到电子报告又进一步发展到传统的网络报告(与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相区别)。与电子报告等其他报告形式相比,传统网络报告具有时效性强和面广的特点,报告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能查询,因而逐渐取代了其他形式的报告,成为企业财务报告的最主要的形式。据IASC1999年一项调查显示,欧洲、亚太和南北美22个国家660家企业中,86%的企业在网上进行信息披露,约62%的企业在其网站上披露财务报告。

尽管传统的网络曾在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1.报告模式单一

传统网络财务报告从内容上看只是纸质报告的翻版,无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监管机构、政府部门)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另外,与企业财务状况密切相关的一些非货币信息(如人力资源、生产能力等)非常匮乏。

2.数据不易抽取

由于财务信息内容的不断扩充,导致了以财务报告为主的财务信息逐渐成为了海量信息。而传统网络财务报告基于静态技术,以PDF,WORD,EXCEL、HTML等不同的格式将财务报告上传至网络,信息使用者无法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检索,更无法随意地进行信息抽取和分析。

3.无法提供实时的报告信息

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只是基于企业定期财务报告基础上,报告的内容更新慢、报表信息严重滞后,无法在实时性、互动性方面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二)XBRL及其技术特点

1.XBRL概念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语言在商业报告领域的应用,是目前处理非结构化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它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其技术框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分类标准(Taxonomy)和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其中,技术规范是由XBRL国际组织制定的技术说明书,主要用于定义XBRL的各种专门术语,描述XBRL文件的结构、分类的标准及实例文档的语法和语义;分类标准是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或团体根据XBRL规范和自身的会计行业准则条件而定义出的适用于本地区、本行业的词汇表,是财务报告的语法格式;实例文档是企业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生成的XBRL数据文件,代表了运用分类标准标记后的财务报告实例的集合。

2.XBRL的技术特点

(1)清晰的层次关系表达

XBRL继承了XML语言的精髓,即采用了分层的结构机制,通过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及实例文档三个层次组合而成,而每一层次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细小的层次。如技术规范又分为技术基础层、建模规则层和用户指南层;分类标准由模式文件和链接库组成;实例文档根据信息的汇集程度分为条目(Item)、元组(Tuple)、组(Groups)三个不同层级。这样的分层结构将语义解释转化为对树形结构文档的解读问题,实现了“信息显示与信息内容相分离”、“信息内容与信息语法格式相分离”、“语法格式与语义规则相分离”、“语义规则与本体论相分离”。

(2)内置验证机制

XBRL技术带有内置的验证机制,每一层次的语言都需要在更上一层的元语言中实现语义解释。例如,在不知道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实例文档没有任何意义,用户无法从中提取所需的数据加以分析。因此,这种机制提升了信息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了信息处理中的错误。

(3)方便进行数据挖掘

由于采用了分层架构体系,XBRL为财务数据的挖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表现在:(1)XBRL可跨平台使用。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之间XBRL信息可以进行传输和交换。(2)具有数据追踪功能。XBRL可以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建立连接,追踪相关的信息线索,从上而下考察数据源头直至最底层数据。(3)支持快速搜索与定位。XBRL使用标签描述数据含义,在进行数据搜索时,无需以人工的方式找出网上的数据定义和格式然后逐一比较,而是根据标签语义进行定位,这样搜索引擎能够快速、准确找到用户所需的特定信息。

(三)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

随着XBRL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在财务方面的应用,一种新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逐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同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不同,XBRL网络财务报告通过给财务报告数据打上特定的标签,使报表中的数据成为“贴了条形码的商品”,使得计算机能够“读懂”财务报表,通过内置的验证机制,能够“分析”这些报表。如图1所示,企业财务人员采用适当的分类标准,通过运用XBRL转换器或XBRL适配器将财务数据以实例文档的形式储存。信息使用者需要提取财务报告时,通过基于分类标准的样式单来获取财务报告的内容。XBRL为企业在互联网上编制、储存、财务报告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使得各类报表信息用户使用的财务报告信息“数出一门”,减少数据采集的错误和降低采集成本,大大方便了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提高了财务信息检索的效率。

由于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XBRL网络财务报告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都积极投入到XBRL的研究中。SEC、FDIC、AICPA、CICA、IASB等国际组织均大力倡导发展应用XBRL技术的网络财务报告。

二、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实现模式

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实现有两个关键环节:报告生成环节、报告的报送环节。在这两个环节由于认知水平、技术成熟等方面的原因,又有不同的模式可供选择。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生成模式

任何一种新兴事物从出现到成熟必然要经历一段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新事物逐渐由认识――了解――接受――认可。XBRL网络财务报告也是如此,其生成模式必然经历过渡模式――转换生成,最终发展成为最终模式――直接生成。

1.转换生成模式

该模式由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各种财务报表,并以WORD、EXCEL、PDF等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在需要报送XBRL网络财务报表时,可以通过XBRL格式转换器进行转换,转换过程中会依照相应的分类标准的要求完成,最后形成XBRL实例文档。该模式属于XBRL报告生成的初级模式或叫过渡模式,适用于开展XBRL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即主要采用这种的生成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转换迅速、可自动完成,转换中一般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和出错。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该模式仅仅是将PDF等电子文档格式简单改写成XBRL格式,用户只能查询这些信息而无法追溯数据的最初来源,XBRL的技术优势无法真正体现;此外该模式有赖于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相应报表后才能进行转换,有一定的滞后性。

2.直接生成模式

该模式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嵌XBRL适配器,在进行财务信息处理过程时,系统直接按照XBRL技术规范及分类标准来完成报表数据的处理,并实时输出XBRL文档。具体的做法为,在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将财务数据提取和转换成XBRL的元数据,然后按照XBRL分类标准对财务报表信息数据进行标记,实时生成XBRL实例文档。该模式属于XBRL报告生成的理想模式或叫最终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XBRL应用的经验的高级阶段。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XBRL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互动,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信息,有利于对报表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利用。

(二)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报送模式

企业报送财务报告是为了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些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及一般社会公众。他们都有独特的信息需求以进行关于报告企业的决策,因此一套单一的财务报告很难满足如此众多的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使用XBRL技术之前,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报告需求者准备不同的报告。而XBRL的出现解决了多头报送的问题,企业只需要编制一个XBRL格式报告,不同报告需求者可以各取所需。而XBRL网络财务报告从报告企业到信息需求者传递,除了要解决报告的生成问题,还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报送模式。从国内外XBRL的实际应用来看,XBRL财务报告的报送模式有以下几种。

1.基于监管的报送模式

从应用经验来看,XBRL能够大大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与透明度,提升监管的效率。因此,XBRL的最大受益者和支持者是政府机构。无论是美国的FDIC、新加坡的ACRA还是国内的上交所,均或多或少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的XBRL财务报告的报送模式都是基于满足监管需求的报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监管机构严格控制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要求信息报送方使用统一的XBRL分类标准报送相关数据,并且数据集中于监管机构,以实现信息之间的可比性;由监管机构通过相关的软件予以验证,实时纠错以避免各种输入性风险及重复消耗人力成本。这种模式,限定了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元素,企业难以创建个性化的信息元素。

2.基于个性需求的报送模式

由于行业的不同、企业的不同,完全基于监管的XBRL财务报告报送模式,其分类标准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之间的适应水平较低。如果考虑到企业之间的个性化选择,则可以采用基于个性需求的报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企业自行制定相应的XBRL分类标准,并按照此分类标准报送XBRL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相关的XBRL数据存放于企业或网络。采用这样的报送模式,其分类标准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及企业商业活动之间的适应水平较高。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企业间的信息可比性较差,而且假如数据存放于企业可能增加企业的IT投资成本,存放于网络则将面临数据丢失等风险问题。

3.基于监管+适度个性需求的报送模式

单纯的出于监管、或者个性化需求的报送模式,都将面临一些难以回避的困难或问题。那么,最优的选择是将两种模式两者取长补短,既满足监管的需求、可比性的需要,有满足适度的个性化需求。在这种模式下,由监管机构确定一个基本的XBRL分类标准,每个行业根据行业的特性制定出相应的XBRL扩展标准;在报送XBRL财务报告时,要求同时采用基本分类标准和行业扩展标准;XBRL财务报告数据集中于监管机构。基本分类标准的使用,能够满足监管的需求及信息的可比性,而行业扩展标准的使用,则满足了一定的个性化信息元素需求。

三、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较早开展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主要的推动力量。2004年上交所就要求采用XBRL报送2004年一季度季报,中国成为第一个正式在资本市场中采用 XBRL 标准的国家。深交所在XBRL的应用研究方面与上交所几乎同时开展,在经历几年的试点摸索后,2009年初深交所推出了以 XBRL 标准化数据为基础的面向中小投资者的“XBRL 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投资者能够方便地进行上市公司年报的阅读、分析与下载。同年,上交所又进一步推出了全新的 XBRL标准平台系统。自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完成了 XBRL 年报的全面披露工作。

2010年10月1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这两套标准规定了 XBRL语言的基本要素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 XBRL 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和新起点。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自2011年1月1日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的我国部分公司、部分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事务所施行,鼓励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下一步将在建立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经验基础上,着手研究制定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通用分类标准,计划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在所有上市公司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大型国有企业内实现报送 XBRL 格式财务报告。

从应用实践上看,我国已经从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阶段转入系统建设阶段,XBRL 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就推广和运用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目前沪深两交易所XBRL项目实际上不统一,各自采用不同的标准形成两套系统。深交所的XBRL项目采用的是基于IFRS的技术架构,而上交所采用是基于USGAAP的架构,这两者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不尽相同。由于分类标准不统一,当两个不断庞大的数据库在并轨实施单一标准时,将花费巨额代价进行改造。

在报告结构方面,仍然是传统一维模式财务报告的简单翻译,全然不顾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表际联系,报表使用者无法从这种简单的XBRL报告中观察到会计数据的变化和过程,难以满足其决策需求。因此,尽管经历了多年的试点,实际上真正登陆XBRL项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利用的使用者寥寥无几。

在报送的模式方面,目前采用的是基于监管的模式,没有体现行业、企业的个性信息元素需求;报送方式上的采用的是定期报表转换报送,无法提供实时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在XBRL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无法用于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肖蕊,谭雅静.我国资本市场XBRL数据应用框架研究[N].证券市场导报,2010(10).

[2] 赵现明.XBRL财务报告标准研究――市场反应及扩散标准[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3] 王磊.基于财务视角的XBRL应用及推广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9.

[4] 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J].会计研究,2006(9):57.

数据通信报告范文3

银行缺乏代位监管职能,降低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改革试点下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取消了银行对贸易信贷协同监管的职能。即银行无需再进入监测系统进行相关贸易信贷的审核,通过银行版的监测系统也无法查询企业相关的报告信息,这既加剧银行办理收结汇业务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准确性。

由贸易融资引发的贸易信贷行为加大外汇局的监管难度。如企业因办理90天以上境外代付融资业务,而引发的企业超过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是否应报告尚待明确。因为境外代付行实际发生的付汇业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延期付汇业务。可见,由贸易融资业务引发的企业贸易信贷行为,必然会虚增部分贸易信贷数据,扰乱贸易信贷秩序。

贸易信贷未实行额度和期限管理,报告金额无上限,企业资金可自由进出。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采用额度和期限管理,致使企业资金可无限制地自由进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企业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收、延付报告;一旦形势出现逆转,企业又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付、延收报告。贸易信贷无期限约束助长了超长期贸易信贷的存在,容易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便利渠道,显然不利于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

未制定针对特殊行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不但显失扶优限劣原则,而且增加了外汇局监管工作量。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对如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等特殊行业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而将其等同于普通行业一并纳入总量核查管理。由于特殊行业的产品、时间周转以及金额等均具有特殊性,贸易信贷指标也常处于超标状态,导致外汇局频繁地对其进行非现场监测指标筛选和现场核查,影响外汇监管效率。同时,将特殊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进行管理,无法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贸易信贷需求。

缺乏有效的贸易信贷惩处机制,弱化了监管力度。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仅明确将报送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的企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对违反贸易信贷管理规定的各种情形,均未明确相关的处罚依据,也没有细化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基础数据质量的思路

为了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增强外汇局对贸易信贷监管的有效性,建议依托外汇金宏系统全面采集贸易信贷登记数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监测指标、综合监测指标和差额监测指标。通过额度管理、期限管理、特殊行业有针对性的管理等手段,结合原有的总量核查、分类管理、现场核查等措施,进行深度监测与多维度分析,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效率。

设想一: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一)具体方案。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贸易信贷数据的申报功能,实现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和贸易信贷报告同时生成。监测系统可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到全口径的贸易信贷数据,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工作效率。

(二)前提条件。修订现有贸易信贷管理制度,将企业向监测系统报送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改为与外汇金宏系统中采集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保持一致。

(三)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1.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的优势:

(1)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一是由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的内容与监测系统中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内容一致,数据导入监测系统后即可自动生成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取代了企业通过监测系统报送的贸易信贷报告和到外汇局的现场报告。二是将企业报告贸易信贷前移到国际收支申报时一并处理,企业只要在同一系统进行一次操作,即可同时完成收支申报和贸易信贷报告两项工作,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2)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目前贸易信贷管理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企业通过监测系统自主报告来实现,但如上所述,这一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贸易信贷非现场核查的有效性。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贸易信贷数据,借助银行在对企业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企业贸易信贷相关单证的审核,有助于克服由企业报告随意性所带来的数据不准确性和不完整性。同时,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贸易信贷数据,可在监测系统中自动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企业可在导入数据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核对、修改、删除、补漏等项事宜,进一步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

(3)可赋予贸易信贷管理更多的数据支持。鉴于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数据属于全口径数据,外汇局可监测到任意时间段的贸易信贷情况,因此外汇局可在更广的统计范围、更全面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高贸易信贷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如针对实际收汇与实际出口报关的时间差,可设定按期限统计外汇局可监测到的延期收款在30天、60天、90天、180天等的数据,便于外汇局准确掌握企业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规模结构等情况。

2.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带来的挑战。为了使现有国际收支申报系统涵盖贸易信贷的内容,便于贸易信贷数据的采集,必须在系统中增设相关统计功能,并相应带来国际收支申报内容、法规和各种要素凭证的修改。此外,全口径数据采集也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想二: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

(一)部分口径采集是指仍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进行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采集,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做法同设想一)

(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即银行在审核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时,必须审查企业提供的进出口报关单,要求进出口与实际收付款的时间差超过90天的A类企业或超过30天的B类、C类企业,必须提供监测系统打印的贸易信贷报告单。银行或企业如发现报告信息与实际收付款信息不符,企业必须对错误的贸易信贷报告内容进行调整、修改或删除。

(三)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的优缺点。从优点来看,一是与现行法规一致,不必改变现行系统的操作。二是强化银行的代位监管职能,提高企业延收延付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通过银行的审核可督促企业及时通过监测系统进行贸易信贷业务的报告,及时发现错误并督促企业进行修改。三是与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相比,双向核对制度从总体上可减轻银企双方工作量。从缺点来看,主要是平添了对企业进出口报关单的审核,即必须多审核企业在监测系统中录入的进出口报关号、金额和进出口日期的准确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系统贸易信贷监测统计预警功能。可按贸易信贷债权债务、期限、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境内区域分布、境外国家/地区、货物类别等设置统计指标,对指标异常变化及时预警,并且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指标监测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期限较长(1年以上)且余额较大(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频繁修改、删除、变更报告内容(特别是收付汇 时间、进出口时间)的,增加系统自动提示功能,防止企业通过自行报告随意删改数据,从而影响贸易信贷监测效率。

(二)对贸易信贷实行分类管理。要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前提下,建立贸易信贷交易主体分类管理机制。对不同类别企业办理贸易信贷业务采取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和激励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一是对A类企业只要求实行必要的贸易信贷报告及银行审核操作。二是对B类、C类企业则实行较为严格的贸易信贷管理措施,限定上述两类企业各项贸易信贷发生比例,同时禁止其办理一定期限以上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延期收汇和延期付汇业务。

(三)实行地区贸易信贷业务规模总量控制,制定防范贸易信贷资金异常流动风险应急预案。要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适度控制我国贸易信贷业务总体规模。对各地区按贸易信贷预收、预付、延收、延付比照年进出口总量设定一个平均比例,各地区、各企业有义务执行比例管理。当这个总体平均比例被突破时,由外汇局根据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情况,及时调整贸易信贷管理方式,并对贸易信贷监测指标阈值进行调整。当外汇收支净流入或净流出较为严重时,缩小债务类或债权类指标的监测阈值,增加B类、C类企业的数量,同时缩减B类、C类企业债权或债务类贸易信贷的比例及期限。

(四)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标志,对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进出口等特殊行业贸易信贷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建议在系统中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经外汇局审核同意,将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合同金额超过100万美元、进出口周期达1年以上的企业,纳入“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管理,不实施总量核查,由外汇局对其实施专项监测,其纳入特殊标识的期限与对应合同项目执行期限一致。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企业应如实向外汇局申报相关信息,如发现虚假、不实申报等违规情况,外汇局可取消其“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资格,并将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数据通信报告范文4

【关键词】 社会责任报告; 可靠性; 第三方审验;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F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047-05

一、引言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全球范围的重视,在政府、社会大众的压力以及企业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之下,许多上市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并付出了一定成本。但该信息是否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发挥其有用性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社会责任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可靠性和质量。国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Hammond and Miles(2004)认为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十分缺乏,他们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按照预先制定的报告要素特征进行编码,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实地访问,让专业质量评价机构、学者检查打分,得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结果发现,英国4个有代表性的信息质量评估组织构成的专业质量评价者对可靠性的定义比公司更严格;标杆和奖励机制是社会责任披露的重要驱动因素。Sillanp■(1998)提出,鉴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机会主义及欺骗行为的普遍存在,经过鉴证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有助于得到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提高信息可靠性。Davenport(1978)建议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报表像财务报表一样受到独立审计。通过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公司会知道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也会掌握如何编写,如何衡量以及哪些是合适的行为和活动指标,哪些不是合适的指标的规范。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就会具有较少的欺骗性,以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宋献中和龚明晓(2007),他们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信息质量特征的概念框架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了整体评价。此外大部分研究是采用指数法对报告披露状况进行评价,专门对可靠性进行研究的极少。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的研究难题。随着我国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自身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可靠性的说明及审验情况,并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水平。

二、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含义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G3)对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定义为:编制报告时使用的信息及各个步骤,其收集、记录、编排、分析及披露的方式应当可验证,并可确保信息的质量及实质性。其具体描述为:报告中的信息及数据,应当有内部控制或文件记录为依据,供编制者以外的个人复核。没有证据支持的绩效,不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除非其为重要信息,而报告应明确解释一切有关该等信息的疑问。有关证明报告决策过程的方式,应当使主要决定的依据(例如决定报告内容、边界、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过程)能够验证。在设计信息系统时,报告机构应预先考虑到系统能够验证,并作为外部审验过程的一个环节。

一份可靠的社会责任报告应当首先具备真实性,即报告内容和数据准确无误,一份错误的社会责任报告可能使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其次是所披露报告的中立性,一份报喜不报忧的社会责任信息报告难以让利益相关者信服其是公允无偏的;最后是可验证性,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分散性,验证社会责任报告的成本是较高的。目前,由利益相关者可信赖的独立的第三方进行验证是目前国际上解决可靠性问题的一个通行方法。

三、我国上市公司自身对报告可靠性的说明及第三方审验情况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取600家A股上市公司2010―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样本,为了使研究更有意义,在选取时倾向于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或是规模更大的公司,并且倾向于在报告中有对自身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说明的公司,这样能对相关说明情况研究得更为深入。

(一)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可靠性说明情况分析

GRI于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G3)明确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头醒目处需要说明企业保证报告信息可靠性的方法及措施。我国没有对企业此方面提出强制要求,所以相关说明情况参差不齐。本部分就企业自身对其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说明来粗略地评价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可靠性等级。因此提出假设:在我国相关规范没有强制要求对其自身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作出说明或是保证的情况下,企业如果能自愿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其信息的可靠性进行说明或是保证,那么他们的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要大于那些没有说明的公司。虽然企业自身对其可靠性的说明不能保证其报告信息是否真的具有可靠性,但鉴于我国衡量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方法与手段匮乏的现状,暂且认为,有可靠性说明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大于没有可靠性说明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详尽可靠性保证方法说明或由外部审验来保证其可靠性的报告的可靠性,大于只有一般可靠性说明的报告。

本文将600家样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说明分为四个层次,即优秀、良好、一般和没有。“优秀”的可靠性说明是既对报告的可靠性进行申明,又陈述了保证信息可靠性的方法和措施或可靠性的验证方法及结果。例如中国远洋既对企业自身保证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说明,又请外部第三方进行了信息可靠性方面的审验,同时对信息可靠性的持续改善进行了保证和申明。其具体表述如下“为保证报告可靠性,中国远洋创造性提出了建立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16步法并建立严谨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流程和沟通机制,运用18个评审和改进步骤,从指标数据收集、素材收集、报告框架、报告编写、报告初稿、报告修改、报告送审、内部审核、专家委员会审核、外部审核和相关方沟通全过程完成报告质量控制流程。”“中国远洋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审慎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将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靠性作为改进永恒的主题,不断完善。”“中国远洋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机制,通过系列的审核、审计、审验和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报告不断改进。”“良好”的可靠性说明为对报告的信息可靠性进行了说明,但缺少具体的保证方法及详细措施。例如中石油、中国中丝、中国人寿、北京银行等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开头或结尾处申明“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但缺乏具体的保证措施和方法。“一般”则是指社会责任报告中可靠性说明陈述不明确的企业。例如中国铝业的“报告使用数据来自公司正式文件和统计报告”或如神华集团的“本报告所引用2011年的数据为最终统计数,如与年报有差异以年报为准”等对其信息可靠性陈述模糊而不明确的说明。“没有可靠性说明”则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没有任何关于报告可靠性的说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可靠性说明差异很大。1.5%的企业为“优秀”;16.17%的企业为“良好”;28.17%的企业为“一般”;54.16%的企业则没有任何关于报告可靠性和编制依据的说明。

本文还统计了各组企业资产对数的平均数(见表1),结果显示,可靠性说明好的企业资产规模明显大于可靠性说明较差的企业。

(二)第三方审验情况分析

笔者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及鉴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表2可看出,本文选取的600家样本中有68家经第三方机构独立审验,仅占11.33%。14个社会责任报告审验机构包括一些国际认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协会等。

还有些企业有第三方专家的证言和评价,但本文对此类专家评价不做统计与分析,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们无法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发表意见。本文对第三方审验和鉴证报告是否包含对信息可靠性进行分析作了统计。具体统计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由于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审验服务不同,或是企业自身的原因,68家企业中只有29家对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在这29家企业中,第三方独立审验机构提供的服务也不尽相同。例如,挪威船级社(DNV)提供专门针对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审验服务,把可靠性分为四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合格,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各个生产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评估;必维国际则是对社会责任信息编制人员进行采访和监督,通过一系列标准流程得出社会责任报告是否具有可靠性,不划分可靠性的级别;普华永道、瑞士通用公证行(SGS)、毕马威华振、德勤、安永、立信、中瑞岳华则不单独对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作出评价,而是表述“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在任何重大方面不公允”。

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实际调研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从侧面调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以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为主,实际走访部分企业为辅的调研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巧妙地避开了诸如“你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是否具有可靠性”这样粗鲁直接并且无效用的问题,而是采用从侧面询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生产过程和原始出处是否可靠等问题,并且问题的设置参照了GRI指南第三版中的可靠性测量标准。

(一)问卷设计和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论文结构属于半结构式,介乎于结构式和开放式两者之间,问题包括两种类型: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正文的内容包括受试者的背景信息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调查,问卷题型包括是非题、多选题、主观开放型题等。问题主要根据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中关于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可靠性部分综合考虑,提炼分析出14个能够从侧面反映信息可靠性的问题,研究社会责任报告中信息生产的各个流程是否具有可靠性,具体的数值如何得来,由什么部门进行详细的统计并上报等。

为了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先随机选择20个样本对受试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与一些受试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然后请受试者帮助对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对预测的试卷进行了统计与基础分析,最后完成问卷的设计。在保证问卷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再用最终的问卷选择130个样本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部门或是负责人,所选择的公司均为我国A股上市公司,选择样本时更倾向于规模较大且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另外,还针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选择部分受试者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问卷回收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是在第三部分已收集的样本公司的基础上,采用电子邮件传送网上调查问卷链接(调查派和问卷星)、通过邮件发送电子版调查问卷与发放纸质问卷三种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59份,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总体回收率为38%,回收有效问卷所占比率符合标准。

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回收问卷中,75.44%的受试者为男性,其中年龄在30岁到50岁的为67.46%。受试者担任的职位情况为,48.09%为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部门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20.25%为社会责任编制小组,31.66%为企业负责对外的客服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其中,从统计数据中得出,规模较大、社会责任披露指数较高、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且有第三方审验或评价的企业问卷回收率明显高于那些规模较小、社会责任披露指数不高、不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且没有第三方审验或评价的公司,回收率达60.07%。(见表4)

2.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调查

是否设立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部门,由专门人员负责并且按时保质地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工作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影响,独立的编制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和可靠性的提高。在调研的企业当中有54%的企业没有专门设置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部门,约46%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部门。可见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付出足够的成本和人力在社会责任信息的编制和采集上,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例如中远洋这样的企业设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部门,此部门人员的主要职务就是收集信息、编制报告。别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以及保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一般会组成一个类似“编制报告委员会”的临时部门,这些成员的构成一般由公司各个部门的中层以上干部组成,即主要职务不是编制报告,而是各部门的内部事务,等到特定时期组成这样一个小组来负责当期的年度信息采集以及报告,这样就能保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因为小组中有各部门的管理者。

企业是否建立明确的社会责任信息组织管理体系对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收集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组织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采集、处理及报告的可靠性。在调研访谈的企业中,有88%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信息组织管理体系,且从调查问卷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可以看出,愿意透露其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企业少之又少。只有中国远洋为了保证其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提出了建立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16步法并建立严谨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流程和沟通机制,运用18个评审和改进步骤完成报告质量控制流程。中国远洋完善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体现在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指数达到0.84的高分。不过从调研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方面还是处于较低甚至是空白的水平。

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涵盖了部分预测数据,“预测”即意味着有不准确的可能性,所以研究报告预测数据也是研究报告是否准确可靠的一个关键部分。G3中规定,报告信息应足够准确和详尽,供利益相关方评估报告机构的绩效,保证其报告的可靠性。对经济、环境、社会主题及指标的预测可以不同方式说明,从定性回应到详细的定量衡量。确定可靠性的特征应因不同信息的性质及使用者而异,如定性信息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机构在适当的报告边界内展示信息的清晰度、详尽度及平衡度,而定量信息的可靠性还可能取决于收集、编排及分析数据所用的具体方法。报告应当达到何等程度的可靠性,部分取决于信息既定的用途。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企业当中有72%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含有预测数据,只有28%的社会责任报告不含预测性的数据。企业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难以计量,通常需要进行预测。鉴于此,笔者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调查企业如何保证其预测数据的可靠性。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对本问题的回答大部分采取了模糊的态度,如有的企业这样回答:“本公司的预测数据都是基于往年度的实际结果和专家的分析而得出的,具有可靠性”;有的企业则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回答:“预测数据的可靠性不便于准确评估”或是“本报告的预测数据都是基于公司内部正式文件和统计而得出的,对其可靠性无法给予确切保证”;还有许多企业对本开放性问题没有作答。从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预测数据的可靠性把握不大。

当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会遇到部分不太确定的信息和数据,但此部分数据G3中明确规定企业需要披露,所以编制人员在决定如何在报告中披露此项信息也是评估此报告是否具有可靠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G3中规定企业应该确保报告披露的信息可以验证,以确定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保证报告信息适当地应用了报告原则。报告中的信息及数据,应当有内部控制或文件记录为依据,供编制者以外的个人复核,保证其可靠性。没有证据支持的绩效,不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除非其为重要信息,而且报告应明确解释一切有关该等信息的疑问。因此,当编制人员在编制报告时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如果此信息是G3中强制要求披露的,那么应该尽量核实清楚以后再作披露;如果此信息不是G3中规定强制披露的,并且无法确定其可靠性,那么为了保证报告的可靠性,应该选择不给予披露;如果编制人员在不确定其报告中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时,选择大概披露或是臆测披露此部分信息,都会影响到报告的可靠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企业遇到不确定信息和数据时,只有14%的企业选择不披露该项信息,44%的企业选择大概披露该信息,而32%的企业选择核实清楚以后再披露,10%的企业选择其他方法。而G3指南中明确要求,除非此项信息非常重要,否则编制人员在遇到不确定信息时禁止披露。综上所述,只有14%的企业遵守了G3指南的要求。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自身的可靠性说明、报告的第三方审验情况,并运用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以及和企业相关人士访谈的方法,探究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水平。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水平有待提高。从企业自身来看,对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进行详尽说明、就报告的可靠性提供保证的企业不多,但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还是独立了社会责任报告,并且为保证其可靠性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从外部审验来看,600家样本公司中只有68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经第三方机构独立审验,与国际平均水平40%还有不小差距。从审验报告看,68家经第三方机构审验的报告中只有29家包含了信息可靠性方面的审验,可见我国社会责任报告审验中也很少涵盖可靠性的审验,一是由于信息可靠性难以鉴定;二是由于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方面付诸的成本还明显不够。最后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调研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巧妙地从信息采集和生产环节入手,探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从原始采集生产到最后登报披露的各个环节是否准确可靠。研究得出,信息的各个生产流程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可靠性水平无法保证即无法保证社会责任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投资者将越来越多地关注和使用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为其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以及提高社会责任的披露质量,最终得以提高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保罗B.W.米勒,保罗R.班森.高质量财务报告[M].阎达五,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钟宏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 刘骏.会计信息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37-43.

[5] 吴丹红,杨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体、质量和行为特征研究[J].会计之友,2014(29):19-13.

[6] 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7] 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13.

[8] 李多,吴永立.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J].会计之友,2014(33):46-49.

[9] Shameek Konar; Mark A.Cohen. Does the Market Valu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2): 281-289.

[10] Bowan,Edward H.Strategy,Annual Reports and Al-

数据通信报告范文5

一、XBRL技术框架

XBRL技术框架就是指导XBRL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依据XBRL国际组织的XBRL规范和我国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XBRL技术框架主要包括XBRL规范、XBRL分类标准、XBRL实例文档和样式表组成。整个技术框架采用自下而上的层次结构。

(一)XBRL规范(Specifications) XBRL规范是XBRL的核心和基础,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主要用于定义XBRL的各种专用术语,规范XBRL的文件格式和基本数据类型等语法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分类标准与实例文档等。我国XBRL系列国家标准与XBRL国际组织技术规范相适应,引入了维度、公式和版本规范,其中维度用于描述业务数据中常见的多维信息,便于进行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分析利用,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提供了可能。

(二)XBRL分类标准(Taxonomy) XBRL分类标准是XBRL为企业报告中的每个项目建立不同的标签,分类标准定义了各项目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等, 相当于一个行业商业信息交换的“词典”。分类标准是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国家、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每个分类标准都包含一个分类模式文件(XSD文件)和若干链接库文件(XML文件)。分类模式文件定义了分类标准所包含的元素及其类型方面的信息;链接库用来描述和组织各概念即元素间的关系。在最新版本的XBRL2.1规范中,所有关系被划分为五种类型:标签、参考、定义、计算和展示,并被组织成五个链接库,其中前两种链接库是资源型链接库,为元素提供附加信息,而后三种链接库则是关系型链接库,表达元素间的关系。

(三)XBRL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 XBRL实例文档是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制作的企业实际财务报告数据文件,主要包含财务报告中的标签和数据。XBRL 根据财务报告中标签与会计业务数据的对应,利用一些工具自动从会计业务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实例文档,实例文档中不含显示格式的信息。

(四)样式表(Style Sheets) 样式表用于定义财务报告时的显示项目和格式。由于实例文档不便于直接阅读,可以利用样式表对实例文档进行“格式化”处理,即可生成使用者想要的文件类型和格式。

二、XBRL技术与企业财务分析及诊断系统

(一)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概述 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为实现财务分析与财务诊断目标所使用的工具(硬件、软件)和方法、技术与步骤的综合体。它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诊断两个子系统,两者有密切的联系,财务诊断建立在财务分析基础之上,财务分析是财务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两者在实现的功能、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明显区别。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实现对企业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常用比率、趋势、结构、因素分析等方法,并通过报表、图文报告等直观、人性化的格式将分析结果展现给用户。财务诊断主要利用企业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来发现问题、找出风险点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诊断是通过自己构建财务诊断体系或借助外部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管理咨询机构来进行,主要经过数据收集、分析诊断、形成诊断报告三个阶段,诊断方式主要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

(二)传统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务分析比较机械、呆板,缺乏个性。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报表数据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方面对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公式化分析,比较机械。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或者针对企业特殊项目的个性化分析由于缺乏灵活的分析模型和工具而无法进行。二是财务分析缺乏广度与深度。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基于财务报告的分析,而传统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企业不会考虑需求者的要求,而且往往由于害怕广泛的信息披露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而采取比较保守或片面的信息披露策略,使得财务分析缺乏数据基础,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财务诊断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不完整、不规范。包括财务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料是财务诊断的依据,只有完整、准确、规范的数据资料,才能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但目前企业提交的数据资料可能来源于多个系统,出自多个部门,不仅数据格式多样,而且不完整、不规范,再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地域的延伸,财务分析与诊断面临的财务及业务数据越来越复杂,给整理、分析、诊断带来不便,有效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四是财务诊断方法与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企业财务诊断主要由财务人员、中介机构的会计师等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免会出现人为差错。同时由于技术落后,一些比较复杂的诊断模型无法建立和验证,无法做到对问题的深层次诊断和分析。

(三)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的优势分析 作为一种以XML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XBRL 继承了XML 所拥有的所有语言优势,如:XBRL具有良好属性的开放式技术构架;具有跨平台的优势,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XBRL文件无需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对同一份XBRL 实例文档,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可以生成多种企业报告;统一了数据定义和格式,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如PDF、WORD、HTML格式文件等。因此将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可以充分利用XBRL的技术优势,获取数据更加容易,数据来源更加丰富,数据规范且无须转换,使得财务分析与诊断能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层次的财务分析与诊断、决策中,同时XBRL规范数据便于进行多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更容易从深层次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设计出较佳的解决方案。

三、 基于XBRL技术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

(一)系统架构 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结合XBRL的技术特性和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将传统财务报告转换为XBRL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与诊断是从具有统一XBRL描述形式的数据中利用专门的工具或模型来完成财务分析与诊断。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二)系统功能说明 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主要包括XBRL财务报告转换、智能财务分析、个性化财务诊断等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信息流动和数据交换都是基于XBRL进行的。(1)XBRL财务报告转换。XBRL财务报告转换就是对企业传统财务报告经过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创建扩展分类标准、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生成XBRL财务报告等过程,最终根据不同的报告模板生成不同利益主体所需的XBRL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就是企业分析传统财务报告结构,从财务报告中提取报告信息,并梳理提炼成财务报告元素,然后与通用分类标准元素相匹配。创建扩展分类标准就是对于不能匹配映射的报告项目及关系或者企业需要进行更为全面详细的其他财务信息披露,需要根据《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以及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规则来创建扩展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创建扩展链接角色、创建元素、定义元素间关系等工作。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是企业基于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结合通用分类标准指南和创建的扩展分类标准,将财务数据与分类标准映射来编制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并对实例文档进行测试验证,以确保财务报告中的所有事实值已被正确地标记并包含在实例文档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生成XBRL财务报告就是根据财务报告模板和XSLT(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把实例文档中的数据转换为各具特色的财务报告或业务报告,以满足各利益主体对信息的需求。(2)智能化财务分析。智能化财务分析就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方位财务分析以及最佳分析评估模型的量化分析工具,XBRL应用主体可以根据其对信息的需求,从 XBRL实例文档中快速搜集和提取数据进行各种应用分析,实现灵活、高效、多维的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来满足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决策者等对企业智能财务分析与价值评估的需求,包括能提供更细致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分析、财务趋势分析、财务成果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资金、资本、资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决策的角度考虑,为企业股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主体提供对企业长期持续经营影响较大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报告,满足对企业投资价值的评估需求;能给企业内部管理层及时提供经营状况的数据和分析预测,为股东及其他投资主体提供风险分析和未来发展的预测分析等,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决策过程科学化、最优化、智能化。(3)个性化财务诊断。个性化财务诊断就是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关注点和具体财务风险点建立个性化诊断模型,利用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工具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进行揭示,并结合诊断人员职业判断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供企业选择、实施。由于XBRL财务报告已经对财务数据进行了特定的标签识别和分类,财务数据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和财务信息使用者之间实现了共享,能够方便地获取企业财务、非财务数据,及时和大量的数据调取更有利于财务诊断中对底层数据的挖掘,因此基于XBRL技术的财务诊断,能有效提高财务诊断的可靠性和质量,更好地发挥财务诊断的控制职能。

企业建立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与传统的财务分析与诊断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准确、高效、动态地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同时也为财务分析与诊断智能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随着XBRL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在XBRL 环境下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是财务分析与诊断发展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种模式还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即时财务分析与诊断,引入多维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财务分析与诊断的智能化等。

数据通信报告范文6

关键词:3C检测;计算机应用;无纸化办公

中图分类号: TG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57-2

1 检测报告电子化审批的现状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机关事业单位开始推行无纸化办公系统。无纸化办公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数字签名技术等,在提高办公的效率的同时,减少纸张消耗,实现节能减排,使得办公更为绿色环保。

部分认证机构已经不再要求各检测机构将出具的检测报告打印装订后邮寄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以电子版报告通过网络上传、审批的电子化流程,各检测机构通过电子报告上报客户端,将电子版报告打包上传后即可完成,简化了报告报送流程,降低了认证工作的工作强度。但是这也意味着各检测机构现有的纸质报告审批流程已经无法与这些认证机构的电子化流程对接,各检测机构的报告审批流程同样需要转为电子化。

2 报告电子化审批的流程设计

一个报告的电子化审批流程大致设计如下:

①基础报告文件,基础报告文件可以包含一些任务的基本信息,例如申请编号、报告编号、产品信息、厂商信息等。

②任务下达到检测工程师处,基础报告文件作为任务附件一并传递至检测工程师,工程师将基础报告文件下载至本地,依据检测情况填写检测数据、条款判定等内容,完成报告,然后将完成的报告上传系统,提交给审核工程师。

③审核工程师审核报告,不合格的报告退回给检测工程师,检测工程师修改后再次提交;合格的报告提交给授权签字人,授权签字人审批完毕后,转给任务管理员,完成电子签章手续后将格式转为PDF,之后通过报告上传客户端,将报告上传至CQC服务器,完成一个电子版报告的审批流程。

电子化审批流程的简单活动图如图一所示。

3 电子化审批流程的设计要点

各检测机构现在多已建立起基于B/S架构的任务信息管理系统或者类似的系统,报告的电子化审批程序可以以这些管理系统为基础,在其上增加相应的电子报告流转功能,在传递任务信息的同时,将电子版本的报告文件作为附件进行传递。

①流程记录

电子化审批流程取消了原有的流程卡,改为通过数据库记录详细的流程信息,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流程卡,记录的信息可以更加详细,由于操作记录数据均存放于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大大降低了被篡改、伪造的可能性,同时,系统自动完成记录过程,也避免了由于疏忽造成的遗漏现象。记录信息可以包括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操作人员等,甚至可以记录操作所使用的设备编号、IP地址等信息,可靠的保证了任务流程的可追溯性。通过管理系统的界面将这些记录在流程界面上显示出来,方便检测流程中的各个用户查询检测任务的进度和状态。

②身份验证

传统纸质报告的审批中,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均通过手写签名的方式完成身份验证,在电子化流程中,身份的验证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重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使用用户账号密码登录系统,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即可认为身份验证成功。账号/密码的方式原理很简单,也易于现,但是安全性较差,账号和密码容易被别人窃取导致身份被假冒,为了增强安全性,可以采用UKey等类似措施。

身份验证通过后,系统记录登录者的信息、所进行的操作,作为流程操作记录,根据流程规则将报告转入下一道流程。对于需要在报告中签名的人员例如检测工程师、审核工程师、授权签字人等,还需要将相应的签名图片放入报告中指定的位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可以采用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保证报告文件的真实性,但是对于阅读报告的用户来说,手写图片方式的电子签名无疑更加直观,因此通常仍然将签名扫描成图片放入报告的签名位置。

③部分报告内容的自动完成

报告的电子化还可以自动完成报告的部分内容,例如将申请编号、报告编号、申请人信息等固定的信息插入报告中,这一功能,可以利用书签完成,通过替换预先定义书签的方式插入信息的方式实现,任务下达时系统读取这些基础信息,替换报告模板中的相应书签,检测工程师核实信息即可。这样做避免了检测工程师由于疏忽导致的错误,可以降低了出错的概率,同时也节省了检测工程师的时间。

④报告的流转

报告的流转指的是报告在整个流程中一步一步传递的过程,通过任务的不同阶段标记来实现,对于后续人员有多种选择的情况,后续操作人员可以由当前步骤的人员指定,例如由任务管理人员指定检测工程师,将包含基础信息的报告传递给指定的检测工程,检测工程师完成报告后选择审核人员,将报告提交给对应人员进行审核、签发。

针对审核和签发,也可以采用不指定的具体人员的方式实现,简单地将报告标记为“待审核”或者“待签发”的状态,审核工程师和授权签字人根据各自的权限和分工,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需要审核或签发的报告进行审核和签发,这样可以避免指定人员临时缺席产生的问题。

4 检测报告电子化审批的优势

4.1 提高检测效率

在原有的纸质报告流程中,检测工程师完成检测后需要将报告打印为纸版,签字后送交审核工程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再送交授权签字人处签发后再送交任务管理员打包寄送报告。而检测、审核、签发人员通常并不在同一办公地点,报告送审需要在多个楼层甚至多个办公楼之间奔波,费时费力,遇到人员不在的情况,还要多次往返。报告的寄送通常采用快递的方式,同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样从报告完成到CQC收到报告,至少需要数天的时间,采用电子化审批,通过网络传递报告,各相关人员只要坐在电脑前面轻点鼠标,即可完成上述工作,流程时间可以缩短至1天甚至几个小时。

同时,电子化审批还可以解决人员不在的问题,纸质流程中,经常会遇到审核工程师或授权签字人及其补位人员出差不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只能等待他们回来,而电子化的流程基于网络,即使人员出差,通过网络仍然可以及时查看需要审核、签发的报告,完成审核、签发工作。而随着移动办公的日益流行,通过适当的客户端,甚至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工具都可以完成报告的审批工作,这无疑使得报告审批变得更加灵活和方便。

4.2 减少纸张用量,实现绿色环保

一份检测报告通常为十几页到几十页,打印两份或者三份,再加上流程卡、寄送记录、发放记录等需要保存的流程记录资料,一份报告常常需要用纸近百页甚至数百页,而采用电子化的审批,节约大量的纸张以及寄送报告的消耗,促进检测工作实现绿色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