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光伏高质量发展

光伏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关键词】光伏发电 微网控制 负荷波动 太阳能 光伏电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新能源发电已成为电力产业发展的趋势。近几年,通过对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及创新,光伏发电已成功应用于微网中。由于光伏发电对微网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分析光伏发电在微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光伏发电微网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对保证光伏发电在微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光伏发电技术概述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环保的能源产业发展已成为电力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光伏发电具有便捷、节能、无污染、环保等优点,光伏发电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能源的供给,是电力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因此,光伏发电在电力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

光伏发电技术在电网的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电网运行中,光伏发电技术容易影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同时,光伏发电的影响因素较多,诸如温度、光照强度等都会影响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和供电效率。

光伏发电技术在微网的应用中,通过电力电子接口接入,因此,在电力供给过程中存在负荷波动。由于负荷波动的影响,导致整个电力系统的电压和电频都会发生变化,最终影响供电量。因此,只有加强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电力输送的稳定,才能提高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

2 光伏发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光伏发电具有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并且光伏发电系统在发电过程中具有随机性和间断性的特点。通过采用光伏发电技术,能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中,光伏电池是能量转化的核心元件。

光伏电池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外界因素直接影响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太阳光照强度受阴雨天的影响较大,在光照强度变弱的情况下,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从而影响光伏电池的供电频率及电压。在光照强度变化较剧烈的条件下,光伏电池的发电功率的变化愈加频繁,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甚至电力系统会发生断电。与此同时,光伏发电供电频率和电压的变化会引起保护器的启动,造成电力系统中的电流谐波增加。

光伏电池属于逆变电源,所以光伏电池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无法保证供电频率和电压的稳定,因此,光伏发电技术容易影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供电质量。为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在光伏电池和微网中添加蓄电池,这样就可以利用光伏电池为蓄电池充电,当光伏电池受外界因素(光照强度)的影响时,蓄电池可为电力系统提供电能补偿,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

目前,光伏发电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应用中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机,但是该发电机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大,因此,在整个光伏发电系统中通过添加蓄电池,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 光伏发电微网控制策略分析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采用同步发电机能够有效的提高光伏发电微网的有效性。相比于大规模电网,微网的供电量非常小,采用分布式电源,而且设备简单,操作易行,易于控制。由于分布式发电机组的电容量低,在整个电网中需要多条分布式机组共同发电,才能满足电力系统的供电需求,但是电力系统中的发电机组的增多会提高整个系统操作的复杂性。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发电机组的能量源自对太阳光,安全环保,但是由于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促使光伏发电系统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不稳定,所以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差。同时,分布式电源电抗能力低,系统容易发生瘫痪。因此,可以对分布式电源进行改造,改造依据为同步发电机组的调频调压方法,因此,在整个光伏发电系统中,加入同步发电机的算法和相应的控制器,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输电稳定性。

光伏发电微网控制采用三相逆变电路,而三相逆变电路的设计主要是基于二阶机电暂态模型,因此,三相逆变电路不仅能够提高光伏发电转子特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模拟定子特性。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电流和电压互感器能够对系统中的电流和电压进行检测,同时,能对检测信息进行实时反馈,然后通过功频和励磁控制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相关参数进行纠正和调整,从而保证逆变器的平衡,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但是,在电力系统中,滤波器仅仅对高频率波段进行过滤,而对于基波无法进行处理。

因此,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不仅能保证电力系统电能输出的稳定,而且还能够有效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从而避免光伏发电对微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高微网供电的质量和其稳定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光伏技术和微网的快速发展,在光伏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分布式光伏电组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中,并将其进行推广和应用。

技术创新带动了光伏技术和微网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的应用范围和性能。但是,通过对光伏技术微电网的实际应用现状的分析,目前,光伏技术供电不稳定,而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光照强度、温度等)影响,干扰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从而制约了光伏技术的应用。因此,通过同步发电机组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能够稳定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将会被电力系统广泛的应用,只有这样,电力系统的供电量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电能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帆.光伏发电微网控制策略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02):85.

[2]金崇勇.光伏发电微网控制策略分析[J].企业导报,2016(12):64.

[3],殷梓恒.基于μ综合方法的光伏发电系统柔性并入微网的鲁棒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28):4847-4854.

光伏高质量发展范文2

【关键词】波动性;间歇性;节能降耗;光伏设备

所谓的光伏是指利用半导体电池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发电系统的简称。随着石油危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峻,作为一种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世界各国正在大力度的发展光伏产业,调节能源结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实践证明,光伏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利用节能降耗技术对光伏设备进行改进,有利于能源的高效利用,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光伏系统在运行中的问题

1.1光伏设备的温升效应

实践表明,当光伏设备的运行温度温度升高时,光伏器件的输出光强变弱,导致系统的开路电压大幅降低,致使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下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出现系统瘫痪,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光伏设备的热斑效应

在大规模光伏发电过程中,某组件会因遮挡而带负电压形成负载,并且随着热耗的增加这些组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形成局部热点,即热斑效应。这种效应能严重的破坏太阳电池,可能会导致光伏电池出现永久性的功率输出损失或者永久性的开路失效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永久性的短路甚至烧毁组件。

1.3光伏设备发电质量问题

由于光伏具有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在发电过程中容易产生谐波和三相电流不平衡等问题,造成电网电压波动和闪变。因此,光伏设备的发电质量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导致能源难以有效收到利用。

1.4光伏电网的接纳性问题

大规模光伏发电在输送并网过程中会对整体电网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出力能够导致电网的电压波动,而无旋转惯量的电流源的接入使得电网稳定性降低。因此,只有增强电网和光伏电站的相互适应性,才能够提高光伏发电的有效利用。

2 节能降耗技术对光伏设备优化

节能降耗技术是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达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显著减少运营成本的技术。针对光伏发电在生产中的问题,通过可行性分析研究,利用节能降耗技术对光伏设备及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光伏系统的能源输出率及利用率。

2.1 跟踪太阳能最大功率点,提高输出效率

在光伏发电应用领域中,提高光伏设备的输出功率对能源的有效利用起基础性作用。通过研究光伏电池对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关系,找出光伏设备的最大功率输出工作点,能够行之有效的让光伏设备在供电系统中充分发挥光电转换的性能。因此,在光伏设备运行时,通过统计计算,实时控制光伏设备的工作点,能够获得系统最大的功率输出,提高光伏设备的发电效果。

2.2 提高光伏设备的置信容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

光伏发电出力与电网负荷之间的相关性,是影响光伏发电置信容量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通过调整光伏设备的列阵角度,能够增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通过调节多个光伏电站地理位置上的布置,可以改善光伏设备总出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波动特性,如经过调查分析,合理选择站址、阵列的朝向和倾角等,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光伏发电总出力与电网负荷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光伏发电的置信容量。研究表明,通过将光伏设备所发的电能储存于其他储能装置中,也能够起到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2.3 优化调度模式,降低综合线损耗

由于光伏电源的功率间歇性和随机性特点, 在大规模接入地区电网前, 电网公司对该地区电网的结构设计、运行调度方式、无功补偿措施以及电能质量等进行可行性分析,采取妥善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合理调度,才能起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对于电力的输送来说,在传输过程中线路的电损耗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城市电网的合理规划,综合考虑近、远期地区负荷密度、节能降损和区外电源的受电通道等情况, 从各个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建设高压配电网,采取中压配电网延伸,压缩低压配电网范围, 多布点, 近距离供电,采用低消耗、低噪音设备等,可明显减少线损, 提高电压质量,增强光伏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2.4 利用高性能转换技术,增强光伏能量的转化率

多变换器系统重点关注其协调运行与集群特性,通过变换器的统一控制来减小相互之间的不利影响,并利用系统控制方案实现变换器集群的统一协作,从而完成功率调节、低电压穿越、孤岛检测、与电网的通信、机组投切与优化运行等功能。同时,通过对各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开关器件和开关频率、控制算法和死区,以及辅助电源和散热等方面进行改善,能够实现光伏设备的高效运行。如某光伏电站采用三电平逆变技术实现了高开关频率下的低开关损耗。而对于光伏电能质量问题,通过采取适当的滤波拓扑结构、合理设计电感和电容参数、控制算法、脉宽调制驱动方式等手段能够保障谐波含量的质量。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利用高性能转换技术,能够有效的增强光伏系统分的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电能的应用效果。

3 结束语

目前,光伏产业正在蓬勃的发展,针对其在发电领域应用中的问题,通过对光伏设备的合理分布及改进,能够达到提高光伏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运营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成刚,曹基华,林一,张华.电力节能降耗技术措施分析.中国电力,2007, 40:46-48.

光伏高质量发展范文3

关键词:教学内容 光伏发电技术 软实力 硬实力

随着产业的发展,光伏产业从盲目的井喷式逐渐转变为了理智的良性发展。目前中国高校设置的光伏技术专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进入状态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光伏企业的人才岗位需求,探讨了应如何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才能满足岗位需要。

一、光伏企业就业岗位分析调查以及现状分析

中国的光伏产业中,电池产品主要涉及两种: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其中晶硅电池(主要为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占光伏产业80%的产能,这主要是由于晶硅技术成熟、效率较高、成本控制较低等因素所致。薄膜电池(非晶硅、CIGS)产能较低,主要是由于制备工艺复杂、设备价格昂贵、电池效率较低等因素所致。巨大的光伏产业需要不同的人才,下面根据河北省的光伏企业,如保定英利、河北晶澳等分析光伏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校光伏技术专业起步晚,专业设置滞后,其中最早开设太阳能专业的也是在2007年以后(江西新余学院)①。先前光伏产业的人才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半导体等相关行业转型光伏的人员。

2.校企合作专门培养的职业技术人员②。

3.国内高校从相关专业转型的研究型人才,转型的专业也都为物理、材料等相关学科。

4.海归光伏专家和高端人才。此类人聚集在企业的高端管理层或具有很高的技术职称。

即使如此,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流动性非常强;光伏技术专业培养滞后性;技术以及管理运营高端人才缺失。

以河北晶澳和保定英利两企业为例,其中宁晋以及保定、衡水等地为其主要生产基地。根据企业地域的发展规划部署,两公司主要运营电池、中游产业链。在两家企业中主要涉及以下岗位需求:工艺、设备、研发、质量质检、品质、采购等。如此多的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极为迫切。

现如今光伏企业人才选择的范围专业主要涉及材料、物理、机械、电子、光伏、新能源、电气、化学等,范围领域广,人才选择也十分广泛。故此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可以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凸显专业设置的优势,同时提高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选”意向。

二、对高校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以光伏企业所需的系统工程师为例,论述如何根据现有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光伏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2014年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总的光伏组件装机容量为14G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为8GW,地面光伏电站为6GW。如此巨大的产业规模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从企业招聘岗位来分析,最近几年光伏企业招聘的人才多集中在光伏系统工程师上,如何根据企业的需要来改进教学内容,主要阐述如下。

1.结合不同专业的力量,提升光伏技术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光伏技术专业是应对光伏产业发展而生,在诸多领域需要学习的知识有很多,现有的学制时间不可能开设所有的专业课程。根据地域的需求进行光伏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可更好地突显光伏技术专业设置的优势。可以采取专业之间互通有无的方法,来整合整个学院的师资力量,提升光伏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要对本专业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让他们多参加实践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2.提高公共课程要求,抓好基础知识传授。根据光伏系统工程师以及更高级别的工程师的要求,对所需人才计算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将C语言改为实用性强的制图软件,可开设Auto-CAD,PRO-E等二维、三维的制图软件,同时加大了对英语知识的要求(尤其是专业英语),扎实的英语功底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际产品的认识。

3.拓宽专业课程领域,增强学生的硬实力。现有的光伏技术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半导体原理、光伏电池原理、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等课程,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范围较宽,但重复内容较多。在将光伏技术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后,传统的课程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根据光伏系统课程的性质,我们要结合电力、电子等专业的课程构建来完善光伏技术专业课程,除了要开设常规的光伏发电系统课程外,还要开设逆变技术、并网技术等课程来加强学生对电网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开设电气控制技术、电气工程设计等课程来加强学生对电气器件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光伏系统知识的实践性高,在开设课程后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次数,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

(1)校企联合,加强产学研的合作。通过联系相关的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让学生对光伏系统的组成以及安装、设计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

(2)学校构建自己的实习基地。通过购买所需的光伏系统器件,来搭建属于自己的光伏系统实训场所。限于场地以及资金因素,学校可以进行部分改进,以降低器件的选购标准,提高器件的耐用性和系统的完整性,提高学生对系统构建的全面认识。

4.介绍光伏系统的政策法规,提升软实力。随着近两年国家在光伏产业发展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国内市场急剧膨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家在光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法规逐渐完善,从“金太阳”到现在的FIT政策,国家政策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制度也越来越完善。通过政策与动态的讲解,我们既能把握最新动态,及时进行专业设计方面的调整,又能让学生避免在光伏系统申请时出现政策法规方面的常识性错误。

三、总结

本文通过保定英利和河北晶澳两家企业的人才需求,对现有的光伏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改革要求。专业的设置要集中教学优势,提升公共课程的教学比例,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范围,同时介绍现有的政策法规,以便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软硬实力。

注释:

①廖卫兵,罗双根,孔青荣,熊明辉.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关于太阳能光伏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8(13):3.

②江民华,陈裕先,廖卫兵,熊明辉,李雪竹.光伏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新余学院学报,2011(12):1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就业岗位的调查分析,践行光伏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号:13041334);衡水学院2013年度“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一般课题(编号:2013050)。

光伏高质量发展范文4

程中,仍然有很多发电企业采取了传统方法,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而且也无法充分满足光伏发电工程的建设需求。基于此,文章围绕光伏发电工程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光伏发电工程;技术分析;项目管理

1光伏发电概述

1.1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在科技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光伏发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人员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对管理目标也要进行明确并落实,同时对项目活动,管理人员也需要结合项目的特点,从而对其进行合理掌控。在开展光伏发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对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其经济性、可行性等进行确定。对工程的设计工作,管理人员也要严格对其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合理开展工程策划工作,对工程的整个工作环节,不论是设计阶段,还是运行阶段,管理人员都要将管理工作做好,同时对该工作

,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对光伏发电工程而言,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其不但可以提高信息的流通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避免相应的问题出现。除此之外,要想将管理责任进行落实和明确、要想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提高,管理部门就必须以身作则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项目的质量要进行相应的保证,通过采用合理对策从而提高项目的收益,也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我国光伏发电工程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1]。

1.2光伏发电产业的特点

对传统的光伏发电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而言,其主要以监督工作以及咨询工作为主,同时为了满足业主的使用需求,光伏发电工程从设计工作开始,一直到竣工之后,施工的进度以及资金都由施工单位以及业主掌控。而与传统的光伏发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不同,项目管

理其是以监督管理工作为主,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如果管理方式出现不统一的情况,那么监督管理权限便会被限制,这也会使得监督管理工作变得被动。然而在工程建设期间,通过进行项目全过程的管理,项目工程师便可以根据项目的相关情况,从而对整个光伏发电

工程施工进行全面掌控,这样不但可以将被动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同时还可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充分满足工程的生产需求。除此之外,与工程的咨询模式相同,其都是通过承包方式经营的,在此期间,两种方式都需要根据积累的管理经验,从而将服务的质

量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高。光伏发电工程在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以管理服务理念为主,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要将其进行大力推广。此外,通过光伏发电工程的建设现状可以发现项目管理工作具有很多特点,其中就包括整体的集成化以及管理的集成化等。以整体

集成化特点为例,其实际上便是通过优化管理方案,完善细节管理,从而避免外界因素对工作产生相应的影响,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再结合管理人员所积累的管理经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2光伏发电工程的技术

2.1工作原理

光伏发电实际上是遵循光伏效应原理进行工作的。光伏效应指的是半导体在光照的作用下,从而产生相应的电动势能。对硅体而言,其电子的个数与空穴的个数是一致的,且在正常状况下,P区与N区的电能是呈现中性的,但是如果硅板受到光照的作用,硅体便会受到温

度的影响,从而导致硅体中的电子和空穴出现两极化,这样硅板的两端便会出现一定的电势差,而当其处于通路状态下,电子出现定向移动,其也会有电压和电流产生。

2.2形成

光伏发电是通过光伏效应作用于太阳能组件,从而使其产生相应的直流电,而在其经过控制器时可以得到相应的处理,再经过逆变器,其便可以以交流电的形式为人们提供电能,供人们使用。在此期间,控制器以及逆变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控制器而言,其可以

实现过载保护、过充等作用,且对太阳能部件其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对逆变器而言,其主要作用便是实现交流电与直流电之间的转换。此外,光伏发电其又有并网发电以及离网发电之分,对离网发电而言,其目的是将剩余的电量储存到蓄电池中,而并网发电,其是为

了将剩余的电量传入到电网内[2]。

2.3并网系统

光伏并网是通过使直流电经过逆变器处理,从而转换成与电网的幅值以及电压频率等一致的交流电,再将其传入到电网中进行能量输送。光伏并网具有很大的优势,由于光伏矩阵会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从而不会产生相应的电能,而在阴雨天气环境下,光伏并网可以将电

网内的电能输送给负载,这样便不会影响负载的正常使用。当其处于光照的环境下,其又可将剩余的电量全都传入到电网之中,进行电量的储存。对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而言,其可分为可调度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以及不可调度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二者所具备的功能也各

不相同。对可调度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而言,其不但可以使经过逆变器处理所转换出来的交流电流输入电网,还可以作为蓄电池保证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不会断电,能一直正常地进行工作。而对不可调度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而言,在经过逆变器处理,其可以转换与电网频

率、相位相同的交流电,在光照的强烈作用下,太阳能电池板会产生大量电能,当产生的电能要比负载使用的电能多时,剩余的电能便会直接传入公共电网,这样在阴雨天气或者没有阳光的环境下,电网也可向负载进行电能的输送,以保证负载正常工作。

3项目管理

3.1保证工程策划的质量

在工程策划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对项目投资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其可行性及可靠性也要进行重点考虑。其次,对投资原因及影响因素也要进行了解,对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也要进行确定,同时还要将管理工作的策划方案进行制定和优化。除此之外,对光伏发电

的地理位置,工作人员也要做好相应的申请工作,从而将位置进行确定。再者,光伏发电工程其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咨询费用一般都极高,对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可以明确咨询公司,以便可以对工程项目进行更好的管理。

3.2对工程设计进行严格管理

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报告,保证报告的可行性。与此同时,要保证光伏发电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在对工程进行设计期间,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发电站的实际情况,从而大力开展招标工作,以此对项目管理质

量进行保证。此外,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尤其是在安全方面,管理人员必须将消防安全的管理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安全问题出现,而光伏发电工程也可更顺利的进行建设。

3.3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在开展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工程项目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从而对工程资金进行严格管理,对工程的建设进度也要合理掌控,只有将管理工作在光伏发电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落实,才能避免相

应问题的出现,而工程项目也可以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实施。在此期间,管理人员需要对项目设计范围以及招标范围进行明确,只有这样,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与此同时,管理人员也要根据项目工程合同,从而对施工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只有

这样,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工程量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3-4]。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得到了完善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利用光伏发电,其不但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在光伏发电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式及理念,只

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光伏发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外界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明确管理工作的标准,充分发挥光伏发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康.光伏发电工程的技术分析与项目管理研究[J].百科论坛,2018(21):504.

[2]谢凯.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管理初探[J].通讯世界,2017(2):140-141.

光伏高质量发展范文5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江西光伏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研究光伏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基地、行业协会、企业四者互动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紧密结合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树立教育、生产和多方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观,推行适合校企共赢就业创业运行管理体制。

一、光伏专业高职人才模式培养的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界一直广泛关注的问题,虽然诸多学者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仍有不同的见解,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体系,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差别。针对目前光伏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结合产业的需求,提出了光伏产业模块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依据“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主体模式,光伏专业高职人才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模块、岗位能力模块、专业知识模块、个性拓展模块的四个模块课程体系。职业素质模块:主要提供学生发展的文化基础和通用技术。岗位能力模块:面向学生的第一岗位,以实际应用为主.与就业岗位相对应的能力培养。专业知识模块:面向学生的第二岗位.以工作领域必需的知识为主线.有助于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岗位迁移的能力培养。个性拓展模块: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体现个性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四进阶式”培养方案体系结构

光伏专业高职人才模块化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依据“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主体模式,结合模块化人才的培养方式,将本方案划分为四个阶段:

技术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学生通过职业素质模块的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通过职业素质模块各门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依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完成光伏材料加工工艺、光伏电池板的封装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工程等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针对就业方向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并结合行业职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获得维修电工、焊工等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定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完成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型过程,同时,在专业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引导,以加强学生的全面能力,扩大就业范围。

拓展能力培养阶段:开拓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体现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发明创造。

三、混编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企双方互派技术人员和教师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共同承担学历教育和员工培训的教学工作。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融合互补,形成专任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提升的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企业指派专业技术骨干在教学过程中承担部分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以及在企业实训基地内进行的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学校指派授课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生产实际锻炼,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建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光伏组件的制造、光伏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等方面课程的需求,校内实训基地力求达到实训生产模拟训练的要求,同时,又可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所学知识。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建立,探索“厂中校”校外实训模式。顶岗实训的教学工作由企业技术工程师承担。校外实训基地要覆盖光伏专业主要岗位,并制定完整的校外实训规范方法,对校外实训给予保障。同时,建立综合评价系统,以保障在“厂中校”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服务和技术服务的质量真正落到实处课程及资源库建设。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考核体系

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依据的传统做法,研究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建立以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等方式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学生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实习期间,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同时参与学生的指导,以企业的专家和学校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作为评委评定实习、实训课程的总评。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能力的训练、知识学习与拓展、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六、结束语

光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同类高职院校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光伏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如何应对产业变化对就业的影响,这些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做的还很多。因此,光伏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我们长期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学东,邵理堂,孟春站,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利用方向)人才培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45-47.

[2] 田拥军,罗先进,文其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时空,2011(5):46-47.

光伏高质量发展范文6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为此,近期应研究制定用户侧低压端光伏系统的发电上网和电量监控技术规程,制定颁布针对工商业和居民的“净用电量计费”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和上网电价的招标办法等。在中期(2015年左右),随着经验和成本数据的积累再引入建立“控制总量规模的固定电价制度”,为在2020年后全面实施固定电价制度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