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技术范例6篇

可持续农业技术

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1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正在迅猛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产量、改进品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等,这些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希望。

1 生物技术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1.1 推进良种选育,改善作物品质

生物技术可以推进良种选育、改善作物品质,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保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提升农作物蛋白质、氨基酸、油脂、淀粉含量具有较大的优势。

1.2 提高作物抗性,推行生物防治

可以提高农作物抗性,使有益的基因资源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比如在抗虫育种、抗病基因工程、抗逆育种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在生物防治、抗虫草剂、抗重金属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1.3 繁殖有用物种,保护稀有物种

利用生物技术在保存创新种质解决资源枯竭,保存原有物种以及利用现有物种创造出新的种质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细胞核多次移植技术,可以生产出许多在遗传上完全相同的生物。

1.4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循环

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人们有效地降解或除去水中的有害物质,完成污水的生物净化和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而且利用可以积累重金属的转基因植物使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得到改良。

1.5 合成新型生物材料

生物技术已发展到了分子水平,打破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界限。比如,人们用转基因植物来生产塑料,通过使用价格便宜的糖类来降低塑料,不再依赖煤和石油作原料,解决了矿物能源消耗和污染问题。

未来的农业将会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转基因技术不断成熟,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基因工程疫苗技术成为畜禽重大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生物农药、肥料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生物修复技术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农业生物质能将会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技术。

2 生物技术的劣势和不足

2.1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2.2 经济利益纠纷不断升级

从当前来看,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他们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和产品而获得利润,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2.3 给人类带来的困扰和危害

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基因污染、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和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等产生潜在风险。转基因生物作为食品进入人体,很可能出现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它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性。转入食品中的生长激素类基因可能对人体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影响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表现和监测出来。转基因微生物可能与其他生物交换遗传物质,产生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强有害生物的危害性,以致引起疾病的流行。

2.4 生物技术引发的环境问题

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但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是物种灭绝。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生产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如,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2.5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转基因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引发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等问题。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田间种植的潜在危险性决定于被改善作物的农艺性状种类、所使用的除草剂的种类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为此,先进国家也曾引起过尖锐的争论,说法不一。

3 如何利用和完善农业生物技术

3.1 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引导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是一个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的整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全面整合政府资源,制定产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宏观引导,紧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潮流,从政策上主导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综合实施,并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对外交流。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法规

不断完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市场的法制建设,健全农业生物技术专利制度,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准,坚持用有效的法规制度来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立法保护我国种质资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实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审制度,规范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秩序,确立转基因农产品标识制度。防范和治理外来生物入侵所造成的生物灾难和损失,建立和完善外来生物疫病预警预报与应急反应系统。

3.3 积极构建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模式

加快建立农业生物技术的公共平台,着力解决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个性关键技术。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农业生物科研机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农业生物产业要求和符合农业生物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出更多划时代的拥有自主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品牌。同时,在运行模式上,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的现象,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发展速度,尽可能的实现对全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发展。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技术评价机制

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对政策环境非常敏感,直接影响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的进程。应积极建立权威的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机构或基地,构建相关转基因产品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组织相关的科研单位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建立相关的重点实验室,把生物技术安全纳入到国家战略,为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过程研究把握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兼顾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知识等特点,从产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的转化产出能力、创新政策支撑力等几方面构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的评价机制。

3.5 加强技术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农业生物技术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加以调整。对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需要法律加以防治。解决农业生物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看到它的眼前的正、负效应,又要看到它长远的正、负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是消除错误观念的前提,是克服科学运用中副作用的根本所在。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它的创新发展正在孕育新的科技革命,承载了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正在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现代生物产业蓬勃发展。在这场新的科技革命中,把握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发展,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也是保障农业安全的迫切需求。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必将成为维护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参考文献

[1] 高毅,邱平.保护与管制并举的农业生物技术立法[J].科技与经济,2008(1).

[2] 李铁军,李德.发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2010(1).

[3] 沙宏.生物技术两面性的哲学认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 李瑞国.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

[5] 张国斌,周万祥.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现代园艺,2008(11).

[6] 马春艳,马强.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7] 朱文涛,郭键.关于生物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论坛,2010(4).

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历史进入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实质是强调把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保护性耕作(俗称:懒汉种田法)是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它的核心技术和价值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的目的。特别是它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降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沙尘暴的社会性、公益,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先进性和广泛性。

一、清原农业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1.土地问题历来是困扰人类经济与上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必须保持大量的耕地来生产足够数量的农业产品,以满足众多人口的食物需要;清原全县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23万,由于我们农村人口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期内,土地经营收入仍会是清原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城市化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使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下降。

2.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水土流失是地表覆盖的土壤,在水力、风力、重力以及其它侵蚀力作用下发生的移动。清原全境地势具有东南高、西北低、中部起伏不平的地形特点,海拔高的1100.1米、低的136.2米。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其中:旱田44.8万亩,水田12万亩,人均2.47亩,山坡及沟壑面积较大的区域,特别是1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大,加之7月―9月降水集中,一遇到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既跑了水又失了肥,造成土壤特性的全面退化,有几质含量、全氮含量严重缺乏,其结果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乡镇广泛开荒,广种博收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偏离农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远。

3.土壤污染使有害物质进入人类食物链

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地,从而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质量退化的现象。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资来源和发生途径最主要有:有些企业管理粗放,废气、废渣胡乱排放,局部区域生态上失衡;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了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团粒结构发生变化,土地板结,生产能力下降,有的还会通过土壤及植物吸收,使有害物质进入与人类的食物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清原县实施的应用效果

在新世纪之初,清原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最佳选择。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清原有限的耕地。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各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保证免耕播种质量,将会在清原县起到良好效果。

1.保水

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还可以大量的减少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2.保土

防止减少暴雨径流冲刷地表土壤流失;减少刮风形成的土壤有机物微粒的损失。

3.保肥(培肥地力)

减少土壤流失造成的地表肥力流失和刮风形成的地表肥损失;覆盖在地表的秸秆腐烂后变成很好的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

4.保护生态环境

免耕秸秆覆盖可以利用根茬固土,减少翻耕引起的沙尘微粒扬起,更可以避免焚烧秸秆,减少烟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据国家环保方面测定,沙尘的34%来自的农田。

5.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增效

保护性耕作每年可以减少翻耕2―3次,可减少耙耱 保墒2―3次,共减少投入50―80元,更由于土壤水分的增加,减少了秸秆的拉运和有机肥的拉运等费用,且秸秆腐烂后可转化成有机肥料,粮食产量得到了增加,效益因而也就增加。

清原县是典型的山区县,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频繁发生水灾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制约因素。而这些发展农业的不利因素,通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能得到很的解决。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战略思考

1.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

保护性耕作是当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它的核心技术就是取消传统铧式犁耕翻(如英额门镇林英清研制的保护性耕作播种施肥镐,进行免耕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实现秸秆残茬覆盖30%以上。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可逐步消除水土流失、化学肥料带来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污染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它是实现清原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节本增效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保水、保土、保肥、作用可以说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推广此项技术是利国利民、利于子孙后代的大事。

2.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战略举措

近几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成功,为清原县山区农机发展找到了捷径,从根本上解决浑、清、柴、柳四条河流的水质清澈,保证下游城市人民用水问题,使农业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但是,要大面积推广此项技术,还须解决许多制约因素。

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3

关键词:科技悖论;SAKD选择;甘肃问题;对策建议

1

科技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悖论及其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1.1

科技进步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的悖论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技术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基础上在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工艺的总和,是关于如何把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历史力量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正面效应;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正如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形象地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科学技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悖论正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大范围地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所产生“双刃剑”作用的具体体现。而且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其“双刃剑”的作用亦愈加突出。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创造了奇迹,使得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具有了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特点,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另一方面,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这种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证明,人类必须在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同时,树立整体思维观,正确处理农业、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才能扭转和排除这些非持续性因素的影响,不断探索农业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1.2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种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的展开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mre--SA)概念的提出及前期探索阶段。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Spring)与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出版的名著《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推进西方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于1985年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模式。

二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或称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概念的提出阶段。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简称SARD)的概念,把持续农业(SAD)和农村发展(SRD)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年9月,联合国总部正式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fWodd SustainableAgriculture Association,简称WSAAl,这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普遍形成和深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与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写入议程的第14章,从而使可持续农业从一种战略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具体的实践。1997年6月,在德国的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会议通过的“布朗瑞格宣言”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发展。2002年8月,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指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与能源等五个方面。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中国,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l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现代科技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可以迅速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罗马俱乐部所提倡的零增长,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甘肃当前的农业与农村而言,所谓发展,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保护资源环境、解决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新的替代性,能源的发现可以解决甘肃农业发展中面临部分资源有限性的问题。人类的需要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来满足,但生产过程必然包含限制性的因素,如资源、能源、以及科技本身等,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可以通过无土栽培与能源替代等方式解决资源稀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问题。例如在甘肃,降水不足是影响甘肃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只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才能解决问题。

三是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甘肃农村经济运行更加科学合理。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在广大农村至今还延用着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以粗放化的经营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渗透,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中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农村经济运行方式将会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转变。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有效地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

四是科技进步是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当前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化学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日益凸现出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是维系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生产生活的水资源基础,但近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平均每年递减流量达1.11×107m3,黑河流域下游平均年减少流量1.24×107m3,三大流域下游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水退沙进、沙进人退的生态危机。要解决此类环境问题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如卫星遥感技术等的发展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环境监测、培养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

3 农业科技在推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资源不足,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截至2002年,在甘肃全省科技活动机构中,农业科技活动机构共有81个,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309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1666人,共有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8484万元。

3.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在甘肃农业发展中,这种“瓶颈”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种子科学方面,缺乏有关种子的品种及自交系纯度、萌芽质量、外形分类和分级等的研究,与“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耕作技术方面,引种套种、少耕免耕,杂播轮作等耕作技术尚不能结合当地客观实际,推广起来有很大难度;在灌溉技术方面,水利用率极低,保水剂蓄水剂研究刚刚起步,旱作农业(即雨养农业,年降水250~500毫米,且无灌溉)是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景观;在施肥技术方面,化学肥料复合程度较低,有害成分残留量高,有机肥的施用越来越少;在农产品储运方面,保鲜加工技术落后、产业连接附加值低。

3.3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而绝大多数科技研发机构又不在农村,更不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依托成长起来的农民自组织结构体系,所以,农业科研机构“学在官府”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推广是联系生产与研发环节的重要桥梁。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就重点而言,用于把新知识带给个体农户的支出也许是任何一个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所能做出的生产率最高的投资。”从甘肃的实际来看,目前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1999年甘肃省共有农业科技人员17947人,只占同期农村人口总数2021.14万人的0.89%,而且这部分农业科技人员中一半以上根在城市,与农户没有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的约束,异化现象比较严重,靠科技垄断向农民谋求暴利,而真正的农民科技人员却很少。因此,农业科技的扩散速度很慢,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有限。甘肃省在“八五”期间共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3250项,其中有586项分别获得部级和省级奖励,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广转化率仅38%。

3.4农业科技体制存在弊端。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农业科技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全省农业科技“存在‘一差两低三不足’(即农业科研装备水平差;科研投入低、科技人员收入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科技储备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体制、机制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等问题。”因此,甘肃近年来出现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现象对农业生产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日趋严重。甘肃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年。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1998年至2002年,甘肃调出高级职称人员999人,调入仅30人。

4 提高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准,促进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然而,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相背离是制约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中国的农村经济是小农经济,它对科教的依赖性很小,中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都是“离农”教育,因此教育救不了农业㈣。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教育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抓起。邓小平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从当前甘肃的具体情况来看,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农林教育,全面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本缺乏的问题。甘肃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状况与水平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落后所造成的。面对农业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知识、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的客观事实,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首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科教兴农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转变观念,自觉地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具体来讲,甘肃农村不但要着力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不断拓展农林教育的渠道,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培养高层次的农业人才;通过发展农村成人学校、农民院校的办法,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力争在全省农村和农业领域形成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兴科技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方针;指导思想;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10-1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1)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就现在农业而言,传统的农业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社会发展需要,所以需要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

(2)实事求是,根据本国的特点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和营养结构。

(3)坚持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小康生活水平为农业发展目标。

(4)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保证,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科技主导的时代,失去科技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所以必须坚持依靠科技来发展农业。据相关调查显示,科技对发达国家的贡献率为60%~80%,对我国的贡献率为30%~40%。其贡献的主要途径是改良土壤、推广良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害和虫害的综合治理等。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随着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更新了他们的传统观念,有利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科技进步延长了农业生产链,促进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产值。科技进步使自然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保障。科技进步大大减小了对农业的污染。例如防风固沙技术、水土保持技术、3S技术等等。

(5)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不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要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6)坚持把农业以及农民推行竞争市场,加强农业的现代管理。

2 农业发展的十字方针

进入21世纪对我国农业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保证农业发展的同时要确保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要发展经济,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农业不能走破坏生态、掠夺自然的发展路线,更不能寻求农业发展的捷径,把农业带到破坏之路。我们要始终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十字方针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这实质上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未来农业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

农业可持续发展自1988年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以来,并没有统一概念,各方对其的提法很多,其中来自美国的观点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营战略的体现结果,它可以帮助生产者选择适合的品种,测量土壤肥力,确定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其根本目的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小对农业的污染,最终保证生产和盈利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农业委员会则这样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认为不破坏或者提高农业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的同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需求的农业系统。发达国家则这样定义农业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资源、生态以及环境,要求农业成为一种无污染的产业。而我们认为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证资源健康持续地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即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性。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观点,究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持续性上存在较大差异。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层次性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系统,而农业生态系统是多层次性的,从而决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层次性。那么这种层次性体现在农学上的持续性,微观经济上的持续性,宏观经济的持续性,生态环境上的持续性。

3.2 多元性

农业环境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决定了其多元性。多元性主要表现在目标尺度和评价标准。

3.3 长期性

农业的发展需要新老技术的结合,在一定时期内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目标,不仅在当代,而且要保证后代的持久性发展。所以说持续农业具有长期性。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5

农业合作社必须与土地流转同步进行,只有土地进行流转,让土地集中起来,流转到部分或个别人手中,然后进行农业合作社经营,才能使国家的农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引进美国的土地经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可持续理论的应用。目前在各个国家都在应用,可见持续发展的农业是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对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已纳入目标与规划。都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在生态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大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农业合作社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民的合作意识与组织化程度相对低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农民家庭比例大,农民家庭占2亿多户,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的仅有1/8。其他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组织化程度相当高,80%的农民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加强了组织化程度。而我国农民的合作化意识不高,不积极参与导致组织化程度低,以及农业实现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不够迅速。

(二)工业发展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由于工矿业的迅猛发展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广袤的农田、清远的水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农民重工轻农,放弃土地,背井离乡,出外打工。农田荒芜,污染严重,耕种无收。究其原因,环境污染不利生态农业的发展,更谈不上合作化经营。

(三)耕种者摆脱不了困境,目光短浅,素质低

我国由于长期贫穷落后,只重视传统工业,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缺乏先进的农业意识与知识。而且缺乏农业科学技术,资源环境条件差,农民没有合作意识,从而导致农业资源生产效率逐渐降低,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合作化经营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

土地通过流转使分散的土地所有权集中在部分或个别经营者手中,便于农业合作化经营。只有把土地集中起来,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经营,采取美国农业经营先进理念进行农业作物经营,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我国农业生产率较低,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国情,不利于农业合作社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要实现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农业模式,进行农业技术革新,以高效益的农业经营模式,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达到最佳生产效率。

(三)农业合作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合作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更利于实现农业合作社的大规模、标准化,在某种程度上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进程,生产资料、生产设备可统购,从而减少成本,有利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四)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合作社经营可提高农民的意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转变观念,成为新型农民。在农业合作社发展中让农民有深造的余地,可以让农民外出学习,走出去,引进来,带回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在农业实践中应用,逐步在积累经验,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成为一代新型的农民。

四、实现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

农业合作化经营要有政府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民有能力、有实力从事农业生态发展。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投资,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合作社的培养、管理、技术推广等,服务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要有相应的扶持和补贴,鼓励农民进行合作生产。与此同时,政府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可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从而有效解决合作社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实施

农业合作社要有新型的农业技术人才,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首先,要完善农科技术培训体系。定期不定期对合作社中的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使农民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其次,要鼓励支持合作社人员外出学习,与有关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扩大视野。

(三)加强业务指导,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地方政府要扶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根据相关的政策规范农业合作社。要依国家政策进行指导,引导农民具有合作意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可持续农业技术范文6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1 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此大环境下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非常必要。

 

(1)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2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因此,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3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从客观角度来说,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存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是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当前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4 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分析

 

4.1 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不足

 

农业生产越来越商品化、专业化,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需要,而是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合作。农户之间的合作不能依靠强行的手段,而是要在各个农户之间出现相当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时,各个不同的环节、阶段由不同的组织去完成的情况下,农户之间才会形成良好的合作。

 

4.2 传统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单独的家庭经营模式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没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且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农户需要通过农业合作经济,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4.3 农产品的特性

 

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业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一旦在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业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

 

4.4 传统农业缺乏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

 

5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的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基层推广。

 

6 农业合作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6.1 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农业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没有发展农业合作经济之前,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农户的收入也不理想。农业合作经济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既能使农民在交易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也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农业合作经济有利于大型机械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6.2 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作经济的形式是农户自愿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共同生产、共同销售。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需要改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值得共同学习借鉴。农业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6.3 农业合作经济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个的农户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所以合作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合作经济可以把单独农户的资源进行整合,改变其市场地位并提高经济效益。纵观全球,农业合作经济已经在大部分的农业发展中国家占据着重要地位,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农业合作经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

 

7.1 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7.2 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7.2.1 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7.2.2 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7.2.3 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7.2.4 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

 

7.2.5 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7.2.6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的核心系统之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子系统的各组之间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相互依存与制约的生态学规律。为此,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调控的原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彼此依存与制约原理以及生物竞争性原理等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具备比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性以及可塑性。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而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则是我国当前与今后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