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例6篇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1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土地调查;土地测绘技术;应用;遥感测绘技术

伴随着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有效的利用和管理,传统形式上的测绘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土地管理工作,因此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才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现代测绘技术相较于传统形式上的测绘技术在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上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和优化。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在我国土地开发应用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着重阐述和分析我国目前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的相关内容,在现代测绘技术内容阐述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现代测绘技术的主要应用,这样才能够实践理论相结合的进行综合性阐述,才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1 简要叙述我国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对于目前土地测绘工作的主要意义

相较于传统形式上的测绘技术,现代测绘技术包含的内容更加的广泛和丰富。这主要是现代测绘技术完美的融合了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进行土地测绘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现代测绘技术主要包括了三项现代技术,首先是测绘过程中的全球定位技术;其次是测量过程中的遥感技术;最后是测量过程中的3S测绘技术。除去上述三种主要的现代测绘技术之外,还有很多的现代测绘技术在实际中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范围以及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没有上述的三种现代测绘技术突出。现代测绘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目前已经基本涵盖了土地测绘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今天,在进行土地测绘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土地调查工作,土地规划工作以及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土地测绘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伴随着我国土地测绘工作过程中的现代化要求,自动化要求以及智能化要求,现代测绘技术已经在逐渐的呼应和改变发展。根据目前实际应用的反馈来分析,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土地资源测绘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不仅仅实现了我国土地节省的目的,还在土地可持续化应用规划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工作中的应用已经给我国的土地测量带来了非常深远的意义,具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潜力。

2 简要叙述我国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的应用调查

2.1 在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的过程中要对实际的土地现状进行相应的勘察

在现代测绘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进行的就是针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勘察。在土地资源勘察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主要的工作流程为现场的实际勘察,现场的实际测量,对现场测量数据的校正,根据现场测量结果进行图片编辑以及对相应的测量结果的管理以及保存等流程。在实际的土地勘察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流程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地勘察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一环节和流程进行细致的衔接。目前在土地勘察的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比例为1:1000,通过这种形式的测量数据在图纸中进行数据体现。在现场土地勘察的过程中使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是全站仪测绘解析法。通过对于数据的测量将数据传输到电脑进行保存。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测量数据的分析和绘制。

2.2 在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的过程中要针对土地的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

在现场土地测量结束之后,我们就会根据现场的测量数据来进行实际分析,我们分析的重点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土地的可利用空间;其次是土地的数据信息分析;再次是土地的结构分析,最后是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分析。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能够得出土地的开发评估。根据土地开发评估数据同相似的土地资源进行比较得出综合性的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效果,找出土地资源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和办法。特别是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对土地测绘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土地资源的无谓浪费,避免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直接损失或者是间接损失。

2.3 在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的过程中要依托现代测绘技术找出土地资源的未来发展潜力

对土地测量数据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能有效的分析出土地资源的发展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扩展土地的利用有效途径。在土地潜力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首先是单指标土地资源潜力评估;其次是综合指标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估还能够为日后土地资源升级改造整合提供便利。

3 简要叙述我国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简述现代测绘技术中3S测绘集成技术的应用

3S集成技术是一项整体技术的综合,由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而来,实现土地的监测、应用分析和管理等内容。随着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日渐完善,其在土地调查的应用逐步得到拓展,所包含的功能有数据采集、分析和产品的利用等,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高精度调查和动态监测,达到实时化、全方位、精确化的监测模拟。

3.2 简述现代测绘技术中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

全球定位技术发源于军事领域,由于其具有高精度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满足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要求,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土地测绘中得到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球定位技术的基础是通过全球定位的24颗卫星,通过卫星数据接收装置获取信号,接收的信号具有全天候、无障碍的特点,可以实现对土地信息的精确测量。

3.3 简述现代测绘技术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是计算机设备,通过专业软件对土地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归总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的影响因素比较广泛,如土地的环境因素、地形因素、土地的风土人情、土地的区域地段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处理,可以加快信息获取的速度,经过软件的处理以数字和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翔,丘小春,叶科峰.浅谈全州泥石流灾害中的应急测绘技术[C].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刘万利,张伟.浅谈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C].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2

[关键字]国土资源 3S技术 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 P285.2+3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2-1

0 前言

受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剧增影响,我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弊端明显,虽然规模在扩增,但保护措施难到位,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阻碍国家发展步伐。为了满足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S技术被应用于国土资源开发中,成为人们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开发资源、科学管理资源的导航,3S技术在国土资源中的成功应用,为资源环境管理指明了方向,在国土资源可持续开发中会发挥出可观价值。

1 3S技术简述

1.1 3S技术关键组成部分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前提下发展而来,将遥感器安装行器上,利用光谱的不同反射性质,从空中探测地面物体的特性,记录各物体光谱信息,将获取的物体信息传输系统分析,根据转化后的数据来辨别地面物体的具体差异。

(2)全球定位系统。它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与测距,其结构组成包括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GPS 信号接收机等,全球地位系统能随时随地对任意点监测,精确地确定目标的实际位置,为所获取的空间与属性信息搭建实用性强的地理定位模型。

(3)地理信息系统。此技术结合了先进的网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可快速准确地采集、保存、管理、处理、检索不同形式的地理空间信息,通过数据自动转码后,能输出不同方式的空间信息,进而为系统计算机系统识别信息提供了条件。

1.2 3S技术集成

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三者间是彼此依存关系,彼此推动,协同作用,无论哪部分运行异常,其他两部分均无法正常工作,导致3S系统处于瘫痪状态。通过对三种技术相互关系具体划分,可以验证三者间的依存关系确实存在。首先,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高分辨率与多角度拍摄照片条件,是卫星遥感技术信息资源的重要部分;其次,全球定位系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实地观测采集高精度坐标高程空间数据,并可作为遥感技术调绘的依据。最后,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提供的信息进行完整的分析、处理、保存,还能针对其传数信息特性构建匹配的数据库。

2 3S技术系统构建

2.1 3S技术系统目标

3S技术系统构建以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预先界定系统完成后要承担的任务,利用3S技术对资源、环境、灾害进行调查与分析,准确地、合理地、高效地为相关单位作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2 技术支持

在传统的国土资源规划中,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然而尚未体现系统完整化及统一化,导致新技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3S技术将RS、GPS、GIS进行有机结合,使系统高度集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保证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输送的全过程统一化。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现相关资源共享。同时,系统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决策分析技术等,为实现3S技术实现信息应用奠定基础,拓展了相关部门规划土地资源的渠道。

2.3 技术实施方法

利用RS获取国土资源实时信息,将其作为国土资源评价和预测的指标;利用GPS确定密集的大地定位坐标,实现遥感信息定位与数据处理;GIS负责接收上述两项技术获取的信息,并经过系统综合分析与处理,转化为可识别的信息源,与其他国土资源资料联合使用,帮助政务部门作出合理的国土资源决策及规划。

3 3S技术在智慧国土中的应用

3.1 遥感技术应用于国土资源核查

在国土资源核查过程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准确掌握国土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有利于及时发自按违法使用国土资源的行为。为了保证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核查过程中发挥稳定的作用,必须严格制定工艺流程,具体包括工作部署、工作准备、提取疑似违法图斑、制发卫片、土地监测图斑核查、责令整改、信息填报、监督、约谈、验收、奖惩、组卷存档。

3.2 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

全球定位系统功能强大,包括常规静态相对定位、快速静态定位、实时动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等模式,能满足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不同需求。通过对全球定位系统实践应用表明其具有已实用性强、效率高、运行可靠、操作方便等优势,使国土资源管理复杂工序得到简化,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从而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高质量测绘保障与获取准群数据夯实了基础。

3.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国土资源日常工作

由于土资源日常工作比较繁琐,而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完整性不够,各管理环节不能协调工作,而且各系统运行模式差异较大,因此,国土资源日常工作面临着巨大难题。而地理信息系统凭借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理顺国土资源日常工作流程,准确反映土地用途与权属变化及矿产资源开发使用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管理库能随时查询国土资源的各项信息。

3.4 3S集成应用于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其工作重点是对某地域内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与动态变化进行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应用了3S技术,为其后期在国土资源工作中推广奠定了基础,在此次土地调查活动中,涉及领域众多,属于繁琐的社会系统工程,这次土地调查路线是将原有土地调查数据作为参考,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运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手段,形成信息采集、分析、保存、传输、管理与应用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彻底展示了 3S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 小结

3S技术凭借实用性强、精确度高、操作简单、数据采样率高等优势,已经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推广应用。然而,我国的3S技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有必要对其在国土系统搭建及技术运用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为推动国土资源管理走向统一化、智慧化、完整化提供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边志华,.3S技术集成在国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6,(08).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3

关键词: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设计

引言

土地综合承载力即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1]。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的对象是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组成的一个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可预测性的人地综合资源系统,因此,设计一个能衡量区域范围内土地对自然、生态、经济及社会各个子系统的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背景

彭山区隶属四川省眉山市,地处东经103.40°至103.59°,全县幅员面积465.32平方公里。彭山区下辖13个乡镇,总人口约33.57万人。彭山区位于成都平原半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的核心层,北接成都双流、新津、邛崃,向南为拓展眉山、乐山和雅安的枢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彭山区的经济活动与现代化进程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环境问题的逐步暴露: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明显下降,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以耕地减少,园地、林地及非农用地大幅增加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的急剧变化;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地交互作用的强度和密度。

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土地综合承载力体现不同尺度区域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因此,要实现全面、准确的反映土地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发展状况及相互之间协调程度的目标,必须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

2.1 科学性、区域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充分认识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指标,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同时具有针对性,避免选取类似的指标,从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区域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独特性指标的选取。除了选择能反映土地承载力的共性指标外,还应该选取能反映各个区域自身特点和功能定位的特殊指标,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意义。

2.2 综合性、层次性原则

由于评价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系统,在评价过程中需要用到多个指标来说明,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出综合性。同时,评价对象可以分解为若干较小的亚系统,亚系统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这样的层次关系可以依次递推到具体的区域土地系统特征,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至少是一个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层体系。

2.3 简明、可操作性原则

在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基础上,评价指标体系要简繁适中,指标内容应简单明了,通常以人均百分比、增长率、效益等表示,并具有极强的可比性。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和资料要容易获取,二是指标要容易量化。从而实现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意义。

2.4 可持续性的原则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持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地的超载过牧等,使得土地人口承载量与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越来越不协调。因此,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要特别体现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

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评价指标体系

遵循上述的科学性、综合性、整体性等设计原则,围绕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同时结合研究区的特点,本文以彭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为单一目标层,以土地资源的水土资源承载、生态环境承载、社会承载和经济承载作为4个二级指标层,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GDP年均增长率等19个三级指标。

3.2 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

(1)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其取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关系等多种因素。

(2)人均耕地面积:指耕地面积数与常住人口数的比值,其取值高低反映了当地的耕地资源保证量。

(3)人均水资源量:指在某一个时期的水资源总量与常住人口之比,反映了当地水资源保证量。

(4)水土协调度:指单位区域内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情况,其取值等于单位区域水资源量与单位区域耕地规模的比值。

(5)森林覆盖率:指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区域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实现绿化的程度。

(6)污水处理率:指研究区内处理达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量占污水排放总量的比重,是反映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7)人均公用绿地面积: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其中,公共绿地主要包括公共人工绿地、天然绿地和企事业单位绿地。该指标反映了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的福利水平。

(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其高低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9)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常以每平方千米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是人口对土地承载能力最直接的表征。

(10)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自然增加的人口数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人口数之比,反映了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是表征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11)城镇化率:通常用研究区的非农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表示,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程度及聚集过程,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指标。

(12)科技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指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占GDP总量的百分比,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程度的重要指标。

(1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与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区域的经济状况,也可以反映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14)GDP增长率:指区域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占上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反映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5)经济密度:指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反映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水平,是表征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活动效率与土地利用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

(16)复种指数:指一定时期内(常取一年)在同一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次数,是耕地上一年内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耕地利用的程度。

(17)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指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是衡量当地经济活动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18)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固定资产投入与用地面积之比,是表征区域固定资产用地利用总体投入强度的指标。

(1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4 结束语

本文以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为基础,根据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建立了彭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后续的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黄万常,周兴.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00-103.

[2]李吉英,王晴.滨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9):124-128.

[3]代丽娜,赖雪梅,朱晓岚.浅谈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应用[J].当代经济,2016(11):5-57.

[4]杨阳,赵翠薇.贵阳市土地承载力评价及预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10-15.

[5]黄敬军,姜素,张丽.城市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A2):204-208.

[6]彭洪兵,李江风,吴姗姗.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85-12687.

[7]虞晓芬,丁赏.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房地产,2012(10).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4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读下图,回答1~2题。

1.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大量科技的创新

D. 三大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2.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 A-B-C B. B-C-A

C. C-A-B D. B-A-C

地理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回答3~4题。

3. 运用RS技术可以 ()

A. 测量上海耕地面积

B. 精确获知自己所在的位置

C. 为商业网点选址

D.了解上海的土地利用现状

4. 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某购物网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GIS分析,实现就近网点配送

B. 可以通过GIS技术,追踪包裹的位置

C. 可以通过RS技术获知各配送网点的库存

D. 可以在GPS技术的指引下设计最佳配送路线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其中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B. 气候干旱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 土地荒漠化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 土地荒漠化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有关

6.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是

()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7~9题

7. 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 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

8.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 cB. dC. eD. g

9. b地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决定性影响因素是()

A. 光照、热量充足 B. 土壤肥沃

C. 有灌溉水源 D. 交通便利

下图为我国渭河流域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关于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区降水丰沛,属于湿润气候区

B. 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C.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D. 该地区气候寒冷,冰川作用强烈

11. 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

A. 旅游 B. 发电

C. 养殖D. 防治水土流失

12.若在图中A处建一水电站,则对渭河的影响有()

①流速降低②加快泥沙淤积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④水量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④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 关于甲图所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的基本特征是干旱

B. 该区域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而广泛

C. 该区域夏季气温比较低

D. 该区域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14. 乙图所示区域北部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湿地破坏B. 雨林锐减

C. 酸雨D. 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15~17题。

15. 有关该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B. 该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

C. 该省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调入省

D. 该省洪灾频繁

16.该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应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A. 钢铁工业B. 化学工业

C.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D. 电子工业

17.该省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容易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草场退化②酸雨③水污染④资源枯竭⑤土地盐碱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据材料回答18~20题。

18.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利用量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19.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A.降水总量少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20.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违背可持续发展区际公平原则的是 ()

A.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日益加剧

B.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C.地下水逐渐增加,水循环加快

D.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完成21~22题。

21.我国稀土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增加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读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23~25题。

23. 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加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改善环保条件

24.西电东送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AB B.CD C.DED.AE

25. 该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有利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B.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C. 增加就业机会

D. 不影响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下图为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1978~2007年,该省()

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

C.第三产业产值基本不变

D.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27. 1990年以前和1990年以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二、综合题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部与中、西部关系图

材料二据《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2月9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后各类企业陆续开工,中、西部与东部争抢民工的现象在各地拉开战幕,“民工荒”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材料三劳动力争夺折射出的是中国近年经济格局的变化:2011年1月,仁宝集团成都生产基地开工;2月台湾纬创集团成都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富士康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成都建设生产基地……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加速西进。此外,开发农村及西部市场、加大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1)如果a、b箭头表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互补,则a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b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等,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性特征。

(2)“用工难”反映了东部地区原有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请结合材料提出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3)分析大量产业加速西进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29.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表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1)A地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A地农业以_____________业为主,B地以____________业为主。

(2)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

(3)据图表分析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30.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分析A地降水的季节分配对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据图乙中信息判断,水资源与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提出解决该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31.下图是某区域水系分布图,该区域植被破坏严重。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2)根据当地资源,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该地应优先开发利用的能源是_____,并简述其原因。

(3)乙河段易形成洪涝灾害,分析其原因。

32. 读洞庭湖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洞庭湖萎缩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2)分析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1. B2. C3. D4. A5.D6. A7. D8. C

9. C10. B11. D12. A13. C14. B15. D16. C17. C18. C19. D20. B21. A22. B23. C24. D25. D26. B27. D

28. (1)廉价的劳动力 矿产资源资金技术开放

(2)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和改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提高“民工”待遇。(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如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东、西部地区产业分工和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

29. (1)温带海洋性全年受西风带的控制 畜牧 种植

(2)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③劳动力素质高

(3)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便捷。(任答2点即得满分)

30. (1)春旱、夏涝、风沙、土地盐碱化等。(任答2个即得满分)

(2)黄淮海地区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防治水污染等。

31. (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由中部向西北和东南倾斜。

(2)水能;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水系密集,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清洁、可再生。

(3)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乙河段弯曲程度大,排水不畅,泥沙易淤积,形成“地上河”;该区域植被破坏严重,增加汇水速度,加剧水土流失。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分析

1 GIS简述

GIS是在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地球空间中地理分布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运算和展示的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GIS作为一种软件系统逐步与多种高科技技术结合,成为了在资源环境观测工作中的常用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持的资源环境探测,可以实时的展现资源的发展现状以及历史发展情况,还能模拟未来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了越来越多元的应用趋势。

地理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它与其他的信息系统存在明显区别,它对于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是通过地理编码来实现的,这样一来,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属性信息就成为了进行信息检索时的重要部分。GIS是以地图学、地理学以及计量学作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从系统学的角度来讲,地理信息系统是具备了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的系统。

2 土地资源管理简述

土地管理,是由国家组织,为了保障现有的土地制度、调整各区域的土地关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出的综合了经济、法律、技术以及行政方面考虑的合理管理措施。一般来说,国家会将土地管理的权利下放到政府的各个土地主管部门。这样一来,土地管理也就成为了各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单位、个人占用和使用土地的行为进行依法的组织管理的活动。

土地管理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为土地管理学。土地管理学主要的研究是通过调整土地的管理监督措施、调节控制土地的利用程度,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土地管理学与其他的部门管理学存在差异。土地管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上,这是其他管理学部门是不会涉及的内容。土地管理学主要包括土地地籍管理问题、土地的利用问题、土地的权属问题和土地的市场管理四大部分。在研究GIS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时,也将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3 GIS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宝贵。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动态信息的合理把握成为了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土地资源是是国家一切发展的基础支撑,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在土地管理的措施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对土地的空间特性进行管理,而土地空间特性恰好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平台。

近年来,随着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展开,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地籍变更越来越频繁,土地资源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土地管理方法暴露了许多的弊端,甚至难以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土地管理的数字化改革迫在眉睫。要进行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化,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进行土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解决土地管理问题的效率,就必须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建立一套适当的土地信息化管理体系。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的权属问题中的应用

土地的权属问题,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权属的变更以及土地权属的划分问题等等。土地权属管理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依法处理,并对侵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在土地权属问题的管理中,涉及最多的就是所有权问题。为了实现土地的合理归属,就要首先对土地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就需要进行土地调查,包括地籍信息的调查,土地利用率的调查以及土地使用条件的调查,根据土地调查的结果对土地状况进行动态的监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优点,对土地调查的结果进行数字化记录,形成数字地图,建立地籍库。

在进行土地权属问题的管理时,在地籍库的土地信息中加入各类土地权限等属性。通过GIS开发的软件就能简洁明了的显示出各地的归属问题。这样,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就变得十分明朗,在进行土地的权属变更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变更软件与信息库连接,方便地实现土地权属的更改。

3.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的地籍管理,包括土地的监测,土地资源的评判,土地资源的统计,地籍信息的管理、运用、维护和更新等方面。

根据土地权属问题管理中的叙述,只要建立了地籍库,地籍管理就变得相对容易。通过GIS可以简易地实现各个地籍要素的分析管理,而且地籍信息的更新和维护也变得简单。即便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使得地籍管理简易化,在建立地籍库时仍然存在将全国地籍信息统一标准的难题。这就需要多加的国土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标准地籍库,为各地建设地籍库的工作提供标准和规范,减小工作难度。

建立了地籍库之后,就可以利用GIS软件对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在地籍管理中还常存在一些分析和分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GIS软件进行地籍库的二次开发。利用GIS技术,可以设计出各种类型的分级管理软件。在有了统一的地籍库信息的前提下,只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很好的展开分级软件的开发。而现在GIS的发展已经足够解决二次开发中的技术问题。

3.3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问题上的应用

土地利用管理,即采取一定的编制,对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土地进行整体的规划,对土地的用处进行管制,对建设用地、农业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管理、监督、调控。

对于土地利用管理,也需要采取GIS建立一个土地利用的信息系统。通过这个信息系统,可以对土地的利用状况进行管理,对未来的土地利用趋势进行预测,对土地利用的效益进行分析,对土地的利用形式进行合理调整。以此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调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另一个方面讲,通过GIS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可以确定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从而给出更好的土地利用方案。

3.4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的市场管理上的运用

土地的市场管理主要包括对土地市场的价格制定问题、供需问题、土地交易的问题以及土地市场化配置问题的管理。

GIS在土地市场的管理中,主要在土地的市场价格问题和土地的供需关系上发挥作用。在土地价格方面,可以在上述地籍库中,录入地r信息,建立土地价格信息库,实时地对地价进行监测和管理;在土地市场的供需问题上,可以利用GIS建立供需模型,建立供需关系的信息库,及时的得到供求关系并进行供需结构的调整。

4 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建立土地管理的信息库,利用GIS进行二次开发,在土地的地籍信息、土地的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应用措施,实现土地信息的采集、整合处理和实时监控。随着时展,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终将被淘汰,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土地管理的先进工具。目前已经有些城市在城市土地管理上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的土地管理中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利用还将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慧新.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上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

2014,12(3):76-77.

[2]蒙映回.土地管理学概论[D].桂林:桂林工程学院,2014.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以下简称IAS41),已于2003年生效。IAS41的得到了一些国家、地区的好评和积极响应。借鉴IAS41,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范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以及农业企业社会性收支的会计核算办法近日即将由财政部正式。但是,对于同样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土地(已列为固定资产)、滩涂等稀缺自然资源的会计处理,由于不适用于办法所规定的范围而未能对其作出规范。作为资源性资产的土地是农业活动不可或缺的,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号)强调指出,国有农场的土地是国有农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12月制定的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虽然将农业企业使用的土地明确为固定资产,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其会计处理、列报和披露,均未能作出规定,因而只能在账外造册登记,即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的影响,因而未能将土地资源的价值量化并真正上升到资源性资产的阶段。显然,时至今日,现行农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处理,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在我国不同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即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专业核算办法之后,借鉴国内外资源资产理论研究成果,按照我国有关法规的要求,尽快制定《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资源性资产(探讨)》(以下简称探讨办法),采取资产化方式来经营和管理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从实物管理过渡到价值管理;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列报和披露作出规范,从会计核算制度的层面上防止土地等国有资源资产的流失,就显得十分迫切。可以说,这也是首先在农口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但是,探讨办法的制定,既涉及资源资产理论和会计技术问题,也涉及相关的法规问题,尤其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正在拟议修改中,所以,必须广泛征求意见,使之切合我国各地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合规性和可操作性。

    二、资源性资产的定义

    要制定好一项会计核算办法,首先要对办法所依赖的基础性概念作出科学、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并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给以界定。探讨办法应该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和生物资产办法的有关规定,需要作出补充界定的只是“资源性资产”这一概念。在探讨办法中我们拟将“资源性资产”定义为: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移动性的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等。

    这里我们先把这一拟定的定义与生物资产办法中的生物资产定义作一比较。该办法将“生物资产”定义为:“农业活动所涉及的活的动物或植物。”而“资源性资产”,则是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这样下定义,与“生物资产”概念一样,首先,抓住了资源性资产的本质物征,是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资源,比如,大自然恩赐的土地须经过开垦才能成为农用地。其次,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将其限定在农业活动范围内,即既将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明显非农业活动适用的资源性资产排除在外;也将不须对其进行生物转化管理(指人为提供营养、湿度、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促成或加强转化的发生)的天然生物及其衍生自然物,即虽属于自然生成物但不属于农业活动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包括林区内的森林、林内动植物以及森林环境等)排除在外,同时,也为“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办法”的制定留下了空间。再次,自然生成物属于有形资产,这样定义也就把通过国家出让、补地价方式取得或通过市场交易取得以及接受投资者投入等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有一定使用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排除在资源性资产之外。

    再看这一定义对“自然生成物”的两个限制性定语,首先是“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资源成为资产的必要条件,比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太阳能等资源,显然不能成为资产;而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土地资源就可能转化为资产。其次,“不可移动性”将农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同属自然生成物的水资源资产也排除在外,因为水资源具有流动性。

    总之,我们设想这样定义,既能揭示农业活动所涉及的资源性资产的本质特征,又将其限定在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业资源资产的范围之内。

    但是,这一定义是否与《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存在交叉甚至重复的情况呢?不错,《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都涉及到土地,但上述制度和准则都仅在固定资产折旧的有关表述中提到了土地,并规定: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不计提折旧。《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中也提到土地,并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关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可见,《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所提到的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一般指已估价入账的建设用地或拟改变土地用途的农用地;而探讨办法所要对其会计处理作出规范的土地,是指按现行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仅造册登记而未入账且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即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探讨办法所要对其会计处理作出规范的土地资源资产,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中,与《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并不存在交叉或重复的情况。

    应该强调的是,列入资源性资产的土地必须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向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完成了土地确权与登记、发证工作的农用地。

    按照拟定的资源性资产的定义,资源性资产一般包括农用地、水库、水渠、已开发用于养殖的滩涂等;至于湿地,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应强调其生态价值与环境价值,不宜将其开发列为其他农业资源性资产。对于国有农场目前账外的防护林等人工林资产,有的同志主张也应作为资源性资产入账,但考虑到因其非属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而符合生物资产的定义,故应适用于生物资产办法。此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有关规定,涉农企业向国有农场或农民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农用地也不能列入资源性资产。至于农业企业建设的机井、水泥晒场、养殖池、公路、桥梁、输变电线路等,因其不符合资源性资产的定义,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或社会性收支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

    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拟分别从确认、初始计量、后续支出、折旧、处置、减值准备、会计科目等方面予以表述。

    1.资源性资产的确认

    资源性资产应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因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所控制;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入账价格能够可靠地计量。

    确认的第一个条件,之所以不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而仅提“由企业控制”,是因为企业拥有,一般是指企业拥有该项资源的所有权,但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资源产权采用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二元结构的公有资源产权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此,农业企业,如国有农场,对土地的实际控制,体现在依法确认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并据以获取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指出:在确定资产的存在时,所有权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业控制了得自不动产的利益,则该项不动产就是一项资产。再者,“控制”这一概念的外延比较宽广,在这里,可以涵盖了“拥有”,因此,《框架》在阐述资产的定义时,也是仅提“由企业控制的”。同时,明确必须“由企业控制”,对于自然资源来说,强调对其产生利益的控制,也是资源转化为资产的必要条件。因为,资源如果没有特定主体控制,比如太阳能、空气,是无人控制的共享品,显然,这样的自然资源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资源性资产。

    资源性资产确认的第二个条件,是与一般会计学上所说的资产确认共性的条件,不需赘述。至于第三个条件,由于国有农业企业使用的农用地,通常都是通过行政划拨方式依法无偿取得的,因而其入账价格如何可靠地计量,既是资源转化为资源性资产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探讨办法会计处理的难点,以下将在初始计量部分进行探讨。

    2.资源性资产的初始计量

    作为自然生成物的资源性资产的计量,与一般会计学上所说的资产的计量不同,由于其稀缺性、非交易性,其计量有一套特殊的方法体系,理论界往往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剩余法等基本方法对其价值评估,或构建边际机会成本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其价值计量;此外,对于单纯性资源,如土地资源的价格,理论上还可以采用马克思的地租资本化价格法,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但是,上述理论评估、计量方法,大部分还只局限于学术交流阶段,认知程度较低,距离可实用性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也正是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困难所在。

    我们认为,对于资源性资产的初始计量,既要考虑资源性资产的特点,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相关的法规。如对于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法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交易,因而土地使用权存在市场价格;而法律规定不准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因而土地不存在市场价格。那么,应如何确定农业企业通过行政划拨取得农用地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呢?由于土地资源资产入账后将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资产列示,因此,在确定土地资源资产的入账价格时,就应该考虑到因国家建设(如国家修建高速公路)的需要,农业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经批准可能会被“征用”(即指国家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于国有农场历史上场队合并或以场带社并进来或带进来原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则是指土地由集体所有转化为国家所有),此时须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并将处置而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在利润表中确认为收益或费用。显然,土地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对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入账,也不能采用上述理论界对资源资产评估或计量的结果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但是,我们注意到,农业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被征用时,可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得到相应的土地补偿费。如《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经批准使用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土地,……应当根据原使用单位的投入情况,按不高于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同类土地补偿费的标准给以适当补偿。依照上述法规,我们设想,土地资源资产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可以参照《土地管理法》和各省、市(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关于征用农业企业土地时应给以补偿的标准确定。我们认为,对于土地资源资产,采用征地时的土地补偿费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既具有可实用性、可操作性,又具有充分的法规依据;而且,在理论界,这也是得到认同的。

    至于土地资源资产以外的其他资源性资产,可按其建设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如水库建设的支出,滩涂开发修建挡潮闸等支出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成本;其所占用的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另按土地资源资产确认和计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以外其他资源资产自然生成物部分的价值。为了与现行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相衔接,1993年以前建设的水库、水渠,因其实际成本难以可靠地计量,宜仍按现行制度有关规定处理。

    3.资源性资产的后续支出

    与资源性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因对低产田改造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使其单位面积产量有实质性提高,或者因水库的扩建增大库容而改善了农业的水利条件、增加了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则应将这些后续支出资本化,增加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此外的任何后续支出都应该费用化,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这里之所以未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IAS16改进后对初始成本和后续支出运用单一确认原则的做法,主要是考虑到遵循固定资产准则的相关提法,同时这样规定也更适应资源性资产后续支出的特点。

    4.资源性资产的处置

    资源性资产转让、报废、毁损,或由于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时,应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并将处置收入,包括企业获取的征地补偿费等补偿收入(在补偿成为应收款项的期间)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作为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将与划出土地资源资产对应的土地资源资本转入其他资本公积。

    后续支出已资本化的农用地在被征用时,其资本化价值应体现在据以计算该幅农用地征用补偿费平均年产值的相应增加值上。

    5.资源性资产的折旧

    理论界对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功能的补偿称为折补。“所谓资源性折补是指为了维持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功能恒定而进行的价值、技术等方式的补偿”(姜文来等,2003)。对于农业企业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资源资产,从其特性来看,虽然具有质量的可变性,但从其可永续利用的自然属性看,通常具有无限的使用期,且只要利用得当,可以使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功能恒定”;从有关法律规定看,国有农业企业的农用地,其使用也不存在期限。因此,土地资源资产可不计提折旧。

    土地资源资产以外的其他资源资产,由于其初始计量的入账价值是按其建设过程的实际成本,因此应当对其计提折旧,折旧方法可采用固定资产准则所允许的年限平均法等折旧方法。

    6.资源性资产是否计提减值准备问题

    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以及我国法律关于“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不准买卖土地等有关规定,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资源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其他资源性资产,由于其可收回金额在现阶段难以可靠地计量,也拟不计提减值准备。

    7.资源性资产核算的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

    为了规范资源性资产的会计核算,拟增设“资源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折旧”“资源性资本”三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各类资源性资产的原价、折旧和土地资源资产的资本来源。同时,在“资源性资产”科目下设置“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等三个二级科目,分别核算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的原价;在“资源性资本”科目下设置“土地资源资本”二级科目,专项核算土地资源资产入账价值形成的国家权益,以明晰土地资源资产的国有产权。土地资源资产初始计量入账时借记“资源性资产—土地资源资产”科目,贷记“资源性资本—土地资源资本”科目;处置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资源性资产—土地资源资产”科目,同时借记“资源性资本—土地资源资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土地资源资产以外的其他资源资产,其资本来源仍然在原有的所有者权益科目核算。

    四、资源性资产的列报和披露

    农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中列示和披露下列与资源性资产有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