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例6篇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1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 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 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 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 础知识加以叙述。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 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 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 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 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 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 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 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 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 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 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材料,而是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 人类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从而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人地关系。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 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

三、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简析

(一)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与现行教材不同之处,它不仅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还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展现在学 生面前。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体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宇 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好多现象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了解它,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环 境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利于从深层次认识人类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教学时,应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弄清天体系统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 宙观。

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 “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 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它 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科学地讲,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产物。新教材 与现行教材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标明哪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哪些又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而是笼统地 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概括起来,其意正是要说明这一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这一点,可设 问让学生思考:①假如地球不公转只自转,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地方时差大小将有变化吗?②假如地球不 自转只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更替吗?③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太阳的回归运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正 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划分将是怎样?学生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既加深了对地理事象形成的 深刻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 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意义,唤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探 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意识。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 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 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 、土壤来组织材料的。但无论怎样,这一层次内容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清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简称“地地关系”。

人地理学角度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才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只有搞清 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例如: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离开了各 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各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就很难理解复杂的陆地环境形成、发展 与演化。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只有搞清“地地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协调人类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当学生了解了“海气关系”、“海陆关系”时 ,就会从保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高度,自觉地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有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变分散的、机械的识记为系统的、 理解的识记,既便于记,又便于忆,才可能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象。例如: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在“大气 的运动”一节中,只要学生搞清气温、气压、气流、天气状况几者关系,搞清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力、风力与等压线的关系,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以后的“气旋与反 气旋”、“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境、北半球1月、7月气压形势,乃至世界的降水与气温分 布、气候类型分布等诸多知识。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四 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发展, 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 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灾害,主要有宇宙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新教材着重讲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通 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等,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灾害 意识”,确立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报的观念,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应灾能力,包括应灾心理和应灾行为 的培养。自然环境本身带来的灾害固然可怕,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更可怕。

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适度不合理地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改变;一类 是由于人类消费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教学,我们不仅要对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环境污染的污 染源、污染物、污染原理等)、危害、对策让学生了解清楚,更主要是教育学生摒弃“人地对立”(如“人主 宰自然”、“人定胜天”等)的传统“人地观”,树立“人地协调”的科学“人地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自觉参与当地环保工作,展示地理之价值,教育学生讲究“环境道德”,让他们从自身作起,从小事作起,从 现在作起,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自觉与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

(三)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

人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工业和农业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部门。本单元共11节, 前5节讲农业生产活动,后6节讲工业生产活动。但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不是讲生产活动本身,而是突出讲地 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讲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相应的人文环境。这部分内容,无论农业 还是工业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农(工)业的区位选择。本质上讲,就是地理环境对农(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教学时,注 意把握具有递进关系的四个问题:①影响农(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②影响农(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③ 农(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区位因素对农 (工)业区位影响在不断变化着;④农(工)业区位选择,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 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与之相应,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①联系实际搞社会调查,对当地(或某一地区)农(工)业区位因素 或区位选择作出分析与评价;②根据不同农(工)业部门不同特点和区位因素对生产的影响,选择主导区位因 素;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兼顾的原则进行农(工)业区位的选择实践 。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2

现代经济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以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主要发源地,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全球性思维模式。追根溯源,西方经济学是西方整体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西方哲学思维数千年演变和进化的产物。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来源于西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一般而言的西方哲学思想,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哲学家熊十力说:“西洋形而上学是以宇宙实体当作外界的物事而推穷之。西洋哲学的方法是析物的方法,所谓一元、二元、多元等论,则是数量的分析;唯心唯物与非心非物等论,则是性质的分析。此外析求其关系则犹若机械论等等。要之,都把真理当作有数量、性质、关系等等可析。”分析的方法或析物的方法,实在是西洋整个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最殊胜之处。西方许多著名科学家将西洋科学方法总称为“约化论”(reductionism)。约化论让西洋科学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成就,绝不可轻视,更不可忽视。西方经济学实在是西洋整体哲学思想的支流,其哲学基础和分析逻辑也是秉承约化论的基本意蕴。

概言之,主流西方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五个方面构成:人类行为的自私决定论、经济体系的机械决定论、人类发展的西方中心论、人类认识的实证方法论、政策哲学的自由竞争论。从哲学角度来审视,上述五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本体论、宇宙论、知识论和人生论。200多年来,经济学演变繁复,流派纷呈,恰如滔滔江河,又如涓涓细流,溯其源流,就是上述五论。

经济科学背后的本体论、宇宙论、知识论和人生论,直接源于西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7世纪欧洲兴起的科学大潮,彻底改变了西方世界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演进方向。科学和技术的兴旺发达,不仅让欧洲拥有了征服物质世界的绝对优势,而且让欧洲拥有了征服精神世界的最大优势。那些惊世骇俗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让全人类叹为观止。欧洲人凭借科学技术的神奇魔力,成功征服全世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胜利或许更加彻底。西方崛起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摧枯拉朽、雷霆万钧之势,迅猛席卷全人类。一切社会科学和精神学问,包括宗教、哲学、历史、法律、伦理等所有一切学问,无不深受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科学思维对经济学哲学基础的影响尤其深远和全面。若要探讨主流西方经济学的成功和失败、优势和劣势,若要为经济学的未来开辟新的方向,我们首先需要总结西方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理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决定了经济学的基本价格。

西方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就是决定论、机械论或命定论,此为西方学术界的共识。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非平衡热力学开拓者普里戈金和助手斯唐热出版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吹响了重新塑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嘹亮号角。

决定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孕育出许多基本信念。我们将会看到,经济学和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命题,皆源自这些基本信念。

决定天地万物或宇宙演变的是自然定律,自然定律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西方科学的伟大奠基者们始终强调自然定律的普适性和永恒性,他们虔诚追求的科学理想,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图式和普遍真理。

对普适和永恒自然定律的信念,激励无数天才物理学家穷尽毕生智慧去忘我地追寻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从而创造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奇迹。的确,物理学家们曾经多次坚信他们已经找到了那个神秘莫测却又充满无限魅力的终极定律。譬如,19世纪后期,物理学家们非常乐观地宣称,宇宙间的一切皆可以按照连续物质的性质予以解释和推断,物理学的天空只剩下微不足道的一点儿乌云了。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粉碎了物理学家的乐观情绪,开辟了物理探索的崭新天地。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决定论的信念。

霍金的《时间简史》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全书激荡着那个意志坚强的残疾天才对自然世界普适和永恒定律的信念忠贞不渝的伟大情怀,激荡着对宇宙演化终极规律不懈追求的豪情壮志。当霍金论及“物理学的统一”时,他满怀信心地说:“在谨慎乐观的基础上,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中集定律的终点。”

霍金将决定论的科学观推到极端。他写道:“爱因斯坦曾经问道,在制造宇宙时上帝有多少选择性?如果无边界假设是正确的,在选择初始条件上它就根本没有自由。”初始条件的确定性加上自然定律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准确预测宇宙发生的一切,这当然也包括人类社会,因为人类自身不过是茫茫宇宙的沧海一粟,怎么能够逃脱自然定律的命令和规范?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易学;系统论;信息论;协同学

绪 言

易学哲理包括宇宙信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事问题、人生之起居作息、政治经济之措施、伦理道德之规范、人为措施之吉凶悔吝,尚牵涉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的结构关系,历代医家莫不以自然气候之运行,四时之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筋骨刚柔、经络运行、脉络之和畅息息相关。易学之理不但可应用于人体之治病,进而整顿山川河流、治国理政,莫不为然。自古以来,天道、人道相通,政理、病理息息相连,故政道与治道,莫不可自易学中借鉴。易学之中蕴含数理、生理、心理、天理,以至宇宙人生中一切大小诸事莫不囊括尽净,总括之,可曰生生之谓易。上自乾坤辟阖、日月运行、星辰棋布,下至山

川树木、五谷花草、人间诸象,举凡一切动植生物莫不含蕴有生生之理。万事之中,皆寓其机,知机者明,不知机者妄作凶。大凡人事之吉凶悔吝,皆有其应对之法则,顺天道而行者昌,逆之而行者必厄。易学并非机械宿命论,而是机遇率之运算与配合,以及洞烛机先之把握,更以人事之增益以补先天之不足,易以远眺,高瞻作为预测之准据,易之理即生命与生活之理,教人在宇宙与自然之律例中慎为进退,安于天机,并非兵家或术数者一味地权谋巧诈,企图左右逢源,以图侥幸。自古以来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世人读易者众,未读易之前是此人,读易之后仍是此人,是为未读易。今世,易学大为流行、肆间大为宣扬者

不过五行命理、星相卜筮、风水地理,以及望气观祥等等,大行其道,趋之者若鹜,而以之营生者亦大有人在,到处开班授徒,大登广告,以此敛财者,亦不计其数,世人不明白易之真义者,亦相互附会、竞相仿效,以至市井之间,以为易学不过是星相卜筮之术,竟日为人寻穴观风水,探索阴阳宅之是否大吉,甚至若干高官厚爵者亦广为延览,以图增进一己身家性命之富贵与繁荣。在当今台湾社会上所流行之易学,诚不过易之皮毛而已,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君不见坊间易学丛书方兴未艾,如雨后春笋,究其实皆市井庸夫欺世盗名、牟利之徒营生之所,岂可谓易之生命大义?

易之为用,随人之所学有所不同,犹如砖瓦可盖大厦,亦可修茅墙土厝,可以之明宇宙自然变化之理,生命相互涵摄造化之道,人伦彼此相亲和谐之礼,政通人和开万世太平之业,亦可用之专事卜筮问占,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一个精读易义的人,必把握万事之先机、善观其微、未兆而知、曷事必卜?不知观机微者,虽已见兆亦黯然不知,纵卜之何益?且易是偶然律的预测,万事未必测得准,所谓易神通广大,不论大小事皆可预卜而知,不过五术之士所夸张之语,未可认真。

当代易学研究之趋向,渐由传统之训诂、考据,而走向义理,而象与数乃义理之根基。言义理未必弃象数,象数中自有可征之义理,不明象数则义理亦难明。宇宙万事本是“象”,而易卦、易爻乃是万象之表象,藉卦爻符号系统去表征之,无外在之象,自无表征之象,所谓乾坤毁则无易矣。易之理即在乾坤中,倘无宇宙万事,何来众理?理在万有中,由吾人能知之心去呈现,但能知之心未可一概称之谓“认识主体”。因人材质有异,甲所能体会者,乙未必有此体会。所谓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是指在明哲通达人的心中有此同一之尺度,非一般凡夫俗子所同具,故以“认识主

体”涵盖一切“能知之心”,殊为荒谬。

宇宙万事中寓有万事之理,理在事中,理事无碍,但倘无明哲之心去领会,此事亦然为事,未必悟及其理。苹果落地之事千古来诚司空见惯,非有牛顿之顿悟,则不明万有引力之理。故易理乃明哲之人对宇宙万事、万象之透析与领会,当今科学资讯发达,易学中即是宇宙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人事信息,以及成败信息之传达,“易”是信息的源头,乾坤为信息之本。

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为崭新的科学哲学,易亦即宇宙系统、自然信息、正反相成、阴阳互补的协同作用,故本文拟就易与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等之关系分别予以阐述,以明其相互之涵蕴间,所表征之义理。

一、系统论的回顾

纵观20世纪40年代,兴起了信息论、控制论与一般系统论之研究。迄60年代,美苏两国出现了系统研究热,各种系统理论之研究,纷纷出笼。到了70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正方兴未艾,各种系统论哲学,甚为流行。当我们省思了系统论的内容,以之与易学的系统论相互比拟,可说甚为吻合,因为宇宙是个整体,所谓系统论主要是建立在宇宙整体观的立场,去观察万事万物的流变。当代系统论提供了科学信息,而系统思想、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带来了崭新的哲学思维。

对于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不是单靠还原论和分析法,把一切物质还原为分子、原子,甚至粒子和夸克所能济事,而是整体地去了解宇宙场中各系统之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克有济。宇宙现象不是单靠微观所可明了,更需透过宏观去看其“整体统一”的原理。20世纪的物理学走向简化归纳的路,以为找到了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物质的构造,正如李政道先生所云:“微观的基本粒子与宏观的太空科学、生命科学,需要统一研究。”(《联合报》2000年1月5日刊登李政道先生所述21世纪科学、物理学将兼具宏观与微观,该报记者李彦甫笔述。李政道答:19世纪未有人认为物理学已经完成其使命,事实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未完了。在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并未解决。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20世纪的物理学走向简化归纳的路,以为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会了解物质的构造,21世纪的物理学,会朝“整体统一”前进,例如微观的基本粒子与宏观的太空科学需要统一研究。)

宇宙的形成、运动,相互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形成了各种“自组织系统”,但各“自组织之系统”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互补的。大自然中,生命界与无生命界是不能强为划分的,因为物物本有其太极。人类知识的大厦,不是孤立地去分析某些层面,而是整体协调地去看其系统组织的原理。

传统以来,哲学追求真理,自希腊哲学由原初素朴的系统观念到现代系统理论,莫不追求何谓“真”,事实上,“真”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或心灵世界所认知的功夫,人对主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深浅,所探索的结果,都影响了“真”的层次。希腊哲人泰利斯(Thales604?—546B.C.)以“水”作为宇宙万有之始基。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纪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人)则以“火”为宇宙万有之始基。至于亚诺芝曼德(Anaximander 611?—547B.C.)则以“气”作为世界本原。到了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460?—362B.C.)则以原子作为宇宙万有之基点。到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人),则以“数”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并以“数”之秩序、和谐、规律,作为万有之整体观。

到了柏拉图(Plato 427?—347B.C.)则以法相或理念为存在之始基,并以此精神性范畴以统一世界诸系统之整体观。迄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B.C.)则揭橥了整体性、目的性、组织性、因果性等关于事物生灭变化的四因说,更详细地研究了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且整体是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统一体。

在我国古代哲学,荀子即提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的命题(《荀子·天论》)。这说明了任何一物不过是万物的一部分,而万物又是宇宙大道的一部分。在中国阴阳家哲学中将自然界和人体看成有同一的结构,以五行相互生克,作为组织秩序和规律的整体规划,因此,医家以人之五脏六腑、藏象、经络等有机结构与天地自然之五行结构息息相通,以气血津液、天人相应来解析人体生理与病理之关系。以上诸说虽未必臻于完善,但皆立足于整体与部分间之关系,以整体观去处理宇宙中一切的问题。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Von,Leibnizel646—1716)以单子(Monad)作为万有之始基,强调“单子”之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以及“单子’’之间相互联系,总之,以“单子”作为整体的基元。至于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1mmanuel,Kant,1724—1804)特别强调系统的三个特性,即内在目的性、自我建造性与整体在先性,因为整体的形式,不仅先天地规定了整体的内容,而且也先天地规定了整体中各部分所属的位置。康德首先提出了人类知识的系统性问题,思维的唯一功能就是把概念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再进行分类。

康德哲学的范畴论意味着把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此后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aseph Von,Schellingl775—1854)也特别地强调了系统观,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活的整体,是有机的整体。其次,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以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不过是整体所派生,但整体亦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且整体亦即存于部分之有机结合中,整体只能透过部分,才能成为自身中的完全整体。

近代的物理和生命还原论者,将万物化为原子,并探讨其中中子、质子和电子的相互关系,至于生命分子科学,则从细胞还原为细胞核为其构成要件,这种还原论的分析法不能察知宇宙结构之全貌。德国近代大哲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 1770—1831)在系统论发展史上则有特大的贡献,他说明了对立面的独立原理、整体性的有机原则,其间各部分之内在联系性与不可分割,以及整体性的进化原则、内在矛盾运动。

总之,就近代哲学系统论而言,“真理”只有在作为系统中才能实现。真理在事物之体系中,不在部分的里面,由吾人认知之心,就系统整体性地把握,加以体会,然后以概念的工具,去加以表达。概念是认知的产物,无系统性整体的把握与体会,吾人认知心不克知之。认识单个之事物,只不过构成常识,而不能成为知识的体系,正如认识个别的英文单字,并不能成为句子与文章一样。

二、现代系统理论

认识事物必须基于系统的整体观,在认识过程中,真理便在历程中呈现。英国当代大哲怀德海(Alfred North,Whiteheadl861—1947)便做如是观。怀氏于1925年后提出摄受原理(A Comprehensive theory),认为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摄受、相互依傍、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 JackB.Rogers & Forrest Baird,“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A Case Study Approach",pp.186—190.(Harper & Row,Publisher,SanFrancisco.)Alfred North Whitehead,“Essay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7)p.4,and "Process and Reality",(NewYork:Macmillan,1929),P.31.)宇宙本是一个历程、一个体系,在我国易学思想中此种思想早已屡见不鲜,确认宇宙是一个相关联系的整合系统,且人即是宇宙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和自然彼此和融相洽,并非相互对立、彼此排斥。

在当代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Henry Bergson l859—1941)之思想中,亦将万物视为生命有机体,重视系统观念和思想。又如德国倡导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克勒(W.Kohler)即看重经验之统一全体,而非一般分析心理学之专重个别现象与事故。

近代哲学看重知识论(Epistemology),大多以心理学分析方法,去了解认知的过程。但20世纪的哲学主题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系统论中去普遍认识其结构,人们已不只限于本体论的探讨(Ontology),亦不只限于在认识论中去认识对象系统,人之认识乃由于人具有系统思考的本能,并不是专凭一鳞半爪式地去认知局部的信息。人对万事万物以及宇宙认知,知识论并不能提供什么作用,而是透过本体、超越本体与辩证思维,暨实践哲学、科学实证去把握其系统思维,传统经验论与理性论之争,在当今而言,已殊无意义。形上学思维亦不能脱离辩证思维和关系逻辑(W. T. Jone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ook IV, Second Edition Revised, P 340,--"all judgement is conditional.),更不能脱离科学哲学与物理科学等之探究。若单凭形上学之思维,不过空中楼阁,康德早已提及(W. T. Jone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Kant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51-64:"Critique of Rationalistic Metaphysics)。当代系统思维强调万有之联系性、关连性、秩序性与规律性,宇宙万有不是孤立的系统,跨人20世纪之初,人类认识领域不断扩充,化学物理逐渐深入到由大量元素组成的具有大量自由度的复杂客体。由于构成这些客体的元素数量庞大、关系复杂、随机变化,已使得传统科学显得无能为力,20世纪后期,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天文学都从研究个体事物,转而研究整体事物,从“个体实物中心”转向“系统中心”,科学在继续发展分析、还原方法之同时,早提出了发展整体的、综合的方法。

诸如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1879—1955)的相对论、统一场论,玻尔兹曼(L卫.Boltzmann)的有序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s)[2]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等,都从不同的科学领域发展了系统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新的系统理论不断呈现,在生物学方面诸如生命系统理论、超循环理论,社会科学方面诸如经济控制论、运筹学、未来学等等都是,哲学方面更从高度综合的立场去概括地研究各种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性去把握事物之究竟,在天文学方面不在于发现个别的新星,而是在整个星群、星系中去厘定它的定位和作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都在在地着重其彼此间的协调性、关连性。系统理论着重结构、要素、功能、信息、反馈、控制、协调、熵、序、同构、同态等,着重彼此间之基本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定量化原则等。自然科学方面固从系统理论去探索宇宙中各部分之关系,即社会科学方面对于如何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哲学、美

学、哲学等等,皆引进了系统理论,以求统合的发展。

三、易学与系统论之研究

普里高津(1.Prigogine,1917—)在其《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曾公开赞扬说:“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1]中国古人不仅讲五伦,而且也讲天人之关系,如:《荀子》一书就极强调人与天和自然的关系(《荀子·天论》),《尚书》则讲究人与上帝的宗教关系(《尚书》之《尧典》、《舜典》),《易经》和《易传》中更阐明了人与天、宇宙、万物的关系,所谓保合太和原理即是从系统观点,去协调万有之有序(《易·乾卦·文言传》)。系统思维,在古代传统中国思维中即已有深刻的描述,在道家的著作与阴阳家的著作中,所在皆是,对当代系统论的研究颇具影响力。

西方希腊哲学以水、火、气、数、无限等等去说明宇宙系统之源头,我国在《周易》中则以乾元、或太极作为宇宙万有之始基,所谓有太极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万物,至云物物一太极,乃指万有中都秉有太极所分予之部分,《易经》把世界视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织成的系统整体。由太极而两仪、四象、八卦而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统合的整体力量;而二仪却是正反、阴阳的代表,察之当今太空物理学明示吾人,有正物质,亦有反物质,有显物质,亦有隐物质,有明物质,亦有暗物质,都不离一正一反的二仪相对,四象八卦代表变化的重叠和发展。六十四卦是一个“群”,此群体代表天地万事万物,每一个单卦是一个单

体,复卦是单体的组合。有此组合始有六十四卦之排列。故每一单卦就代表一个单元,而六爻则是组成单元整体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基元,任何一爻的变动,就会引起相关系统系列的变化。因此,中国古代的智慧,早已昭告世人,宇宙是个生命组织体,在此整体中包括各个系统,每个系统中,又涵摄不同系统,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形成了此立彼立、此起彼起、此成彼成、此存彼存、此灭彼灭,此亡彼亡的密切关系。《易·系辞上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即云《周易》的原理为天地的准则,可以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地包含

在内,从整体上可说把握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准则。八卦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基本要素,此八种个体是相互联系的;其作用彼此息息相关,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周易·系辞下传》)。卦象相重、相叠而成三百八十四爻,其中充满正反、盈虚、相互推移、相互交递等现象,而适时变动的规律也就在其中了。简言之,《周易》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个由基本要素所组织起来的、不仅包含着层层的结构、更包含着重重的运动和变化的系统世

界。

《周易》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多层次的系统整体。最基本的正反配对即是阴阳,六十四卦中,阳卦十六,阴卦十六,阴阳交配卦则有三十二,它们之间彼此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周易》以刚柔为立本者也,亦即以阳刚与阴柔确立一卦的根本关系,阳卦中有阴爻,阴卦中亦有阳爻,阴阳卦则阴阳爻相交互,无阳不长,无阴不生,天地万物之构造,皆不离阴柔、阳刚之作用,即如宇宙之力,亦有强力与弱力之分,离开阴阳之结构万物不能存在。

在宇宙中有母系统、子系统之分,如太阳为太阳系之母系统,而九大行星则为太阳系之子系统。就地球而言固为太阳之子系统,但对月亮而言却为母系统,地球对山川河流而言为母系统,至于其上所有之物则为子系统。

太阳固为太阳系之母系统,但对银河系而言,却仍为子系统,易经亦以太极或乾元为母系统,二仪(阴阳)则为其所涵摄的子系统,而阴阳复为四象八卦之母系统。就每卦而言,对六爻则为母系统,而各爻则为其子系统。六十四卦统摄各卦,而亦为各重卦之繁衍,彼此间互为母子的关系。每卦阴阳对立的双方为一基本矛盾,但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并不是“实体”关系,而是相互涵摄与联系的关系,更是对立间互补的关系。一般形上学以母系统为实体,易经却摒弃“实体”的观念,世间无什么“实体”,太极或乾元不过是生生之能力,层层繁衍,彼此相递、相互涵摄、相互依傍、相互倚立。上一层次与下一层次是相互摄受的关系,在世界众体系中,先有天地,再繁衍为水、火、雷、风、山、泽。四象的矛盾关系,透过重卦而变成三十二对的矛盾关系,有正亦有反,因此,六十四卦即是按正反卦所排列组合而成的体系。

《周易》的卦象结构,与卦义的演释,都是从整体上去把握世界,去观察一切繁衍与变化,正合乎宇宙现象中的层层相涵、层层相摄的整体系统。

世界本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系统,各个层次的变化,都可能受整体系统的影响。在宇宙造化之前是混沌未分的太极,有了太极乃有阴阳两仪,以及由两仪交相繁衍的老阳、老阴、少阳、少阴的四象,再由四象产生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因此《周易》体系,本是宇宙造化层次的系统模式,实际上也是世界生成演化的结果与模式。

世界上无动不生,卦爻上无动不变。六爻之中,由初爻而至上爻,迭次排列,代表事物卤始到终的变化历程;当事物由初爻发展到上爻,而临过程之终极,则复返初爻,周而复始,循环运动。卦爻不过是表征运动的历程和标记,在变动中由始而壮,由壮而究,始终无穷,辗转不绝。

宇宙是一大整体,所有信息有其统一律,各门科学实际上属于同一个科学整体。各别学科之研究,只是从不同方面,从不同层次去研究其整体的某一部分,要之,皆不离系统整体的知识,皆可导出整个体系,而且,从任何一门学科皆可导出其他所有学科之信息,因为宇宙万象息息相涵,整体与部分相摄,所以一学科之信息,同在他学科中,部分的信息在整体中,整体的信息亦同在部分中,部分与整体密不可分,《周易》便是统驭万有奥秘的学问。系统论中强调整体性,但并不忽视部分与整体内在的有机关联性,不能片面地强调整体的整体性,而忽略了部分中亦有整体性,《周易》即是此中最好的例证。

以今日化学而言,万物之不同在于构成它们的元素之不同及原子价排列的差异,而就生命科学而言生物之不同乃生命密码排列所致,但就易学而言,宇宙万有之排列,皆阴阳结构之差异所致。玻尔(NielsBohrl885—1962)也把他所创导的量子力学和阴阳互补原理相联系起来。宇宙有其全息码,部分事物皆凭其不同的信息,八卦排列为万物之基元与代表。阴阳两爻和太极图反映了宇宙中无所不在的阴阳(二仪)与宇宙万物的全息关系。从阴阳的整体而言,它与万事万物构成的宇宙整体全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就万事万物之不同形式而言,亦即是在不同程度地分享与涵摄阴阳的因素。我们每人的身体中寓有无数的细胞,而每个细胞都含有其相同的密码,细胞是身体中潜在的信息元,分享宇宙所赐信息密码,今天,我们可以根据万物不同的密码去复造各个相同的生命。

《黄帝内经》中有着深刻的全息思想的萌芽,因为《内经》与《易经》相表里,中医学本乎《易经》,认为人体各器官功能不同,相互区别,但却是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身体某一器官的病变,会影响到整体。吾人之身体本是小宇宙,与宇宙之大象是息息相扣的,诸如气候、风土、晴雨、暖寒、燥温,都在在地影响了身体之情况。身体中任何一部分都与整体相偕,人是世界的缩影,在其细胞中早存有宇宙所赋的信息,否则我们后天无法去反映其知识。

人间的语言本在表达宇宙的信息,但人间语言的混淆,所表达的内涵只不过是概念的游戏。《周易》是整体信息的表达,透过语言去表达各爻、各卦和六十四卦的信息。有时世间形形色色的现象,只不过是同一物质的不同表现,宇宙间一切现象相互包涵、渗透、联系,部分是整个体系的缩影,故一切表达之概念间与范畴皆是相互蕴涵的。

宇宙是一个大网络,是同一体或统一体,系统统一于系统原型,此系统原型即是宇宙原型的太极与乾元,故易理是宇宙终极统一的原理。全息宇宙中一切事物,均相互渗透,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其他部分,宇宙中每一行为最终都是由宇宙中现在、过去以及未来发生的任一事件所引起的,易爻即是时间的进展程序和空间的排列的象征,每一爻的变动,都牵涉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易理是在时空的演变中去彰显的,一切的事物一方面是作用者,另一方面也是被作用者。易理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心灵世界、自然世界,在这些世界中相互关联,事件与事件间、物质与物质间、精神与精神间、自然与自然间是互动的网络系统,甚至物质与精神、自然与心灵、自然与人文间,也是交错地相互网络,彼此相互渗透、契入,有矛盾亦有和谐。在易理中,矛盾系统间是相辅相成的,相同的系统中亦有矛盾与排斥,矛盾与对立不是鸿沟,而是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的互补和协同作用。

四、易学与信息论之研究

信息论(Theory of Information)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而发展于五六十年代的学科,其代表理论乃是信息论和控制论。信息理论研究信息的基本性质及度量与方法,并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电脑资讯的基本学科,其成果广为人们提供了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俾提供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必要的理论基础。

信息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应用数学家申农(Shanoon)。他于1948年发表了现代信息论的原理,1949年又发表了更进一步的主张,认为通讯就是将信息由发信者(信源)传给受信者(信宿)的过程。

宇宙中在在地发出其信息,天地、日月、星辰和四时的变迁,季候的循序渐进,风的吹拂,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的作息,都涵蕴着不同的信息,当人们去研究自然或社会上一切的作为,皆可获得丰富的资讯。

1955年9月在伦敦举行了第三届信息论会议,信息理论的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科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解剖学、动物保健学、计算机、电子学、人类学、神经生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和哲学等等学科。就中医学而言,确认生物与自然、药草与疾病、五脏六腑与五官、五行都有信息的联系,诸如耳与肾通信息、眼与肝通信息、舌与心脏通信息,吾人之病理、生理、生化、遗传之间都蕴涵着生物学的特定信息。在物理学方面,粒子世界与宇宙万物有相关性。最近医学生物试验人的耳细胞可种植在老鼠身上,使长出人的耳细胞以重塑人耳。人身上各器官之信息彼此相通,肌肉修补肌肉,皮肤修补皮肤。

宇宙之信息,自然之信息与人体结构之信息紧密相扣,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等等都存在着相互的信息关系。

《易经》的卦象、卦爻、重卦、单卦之间皆在在地表示出其所含蕴的信息,六十四卦的全体与部分都涵摄着宇宙、天地、自然、人生、万事万物的信息,每卦都是一个信息卦,其中涵藏着自然与人事、自然与自然、人事与人事的相互作用。善读每卦卦爻辞,善观每卦卦爻象,就其互卦、错卦、综卦、颠倒卦之分析皆可探寻出事物演变可能的信息。

《易经》所明示者是偶然率(Probability)而非决定论(Determination),宇宙自然的信息都在在地启示着人类的行为,历史上的往事或现今之作为与不作为,亦都启示着成败得失的信息,人透过自然现象、宇宙运行之轨迹,以及人事沧桑之变幻,应可先机地观察出其中之机微。因此,易即是观机补过之学,预警与先导之学,未必事事必待卜筮而后明。 卜筮所能明者不过当下可能之机遇,并非一筮定终生,或一卜历长久不变之可能性。事件与事件间相互牵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古代资讯不发达,信息之传递欠周详,凡事必待卜筮而后明,当今是资讯社会、网路网络千里相通,太空与海底可彼此互通信息,无远弗届,透

过电脑资讯之预估与探测,不论大小事,顿下即可了若指掌,曷事一一仰赖卜筮。事有必至、势有必成,凡透过资讯信息即可当下判断,因此,易在古代是信息沟通之学,在当今更是信息交递、转换与变迁之学。不明卦爻中本带有信息,而斤斤求神明之助,而得所筮之爻,作为行为之参考,诚属荒谬。

在六十四卦之总体演变中,可察知各卦之信息元所赋予之基本信息,而各基本信息元相互间亦互为信息,发为人间与宇宙自然间交互之消息,让人们在易卦之符号中,以及卦爻辞之信息中,去参加宇宙人间演变之脉动。倚靠传统之卜筮法,去玩弄或然率之演算,而得出卦爻象,藉以探知所预卜之信息,显已累赘,聪明人当效荀子所言之“善为易者不占”之精神,去玩味《易》之宇宙与人生之大义,方为读易之至义。

老子、庄子及道家诸先辈,莫不知易理,历代以来儒者亦多通贯易义,皆用之于点化人生、指点迷津,未有如当今台湾社会之泛滥,以易之卜筮去预卜股票之涨跌,电视明星婚姻之挫折与艳遇,某某经商之大发,某人企欲高官厚爵之显荣,此辈江湖术士,已霸占台湾易学界,堂堂圣学沦为小知者之谋财工具,殊堪悲叹!

五、易学与当代协同学之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系统理论相继诞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提出了特殊的理论,除了普里高津(Ilia Prigoging)之耗散结构理论外,尚以哈肯(H.Haken)之协同学为主。普里高津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人和自然之间本有古老的和洽和协同问题,但近代科学兴起,人被分析的扁见所拘限,而形成了自然与自然之理的二歧性的二分法(bifurcation)( “Bifurcation”自然二分法,首见Hemy Bergson及A.N.Whitehead之著作中,尤其怀氏之"Science and Modern World"中言之甚详。)

普里高津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统一的宇宙中,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所以我们必须以新的形式和自然界展开新的对话,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好。

当代协同学(Synergetics)主要由科学激光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典型的远离平衡态的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现象而建立起来的。他通过流体力学中不稳定性,化学反应中的时空振荡图样,生物学中存在竞争现象,以及其他物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中的典型现象类比分析,发现了完全不同系统之间的惊人的类似性,认识到生物自组织系统的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不论它们属于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都是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1970年乃建立了所谓的协同学问题。

协同学(Synergetics)此词来自希腊文,其含义是“一门关于协作的科学”,诸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光子、器官、动物、人,都是由极大的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协同学就研究这些全然不同的,极不相同的类型的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着的共同特点。简言之,协同学是关于多组分子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而相互协同行动,而导致结构有序演变的一门自组织理论。其目的乃主要解决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和一般方法与规律。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乃使一切系统如何由不稳定转向稳定,然后如何加以支配与管理。事实上,协同学所研究的广泛领域中各种有序演化现象,都与不稳定性相联系,因此,不稳定性原理是协同学的重要理论基石。甚且协同学是一门以定量化方法研究系统结构或行为的现代系统理论,透过数学模型以表达协同为其主要方式,藉此以揭示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经济、社会诸领域的共同特性。

我们观察宇宙系统,即是母系统和子系统的相互运行,就太阳系而言,各行星绕日而行,而有协同的步调,据此可推算出,何年何月何日五星交会,或九星交会,何年何月何日日蚀、月蚀。若太阳系中没有协同的步伐,则各自运行必一片紊乱,不但太阳系中彼此步伐协同,即银河系、几百亿光年以外的银河系、太阳系亦莫不有协同的步调。宇宙是一部伟大的生命有机体,当其不断运作之时,万物间彼此相互协调,即以地球而言,它与月亮彼此协调,否则地球上不可能有潮汐,以地球表面上各种植物而言,若非空气、阳光、水、土壤、微生物,以及各种天然作用之协同步骤,则植物不可能生长。就人类而言,须倚靠广大的自然始能谋生,生态网络中缺一不可,人类若一味地破坏自然生态,使大自然界失去其相互间的制约、控制和协调的作用,则人类亦将自食其恶果。

上天安排万物皆各有其自然制约的机制,就人体结构而言,五脏六腑、经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新陈代谢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排泄系统间,各皆彼此相涉,相互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协同系统,若其中一系统有障碍,则其他系统会连带出问题,盖人体五官与五脏相互协同,如耳之与肾、眼之与肝、舌之与心脏、齿之与骨、鼻之与肺、口之与脾各皆协同。 ,

在《易》之卦象方面,八卦与人体腑脏相配应,中医治病乃采取象比类原理,以八卦效应范围天地之道,更与人体之结构相表里,中医以卦象太极八卦与人之五脏六腑相配,如震卦配肝,巽卦配胆,离卦配心,坤卦配胃,兑卦配肺,乾卦配大肠,坎卦配肾,艮卦配小肠,而五官方面,眼为离、兑为口、艮为鼻、耳为坎等等,皆彼此按其性质与八卦相属。

《周易》更涵蕴着动态的平衡和中和思想,使动静平衡、阴阳平衡,以达自然界之平衡。又人体内在结构与运行之平衡,体内外环境的平衡,阴阳互相制约的平衡等等,使彼此互相协同,以发挥制约与控制之功,故凡事皆需以整体观去做综合的判断。

结 论

综观《周易》卦象、卦义是一个密切相联系的贯串系统,确认宇宙与自然之运行有其整体性、联系性与不可分割性,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控制与协同的功能。太极、八卦、河图、洛书乃时空统一论与整体观,而八卦定位是宇宙空间关系的缩影。“易”则为宇宙运动的根本法则,“不易”则为宇宙存有的重要表现形式,太极与八卦代表字宙的全息律与宇宙发生学之哲理推衍。宇宙、自然、四时之变化皆传出其不同的信息,易卦象及卦爻辞,即在传达此中信息之表征。20世纪前25年,相对论与量子论震撼了整个世界,而六七十年代之后,即是系统思维与宇宙全息思想之发展期,此中之特点,即是从全面、整体与系统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不再循还原论之步伐,一再地去将万物还原为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或是夸克等等,因为要了解宇宙并非全在剖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而是在整个宏观上,去思考彼此系统间的联系和运作关系。当代系统论即具有整体性、联系性、目的性与环境层次性之科学哲学。

八卦系列,除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外,亦代表人身之器官、家庭组织之成员。在卦象结构中,以阴阳二爻代表宇宙万物组成之基本要素,每一卦象作为一个整体,八卦和六十四卦构成一系列动态的循环性,六爻从初爻到上爻,依次相递,迭次排列,代表事物由始到壮到究(终)的运动过程。事物发展到上爻为究,又折返由初爻开始,始卒若环,辗转不穷。重卦为多层结构的相互排列,其中涵有天、人、地之代表,亦寓有子母系统之交递。在八卦结构中,每一经卦都是由一个三爻组织的子系统为基础,八个子系统形成四时矛盾的结构,象征宇宙本是由正、反、隐、显之矛盾与对立中,彼此相反相成。

八卦系统亦代表八个方位与空间标识,试图以空间整体与时间序列相配合,期与四季、年月以及宇宙周期相互协应。

《周易》亦代表宇宙自然之信息,蕴含了宇宙间一切普遍存在对立事物的信息,表达了一中之多、多中之一、一多无碍的理事圆融体系。阳爻“一”与阴爻“——”是宇宙动能的要素,肇始自乾元或太极之大能,然后由一而分、由分而合。八卦可视为传输信息的编码符号,各皆具有其形象之特定定义,重卦则是扩展了的信息码组,此重卦中有二组信息码,分为上下、内外或往来之称。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系统地表达了各种信息,包括了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人事信息、心理信息、生理和病理信息等等。六十四卦可无限发展,展开其无限平方之推衍,更代表宇宙由既济到未济之开展与不断创作。至于筮数、筮策,

更可视为透过人工密码,以揭示万象、万事、万务之发展消息,从中以定吉、凶、悔、吝。

当今电脑透过数位与设定公式可加以控制,而整个宇宙与自然行列,亦有其控制系统与控制机制,倘无控制之机制与秩序,则宇宙与自然必紊乱一片。太初造化之时,宇宙乃一片混沌无序,然后由无序进入有序,由不稳定系统走人稳定系统,此中冥冥之间,即寓有控制之机制,使之相反相成,由互补而旁通,《易经》六十四卦即是有序之机制,每爻与卦象,都构成相互控制之关系,倒卦、错卦、综卦、交互卦,彼此相互交递而密切联系与控制,违背了易象、易义之控制系统,而擅自妄为,终必招致困厄之命运。

宇宙结构本是一耗散结构的系统,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周易》所描述的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所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等之相互作用,一切自然系统都由无序走向有序,当控制能力衰弱时,复由有序走向无序。而《易·艮卦‘彖传》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说明宇宙、自然、人生,一切都应按时间之规律去决定,否则必生其反效果。

宇宙是个全息系统,所谓全息乃指小局部之中包含有大整体的信息,且可重演再现其原形,由此发展而来的理论,称为全息论。[2]我们研究《易经》,可知其中蕴藏了极丰富的全息思想。因易卦包罗万象、触类旁通,二仪中包含有乾元或太极之信息,而四象中包含二仪之信息,八卦中同样包含太极之信息,而卦爻之与单卦,单卦之与重卦,重卦之与六十四卦,在在地部分中寓有整体,整体中寓有部分。《周易·系辞》:“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此说明了八卦的产生是天地人三才概括抽象的结果,《系辞》与《说卦》更进一步认为八卦六爻之结构乃天地人统一的体现。六十四卦之象数系统即是宇宙自然和天地人的缩影。

每一爻为最低层次的全信元,每一卦为较高层次的全信元,乾坤则为统括一切卦之全信元,八卦则为高层次之全信元,而六十四卦则为统摄万有之最高层次全信元,而归摄于四象、两仪、太极为宇宙全息母。易理与易数相通,而易象则与万象相旁通,这反映着宇宙整体的全息系统,而成为宇宙规律的全息缩影。总之,易之卦爻象是时间、空间之统一,是对宇宙行程的概括和总结。

《易》之中有创生之理、时空绵延(duration)之理、万有相互关系之理、正反矛盾相生相克之理以及阴阳相补之理,可用之于推测天文、气象、四时变化以及生化物理、数理之演变,更能推及社会、人事、婚姻、家庭、商贾买卖、各种人际交涉、军旅作战等各方面之信息,可说是用之不尽的信息库,贤者见之为之贤,不贤者见之谓之不贤,端在所用者之大识与大慧。浅学者得之以为预测身家性命之荣华通达,大智者得之则用之于治国平天下,或为人排解困惑、医人之痼疾,所用者一,但其所藏者不同。要之,乃如人人深山采宝,随所入之深浅而有所差异,自不可同日而语,况且,以《易》测吉凶,有远超个人身家性命之价值

者,《易》之为用乃为天下的大谋,而非仅为个人之参赞,对于个人而言,若不知谨守其中之律例,则多读亦无益,遑论占卜。

参考文献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本体论;能量;广义物质;波粒场;五构素

方向是指总星系、物体、人、粒子、云气等在运动场中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波走向,即“波(方向)、粒(物)、场”说中的波为方向元。其中总星系、物体、人、粒子、云气定义为常规物质概念即实物质;物体粒子表现自身特征、地位的波动环境范围即场是物理学上的时空结构(传递介质);波反映了物体能量、意志、特征和运动趋势,定义为与实物质概念对称的虚物质(范畴)。但它们都是能量在冷胀宇宙中的表现形式,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都可从能量中转化而来。由代物理理论可推知原始宇宙是纯能量的;据阴阳学说和宇称均匀特性,可拟设世界为虚物质、实物质(软硬)二元;为应用数理生化研究手段对人文社科作数量化技术化处理,应建冷胀宇宙构造模型于力量与热量(力热)、实物质、方向、空间、时间五维坐标系中。至此,我们同时得到能量一元论、内容对称的广义物质虚实二元论、波粒场三元论和力热、实物质、方向、时间、空间五构素的设定。

“波、粒、场”是关于物质间地位联系通过场发生波的干涉作用的三元论,其中波正是五构素说中的方向,并对应于广义物质中的虚物质范畴。可见,虚物质决定了物体在实现消费体系的运动场中体现自身特征与价值的大方向不变,从而规定和影响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大体趋势,而不是事先计划或安排好了事物的一切。故虚物质论关于方向不变属大尺度范畴的概念正是相对论所研究的范畴。因为每秒30万公里速度的光子行进空间正常情况下是大尺度的,而相对论是在光速不变的支持下推导出来的,主要涉及到大尺度时空中宇宙根本律和运动总方向不变问题。虚物质论强调自由至高无上,因为自由在消费体系内容中位于最高层次,因为量子测不准原理表明粒子运动中存在无限自由;无限自由标志着没有运动相同的粒子,是任何高超的检测手段都测不出来的;虚物质论关于自由至上是低层物体(层次高尺度大),特别是量子世界的普遍要求。这些是虚物质论同量子力学相关的局部方向变化原理。

由于广义物质范畴是指物体的虚、实二个层面,则可界定弦理论所描述的“弦”上的一个波动或振动模式为构成物体的一个最基本微观粒子(量子),即“波粒场”中定义波属虚物质范畴已触及到弦理论,说明物体的本质是实物质中潜在虚物质振动。虚物质振动体现物体意志,在实现消费体系的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矛盾事件。对社会现象和矛盾进行分析,人们得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形态与制度。这证明实物质是广义物质的宏观显性表现,虚物质是广义物质的微观显性表现,二者是物体的二个层面,不可分离但可相互转化,以致人们日常从看到物体认知到实物质,虽看到事件矛盾却看不见虚物质。

能量转化为广义物质,广义物质包括虚、实二个侧面,二个面在一定场相位条件满足下构成物体。如果忽略虚物质其它范畴不计,则虚物质可展开为方向、时间、空间等。当将虚物质、实物质构成物体后的热量和力量抽离出来考虑时,物体构成要素则成了力热、实物质、方向、时间、空间五元。对虚物质中方向加以研究,发现的社会矛盾和运动规律可归结到方向不变原理和层次结构论上;结合数学推出五构素坐标系来观察宇宙得到遵循五大律使用三大模件去达成责权利一致原则的531理论,进而使管理经济学等人文社科理论数量化技术化。在这二个基础上,社会全员之能力信誉、需求欲望在网上按程序进行交换的意控式TMS网系作为解决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先进平台就能形成。

世界观即微观、宏观、宇观,概称宇宙观。宇宙产生前先是空无后是能量汤,自宇宙大爆炸后的世界是能量的也是广义物质的,即能量、实物质与虚物质三者同时存在并共同构成事物而不能单独存在。如时空(虚物质范畴)决定(实)物质运动轨迹而(实)物质迫使时空发生变形,它们谁也不比谁优越,平权共处却不能单独存在。五构素只是描述宇宙观一个比较方便的坐标系,从广义物质范畴来看,也可以说世界是五构素的。一句话,能量、广义物质应是哲学上的主要概念,波粒场是物理学上的新学说,而五构素则可通过数理论而成科技中概念。世界统一于能量,宇宙是唯能量的。

参考文献

[1]赵峥著.黑洞与弯曲的时空[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金致空.五构素物体论[P].广州:广东省版权局,著作权登字:19-2003-A-0013,2002.

[3] [英]史蒂芬·霍金著,许贤明吴忠超译.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 [英]保罗·戴维斯著,徐培译.上帝与新物理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本不详.

[5]金小明.物体存在法则暨管理规律理论新解[J].大众科技,2005年第2期.

[6][法]布鲁诺·雅罗森著,张莹译.科学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郑庆璋 崔世治著.相对论与时空[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英]B·K·里德雷著,李泳译.时间、空间和万物[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美]史蒂文·温伯格著,张承泉等译.宇宙最初三分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0][美]普洛格D·G贝次 著,吴爱明 邓勇译.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1]李政道著,朱允伦 柳怀祖编.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12]金小明.531系统理论[A].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C].厦门大学出版,2005:103~111.

[13]金致空.论阴流子经济学[J].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1).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5

一、道

宗白华将老庄哲学看作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滥觞,特别是庄学,是宗白华对阐幽发微中国美学思想的一块理论基石。宗白华美学接受老庄哲学体现在“道”和“虚”两个层面。

在宗白华的艺术理论中,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精神的老庄的“道”,既被看作是中国美学的文化背景,也成为他建构美学本体的一个重要资源。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就是以生命体悟道,“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1]宗白华别具慧眼,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与“道”相联系,进而认为,老庄哲学对画境的渗透,使得中国画在审美境界上与哲学理念相通: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中国山水画……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2]

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空白在中国画里……是溶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3]

清画家张式说:“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即画也。”[4]烟云一息相吹,成就画面的无限生机,使得荒寒的画境中生气流行,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则体

现了“虚空是万物源泉”的老庄哲学精神。图示如下:

山水画: 空白(技法) 云山(背景) 自然(生命本体)

道 论: 虚空(道的特征) —————无、道(哲学本体)

“空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宗白华认为中国美学的“空白”思想源自老庄的“道”,老庄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万象之源泉,万动之根本,它无形无象,蕴藏无限。《抱朴子》曰:“道者涵乾括坤”,道“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 它是“弥纶太虚”[5]的宇宙本体。道又是“空白”,它以无形涵有形,以无象孕有象,而成为无限的存在,所谓“大象无形”是也。“空白”代表着中国艺术的一种精神。

(二) 虚实两元

宗白华认为“空灵”、“充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元。清方薰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6]说明中国艺术境界强调虚实相生。“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在中国艺术中,阴阳摩荡,虚实相生,“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7]空灵论来自老庄的道论,中国艺术写实易而空灵难,清戴熙说山水画“沉著易,空灵难”,“山石以画而得,云水以不画而得。山石成则云水自在。”[8]宗白华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老子名之为夷、希、微。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9]中国画讲究抟虚成实,空白处有妙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0],道乃“万物之母”,是生命的根源(生命本体)。宗白华理解的“道”, 包孕万有,体证生生,是蕴涵生命活力的宇宙精神,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源泉。宗白华认为园林艺术体现了“道”的特征: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宗白华认为,园林的楼、台、亭、窗的设置,都是为了“望”,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中国古人能“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艺术家“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园林就是要“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所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园林中通过轩窗来通向动荡无限的时空;并“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11],从园林的小天地来通向宇宙的大化生机。园林艺术“小中蓄大”的审美意识显然来自老子“有生于无”的哲学精神。

二、 易

宗白华对《周易》有着持久的关注,他以《周易》经传“生生之德”和“无往不复”的理论来作为其生命本体美学又一思想资源。易经生生无尽的和谐精神成为其生命美学的文化哲学底蕴,因为“《易经》的每一卦都是讨论天人关系,而天人关系的中心就是生命……按照《易传》的命题,自然界是生生不息的过程,自然界充满了生意,而从这里就产生了世界的意味和情趣”,可以说《易传》是“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12]宗白华曾说《周易》是中国唯一成“伟大的哲学系统”的哲学,“是一部动的生命的哲学”。[13]在宗白华看来,周易广大和谐的生命意蕴是重建刚健昂奋的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

宗白华认为《易经》“无往不复”、“周而复始”的理论“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周易的无往不复的空间意识和节奏感是中国艺术审美空间理论的来源,他认为:

时间的节奏(一岁十二月二十四节)率领着空间方位(东南西北等)以构成我们的宇宙。所以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对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音乐化了!画家在画面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而须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宙”。 [15]

宗白华说,周易的鼎卦是中国哲学的生命“空间之象”[16],而革卦是“生命时间之象”[17],“空间与生命打通,亦即与时间打通”。[18]他说“象之构成原理,是生生条理”[19],进而认为中国哲学是一个“生命的体系”。他认为“中国哲学既非‘几何空间’之哲学,亦非‘纯粹时间’(柏格森)之哲学,乃四时自成岁之历律哲学也。”《周易》无往不复的空间意识,启示了汉代的律历哲学,二者共同形成了“以时统空”、“时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艺术中,时间的四时(春夏秋冬)配合空间的四方(东南西北),时间空间化,时空合一,充满音乐的节奏。宗白华说:

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

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我们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

空间的音乐化和节奏感,导致在审美观照的方法就是仰观俯察,“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这种观赏方式,使得主体视线在仰观俯察之际往复流动,满目生机。

《周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标举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易》经体现出的宇宙精神就是“动”,“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都是言“动”,《易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象传》),宗白华解释说,“乾”是世界创造性的动力,“它刚健不息地在时间里终而复始地创造着,放射着光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当效法生生不息之宇宙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天地有大美”,美就在于生命与节奏的和谐、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即“至动而有条理”。 宇宙间大化流衍、生生不息,充满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而艺术的使命则在于原天地之美,参赞化育,以显现宇宙生命的生香活意。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活趣的宇宙中,中国艺术的要义在于表现宇宙的盎然春意,中国艺术“代表了一种欣赏赞叹,在颂扬宇宙永恒而神奇的生命精神,就是这种宇宙生意,促使一切万物含生,百化光焉。中国艺术家正因能参赞化育,与此宇宙生命浑然同体,浩然同流”。

三、禅

佛学对于宗白华美学有极深影响。早年在写《萧彭浩哲学大意》等文章时,宗白华就是从佛学视野来寻求东西哲学智慧的共通性,认为叔本华哲学“含义闳深,颇契佛理”,“颇近于东方大哲之思想”。宗白华早岁对佛学的兴趣,一直持续到后来对美学的研究。在其美学思想中,禅学智慧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

禅宗一重“心性”倡“即心即佛”,二重“顿悟”主“顿悟见性”。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融汇禅学思想,主要侧重在“妙悟”体验论和“艺术意境”(禅境)论两个向度上。

(一)妙悟论

宗白华强调“心源”的重要性,“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27]此论来自禅宗,禅宗主张“自心是佛”的“顿悟”法门,所谓“一切法皆从心生”,禅学认为“心”是一切事象(万法)产生的本源。“万法从自性生”,“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等,均是申明此意。禅学的“顿悟”不是推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禅的直觉通于艺术的审美直觉,二者都力求永恒的非理性的直觉体验。宗白华说:

禅学发展到成熟阶段,连禅宗也不必要,文学也不必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到处都是真如的显现,可见真如界并不是离开了这块染污的土地另有所在,真如世界也正在这块载土上……真如,正是凭藉人世间的现象为工具才可能实现,无现象界即无从证得本体。

宗白华认为禅学从现象直证本体,或者说本体即在现象之中,一切都是真如的显现。有学者指出:

(禅宗)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顿悟”),都可以体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禅宗的“境”,意味着在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的本体,在形而下的东西中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禅宗强调了直觉顿悟的功夫,重视心源,“悟”在心源,方寸之间妙悟本体。

由于禅宗重视心源,倡导妙悟,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宗白华看来,“妙悟”既是一种审美体验方式,也是中国艺术的审美境界。他说: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内,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禅学认识论与中国审美思维有相通之处,使得禅学进入审美领域,“推动艺术家去追求对形而上的本体的体验。这就是‘妙悟’、‘禅悟’”,体悟到的是“永恒的宇宙本体,是形而上的‘意’。”艺术家以妙悟之审美心胸,从有限入无限,自微尘显大千,从而体悟时空、自然、宇宙、人生的无限意蕴,这就是妙悟的境界。

(二)艺境论

宗白华认为意境论的源头之一就是禅学。他说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中国艺术境界就是“鸟鸣珠箔,群花自落”的“超圆觉”之境,生命超越,境界圆融。中国美学中,艺境通于禅境,禅境乃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禅境分三层:第一境(未参禅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参禅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这一超越时空的本体,在瞬间的“一朝风月”之中证得,刹那蕴含终古,有限通于无限。这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审美感知,心灵对印象的直接反映;第二层是审美感兴,心物交流;第三层是“妙悟”的境界,乃为最高的灵境启示。禅境就是在顿悟中对现象的超越,是心物合一的最高境层。宗白华的意境论显然受到禅学三境界论的启发,在他看来,“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宗白华认为,艺术意境也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描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分别是“写实(或写生)的境界、传神的境界和妙悟的境界”。[38]禅境就是最高灵境的启示,就是妙悟的艺术境界。在禅境中,鸟飞叶落、云飞水流,都是妙悟的对象,体现圆融自在的真如境界。“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禅境即最高的灵境,体悟到的是生机灿烂的宇宙精神。

[参考文献]

宗白华全集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0.

叶朗.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美学的几点启示[J].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京),2004,(1)。

蒋国保.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普济.五灯会元.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叶朗:再说意境[J].载《文艺研究》(京),1999,(3)。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国人思维的一个基本模式。“天人合一”思想立足于自然,强调“与天为一”,“天人合一”。其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着深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管理思想。但随着以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加上爱西方“天人二分”思维模式影响造成的生态危机等各种文明病在日益严重。在各国思想家、科学家对此进行哲学反思之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思想,因其独到的深刻思想内容和对人与自然协调的指导意义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总要求。今天,重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人属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部分,人从属于自然,坚持人属世界的宇宙生命统一论。首先,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物质本原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均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贻,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宇宙大道本体论。而“道”这个本体,生成事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即道生万物,那么作为万物之一的“天”和“人”也生于“道”。于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机部分。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表达的“人属自然”的宇宙生命统一论,是人类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前提。从这一思想出发来考察宇宙事物,必然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是多元化的,不是一元化的;天与人和谐,人与地感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相互关联。宇宙不是一个互相对立的机械系统,而是一个统贯生命的大生机。在现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应当以道家这种“人属自然”的宇宙生命统一论作为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起点。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宇宙中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是有机的自然整体。“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与其它生物之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循环。只有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完善,人与万物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人性自然的需求和发展适度观

道家认为,宇宙的普遍性法则是“道”,这是形而上的,以“道”为基础的存在方式为“德”,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中的普遍性价值。“性”乃出于“道”与“德”,为人心之本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受到尊重,德之所以被推崇,无不在于物本身顺其自然地发展。内在的自然本性,也就是内在自然的道,或者说“自然”是道或天道的根本属性,而道是万物的本原,于是内在的自然本性是万物包括人的根本属性。从本质上讲人性自然,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类的自然之性的本真状态就是“赤子”、“婴儿”状态,无知无欲,质朴无毕,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自然人性的基本内涵。道家认为人性本自然,但后来由于人的私欲膨胀,智力日增,遂使人逐步丧失了这种纯真无求的自然本性,导致了人性异化与丧失,并由此产生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因此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无知无欲”,并由此提出了“知止”和“去甚、去奢、去泰”的节俭思想。这一思想既包含了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度原则,也包含着生产发展和人类行为的适度原则。这一原则,对于重建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就针对当时流传的盲目乐观“增长论”,在《增长的极限》这一报告中,提出了限制增长的见解。这个报告向全世界发出一个有益的警告,即任何现实的增长都要适度,否则就会带来恶果。要扭转这种恶性发展的局面,除了需要进行大量技术工作外,还要从价值观上树立“适度增长”的意识,这与老子“知止”“去甚、去泰、去奢”的观念极度相似。可见道家由人性自然引出的“知止”观念可以启发人们构建发展模式与生产方式的思维,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道法自然的价值原则

道家“天人合一”坚持人属自然、人性自然,那么人就要服从自然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老子明确指出人应该效法天地自然之道,按天地本来的状态来生存。老子还深刻地指出,“不知常,妄作――凶”。庄子也主张:“以人入天”,“以天为徒”,“从天之理”,“以天为师”,一句话,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所以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地和者也”。即天道是人道的大本大宗、最终归宿,人要遵循天道。在老庄看来,自然作为一种完美的自足状态,有其内在的存在价值。对于自然的任何不合理的人化过程,都会破坏这种自足、自美的和谐状态。庄子曾举例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道家这一“道法自然”的价值原则,强调顺从和尊重自然,反对战伐自然的本性。在今天对自然的改造中依然是极其可贵的。现代生态伦理学家指出的“选择性原则”即主张在人的行为上,应该选择符合生态循环规律的生活方式或者生产方式,使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生态化。这一“选择性原则”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一致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同时也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相一致。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生态农业从客观上要求协调生态经济系统,微观上要求做到物质上多层次,多循环的综合利用,尽量遵守自然的内在规律,维持自然和谐。

自然无为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