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例6篇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1

[论文摘要]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须了解语言,所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彼此不能孤立存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任何一种语言教学中必然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了应试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却很少重视文化背景资料的理解,致使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john bull”为何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是一大障碍。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及该国人民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于是,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借助文化理解为教学提供新的途径,是教学的急需,是教学深层次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2002.1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2

一堂课怎样才算“优值理解”?优值理解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具体的、细致的、正确的、清晰的、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在一堂课内,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文字做到这样的理解,或基本上达到这样的理解,是不容易的事。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真正读懂了所学的语言文字,才能在意识中呈现出所反映的事物的原貌、原意、原情,获得真知、真理、真情;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体悟语言的精妙,培养敏锐的语感,提升语文水平;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增强智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爱学语文。坚持这样标准的理解训练,才具有强劲的活力,才能培养出扎实的、高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反,那种对语言文字空泛的、粗疏的、错误的、模糊的、浮浅的、片面的理解,就是“低值理解”。

在教师中流行的所谓的小学语文课文浅显“易懂论”、小学生只需大体懂得就行的“模糊理解论”、学语文靠多读熟读以读代讲的“全盘朗读论”等都是导致低值理解的不当言论。小学语文,既容易又困难,容易的是文字短小浅显,难的是浅显文字反映的内容并不浅显。赤壁之战这样的历史大事,只有千余字表现;园明园的毁灭也只千多字描述。小学课文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记叙文,简短浅显,只能反映事件的概略,而文字的间接性、概括性却遮蔽了事物具体的真实细节,给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文章作者走的是“事物―概括化―文章”的路,要想破解文字的概括性,只有在阅读教学时走“文章―具体化―事物”的逆向还原的路。

《史马迁发愤写〈史记〉》短短两千字的课文,学生很难感受司马迁为实现伟大理想而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发愤著书的精神。我在教此课时,故意将课题中的“发愤”写成“发奋”,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从而提出:为什么用“发愤”而不用“发奋”?司马迁遭遇怎样的“飞来横祸”?从课文中找答案。其用意就在于突出重点,把握“发愤”这一核心,确立探究的问题,以期通过此问题的解答,树立人物形象。在学生叙述的同时,让教师的点评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尊重事实;痛恨小人,敢于直言;一片忠心却被诬上罪名……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对他人格最野蛮的侮辱,也是对他一家、对他父母先人的极大羞辱,每每想到这里,司马迁就会浑身出冷汗,衣服湿透。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非常重视做人的尊严和名声,文中“悲愤交加”词语写出了他的心情。

面对自身的侮辱,面临世人的讥笑,为什么司马迁想到血溅墙头,却又没有了此残生呢?借助课件演示:“……何至于甘心陷入囚禁而受辱呢!……我所以暗自忍耐,苟活下来,陷身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感撼于内心想做的事业尚未完成,如果在耻辱中离开人世,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此段话是摘自有关传记,配以男低音,随着竹简缓缓打开,通过视觉和听觉撞击学生的心灵,从司马迁的内心独白中体会他复杂的情感。司马迁将秉笔执书看作是史官的天职。他从极度的悲愤中解脱出来,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带着满腔的愤恨、沉重的忧伤和无尽的痛苦,默默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到撰写的《史记》中。愤怒出诗人,愤怒出《史记》,这就是文中用“发愤”,而不用“发奋”的原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纳入的资源必须具有典型性、史实性、生动鲜明性与简洁性,并注意这些资源的有机组合,使之成为教学中的必然、自然、当然,此项设计,使整个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震撼力。类似的文章,学习时必须细读、精思,对概括化的语言文字钻研、探究,通过思维想象(主要是具体化思维)用时空和情节的连续性,揭开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还原事物可及的真实(原貌、原意、原情),这才是真阅读,真理解。

做到“优值理解”是很不容易的事。除了上述的文字间接性、概括性外,阅读教学是凭借文章学习语言,学文与学语同步进行。这使学习理解语言文字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也增加了难度。这里又有一个“文语结合”的概念,即借文学语,借语学文,语言理解应包括理解结构,理解表达,理解文体,理解作法等,包容了各种语言形态的理解。在小学,文章中的语言是活用的言语,理解在不同内容、不同语境中的大量言语及语言组合与变化,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文轻语、抓文弃语的问题。教师备课只重文章的理解,课堂教学只抓文章内容,而不重视语言理解,造成学生语言分析能力薄弱,普通的文章也只能叙其梗概与印象。语言是文章构成的主要成分,是文章的介质,不作言语分析,所理解的文章思想是肤浅的、模糊的、空洞的。在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我就是想尽力显示言语教学的力度。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关联理论 阅读理解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阅读课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课堂,学习语法知识,增加词汇量,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并获取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阅读课在高校英语课程中占的比重最大,而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现有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抓住句子的表面信息,却很难理解文章整体蕴含的深层信息。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阅读过程中依赖课后生词释义或字典,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各个单词释义的相加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整体句义;2.过分关注单词、单句,无法结合上下出有效的推测,割裂上下文联系;3.对词义生搬硬套,只理解文章的表面内容,无法理解比喻、幽默、反语等修辞格隐含的深层次含义。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阅读理解,而且学生在英语等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也受到限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

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世纪80年代,Sperber 和W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这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交际,揭示了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推理,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或含蓄地示意,听话者则挑选关联程度最大的假设作逻辑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意图[1]。任何话语的理解过程都是在上下文当中寻求话语之间的关联性,确定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理解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在语篇上下文当中寻找最佳关联并进行推理的过程。读者一旦找到了最佳关联,进行逻辑推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关联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英语阅读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对篇章中明示的话语信息无须太多的努力,便可理解作者意图。但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缺的现象。对于这些暗含的交际信息,读者往往需要付出努力,根据上下文来获取信息的最佳关联性,进行逻辑推理,从而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篇章中获取作者明示的话语信息。在此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并努力选取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关联的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关联越强,效果越大,关联越弱.努力越大[2]。由此可见,阅读理解就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寻求最佳关联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中词义的理解

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过分地依赖词典,不仅造成阅读速度缓慢,而且由于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义,正确理解文章。英语中的词义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做出有效推导。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中Unit 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一课中单词为例作说明。

Once the sands have 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 it cannot be replaced. We want every minute to count.

其中的hourglass和count两词,对学生来说都不是生单词,但是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就稍显困难。Hourglass一词本义为“计时用的沙漏”,count一词本意为“数数”,此时,只靠字典的释义就很难解释该句了。根据关联理论,话语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暗示以及推理的过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向读者提供关联性信息,读者则根据明示或暗含的信息,从话语中寻求最大关联性,对话语做出合理的推测和理解,正确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本篇文章的主题是Time-conscious Americans――“有时间观念的美国人”。根据之前段落中的信息:“I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Many people have a rather acute sense of the shortness of each lifetime. ” 时间是宝贵的资源,人们深感到人生的短暂。根据之前作者提供的关联信息,结合上下文语境,读者不难推测出“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以及“ We want every minute to count”两部分表达分别指的是人生一去不复返的道理;人们想要每一分钟都过得有价值。

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从上下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经过推理获取最佳关联,找出最佳的解释。根据字典释义,结合上下文,推测出作者真实表达的信息,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生词词义便能理解文章。但是关联理论对英语阅读的解释力更加明确了寻找上下文语境关联性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寻求最佳关联性,从而得出文章想要传达的真实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填补信息空缺,增强有效理解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缺”的现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读者共同拥有的背景文化信息,会自动进行省略。但这对于外语读者来说,缺失的上下文背景文化信息,会增加读者寻求最佳关联性的难度,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Unit 2 Charlie Chaplin 一课中有一段话。

“He was born in a poor area of South London. He wore his mother’s old red stocking cut down for ankle socks. His mother was temporarily declared mad. 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 But only Charlie Chaplin could have created the great comic character of ‘the Tramp’, the little man in rags who gave his creator permanent fame.”

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Charlie Chaplin 喜剧大师的主要生平事迹。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Chaplin悲惨的童年生活的描述。但对于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一句,感觉疑惑不解。其中原因便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缺乏理解此句的文化信息,找不到最佳关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及时填补文化空缺。Dickens 著有《雾都孤儿》一书,其中就描述了主人公Oliver Twist的悲惨童年。卓别林的童年便和书中主人公的童年一样的悲惨。通过文化信息背景的补充,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可以找到最佳关联,正确理解文章。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学生将会付出额外的努力来寻求最佳关联性,阅读理解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填补学生的信息空缺并增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体会文章。

(三)关联理论对反语、比喻等修辞格的解释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二册Unit 3 Section B 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Rich?” I finally asked, holding my breath.

She tossed the garlic in the hot oil which bubbled in a loud, angry sound. “So many spots on his face.” she said.

I could feel the goose bumps rise on my back. “They're freckles. Freckles are good luck, you know.” I felt compelled to defend on his behalf, a bit too heatedly as I raised my voice above the noise of the kitchen.

“Oh?” she said innocently.

“Yes, the more spots the better. Everybody knows that.”

She considered this a moment and then smiled and spoke in a Chinese dialect: “Maybe this is true.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got the chicken pox. So many spots, you had to stay home for ten days. So lucky, you thought.”

该段对话中生词较少,学生能够理解对话的内容。但是对于最后一句“so lucky, you thought.” 学生在理解上稍显欠缺。如果学生只是根据词典来释义,便不能真正地把握作者的笔调,达不到作者写作的预期效果。根据上下文的关联信息“I had seen her expression when she opened the door, her forced smile as she surveyed him from head to toe.” “I tried to anticipate what criticisms she would have.” 这两句话中的“forced smile” “criticism”两个表达,不难推测出母亲对于Rich 的态度是不满意的。因此,最后一句话为反语。反语就是反话,通常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句子表达其本意,可以使表达具有讽刺辛辣、幽默风趣的作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运用反语能更加引起注意,加深印象,产生特殊效果。因此,未来中国丈母娘的挑剔与不满情绪跃然纸上。

对于反语、比喻等修辞的理解,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去理解话语的隐含信息。读者要想理解修辞中隐含的信息,就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通过上下文信息来寻求最佳关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堂的教学实际向学生传达关联理论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大学英语阅读的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结束语

阅x是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问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关联理论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听力教学;影响因素;对策探讨

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实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英语学习者进行会话交流的基础,而且是获取英语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听力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听力水平不尽人意,很多学生在听力课中被动地听,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力训练费时低效,听力理解能力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提高。因此,分析影响英语听力因素并进行对策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大学英语听力的因素

1.语言因素

(1)语音。语音是语言交流的载体,是听力理解的基础,也是影响听力水平的直接原因。语音知识扎实有助于听力理解的准确分析。相反,语音知识不扎实往往导致听力障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受母语、方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发音问题,造成听力理解困难。不少学生从来未接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或者在初学时没有重视语音训练,结果是到了大学的学习阶段还不了解基本的语音知识,对重读、弱读、爆破、连读、同化、省音等知之甚少。听力是个辨音的过程,正确辨音是听力理解的基础。不了解基本的语音规律意味着在听力中辨音能力弱。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因缺乏语音辨别能力,很容易混淆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如把win听成了one,把plane听成了play,把doctor听成了daughter。此外,不少学生即使掌握了单词的准确发音,当遇到连读、爆破、同化等情况时,也听不懂材料的表达。总之,准确的发音,正确的语调是听力理解的直接因素。

(2)词汇。词汇量会影响听力效果,因为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听力材料的输入。丰富的词汇量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因素。词汇量不足,在听的过程遇到生词的几率就高,过多的生词直接制约着听力理解的提高。尤其是缺乏常用词汇,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词汇量决定了听力理解的水平。

(3)语法。语法是理解语义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欠缺也会影响听力理解,因为句子结构不了解的话,则无法理解句意。英语中有很多复合句,如果分不清主句和重句,即使认识句子中的每个单词,学生也无法听懂句子的含义。另外,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动词时态、倒装等也会影响听力中对句意的理解。如果不具备基本的语法知识,学生在阅读中都很难理解句子,而在特定的听力语境中则会更难听懂句子。所以语法知识也是制约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因素之一。

2.非语言因素

(1)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承载着许多西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如果缺乏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等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则很难理解话语的深层含义。在英语听力训练时,学生因没有西方文化知识的储备,常常用中国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即便听力材料中没有生词,学生似乎听到了句子中的所有单词,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话语中的内涵。所以不熟悉听力材料的主题或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听力的理解水平。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包括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情绪和态度、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虽然这些非智力因素不是学习过程的直接介入者,但对学习的效果起促进和抑制作用。在听力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以放松、积极、主动、充满信心的状态去听,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听力水平。相反,如果学生总担心听不懂或不能正确答题而产生紧张、焦虑、畏惧的情绪,则会产生心理压力,导致信心不足,最终影响听力水平正常发挥。

(3)不良的听力习惯。听力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对听力材料句子、篇章等的综合理解。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不仅要求听者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还需要掌握有效的听力方法和技巧。有些学生经常进行听力训练,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他们在听的过程总是试图听懂每个单词、句子的含义。一旦遇到生词、难句便停下来,思绪停留在一两个单词上,结果听的节奏跟不上接下来的内容,错过了抓关键词,掌握大意的机会,致使全篇听不懂。还有学生习惯把听到的每个句子翻译成中文来理解听力材料,结果跟不上说话人的速度,影响了下文信息的输入,导致听到只有零散的个别单词或短语,无法对文章思想总体把握、综合理解。

二、提高大学英语听力的对策

1.注重学生语音训练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依赖于语音规则和语音规律。针对学生的语音问题,教师可在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语音训练,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发音规则及单词在句子中的读音规则。要求学生模仿发音标准、语速适中的听力材料的语音、语调。在模仿的基础上,选取语速、内容、风格不同的听力材料进行训练,使学生适应不同语速语调,提高语音的敏感性,在特定的英语听力语境中能及时并准确辨别语音。

2.加强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

听力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对听力水平的提高极为重要,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的积累,注意一词多义及特殊习语的用法;重视语法知识,掌握语法规则,从而提高听力材料语义理解的准确性。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5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什么?笔者认为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直觉,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能力。语感灵敏的学生,能够辨别词语的细微差别,能够区分词义的褒贬、轻重、雅俗,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和描绘事物。所以语感的灵敏与否,是区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是各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对语言和语法的感受能力。目前有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初中即应形成,到了高中无须再行教学。而最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多方面显示出朗读训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呢?

(一)正确地朗读课文

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培养学生语感,首先要训练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包括读准字音和掌握轻声、儿化韵、变调、“啊”变等一些音变规律。尤其要读准多音字,让学生知道并能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普通话音变规律朗读课文,这样才能够形成正确语流,从而读出语文的语感。

(二)反复朗读思考,揣摩品味语言

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培养语感的过程就是反复朗读的过程,也是反复思考反复体会的过程。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的意蕴和情感,从而体会其意义,这样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越来越强。引导学生边读边揣摩,领悟语言的内蕴,学生的语感将会快速长进,语言理解能力也定会在揣摩和领悟中大有发展。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味,从语言的微妙变化中体察意义的细微差异、情感的微妙变化,学生语感的精确性会不断提高。

(三)重视有感情地个性化朗读

这是学生语感的增强和提升。有感情地朗读就是在正确朗读基础上,把握好语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本身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在语感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的揣摩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朗读,从而体现每个学生语感的独特性。学生在有感情地个性化朗读中能够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二、加强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训练,培养学生揣摩词义的能力

语言的运用与理解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而且必须依赖特定的语境。语境是语言运用的关键,也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漠视语境的作用。词语语境义就是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意义,它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会消失,因此又称为临时义。这种“临时义”大致包含指代义、具体含义、修辞义、隐含义等。根据语境揣摩词义,就是揣摩、推断在语境中被具体化了的词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纲都把它列为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加强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一)根据上下文,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词语的指代义是一种特殊语境义。分析词的指代义,要理解词是承上指代还是领起下文。大多数词语的指代义往往就在上文中。但也有含指代词的句子在结构上领起下文,词的指代义往往就在该句的下文中。

(二)根据阐释句,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在出现语境义词语的句子的前后,往往会出现阐释、发挥其意义的语句。我们瞻前顾后,应该可以找到阐释句,从中筛选出它的具体含义。

(三)根据“题旨”和“情境”,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对这种含义的解读必须结合题旨情境来进行,所谓“题旨”,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所谓“情境”,就是运用修辞的语言环境。然后结合修辞本身的特点加以分析。

(四)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念探求词语的隐含义

词语的隐含义必须在具体的篇章语境中生成,而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念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结合语境探求词语的隐含义首先就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念探求。

三、加强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句义能力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必须加强理解句子含义的训练。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指表达上含蓄隐晦,内容上抽象深奥的句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加强对含义深刻句子理解的训练却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那么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呢?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所谓“关键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在阅读中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基本义和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联系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结合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但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是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而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则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三)通过辨析句子的手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使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变得含蓄深刻,辨析句子运用的手法能帮助我们领悟句子蕴藏的深层含义。学生应当学会还原艺术手法,领会句子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切入点。

对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四、六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鉴于大学生的听说能力相对薄弱和我国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确定“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合理的,但是这个目标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随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加大听说训练的力度和大学新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逐渐提高,尤其是听的能力的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适时再转移,大学英语教学应着力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在科技领域与国际开展竞争的英语读写能力(蔡基刚,201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都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各大题型及比例都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阅读理解仍为重要的测试内容,在此进行以下分析,以为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图示理论中的阅读认知过程

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制约的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与思维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也是交流的过程,Christine Nuttall(2002)认为,作者也即编码者想把脑中的想法、情感或事实与其他人分享,为此,他就得把它们用文字体现出来,也就是把它们编码,写成文章。看到文章的人就可以解码其中包含的信息,之后信息进入了解码者的脑中,从而交流就得以实现了。尽管这种模式过于简单,但它还是足以说明,阅读意味着从文章中获得尽可能接近作者放入其中的信息。根据图示模式理论,作者用文字、符号,应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编成语码。阅读者必须把语码解译。解译的过程为:阅读者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识别开始,逐步弄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这就是阅读理解自下而上的模式。但是在阅读时,解决了语言问题,对文章也并不一定理解,对作者的意图也不一定理解。所以出现了从心理学看待阅读理解过程的自上而下的模式。按照这个模式,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把比文章内容更多的信息带到阅读中,不断进行预测和假设,并在文章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或修正自己的预测和假设。阅读不仅需要语言知识,还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而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单向的,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心理学家又提出相互作用模式。根据相互作用模式,阅读过程中,在任何阶段和层次里,人们都同时或交错运用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Christine Nuttall认为“读者与作者须具有共同之处,方能形成两者之间的沟通”。所谓的“共同之处”首先指作者与读者须掌握用于两者间“沟通”的语言,即读者头脑中须具备相当的语言图式,对L2读者而言,则须具备与作者相当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其次,“共同之处”是指读者须具备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专业知识,第三,“共同之处”还指作者与读者对客观世界、人情世故等有着共同的假设。作者与读者之间如若无 “共同之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就不能领会作者的言下之意,阅读困难就会出现。

三、影响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根据以上图示理论对阅读过程的分析,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产生影响的因素可概括为两大方面。

首先,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因素。要做到篇章理解,阅读者必须有着和作者一样的语码,也即对词汇、句型结构、语法知识应有扎实的掌握。在英语篇章阅读理解中,学生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就有:词汇量小,一词多义费解,难以理解复杂句型和阅读速度慢等问题。

其次,非语言知识方面的因素。除了相同的语码,影响阅读理解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阅读者于阅读文章时已有的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由于学生所受熏陶的环境及其文化与英语国家大不相同,由此带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在英语篇章阅读理解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有:语用能力的欠缺,即使理解了单词、短语和句子,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还是无法清楚理解,对作者的态度还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基于文章内容还是无法进行进一步准确的推测等。因此,要学生提高篇章阅读理解能力,就需要从以上两方面入手。

四、教学中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

结合以上分析,只有消除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应战”能力。

修炼语言基本功,提高语言能力

首先,重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词汇是英语阅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正确理解要获取的信息。词汇量是有效阅读理解的基本保证。若能握好语法知识,再长再复杂的句子都能被还原和精简到最简单的主干结构。所以,扎实的语法知识及其运用能力是快速而有效阅读的又一基本保证。

其次,培养语篇意识。对文章结构、中心思想、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是对文章宏观阅读理解的内容。只有懂得从语篇的整体结构中区分出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和细节,文章属于现象-解释型或问题-解决型,段落属于例证型、因果型或是列举型,才能对文章和段落的主旨、细节有所把握,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推测,从而才能准确无误地答题。

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教师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性的同时还要教授语言的使用规则,可以把语用语言知识融入到话语、语法及词汇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通过介绍语用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把文化教学阅读这种语言技能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社交语用能力之目的。英语语用能力由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部分组成,大学英语教学也可以相应地从这两个角度着手。提高学生外语语用能力,需要引入学以致用的原则,明确语言形式与语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在实施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交际规则。(何自然,陈新仁,2004)

同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语言反映了其所属民族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阅读中,即使语言基本功掌握得很好,但如果对其文化背景和特征缺乏认识,忽视了母语和英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会造成对文章含义及作者真正用意的误解。反之,如果了解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能对信息材料的理解和推测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两种语言中概念意义完全一样的词,却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内涵,即发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比如,在中国,牛(ox)长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联系起来,而在英美文化中,“horse”才是吃苦耐劳的象征,而 “ox”则很少干活。有了这一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就会理解to work like a horse(埋头苦干),a willing horse (积极工作)的内涵了(杨宏,2005)。因此,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教材及网络资料获取尽可能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比其文化与汉语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才使得英语阅读理解遵循规律展开,即根据对阅读文章背景知识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文章提供的文字信息及含义进行选择、推测,以达到理解。

五、结语

通过分析阅读理论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阅读障碍,我们发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是语言知识、语用文化知识、逻辑分析、语篇意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知识和各种语用知识的讲授相结合,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图式结构,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才能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Christine Nuttal.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2] 蔡基刚.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 外语界. 2011,1

[3] 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