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学校党务工作计划范例6篇

中心学校党务工作计划

中心学校党务工作计划范文1

本学年我支部工作将继续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县教科体局党委的工作部署,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巩固扩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实现我校新发展积极努力,特制定我支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全面加强学校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全校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党支部的工作活力和党员的工作激情,让我支部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工作措施

1.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本年将组织全体党员通过集中学习、写心得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新《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带动全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正面引导和刹风整纪相结合,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作风建设相关要求,采取“抓思想、抓管理、抓机制、抓考核”等措施,全力整治部分教职工存在的“责任意识不强、廉洁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强、正气观念不强”等工作诟病,彻底整治“四风”存在的问题。

3.注重党员的稳妥发展,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进行培训,进一步规范入党程序。

4.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两学一做”和“3+X”活动,继续推动“党建+”建设工作,关爱困难党员,丰富党员生活。

5.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统一部署,坚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不折不扣完成各项“规定动作”,确保全体党员干部受教育,学校党风政风有提升。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让全体党员更加自觉地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奋斗,引导全体党员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牢记新使命,投身新时代,推动全南二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6.开展“关爱工程”互动。结合教育系统的“塑师德、转作风、提质量”系列活动,开展好我校“关爱工程”活动体系:学校关爱教师,教师关爱学生的关爱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行政干部服务意识,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开展帮扶志愿活动。结合“党员政治生日”,继续开展“党员关爱工程”、“送温暖献爱心”、“一对一结对帮扶”志愿者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针对困难党员、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等群体,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开展帮扶服务,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增强组织归属感。

8.完善基层党建学习宣传信息化平台。运用学校党建宣传栏、“学习强国”APP、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等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意识,完善党建园地,党建工作群等平台建设,形成系统的信息化党建管理网络,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

9.开展党员教师“双提升”活动。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将质量提升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大力实施党员名师工程,把党员教师培养成名师和管理者,引导党员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党员教师要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成长进步,从而促进结对帮扶教师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10.开展全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探索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党员民主评议机制,加大群众监督力度,遵守师德红线,坚持理想信念,增强信心;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坚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坚持真理原则,弘扬正气;坚持无私奉献,为人师表。 

三、组织领导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党建工作小组:曾春华负责组织协调,陈永添负责工作计划推进,黄巧玲负责党建工作信息宣传,谭剑花负责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监督执纪。

四、工作保障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结合我校实际,成立我支部党建工作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督促指导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系实际,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把学校党建工作与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加明确的责任,更加认真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我支部各项工作。

3.认真部署,有序推进。为了见。党建工作计划的目标,结合工作重点,认真部署谋划、确保各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分解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责任到人,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加强检察监督,提升我支部党建工作水平。

中心学校党务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学生党员 班服务计划 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05-01

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是城建学院学生党总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党员素质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时对新生起到入党前培训的效果,帮助他们了解党、认识党,能够为顺利的加入党组织做好准备。通过对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的整体运作,充分调动并发挥了每一位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工作。

1 “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项目的运作模式

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由学院学生党员服务中心牵头负责推进,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入选到班服务计划的党员秉承优中择优的原则,由学院学生党总支经过严格的筛选、培训才能正式上岗。每位到班服务的党员要求党性意识浓厚,责任心强,根据学生党员服务中心的统一部署,结合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制订到班服务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对所服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跟踪记录,对访谈的学生思想状况要及时登记反馈,不定时的对上级党组织及新生班班主任、辅导员进行汇报。党员服务中心监察部组织力量,对所有到班服务党员进行全程监督,对到班服务的质量予以评估,在考核结束时结合群众评议、辅导员考核等对服务党员予以综合评定。

2 “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项目的运作机制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保证“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的工作落到实处,并有序运转。

2.1 强化制度建设

制定和进一步规范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的日常管理、监督及考评等相关制度。制定城建学院“学生党员学习制度、定期反馈制度、到班服务党员考核制度、学生党员述职评议制度”等。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学生党员自我管理的相关环节。学生党总支按照学院党委要求,每月进行一次督促、检查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并解决,对到班服务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予以全面的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惩。

2.2 规范服务流程

前期准备阶段:

每年4、5月份,学院学生党员服务中心通过笔试、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选拔优秀党员,组建到班服务党员队伍。6月份,请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学生党总支负责人,优秀辅导员老师等分别对到班服务党员进行培训,从如何指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入手,对提高新生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态度,对发展入党的流程,以及如何做人做事等等诸多方面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党员服务中心秘书部将到班服务党员分配方案制定并完善,同时建立进班服务QQ群,方便大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宣传部准备好前期的宣传工作,确保计划开始实施时宣传工作能及时跟进。

项目实施阶段:

从每年9月份新生报到入校开始,进班服务党员就要立即开展工作。深入学生宿舍、课堂,了解新生思想动态,从个人兴趣、爱好入手,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引导学生爱国、爱校、爱父母、爱社会,在班上开展以感恩教育、志愿服务、榜样力量、无悔青春等为主题的活动,进一步加强集体意识、奉献意识的教育。另外,在思想意识引导方面,组织同学们开展党对重大政治事件处理的大讨论,增强大是大非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发现其中的优秀分子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同时,成立学习小组,组织积极分子开展认识学习。通过实际接触和掌握的情况,到班服务党员们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班上各类同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政治诉求,并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引导和服务工作。他们扮演着面对面、心连心的重要角色,是一座架在同学与老师,培养对象与党支部之间的桥梁,在信息的沟通、矛盾的化解、政策的解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提高阶段:

定期进行交流和反馈,一是对掌握的信息及时与学生所在党支部及班主任、年级辅导员汇报;二是党员服务中心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各到班服务党员开展工作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方向。

2.3 建立合理有效的党员评价监督机制

一名党员是否政治思想过硬、先锋作用明显、是否能够在群众中起到带头作用,是我们评价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参考依据。每学期末举行学生党员述职评议和考核评估,对本学期各到班服务党员的综合表现,结合监察部、秘书部对各位到班党员工作开展情况的记录,群众评议、以及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评价,对到班服务党员多角度、全方位、横向和纵向的考评,一方面强化了党员发展过程的党性锤炼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加强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党员队伍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发展党员工作更加民主、公正、透明。奖惩分明,对其中表现优异的党员予以表彰,树立典型,供大家学习。表现不佳的,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予以调整、撤换。

3 结语

学生党员到班服务计划是大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模式探索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水平及党性意识而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断深化为同学服务的理念,着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袁正希,左文龙,罗佳慧.试析高校先进党支部的创建及作用发挥机制的建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19-20.

中心学校党务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易后余(1974-),男,安徽金寨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浙江宁波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Y201018879)的研究成果、宁波市201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借助‘三维管理’育成‘四方通才’——‘卓越人才’培养中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YGH-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28-03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全国有61所高校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该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对于高等教育对接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意义深远。学风建设在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卓越计划”中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并适应工程技术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是当前试点高校的迫切任务。

一、树立“德育为先”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学风建设必须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明确学风建设的思想引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现代人才观首先要求一个人要品质卓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颁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也明确指出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因此,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风建设必须要坚持“德育为先,品行为本”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成才意识,解决“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

明确了“德育为先,品行为本”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在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中就要更加注重学生伦理道德、诚实守信、社会责任等人格品行的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等。把德育渗透于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成才意识,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对于整个学风建设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

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政党就是这样的政党。”①“卓越计划”的实施,着眼于优秀工程人才的脱颖而出,这与我国党建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互相促进又互相渗透,其良性互动对于培养卓越人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大有裨益。因此,所有试点高校的党建工作应该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来展开,通过学生党建凸显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以及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增强高校党建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亲和力、感染力。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与学风建设水融,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形成百舸争流、万帆竞发的良好局面,这样的党建工作才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学风建设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良好平台,试点高校在推动学风建设中,要做到党员发展规范化、党员教育全程化、党员引领示范化、机制创新常态化,明确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要达到学生党建促进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要做到学生党员发展的规范化。“在大学生心中,培养和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是一种导向,一个标尺。大学生在感受这种导向和标尺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理解,从而自觉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②因此,“德才兼备”“民主公平”“从优吸收”的原则必须要坚持。二是坚持学生党员的教育全程化。各级党组织都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党建的重要内容,并将之作为学生支部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强化学生党组织的学习型特征,实行学生党员的公开答辩述职机制,陈述集体或个人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效等,以增强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重视学生党员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试点高校应以学风建设为支点,积极开展学生党员学风示范寝室、学生支部创新奖、学生党员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党员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创先争优。四是注重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互动创新。注重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的互动、教师党员和学生的互动、党建带团建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等,整合各种资源,为试点高校学风建设夯实基础、积聚力量,提升大学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三、实施第一、二、三课堂联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联动,开展适应“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改革,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风建设机制。一是实施课程体系重组等第一课堂改革工程。依据教育部的“卓越计划”培养通用标准,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特征,重构现有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推动专业课程和工程伦理等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着力推动CDIO和基于项目等研究型、经验型教学方法的改革,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专家执教工程前沿、工程经验等方面的课程,鼓励常态化和工程能力导向的考试制度的创新,加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加强“卓越计划”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

二是实施企业实习实践等第二课堂改革工程。实施3+1的教学模式,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一年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双导师”,即一名学校的专业导师、一名企业的工程师导师。双导师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探索学校、企业、政府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获取工程经验、工作经历等的工程环境,鼓励学生在工程历练中提炼毕业设计选题,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从知识阐述为主转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等。

三是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教育工程。大力开展以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专业训练、社会调研、生活磨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青年领袖培养计划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服务教育、体验教育,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勇于担当、善于合作、长于实践、乐于奉献的完善人格,并将各社会实践载体纳入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团队化组织、项目化运作、课程化管理和学分化考核,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对接,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的全面联动,为卓越计划中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搭建教学改革及实践的平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无论是第一课堂、第二、还是第三课堂,都要注重工程能力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工程素养和工程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相应行业的质量、环保、安全、服务意识,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等。有鉴于此,“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的学风建设应围绕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而展开。各试点高校一是要出台工程能力训练实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扎实基础的工程人才。工程能力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由校长领导,分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统筹,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分别通过工程训练、科技竞赛、设计研发、职业素能拓展等途径,实现优良学风的培育及优秀学生的培养。二是要注重工程师资的培养及校内工程技术教育环境的建设,解决“卓越计划”学风建设中学生工程开发能力的提升问题。试点高校应大力引进优秀工程师和有工程师背景的博士、教授等担任专兼职教师,与相关联的企业合作实施“双合作”战略,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掌握工程技能,提高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建立一批与“卓越计划”相适应的工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试点高校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调整人才培养思路,转变办学理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卓越计划”具有十大通用标准,如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学习能力等。学科竞赛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思维、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在新的形势下,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卓越计划”顺利推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值得试点高校深入探索。

构建科学、系统的“卓越计划”学科竞赛体系必须坚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各试点高校应该依托学校的专业、学科特点,在设计学科竞赛体系时考虑针对性和全面性,着力于通用标准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卓越工程师的成长需要大量实践过程的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学科竞赛体系设计的阶段性,在不同的节点设计不同的竞赛项目,以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大学一年级应设计量大、面广的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工程创意设计竞赛等普及性的竞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应侧重于学科专业的课程设计竞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重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三年级以上则要侧重学科综合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高层次竞赛,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结合,培养创新能力。上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③。因此,各试点高校要积极谋划,更好地组织和有针对性地实施学科建设体系,发挥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五、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学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

要让“卓越计划”中学风建设规划得以顺利推行,有必要建立学风建设的工作考核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院系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之列入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因此,所有试点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学风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对学风建设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判,从而改变学风建设成效难以衡量、考核标准随意性强的现象。考核评价机制应该符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设置合理、紧扣“卓越计划”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形成由学校对学院考核、学院对班级考核、班级对个人考核的三级联动机制,强调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科技处等部门共同参与评估,增强“卓越计划”学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建立学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突出“卓越计划”的导向。因此,各试点高校要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校办学目标,构建指标完整、操作性强、权重合理的形成性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竞赛获奖、精工实习能力水平考核、专业实践成果、就业率、英语通过率、科研成果、升学率等关键指标,再因校制宜地设定其他的考核指标,并根据权重设置不同的系数,使指标的设置有的放矢,突出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卓越计划”学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此外,为让学风建设向纵深推进,各试点高校还可以从校园文化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始业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学风创建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工程人才的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也意味着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试点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出发,紧扣“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及要点,着眼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卓越工程师”的精细化培养铺路架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

②徐霞,劳建民.试析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23.

③严巍.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7-108.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3]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中心学校党务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党校;财务管理;教学科研工作;财务人员

财务管理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价值运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体现为资金运动,财务管理主要研究的是资金运动。党校财务管理,主要是研究在执行事业计划、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党校财务管理是党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党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财务管理工作认真研究并不断改进,将对党校管理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淡漠了,社会上出现了盲目追求消费,遇事讲排场、摆阔气,用公款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等不正之风。党校要抵制这些不正之风,只有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才能实现制止奢侈浪费现象,杜绝资金的损失,保证经费有效地使用。长期以来,有些党校在财务管理上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措施,财经支出管理约束软化。为严肃财经纪律,使资金投向合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从财务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入手,切实改进和加强党校财务管理。

1 党校财务工作的特点

第一,政策性。党校是培训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基地。党的各级干部,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集中在一起学习,就应该保证他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既要少花钱,又要多办事,并且把事情办好,加强财务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财务上的一收一支都体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第二,计划性。党校事业经费和主要物资都是由国家主管业务部门核拨的,并且明确规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基建、物资管理体制。因此,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实行有计划的组织、领导、规划、管理,对发展党校事业和适应行政管理的客观需要十分必要。

第三,统一性与成本性。党校事业经费和基建投资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不进行成本核算。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校的财源不断扩大,特别是各种有偿办学形式以及各种有偿劳务服务形式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党校资金的来源渠道。资金运动的规模扩大了,较之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资金运动的领域扩大了。过去作为学校资金运动主体的承算资金,预算经费的支出,一般只发生在消费领域,随着各种带有经营性的有偿服务形式的出现,一部分预算外资金是在生产领域运行的;核算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会计核算是对资金运动的记录和反映。资金运动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核算方式的变化,核算组织工作更复杂了,出现了统一计划、分级核算的形式,同时,出现了成本核算方式。

2 加强党校财务管理的途径

第一,加强财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党校系统的财产物资管理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①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关系,加强内部整章建制工作,及时与政府管理职能部门衔接。②设置专门机构,定岗定员,具体负责年度内的购置计划、采购更新、报废领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对外有偿服务工作。③会计人员应按不同性质的有偿服务进行不同方式的核算和财会监督,分门别类建立账务,努力做到资料齐全,家底清楚,协助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制定财产物资管理效益和个人利益挂钩的奖优罚劣的措施,调动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内在积极性,减少浪费,堵塞漏洞,提高财产物资的使用效果,起到了开源节流的作用,既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又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二,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得到加强,固然受制于多种主客观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管理队伍的自身因素,没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要把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和业务培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改进工作作风,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不谋私利,树立全局观念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其次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领域,除熟悉经营管理外,还必须学习有关财经、法律、金融、贸易、外汇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注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第三,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进行财务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更应该把法制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保证高校的各项财务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其次要强化财务监督,对学校的财务收支活动依法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检查,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维护财经纪律,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3 财务工作要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的精神,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对党校事业和中心工作的认识。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为教学科研中心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为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服务的岗位责任制。积极倡导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

第二,主动为党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广开财路。党校是国家财政全额预算拨款单位,党校财务部门不但要管好用好预算外资金,而且要学好用活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对党校的政策,积极向上级、地方财政逐项申请解决党校教学经费、科研经费、教学培训经费、调研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学员培训经费等各项费用。同时还要大力支持校办企业加快发展,为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筹集资金和不断提高党校教职工的福利水平。

第三,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财务开支,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财务人员要深入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进行财务开支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明确开支范围,坚持勤俭节约,做到合理支出。在支出安排和控制上增收节支,有所侧重,坚决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支放在第一位,统筹安排好资金和开支使用。

第四,深化党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其基本方向是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财务部门在深化改革中责任重大,要做好预测、预算等前期准备工作,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同时在处理财务问题中,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心学校党务工作计划范文5

一、党支部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情况。

一年来,我努力抓好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我市提出的“三提三创”,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立足学校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党建工作计划,成立“三提三创”领导小组,坚持党员学习制度,党建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学校重大事情党支部要研究决定,起到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发放调查问卷,找出了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进行了认真整改,促进了工作。学习党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建立学习园地,进行心得交流,开展“争做文明使者,创建文明校园”等活动,提高了党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三、党支部领导班子“龙头”作用发挥好。

我校虽然党员少,但对自身要求没减少,我们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制定党员学习计划,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促进工作,努力建设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去年市委提出“三提三创”,我校党员积极带头,从自身做起,早来晚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带头把自己的业务工作做好,让老师们监督检查,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老师也自觉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全校师生提高了效率和标准,今年的业务检查和成绩较去年有所提高。

特别是去年我校计划今年创泰安市规范花学校,还有新泰市创建省教育示范县之后,支部一班人,研究商量,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熟悉标准,分工明确,做出计划,各项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年来,我校在原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的基础上,又新建排球场、羽毛球场,是运动设施地走在了我镇小学的前头,场地基本满足创规的要求和示范县的要求。在双验收剩下的几个月里,我们支部一班人会尽最大的努力,拿出打硬仗的决心和信心,豁上、拼上,坚决完成验收任务。

四、努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我们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我校把平时工作积极认真,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列为今后入党的积极分子,引导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开展专业自我成长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干劲为我所用,学校工作特别顺利。

五、大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我校建立了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党员干部廉政档案,进行廉政谈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们提出了组织警示、个人自省、群众监督三结合的廉政措施,教育党员干部践行“廉洁自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积极营造风正、气顺、劲足的良好工作氛围。

中心学校党务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专业实践 学习型党组织

高校的专业实践是指从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出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动。就其社会职能来说主要是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文化传承服务等。学习型政党组织建设如何融合到人才培养、专业实践、社会服务中,构建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事关高校党建工作的全局。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结合学生党员的实际,紧扣“实施一个工程、构建三大团队、打造五大平台”的思路,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施一个工程”,即实施大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工程;“构建三大团队”,即城乡建设团队、教学实验团队、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五大平台”即打造培训服务平台、打造教学实训平台、打造社会服务平台、打造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打造校企合作毕业生实习就业平台”,为大学生专业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载体。

1 实施一个工程,为大学生专业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实施大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促班风、促学风,抓好人才培养。坚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抓好阵地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抓好理想目标。在具体工作中结合班级的情况及时调整党支部,基本做到按专业、按班级成立学生党支部,实行党支部建设和组织发展全覆盖。完善党支部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十一项长效机制,严把学生党员“入口关”,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为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加强党性锻炼,组织开展了学生党员教育“七个一”教育活动:即组织一次党的基本知识竞赛,讲授一次党课,开展一次公益活动,组织一次主题征文比赛,组织一次演讲比赛,观看一部专题教育片,开好一次民主生活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组建了38个党小组,明确了党小组的工作职责和要求。组织开展了学员示范宿舍创建活动。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达到了以组织建设作保障,以思想教育为措施,使我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更加深入。

2 构建三大团队,为大学生专业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1 构建城乡规划服务团队

根据云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教兴农“3+3”联合行动的意见》相关精神,我院及时组建城乡规划建设示范团队。城乡规划建设示范团队目前有教师16人,学生125人。团队中教师党员10人,占62.5%。10名党员中,有7位担任党支部支委。团队由1名教授、6名副教授、6名讲师、3名助教构成,其中,有1名在读博士、12名硕士、2名学士。成员全部由工作在教学、管理、科研及党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教师组成。城乡规划建设示范团队自组建以来结合学院实际,凝练学院在行业可能彰显亮点,充分发挥学院建筑规划学科专业技术优势,在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工程建设及管理及建筑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有效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

2.2 构建教学实验实训团队

为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保证人才培训质量,促进大学生学科专业能力全面提升,以学院中心实验室为龙头、创建了教学实验实训团队。在学院现有中心实验室基础上,成立了院建筑工程实训中心,以“建筑工程检测中心、节能减排检测中心、校内教学实训基地”等部门共同构成教学实训团队,30多位教师承担了实验实训的指导工作,强化党组织的作用,广泛带动各专业、各班级大学生党员,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基础,推进大学生党员在学科专业学习中,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勤奋学习,努力成长,并以此带动全院学生健康成长。一年来,各班级先后开展了“建筑测量实训周”、“建筑材料实训周”、“建筑电工物理实训周”、“混凝土强度实训周”、“墙体砌筑抹灰实训周”等教学实训课程,在实验实训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是具体的操作训练,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动手能力,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应用知识转化,增强了学科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能力。

2.3 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强化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以支部为龙头、以学生党员为骨干,以教师为指导,成立了以教师为骨干、以学生为基础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和各类参赛项目中敢于竞争,使我院学生科技活动活力倍增,在参加校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云南农大初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在2012年度均取得骄人成绩:获得云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赛唯一一个特等奖及一个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代表云南赛区参加“中建杯”全国第六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喜获三等奖;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我院有6项作品参赛,获全校唯一一个云南省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经云南省推荐,我院2项作品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大赛,均获全国三等奖;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云南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二件作品荣获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通过努力在2011~2012年学校“挑战杯”大赛中,学院荣获团体银奖。

3 打造五大平台,为大学生专业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提供载体保障

3.1 打造培训服务平台

我院与云南省建设厅、云南建筑协会合作开展建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常年开展建筑从业资格五大员、造价员培训。目前已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从业人员资格证培训中心,使学院毕业生不出校门就可获得优先参加从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机会,从而为我院学生毕业时持证上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2月学院选派5名专业教师到北京中国建筑协会参加了“国家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师资培训班”,经过培训考试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资格证。成为云南省首批国家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为我院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服务打下了基础,从而为学生的教育不断提供较好的师资力量。

3.2 打造教学实训平台

在学校的支持和关心下,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建成,“云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云南农业大学节能减排检测与研究工程中心”挂牌成立,教学实训平台的建设,为教师参与科研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其中,获得锻炼创造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为发挥大学生党员在生产实践环节中积极带头作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实施的条件。

3.3 打造社会服务平台

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3+3”校县联合行动为抓手,全力以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针对昆明、楚雄、曲靖、文山、西双版纳、大理、保山等10个州市多元文化融合的民族民居特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试点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工作,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育做出一定贡献。通过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规划实践,搭建了特色鲜明的高原山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大平台,培养了一支“双前沿”和“双师型”高质量教师队伍,与政府部门和单位联合承担城乡建设行业规划及生产任务1400余项,是国内高校同领域承担生产实践项目最多的专业团队之一;完成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的建设经费高达230余亿元,是国内西部高校在城乡建设领域完成项目建设经费最多的专业团队之一;为全省培训城乡建设领域技术人才7000余人次,获省部级、地厅级奖40余项,成为引领云南省县域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面旗帜。

3.4 打造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结合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及学生专业特点,每年都要精心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0年暑期成立了由2位教师、8名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小组,奔赴大理州剑川县马登镇,开展了为期7天的“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特色民居和抗震减灾安全知识宣传”的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暑期,结合学院在西双版纳州的“千村规划工程”项目的专业需要和实际情况,成立了由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为主体的40多人组成的社会实践小组,奔赴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开展了以“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规划家园”为主题的“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暑期,学院14名师生分别到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新街乡、蒲缥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在这三个乡镇开展了消防安全、抗震减灾宣传和入户检查、调研、慰问活动。除集中宣传外,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们还分组走进街道深处,向村民、经营户及离宣传点较远的群众发放宣传材料,讲解消防、防震避震常识。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服务中学习、掌握、运用所学的理论,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群众。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也接受了深刻的教育,不但在专业上得到了强化,同时学生党员意识得到了增强,党性得到了锻炼。

3.5 打造校企合作毕业生实习就业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院结合社会需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紧紧依托背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院先后与“云南建工集团、十四冶建设集团公司、昆明市建筑工程一公司、玉溪钢结构建筑建工程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均实现了顶岗实习。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离校不离组织,在实习期间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 大学生专业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的实效

事实证明,我院大学生专业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方向和思路是正确的,所取得的成效已经逐渐显现,通过学院上下的共同努力,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抓党建、促工作”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有力地推进了学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是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抓党建、促工作”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学院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为工作目标,通过全院师生多年的努力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创学科建设之先,争社会服务之优”、“创服务学生管理之先,争和谐校园建设之优”的党建工作特色。学院党建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截止2012年6月,组织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学院党员数达到342人,学生党员比例达到21%,广大师生党员干部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真正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学院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学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团队”。

二是充分发挥了学院全员育人的整体优势,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形成“全员推进、齐抓共管、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学管理新格局。学院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工作队伍、工作制度都已基本建立,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管理理念、教育原则基本明确,物质保障、工作措施得到加强,工作程序日趋规范,工作效果比较明显。学院2010年荣获“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团体铜奖及2012年荣获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团体银奖。荣获2011~2012学年学生工作一等奖,201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一大批能吃苦、专业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吃得苦、专业能力强、素质高,走向社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普遍好评,学院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6%以上。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很快在岗位工作中崭露头角,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业务骨干,已经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认可,证明了这一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全文[EB/OL].当代党建,http://.

[2]田宁.构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五种途径[J].前线.2011(01)

[3]万红慧,肖俊.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