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范例6篇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范文1

提高生态投资效益,可以在实现原定生态目标的前提下, 节约生态投资, 腾出更多的资金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样多的生态投资, 取得较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各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为生态投资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生态投资是生态研究领域内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但是与生态投资有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生态投资相关课题发表了一些论着,如张福庆,董唤霞发表了《科学发展观催生生态投资建设理念》,针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建设模式, 提出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走生态投资建设之路,以实现“五个转变”和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的本质内涵。该论文侧重于号召有关部门发展常规投资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的投资。汤尚颖和徐翔发表了《准确理解生态投资的内涵》,文章指出随着环保投资的界和内涵不断延伸,环保投资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生态投资”环保投资及生态投资的内涵。在区分了环保投资和生态投资的内涵之后,指出生态投资从范畴上看应包含: (1) 生态环境保护投入;(2)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入;(3) 生态产业投入。马国强发表了《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一文,明确了我国现阶段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 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论述了我国目前的生态投资状况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选择的必然性,之后在对比国外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目前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的一些建议。牛荣在《论西部生态投资补偿方式》一文中,在分析生态投资补偿的含义和探讨进行西部生态投资补偿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应以政府补偿为主, 采用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来解决西部生态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公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中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诸多现状,提出了增强生态投资的一些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上述有关学者的相关论文和有关部门的官方报告可以得知,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依附于对环保投资的基础之上,虽然针对有关的生态投资内涵,以及生态投资的补偿机制等有了专门性的论述,但是并没有形成有关生态投资研究的学术体系。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生态投资课题的某一方面,而没有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所以理论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并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投资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投资课题进行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仿生设计;禅意;精神回归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65-01

禅,是梵语中“禅那”的简称,意为平静,空灵。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禅”在当下正在转化为一种生活态度与设计思维。“禅”不仅仅是用来提高自身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也为现代的设计需求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思路,而且能很好的回答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问题,蕴含着拯救人类危机的智慧,关乎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一、鸟巢体育馆的设计思维启发

鸟巢体育馆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鸟巢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体育馆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禅意的智慧将设计回归本质,在不使用任何传统元素的前提下,成功地将禅意的精神与气韵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以东方文化所强调的禅意与抽象理论认识并行,表达了设计师对空间的独到见解。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一)“围”与“露”的巧妙空间转换

与传统体育场馆不同的是,鸟巢的魅力在于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

(二)设计语言的纯粹性与设计目的的明确性

禅的意境不需要由过多的文字和语言来描述,往往都是以极简的方式让人去领悟。因此,简约直接的视觉语言和东方“禅”意表达形式的简洁形成一种类似的意境,这种简约、随意的设计语言与造型设计更能表达“禅”的意境。完全“回归自然”的设计语言,表达出鸟巢体育馆,没有因为风格单一而失去人性化和情感性的设计。相反,正是去除了繁复装饰的干扰,采用更加简洁的设计视觉语言表达了更加纯粹的设计理念,让设计师原本要表达的语意更加明确。在建筑材质的选择上,鸟巢以钢材的朴实、沉稳的外观和与生俱来的厚重,显示了一种简单、质朴的美感,体现的是“回归自然”的禅意品味的明确性。

二、国内仿生设计的误区

反思当前国内的仿生设计趋势,相当部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已经脱离了产品设计的本质需求,显得非常物质化与形式化。例如:过度的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使其丧失了功能上的价值;还有些设计师则追求炫耀技术,过分强调现代技术和工业生产的特点从而达到吸引眼球的作用,但是它缺乏设计内涵与思想。过度的追求仿生设计的外在感觉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根本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十分丰富,产品设计竞争极为激烈。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国内设计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采取奢侈、醒目、刺激为主的设计表现手法。殊不知这样的设计是缺乏人文关怀与文化内涵。为了寻求突破口,产品设计人员增加设计的刺激性,使得用户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更加不适。与感官和物质上刺激增长形成极大反差的则是精神世界的冷漠;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非合理性的科技标榜,又使得产品设计缺少人性与情趣。这些都值得我国的设计师深刻反省与思考。综上,当前消费者迫切需要使人精神自由与平和的仿生设计,以缓解去打的刺激与压力所产生的压迫感。基于这种思考,以“禅”的意境将仿生设计回归本质,使仿生设计给人类一种平静祥和与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三、东方禅意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一)设计本质的回归

“禅”的意境讲究回归自然、平静、空灵,用心去体悟设计的内涵,而不是用浮华的外表去掩饰设计内涵上的空虚。将禅意引入仿生设计,回归最原始的设计目的,以再设计的眼光重新思考原有的设计,回归原始的的本质需求。只有去除外界的干扰和浮躁,关注用户体验者最初的的需求,才能做出富有禅宗意境内涵的仿生设计。禅意还体现在设计的理念上。体现禅意的仿生设计不是只局限于某种造型特点,更应当重视其设计本质,不拘泥于外形,不只看到外表局部的变化。使设计原本应该传达的意境与内涵渐渐流露,去真实地表达灵感理念与设计意图。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以其为北京奥运设计的会徽的设计理念为例,阐述了设计并非以奇异的素材与夸张的造型来表达独特和价值,而是追求“文化内涵”,“以丰富而直观的设计来表达其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禅”意正在变为一种人们的生活态度与设计方向。

(二)从生命到禅:人的心理回归

现代人们的生活已在不经意之间复杂化了,现代人在经理较长时间的审美疲劳后,逐渐发现内心深处被淡忘的的精神追求,于是从复杂到简单,就像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成为现代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简化过程用物质的“少”去寻求精神的“多”,亦是禅意在设计中的体现。因为“少”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代表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有当物质退居二线,广泛意义下的精神层面才逐渐显露,这与禅宗的“参禅”有着不谋而合之处。用最少的物质、最简洁的方法,创造一种深入人类灵魂的的美,成为当下设计师探索的方向。韩国设计师从自然元素竹子、圆石、海螺与禅宗的意境的结合点中感悟,巧妙地把这一精神质感,转化为香水包装设计:使消费者看到包装是就会有一种心中宁静、安详、平和、空灵的感觉,当使用香水再看看包装时,更能体会到好像置身大自然之中的味道。使消费者从身体到心里都达到一种禅意的意境。

四、小结

仿生设计的根本目的,原本就是从自然界领悟到一种精神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而不是更繁杂。达到禅意的仿生设计,无论是表达语言还是材质表现上,都应该由繁到简,表达出自然与设计的本质。以“禅”意的智慧解决仿生设计问题,这是东方禅意设计的精髓,同时也是禅意设计最本质的深层次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张辉.浅谈工业设计中的仿生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8(4).

[2]周伯军.工业设计中的仿生设计与应用[J].包装工程.2008(1).

[3]韩亚静,冯豫韬.工业产品形态仿生设计初探[J].科教导刊.2010(6).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范文3

一、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 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自然景观设计与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则显示了另一种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法律功能;法律保障机制;软法渊源

【正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不仅是针对资源的节约使用,更是对现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理念的反思与超越。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资源的消耗总量大增,相应地,资源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一步突显。另一方面,资源浪费过于严重,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过低,严重制约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简称,下同)是国家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展潮流的科学决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之辨析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观点综述

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陈东琪(2004)首次提出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1]叶蔚等(2004)首次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们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的观念、主体、制度、体制、机制、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曾智泽(2004)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措施,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对自然界的态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一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白雪秋(2004)在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内涵时,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及经济学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在社会大生产的各领域各环节环环节约,社会主体个个有责。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赖于配套互补、协调一致的综合性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李艳芳(2006)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国家通过采取经济、技术、法律等措施,促使政府、一切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出现资源能源的浪费,从而形成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社会状态。[5]陈德敏(2008)指出,节约型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循环再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6]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实现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列举的目前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通过他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的阐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浪费型社会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只是在具体表述时,论者对节约型社会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同时,笔者认为诸多论者的表述存在这样一个不足:他们在界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并没有对“资源”做出明确的辨别,而是笼统的概念界定概念,这并不利于人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本质内涵的认识。此种情况一直到陈德敏教授在论述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才给予了“资源”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将其界定为物质资源。总结前人所述,本文认为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可做如下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一个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科技、法律、行政和道德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的社会系统。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系统,它包括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多方面内容;2、节约资源主要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核心是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3、资源的节约是全领域多方式的,要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不同措施进行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4、节约资源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5、节约资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的双向可持续性。6、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对称,以生态效益优先、资源“以供定产,以产定需”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法律功能之定位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数学语言;辅助;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53-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而作为公共必修课,历来都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其常规的教学语言无外乎两种,即老师的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其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辅助教学,我们的部编教材中不乏运用数学语言的范例,比如,用大量的数学数据作为政治理论的实证材料,还有用数学方式来给概念下定义等等。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一般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两类,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也可以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各种形态的数学语言各有其优越性,如概念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术语引入科学、自然,体系完整规范;符号指意简明,书写方便,且集中表达数学内容;式子将关系溶于形式之中,有助运算,便于思考;图形表现直观,有助记忆,有助思维,有益于问题解决。

按常理说,数学专业似乎跟政治专业是不搭界的,一个属于理科,一个属于文科,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够予以渗透和结合的也应该是文科,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数学语言的科学、简洁、通用是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和优势的,对于长期习惯于使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思政教师来说,使用数学语言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更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和深化。

特别是《思想概论》(简称概论)课因为政治理论性比较强,加之抽象难懂,常常令很多老师教得头痛,也让很多学生学得头痛。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积累大量的名人轶事、哲理名句等趣味资料作为调料用进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学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可以把数学语言引入思政课堂,把抽象的政治概念、原理直观化、简洁化、生动化,能带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使学生上课的精神为之一振,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极大地提高思政课的受欢迎程度、可接受程度和效度,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教学艺术之美。

一、借助数学图形化抽象为具体,直观生动

比如学习“思想”这个概念的科学内涵时,学生容易把它与“的思想”混为一谈,也分不清楚它与党内其他同志的思想的关系,老师讲这一部分知识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手段,可能讲得口干舌燥也未见得有实效。通过总结连续两年的考试笔者发现这个概念的错误率非常高,达到五成以上,说明传统语言在突破教学难点时的局限性,经过教学反思,笔者想到用两个常见的数学图形圆形相交的关系来直观再现这个概念的内涵。上课时我先用传统教学语言告诉学生,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关于修改的报告中,首次对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界定。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思想的科学内涵做出了新的论述和概括。提出:“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接着我向学生说明理解这一内涵的难点有二,一是通过客观正确地评价个人的功过,来正确理解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把晚年的错误置于思想科学体系之外;二是思想除了包括个人的正确思想之外,还理所当然包括党内其他同志的正确思想和主张。理论教学差不多了,笔者启发学生按要求绘图说明,特别提示他们用两个大小不一的圆,一个代表“的思想”,另一个代表“党内其他同志的思想”,这两个圆通过一定的相交关系可形象直观地揭示“思想”的科学内涵。学生们感到很新鲜很稀奇马上饶有兴趣地忙碌起来,各种各样的创意画法都有,一个教学大班一百人左右只有不到十人能画出接近参考答案的画法,再一次证明了传统语言教学是有它的局限性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学生完成他们的作品后,笔者邀请了两位画法基本正确的同学到黑板上演板,并请他们当小老师予以解说,然后,我再指着如下示意图告诉学生:我们一起借助数学图形画出“思想”,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学内涵,左边的小圆代表“的思想”,它有正确错误之分,的正确思想在他全部思想中应占到几成呢?这取决于对功过的正确评价。生前曾经说过只要后人评价他时能给他三七开就够了,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同志的评价正是三七开左右,所以个人的正确思想在他全部思想中也应占七成左右,的这一部分正确思想理应全部纳入思想体系之中。右图的大圆代表“党内其他同志的思想”,它理应比个人的思想要丰富得多,所以用大圆来表示,党内其他同志的正确思想也应只占他们全部思想的一部分,即用大圆的一小部分表示,这一部分正确思想跟个人的正确思想共通共鸣才产生了“思想”,所以用两圆相交部分来表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简单的数学图形内在地包含了丰富的政治信息,而且简洁、生动、形象、好记。教学实践证明,在对学生讲清“思想”科学内涵之后,启发学生用这种数学图形来表示,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大都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的科学内涵。再次考试时只要与“思想”概念相关的题正确率都可以上升到九成以上,充分证明了数学语言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独特魅力。

二、借助数学符号化理性为感性,通俗易懂

很多政治理论给人大而空的感觉,不易理解,如果我们借助数学符号,就能化更理性为感性,学生学起来就更轻松,效果也会更好。

1.用“=”或“≠”、“〉”或“〈”、“?劢”或“?奂”表示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概论》课教学中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时,说到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无疑是天才设想,但马恩的设想与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的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不是马恩设想错了,而是我们这些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际践行者做错了。马恩设想的是在像英法德这样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的情况,而前苏联和我们国家这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大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封建残余比较浓厚的国家,也就是说与马恩设想的情况完全不是一回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搞社会主义还不够格。”所以我们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拨开“左”的迷雾,清醒地认识到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的,才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才找到的一条中国真正的强盛之路,民族真正的复兴之路。这就说明我们正确理解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区别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现实问题,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把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理想的社会主义真正区别开来,我借助了一个数学符号“≠”来形象直观地板书和说明这个难点问题,即理想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划了一个不该划的等号,即把理想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

还有传统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正是长期以来的两个等式: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则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依据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的两个著名的不等式: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课中关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中国精神三个重要概念,用传统语言文字可这样表述,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借用数学符号则可以表示为:时代精神?奂民族精神(“?奂”是一种数学集合符号,表明“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真子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概论》课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是有根本区别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在于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借助数学符号“〉”表示就很清楚明白了,即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

此外,还有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一体化;国家?奂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奂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等。

2.用“”分析或推演重要政治原理。《概论》课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是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认清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依据,它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举措的理论支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描述社会主义本质时用五个动词连结成的二十八字来概括,我们在讲解时可以边讲边借助数学中的“”直观形象地呈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借此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概论》课中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式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起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箭头表分析推演为:供不应求价格买方竞争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卖方竞争买方市场。

《概论》课中有一个难点问题:“怎样认识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我们可以分析整理出以下箭头表来讲,难点很轻易就突破了。

类似的重点问题分析推演还有: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概论》课中“三大法宝”这一部分涉及到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的关系,正好可以把三者摆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借用三角形最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来说明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再用双向箭头配上文字注解来说明三者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大段的原理知识浓缩于简洁的图形之中,一目了然。

《概论》课中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形成是一个学习考试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整理以下图表较好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而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复杂,借助数学推演方式整理成图表就很清楚了。如下图所示:

三、借助数学术语描述政治原理,简洁合用

1.用数学术语概括描述。比如用点、线、面、体来概括讲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及形成非常恰当、非常准确,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其中的点的开放指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线的开放是指沿边开放,面的开放则是指内陆地区开放,体的开放则是指我国全方位立体开放格局。

2.用数字概括重要原理。比如,用“一、二、三、四”来描述邓小平理论的精华思想,“一条红线”是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只猫”是指“无论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三条鱼”是指“三个有利于”标准,“四块石头”是指邓小平理论的四大理论基石,即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还有《思修》课中关于公民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的主要内容都可以概括为四字五句共二十个字。教无定法,无法胜有法。博采众才提升教学艺术是为师者毕生的追求。把复杂的事情做成简单的事情据说是最难的事情,数学语言以它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经常使用,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作更多更好的探索、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范文6

目的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本质属性出发,引用符号学原理,论证当它被引入现代设计之时必须产生相应改变的原因及其变化原则,结合“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标志的设计实践加以佐证。结论将地域传统符号合理地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对提高地区文化影响力及丰富设计文化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再生途径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梅山文化;再生

当今全球的高速信息化给具有个性化本质特征的设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大量趋同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创造出既能被广泛接纳、认可,又与同类设计拉开文化距离?挖掘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符号并合理的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已被业界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未来设计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这里以湖南省安化县“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设计为例,结合符号学观点,探讨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

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再生

1.1地域传统文化符号

符号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指代某一对象或意义的标志物,它包括可以通过人类感觉来传达民族、地域文化显性及隐性特点的所有对象的总称。地域文化符号专指特定地域中所能代表特定意义的现象、语言、图案、动作等,它具有表达、传播意义以及被感知的特性。它们传达了地区各民族人民对天、地、神鬼的敬畏和虔诚,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审美意趣[2]。能够被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使用、借鉴的地域传统文化符号首先必须是可以被人类视觉感知、描摹表现的造型或形式,在相同文化背景中,各种民族服饰、民间艺术中的经典图案、纹样;代表性的建筑装饰纹样;地区宗教符号、图腾以及特有的民俗用品等具有地区各种文化意向的造型都属于地域传统文化符号[3]。地域传统文化符号携带着时代特征、地区气候和物产、社会生产方式、民族观念等广泛的文化内涵。它具有符义、符构、符用3个方面的内容,即能被感知、表现的外在形象;外在的符号形态与内在的意义内涵之间已经建立的对应关系;符号形态的使用规律和法则[4]。

1.2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生

符号的“再生”,就是将某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符号形态与其符号意义之间已经断裂的关系重建;或者是将符号与其文化内涵之间已经被淡忘的联系进行强调,恢复符号与意义的指代和传播。由于符号对应的时代、地域条件、人文基础、传播手段等条件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再生。用设计方法对这一调整进行具有目的性的干预和引导,使地域传统文化符号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特征以及传播媒介,就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

1.2.1符号意义的筛选及其结构重组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得以再生的前提和基础,但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中包含很多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相抵触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前,必须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鉴别、筛选;梳理探讨其符号形态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符号形与意的具体联系。以此为基础,对符号的外形与内涵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对符号原有意义的弱化、强化以及增加新的文化内涵等。具体将其符号形态用作设计元素时,还必须考虑设计服务对象的需求。符号寓意的改变必然导致符号外形与其寓意之间指代关系的重构。社会对于符义、符构的接纳认可程度也是改变符号特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2.2符号形态的变化

符号内涵的改变是其外形改变的根本原因;文化主体审美观念的变更也对其外形改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地域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在熟识度、大众接纳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其形态或多或少存有一些与现代设计、美学观念相左之处。为了便于复制、转印以及在各种媒体传播中保持稳定的特征,现代设计客观上要求运用的符号的形态简洁、色彩鲜明[5]。那些源自于民间艺术中的纹样的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其形态细节繁多,将其应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就必须省略多数细节。当然,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调整也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如果与原有形态不相似、达不到引起联想的效果,就失去了引用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能被绝大多数现代人理解认可,这是对其再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其再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也不能对其造型、内涵“为所欲为”,做毫无底线的乱改[6]。借用我国传统绘画的“形神”观来表述就是:地域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再生,包括“取形、延意、传神”几个步骤,是对其“意义提取”、“造型调整”和“形意关系重构”的过程。“意”与“神”的表达以“形”的塑造为基础,取地域传统符号的“形”是对文脉的延续和再创造,是变革中的重构;延地域传统符号之“意”,是指在原有符号寓意的基础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以及其造型的发展,赋予其新寓意;传符号之“神”,是指通过设计师对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寓意延伸,从而传递出设计所创造的精神[7]。

2“梅山文化”传统符号的典型代表

湖南东北部的安化、新化县等地在宋代以前被称为“五溪”、之后被称为“梅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研究证明:受到地形限制,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土著居民,即“梅山峒蛮”与外界的交流极少,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从传说的蚩尤与黄帝战败南逃建立“三苗之国”后隐匿于“五溪”,到秦蜀守张若“攻楚取巫”以及汉朝伏波将军马援攻“五溪”;从建安晚期“五溪蛮”反孙权、黄盖追斩“乱魁”,到唐开元五年五溪首领覃行章领民造反遭杨思勗斩首三千;从五代江西彭氏占领“五溪”,到后晋天福四年的楚王战乱等[8]。诸多记载证明:长期以来,梅山土著一直生活在压迫与反压迫、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之中。恶劣的环境、长期的生存抗争塑造了梅山人彪悍、极富韧性的群体个性,孕育了神秘的梅山文化。“梅山教”是梅山土著创立的原始宗教,至今仍被当地人信奉,具有鲜明的地域传统文化特征。相传教中地位和法力最高强的神仙是一位得到太上老君法术,能飞檐走壁、行动敏捷的猎神,这就是张五郎。他是一位狩猎能手和能工巧匠,长着一双反脚、能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必须听他的号令。“张五郎”的猎人身份象征了古代梅山人主要的生产劳动方式;灵活机智则是他们在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与其说“张五郎”是一位神仙,不如说他实际上是梅山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他携带着与生俱来的不畏强权、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是梅山人和梅山精神的象征。作为梅山古老的宗教图腾符号,张五郎当然也携带着一些迷信色彩,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必须强调其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剔除他包含的迷信和神秘主义色彩。

3“梅山文化”传统符号再生的实例

湖南省安化县境内的“中国梅山文化园”以主题公园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梅山独特的地域建筑、环境风貌和民俗风情,旨在对古老梅山文化拯救再现、传承保护。“顽强进取”和“勇于创新”是中国梅山文化园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志不仅要突出企业文化,而且也要彰显其梅山特色,还需要表现出湖湘文化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因此设计团队将其标志的原型,确定为在梅山地区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和代表性的梅山教主,即张五郎。

3.1提取符号内涵

要把“张五郎”这一梅山神话人物和宗教图腾符号设计成标志,首先必须把它原有的文化内涵与企业需要塑造的企业文化精神进行比对分析、筛选整合,明确设计的目标和方向。“张五郎”神性较弱,人性突出,其倒立的姿态既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梅山人顽强不屈、勤劳机智的象征,这与梅山文化园的企业精神较为吻合,因此其倒立的姿态被保持下来。基于梅山文化原始粗犷、梅山人忠义尚武等梅山文化特征,标志的风格被定位为粗犷有力。

3.2符号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简洁化

平面设计需要简洁抽象,标志大多采用纯理性的点线面来组成简洁的图形,且具有理性的秩序感,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感,也便于传播[9]。而梅山神像大部分为木制圆雕造像,对其利用首先要将三维的雕塑形体转变成为二维的图形符号。其次,雕塑人物的五官神态、衣着服饰详细,需要予以简化,因此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洁是“张五郎”从雕塑走向标志的必经之路。“中国梅山生态文化园”的标志借鉴了传统书法、印章的表现手法,把倒立人形放置在一个红色圆形内,达到类似印章的视觉效果。人物的头部简化成为点,身体四肢则简化成为线,以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为参照,调整点和线的位置、大小、长短、曲直、粗细,力求达到“点”、“线”、“面”三元素的和谐统一。之后运用对称的方法将图形进一步几何化,并与“鼎”字的字形相类比,简化图形的同时也丰富了标志的内涵和寓意。通过比较发现:此时得到的标志稍显呆板,因此将表示手臂的一组线条借用到书法“飞白”的笔触效果,在抽象、机械的图案中引入自然、变化之美。最后把得到的标志图案与神祗原型进行反复比较,在充分审视标志与张五郎原型的相似度基础上做出一定修改,最终获得了各方都比较认可的标志图形。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标志以倒立行走的梅山神张五郎为原型,借助毛笔韵味书写并作图案化处理,简洁鲜明。整体上看,标志尤如一座稳重的鼎,体现了企业的事业基础坚实稳定;标志对称的造型体现出中国梅山文化园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图形中的人,寓意中国梅山文化园以人文本:人是中国梅山文化园的事业核心资源和服务的主体。外圈的圆形象征着饱满、亲和、融通,体现出中国梅山文化园“和谐”的文化理念。自下而上的开口,隐含无限扩展的张力,寓意中国梅山文化园的宏伟蓝图无限美好。而标志采用的红色则象征着乐观、热情、积极、忠诚,暗示公司员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

4结语

经过对文化“一元论”与“多元论”、“同一性”与“多样性”的漫长讨论,国际社会已清晰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向未来世界迈进过程中的坚实印记,它不仅记录着人类过去的辉煌,而且构建了人类文明向上攀升的阶梯。”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10]。对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既丰富了现代设计语汇,大大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辨识度,又扩大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是传统文化活态化再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汪溟 陈飞虎 单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伟,胡宇坤.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6):73.

[2]李定芳.隆回北部宗教相衣的艺术[J].装饰,2015(9):112.

[3]李彦,贺景卫.永州瑶族服饰年龄符号的意指层次解析[J].装饰,2014(11):94.

[4]迪利•约翰.符号学基础[M].张祖建,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黄玮雯.论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8):82—85.

[6]张杰.论标志设计中具象与抽象图形的对比与融合[J].装饰,2014(3):125—126.

[7]罗小涛.基于城市形象标识系统设计的文脉符号探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4(4):46.

[8]胡彬彬.湖湘文库:湖湘建筑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