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基础知识培训范例6篇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1

1.1从企业自身需求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为两大类企业,一类是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另一类是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人才需求从决策层到基础服务层,需求非常广泛。其需求主要特点是分工细化,每个岗位专注于整个电子商务流程的一部分,如网络编辑、技术维护、美工、营销等。对于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在人才需求方面更倾向于具有专业背景、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综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其用人特点主要是要求知识面广,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而对于专项技术不必精通。

1.2从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系统作用分析

在流通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广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今天,电子商务对企业物流系统运行和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物流系统中信息流的作用范围更为拓宽,成为整个供应链系统运营的环境基础。而电子商务是实现运营的手段。信息环境对供应链的一体化起着控制和主导的作用。②物流系统更大程度地由客户需求拉动。物流系统得到网络技术的有效支持,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会反过来拉动物流系统更高效率的运行,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③传统物流系统运行环节(点)将会有所变化。由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即原始供应商),获得个性化定制服务,故传统物流渠道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将逐步淡出。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流通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熟悉物流专业知识,而又具备电子商务专业背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和管理的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和缺乏的。

2“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电子商务师职业标准和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技能要求、典型岗位需求,构建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按照“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生产性实习实践”分三个阶段进行。

2.1专业基础培养

专业基础培养主要在第一学年,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基本素质(公共必修课)的同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运输经济学、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技术基础、VB语言、商务统计、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在第二学年,在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拓展能力。主要课程包括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技能、网络营销实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物资采购与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网络编辑、商务谈判技巧、Photoshop图片处理与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等。根据专业认知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前后承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设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训课。其中实践课主要遵循三条主线:技术类实训课、管理类实训课、综合实训课。①技术类实训课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VB语言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实训、电子商务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实训、POS实训。②管理类实训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实训、管理基本技能实训、商务礼仪实训、立体库业务实训、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实训等。③综合实训课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生产性电子商务综合业务实训等。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既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又深谙现代流通企业商务运作流程;既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3生产性实习

实践生产性实习实践主要在第三学年,学生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性综合业务实习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实践,使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得到进一步锻炼,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以及企业文化,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3结束语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农电工 进阶培训机制 构建

随着农电用工机制的逐步深化以及农电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农电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提升农电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农电工的标准化的工作进程,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农电工进阶培训模式。

一、开展农电培训需求调研,出台实用的培训计划

要想出台合理的培训计划就要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培训调研工作制约着培训计划的制定,所以培训主管单位一定要派送教师到外面的一线生产供电所去学习,组织开展培训调研活动,绘制供电所所有员工的工作情况一览表,聘请专家实施全面的论证。调研和不断修改培训计划,一定要确保培训的内容具有可行性,创新源于实践,探索源于实训,注重培训现场的科学、合理,对于新技术要不断的更新,一定要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培训与实训真正地联系在一起。

二、创建四级进阶式的农电工培训形式

依据设计的标准组织实施四级进阶式培训模块,每一个模块依据知识和技能从低到高逐级上升,组成四级进阶式农电工培训形式。四级进阶式农电工培训形式包括一级增强基础知识模块培训、二级储备综合知识模块培训、三级训练专业技能模块培训、四级适应岗位实习模块培训,每一级进阶依据评价的结果来进行。

1.确定能级标准

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农电工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所以在进行四级进阶培训的时候首要的工作就是实施对能级进行定级。能级评定的标准有三点,即计算机的使用、电工基本知识水准、电工基本技术水平;能级评定的项目包含上级演练、理论知识考试和基本技能演练。农电工依据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A、B级两个等级,A级参加二级培训,B级参加一级培训。

2.四级进阶式的培训形式

四级进阶模式具体包含的内容为一级增强基础知识模块培训、二级储备综合知识模块培训、三级训练专业技能模块培训和四级适应岗位实习模块培训。

(1)一级增强基础知识模块培训。参加一级模块培训的人员主要就是能级评定为B级的所有农电工们。他们主要进行的培训课程包含计算机的使用、掌握电工最基本的知识和了解电工的最基础技术。所有的课程学习结束以后进行能级的评定,评定能级的时候,主要进行的项目包括上机演练、基础知识考核和基础技术测试。进行上机演练的主要的内容就是word和excel的基本技能操作;基础知识考核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查所有的电流、电阻等知识的掌握水平;基础技术测试主要的内容就是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实地操作。

(2)二级储备综合知识模块培训。参加二级模块培训的人员主要就是能级评定为A级的所有农电工们。他们主要进行的课程培训包含安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营销概念等,在进行能级评定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考试。安全规章制度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国家规定的安全规章制度里与电力有关的部分;法律法规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所有的与电力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都是考试的内容;营销概念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统计电能、电费、电的价格等。

(3)三级训练专业技能模块培训。参加三级模块培训的人员主要是通过二级能级考试的所有农电工们。主要的课程培训包含安装配电、接电装表、营业用电、发生触电事故的紧急救助等,进行能级评定的时候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训操作。安装配电实训操作主要的内容就是测量配电变压器、线路绝缘体的电阻;接电装表实训操作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查电表的安装和拆除情况、电表的故障检测情况;营业用电实训操作主要的内容就是对用电量进行抄报、核实和收费。

(4)四级适应岗位实习模块培训。参加四级模块培训的人员主要是通过三级能级考试的所有农电工们。该模块的测试内容为轮岗见习和老师带学员,此阶段是对整个培训成果的检查,检查的的主要内容包含学员的独立完成任务情况和上岗条件的具备情况。进行评定的时候,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自评、他评、座谈会、工作情况检测和答卷,评定合格的统一填报汇总表,开始上岗工作,不合格的继续学习。

3.创建三维度绩效评价标准系统

确保进阶培训的正常运行,可以创建绩效考核机制。为了充分体现考核机制的实效性,实现全方位、立体的掌控,可以进行三维度、九指标的考核标准。三维度考核包含了所有的参训人员,如学员、内训人员和工作人员;九指标贯穿所有的环节,如出勤、合格比例、优秀比例、进阶水平、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业务水平、工作效率、满意程度和培训规范比例等等。

三、创建培训师资库,注重培养内训师

不断地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经营人员、业务尖子和高素质工作人员是农电岗位培训的主要目标,所以,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对于培训师要有严格的限制标准,从而确保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依据农电工的培训特点,创建培训师资库,从而保证培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培训基地可以采取内外相结合的模式,不但高薪聘请专家、学者来传授知识,还要派送专业知识功底较厚、操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走出去,去参加各种培训班,让他们为培训人员授课,把他们培养成培训机构的内训师,使农电营配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提升他们的水平。

四、培训方法多种多样,加强质量和效果的考核

实效性、针对性是农电培训的主要特征,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如互动授课、组织学生集体谈论、参观工厂、面对面交流等等。这样可以使培训的方法变得非富多彩,让学员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员们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真正地实现学为所用,使培训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对学员培训的时候,要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让培训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所学知识不断的积累。培训完成以后,所有培训的科目都要进行结业考试,严格考试纪律。创建培训奖励制度,推行末位淘汰的机制,对于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员进行奖励,对那些不思进取的学员要进行惩罚。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使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也会对培训的成果起到检验的效果。

五、组建跟踪评价提升机制

所有的进阶培训结束以后,学员们要进入到各个岗位工作,组建跟踪评价提升机制,督促学员早日变成岗位先进,从而使培训达到最佳的效果。学员参加工作三个月后,用人单位填写评价表并放入到培训档案,依据此评价表培训机构制定提升计划,联合用人单位监督提升计划的进展情况,经过多次的监测和督促,使学员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实现早日成才的目标。学员们依据提升卡的指引,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使自己真正变成高素质人才。

总而言之,在对农电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按照实用性的原则构建培训机制,要和工作岗位紧密联系,层次分明。按照专业水平,从低到高设计四个培训模块,阶段性地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并且培训过程和培训目标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可以对各个培训阶段的目标和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控制和评价,保证农电工的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如安.创新农电工选聘与培训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40-41

[2]张剑勋.浅议农电工岗位培训的重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7(12)83-85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3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现状综合以下几点:

一、学生轻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实际会计电算化培训中,由于时间、场地和学生素质所限,学习内容往往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讲解较简单;忽略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介绍,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虽然在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之前曾经进行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简单学习,但是不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造成学生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自然更谈不上软件功能的全面深入应用;有的学生仅能操作财务软件,对其他应用软件一无所知,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二、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不够牢固,报表部分的学习尤其薄弱。由于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素质较差,

科学文化基础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差,虽然曾经学习过一部分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极其有限,等到学习会计电算化软件时,常用快捷键和常用命令都比较生疏,并且在学习报表时,由于EXCEL表格的基础不扎实,而导致学习报表编辑、设计和格式生成都有较大的阻力,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的会计软件经常比社会上发行的软件要落后若干年。

当前,网络时代对财会人员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从网上支付、网上销售到网上理财等等都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一些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而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不可避免地使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库面临着严重的冲击。为此,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所培养的财会人员必须具以下知识结构:

1.更新专业知识

随着财务软件向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会计、安全会计以及研究与开发会计也会随之产生,由于实时系统和数据传输通道的快捷与畅通也给远程审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会计电算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出现了“网络财务”、“全能ERP软件”、“数字化管理”等多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适时充实或增加上述内容。

2.学好计算机知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

网络时代的财会人员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及简单维护以及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外,在互联网(Internet)的使用方面,更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学习和训练,掌握其常规使用方法。如电子邮件(E-mail)的编辑、收发,常用网址中相关信息的搜寻和检索,专业网页(Web)的设计和维护,相关文献的上传、下载等等。另外,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学习一定要加强,这样在学习会计软件时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因此,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应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教学力度。

3.学好一门外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Internet)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为基础的,常见的网页设计及一般程序都以英文为基础。虽然近年来中文网站显著增加,但无论是信息搜寻、文件编辑,还是电子邮件的收发,都仍然是大量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另外,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商品交易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之间的交往已存在大量外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支付手段。因此,作为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财会人员如果不掌握一门外语,在将来的时代里,就很难算作一名合格的优秀会计人员。

4.熟悉相关学科知识,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在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里,能否熟练掌握诸如网络应用知识等财会专业所必修的“边缘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使学生不仅掌握既有的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更能掌握随时展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及边缘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未来的网络时代有立足之本。所以我们设置课程时,一方面要有学生必修的一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应有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供学生选修,以便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通过对相关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可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本人发表一点拙见,主要归纳如下;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学生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学生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系统思考;创新发展;仿真建模系统

孝感供电公司为了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系统思考、特色再造、突出亮点、争先进位”的总体战略发展思路和“依法从严抓规范,重心下移抓基层,以人为本 抓队伍,创新思路抓品牌”的工作理念,体现了公司党委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铸塑孝感供电公司良好形象的战略思考。积极改革培训方式、模式,全力打造培训特色亮点,是职工培训中心始终坚持的创新发展理念,也是培训中心决心打造孝感供电公司教育培训品牌形象的良久思考。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教育培训品牌形象工程的建设力度,全力打造特色培训亮点,推进了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打造农电工“一培四证”特色培训亮点,推进“三新”农电队伍建设

根据今年3月份人资报表提供的数据表明,农电工素质现状令人堪忧。

为了积极推进农电工素质建设,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农电工培训力度,着力开展了农电工“一培四证”(培训合格证、技能鉴定等级证、特种作业证、电工进网 作业证)培训。

农电工“一培四证”培训,我们实施了“基础培训―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等分层推进、全员覆盖的培训方针。

基础培训:截止2006年,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农电工全员第一轮上岗培训任务,对市公司全体农电工开展了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技能提升培训:2006年后,我们按照公司部署,采取分层推进的原则,开展了农电工“一培四证”技能提升培训。“一培四证”培训采用“实践为主、技能 为先”的培训方法,着力开展电工基础知识、电力系统基础知识,电气安全技术,电工常用工具及电工仪表,电机、高低压电器及配电装置,照明装置,低压电力线 路等主要内容的技术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农电工的综合素质。

技能鉴定培训:在“一培四证”技能提升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农电工技术技能等级资格的考试考核的技能鉴定培训。2009年,参加“一培四证”技能 鉴定培训的农电工约为707人,98%的参考农电工取得了进网作业证书和特殊工种作业证书;约有300人取得了技能等级初级工资格证书。“一培四证”培 训,极大的激发了农电工钻业务、学技术、强技能的热潮,为加强“三新”农电队伍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启动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为变电运行培训安上“智能”翅膀

(一)变电运行培训的“里程碑式”意义

变电运行仿真培训,填补了长期以来培训中心变电运行培训的空白,对于开展电网主营专业的变电运行培训,具有“里程碑式”的发展意义。

(二)变电运行仿真培训,是变电运行人员学技强能的迫切需求

根据变电运行培训需求调研所知,目前,我市变电运行人员现状不容乐观,业务不精,操作技能普遍偏低;敬业精神不强,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变电运行单位期 望提高变电运行人员的业务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随着电力系统“厂网分开”改革战略的逐步实施,保证输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将是今后电网公司头等重要任务。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 高,对电网调度人员以及变电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近年来,电网相继投入了大量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站集中控制系统和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系统,但缺乏足够合格的运行及维护人员,在某种程度上给电网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留下了隐患。

所以,开展变电运行仿真培训,是电网建设与发展和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变电运行人员素质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

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世界上技术发达国家称之为提高工人素质、确保生产技术领先地位的“秘密武器”和“尖端武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 日本等国的大型工业企业相继采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职工培训,效果十分显著,参训人员在数周内可以取得在现场2―5年的工作经验。

我培训中心建立的变电运行仿真系统,以我市彭湾220千伏变电站和西城110千伏变电站为仿真模拟运行操作实体参照物。培训中,学员通过全数字实时仿 真,进行变电运行倒闸操作,模拟各种运行故障的异常及处理。该系统,在全省电力教育培训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省唯一一个模拟真实电网变电站,实现三维 仿真的系统。其高层体系结构(HIA)的分布式,交互电力仿真支撑平台的研究和应用,可视组件变电站三维仿真建模系统,总体技术与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为我公司变电运行培训安上了“智能化”翅膀,助推了电网的“智能化”管理。

学员反映,变电运行仿真培训,使学员对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保护装置有了进一步认识;模拟演习,对倒闸操作、事故处理步骤及过程,留下了真实、深刻印象; 可以从容面对操作,对突况和事故处理,有了更多自信。对平时变电站内难以遇到的事故及故障进行了仿真模拟,并进行分析处理,提高了对事故的应急和处置能力。

三、ERP、SG186培训,为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2009年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

智能电网,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

建立ERP管理系统、实施SG186工程,是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革命。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是提高电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企 业集约化管理的坚强支撑。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引入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将彻底改变原有的企业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变智能管理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流程管理,实现公司一体 化、精益化管理;实现生产经营信息的实时、集成、共享的最大化;实现企业资源管理的集中、透明、可控的集约化,为企业提高分析决策能力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技术支持,支持管理创新,推进绩效持续改善。

2009年7月13日,孝感供电公司在职工培训中心启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培训.ERP培训,涵盖设备PM系统培训,财务FICO系统培训,项目 PS系统培训,物资MM系统培训,人资HR系统培训。

ERP培训,涵盖了基层有关最终用户,也涵盖公司高中层用户。

共举办SG186营销管理培训班23期,共培训学员863人。

培训结束后,我们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了评估抽样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学员给予了积极肯定评价。

对培训效果描述评定意见,统计了226份问卷调查意见:

对“对本次培训的质量如何评价”一项,认为“极好”的101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44.7%;认为“好”的115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50.9%;认 为“一般”的8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3.5%。

开展“三部曲式”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打造知识型新员工队伍 大学毕业生培训,创建了“半军事化”管理、“三部曲式”培训的特色培训模式。“半军事化”管理,即实行集中培训、统一吃住的“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模式; “三部曲式”培训,即按照实施“走进企业――归属企业――贡献企业”的“三个阶段”,“认知――熟知――践行”的“三个过程”,“企业认识教育――专业基 础培训――实践技能养成”“三大培训主体”开展培训。

“走进企业”,即通过军训、“企业概况”、“职业道德”、“电力系统”、“绩效管理”、“优质服务”等课目的培训,向学员进行对企业的“认知”教育, 让学员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热爱企业,使学员牢固树立“走进企业”、自己已成为企业一员的理念,从而培养学员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其间,穿行到大悟革命 老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参加唱红歌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员的感恩意识和报效意识。

“归属企业”,通过安全知识、电力营销、高低压电力线路及设备、机电保护、抄核收知识等电力专业知识培训,促使学员从“认知”企业到“熟知”企业,认 识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5

[关键词]电子创新人才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 “金字塔”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30-03

随着海军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电子装备在海军装备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海军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海军电子信息装备数量庞大、系统复杂,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全面掌控能力成为新型军事人才的必备素质。

近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改革研究”、“创建电子技术工程实践平台培育新型合训人才”等多项大学教育科研项目,围绕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问题,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对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

一、基本情况

传统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验课程脱节、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传授内容多,对有些对电子技术有较好基础或浓厚兴趣的学员来说,内容、难度、实用性和创新性又严重不足。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专业基础或者工程技术核心基础课程,既要打牢理论基础,又要强调知识的运用。同时,针对学员基础、层次、能力的差别,要因材施教,加强一部分对电子技术有兴趣、有进一步探究需求的学员综合能力的训练;而对于热爱电子技术的部分拔尖学员,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专才培养。电子技术系列课程面对这三个层次的学员,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衔接科学的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的构建

电子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宽厚的电子技术基础,能够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它包括三个能力层次,即基础能力、技术能力、设计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依存,依次递进。其对应的培养对象是全体学员、部分学员和小比例的精英学员。按照培养层次的由低到高和培养人数的由多到少,构建了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基础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学员大部分是合训专业,培养目标为初级指挥军官,要求对掌管的电子装备具有维护管理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具备,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底座”,它主要通过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来实现。在系列课程实施中,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模块、编排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使学员掌握较为宽广的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能适应部队电子装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图1电子创新人才培养层次

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电子科技创新月课外实践活动,为在电子设计制作方面有兴趣的学员提供挖掘潜能、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平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实现从管理到技术的跨越,这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塔身”。

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电子创新活动选的有较高电子技术能力素养的拔尖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以参加全国(省)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实施。通过系统的系列培训,通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历练,使学员具有较高的电子设计能力,能适应部队电子系统设计和装备的革新工作,这是经过层层选拔出的精英培养,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塔尖”。

“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素质能力、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按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赛育互动”的教学方法,按照基础教育、兴趣活动、竞赛培训递进的模式,打牢基础,激发自主意识,释放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全面培养学员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三、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实践

(一)面向全体学员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底座”,是夯实学员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员创新应用能力,提高学员信息化素养的关键。通过长期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体系目标与定位。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以培养基础宽厚、适应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要为电子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丰富,技术更新快,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及军队人才的新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宜的,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内容等各个环节改革创新,建立分层次、利用多媒体手段、理论传授实践验证相结合的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2.教学内容改革。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的同时,教学学时却在不断减少。为了解决日趋减少的教学时数与日益扩充的知识这一对矛盾,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通过了解部队装备的需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着重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初步具有一看、二算、三选、四干的能力。所谓会看,即能看懂电子系统的原理图,了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会算是对各个环节的工作性能会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估算;会选和会干就是遇到相关专业一般性的任务,能大致选定方案,并具有相关电子电路技术指标的测试能力。

在实践中,电子技术要求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因此,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应强调在保证基础、强化概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由单元电路分析到系统分析的转变,加强在系统调试能力方面的培养。

3.教学方法改革。目前,课程教学根据“精讲多练、启发引导、立足经典、注重创新”的原则科学构建了知识体系,细化了内容模块,重点理清各模块之间及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承启关系,以理论讲授、仿真演示、课程设计等为基本形式;以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为主;采用电子制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仿真等多种方法;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

创办了大学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这是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塔身”。这一课外活动旨在吸引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学员走进实验室,积极参与实践。

在活动期间,大批学员一改课堂上的沉闷和被动,表现出空前的求知和探索热情。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学员们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实践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一批能力素质较高的学员脱颖而出,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积蓄了力量。

1.加强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一个学员的才能评价,往往要用到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概念。知识、能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感知、理解、记忆;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实践;素质的形成需要熏陶、养成和内化。

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学员们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在电子创新实验室查资料,经历选题、方案论证、电路设计、模拟仿真、焊接制作和测量调试等全过程。这既要有理论的分析与演算,又要有实际的制作与调试;既要有仪器调试与使用,又要有数据的采集与综合;既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忆与理解,又要对未知的进行探索与求解。

创新实践活动是一线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且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实践活动优化整合,与课程体系合理衔接,使创新实践活动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在教员有目的、有计划的主持和引导下,学员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的过程。必须把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员的主导下,唤起学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学员的主动精神,促进学员自主成长。

在实践活动中始终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思想,教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计大量与学员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课题项目,调动学员的兴趣,激发学员的热情。通过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开展辅导讲座,积极指导学员,让学员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主开展研究。

(三)电子设计竞赛培训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涉及的内容很宽泛,从基础的运放、电源到单片机、FPGA、DSP最新芯片的应用,包括了通信、测量、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知识点多、技术全面,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这是电子创新人才培养的“塔尖”,即精英教育。

为了能在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合理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培训周期为两年6个阶段。培训过程是开放的,从第三学期开始,重点培养偶数年入学的学员、兼顾奇数年入学的学员。具体做法如下。

1.第三学期。对应全国赛在奇数年举行,两年的培训周期就从奇数年开始。例如参加2011年全国赛的2008级学员在2009年9月开始培训。由于这时的2008级学员刚刚进入大二,除了已经开过的C语言课程外,电子方面的课程都还没有开始,实验室开设面向2008级学员4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电子系统设计》进行基础培训,使学员提前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认识常用电子器件、掌握焊接技术、单片机编程技术等。

2.第四学期。偶数年3-4月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通过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初步选拔出参加8月底省赛的队伍,经过5-7月的培训,组成10个参赛队。参赛学员以大二学员为主,大三优秀学员为辅,这样可以在团队中以长带幼,发挥好传承作用。

3.偶数年暑期。8月暑期培训分成两部分进行,高年级学员以历年真题为主进行系统设计训练,低年级学员基础相对薄弱,以模块训练为主。基本策略是,高年级学员攻奖,低年级学员锻炼积累经验,为来年全国大赛打好基础。

4.第五学期。在省赛的基础上优化队伍,进一步吸收低年级优秀学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以各方向历年真题为主,加强对系统指标的要求。并且同时关注大一学员,通过教员、高年级学员集中宣讲等形式鼓励电子爱好者走进实验室。

5.第六学期。奇数年3-4月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对高年级参赛学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其难度与历年的国赛题目相当,同时选拔少量大一学员参赛,为新一周期的学员培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6.奇数年暑期。8月暑期培训以全国赛一等奖为目标,各参赛队查漏补缺,8月底参赛。

通过竞赛可以检验电子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可以检验学员创新意识和能力,及对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还可以培养学员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电子设计竞赛是培养电子技术精英人才、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电子创新“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能有效兼顾不同学科专业学员的要求,满足学员对电子技术基础、发展、创新的兴趣和要求。

电子创新“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梳理了电子知识层次结构,科学分类了学员的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打牢基础,又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面对所有学员的课程教学,通过优化的内容、创新的教法、理论与实验的协调,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课程教学针对性更强,吸引力大增。鼓励学员自主参加的电子创新月活动,通过实物制作等,进一步了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参与的学员人数逐年增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选拔优秀学员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通过紧张的赛事,激发了学员的探究精神,培育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和主体意识,为优秀电子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余寿文.大学者,育才之谓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2] 周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3] 谭有进.基于信息传播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2(8):41.

[4] 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

用电基础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 班主任 现代机电教育 应用误区

目前,我国的机电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术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密切关注,以及教学的改革、完善。机电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具有应用型、职业化特点,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综合性的人才。由于信息的发展,机电教育现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产品周期也逐渐缩短,性能增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现代机电教育应用中的误区

(一)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机电专业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的课程。当今,仍然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课程,就是普通文化课、理论课、实践课。该体系着重理论,而忽视了技术的重要性、独立性。这样就导致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对机电专业所需的技术实践目标不协调的现象,从而影响机电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化、实用化为基础,开设培养人才适应机电专业发展的需求。另外,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课时协调比例不合理,理论课程安排的课时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认为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实践的基础,就应该把学习精力多放在理论知识上。然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却不能完全理解,没有实践的辅助,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引不起兴趣。课程的安排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是为了巩固基础,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熟练掌握机电技术,要合理安排课时,着重实践。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当代机电教育大部分都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上,往往看重的是成绩,以及任务的完成,忽视实践教学。并且实践教学方法与应用不相匹配,如老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亲自操作,不让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实践操作,而学生模仿性强,对老师操作的步骤会重复一次,不经改善,也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对理论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和探索。学生毕业后,是要直接工作,进行实际操作的,但由于在学校的学习太过模仿性,导致工作上操作不懂,水平非常低。培养实践人才也不积极,老师是引导学生走向正轨的,所以老师的实践水平必须过硬,这样才能培养出技术水平高的学生。人们往往只看重老师的资历,但其中很多老师的操作能力其实非常差,甚至不懂如何操作,导致学生得不到引导,很容易出错。因此要给予老师操作技能足够的培训,让老师熟练起来,为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很多院校对实践教材重视不足。知识不断更新,设备不断创新,实践教材就要随之改变,然而院校都不考虑这些问题,认为不要让学生了解操作流程就可以了,懂得操作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上却根本不能使用。

二、现代机电教育应用中的教学对策

(一)调整教学模式

我国机电教育几乎都采用以老师为主,以课本为中心,不离开教室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强,操作能力却非常差,那么院校就必须实行一手抓理论教学,一手抓实践教学,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课时安排也是各一半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知识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掌握知识也深刻,为培养机电的高级人才提供条件。

(二)重视实践教学

以前都是老师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使得学生缺乏思维能力,以填鸭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里。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过而忘之,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从旁协助,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因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实践,所以老师本身就要有资深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院校对老师加强培训,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提供学习条件。同时院校要多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对口的工作,不断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更新知识。重视实践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一个完善的基地,给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要提高实践教材的质量,教师只有经验十足,操作能力非常熟练,才能为实践教材建设提供保障。

(三)加强技能培训

院校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对学生加强技能培训。基本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因为学生只要打下了基础,那么往后学习起来,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基本功扎实,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岗位上工作才能熟练操作。在培训过程,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奠定基础。有了基本技能作为基础,那么在专业培训上就能很快掌握。在这个培训中,专业性的知识比较强,那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培训。我们确定培训项目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进行培训,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最终达到培养所需的综合性的能力。同时内容也要分层次,一步一步地提升,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这样就能准确把握专业技能。要留有专业技能的开发接口,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岗位技能是学生参加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实践技能培训,为学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机电专业涉及的岗位很多,那么在培训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便在参加工作后熟练操作。

三、结语

现代机电教育教学必须转变思想,树立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本的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加强技能培训,掌握合适的方法,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实践的水平,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操作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英.树伟.实践选择与理性回归[J].职业技术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