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例6篇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情感和探究兴趣

本次活动是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核心,感受黄河风采,追溯黄河历史,探寻黄河文化,了解黄河忧患,但学生们没有真正看到过黄河,对黄河知识了解很少。针对这一情况,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方面的优势来制作教学课件,运用声音、录像、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创设景观情境,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又巧妙结合问题情境,因为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景观情境仅仅是展示一种现象、模拟一种真实,只是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是平面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它有了坡度,它解决了景观情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两种情境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也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会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在这节课开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为本节课创设一种感情的氛围,并由歌词“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自然导入。为了让学生对黄河有直观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黄河的气势,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黄河的视频资料。气势磅礴的黄河奔涌向前,这个有声有色的景观情境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录像结束后,马上引出问题:你能用几个词或者句子来描绘一下刚才的黄河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把刚刚看录像时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黄河颂》的诵读继续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情感;“话说黄河”,让学生说出对黄河的初步认识。然后教师在肯定表扬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希望:“黄河文化博大精深,你们想更全面地认识黄河、探寻黄河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黄河,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正是由于声情并茂的景观情境创设适应了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使他们有了一种情感体验,再加以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巧妙结合,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交流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黄河,母亲河》需要学生了解大量的有关黄河的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传统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教学要求的,而网络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资料,并且通过网络教室的功能交流材料。因此,本课的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为网上搜集整理,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情境,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然后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学生再根据重点收集、整理、筛选,制作专题,给学生提供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主动地面对问题,主动地产生探究欲望,大胆猜测,积极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创造性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主动探究获取新知,效果比老师的说教要好上几倍。

三、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探究信心

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成功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树立探究的信心,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45-0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八册第二十三课《黄河的主人》。

【教学目标】

(一)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浊浪排空”、“胆战心惊”、“惊涛骇浪”等词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品读重点语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初步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敢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品味重点语句,体会黄河的壮美,初步领悟“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渲染情境,感受黄河壮美

(一)写课题,学生读,要读得有气势,读题质疑。

(二)你知道黄河吗?谁来说说你心中的黄河?

(三)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描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她呈一个“几”字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赞颂过她。让我们吟诵这些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及刘禹锡的《浪滔沙》)。

【设计理念】通过画面及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话外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的壮美,为学生学好课文作好铺垫。

(四)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笔下的黄河是怎样的?你们看!

(播放第一自然段的配音、配乐及画面)

1.生自由读,读准“滚”“浊”的字音。

2.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黄河?

3.课件出示:( )的黄河,学生说出个人的见解:波浪滔天、茫茫、滚滚、山崩地裂、气势壮观……

【设计理念】读是阅读的基础,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越来越深地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4.齐读第一段,这段的哪个词形容人的心情?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胆战心惊”。

5.指导朗读,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6.个人展示读,自我评价,同学评价。

过渡:黄河每日都这样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它那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惊,令人折服,又有谁敢做黄河的主人呢?

黄河奔腾在每个人的心中,这节课让我们走近黄河,走近黄河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一)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做记号。

(二)课件出示词语,检查把字词读准。

(三)借助画面、工具书及生活积累,理解“竹篙”、“如履平地”等词的意思。

(四)读了课文,你知道黄河的主人指谁?

(板书:艄公。老师提醒学生“舟”作部首时横变提,不出头)

(五)快速默读课文,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用 划出。

课件出示全文中心句: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1.个人读。

2.质疑问难。

3.这是全文的中心句,齐读。

同学们,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让我们走进课文,与作家袁鹰一起来到滚滚的黄河边,去亲身感受黄河的主人――艄公,感受他的勇敢和智慧,感受他的镇静和机敏。

【设计理念】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必然会有自己的收获。此处从中心入手,抓住文章主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感悟情境,品味文本

(一)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是什么感觉?自由地朗读课文。把你有感想的地方划下来,可以写写你的感受。

(二)讨论交流。

(三)出示句子,品味句子:“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1.你感到作者当时是什么感受?

2.个人读,读出“胆战心惊”的感觉。

3.作者看到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轻,应该怎样读呢?

4.个人展示读,读出紧张、惊讶的语气。

5.生评议,师再评价:听了她的朗读,我好像看到羊皮筏子一会儿隐,一会儿现,一会儿冲上浪峰,一会儿甩下谷底。

(四)点击图: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让我们激动地读第四小节:“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五)出示第三小节。

1.作者初见羊皮筏子是那么新奇,没想到羊皮筏子上居然有人,作者感觉是那么惊讶,那么兴奋。女生读这一节。

2.学生体会“啊”的读法。

3.指导读好“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点击“还有”,提示读重些。数数时由慢到快,读出兴奋之感。)

4.发散思维:羊皮筏子只有二十斤,你我可以背上一两个,如果此时你在上面,你敢不敢?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侧重在朗读感悟,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老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读,以读传情,以读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一)结合板书,再读中心句。

(二)渗透教育:只要我们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拼搏,不畏艰险,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

(三)再现画面,播放乐曲。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3

5条线凸显黄河文明

说起黄河坛的文化内涵,冯钦铎认为“绕不开黄河”。“黄河令人骄傲,是因为在世界上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像黄河这样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大河,而且至少持续了5000年历史的,是唯一的。世界上其他大河,无论是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还是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它们或被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拥有,但时间太短;或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文明,往往是不延续的;或者已历经多次兴衰。而黄河流域孕育的民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冯钦铎介绍,黄河坛在规划布局上贯穿了5条文化线,即黄河5000年传统文化线、感恩母亲河文化线、宁夏历史与文化线、中国青铜艺术展示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建筑线。“以黄河5000年文化线来讲,上下5000年文化要在这里集大成,所以说黄河坛的3条大道很重要。碑林大道有历代古圣先贤对黄河的赞扬、歌颂;农耕大道以24节气为主,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华大道是经典文化,以《四书五经》《山海经》《水经注》《黄帝内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为主,是朝代文脉,展现了历朝历代的传承关系。

二十四节气图腾柱重现农耕文化

走在连接思恩区和礼恩区的农耕大道,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分列道路两旁的“二十四节气图腾柱”。

冯钦铎说:“别小看这些图腾柱上的农耕图,可是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费了很大劲,集众人之心血的力作。”据介绍,这24幅农耕图是历史上没有的。擅长年画的李洛玉老先生承担了二十四节气图的绘制工作。刚接手这项任务时,他整整伏案工作了3个多月,才完成其中的8幅。李洛玉说:“太难了,没有任何史料可循,完全要靠自己挖掘组织,实在不知从何下笔。”为此,参与中华黄河坛设计的专家学者专门召开座谈会,组织了一批民俗、历史、雕塑、年画等各方面专家,为二十四节气寻找对应的画面。“专家们一头扎进浩瀚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寻找农耕文化的根基,生动形象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浮雕图才得以展示在观众面前。”

两坊凸显“宁夏元素”

从黄河坛设计之初,就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宁夏建黄河坛,又如何突出宁夏元素呢?冯钦铎说:“现在,我交上了一份不敢说最满意但很有诚意的答卷。”礼恩坊就采用了宁夏独有的西夏建筑风格,融入人像石碑座、妙音鸟等西夏文化符号。

此外,在突出“回族建筑风格”上,专家学者们颇费了一番苦心。“回族建筑采用的主要符号是‘拱’。‘拱’虽然不是回族建筑所独有,却是回族建筑普遍具备的一个特征。”感恩坊独特的穹顶建筑风格,空灵剔透,一眼看去就能确定是伊斯兰建筑风格。加之感恩牌楼内联:天有情天下黄河圣水积穴富宁夏,地有义地上金沙紫气堆山聚宝阁;外联:黄龙和吟清音绕梁三千日荡气回肠回汉吉祥庆有余,金牛雄哞雅韵转山八万年开怀舒心华夏福寿祝无疆。宁夏元素一目了然。

有人将感恩牌楼称作回族建筑。冯钦铎认为并不妥帖,“准确地理解,宁夏回汉儿女都受黄河母亲的恩泽,用回汉儿女共同感恩的方式表达,是对的。就文化而言,黄河文化不光是回汉的,而是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因此,这个以回族符号为主的牌楼应该代表着中华56个民族共同感恩母亲河”。

一条连接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4

一、在问题情境中激发个体灵性

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应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社会生活来创设,富有开放性、新颖性和启发性。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学习的再创造。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先播放两段录像:一是黄河源头清流潺潺,水草丰美,一个个青翠的湖泊镶嵌在绿草地中;二是黄河的中下游,浊浪翻滚,从黄土高坡倾泻而下,两岸土地荒芜,黄土裸露。面对这截然不同的真实情景,教师问:“看到这些,你们想问些什么?”于是,学生便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黄河水是怎么由清澈变得又黄又浑的?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会怎样?

这个例子,教师创设“引而即发、一跃而起”的情境与氛围,激发了学生内心很强的探究欲,使学生身心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老师在激发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宽松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充分发展个性。

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文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探究的情境。如教学《猪八戒吃西瓜》、《草船借箭》等历史、神话故事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像说书人那样说一段精彩的故事,对那些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则可以模拟电视节目中正方、反方辩论的场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如何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正、反方辩论的话题和辩词。在这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中,抓住课题质疑、自由阅读、寻疑释疑等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二、在合作探究中张扬学生个性

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立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平等中对话、交流、碰撞,要允许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允许学生自由表达,甚至允许学生出错。由于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研读、去感悟,去选择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交流方式。一次,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精之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提出了质疑。一学生说:“老师,平时不是说要我们敢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吗?我觉得苹果既好吃,给人口福,又好看,能让人欣赏到美,做苹果那样的人没有什么不好啊。”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同意他的说法。经过激励的辩论,学生达成了共识:课文是拿苹果和花生对比,突出花生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并不是说苹果有什么不好。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又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当学生理解了黄河水变浑的的原因后,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我们为母亲河黄河想想办法,出个主意,使它不再受到破坏,让它变清好吗?”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举起了手。 转贴于

生:我想组织一个志愿者队伍,到黄河边去植树种草,不让那里的泥土再流失,那样,黄河的情况就会好转。

生:我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我还想利用节假日到黄河流域去宣传,让那里的人民了解环保知识,和我们一起共同保护黄河,保护我们自己美好的家园。

师:你们的主意真好!黄河有救了。

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说出了别具一格的“主意”,这些无不闪烁着学生富有创新的个性。接着,我又对学生说:“同学们,刚才我们想出了好多主意,我相信,黄河之水一定会清的。现在,请各小组把这些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交流。”于是,各个合作小组纷纷展开讨论,各组先确定主题,确定交流方式,然后进行练习。在交流时,有的小组写标语牌,有的写信,有的画画,还有的唱起了《保卫黄河》这首歌……在这一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与张扬。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78―01

一、充分开发适合幼儿教育的本土资源

1. 历史方面。仅从古代建筑角度出发,就有陇上名胜――五泉山公园,它集中了元、明、清古建筑,堪称兰州古代建筑的大园林;金城屏障――白塔山公园,白塔融中国、印度建筑风格为一体,钟、鼓、塔的结构,是中国寺庙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结构;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兰州人民征服黄河险阻的见证。

2. 文化方面。可以说,兰州是中西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河母亲”雕塑,可以说是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优秀作品,整个构图表达了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所养育的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幸福安乐。母亲身下的黄河造型水波纹和鱼纹,来源于甘肃彩陶的古老图案,更是黄河文化的象征。

3. 自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也是造福子孙后代、利在千秋的要数南北两山绿化。目前已造林绿化58万亩,成活各类苗木1.3亿多株,植物种类达56科180多种,鸟类26科90多种,已经建成各种森林公园20多处,宾馆、山庄、会议中心80多处,已成为兰州的两片肺叶、空气净化器和大氧吧,为构建山水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还有白塔山、五泉山、兴隆山等。

4. 人文方面。以黄河风情线为代表,在黄河两岸开通了两条长20多公里的宽敞马路,成为全国目前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沿途点缀着“平沙落雁”、“筏客搏浪”、“丝路古道”、“西游记”、“绿色希望”和“黄河母亲”、“龙源”等众多的立体雕塑。

5. 物产方面。兰州物产丰富,有“瓜果之城”的美称,兰州的白兰瓜、蜜桃、冬果梨等,特别是兰州白兰瓜,名声远布全国,乃至东南亚。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色、香、味俱佳,已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

二、把本土资源融入到园本课程中的途径

1. 引导学习。要把文化的、历史的、自然的等资源融入园本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按照幼儿的特点,采取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开展。比如,对于兰州白兰瓜的历史,教师就要从1944年美国人华莱士来华访问,路过兰州所赠送的“蜜露”甜瓜种子说起,引导幼儿产生兴趣。

2. 创设环境。环境创设也是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院子里可以仿制水车模型一轮,用电力驱动,供幼儿参观。在走廊里,可以创建“兰州名片”长廊,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模型等,同时,可以引导幼儿画出“黄河铁桥”、“白塔山”、、“水车”等,张贴于走廊,增加幼儿的兴趣。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3. 开展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的,是形成从园内到园外,从社区到社会,从以教师、幼儿为主体到辅以专家、家长、社区人士共建课程的重要手段。如,可开展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南北两山绿化和五泉山、白塔山等,特别是要结合沙尘暴、空气污染等,激发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

三、努力提升园本教育课程本土化的水平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本土资源融入到园本课程之中,教师要有迫切学习的愿望。教师只有通过对兰州历史、文化、社会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实现园本教育课程本土化,才能使课程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 培养 学习 地理 兴趣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7-01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起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这样就借助地图,强化了记忆。

2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以达到视听结合,头脑并用,印象深刻便于记忆的教学目的。如在讲黄河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黄河干流略图,从黄河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几”字。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河口和孟津两地名称用彩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黄河的支流,用蓝色粉笔画出汾河、渭河两条主要支流,边画边讲这两条支流给黄河带来了大量的泥沙。然后讲黄河上、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能丰富,发生凌汛”,中游“水土流失,泥沙增多”,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 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 编写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可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又如:《黄河》一节要求记忆流经的9个省区,可编成顺口溜:青、川、甘、宁、内蒙古,直下陕晋拐豫鲁。《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