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主人范例6篇

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范文1

师:有没有人到过黄河?(生摇头)没关系,现在,老师带大家到黄河边,亲身目睹黄河的风采。(视频:滚滚奔腾的黄河)

:此时,你一定心潮澎湃,一定想把最美的词句送给黄河吧!

生:波涛滚滚的黄河好像愤怒的狮子。

生:一泻千里的黄河令我神往。

师:那作者袁鹰是怎样描写黄河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要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生读)

师:你不愧是咱班的朗读小能手,读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黄河这样气势雄浑,桀骜不驯,谁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呢?(师板书课题)

生:(异口同声)艄公。

师:会提问题的同学才是真正聪明的同学,此时你肯定有问题要提出来。

生:艄公为什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师:这个问题真是太有价值了!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这个句子是――

生: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带领学生领略黄河的风采之后,再引导学生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还引发了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反馈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生自由朗读、思考)

生:我想,艄公之所以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是因为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是因为他有坚强的意志。

生:我想,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能够如履平地,是他长年累月在黄河上磨练出来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早就打退堂鼓了,怎么有可能掌握战胜惊涛骇浪的本领呢?他一定有着坚强不屈的意志!

师:(映示课件)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这些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我从“专心致志”“注视”“大胆地破浪前行”读出了艄公的沉着镇静。

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艄公是怎样跟黄河进行搏击的?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作者提心吊胆是因为羊皮筏子那么小,上面还坐了那么多的人,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黄河的浪涛又是那样的汹涌险恶,作者为羊皮筏子的安全而担心。

生:艄公之所以“很沉着”,是因为他对羊皮筏子的安全有充分的把握,他有能力让羊皮筏子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我从中领悟到作者是在用乘客的谈笑风生来衬托艄公的勇敢和智慧。能够让乘客无忧无虑的是艄公的高超驾驶技术,是艄公给了乘客信心。

师:大家的分析很透彻,相信你们不光说得好,读得会更好!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生读,互评,再读)

师:不论是写作者的提心吊胆,还是乘客的谈笑风生,都是为了突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敏,这一种写作方法叫做对比反衬。只要有艄公撑着羊皮筏子,乘客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

生:我觉得艄公是一个敢于迎接挑战的人。大家想一想,黄河波涛汹涌,一般的人不用说到羊皮筏子上去撑船,就是看一眼也会吓破胆。可是艄公一点儿也不害怕,他就凭着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战胜了险恶的风浪,难道不值得敬仰和赞颂吗?

生:我觉得艄公很自信。在跟惊涛骇浪长期搏击的过程中,他肯定遇到过不少的困难,遭受过很多的挫折,但是咬紧牙,就凭着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战胜了险恶的风浪,最终成为一个有超级本领的艄公。我想,如果没有自信,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师:这两位同学思维很活跃!谁读一读这句话?(指名朗读,生互评)

生:老师,我觉得第7自然段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第一次坐上羊皮筏子的人,面对黄河的巨浪,内心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他们面临的危险。这也衬托出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生:我感觉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坐羊皮筏子的人可以闭上眼睛回避这种危险,可是艄公必须睁大眼睛去面对,去战胜,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所以,我觉得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课文中还有其他地方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生:课文对羊皮筏子的描写就是运用了这种写法。比如:“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羊皮筏子越小,它在黄河上漂流就越危险,艄公就越要有胆略和智慧。

生:羊皮筏子“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筏子又小又轻,却满载重荷,令人不得不担心它的安全,但是艄公却很沉着,乘客更是谈笑风生,我不由得对艄公充满了敬意!

师:让我们怀着对艄公的敬仰和赞颂之情,认真读一读课文。(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

黄河的主人范文2

关键词:大众文艺;黄河文艺;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70-02

十七年文艺中,通俗性的大众文艺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鉴于大众文艺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从一较小的切口入手,即着重考察十七年大众文艺的“黄河言说”,在仔细梳理黄河大众文艺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十七年大众文艺中黄河形象建构及黄河的国家隐喻与象征的分析,从一侧面认识十七年大众文艺与国家政治认同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一、黄河大众文艺发展概况

1949年以后,有关黄河的大众文艺作品大量涌现,这和新中国党和政府对黄河的重视很有关系。据笔者掌握的材料,第一本通俗性的黄河大众文艺作品应该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印的《黄河诗歌快板选集》第1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0年6月刊行,为黄河丛书之一种。本书收诗歌、快板、小调、歌谣等各类通俗作品共五十余首,重要的有王化云的《庆安澜》、郭小川的《我们歌唱黄河》、王亚平的《黄河英雄歌》等。《黄河诗歌快板选集》的编撰方式很有特点,它是由党或政府的非文艺性机构组织编写、印刷、出版的,在这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继续编印了不少这样的大众文艺作品,如1950年11月刊行的《说唱黄河》,195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说唱黄河》第1辑、《黄河歌选》等。1949年以后,在大型的政治运动或工程活动中,相应的负责机构一般都要出面组织编写与此活动有关的大众文艺作品,以进行宣传鼓动,这已经成为惯例。《黄河诗歌快板选集》应是此类活动中最早产生的一批成果。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说唱黄河》第1辑的编写明显是为了配合政策的宣传。古人有“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这些作品反复宣扬黄河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正在变清和将变得更清,是为了说明共产党领导的英明(圣)。《歌唱黄河万年清》就有“‘圣人出,黄河清。’/中国出了!”这样的诗句。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有古今、清浊对立的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对立结构支配下,黄河前景显得愈加美好,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激情。

《黄河歌选》选辑了反映治黄的歌曲,其主题是歌颂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灿烂远景。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这次会议以后,关于黄河方面的宣传小册子和通俗性文艺作品明显增多。1955年出版的此类作品有:王维屏、胡英楣编写的《伟大的黄河》,张含英的《我们将怎样改造黄河》、《征服黄河》,中国人民总政治部文化部编印的《黄河》,韩廷佐编写的《黄河》,黄河水利委员会编辑室编著的《征服黄河的伟大事业》,华山的《黄河散记》等。1956年这方面的著作出版的更多。时期,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也在继续出版。以上普及黄河知识小册子的大量出版,说明了解放后新中国党和政府对黄河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些小册子反复突出了几个关键词:“水害”“孽龙”“改造”“征服”“降服”“黄河在前进”。在人与黄河(自然)的关系中,突出的是人(人民)的绝对主体性地位,在新中国,黄河这条“孽龙”将完全被人民所征服,而为人民所用。

1955年、1956年集中出现的一批通俗性黄河文艺作品,与上述普及黄河知识的小册子的主题非常一致,如张玉堂、傅广禄的相声《千年黄河要变清》(工人文艺社1955年)。1956年出版的通俗性黄河文艺作品最多,计有四川清音《黄河清》(对唱)(通俗文艺出版社1956年)、《千年黄河要变清》(搬水船)(陕西人民出版社1956年)、《黄河笑》(甘肃人民出版社1956年)、李兴运《唱黄河》(快板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56)、陈寿庚《歌唱黄河》(唱词)(湖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等。四川清音《黄河清》,通过黄河长江的对话,写出了根治黄河的远景。《黄河笑》通过黄河自述,说明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伟大意义,以及黄河将为人民造幸福的美丽远景,鼓舞农民积极保持水土,参加根治黄河的伟大事业。李兴运编的快板集《唱黄河》与陈寿庚编的唱词《歌唱黄河》与上述作品的主题大致相同。

1958-1960年三年间出现的通俗黄河文艺作品,是为宣传黄河上进行的大型水利工程服务的。这些作品有:《黄河谣》第1册(1958年)、山东快书《黄河飞渡黄河奇》(敦煌文艺出版社1960年)、电影文学剧本《黄河飞渡》(敦煌文艺出版社1960年)、《腰斩黄河文艺选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黄河飞渡黄河奇》与电影文学剧本《黄河飞渡》都与运动中甘肃永靖县在黄河上架的大渡槽(英雄渠)工程有关。两部作品虽然形式不同,人物不同,但所反映的事迹是一样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中人对自然那种绝对主体、绝对征服的姿态在这两部作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如《黄河飞渡黄河奇》:“这正是,自然改变人改变,/人的意志能胜天”。在架设大渡槽的工程中,还涌现了不少诗歌,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录在《黄河明珠――永靖诗词集》一书中,如王秉祥的《红旗永插黄河崖》:“黄河今日作俘虏,/鲁班杨将拜下风。”

在解放后的1950年到1960年之间,出现一个出版通俗性的黄河文艺作品的高潮,这是为当时党的黄河大规模治理的大政方针服务的。1960年以后,通俗性黄河文艺作品在量上明显减少。

二、大众文艺的黄河形象建构

这些黄河文艺作品,都是为了配合宣传党治黄的大政方针政策,因而,大都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呈现在这些作品中的黄河形象,一方面,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其形象与作为民族母亲的黄河形象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下面,我们就看一下黄河形象的一致性及其与民族母亲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并对一致性及反差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解读。

呈现在这些作品中的黄河形象,大都是野性的黄河,凶恶的黄河,罪恶的黄河。黄河是“捣蛋鬼”,是充满罪恶的:“黄河水,黄河水,/你是中国的捣蛋鬼。/人民为你加负担,/庄稼财产被你淹,你的罪恶已有几千年,/今天我们和你来作战。”黄河是害根:“黄河为害数千载,/封建王朝治无能,……/全国解放于四九,/发出治黄令,/全民动员齐下手,/要断黄河一害根。”一些作品把黄河与长江对比,来表现黄河的凶恶,突出长江是条驯善的河流,在《黄河清》中,驯善的长江批评黄河:“自古以来你爱闯祸,三千年决堤次数一千多,中游又爱下急雨,山上黄泥被冲落。你那性情硬是怪,时常改道好凶恶!村庄埋在黄土内,高粱稻麦不能活。”黄河的“孽龙”形象在《腰斩黄河文艺选集》被表现得最明显。这部作品集的封面上就非常形象地画着一个摇身摆尾向后看的蛟龙,身下是大波,腰身插一把宝剑,黄河被看做是一条蛟龙,黄龙,孽龙,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则被看做是腰斩孽龙的驯龙之举。

上述通俗文艺作品中的黄河形象,与黄河作为民族母亲的形象明显有巨大反差。伟大的黄河母亲怎样变成一条孽龙?母亲怎么失去温柔的性情,变得那么凶恶残暴?其背后玄机何在?王振颖的《多亏领袖》说的好:“孽龙变为幸福龙,多亏领袖。”黄河成为一条作恶多端的孽龙,其罪过不在黄河母亲自身,而在历代反动统治者特别是蒋匪帮反对派。黄河是有政治身份的,旧中国的黄河被称为“蒋黄”,与蒋匪相提并论:“前方部队打蒋匪,后方应该治黄河。蒋匪杀人又放火;黄河淹村淹田禾。虽然任务不一样,为民除害差不多。”因此,黄河既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条政治的河流,意识形态的河流。它是与人作对的凶险的大自然的象征,更是历代反动统治者特别是政权反动统治的象征。黄河变成一条孽龙,不是母亲之过,而是反动统治者对母亲的玷污和罪过造成了母亲的失心疯。“圣人出,黄河清”,中国出了一个,建立了新中国,黄河回到了人民手中,它才由害河成为利河,由孽龙成为幸福龙,黄河新生了:“打竹板,说黄河,现在的黄河已是一条新生的河。”

总之,自从有了、共产党的领导,黄河有害河变为利河,千年黄河一朝清。在十七年的大众黄河文艺中,黄河完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国家形象的隐喻和象征,三四十年代抗战文艺中黄河的民族隐喻被悄然置换了。

三、黄河大众文艺中人民的绝对主体性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一直被看做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多次改道和决口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又被看做是凶险的大自然的代表和象征。中华民族的子民在面对黄河时心情和态度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既敬她,爱她,又恨她,怕她。在建国后出现的大量通俗性大众文艺作品中,黄河常常以孽龙的形象出现,这固然与黄河的政治身份和意识形态话语有关,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了人们对于黄河的态度,黄河的消极形象充分显示了人们对黄河的恐惧和怨恨之情。在他们眼里,黄河是一条喜怒无常的、神秘的河流,是与人对立的大自然的象征。撇开人受益于自然(黄河)这个层面不说,在人与大自然的代表黄河的对峙、斗争的层面中,人往往是失败者。人在面对黄河时一再失去其主体性地位,人只能匍匐于黄河之神面前,膜拜她,崇敬她,当然,又怨恨她,诅咒她。在他们眼里,人的力量难以控制的河流只能是“孽龙”,是“捣蛋鬼”。在这个时候,他们忘了黄河还是他们的母亲,是民族的母亲。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人与黄河的主体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党的决心、党的方针政策让人们看到了“征服”这条河流的希望,人们的征服欲望在1958年红遍中国大地的运动中,更加得到了满足。运动提出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口号,这场运动强调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当然包括对性情凶暴的黄河的征服,人们对黄河的恐惧与怨恨心态,通过行动上与语言上的征服而得到痛快淋漓的宣泄。在通俗性的黄河文艺作品里,一些作品的题目就是《征服黄河》。而“征服”“制服”一类的词语在1958年以后的通俗文艺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腰斩黄河文艺选集》、《黄河谣》第1册都是文艺运动的产物,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随时可看到此类字眼。

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性地位被无限地抬高和夸张,人成了“神”,而以前耀武扬威的大自然则匍匐跪拜于人的面前,低首下心,俯首称臣。“咱们说,龙王听,叫它往西不敢往东,北京城内作规划,发来了二十多万降龙兵。在位山摆下降龙阵,腰斩黄河锁蛟龙。”人完全成了移山填海、改造山河、无所不能的英雄:“雄师二十万,大战截流关,斩断黄河水,征服大自然,英雄气盖世,干劲冲破天,力拔柏木山,脚蹬地球转,双手托住天,一脚踢开山,建起黄河坝,神龙拦腰斩,灌溉千顷地,旱涝保丰年。”[8]

呈现在黄河大众文艺中的黄河,往往是一个病态的形象,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反动征服摧毁了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病人”,它需要人民政府的手术刀对其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解放后对黄河所动的大的手术就是大型水库、水电站、拦河大坝的建设。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就是为了征服黄河,使其为人民谋福利。

这些作品所呈现的人与自然(黄河)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人一定要战胜自然(黄河),而要战胜自然(黄河)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自然。在这些黄河文艺作品里,自然(黄河)一般是作为被利用的物质对象出现的,很少作为审美的对象,因此,黄河的美在这些作品里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得到表现。黄河被称为“黄脸婆”,还哪有美可言呢?而且,审美的关系只能发生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之中,在对话与交流中产生。而在这些黄河文艺作品中,大写的人的过度膨胀的主体性和征服欲望,使他不可能把黄河作为一个平等交流对话的审美对象来对待。黄河在人眼里,是有待改造的、征服的对象,他可以随便按照自身的意志对其进行塑造。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黄河文学研究(1949――2000)――当代文学中的黄河言说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2011CWX0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曹静波:《与黄河决战》,《黄河谣》第1册,中共机电分局委员会宣传部编,第32页。

[2]《腰斩黄河文艺选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61页。

[3]《前言》,《黄河诗歌快板选集》(第1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0年6月刊行。

[4]王竟堂:《战士的歌》,《黄河诗歌快板选集》第1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0年6月刊行,第68页。

[5]韩廷佐:《说黄河》(数来宝),《说唱黄河》第1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10页。

[6]卢山:《征服黄河》,《说唱黄河》第1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黄河的主人范文3

如今,渑池――这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因黄河小浪底库区的水行政多头管理困局再入人们的视野。

矿渣入河,隐患丛生

2011年12月26日傍晚,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的颠簸,记者赶到黄河渑池县陈村乡槐扒段。在现场,记者看到,倾倒在黄河小浪底库岸上的大堆矿渣已经连接成片,不少矿渣散落在库水中。从堆积量推测,倾倒矿渣的现象存在不是一年两年了。地上清晰的载重车辙告诉我们,满载矿渣的大车不久前还来过这里。渑池县黄河河务局纪检组长王伟估算,仅此一处的弃渣面积就有5万平方米,堆积量达120万立方米。“如果任由这些企业继续倾倒矿渣,不但库区的库容会削减,矿渣里的有害物质也会污染水库里的水,危害附近城镇居民的饮水安全。”渑池县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刘天宝说。

“渑池县煤矿和铝矿资源丰富。在利益的驱动下,渑池县仅在小浪底库区沿岸区域就有小煤矿、小铝矿、露天开采矿等23个,建有3个铝石炉、2个矿产品料场、5个采砂场。有些企业乱采乱挖,库区沿岸植被遭破坏,矿石矿渣大量散落库区,严重影响黄河行洪安全和附近城镇群众的饮水安全。”谈及乱象,渑池县黄河河务局局长刘正民显得忧心忡忡。

黄河流经渑池县境内全长约76千米,占小浪底水库库区总长的58.5%,自西向东分别穿越渑池县的陈村、坡头、段村、南村四个乡。

近年来,随着渑池县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镇扩张,当地群众在黄河河道范围内的违法活动越来越多,违规开发建设、采矿淘砂、种树种粮、偷捕偷捞的活动时有发生,屡禁不止,直接影响黄河的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排沙能力,危及防洪安全。

2009年下半年,渑池县黄河河务局组织人员对黄河小浪底库区沿岸的建筑进行了实地摸排。在渑池县黄河河务局提供的材料上,记者可以详细地看到,沿岸自东向西,新建有玫瑰园别墅、黄河丹峡景区、白浪浮桥等固定建筑物。

“黄河小浪底库区渑池段管理近几年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种树种粮、乱采乱挖、乱堆乱放等违法行为特别突出,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渑池县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刘天宝说。

小浪底库区沿岸潜在的防洪隐患,亦像一柄利剑悬在有关管理部门的头上。

在距渑池县城约40千米的坡头乡窑地村,我们见到了被称为小浪底库区最大滑坡体的阳门坡滑坡体,其东至吊滩组、西至大凹组,体积估算有400万立方米。渑池县黄河河务局局长刘正民对此很是担心:“该段黄河十分狭窄,滑坡体一旦下滑,有可能堵塞黄河河道,形成堰塞湖和库中库。”

坡头乡窑地村大凹组一个硕大的危岩体和阳门坡滑坡体相连接,长约3000米,看起来也有下滑的迹象。

由于小浪底水库多年蓄水运用和近几年黄河进行调水调沙试验,在渑池县南村乡的杨家、南村、仁村、西山底和陈村乡的槐扒等库区沿岸,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岸现象。

小浪底水库平静的水面已掩饰不住沿岸的隐患丛生。

渑池县:移民结束,建局管河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水害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新中国成立后,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视察黄河,并在郑州黄河南岸、邙山脚下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91年9月1日,开山礼炮的轰轰声响中,黄河干流最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破土动工。经过10年建设,2001年12月3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蓄水之后,黄河回水130千米,形成272平方千米的碧水平湖。据百度百科小浪底水利枢纽词条显示: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可控制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0%的水量,使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渑池县属小浪底水库淹没影响的县(市)之一,淹没影响涉及渑池县北部的南村、段村、坡头、陈村4个乡的13444人,涉及土地5.3万亩。1985年,渑池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渑池县人民政府移民办公室,主要负责库区移民工作。2002年1月,因移民工作基本结束,渑池县人民政府移民办公室更名为渑池县黄河河务移民管理局,2010年3月又更名为渑池县黄河河务局,职责也明确为主管全县黄河河务工作的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规格为正科级。

记者从渑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88号文件上看到,渑池县黄河河务局的主要职责前六条分别是:①负责国家治理黄河有关法规的贯彻和落实;负责编制全县黄河库区的治理规划,拟定库区管理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国家批复的河道治理计划。②统一管理管护范围内的水资源,在授权范围内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负责职权范围内的水行政执法,查处水事违法行为。③负责小浪底水库275米高程以下库区及275米以上塌岸区建设项目、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制定黄河滩涂及275米以上移民剩余土地开发利用整体规划,负责滩涂及275米以上移民剩余土地开发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工作。④负责全县黄河河段、河道、堤防、岸线及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⑤负责渑池境内黄河库区的防汛、防凌工作。⑥负责规划与实施渑池境内小浪底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多龙管水,体制之痒

渑池县黄河河务局局长刘正民告诉记者,正是这个赋予河务局职责的渑池县政府办公室88号红头文件,让他们工作起来颇为尴尬,因为和他们在渑池黄河段管理职能交叉的单位同时还有河南黄河河务局下属的豫西黄河河务局、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即将成立的库区管理中心,而后两者更是得到了水利部的授权。

《水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黄委官方网站黄河网上的资料显示:黄河水利委员会作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在黄河流域和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内陆河区域内,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为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河南黄河河务局作为黄委在河南省的派出机构,接受河南省政府和黄委双重领导。1992年颁布施行的《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河南黄河河务局是河南省黄河河道主管机关。沿黄河各市、县黄河河务局(含管理局、滞洪办公室)是该行政区域黄河河道主管机关。《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同时强调,此办法适用于河南省境内的黄河干流河道(包括沁河干流河道、蓄洪区、滞洪区、行洪区、库区)及其工程设施。

2008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省、省辖市、县(市、区)黄河河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黄河工程的主管机构,行使黄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统一管理黄河河道和黄河工程。”

记者查阅2011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河南省水路交通管理办法》第三十条,其中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河务主管机关负责非通航水域采砂船(含水上附属设施)以及系统内专门用于本行业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船舶的安全监督管理。

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在明文赋予河南黄河河务局对河南黄河河道管理权限的同时,其实也隐含着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豫西黄河河务局作为河南黄河河务局的直属单位,承担着小浪底水库库区沿岸130千米的防汛、工程防护、河道治理等项工作任务。由于库区河道线长、面广,加上豫西黄河河务局受体制、编制、机构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对库区的管理只能停留在基础工作上,很多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2011年8月,豫西黄河河务局在渑池县没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为解决黄河渑池段水行政管理的困境,联合渑池县黄河河务局成立了执法办公室,配备了人员,加大了对黄河小浪底库区沿岸的管理力度。作为《水法》《防洪法》《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的黄河河道管理责任单位,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的努力,不能让工作停滞不前。”豫西黄河河务局副局长、豫西黄河水政监察支队支队长卫国峰说。

渑池县黄河河务局局长刘正民证实了上述说法:“自从和豫西黄河河务局的联合执法办公室成立后,渑池县黄河河务局组织专门力量,借助省、市业务部门对小浪底水库库区安全专项治理整顿的契机,对小浪底库区275米高程以下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集中清理,共清理违规、违法建筑民房143间、窑洞51孔、码头3处,取缔违规拉网捕鱼6处,清理库区废料矿渣2300立方米,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效果。”

一谈及渑池县黄河河务局今后的发展,刘正民局长便愁容满面:“随着黄河移民工作的结束,上级目前已停发各项移民附属配套经费。但县政府机构改革时明确的渑池县黄河河务局的主要工作职责仍在黄河河务管理和移民后续管理服务上。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后,渑池县库区河道治理、防汛(防凌)、防护工程等一直未纳入黄委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规划范围,没有相应的配套工程和经费。如今,虽然全局干部职工有愿望、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黄河河务工作做好,但现实的体制环境使我们工作起来举步维艰。渑池县黄河河务局的工作处于十分尴尬的被动局面。”

2011年9月22日,洛阳小浪底水利枢纽厂区,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隆重揭牌,为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记者从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了解到,新成立的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受水利部委托,负责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调度和保护,负责小浪底水利工程的防洪防凌、减淤以及库区管理等有关工作。

2012年1月,郑州市紫荆山路,原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办公大楼大门一侧,写有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的牌子静静地挂在那里,昔日建设管理局的牌子已不见踪影。

记者查询小浪底网得知,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的二级部门库区管理中心(水政监察支队)正在紧张筹建,其主要职能之一当是库区的水行政执法管理工作。

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直接归水利部管辖,办公地点分别在郑州市和洛阳市,渑池县行政区划上归三门峡市管辖。“小浪底库区点多、面广、线长、地形区域复杂,加上目前已经有河南黄河河务局和地方政府河务部门在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区管理中心成立后,将使黄河小浪底库区下一步的管理局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位了解情况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记者在渑池采访时曾听到一件发生在几年前的事情。当时的小浪底建管局为了观测水情,派人在库区渑池岸坡上砍伐一小片树木,建了个水情观测点,结果被当地林业部门以违反《森林法》处以巨额罚款。《水法》、《防洪法》和《森林法》之间的相互碰撞,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的职能交叉,一直是让各级管理部门感到头痛的事情。

理顺管理体制是出路

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渑池段总长仅76千米,管理部门竟涉及豫西黄河河务局、小浪底库区管理中心和渑池县黄河河务局三家单位,而且三家单位分别隶属不同的上级:河南黄河河务局、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和渑池县政府,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10月,黄委主任陈小江在豫西黄河河务局调研时要求,要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枢纽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本着尊重历史、着眼现实、谋划未来的原则和思路,理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好河道管理秩序。

长江三峡水库库区管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但2008年11月3日水利部的《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5号),基本划清了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枢纽管理单位在库区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责。

有关知情人士分析:渑池县黄河河务局有队伍、有机构,对黄河渑池段的情况十分熟悉,有工作经验,也有工作优势,有处置各种问题的能力,但因职能所限,要管而不好管;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有法律赋予的管理权限,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但因机构、人员等客观条件所限,管理还不能完全到位;新成立的小浪底库区管理中心,机构、队伍尚在筹建中,管理优势不明显,想管实际却管不了。

对此,有关人士建议:如果按照《水法》和《防洪法》的精神来把体制理顺,明确河南黄河河务局的黄河水行政管理主导地位,同时发挥渑池县黄河河务局的人员及地域优势,将其纳入河南黄河河务局体制内统一管理,而小浪底库区管理中心则参照三峡库区管理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到枢纽运行管理上,不但能给国家节约人力、财力资源,而且会大大改观目前黄河小浪底库区管理政出多头、隐患丛生的局面。

黄河的主人范文4

【关键词】黄河;河道淤积;地上悬河;河道变化

1. 引言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九个省区,先后跨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三个地形地貌阶梯。据地质地貌和河流水文特征,将黄河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自河源地至内蒙的托克托,河道长3472Km,落差3846m,比降1.11‰,流域面积38.6万Km2,占全流域的51.3%;中游自托克托至河南的桃花峪,河道长1206Km,落差890m,比降0.74‰,区间流域面积34.4万Km2,占全流域的45.7%;下游自桃花峪至山东垦利河口,长786Km,落差95m,比降0.12‰,区间流域面积2.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

(2)黄河下游是一条多泥沙堆积性平原河流,在进入下游的近16亿吨泥沙中,约1/4输入深海,约1/2沉积于入海三角洲,其余约1/4堆积于下游河道内,使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积抬高,年均淤积厚度0.05~0.10m,临背差3~5m,部分河段最高达10m以上,是世界上著明的地上悬河。

2. 现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特征

(1)现黄河下游河道是1855年兰阳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改道形成的。1855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各河段淤积变化各有不同特点,铜瓦厢决口初期,东坝头以上河段溯源冲刷形成高滩深槽,以下则漫流淤积。1875~1905年,东坝头河段陆续修筑堤防,沁河口至东坝头河段由溯源冲刷相应转变为溯源淤积或塌滩淤槽。现阶段花园口以上河段老滩已不明显,以下河段还保存有老滩,但高差已逐渐减小,老滩滩面上的淤积物为1855年前堆积,其它则为近年堆积。1935~1985年,受花园口改道后的溯源冲刷和三门峡水库运行影响,花园口以上河道冲淤基本平衡,以下河段则淤积明显。现阶段小浪底水库已开始运行,花园口以上河段已具有一定的冲刷能力。

(2)黄河下游河床淤积物中,上段较下段粗,深层比表层粗,河床比漫滩粗。黄河水携带的泥沙中,小于0.025mm的泥沙约占全部沙量的50%,主要在洪水漫滩时淤积在滩上(约占滩地淤积物的一半),淤积在主槽的很少(一般不到主槽淤积物的5%)。大于0.025mm的泥沙占全部沙量的50%,但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量中却占70~80%;大于0.05mm较粗颗粒泥沙,仅占全部沙量的20%,但在淤积量中却占50%,在主槽淤积量中更多,占到80~90%;大于0.1mm的粗泥沙,几乎全部淤积在主槽内。从测量断面中可看出,黄河主河槽在两岸大堤之间摆动频繁,形成多个粉细砂透镜体。

(3)据黄委会1935~1985年实测资料计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总量80~90亿吨,其中沁河口——东坝头淤高约1m,平均淤积速率2cm/a;高村——陶城铺淤高2.5~3.5m,平均淤积速率5~7cm/a;陶城铺以下淤积厚度逐渐减小,一般2~0.5m,平均淤积速率4~1cm/a。另据叶青超等研究,1954~1982年,花园口——东坝头段沉积厚度2.10m,平均沉积速率7.4cm/a;东坝头——艾山段沉积厚度2.86m,平均沉积速率10.2cm/a;艾山——利津段沉积厚度1.98m,平均沉积速率7.1cm/a;花园口——利津平均沉积速率8.2cm/a。由此可看出,黄河河道在逐年淤积抬高,纵剖面的下凹度逐渐变小,淤积速率表现为中段大,两头小;河槽大,滩地小。横剖面则再现为床滩差变小,东坝头——高村段已出现床高滩低的“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

3. 河道冲淤特征与变化

(1)河道淤积变化宏观上受控于不同的河流地貌子系统。河床是水沙运移通道,也是大洪水的主要通道,人类工程对黄河水流动力作用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强烈,控导工程在不断地限制和缩小河水游荡范围,规范河床边界,并保护河漫滩不受一般中常洪水的侵袭。

(2)漫滩只有在大洪水条件下才具有部分水沙输移功能。花园口至高村宽河段同时具有滞洪和落淤功能,河流地貌断面的形态与输水输沙的能力有较大的关系,理想的断面是宽滩深槽,这样可增强防洪功能,提高河道的稳定性,但是近年来河流地貌断面的发展却不尽人意,随着河道整治程度的提高,已由1960年前的淤滩为主演变为1960年以后的淤槽为主,使河床淤积抬高。

3.1 河道冲淤量变化。从近年来不同河段河道冲淤量统计表(表1)中可以看出,1986~1999年间各河段均处于淤积状态,属于游荡性宽河段的花园口——高村段淤积量较大,其次为高村——孙口的过渡性河段,弯曲性窄河段淤积量较小。

3.2 近期河道横、纵剖面变化。

3.2.1 河道淤积速率。70年代以来,河床以淤积为其主要特征,尤其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工程对河床流路的规范化,出现了河床的淤积速率明显增大(表2)。沿河道纵向上,1975~2000年间,花园口——东坝头河段的河床淤积速率为4~4.32cm/a左右;东坝头——高村河段河床淤积速率增大,最大达23.9cm/a;高村以下河床淤积速率明显减小,如孙口断面仅为2.6cm/a。

3.2.2 滩、床高差的变化。

(1)从不同河段黄河横断面图和不同时期滩、床平均高差变化统计(表3)结果可以看出。

(2)花园口——东坝头河段:50年代以来,除60年代初三门峡水库蓄浑排清造成河床冲刷,滩床高差略有增大外,其它时期均处于淤积状态。目前该河段河床与一级河漫滩高差已基本消失,局部地段出现了一级漫滩滩唇明显高于滩根的现象,同时由于一级漫滩的断续上水与淤积抬高,一级漫滩与二级漫滩的高差在不断缩小。现状高差一般1~1.5m。

(3)东坝头——高村河段:该河段滩、床高差最小,80年代开始出现河床平均高度大于滩地平均高程,逐渐形成二级悬河,此后不断发展,滩、床高度倒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992年高村断面的河床平均高程较滩地高出0.52m,2000年马寨断面的河床平均高度较两岸滩地高出1.0m左右。

(4)高村——艾山河段:该河段河道淤积强度相对较弱,处于床、滩同时淤高状态,但床、滩高差也处于缩小趋势。

3.2.3 河床纵剖面特征。不同河段的河床纵坡降分别为:花园口——东坝头0.20‰,东坝头——高村0.16‰,高村——孙口0.12‰,孙口——艾山0.13‰,即沿程坡降总体呈减小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持续抬高。

3.2.4 河床变化。天然来水来沙条件下,桃花峪——高村段,河道平面形态状如藕枝,河道宽浅,河心沙洲多,水流散乱,主槽变化剧烈是其主要特征。河道平面变化的一般规律:小水坐湾,改变流势,往往形成“一湾变,湾湾变”的连锁反应;坐湾刷尖,还将塌滩淤槽。高村——陶城埠段,两岸工程控制程序较高,河床相对较稳定。近年来,黄河下游兴建了大量的控导护滩工程,起到了控导主流,稳定河势,护滩保堤的作用,河床更加稳定。根据不同时段河道带遥感解译结果:花园口——东坝头段主河槽由宽、浅、散、乱向窄稳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工程对主流的控制程度不断加强和径流量的相对减小与相对稳定;东坝头以下河段除东坝头——高村段略有摆动外,主槽相对稳定。遥感成果显示,黄河下游自1986年以来,深水河槽及河床浅滩、边滩面积均有所减小(见表4)。其河床的滚动可通过河床南北两侧漫滩面积的变化来反映(见表5)。

4. 河道变化的影响因素

黄河下游河道变化受地质、地理、河流地貌、河床演变和人为作用等各种因素影响。

4.1 河道淤积抬高的必然结果。黄河流域面积75万Km2,其中黄土高原面积58万Km2,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在7、8、9月暴雨集中时段内,黄土侵蚀强烈,人类活动加速了侵蚀的发展,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平均每年达3700Kg/Km2,平均每年输沙量高达16.3亿吨,年平均含沙量达37.6Kg/m3。进入下游平原后,河流比降渐减,流速降低,河床宽浅,泥沙大量淤积,平均每年有4亿多吨泥沙,而且多数又是大于0.05mm的粗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造成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形成高悬在平原上的“地上悬河”,河床越淤越高,行洪排沙能力下降,必然导致决口改道。

4.2 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

(1)黄河下游古河道多北流或东流行河于北部裂谷沉降带,并且沉降幅度北部大南部小,因而符合河流特征,相对稳定,行河时间长。南流多系人为改道,流经断块隆起区,为异向流,行河不顺,河势紊乱,河患不断,行河时间不长。

(2)当河流穿行活动断隆时,河道猝然收缩,河床窄狭,形成“门坎”或“瓶颈”,行洪排沙不畅,必然在上段强烈断陷区的宽河带滞洪淤积,河床迅速抬升。

(3)历史上下游黄河所发生的四次自然大改道,其决口部位均位于裂谷断隆带边缘;宿胥口决口位于内黄凸起南段西缘;魏郡和商胡埽决口位于内黄凸起段东缘;铜瓦厢决口位于荷泽凸起西南角边缘。并且都发生在与北西西活动断裂的交汇带上,因北西西活动断裂为压剪性,水平错动强烈,不仅发生垂直变形,而且还有水平位移,从而更加危及河道稳定。

4.3 人为作用。

4.3.1 筑堤束河、固定流路加速悬河形成。筑堤防洪、排水排沙入海是一直是人们的主要治河措施。这固然解决了黄河一时自由泛滥的问题,但也使得泥沙局限于河道内堆积而加速形成地上悬河,人为增大了黄河决口泛滥的潜在危险。

4.3.2 以水代兵、促发河道变化。历史上曾多次人为扒堤造成黄河决口。如1938年6月国民政府为阻日西犯,扒开花园口大堤,使得黄河循贾鲁河入淮达9年之久。

4.3.3 综合施治、河水安澜五十载。建国后,在逐渐形成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策略指导下,黄河中上游相继修建了一系列拦洪发电水利工程、下游也三次加高两岸大堤,兴修了大量的护滩、控导工程,基本归顺了中水河槽,使得黄河出现50年伏秋大汛安澜无恙的历史少见的小康局面。

5. 结语

从黄河的形成、河道淤积特征可以看到,黄河河道的变化和流路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区域地质构造的格局和活动性,受控于地质地貌条件和河流水动力条件,也受控于人类活动,所以说黄河下游悬河稳定性受环境地质条件、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多重因素制约。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黄河泥沙之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过多学科、多技术手段的溶合,最终达到根治黄河,实现除害兴利之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青超,黄河下游河流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黄河的主人范文5

【关键词】黄河 文化 旅游 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现代考古学证明,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历史过程,北起大兴安岭,南到珠江上下,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长江南北,都留下了众多的我们先祖生活、生产的足迹,正是这些密若繁星的文明之火,汇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就我国进入近代以前的历史而言,文化主体应是我们的先民们依托黄河所创造的文化,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黄河文化。

经过多年努力和开发,河南的黄河文化旅游向国内外游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如歌、如诗、如画的黄河风情,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迎合了游客求真、求奇、求知的消费需求,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历史文化的黄河文化,应精心打造黄河旅游业的文化品牌和黄河历史人文资源品位,以迅速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黄河自古就有“中华民族的摇篮”之说,伟人毛泽东也曾在黄河指点江山。那么游人来黄河看到的应该是什么呢?看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人为全世界谱写的文化历史。其实,黄河的内涵远不止此,伟人毛泽东游览黄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话题,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游人看到黄河就想起伟人毛泽东,想起1952年毛泽东主席登上郑州黄河南岸的小顶山视察黄河,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我们要将与之有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提炼出来,让更多的中华儿女感受这种精神,感受黄河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文化又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占领国际文化市场,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发挥其国际影响力。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河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母文化发扬光大,怎样才能把黄河文化提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呢?

1.用全局的观念充分认识黄河文化的联系性(海外华人提到黄河就想到了中国,国内人士提到黄河就想到了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持续性(海外华人众多,另外每年都有客家人到河南拜祖认宗,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并提高到新的高度去认识,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黄河文化,发挥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黄河文化对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提高河南旅游文化的内涵。

2.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必须克服偶发性、个别性、低档性等弊端,而要成为社会性、持续性、规范性、系统性,并向高层次全方位发展。黄河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挖掘是其开发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后的产品就不能具有高档次,必须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更具科学性。比如说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体的“中华炎黄坛”开发建设就是黄河文化的典型。

3.黄河文化的优势,在以往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文化优势,河南应该在发展工业、农业、商业的同时,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抓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在抓经济,也就是在发展生产力,提到政治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四、提高黄河文化发展力

世界范围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又越来越表现出生产力的特征。作为黄河文化,他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有时代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要解放和发展黄河文化的生产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黄河文化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坚持发改革开放统揽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坚持将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特别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黄河文化作为河南的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有着很大的容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政府大力倡导这种民族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各种产业才会更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大黄河之旅”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了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大黄河之旅切合市场规律,符合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方面,旅游行业今后要更加自觉地走在前列,因为旅游业比任何行业都更信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旅游业自身。

五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旅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旅也是管理和治理旅游业的基本方略,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是正确实施产业定位,搞好旅游创意策划、旅游形象与产业定位,是旅游业能否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在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扶植培育的同时,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点突出黄河文化特色浓郁这一优势,我们将“黄河文化”作为郑州旅游业的主要内涵,围绕“河、文、古”作大文章。河:即黄河,搞好黄河风景名胜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文:开发民俗文化、市井文化、食文化和旅游纪念品;古:即发挥商王朝历史悠久优势。

七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虽然几年来各个景区的基础建设和接待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和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黄河的主人范文6

【关键词】河道现状;小浪底水库 ;水土保持;结论

【Abstract】The root cause of river bed elev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is sediment deposition. Based on the design of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in Xiaolangdi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sedim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o adapt to the Xiaolangdi and to reduce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Key words】Current situation;Xiaolangdi Reservoir;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onclusion

1. 前言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含沙量和输沙量均居世界大河之首,人民治黄以来,取得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伟大成就。但是黄河泥沙问题仍十分严重,河床仍在淤积抬高。减缓或根本阻止黄河河床的抬高,是治理黄河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确保安澜的重要因素,作为治黄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研究水沙运动规律,探索减少来沙、减少河道淤积措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 近年河道冲淤现状

1986年以来,由于黄河流域降雨偏少,而用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进入中下游的水量明显减少。上中游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成运用,改变了水量的年内分配,汛期发生高含沙洪水的机率增加,加之非汛期下游连年长时段断流,造成山东省主槽淤积严重。1986年5月到1999年5月的13年中,高村至利津河道年均淤积0.442亿立方米,其中主槽年均淤积0.392亿立方米,滩地淤积量仅为0.05亿立方米,分别较多年平均淤积偏多41%和偏少84%,表明主槽淤积严重,滩地淤积轻微。

3. 利用小浪底调水调沙功能减少下游河道淤积

3.1 小浪底调水调沙试验功能。

(1)根据小浪底水库设计要求,通过调水调沙可以达到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保证下游河道20年不淤积的目标。根据黄委水科院,设计院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多次实验得出,当花园口流量在1000~2000立方米每秒时,将会出现冲河南、淤山东的状况,而当洪水呈现两极分化时,即花园口断面下限流量不大于800立方米每秒,上限最低流量在2600立方米每秒时,同时控制下游河水,即艾山流量达2300立方米每秒,利津流量不小于2000立方米每秒,能实现下游河道减淤的目的。

(2)由此可见,小浪底水库自身的减淤功能是设计固有的,是一定的,调水调沙功能是长期的,需要下游河道充分合理的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3.2 当小浪底控制下泄流量在800立方米每秒以内时,黄河下游应以两岸引水、蓄水、灌溉为主,同时冲槽淤两岸。

(1)当小浪底控制下泄流量花园口站在800立方米每秒以内时,黄河水含沙量较小,此时,黄河下游两岸应保证黄河不断流的情况下,多引水,多蓄水,以利灌溉。这样不仅能减少引黄渠道的淤积量,同时提高了渠道的使用寿命,又能发挥黄河水的最大作用。

(2)从目前黄河下游的河道状况看,主槽淤积严重。花园口站8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不可能有大的挟沙力,所以要想使小浪底下泄流量带起的主槽泥沙入海是十分困难的。两岸引黄有利于主槽冲刷。因此建议小浪底水库在黄河枯水期以小水量下泄为主,最大限度的冲主槽,通过引黄自然淤积两岸。

3.3 小浪底水库下泄水花园口控制在2600立方米每秒时,同时控制下游河水,即艾山流量达2300立方米每秒,利津流量不小于2000立方米每秒时,黄河下游应关闭引黄闸门,陶城铺以上河段应以淤滩为主;陶城铺至利津河段以淤背固堤为主;利津以下河段,以淤地改土为主。

3.3.1 小浪底水库泄量大于2600秒立米运用时,下游河道减淤。此时,黄河水含沙量相对较高,下游引黄闸门应全部关闭。陶城埠以上河段应以冲槽淤滩为主。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和过渡性河段即陶城埠以上至孟津白鹤镇,该两段河道长464公里,宽1.4~10千米,最宽处达20千米。由于黄河洪水泥沙的影响,多处河道为复式断面,由主槽和滩地组成。在适当的位置修建导流坝,使主槽洪水人为地从滩地经过,达到淤滩刷槽减少入海沙量的目的。同时将降低复式断面对防讯的不利影响。

3.3.2 陶城铺以下至利津河段应加大两岸背河淤沙措施为主,以加固堤防。

小浪底水库泄量大于2600秒立米运用时,在陶城铺至利津河段应加大淤背措施。把黄河“粘”在这里,堤防是最重要的屏障,而淤背是加固堤防的最有效措施。目前黄河下游有成熟的淤背固堤施工经验。黄河泥浆船是淤背固堤的最有效设备,经过三十年的运转改进,具有经济、效率高、好管理等优势,应充分利用起来,以便尽快的使两岸堤防全部按黄河标准淤筑完毕。

3.3.3 目前利津以下即东营黄河三角州地带,地势低洼,受海水侵蚀影响,大量土地盐碱,无法利用。根据小浪底水库的调节作用,利津以下两岸可修建多处引黄闸,以引沙用沙,改造盐碱地为目的,余水统一规划流路和水库,使其入海或蓄存。这样运用即改造了黄河三角州的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减少了入海泥沙,同时,对稳定和延长河口使用年限将起到重要作用。

4. 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一项重要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水土保持首先要抓住重点。根据黄委会等单位的最新研究成果,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泥沙来源区。该区域包括陕北、晋西、内蒙古南部和甘肃东部的44个县,其中55%的多沙粗沙区在陕西省,这些区域应做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其次是要搞好政策研究。目前实行以户或其他形式承包小流域治理是应认真研究的政策,可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投资或股份制投资的方式,以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调动全社会参加水土保持的积极性。

5. 结语

5.1 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改变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下游河道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以适应小浪底运用后的水沙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下游河道的淤积抬高。

5.2 小浪底调水调沙使沙入海不是唯一途径,合理用沙用水不但能减少河道淤积,延长河口的使用寿命,还能造福两岸人民。

5.3 水土保持是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生态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