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例6篇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1

关键词: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3-0096-03

一、情结深厚:董必武关于辛亥革命的丰富记忆

在孙中山逝世后的几十年中。作为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董必武。并未忘情于辛亥革命。而是对此有丰富的记忆。他的辛亥革命情结是非常深厚的,辛亥革命在其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董必武参与了中国几十年来举行的各种纪念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重大活动。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对辛亥革命及其领袖孙中山的纪念。孙中山逝世后的第四天,中共中央发表《为孙中山之死告民众书》、《中国共产党致言中国》等,《向导》出版《孙中山特刊》,对孙中山逝世表示哀悼,对孙中山表示敬意。次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孙中山先生纪念日宣传大纲》,开始了孙中山的纪念活动。1927年中共中央发表《为纪念辛亥革命告民众书》。此后,中共举办的纪念活动因大革命失败、国共处于长达十年的内战而中止。抗战时期,中共恢复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及孙中山也时有纪念,直到建国后才形成固定的形式。纪念活动围绕孙中山诞辰日、忌日及10月10日武昌起义日开展。中共中央及人民政府基本上每十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且逐步形成为一种传统。1951年是辛亥革命四十周年,因为开国未久,百废待兴,加上新解放区和抗美援朝,当年没有举行纪念活动。1955年中共中央及人民政府举行大规模的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大会,这是建国后举行的第一次纪念孙中山的活动。1956年又举行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纪念。1961年全国政协举行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这是第一次全国性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1966年首都万人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1971年是辛亥革命六十周年,因为“九・一三事件”而未能举行纪念大会。1981年,全国举行了第二次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此后,每十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也一直举行类似的纪念活动,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形式下,中国共产党曾参与举行的纪念活动。

董必武参与的最早的纪念活动,是1926年的湖北省纪念孙中山逝世周年大会,他是筹备大会的总负责人。也就是说,在中国最早的纪念大会中,董必武就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他还参与了1927年3月湖北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二周年大会和1927年4月湖北省党部举行的孙中山总理纪念周。此后,在中共举行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参与较多。在建国后的举行的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不仅都参加了,而且一直是纪念大会的主角。在1955年的纪念活动中,董必武以政协副主席身份发表讲话。在1956年的纪念大会中,董必武则为纪念大会的主席团成员。成员中还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61年纪念活动中,董必武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会后。董必武以国家副主席身份宴请辛亥革命老人,政协主席也出席了宴会。1966年,董必武在纪念大会上宣布大会开始,并致开幕词,、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表了讲话。

其次,董必武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演讲、诗词,纪念辛亥革命及孙中山。这些纪念诗文绝大多数都以辛亥革命为主题,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的惩罚――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建国后的《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写在辛亥革命回忆录前面》、《在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开幕词》等等。只有大革命时期在湖北省党部举行的孙中山总理纪念周上的讲话《我们目前的两个大斗争》,几乎没有涉及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的内容。可以说,董必武在每个时期,都有相关文字问世。这些文章、讲话、诗词都是为纪念而发表的,属于纪念性诗文,对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辛亥革命的光辉历程、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等,进行了阐述。

二、记忆深刻:董必武关于辛亥革命的系统阐述

董必武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不仅丰富,而且深刻。

首先,他全面地阐述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第一,辛亥革命了满清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董必武说:“辛亥革命伟大的成绩,是了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年的清朝政府。辛亥革命有历史上特殊的意义,不仅在了清朝政府,而且在葬埋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统治形式――帝制,而建立起中华民国。”第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它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人民要求民主的情绪是日益扩张的,这种情绪因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权主义的宣传,从此愈益普遍而深入。”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都被民主共和的潮流所涤荡:“这都是受了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的影响。”正如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董必武所指出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它在广大的人民中造成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今天在座的人有不少是辛亥革命时代的活动家,一定都还记得,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一脚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身受专制统治的人民,曾经是一个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皇帝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辛亥革命把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下子打倒了,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皇帝可以打倒,还有什么反动的东西不可以打倒!”

其次,他充分地肯定了孙中山的伟大功绩。第一,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手”,在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比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家具有更远大的眼光。”“中山先生的道路,是革命家的道路。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的发展,说明他确实是卓越的政治家,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民族英雄。”第二,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矢志不渝、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前行的动力。1914年,董必武第一次谒见孙中山时,就为孙中山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所折服,他回忆说,当时二次革命刚刚失败,革命党人亡命海外,不少人心灰意冷,孙中山毅然建立中华革命党,力图再举。董必武奔赴日

本,跟随孙中山革命,得到孙中山鼓励:“特别鼓励我们在失败后不要灰心短气,要再接再厉地努力去干,革命不是侥幸可以成功的,只要我们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错误,想出好的办法来,继续革命,胜利的前途是有把握的。”对孙中山的革命精神。董必武多次给予高度的评价:“孙中山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和领导革命运动。他曾遭遇过许多次的失败。但是他对自己的事业的正义性抱着坚强的信心,任何失败都没有使他退却。”

再次,他高度地赞扬了伟大的辛亥革命精神。在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和各界群众表现出勇敢卓绝的斗争精神。在《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董必武回顾了三十年前他亲历的武昌首义中的生动情景:“当时我们在汉口三道桥看见的革命军和清军作战的英勇,以及武汉市民男女老幼对革命军的帮助,那种自动馈粮食,送子弹,抬伤兵,踊跃欢欣的情形,是难以笔墨和口舌来形容的。守藩库和官钱局的是学生军,真是秋毫无犯。妇女投身革命者虽不多而能努力看护伤兵。参加革命队伍者都抱持着清朝政府争取革命胜利的一颗纯洁的心。”他认为,“这自然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他热情讴歌辛亥革命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高度赞扬学生、革命士兵、农民、华侨的革命业绩:“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成千上万的志士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争得来的,他们的英雄的业绩,将永远为后人所尊崇!”

最后,他客观地剖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一,不敢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董必武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活动家,并不认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甚至还天真地认为。由于他们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走过的路,所以西方资产阶级会帮助他们,把中国建设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他们不相信劳动人民,并且害怕人民的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者的干涉。他们对帝国主义者依然存在着幻想和畏惧,因此,他们在行动中就力求避免去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武昌起义以后,各地革命政府为了争取外国的承认和支持,纷纷表示承认清朝反动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董必武的结论是,“辛亥革命几乎完全没有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仍然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第二,不敢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董必武指出,“当时资产阶级活动家,对封建主义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他们大多数人把清朝统治看作唯一的敌人,把‘反满’当作唯一的口号。他们不懂得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是地主阶级、汉族官僚和由地主阶级、买办阶级的代表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单是反满,不能消灭中国的封建势力;而且,中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时孙中山先生虽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但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明确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实际斗争中根本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反而在‘反满’的口号下向封建地主势力妥协。袁世凯之流的汉族大官僚大军阀,本来是清朝的走狗,他们看到清朝的革命浪潮已经不可抵挡了,就想牺牲清朝王朝,来维持整个封建势力,并且实现自己的个人野心。我们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不但不敢揭露这些封建余孽,反而说什么‘咸与维新’,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同盟者。”其结果,正如董必武所总结的,“麻痹了自己,模糊了群众的视线,使自己陷于软弱无力的地位。”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着如此重大的弱点呢?董必武认为,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使然:“新兴的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实现独立和民主,发展民族工业,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的革命主张符合于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要求。但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又是一个很软弱很幼稚的阶级。他们不能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也不能最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首先是农民群众的力量。”董必武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深入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动因和阶级根源。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三、以史为鉴: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的特点

为现实服务是董必武辛亥革命记忆的显著特点。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不是简单的情景再现,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学理的阐释,而是以现实为旨归,也就是说,董必武的记忆服务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

首先,以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提供借鉴。1926年,董必武发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纪念十月革命九周年。在文章中。董必武对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进行了比较:“以前从事革命工作的人,多半偏重上层的改造,而忽视民众的组织。辛亥革命,虽然颠覆了满清统治,而民众的势力太薄弱,民众的组织太不完备,不能够拥护革命政府而铲除反革命势力,所以不久便与反革命派妥协而终于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被压迫民众自由解放的先声,也是世界民众势力表现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董必武提出,中国要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依靠民众,实行革命:“所以十月革命,在方向上,在方法上,都予中国革命以深厚的影响。”在这里,董必武阐述辛亥革命的目的,是阐述重大的现实问题,即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道路。在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董必武总结辛亥革命的宝贵经验,阐述中国选择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它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进一步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鉴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中国革命要想得到胜利,必须‘走俄国人的路’,就是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是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辛亥革命的战士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这个希望,由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胜利而终于实现了;辛亥革命的战士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这种希望也一定能够实现。”

其次,以辛亥革命的精神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注入精神动力。抗战中,董必武特别重视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挖掘其现实价值。在《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中,董必武回顾了他第一次谒见孙中山的情景,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坚忍不拔的革命斗争精神,并以此激励民族的抗战。他说:“现在我国正在进行抗日民族自卫战争,我们因为军事政治经济上有严重的缺点和弱点。在抗战过程中,自然容易遭受暂时的部分的挫折,有些意志薄弱的人,难免不因此受‘敌人的威吓和软化’。在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今日,我们说起先生这几句训言,使我们抗战的意志更加坚定起来,贯彻到底。”文章发表时正是全民族浴血抗战之时,当时,日寇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土,而中却弥漫着悲观气息,亲日派甚至散布着投降论调,董必武的文章不啻暮鼓晨钟,极具现实针对性。在《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中,董必武大张旗鼓地宣传辛亥革命精神对抗日战争的意义:“缅怀先烈奋斗的艰辛,眷念中原板荡的沉痛,吾人纪念

辛亥革命,吾人驱逐日寇之心将更坚强千百倍!”以辛亥革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鼓劲,则是建国后董必武纪念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主要目的。

再次,以辛亥革命的启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董必武利用三民主义的历史价值,阐述民族抗战的正义性:“七七抗战,我国系进行正义的民族革命战争。这是实践和扩充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已获胜利的民族主义。为着争取这一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须动员全民和团结各种抗日力量,这就要实行民主,这也就是把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未能实现的民权主义付之实施。”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董必武以辛亥革命为参照,阐述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的进步性。他认为,背叛了辛亥革命事业,背离了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就时间上谈,前十六年是帝制余孽北洋军阀篡窃了革命的果实,后二十年统治着中国的是以为首的内反动集团。中国人民的民主解放,中华民族的独立,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反动集团的统治,是封建的和法西斯的统治……与满清一样凶恶。一样腐败,一样卖国,一样反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孙中山革命事业及革命精神的继承者:“我们真正发挥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在这里,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成了批判反动性的武器,也成为证明共产党进步性的依据。建国后,董必武多次阐明:“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是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创立了我们自己的事业的。我们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董必武的辛亥革命记忆充分体现了其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7][12][13]董必武,辛亥革命三十周年[A],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6][8][10]董必武,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15]董必武,在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董必武副主席的闭幕词[N],人民日报,1966-11-13

[5][11]董必武,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A],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2

 

9月17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民主党派、侨联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报告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纪念会由川师大统战部董杰部长主持,民革川师大支部主委黄英教授热情致辞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作主题报告。

川师大各民主党派党员、侨联会员济济一堂,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众多年高德劭的老党(会)员冒着大雨前来参加报告会。

黄英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首义精神。她指出:辛亥革命的首义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这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事业,从新中国的创立到改革开放,都是“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天,我们川师大各民主党派、侨联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和“博爱”的思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做了题为“辛亥革命与四川保路运动”的专题报告。报告分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准备、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对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的评价”四个部分,生动而详尽地呈现了从四川保路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许晓光教授指出: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点燃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广大四川人民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虽然未尽全功,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深入人心,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走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及其奋斗目标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报告图文荟萃,资料翔实,深入浅出,令大家深受启迪,收获很大。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3

高中辛亥革命纪念团日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围绕首义精神耀千秋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辛亥首义仁人志士胸怀伟大祖国、矢志报国为民的理想情怀和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教育青少年永远铭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积极投身学习,实现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强国理想。

二、活动内容及形式

围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重点组织以下几项活动:

1. 组织一次参观(高一年级参观中山舰)

2. 观看一场电影(高二年级观看《辛亥革命》电影)

3.办一期以辛亥百年为主题的黑板报

4.召开一次以辛亥百年为主题的班会

5.举办一次以首义精神耀千秋为主题的征文竞赛

6.安排一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旗下讲话

三、具体安排

1.高一年级学生参观中山舰

时间:10月15日周六早上八点在学校操场集合出发,学生自带中餐,下午两点左右返回。

地点:金口

形式:参观,献花篮,领导讲话,学生发言,观影,拓展活动,写心得体会。

参加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2.高二年级组织观看《辛亥革命》电影

时间:10月13日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后

地点:洪山礼堂

形式:以班为单位,校门口整队带到洪山礼堂入场,观影后写观后感

参加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3.筹办一期以辛亥百年为主题的黑板报

黑板报要凸显首义精神耀千秋这个中心,要求图文并茂,品质精良,到时团委对各班黑板报评分,分数计入量化考核。

4.召开一次以辛亥百年为主题的班会

10月14号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各班应紧紧围绕纪念辛亥革命,传承首义精神召开一次班会,师生共同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传承首义精神、缅怀革命英烈、共铸中华魂。

5.德教处与语文教研组联合举办一次以纪念辛亥百年为主题的征文竞赛

征文对象:高一、高二在校学生

征文主题:参加征文比赛的文章应紧密围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首义精神耀千秋这一活动主题展开。

征文内容:征文可以选择以参观中山舰的活动为内容,写参观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选择以《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为内容,写观后感。

征文要求:文章应紧扣主题,有感而发,切忌空发议论,避免出现历史知识错误。每篇字数以8001500字为宜,文体不限。

德教处、团委

20xx年9月29日

铭记辛亥,青年责任

主题团日活动策划

一、 活动背景:

1920xx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赶走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0xx年的今天,时值辛亥革命胜利的一百周年,为缅怀革命先驱与他们的丰功伟绩,并提高在校团员与青年的奉献与服务精神,我系根据上级团委下达的通知开展以铭记辛亥,青年责任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二、 活动目的:

为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荣业绩,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 活动主题:

铭记辛亥,青年责任。

四、 指导思想:

以纪念辛亥革命为契机,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学习和弘扬辛亥革命先烈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 活动时间:

20xx 年 10 月10日-11月10日

六、 活动对象:

中文系各团支部

七、 活动地点:

各团支部根据需要在校内或校外进行本次团体活动。

八、 活动内容:

各团支部要以铭记辛亥青年责任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团日实践活动,将纪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故事讲演、书画展览、志愿服务等活动,加深广大团员青年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要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九、 活动流程:

1、向中文系各团支部的团支书下达本次团日活动的通知,并说明注意事项。

2、与宣传部协调,做关于此次团日活动的展板,加大宣传力度。

3、关注各团支部组织开展团日活动,密切联系各团支部的团支书了解情况,及时了解各团支部的反馈信息,

4、督促各团支部将以铭记辛亥,青年责任为主题开展的活动以文字形式和图片形式记录下来,并整理相关材料。

5、收集各团支部的团日活动的相关材料,并进行整理。

6、将中文系团日活动的相关材料上交至团委。

十、 活动形式:

各团支部结合本支部实际制定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故事讲演、书画展览、志愿服务等活动,力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青年,虚实结合、确保实效,使纪念活动成为教育、引导、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继续奋发有为、务实创新的动力。

十一、 注意事项:

1、各团支部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各人员的人身安全。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4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1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深有感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广泛发动和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更需要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我会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做好理论阐释解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2

 “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金句频出,掷地有声,再一次激发了中华儿女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作为新时代高校的宣传干部,我们要及时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传导到课堂、传播至校园。要引领广大师生正确认识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汇聚磅礴伟力,实现伟大复兴。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3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深入学习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明确了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工干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让革命精神和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在学生工作中落地生根,进一步发挥“大思政”和“大学工”的整体合力,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4

110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一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观看了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信念!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本职工作,以史为鉴,教育青年学生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5

的讲话立意高远、振奋人心。站在新的奋斗起点,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铭记历史,传递革命先辈的志气、传播红色基因的底气、传承坚守使命与担当的骨气,化思政课为缅怀辛亥英烈、弘扬辛亥抱负、发扬辛亥精神的关键载体,将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辛亥革命110年的历史文化,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大学生继承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持续谱写先烈们未完成的民族复兴伟业。这样才能做到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6

1911-2021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回首百年,再看今朝。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越走越宽,正是因为青年们为国家执着奋斗,为民族前仆后继,树立起了为国担当的伟大的精神丰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转化为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让爱国主义成为青春最亮的底色。站在“第二个一百年”的起点上,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重任,勇于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再一次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努力践行庄严承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7

 一声呐喊划破天际,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感念革命先驱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次次抗争和求索,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建立了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一种精神矢志不渝,是建党精神、民族精神的光辉足迹。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开创者、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保持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坚强的领导力量。

一份信念坚定不移,是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中国人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信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会实现!秉承先驱遗志,担当历史使命。先辈们,这盛世山河,定将如您所愿!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8

 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动员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深学细研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坚守初心,当好讲话精神的贯彻者;一方面要迅速在广大大学生中掀起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将讲话精神的宣传阐释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激励大学生切实扛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向前进的历史责任,当好讲话精神的宣传者。

思政课教师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感悟9

 聆听了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令人振奋,倍受鼓舞。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学好用好历史这一最好的教科书,坚定理想信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从先驱先烈的伟大精神中汲取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5

【关键词】:精神 青年 影响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精神价值,我们发现辛亥革命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精神法宝。当代青年应当担当起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者角色。人们常问辛亥革命的精神是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振兴中华,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自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力军要牢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的精神同时,要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要敢于担当,放飞自己的理想。

一、辛亥革命精神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秋瑾、徐锡麟、邹容、陈天华„„斯人已逝,名永存。在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这些人挺身而出,抱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

2.民主主义

辛亥志士们在黑暗的旧中国高举民主主义革命火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深刻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并在长期艰苦斗争的基础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民主法令,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切都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体现出高昂的民主主义精神。

3.创新改革

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提出了以另一种政治制度来代替君主制度,尽管道路千难万险,但革命党人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终于达到了革古鼎新的目的。

4.英雄主义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辛亥精神中最值得歌颂和弘扬的是他们为了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武昌起义前夕,反动派屠杀多名革命党人,英雄们临刑时“神色益壮”,当众演说,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以求“专制永不见于中国”,并号召大家“起来革命”。10月下旬开始,武汉保卫战苦战经月,殉难2600多人, 为全国各省响应革命赢得了时间,体现了革命党人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艰苦奋斗

一百年前,革命党人面对封建社会强大的敌人,自身势单力薄,在强大的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受制于资金、人员、地利等条件的限制,在重重困难面前,四处奔波、甘于奉献、坚持到底、不胜利不罢休。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革命的赞歌。

二、当代青年应该怎样继承辛亥革命精神

(一)培养优良的品格和崇高的情操

80、90 后这个青年群体的成长,正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直接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面对着社会发展的快速节奏,我们应该仔细对照学习辛亥革命的精神,把它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宝贵财富,自觉继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实现了辛亥革命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的一部分,有的正在变为现实,如何更好地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广泛的大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建设统一、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才是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 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 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思想以及辛亥革命传承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却永远伴随我们前行。百年纪念,是为了百年的超越。重拾那段历史,是为了牢记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更是为了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也同时要求着我们这代青年的不懈奋斗。

(二)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 但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思想以及辛亥革命传承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却永远伴随我们前行。百年纪念,是为了百年的超越。重拾那段历史,是为了牢记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更是为了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也同时要求着我们这代青年的奋斗。“革命尚未成功, 孔子.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同志仍需努力”,面对着当今的风雨变幻的世界局势,我们必须跟紧时代的潮流,不断积极进取,发扬辛亥革命的优良的传统,为祖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每一个青年都是国家未来的 脊梁,有人从商,有人从政,不论做什么, “民之为本”。每一个青年,在这个世界,这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已成年,就要担负自己的责任,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回忆,而是一段思考, 一段关于民族,关于党,关于人民的深刻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不 同的获得,我们要传承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总之, 革命已经过去, 使命还在延续,套用孙中山先生的话, 使命任重道远, 同志还需努力。这才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最应该记住和发扬的。

(三)敢为天下先

“现在的学生,可以看看辛亥革命时期那些青年学生的书信和文章,从中可以体会到当时青年人激荡江山的理想所在,从而做到“心存理想,勇于担当。”将辛亥记忆、辛亥精神真正的传承下去。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脊梁。辛亥革命的爱国精神是中国青年心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青年前行。辛亥革命的胜利让国人振奋,而辛亥革命不惧反动势力、坚持不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更是值得青年们学习的。21世纪的中国快速发展,社会的竞争力日益激烈。我们面对社会压力,不能退缩,要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好技能,一定可以在这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学习辛亥革命志士们的爱国、敢为天下先、创新奋斗、勇往直前、敢于担当不怕失败的精神,不盲目崇尚潮流,勇于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就是挖掘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的精神展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青年们一定要保持这样一个优良的传统,因为这就是辛亥革命的精神。”

(四)心存理想,敢于担当

一百年前,革命党人面对封建社会强大的敌人,自身势单力薄,在强大的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受制于资金、人员、地利等条件的限制,在重重困难面前,四处奔波、甘于奉献、坚持到底、不胜利不罢休。我们把这誉为他们的“担当”和“理想”。我们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更需要这种精神来指引我们找到方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往今来,青年都是国之栋梁民族希望,是推动历史车轮快速前进的重要力量。百年前,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思想早已根植国人心中。 时至今日,青年干部在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每个单位和组织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志曾说,“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也做出了“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根本大计”的论断。青年干部作为当代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兴邦责任尤为重大,只有勇于担当、加快成长,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杨,沙建孙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2.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6

与会的九三学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研究中心、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孙中山的社会建设思想、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文化遗产、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现象、反思历史文化观、从辛亥革命看改革与革命、辛亥革命与政治发展、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辛亥革命的上海因素、辛亥革命的史料研究、近代中国人对民主共和的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内政外交、晚清是否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从辛亥革命谈知识分子的品格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交流。

与会的学者认为,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要时时提醒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不断强化我们推进革命先驱未竟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富强努力奋斗。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思考,有责任践行。

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主编孙伟林分阶段主持了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媒体有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学习时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人民论坛杂志、百年潮杂志等新闻出版单位。

本刊特刊登与会学者的发言摘要和文章,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纪念辛亥革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邵鸿(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辛亥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被革命党人最看重的“驱除鞑虏”,现在看不是很关键的问题,有一定局限性。过去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较低,认为它没有触动根本的社会变革。现在很多人把辛亥革命中的改革的因素、非暴力因素,在地方社会和平过渡的因素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但我总觉得,看辛亥革命的意义,既要看到辛亥革命的不足,又要看到最伟大的地方,而且这种伟大的意义越往后越彰显出来,这就是:帝制,创建共和,开启了一个民主时代。虽然它所取得的成就有限,但民主的闸门一旦开启,潮流一旦涌起,任何人想走回头路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当年讲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九三学社和辛亥革命也有着关系。九三学社的三个创始人都是同盟会员,都参加过辛亥革命。许德珩在九江参加了同盟会,参加了江西光复运动,后来又参加了二次革命;张希曼先生也参加了同盟会,在黑龙江的深山老林里,组织革命军,参加黑龙江光复;更重要的是褚辅成先生是老同盟会员,在浙江的光复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九三学社这三位创始人都参加过辛亥革命。而且九三学社自创社以来一直以民主科学为宗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辛亥革命的延续。辛亥革命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当时中国封建的、传统的、愚昧的东西还大量存在,针对当时的现实提出了“德先生”、“赛先生”,这是继承了辛亥革命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一种演变。从这个角度讲,过去我们说九三学社是从“五四”诞生的,但是不要忘记还有一个更远的就是辛亥革命,我们的三位主要创始人都是同盟会会员本身就不是一个偶然。

今天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一生强调三民主义,民族独立、民生、经济繁荣加上人民民主的权利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经过孙中山先生率先倡导,共产党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民生问题取得了很大进步,民族独立在今天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到了今天,如果说孙中山和比较好地解决了民族独立的问题,邓小平比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孙中山提出的三个问题中,现在最大的就是民权问题。怎么样更好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更加匹配,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很好地做的一项工作,这也是我们回顾辛亥革命100周年,对我们一个更大的鞭策。

辛亥革命中上海的独特作用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

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中,上海这座城市的作用异乎寻常。约略说来,可分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舆论基地。辛亥革命的成功靠两条,一是武力暴动,一是舆论宣传。上海在革命舆论宣传方面,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上海不但出版革命报刊,且为联系南北、沟通国内与国外的交通枢纽,亦为海外革命书刊流入内地的中转站,其鼓动、发酵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其二,领导中枢。清末革命指挥据点在国外为东京,国内为上海。1911年,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人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正是有了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正确部署,才在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其三,独支危局。当革命出现困难时,上海支撑着中国革命形势。武昌起义后,有两次危机,汉口失守。但由于11月3日上海起义,形势转危为安,扭转了整个革命形势。其四,经济支柱。工商业者踊跃参加、支持革命,是上海起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鲜明特点。上海工商业者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五,第三空间。在南北议和中,上海成为各派都能接受的理想谈判地点。其六,减压活阀。上海、天津、青岛的租界既属中国领土、又不受中国政权直接管辖,为那些既不愿以身殉国、也无法逃亡外国、又不拥护革命共和的清廷士大夫,提供了另外一种生存空间,他们纷纷逃到租界做遗老。这种特殊空间释放了政治压力,为革命胜利减少了阻力。

从辛亥革命看改革与革命

岳庆平(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辛亥革命是一个命题,改革与革命是一个命题。我今天讲四点:第一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要充分肯定。第二点是从辛亥革命看改革与革命,一定不能狭隘地去吸取历史教训,从历史来看,20世纪亚洲两次重要的革命,一是印度改革,实际上是革命的替代物,非常成功,改革后,革命没有发生;二是中国的辛亥革命,清末新政是辛亥革命的催化剂。所以很多人认为,现在和清末新政很相像,不能改革,一改革就会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就会有动乱。我觉得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时候一定不能这样狭隘地去理解,一定要从辛亥革命经验教训中去研究怎么去推动改革。第三个方面,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改革与革命,一定要认真研究,好好反思,要以小见大,要从现在已经知道的细节中反思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包括反思目前改革的问题。雷颐认为,在辛亥革命前,是改革与革命在赛跑。当时是被动的改革,没有主动去推动,所以失败。但是现在判断什么是重大问题,什么是改革,很多人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在目前社会转型情况下,如何加大改革,在重大领域推进改革,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对改革与革命重新反思,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四个方面,要跳出辛亥革命本身来研究,要从辛亥革命往前推100年,看看那时中国的情况,还要往后推100年,看看有什么影响。政治、经济只是表层,深层的社会、文化、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重大的问题。

中国版“光荣革命”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前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历史学和政治学领域,从宪法学角度研究还不多,尤其是从法制史的角度来说,很多人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宪法文件作为主要文献史料来研究的构建,其主流观点基本上是革命史观。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历史中来看,把辛亥革命置于一个从传统封建王朝到现代中国之构建的古今之变这样的背景中,中华民国的构建,革命作为内在的动力,固然起到很大的作用,然则革命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制宪力量。我特意选取《清帝逊位诏书》,从宪法学的角度为曾经在中华民国构建时期,屈辱而又光荣地参与构建的力量,从理论上给予一种阐释。

《清帝逊位诏书》以及三个优待条款(清帝退位优待条件、清王朝贵族优待条件、满蒙回藏贵族优待条件)大致有五层宪法学意义:第一层是《清帝逊位诏书》是逊位给“立宪共和政体”的契约,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宪法根基。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次禅让,但这一次的清帝逊位,不是把政权移交给一家一姓之王朝,而是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从而完成了一个从传统王朝到现代共和国的转变。这是一个契约性的文件,使袁世凯的复辟没有正当性,以后的张勋复辟和洲国,也都违背了逊位诏书的这一契约精神,因而受到抵制。而最重要的是,我认为逊位诏书里包含着一种和平精神。逊位折冲了革命带来的暴力成分,体现出中国宪法中的和平精神,而和平在现代中国构建的宪法精神中占有重要位置。现代中国的和平价值通过逊位体现出来了,它避免了生灵涂炭、战争、帝国的崩溃,避免了殊死搏斗引起的社会动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清帝逊位称得上是屈辱而光荣的。

第二层是袁世凯在清帝逊位中起着重要作用,逊位诏书中三次出现他的名字。在清帝逊位以及未来的共和政体中,到底谁是共和政体的开国者?从法理上来说应是袁世凯,因为孙文只是南方政权临时选举出的临时大总统,代表的是南方革命这一派,但通过谈判、通过内部协商,通过清帝逊位,孙文主动让出临时大总统的职位,由国会重新选举,选举出袁世凯作为第一任中华民国的总统。

第三层是优待条款及其文化内涵。三个逊位优待条款里有两层价值:第一层是逊位于立宪共和政体,第二层才是它的优待条件。有人说优待条件太优厚了,但这个是准宪法性的法律,随着条件变化可以具体商谈。这里面的文化涵义,西方的宪法学不能给我们提供制度上的解释,而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智慧中去寻找。诏书的起草者张謇饱读诗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国传统的“通三统”,对待退位君主要以客待之,“客”就类似于逊位诏书中的以他国元首对待。这是一个维持传统文明延续的很好的制度设置。

第四层是“逊位诏书”确定了中华民国的法理传承。像奥斯曼帝国、罗马帝国等一系列大帝国一样,历来帝国的终结都是崩溃解体。假如沿着辛亥革命的激进主义、种族革命走下去的话,清帝国面临的结果很可能也是解体。清帝国的治理有两套制度,一是内陆制度,二是边疆的满蒙回藏制度,这些边疆的少数政权效忠的是清王室。辛亥革命后,有些满清贵族就主张退回东三省独立,和日本联合起来,外强也一直对新疆、、蒙古虎视眈眈,中国从内陆到边疆面临着重重危机,而当时的南方革命政府又没有足够的武力。恰是因为清帝和平逊位,原来忠诚于清帝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尤其是满蒙回藏,这些地区的贵族政权连同他们的人民和地域,投到中华民国旗下,所以,中华民国是非常和平地传承接受了清帝国的遗产,疆域、人民以及所谓共同体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而这些财富的巨大的内在价值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

第五层是“逊位诏书”给革命以法理上的肯定,揭示了中国的新天命就是人民。一个传统的皇权禅让给现代的共和国,而共和国的主体就是人民,这是现代中国新的天命。

因此,以临时约法和清帝退位诏书为代表的一组文本、两种宪法精神互相妥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立国立宪之根基。这是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的产物,即革命党人革命主义的宪法,与逊位诏书所承载的,从晚清立宪以来的和平改良的立宪派的宪法精神,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宪法根基,为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有利的立宪时刻。

进一步改革,才能告别革命

张木生(中国税务杂志社原社长、总编):

我想围绕一个中心讲点想法:革命是逼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进一步改革,才能告别革命。

我非常崇敬孙中山先生,但我对孙中山的一些大家不太注意的言行比较注意,例如,孙中山曾说,中国人在的土地,不是自由太小,而是自由太多了;他要实现三民主义,要分三个阶段:军政、训政、;他提出设总裁。

从辛亥革命到北伐,如此短的时间,中国竟出现了11个总统或“一把手”, 56个“总理”。北伐胜利,有很大的功劳,完成了上层统一基础,抗战更成就了,没有抗日,他从来没有将中国统一过。美俄援助都给,但是,1944年,当世界反法西斯全面走向胜利的时候,却从河南一直败到广西。中国革命最后选择了共产党,不是谁想出来的,是历史一步一步选择的。

在战争年代,牺牲的共产党员有370万。今天有人说英国光荣革命好,法国革命不好,俄国革命很糟,中国革命更糟,死的人最多。这是回溯性反差和倒影看反面,其实历史最大的特点是既不能如果,也不能假如,更不能回溯。历史它已经发生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承认从秋瑾到江姐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关于的新民主主义。首先,要了解原来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不能只看现在的三篇文章《论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共同纲领》,而是要看新中国成立之前,尤其是发表在解放日报的,四卷的160篇文章,其中122篇写于延安时期。当时对未来的设想和后来所走的路很不一样。

其次,原来想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包括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而且只要西方国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之前,这样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形态就会保持几十年甚至比100年更长。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共驾驭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发展近百年,才有可能到社会主义。而且这个条件不由中国来决定,而是由整个世界形势决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像五星红旗一样,一颗大星四颗小星,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二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这样一种形态。新民主主义政治是联合政治,是包括各派在内的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多元的,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种思想在1949年中国外交倒向苏联的时候,重新做了修改,所以我们今天重提新民主主义的时候要读原来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摸索出这条新民主主义道路是非常不容易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在经济上恢复了新民主主义的许多做法,资本在经济中起着巨大作用。

但是,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官产学媒激进普世,而且还有美国这样的“普照之光”和“罪恶之源”,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大的动荡。这就决定中国的改革必须走渐进的路子。

面对国内、国外这么多问题,我们需要超越左右的冷静的思考,结束过去不争论的时代,让各种理性的声音都落到平静的争论之中,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找出更好的、震动更小的、非革命式的解决办法。

开明专制、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

王也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各界都在隆重纪念,有种观点颇值得注意:当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导致了辛亥革命,清政府不应该实行预备立宪,而应该实行开明专制。

那么预备立宪和开明专制的关系到底是怎样呢?

开明专制这个词是梁启超提出来的。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给梁启超以鼓舞,梁启超发文《开明专制论》予以支持。在梁文中,开明专制其实就是预备立宪,“开明专制是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在梁启超看来,“朕即国家”代表的是野蛮的专制精神,执政者是人民的公仆,这才叫开明专制。开明专制的逻辑重点是,开明专制是不太长的但又是必须的的预备期。所以,开明专制是对应洋务运动那段时期,然后是戊戌维新与立宪这个时期,最后是辛亥革命,这三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的。

有观点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导致革命,这种观点我不认同。最后一步步走向革命,不是因为宣布预备立宪及其时间表,而是清政府对改革、对,首先是认识不一致,其次是缺乏诚意,特别是1908年以后,慈禧光绪一去世,清政府完全乱了方寸,在改革的问题上动摇、倒退,许多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弄巧成拙,导致最后革命跑到了改革前面。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就是走向共和,而共和实质的精神就是民主。历史上中国没有共和传统,但没有并不是说不应该有,恰恰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或者说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还没有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人心向往之。中国一旦走上了这条路之后,是不可能倒退的,袁世凯称帝,当然是遗臭万年了。中国历史一旦走上了共和之路之后,正像孙中山所说,“顺之者昌,顺之者胜,逆之者亡”,中共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在提出的时候,曾经也有其他几种说法,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真三民主义”,接见外国记者的时候,他说“我们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真三民主义”,言外之意,就是搞三民主义有点不那么真,我们才是真心实意地搞新民主主义,搞三民主义。所以,可以这样来理解,新民主主义是真民主主义,只是后来放弃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回到新民主主义这样的主张和要求出现过好几次。我觉得我们今天可以回归到新民主主义,但是,我们要回归到当年说的真民主主义那里,就是要在一个“真”字上做文章,只有我们真诚地实行民主主义,人民大众才能真诚地信任我们,我们也才能够赢得民心。我们只有从清王朝改革落到革命后面的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在改革问题上不动摇,不三心二意,坚定地推进改革,甚至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改革的时间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看到希望,重振民心、民气,渐进的社会共识还是能够达成的。

让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眺望”海峡两岸

郑浪平(台湾学者、作家):

历史之于人类的价值不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更在于通过以往发生的事情展望未来整个中国的发展。20世纪中国的三大变革,就是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期望的是什么呢?就是两岸统一,中国迈向海洋世纪,中国进行文化、制度、思维上的人性提升及建设。20世纪的三大变革有一个核心观点与辛亥革命的精神是一致的:中国追求在世界上的自由与平等。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也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1978年改革开放的意义,都是想把中国从贫穷、饥饿、落后的状态中扭转过来的步骤。

尽管过去20多年的努力,两岸在经济上互相依赖,成为一体,但心理认同的气氛还远远不够,势力仍然在上升。一个国家或民族最终不是物质利益上的交流,而是心理意义上的认同。今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两岸最为心理认同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肯定中华民国在历史上的地位:能够一步跨越中国三千多年的君主帝制,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北伐战争后十年内经济上飞速取得的成就;而最为重要的是领导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在全民抗战中,找到了真正的民族认同,也提升了国际地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大陆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历史对未来两岸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台湾人对自我的认同正处在迷茫的状态,只有辛亥革命才能激动人心,只有肯定中华民国在历史上曾经有的贡献,这才成为两岸心理认同的基础,才能除掉“”这一根本障碍。现在对辛亥革命虽然有些负面的评价,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运动不怕把它的弱点和阴暗面公布出来,不需要全方位的歌功颂德,才能让人知道它对整个民族和社会的伟大影响。

21世纪,中国除了统一,就是进入海洋世界。中国进入太平洋的机会,可以利用的就是宝岛台湾。下一步就是前辈革命家未能解决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它不止是建立在制度层面,更是建立在文化上,建立在国民性的改造上面。两岸在“一国两制”体制之中,可做制度的交流,做文化和人心彼此之间的交流。民主政治在台湾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非常令大家蒙羞的一面。它的正面和负面,都值得两岸真正去深沉地思考。这一切都与辛亥革命的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要赢得台湾人心,除了经济上的交流,民间互利之外,更重要的是历史认同感。让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真正在两岸“眺望”起来,让辛亥革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乃至于统一能在两岸人民心里展现,让中国人民体味在国家民族最危亡、最悲惨、最黑暗的救亡图存时先烈们的鲜血,让这些历史见证,能够在21世纪激荡两岸。

我们这代人有责任还原一部分历史

谢启大(台湾新党前主席、法学学者):

台湾对历史地理教育很重视,从小学到高中,学一遍中国历史,在大学要读中国通史。我发现,台湾的历史地理教育绝对不比大陆差。辛亥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两岸课程是不一样的。辛亥革命是从 “国父”孙中山开始的,他是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真正地为国为民,不为自己。还有许多革命先烈尤其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都有很好的家世,不存在个人温饱问题,但却抛头颅、洒热血,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这才真正地感动人心。所以我到了福州、武汉,到了某个革命先烈奋斗的地方,我都会致以最深的敬意。

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都在做。但如果就辛亥革命的意义来说,以它2000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以它对百年中国的影响,我们纪念得还远远不够。它的历史意义目前还远远没有被认识到。当然,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思想怎么可能一下子靠一场革命,就全部改变,这是不可能的,但最起码,它已经打开了这样一种局面:它把帝制了,它用“共和”了,总统也出现了。

我们这代人有责任还原一部分历史。因为我们很心痛,中国这块“二战”战场,打这么久,贡献最大,但在世界上的声音很弱,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共产党说没有打,说共产党没有打,这就好像对世界说,这场战争我们中国人没有打。所以,恳切地请求,希望我们两岸共同努力,将中国这段历史给恢复过来。

我小的时候看抗日战争的书籍,当时我想,中国经受了那么多年的苦难,只要有我在,就不会让这段历史重演,我不会让任何国家欺负我们。所以,当我发现李登辉、对民众洗脑,挑起两岸仇视甚至战争,企图用台湾取代“中华民国”,破坏中国崛起时,我就辞掉了心爱的工作,跳出来到立法院工作,在立法院“打架”。实际上,如果没有立法院一些人在坚持“打架”,李登辉会提前10年或20年。

据我了解,台湾官至厅、处长位子的人,很多去中学教书,教师的地位很高。台湾发展起来了,能够有30年的经济奇迹,与教育分不开。我说,所有台湾犯过的错,大陆绝对不能再犯。同样台湾成功的方面,大陆也要学习。

当中国崛起时,我们能守护传统文化,坚守民族本性而不崇洋,这样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如果中国崛起时,没有中国文化内容,没有民族精神,我们还能称为中国吗?

未来20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能否再创300年,甚至600年的华夏汉唐盛世,其实就在于这十几年、二十几年,我们怎么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他们选择怎样在我们的精神基础上坚定地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方面我们要纪念牺牲的英烈,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要有科学的历史观和民主观

李乔(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