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例6篇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1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1

辛亥十八景,包括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孙中山铜像、起义门、楚望台、首义英雄烈士雕像、抱冰堂、蛇山炮台等辛亥革命遗迹,以及首义南轴线景观、楚望台遗址公园、辛亥百年纪念碑林等旅游景区(点)。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很多游客前往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的起义门、楚望台等辛亥十八景景点旅游参观,提前感受武汉那段辛亥往事。2011年10月6日,我有幸到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参观,深受教育,感想深刻。

原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又称“红楼”,是鄂军都督府办公地。2002年成立博物馆并挂牌。辛亥革命博物馆全称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也称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址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也称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等,俗称红楼。2011年10月6日,就在红楼对面,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将正式开展了,新馆就如一艘气势磅礴的飞船横空出世,气势恢弘。它的平面‘V”型,寓意胜利,向上的尖,寓意勇往直前,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其建筑方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手法,除了有“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色,还能看到红色几何形拼出的“破土而出”意象,颂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博物馆外墙采用“楚国红”颜料,庄严肃穆。馆内设置了四项主要功能;辛亥革命历史展览、辛亥革命文物存储、武汉近代史研究及学术交流以及综合服务。如此雄伟壮观的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必将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体现武汉精神的新的城市景观。

一踏入进辛亥革命博物馆,我就被震撼住了,浮雕、壁画、微缩景观、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拉开崭新帷幕。由一楼进入“晚清中国”部分,将看到“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一排硕大的昔日“不平等条约”名称,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墙体呈现。展览由此开始,通过浮雕、壁画、微缩景观、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等,再现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在序厅和五个展厅参观,常常被声光电结合的陈列方式、精彩新鲜创意十足的技术和艺术亮点所震撼,“身临其境”地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穿行在序厅和5个展厅,我的思绪在历史长河中最亮丽耀眼的这一段停顿逗留。在辛亥革命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主共和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一幕幕辛亥革命的人物、场景、事件,展示了历史的惊魂时刻和精彩瞬间,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人真切缅怀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先驱们为振兴中华、不怕牺牲、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武昌首义的伟大壮举,历史将永远铭记,我们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居民也将永远铭记。而《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支撑,文物与场景并重,运用陈列展示技术和艺术语言,充分吸收上海世博会的技术与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使人耳目一新。陈列中,可见大量的微缩景观,让人感觉仿佛进入百年前的武昌街景。尤其惊叹的是多媒体呈现首义之夜之场景,让参观者看到“起义士兵”的走动,听到他们在“干大事”之前的窃窃私语。还有用沙盘再现的旧武昌城全景,并用多媒体展现首义之战全过程。让人感觉一脚踏入沉重的历史。归纳起来,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共有八大看点,下略为大家表述一二。

一,国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序厅内,中国室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扑面而来,武昌首义志士们前仆后继,耳边似乎能听到他们疾行的脚步声……整座雕塑呈“V”字型走向,以浮雕结合圆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分为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部分,涵盖“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元素。其中表现武昌首义的雕塑部分,起义的士兵队伍从浅浮雕、高浮雕到圆雕,逐渐推进,首尾呼应,既突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又体现出首义中的民众力量。

二.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步入第一展厅,两面条约墙向头顶压来,《南京条约》等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条约墙尽头是被列强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晚清时局图》,满清帝国大厦将倾,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第一展厅后面展示戊戌政变后,1900年,唐才常、秦力山等在汉口组织自立军,预定8 月9日在鄂、徽、赣、湘同时起兵,拥护光绪皇帝重新当政,但因经费不济、未能统一行动而失败。自立军起事失败后,唐才常被捕于汉口,并在1900年8月 22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唐才常汉口被捕”历史事件复原场景中,唐被绳索反手捆绑,在紫阳湖畔的草木间不屈地瞻望远方,慷慨激昂的就义蜡像栩栩如生。而秦力山在日本结识孙中山,转而投身革命,展厅中有1901年孙中山与秦力山等在日本东京的合影。

三.“孙中山赴檀香山”复原场景,这是根据孙中山自述“十三岁随母往夏威夷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而以真人比例还原的场景。1878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从香港前往夏威夷檀香山,开始求学、行医、开创革命事业的历程。“孙中山赴檀香山”历史事件复原场景中,站立的少年孙中山和端坐着的母亲在轮船上,凝神远眺大海,船下沿有灯光闪耀,声光电融合,颇有波光粼粼的效果。1894年11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四.同盟会誓词写在天幕上,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纲领。展览按比例复原了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的会址,头顶上的“星空”以世界地图为底,同盟会各分部的地点群星闪耀。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誓词十六字纲领,一笔一画写在天幕上,直入民心。展厅中有孙中山与布鲁塞尔中国留学生石瑛、马君武等人的合影,以及孙中山与芝加哥同盟会员黄三德等人的合照。在展厅中间最为特别的是有一个大圆台,盘面上是展示长江把武汉分成三镇的近代工业的地图和面貌,手一触摸,地图、图片、文字介绍就显现在眼前,如汉阳铁厂、武昌造币局等,非常直观便利。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2

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来到了那以前只在书上见过,听老师说过的革命圣地——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我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亲身亲身感受了那革命的气息,去与历史真正的"零"距离接触。还未走进博物馆,就可以看到由红色砖砌的鄂军都督府,它庄严宏伟的气势立刻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在解说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同学们在仔细看着,想象着,解说员了也就一旁不停地叙说着,不仅如此,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时的血衣,大炮,刀等战斗工具。最后,在孙中山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则昌,逆之则亡".结束了参观,每个人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而博物馆的一切却永驻每个人心中。   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现在相比之下却更加重要。未来,是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如何才能写好呢?那就是我们现在应努力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   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为了自己、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起,从此时起把握机遇,创造辉煌,明天一定是我们的!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3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了中国上空。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2

只要历史不断地发展,社会不断地变革,每一代人对前人的历史都要做出自己的诠释,都要说出自己对历史的再认识。人类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上前进的!

要有自己的历史观

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实和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价值?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研究,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厚的经验,少走弯路,少付代价。研究历史,重读自己的历史,是为了我们明天的路走得更好。

世界上没有历史的国家有没有?没有。没有历史的民族站得住吗?站不住。历史是自己的根,自己的精神家园。历史虽然是先人的足迹,是先祖做过的事,但它属于人类实践。先人的实践,也可以看成我们自己的实践。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人类自身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历史是研究人类的知识体系,是我们人类智慧的轨迹。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政治家,无一不是读史者和史学的爱好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本教科书。历史是人类的思想史、智慧学。历史是必读之书。每一个人都要从孩提时代走向成人,从家庭走向社会。要成长,读史、明史是必由之路。史之重要,百科之首,百书之要。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研究我们的未来。我们经常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历史的尊重、爱护和保存。没有历史,何谈爱国主义?爱史即是爱国、爱民族。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这是一个被历史佐证的真理。欲侵其国,必先乱其心智。先伐交,乱其国,而后伐兵。要搞乱一个民族思想,先搞乱它的历史。历史不乱,我们读的历史书不乱,我们的心智就会明亮。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生存,一个国家的兴亡,必须有一部信史!“己不乱,人岂乱之?”心乱是己乱之首。心乱了,己就乱了!欲乱其身,必先乱其史。历史是一种写在时空中、写在大地上的特殊存在,是记录在天地之间人类的实践。没有一部真实信史,一个国家难避乱国亡国之难。

对历史是不能“假如”的、“若是”的,也是不能随意诠释的。历史不能荒诞地戏说,更不能任意地涂鸦、篡改、编造。欲亡我之人,必先忘我史。但自乱己史,则会成为民族千古之罪人。

史书就是一位先生、一位前辈和先哲。历史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可揣摩,更不可编造、杜撰。历史是镌刻在人们心灵中永远的印记,是严肃的科学。我们读史应该带着崇敬先人的过去、尊重自己的文明来读。向先人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人类的实践学习。在学习中,实现自我知识的升华。重大的历史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影响着后人,影响着未来。

这就是我认为的读史之必要,读史之必须。读史是人生的必修课,永远不能或缺。史是我们民族、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三次大变革中第一次之发端。辛亥革命这部历史之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开篇,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的营养。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明了这段历史。

所谓“告别历史”、“告别革命”的说法是乱心之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是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是我们自己光辉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自豪、称颂和铭记。

保存历史、保存记忆,就是保存我们的文明,保存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泉,保护我们的力量和智慧。谁最重视中国的历史呢?中国人。谁最爱中国的历史呢?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要篡改我们的历史、祸乱我们的心智的大有人在。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觉醒的人,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民强大富裕的人,都不希望中国有一部真实信史。各种各样的编造、诬蔑,竭尽之能事,目的就是为了搞乱中国人的心智。

世界上,有谁对自己的历史搞“大揭秘、大暴露、大丑化”?贩卖黑奴的历史、贩卖鸦片的历史、殖民地的历史,始作俑者搞大揭秘了吗?我们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别人任意诬陷你的父母,你能容忍吗?任意涂改你家族的历史,咒骂你的祖先,你能接受吗?捍卫我们自己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天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捍卫中华之文明。一部真史、信史是大事,是命运,是前途!

在中华民族觉醒、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也好、“大揭秘”也好,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认真应对,中国不怕压,不怕捧杀,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警惕那些捧杀、忽悠、吹捧的论调!

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作为一个大事变、一座里程碑,已经镌刻和矗立在历史上了,不能重新演绎!事实是不能改变的。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帝王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历史。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武昌首义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时候,孙中山先生不在武昌而在美国。但我们还是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因为孙中山先生为启迪中国人民的思想,组织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政党,奔走呼号数十年。他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先行者。他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实践,代表着当时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潮流。

民主革命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是人类政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采取新的国家治理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民主共和国,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与必然。作为政治文明,它是科学,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对民主共和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也是人类进步的智慧,文明发展的成果。

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封建帝王专制制度。而封建主义,建立现代中国,则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够完成。封建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制度等方面,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可能要求辛亥革命这一场革命,就能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从而终结封建主义。

辛亥革命的第二大功绩就是开启了近代中国历史进步的大门。“近代中国”有两个重要历史阶段,一是1840年到辛亥革命的晚清史,一个是辛亥革命到1949年的民国史。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中国人民继承和发展了辛亥革命的事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精神”。

谈到“精神”,最重要、最能涵盖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百年中国近代史和百年来形成的“伟大的中国精神”。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事业中,在中国历史进步和发展中所凝聚的“中国精神”。我认为,中国影响世界、奉献给世界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精神”,自强自信,依靠自己,走自己路的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昭示的伟大精神,不仅鼓舞着中国人,也是对世界人民的最大贡献。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高高举起她崇高和神圣的旗帜。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说革命不用再谈了,革命本身不是必须,说这样的话,等于说我们的祖先、父母也不是必须一样,缺乏我们必须拥有的历史感。

1840年到辛亥革命的70年间,是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过程,是被帝国主义宰割、欺压、侮辱的70年,是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70年。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人生灵涂炭,积贫积弱,无以生存,已经忍无可忍。重读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都是来自于帝国主义的欺压、掠夺,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这些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矛盾与问题。

这段时间里,平均每十年中国就要遭受一次大规模的外敌侵略蹂躪。所谓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英国第一次贸易侵华战争;所谓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第二次贸易侵华战争;所谓列强就是一伙帝国主义强盗;所谓战争就是侵略中国之战。为什么我们那时把帝国主义叫列强呢?因为100多年前,当帝国主义的炮舰开到中国沿海侵略中国的时候,我们还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只能说是强盗来了,诸位强盗、列位强盗。

关于鸦片战争,我认为应该用第一次贸易侵华战、第二次贸易侵华战的称呼。“鸦片战争”这个名词,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和事实。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还历史以原貌,这是贸易,是侵略战争。“侵略”这个词,是国际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公认说法。什么叫“贸易战”?这些沉沦我社会、毒害我人民的,明明是帝国主义者走私、偷运、强运到中国的。交易在中国从来没有成为合法的交易,中国人民对此深恶痛绝。偷运不是贸易,是杀人之毒鸩,是最恶毒而不齿于人类的恶行!

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抢夺了中国大片土地,掠夺走中国的巨额财富,中国文化遭到野蛮践踏。帝国主义强逼清政府拿出巨额资金,以“赔款”之名,行疯狂抢掠之实。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恶,侵略军不仅疯狂抢掠、焚烧了世界奇珍之园“圆明园”,还残害中国的百姓,剥夺他们的生命。日本侵华的“甲午战争”,日本人在旅顺屠城4天,开展杀人比赛,屠杀了2万多中国百姓。这些都是完全违背和破坏他们口口相称的“人权”精神的。

从贸易战到辛亥革命,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几十个抢占我土地、勒索我巨额白银的侵略条款、强盗“条约”,我把它称作强盗条约。“条约”是资本主义的法权,是以所谓“法”的形式,使其掠夺、侵占具有“合法”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在国际上进行强取豪夺的惯用手法,今天依然如此,强盗都穿着绅士之装,“文明棍”中藏匿着毒剑。“法”已变成剑了!

帝国主义强盗通过条约,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今天法国的三倍。还抢夺了我们的香港、台湾、澎湖列岛,等等。清政府丧权辱国,被迫承认这些抢掠,拿出中国的民脂民膏进行所谓的“赔款”。帝国主义从中国掠夺的巨额白银,抽尽了中国人民的脂膏,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中国人民陷入有如殖民地般的境地。

帝国主义还借侵华战争,大肆掠夺中国的各种。他们以各种方式,通过清政府这个帝国主义的代表和工具,把中国的攥到自己的手心。无论是铁路、关税、贸易,都成为帝国主义抽取中国民脂民膏的吸血管。

在清末民国之初,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我们之所以是“病夫之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压迫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1794年英国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进行输入,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数量巨大的被输入中国。这些残害了人民、腐蚀了政权、毁坏了文化、推毁了精神,使中国沦为“病夫之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最恶毒的,假贸易之手、行杀人灭国之罪恶。当时的中国,像—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腐朽、衰落了。当时的中国人中的先觉者痛心疾首,“中国亡矣”,再不奋起救国,将“民之不民,国之不国”。

首先起来进行抗争的是中国广大的民众。近代中国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灾难深重。于是,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这是两件在19世纪下半叶影响了中国、震惊了世界的大事件,促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其后,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间,中国人民又发动了许多次为了救亡、图存、变革的社会抗争。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历史、人物、思想,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由一个时代的文明进步所摧生。思想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只能是天马行空。只要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思想也就在进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和反抗,是对封建主义、对清王朝统治、对帝国主义势力的沉重打击。正是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抗争,使中国人民一步步觉醒,以燎原之大火,焚烧了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历史发展的步伐,摧生了洋务运动,催生了。推行君主立宪,想通过保留君主制的方式,实行政治变法。有它的历史根源,必然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改良也是一种社会变革,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种觉醒。但是,无论是农民起义、百姓的抗争、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都不为帝国主义所容忍,也不为封建主义所接受,最后都被绞杀了,但留给历史的,是人民不断的觉醒。

辛亥革命的先驱者逐渐意识到,清王朝,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改朝换代,而应该封建帝王的制度,实行民主革命,走共和之路。中国人民在这70年中,逐渐从最初的启蒙认识,走到民主革命的实践。一个伟大的革命,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的拥护、参与、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的觉醒,她是人民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必然结果,不是什么偶然。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革命,爱国首先是针对外来的侵略与压迫而说的,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爱和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恨。

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昌,也有其缘由。洋务运动时期,在湖北办了一些兵工厂,发展了近代的工商业、文化、教育等。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武汉地区、长江中部,民主革命的思想,在几十年中浸染了这块土地。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后来会产生那么多革命的先行者,为什么共产党人首先在这个地方建立革命的组织。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湖北人就有5个,李达、李汉俊、董必武是当时中共一大重要的组织者。

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爆发,与武昌当时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思想条件、文化条件,以及人才的准备,有着直接的联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燃起的革命之火,随即燃遍了全国,烧红了神州,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的人民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和支持,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最终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制统治,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是伟大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把自己作为辛亥革命忠实的继承者。纪念辛亥革命,解读辛亥革命,继承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准确、全面地说明和解读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领导中国人民汲取辛亥革命精神,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心中。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思想的一次大解放。辛亥革命的爆发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的思想,传播了近代世界的文明。不仅把皇帝拉下马,而且抛弃了帝王制度。无论是辛亥革命之前的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还是辛亥革命本身,都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这是中国一个新历史的开始。尔后清帝退位,结束了封建帝王专制制度。曾经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转变为新三民主义。

我们应该永远纪念、崇敬、称颂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辛亥革命志士仁人,他们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的缩影,是近代中国革命精神的缩影。参加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许多都成为共产党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包括陈独秀、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人在内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辛亥革命把许多封建主义的东西,扫进了历史博物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等,这些束缚中国人民的制度性的、思想性的、意识性的东西,逐渐地成为历史的遗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属于国民全体”,这些现在看来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当时中国,是非常伟大的革命思想。

二、辛亥革命是一次人民的大解放。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参与,它的主张符合人民的利益,它的实践就是让人民得到解放。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大革命。否定旧制度,当然就要让在旧制度枷锁禁锢中的人民获得解放,在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得到自主的发展。当时,实行了现代普通教育制度,学校的制度改为校长制,还实行了男女同校制。代表新闻舆论的报纸发展到数百种,推动了中国人言路大开、思想演进。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后,立即宣布中国纪元采用公历,并推动了制服、朝堂等民俗的改变。

孙中山先生还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连续命令,禁止种植鸦片和吸食鸦片,这是继林则徐之后第二次大禁毒,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禁毒公告。

辛亥革命之后,限期剪除发辫。人们自己剪除自己的辫子,相互间一呼百应,剪除的是封建主义的束缚,剪除的是屈辱的历史,要做新的国民。连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都说自己是革命党。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剪辫子就是革命,剪了辫子就是革命党,剪了辫子就是一种宣誓,“我拥护革命”。

辛亥革命之后,“禁止,禁止缠足”,“禁止蓄娼,禁止迎神迷信活动”。缠足是对中国妇女最深重的压迫,是摧残中国女性的极端的社会文化习俗。解放妇女的脚,就是解放妇女,解放社会。男子剪辫,女子解足,这是人民的解放。实行男女平等,不单单在受教育上,在政治上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妇女的一次大解放。妇女的解放是衡量人民解放的尺度,是社会解放的标志。

孙中山先生还宣布“要保护人民权利”、“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国人民享有国家社会的一切权利,考试、选举、被选举、财产、人身等等权利,这是中国第一部人权宣言,唯皇帝圣旨是从的臣民,不仅拥有了做自然人的权利,而且被赋予了做主人的权利,有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种权利。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的解放。

三、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爱国历来是针对外国异族的侵略而言的,是针对我们国家民族的独立而言的,爱国主义首先是反帝、反殖民主义、反侵略的,这是中华民族在痛苦中的响彻云霄的呐喊!爱国就是要民族独立,维护我们国家的。

爱国主义是中国的优势,是中国人民的传承,是中国社会文化中最优秀的品格和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精华所在。中国共产党一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举起了抗日的旗帜,救亡图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世界上最爱中国的就是中国人自己。没有这种爱国主义,民族何存、国家何在?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拯救中国危亡的一次吶喊。革命者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倡五族共和,提倡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这个称谓开始确立,使得神州大地的各个民族,从自在的共同体转变成一个自觉的共同体。这是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个觉醒从政治、文化、历史的角度看,是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一次觉醒。民族平等,爱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在人民心中,广泛传播、蔓延,形成了中华民族同进奋斗的力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成为炎黄子孙的共识和共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固磐石。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是神州大地上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和文明。

中国人民既爱自己的祖国,也同样对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待,这个观点就是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对世界各个平等待我之国家和民族,我们都要视之为我们的朋友,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

国家是民族的载体、政治实体。中华民族要和世界民族友好相处,中国就要和世界各个国家平等相待。捍卫国家的,捍卫民族的团结,也要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世界和平。中国要成为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伙伴,中国人民要成为世界人民喜欢的朋友。

早在1913年,列宁就把中国、土耳其、波斯的民主革命,称为亚洲的觉醒。他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所开创的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20世纪历史的进程,证明了这个预测的科学性。辛亥革命6年之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过了两年,中国爆发了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的。再过两年,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尽管中国的资产阶级是软弱的,辛亥革命有着种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辛亥革命作为一座历史的丰碑永垂史册。同志鲜明地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和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把它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思想为己任,始终坚定不渝地走在这条振兴之路上,为中国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竭尽心力。

辛亥革命爆发10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包括中国共产党本身,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百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历史。孙中山先生曾这样描绘革命的前景:“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活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今天,我们还在做着这件事,而且要继续地、长期地把这件事情做下去。所有的炎黄子孙,所有的中华儿女,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把孙中山先生作为自己的先行者,都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统一、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从这段历史中深刻认识中国近展的道路和经验,认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任务,认识这段历史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辛亥革命是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历史,是镌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印记。这段历史告诉中华民族:只有团结统一、自强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这段历史告诉中国人民: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靠自己、走自己的路,任何损害统一团结的行为都会伤害中华民族之本,断折中华振兴之翼。百年历史告诉我们:痛苦屈辱的历史绝不能再演,中国必将统一、团结、奋斗,这是史鉴,是国之命运。

历史是曲折的、复杂的,云翳诡谲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百年历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靠自己,走自己的路,中华之神舟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孙中山先生临终告诫我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至理名言。今天我们要努力,明天、后天我们仍然要努力。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很长,且艰难曲折,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同时也要十分谨慎,探索前行。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3

一对于那场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辛亥革命,基于不同的视角,学术界一直有两种诠释,即:狭义与广义。将辛亥革命视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此为狭义;将19世纪末开始的,包括清朝专制主义统治在内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均作为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则为广义。那么,清亡以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否仍应视为辛亥革命时期呢?对此,始终未有学者予以定位,而这10年恰恰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关键时期。在上述一段时间里,中国政坛风云变幻,不唯政治、军事斗争尖锐到令人窒息的程度,经济与文化领域也充满着向何处去的变数。

众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辛亥革命史的学术大家,虽在相关研究成果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段无法逾越时期的史事,但要么将其作为已经结束的辛亥革命的余波来讨论,要么当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来进行研究。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的视角来观察,严格说来,这样的处置是欠当的。

辛亥革命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面对西方列强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产物。但是,以武昌起义为高潮的辛亥革命作为一场革命的定位,却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解读,显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深入的。

正如一些文章所指出,民国初年虽有辛亥革命一词的出现使用并不广泛,而且所指的多为当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一时期的史事。即便当时的《申报》、《大公报》等报纸,包括《政府公报》,常用的也多为“武昌首义”、“辛亥之役”等一类提法。事实上,就连孙中山本人就任临时大总统之际,公文中亦常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等说。如1917年他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时,便曾直言说: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辛亥革命”一词之见于记载,较早出自1912年6月出版的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该书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是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由于“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1]”即便如此,那段时间“辛亥革命”仍未成为一个定义清晰的历史名词,报刊、书籍乃至民间援用的都很少。直到1919年爆发后的7月,《湘江评论》上连载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后,“辛亥革命”一词才逐渐流行开来。但在那篇长文中,所指的辛亥革命,仍然是那场发生于辛亥年,清王朝统治的武装斗争。他指出:“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纵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吶,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2]

无容质疑,1911年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了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这场革命建立起来的政权,却相继落入了一群代表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势力的军绅人物之手。从这个角度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丝毫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正如林伯渠回忆中所言: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历中,发现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可缺少这样的人物。”[3]事实上,如林伯渠同样思考的并非他一人,董必武就说过“这样看来,从前的一套革命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4]将辛亥革命从狭义扩展至广义,并从原本较为清晰的定义变得泛泛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央于1930年7月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自那时起,辛亥革命渐成约定俗成的固定历史词汇。当然,无论出于史学研究的讨论亦或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辛亥革命这一事关中国历史进程与转折问题的探讨,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是,从对历史负责及给子孙后代一个明确的概念出发,笔者认为,有必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辛亥革命及其后续影响进行带有某种更新含意的研究。

从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通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窃据临时大总统,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经历了近10年,正是这10年让中国各族大众,从一种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接踵不断的政治旋风中产生了对新的民主革命的渴望,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只有在一个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影响下,一心一意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个崭新的政党,一个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政党应运而生。诚如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5]1956年11月,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也曾撰文指出,“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6]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按照辛亥革命发生时期人们对这场革命的认识,自清王朝的专制主义统治被,代表资产阶级的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历史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后辛亥革命时期。

二对于一个历史时期的确认,是需要一定的必备条件的。它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更需具备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时期的特征。那么,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情况怎样呢?

古今中外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定虽无统一标准,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并不在于其所包含时间的长短,而主要着眼于该时段是否发生了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否独具特征。笔者其所以认为应将1912-1921这一时段,由辛亥革命中分离出来,脱离学术界长期约定俗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提法,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一是由于这10年,包含了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向民主共和转型的过程;二是因为这一历史时段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缘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领域上的影响,与那场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追求民主共和,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伟大革命运动,有着不可剥离的承继关系。这是我们提出“后辛亥革命时期”这一历史概念的前提。

“后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1912-1921年期间,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以后,政治上动荡最为剧烈,民众思想真正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

许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将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爆发前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但因为以后的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7]”胡绳先生的这一看法,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对传统学术观点是一种校正。事实上,只须认真清理一下1840-1949百余年间的历史,便可清楚地发现,除了清王朝当政时的三次革命高潮,真正开始导致中国各族群众思想突变,从封闭守旧到融入世界潮流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辛亥革命发生以后的这10年。此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好,义和团运动与维新变法也好,包括辛亥革武昌起义,都只是在不同程度上触动了各族大众的思维,所谓变革与革命的呐喊大都仍停留在少数精英层面。只有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大变动,从专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从民主共和———专制死灰复燃———军绅政权各自为政———民主科学与卖国媚敌的搏击以后,广大民众的思想才真正开始醒悟,也才会有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其二,后辛亥革命时期,是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始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时代最长的国度,这种超长导致了封建制度顽强的生命力。以至当西欧诸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跨入近代社会门坎时,中央王朝的统治者们依然沉醉在天朝中心的梦幻中。而这正是除了外敌入侵之外,中国近代化进程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尽管如魏源这样的思想家,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经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8]”但魏源的思想却因封建专制政治的扼控,对国人的影响十分有限。直到孙中山先生提出:“发展中国工业”乃是“无论如何必须进行的大事”,因为“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此”。[9]借助于辛亥革命后新的社会思潮的推力,举国上下才掀起了由小农经济向近代工业迈步的热潮。尽管在后辛亥革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政治上中国处于南北军阀割据的局面,但历史的车轮既然已经滚动到了一定的坐标,便非任何个人的力量所能阻遏。

客观地说,当年南北军阀的统治与混战,的确给各族群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经历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1912年以后的中国已跨入了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中国必须开始近代化,这股巨大的历史潮流,却是任何人都难以无视的,逆向而动只能自取灭亡。正由于此,民初的军绅政权大都在地方建设上有一些建树。他们的努力,客观上在辛亥革命基础上,为地区引入了诸多近代因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这样的事例,在南北各省中都可以找出许多。

其三,辛亥革命以后的10年间,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诚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10]当年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一种新的时代思潮的诞生。这种新的时代思潮,因清朝封建统治的被,民国的建立而深入民众,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发生在1912~1921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围绕对这一潮流的追逐展开。只有到了这一时期,民主共和、反帝反封建才真正从少数政治精英的理念转化为全民族的共同呼声。从这一意义上说,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政治思想观念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的革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从那时起,中国革命因为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胜利发展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所有这一切,正是经过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淘冶与历炼而获得的。正如所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11]这种将中国革命划分为两步走的理念,正是经历了后辛亥革命时期后形成的。

三重视对后辛亥革命时期的研究,由传统军阀混战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学术视野中走出来,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发生于后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历史事件,在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上影响都极其重大,直接决定了其后30年间“中国向何处去?”辛亥革命完成帝制后,中国的社会性质虽然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但由于这场革命的胜利,将唯我独尊、高居万民之上的帝王掀翻在地,使中国真正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并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加入到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中,只要深入研究,就不可能不感受到后辛亥革命时期国家与民族新陈代谢的加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继后制定6路北伐计划,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这一刻,革命的浪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当袁世凯使尽心机拒绝南下,于3月10在北京宣告就任临时大总统,确立起北洋军阀统治以后,作为一场革命,辛亥革命的高潮便已经过去,历史也随之进入了后辛亥革命时期。从那时开始,所有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无不围绕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反帝爱国与卖国求荣的主题展开。斗争的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广大民众独立自强、振兴中华的梦想能否实现。

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所有的政治较量都不是孤立的,是那一时期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两种势力的殊死搏击。

从最初的粉碎袁世凯个人的皇帝梦,到以维护临时约法为目标的两大政治势力的战斗,最后发展到以“民主科学”相号召,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席卷全国的,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种快节奏的政治演变。我们常说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更“是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关节点,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起点。”[12]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4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1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风雨无阻向前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2

隆重大会,铭记历史;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同步转播,启迪人民。110年,从振兴中华到中华复兴,我们昂首阔步。一次伟大的革命,一个伟大的启蒙。

辛亥革命,开天辟地,是一次人民思想的革命,封建思想大厦倒塌,新社会思想萌芽;是一次中国发展的革命,走出封建治理循环,走上了现代社会之路;是一次创新的革命,告别农民起义模式,走上新革命之路。一次伟大的革命,一次伟大的启蒙,中国开始觉醒,人民潜能爆发,中国开始走上振兴中华之路,10年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打败外国侵略,打跑反动势力,新中国诞生,中华民族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一批伟大的英雄,一群革命的榜样。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大巍峨,武昌起义浮雕厚重浑厚,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从辛亥革命走来了昂首挺胸的中国人,从辛亥革命站起一批伟大的英雄。他们为打败封建帝制,振兴中华,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华民族英雄画廊的高大丰碑,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崭新引领,“朔风惊栗泣胆寒,旌旗猎猎咽危泉,落雷激荡檀香山,尸骸横虬黄花巅,武昌首义葬清满,九州志士齐欢颜。封建王朝终不复,辛亥革新明主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精神熠熠生辉;辛亥革命烈士公墓,英魂映照中华。

一座历史的灯塔,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辛亥革命,革命一词照亮中华。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辛亥革命照亮了中华民族革命之路,让中华振兴之路伸向未来,走向复兴。

110年,在辛亥革命的照耀下,中华大地生机复苏,东方睡狮梦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崭新道路走上胜利光明之路,筚路蓝缕,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谱写世界发展奇迹,今天,我们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我们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崭新征程,从振兴中华到中华复兴,我们昂首阔步,更加充满自信。

孙中山先生当年说:“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因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今天,我们说,以14亿多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气势澎湃,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华复兴势不可挡。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但它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的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革命的成果也被袁世凯所攫取,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仁人们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铸就了弥足珍贵的辛亥革命精神。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革命精神。

我们要继承弘扬为振兴中华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辛亥革命开始,革命的志士仁人赤手空拳,要*一个虽然已经腐朽,但却掌握着全中国国家机器并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难以想象的艰难,但是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国家的民主与自强,他们勇敢地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和强大的敌人,“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置生死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锲而不舍,顽强奋斗,谱写下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令世人敬仰称赞。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3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只有领导人知道辛亥革命是干什么的,而老百姓却不知道,以为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别人家拿过来。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4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朝政府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的、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5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这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么的心情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角色,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么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希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 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通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知道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二)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发,从电影中来看,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后来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 但仓促举事的官兵马上面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尔性。

一场意外居然迅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让中国各方政治势力都措手不及。然而,这场"意外的革命"却有其必然性。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三)

《辛亥革命》这一电影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通过荧幕上的历史画面,让我们看到祖国发展的道路,通过了解历史,认知历史,以促进当代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一场充满荆棘的革命,在这一道路上,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描绘祖国的未来。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注定了辛亥革命是一场空前的革命,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电影中有许多细节描述,比如孙中山先生在国外与外国政府官员协谈时的激烈争论的一幕,其以一己之力舌战众人,在面对种种刁难与不理解的情绪下,孙中山先生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力量!正因为孙中山先生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彻底的觉悟,在整个革命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最后。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6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 多视角; 多层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55-001

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的影响。

参考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该题考生的失分率较高,那么考生为什么会在“似曾相识”的“旧题”面前裁了跟头呢?究其原因是考生缺乏对辛亥革命概念的全面把握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念有两种说法:一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前后的政治革命事件,二是指1900年以来至二次革命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一个是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另一个是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大变革等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所以对辛亥革命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应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深层剖析:

政治视角:辛亥革命首先是一场政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导致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已任,发动武昌起义,以革命的手段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起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权,树立起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经济视角: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受社会经济的驱动,同时又服务于社会经济。辛亥革命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再加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思想视角: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同时又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的进程。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以民主共和为旗帜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成功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视角:辛亥革命不仅仅是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社会大转型,同时它也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大变革。早在维新变法时期,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到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在社交礼仪方面,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了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