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范例6篇

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

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训练口算;发展思维;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67-01

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思维是由多种方法培养的,口算训练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也充分体现了口算训练这一特点。所谓口算,就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公开表达计算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教学实践提示,口算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此简述,以供参考。

一、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

学生口算训练是充分运用思维语言,进行知识同化,通过数据反映,在头脑中形成数学信息表象,从而运用过去知识体系,进行取舍迅速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例:在低年级教学中,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等和中高年级的简单除法口算练习等,都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法则直接口算出结果,而四则计算的法则,是数学思维的基础、核心,离开了基础思维,其它一切计算则无法进行。因此,口算训练,首先培养了学生的基础思维。

二、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口算训练,在于它的灵活、迅速、合理、正确,而要达到上述训练要求,则在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

(1)178-2.7-2.3

(2)(12.7-12.7)×18.78÷2.3+5.6

(3)15.3×17+1.53×830

题(1)则是运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和的性质,即178减去2.7与2.3的和,然后进行口算得173。

题(2)是运用数0的性质,即0和任何数相乘或相除都等于0,从而直接口算出结果5.6。

题(3)是运用积不变的性质,先把1.53×830转化成15.3×83,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思维,迅速口算出结果得1530。

通过上述训练,即培养了学生的运算技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是思维的核心,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索规律,培养其思维逻辑性。

例: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口头表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与等底同高的长方形是什么关系,使学生从直接口算练习中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再出示一组口算计算题。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的高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底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底是5米,高是多少米?

这一练习过程,实质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四、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做“8+8+8+5+8+8+8=?”的口算题时,有的同学采用逐项累加法,有的采用“8×6+5”的方法,也有个别同学想出“8×7-3”的方法。后一种算法带有独创性,他把“5”的位置上想出一个不存在的“扩,又依据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通过推理,从积中减去人为增加的“3”,这就是一种发散思维。

五、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口算训练中,学生需要从特殊的算法中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已有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说出2.5×4、0.25×0.4、2.25×8、12.5×8这类的口算题,在完成第一次口算后,又出示2.5×32、0.125×160等口算题与第一次的口算题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5、2.4÷2.5要求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口算。有了前面的口算题作基础,学生能很快口算这两道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六、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善于从整体的观察中,自觉地简缩思维过程,直觉地获得口算结果。敏捷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字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捷的判断;二是能对口算式子进行合理组合,发现诀窍,一下子抓住算式的特征,使口算简便。如口算“6×5×14×5×2”,如果不经过整体的观察,把握数字“2”与“5”的特征,一下子说出结果是比较困难的。利用2与5的积为10的特征,运用交换律和数的分解,原式变为6×7×(5×2)×(5×2),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5×2”与“6×7”,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又如,计算l 这一题,许多学生从左至右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费时又费力,且容易出错。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全题,想一想,从这三个因数中发现了什么?能口算就口算。经点拨,学生就会从整体上发现 这一特征,于是不需笔算就知得数是0。

由此可见,口算的训练过程是引导孩子积极思维的过程。口算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就必须切实抓好口算训练。

参考文献:

[1] 孔建芬.在口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发明与革新,2002(03).

[2] 连树荣 连承伟.注重口算教学 强化口算训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3.

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2

一、语言发散思维训练

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学习英语,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更为重要了,所以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尤为重要。多年来,传统的语音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教认“国际音标”,拼读单词,或写出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字母组合的发音,但由于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地方口语等多种因素,造成一部分中国人讲出的英语无法使外国人听明白,所以英语教师们正努力改进自己的语音教法;探讨发散思维训练。教认国际音标是在初一阶段让学生说了一些简单的语句,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上述原因我先从“听”人手,采用放录音带的方式,让学生先反复听,然后四人一组,互听互说,再个人争取在班上读,老师不评价谁好谁坏,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敢发言,然后老师把发音好的同学请几位到黑板前,让他们向全班发音,然后再放录音带,再由老师指示让同学们观察他们的口形,听发音位置。这样一来,学生的好胜心很强,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听录音,模仿发音,希望自己的语音能胜过别人,能更像录音带中的发音,形成一种好奇、求知欲强的创新精神,敢于怀疑教师、他人的观点,主动追求最好的东西。了解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培养了他们学习上细心、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二、写作发散思维训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前些年的教本都没要求写作训练,即使有一点,都是简单的看图写话、完成短文所缺单词。这种编排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2001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初中三年制教科书,对写作要求明显提高,除一些常规的单纯抄写、填空、组成句子、看图写话、段落改写、句子翻译外。鼓励学生使用他们已学的语言,不仅做课堂里写的练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写真实的情况。例如,写自己或同学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或写自己的家庭、班级、回信、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这一训练应从初一就开始,直到初三,坚持不断,由易到难。这些练习要尽可能做到有意义,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定期开展作文比赛,鼓励、支持学生向校报、杂志社投稿等,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例如,教学初三课本MAKE OUR WORLDMORE BEAUTIFUL这-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教师首先提出To protect ourenvironment what.we should do and what we mush't do? What have you'done? What you haven't done?在不违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多给他们一些行为和言论的“自由”。学生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随时站起来向老师提问,可以几人一组讨论,可以对话、表演,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想说就说。采取这种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可拓宽无穷的知识面,再布置作文题:“How to make our home town beautiful.”由于学生发散了思维,掌握了更多的语言材料,所以写出的文章真实、有意义,同时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语法发散思维训练

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让学生死记背语法规则。传统教学中,往往由老师讲解归纳语法。这种教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听课过程中往往走神,即使能背规则,也不会用。所以,在教学语法时,发散思维训练也很重要,如教名词复数,老师拿出实物或图片展示并板书abook, twoboods; abus, three buses;six babies; a boy,sever boys; a knife, eight knives;a photo,nine photos;atomato;ten tomatoes。通过实物图片的展示和板书,让学生们观察讨论;发现所观察到的规律,小结名词变复数的规律,提醒学生注意相同处与不同处。

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 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 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 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4

一、思维导图理论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帮助人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对于它的使用,首先要求使用者写下基本概念,其次要求使用者从中辐射出与其相关的想法和思维动向。它通过先让使用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关注中心的方法,再让使用者慢慢找出并画出与其相关的分支。思维导图实际上是用分割知识框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录信息的一种方式。

1.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不仅能让人们清楚、快速地注意到所要强调的重点,更会让人们用一种联想的方式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人们通过使用线条、色彩、箭头、分支以及其他方式绘制脑图,整理并且组建复杂的想法和过程,从而提高理解能力,把思维更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的想法和行动。

2.思维导图的设计

托尼•巴赞先生将思维导图分为三大层次: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什么是纵向(垂直)思维?在思维导图中,它是“同一家族”内的思考,这个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锁定了纵向思维的技术范畴,也易于视觉表现,其典型的思维特征是由点及线,是一种低级的思维范畴。横向(水平)思维讲的是在“旁系家族”内的思考,根据这一技术限定,它以“比喻”为思考角度产生一系列形容词汇。但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横向思维还没有上升到情感层面,技术的范畴决定了在这一层次不可能产生如“优雅”“快乐”之类的情感词汇。横向思维的特征是由线及面,其仍无法打破常规的创意。发散性思维是广告创意中的灵魂,因为它通过味觉、视觉和嗅觉的三位一体的“灵感思维”,将简单的广告作品或行为上升到了情感交流、情感互动层面。思维导图说到底是一种将创造性思维视觉化的理想工具。思维导图教学是通过发散性、联想、类比、形象、灵感、辩证等思维方式的训练,达到广告创意的目的,而这些思维的综合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特征,如独立性、联动性、多向性、跨越性、整合性恰恰在思维导图中得到体现。思维导图是一个专业的应用工具,也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综合能力,因为工具的作用就在于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思维导图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的绘制程序

在对三个层次的思维进行研究之后,我们的学生(受训人)就需要树立一个主题概念(关键词)。首先将主题概念画在白纸中央,从这个中央开始设计若干不同路线,将思路尽量打开,把能够想起来的所有点子都沿着它放射出来,并且力争在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内,将几个有趣的闪光点连接起来,使之发展成一个创意雏形,然后提炼创意文案及广告语言。通过思维导图模型,我们会突然发现创意变得轻松许多。主题概念放射性思维的训练方法:用文字表述搭架—在创意闪光处加入图形—在多个图形的关联上加入语言。第一,以主题概念为中心,对它进行分析;从消费者的立场洞察他们的心理,与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对主题概念进行转化。第二,必须将主题概念(也可以是中心概念图形)画在白纸中央,从此点出发,开辟若干不同路线,把思路打开。此时路线可以被分为三条:一条形象思维、一条逻辑思维、一条情感思维。第三,沿着不同路线开发元素,根据生活经历与常识,将可能产生的元素沿着路线放射并快速记录下来,进而展开捕捉闪光元素的行动。第四,大脑必须高速工作,必须在40分钟左右让思想尽快地流动起来。为了方便思考,以上四点均用文字表述搭架。寻找创意闪光点的过程如同探险家寻宝的过程,只有突破常规,才能出奇制胜。第五,将具有新鲜感的文字或图形元素纳入坐标轴,形成导图的闪光点;或者围绕主题产生新的观点,将几个有趣的闪光点连接起来,围绕大主题提炼广告语(以上步骤根据《托尼•巴赞思维导图说明书》改编)。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广告设计教学的案例分析

1.导图第一层次描述:纵向思维

教师引导:由点及线的垂直思维训练(即逻辑思维训练)。实训目的:让学生由一原点进行扩散思维,力求突破单点,沿直线方向深入地发想,寻求自身单点发想的极限。通过思维训练,学生认识了创造性思维的现象和本质,提高了对创意及创造性思维后续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实训内容:以康拉德国际旅游公司的旅游广告为例。旅游与山、水、自然景观有关,由此提炼出一个原点“山”,然后对这些具有原旨性意味的抽象概念进行线性思考。第一,实训要求:随机选择思维的原点;围绕原点进行纵向、深入的发想,并将想法记录下来,严禁超出原点;本训练以数量论胜负,先可以定10个,然后逐渐加到50个、100个甚至更多。第二,作业步骤:教师拟定可供学生挑选的基本概念或事物—每位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原点—围绕原点深入地发想并记录—训练结束时整理所有记录—分组进行讨论或交流。第三,实训向导:由点及线的垂直发想是最简单、直接的思维方法。例如想到“山”,可将所有与山有关的事物都抄录下来,挑战自身的极限。示例如下:山、山头、山腰、山脚、山根、山底、山旮旯儿、山鬼、山坞、山茶、横断山等。如果再继续延伸,则要进行长期系统的锻炼。

2.导图第二层次描述:横向思维

教师引导:由线及面的水平思维训练,即形象思维训练。实训目的:在前面垂直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想,旨在使思维更深入、更宽广。与前面实训不同的是,本次训练侧重于横向思维,为求摆脱字眼的束缚。实训内容:在上次实训的基础上继续发想,思考与“山”有关的感觉、情绪、状况等,并记录内心深处最深层的“山”,不管是具象或是抽象,测试自己的思维面是否比垂直发想更宽广。第一,实训要求:首先,在前面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以线带面式的思维,避免陷入字面的困扰;其次,练习时尽量将自己的感觉用简短的形容词写出来,不要回到垂直思维的方向上;再者,保持思维的循序渐进和层次感,不要过分追求深奥、玄秘。第二,作业步骤:从既定的思维原点出发—围绕原点横向地自由发想—将与原点相关的感觉、感受、情绪等记录下来—训练结束时整理所有记录—分组进行讨论或交流。第三,实训向导:当垂直发想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山”已非具体的事物了,而在具象中被渗透了抽象的感觉,此时,相关的“山”逐步脱离“山”的原义,进入到颇具广度的、倾向于“山”的感觉层次。学生如果能完全摆脱垂直发想,则将感到思维空间越来越开阔,越来越与众不同。范例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领:其一,不仅要有“山”的“象”,而且要有“意”,即由“山”生发出来的想象、感悟;其二,意象可包含“山”字,不含则更好;其三,“意”的层面、种类越多越好。例如,“厚重、沉重、刚健的山”“仁者乐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轻舟已过万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舐犊情深的母牛”“伴着主人守护山林的狗”“轻盈、缥缈的山”“曲终人不见”“凄苦的山”“寒山一带伤心碧“”山洪暴发“”射杀藏羚羊”等。

3.导图第三层次描述:发散思维

实训名称:由点、线、面及体的立体型思维训练,包括情感思维、创造性思维综合。实训目的:将垂直、水平思维训练取得的成果进行交叉重组,并加入个人的创见,融入自己的思想,最好具有创新的意义。实训内容:继续保持在以“山”为主题的发想领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将垂直和水平发想取得的成果,在象限范围内进行自由的交叉重组和联想。第一,实训要求:首先,从垂直、水平思维训练取得的成果中各挑选10至20个,填入坐标象限;其次,围绕“山”这一主题,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进行搭配,连成一些有意味的话语;最后,充分发挥创意,以取得更多、更妙的创造性成果。第二,作业步骤:在纸上画一个“十”字坐标—在四个象限内列出垂直与水平思维的成果—将表达不同事物、感受的词语进行交叉重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综合—训练结束时整理所有记录—分组进行讨论或交流。第三,实训向导:将垂直线和水平线交叉,并分别在四个象限领域填上垂直与水平思维最满意的想法(各不少于10个),按东南西北方向来回进行交叉、搭配,作自由的联想训练。思维导图所找到的主题创意可用“洗牌”方法,如,对挑选出来的闪光点进行“洗牌”,此刻切记主题“关于山的旅游广告”。

①猫王——山歌——伴着主人守护山岭的狗。

②鸟鸣山更幽——常饮“三鞭酒”的男人——射杀的藏羚羊。

③舐犊情深的母牛——青山遮不住——拳王泰森。

对应以上三条,提炼出广告语如下:

对应①:猫、狗画山,灵!

对应②:人近鸟不惊。

对应③:和“山”也疯狂。

康拉德国际旅游公司的广告正式版面内容如下:画面出现:鸟鸣山更幽——常饮“三鞭酒”的男人——射杀的藏羚羊,由此提炼并拟出创意主题:人近鸟不惊——鸭子篇。康拉德国际旅游公司——鸭子广告主:康拉德国际旅游公司广告主商:奥吉威与马瑟广告公司(香港)产品/广告主题:康拉德国际旅游公司企划:凯文•吉夫斯/史蒂夫•艾利克艺术指导:凯文•吉夫斯/埃利克斯•威尔考克斯文案:史蒂夫•艾利克/霍华德•考林奇:人近鸟不惊——《鸭子篇》通过以上对比研究,学生应认识到必须突破习惯性的横向思维模式,开发放射性思维,将创意提高到情感层面,努力在不同元间找到关联,继而形成若干能回应主题概念的思考路线和创意构思,培养既放得开又收得住的思维能力。

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数学 思维 求异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简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6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