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例6篇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1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

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

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

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

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

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

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

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

“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

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

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3.做好我省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工作。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5000万元,省预算内配套下达5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该校硬件条件。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我省山东交通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由省发改委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目前,项目资金已经到位。

4.推进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2016年全国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评奖活动中,我省菏泽市巨野县文昌路明德小学被授予“明德之星”称号;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本科教育;城乡规划;职业化;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0505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本科教育要注重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 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坚实的应用实践能力。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应该以职业教育为主[1]。在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师的职业角色也呈现日益分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本科教育面临着专业与职业化教育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职业化能力培养问题。

一、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规划师职业角色的分化与单纯规划技能教育存在脱节

城市规划职业在传统上浸透着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的精神,该理念坚信改造城市是改革社会的有效途径[2]。国外将城市规划事业作为一项社会职业的社会认知度较高,城市规划服务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部门和相关规划设计机构外,还有公司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甚至个人。英国的p.Healey教授就曾将规划师职业角色归纳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公共官员、发展政策分析者、中介者、社会变革者五种类型。张庭伟教授以职业规划师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关系为主线,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师具有作为“经济转型期普通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规划师”的三重社会身份,反映了中国当前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规划师角色正从单一属性向多重属性的转变[3]。目前城乡规划职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依然是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规划设计院所、规划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和规划设计咨询等相关行业。由于中国本科教育的职业化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缺乏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忽视或欠缺规划职业角色模拟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专业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衔接存在脱节。部分学生由于本科阶段对城乡规划的职业认知和训练不足,导致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的茫然失措,难以适应社会对职业规划师人才的要求。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技能认证和评估制度尚不完善

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和职业认证制度,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英国的城市规划教育管理机构是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协会(RTPI),由其制定全国规划教育认证准则,专业学生只有在通过其认证的院校学习毕业后,才有资格和有可能获得规划协会执业资格,而不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美国则由注册规划师协会(AICP)和大专院校规划教育协会(ACSP)一起组成城市规划评估理事会,对全国规划类院校进行专业评估,专业学生必须毕业于通过评估的院校才有资格参加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的考试。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戴军浅议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中国自2000年以来实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1998年设立了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普通高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向规范化和职业化方向的发展。但由于现行的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很大程度上都由政府组织和主导,缺乏城市规划行业和职业协会的认证和评估,造成了高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背离。同时教育评估制度与执业制度考核的重点和内容不统一,缺乏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接轨和衔接,造成城乡规划职业准入门槛较低,专业评估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下降。

(三)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存在忽视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层造成了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标准界定的复杂性,不同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的规划师往往存在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解释。目前专家学者界定城乡规划职业道德标准的主流思想认为规划师应该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倡导者”、“利益协调者”、“公共利益倡导者”、“价值中立者”等。中国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也强调了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要求规划师职业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

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本科专业教育中关键的一环,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规划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认知,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心系社会的时代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行高校规划教育的重点放在规划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上面,这无可厚非,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或缺位,造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认知的不足。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性和职业化能力结构分析

(一)国外经验与借鉴

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表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国外职业规划师供职部门比较广泛,职业规划师的社会认可度较高。规划职业教育认定与评估紧密联系职业规划师执业制度,比如英美两国的专业教育评估或职业教育认定的是否通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规划师执业资格的获取。第二,美国和德国的本科教育生源来源广泛,学科背景也多样,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开放程度高,采取了多元化教学形式,比如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程体系体现专业教育评估要求与学生职业个性发展的相互结合。第三,美国和英国的规划教育职业导向性明显,与职业规划师能力培养结合紧密,比如两国都非常重视规划过程中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相关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软件的教学与应用等。第四,重视职业规划师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注重规划师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表1英、美、德三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组织与对比[4-6]国家美国英国德国人才培养特色生源来源背景广泛,人才培养与学位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偏重基础素质教育,重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和参与实际项目从职业考试转向依赖教育保证规划师的素质,体现了单一管理与多元化教育形式的结合单一梯级制和组合型学习制相结合,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领域的学生混合教育是其重要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框架核心课、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和实践体系规划理论基础、规划操作、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实际项目工程规划与可行性研究、跨院系选课和学分互认等职业规划师兼职授课、对口单位实习、分组课题讨论等体验式教学、集体讨论与交流、专业实习(BPS)、国际联合课程设计等规划师供职部门通才型与专业型结合,供职于政府公共部门、私营公司,以及各种社区发展组织、老龄人权益团体等非盈利组织主要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规划部门任职政府规划部门、私人规划事务所、各类建筑或住宅开发公司、高校研究所及社区发展协调部门。职业导向的专业技能课程教育职业导向明显,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规划中的组织与交流、可视化分析与模型模拟、艺术与图形交流等方面体现了本科生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理论教育和实际科研工作的结合。强调与城市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分析和调研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学位与职业认证制度 由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规划教授组织以及职业规划师组织、美国注册规划师学会共同组成“规划专业评估会”(PAB),评估标准由执业规划师和规划学者共同制定。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是唯一执行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审定和教育评估机构,实现了本科教育与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欧盟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的以学士/硕士学位(Bachelor/Master)作为统一学位分级标准规划新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学、定量分析等规划方法应用数据与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项目可视化技术应用等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如统计学与数据处理、信息与交流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等职业道德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不专门开课,贯穿于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提出的职业价值标准进行评估设置价值取向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公平、公正的规划价值观体现在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其他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式教学和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结合(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比较宽泛,就业岗位类型比较多,主要就业去向为规划技术、规划管理和相关研究教学机构。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城乡规划职业能力要求也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等(表2)。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加强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对接,充分发挥各高校本科教育优势和地域特色,妥善处理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本科教育理念,注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和专业评估并没有紧密联系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专业评估是否通过与学生是否能从事规划师职业和获得规划师执业资格并与直接联系。截至2012年底,中国开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90余所,在校生人数3.67万人,但其中仅有30所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7]。总体上来看,中国城乡规划教育规模居世界前列,城乡规划教育已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需要从数量的扩展往内涵式发展转变,应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重视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同时,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和规划技术应用,强化职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断加强本科学历教育的职业化导向。表2中国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城乡规划专业职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规划技术、规划管理、规划教育和规划研究等职业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城乡规划师职业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念等。1.规划设计院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建筑设计院所、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院所等)

2.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发改委、住建局、规划编研中心、园林、环保等单位)

3.开发公司与企业(房地产公司、工程策划咨询公司等)

4.科研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相关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

5.其他相关单位1.协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2.规划设计交流与沟通能力

3.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

4.规划设计相关规范掌握与运用能力

5.图纸绘制与文字撰写的能力

6.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

7.职业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取向

8.其他方面的能力(二)引入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加强职业能力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背景学科过分关注,造成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封闭式学历教育,忽视了多学科综合开放式职业教育的问题[8]。课程体系结构也相对固化,缺乏必要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学校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系统地观察和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经验(模拟、个案),从中吸取知识和启示,然后再通过学科教育去弥补其他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9]。建议各高校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意见,关注城乡规划职业发展趋势,引入相关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注重与市场职业需求和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的对接,从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两个层面落实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实践。

(三)大力改革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人员不能成为简单的“工匠”,而应成为纵览全局、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发展脉搏的城市建设总参谋部的“智囊”[10]。面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和“三规”合一等城乡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大胆改革与实践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和地域背景,积极采取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场景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建立校际和校企教育联盟和实习基地,促进校企和多边师资交流,推进教育学分互认和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相关院校的知名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根据美国和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经验,面对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问题和职业需求,对规划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需要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空间虚拟技术(VR)、统计学与数据处理等各种软件培训与应用尤为重要。

(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加强职业教育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真题比例,通过校外职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基地、在校设立企业分院(分所)等多样化形式,提升学生对口单位实习效果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内涵。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成功的经验说明必须依靠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才能切实解决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富有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士请进学校参与教学,或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另外也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企业实践,参与国家执业注册规划师考试,增强职业技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组织应注重规划师职业能力的训练,由具备职业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可聘请相关高校、企业或行业专家等专业人士进行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优质师资基础。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3

[关健词]高职教育;青年教师;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27-03[作者简介]周新韶(1974―),男,广西上林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物流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新时期下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十以来,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直到“十一五”末期,全国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1300多所,各类在校生达1300万,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专业与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建设中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青年教师人员结构较为复杂

中国高职教育由于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专门培养职业高职教师的机构。青年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复杂,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升格或由行业办的学校转制而成。青年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学校升格前留校工作的优秀中专和大专毕业生,他们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但是理论基础不深,科研能力有限;一部分是公开招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另外一部分是从企业引入的优秀技术人员,他们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但是没有经过专业的高职教育培训,教学经验欠缺。青年教师的来源广泛,学历不同,专业各异,给教师培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青年教师敬业精神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里的青年教师多数是“70后”“80后”。在他们当中,部分青年教师存在思想政治观念谈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职业操守较差,缺乏爱岗敬业、努力进取、刻苦钻研精神的问题,个别青年教师平时纪律散漫,对待工作热情不够、责任心不强,集体观念、凝聚力、协作精神欠缺,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起到教师的表率作用。

(三)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欠缺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岗前培训时间短,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认识肤浅,不能很好把握教育工作的本质。有的教师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认为上完课就行了,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有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重视,不按教学大纲认真备课,知识结构陈旧,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影响了教书育人的质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理论知识空洞,动手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有违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四)青年教师职称与学历不对称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需大量招聘青年教师。他们之中,有些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有些是刚从行业企业转入高职教师队伍的。因为工作时间短且多数看重学历而忽视职称,他们职称普遍较低,仅有初级水平,从而导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称学历不对称的现象屡见不鲜。

(五)青年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教师行业的低收入容易让青年教师心理失衡。同时,青年教师群体人数众多,他们往往需要承担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婚恋、家庭、住房等现实问题严重困扰他们。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疏导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青年教师就很难把心思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容易导致人才流失或到社会兼职现象,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六)高职院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产生职业倦怠感。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缺乏对青年教师考核制度、职称评定、科研能力、岗位津贴、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激励机制。青年教师“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职业规划方面以提高学历为主,对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影响教学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社会发展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现阶段,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学习型、实践型、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一)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师者,以“德”为先。青年教师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责任,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教师法等国家行政法规。高职学生来源成分复杂,主要有高考第四批录取、中专技校毕业生,有一部分是通过调剂志愿而来。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自卑心理强。青年教师处在教育管理一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跟学生接触较多,在思想品德、工作态度、行为规范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培养。

(二)认真做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青年教师在职业选择、职业培训、职业通路等方面都需要有正确引导,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当中。

1.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做好职业前期准备工作

岗前培训首先对入职教师进行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的系统培训,组织考试和资格认定等工作。由于培训学习时间较短,这些内容需要青年教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习,要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形势、本校的基本工作情况和管理制度方面做全面的了解。此外,还要对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有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职业初期的青年教师来说,主要解决自身“我要做什么”的问题,从不了解到逐渐熟悉、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2.加强青年教师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实践应用技能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其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议、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能力强、实用技能创新型技能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使学生毕业上岗就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强度。在课程设计上,职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1∶1,即上“一节理论课”的同时也要上“一节实践课”,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首先,教师自己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支撑,更要精湛的实践能力,达到“双师型”要求。解决职业规划中“我能做什么”的问题。建立新老教师一对一“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导师作用,手把手教新教师。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能师学习,熟悉教学大纲、认真备课、授课技巧和过程等环节,反复模拟练习。其次,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去学习锻炼,形成长效机制。在贴近生产实践工作一线过程中,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教学人才。

3.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自主创新,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科研创新、内涵建设,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鼓励青年教师一专多能,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适当参加科研和创新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管理机制方面特别是经费和项目申请上要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成立校外企业科研开发基地,为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创造校外环境。学习应开展科研和自主创新的转化工作,思考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重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提升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4.加强青年教师再培训工作,做好职业通路设计工作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而作出调整。高职教育中不再存在以前“一本材料讲到老,备课一次管十年”的现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青年教师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要提高自己学历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学历,主动参加理论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开阔视野,保持社会发展的敏锐性。其次是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实施短期培养计划(1―3年)、中期培养计划(5―10年),学院要针对青年教师不同的知识结构、培养层次和专业背景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不同年龄、性别、学历、专业、双师结构的青年教师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培养,优化专业人才结构。在职业发展通路方面,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自己的职业通路设计,不同时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使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学校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三者联系起来,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为青年教师的职业通路辅平道路。

(三)加强高职院校制度管理,完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要在管理体制上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学院党委、工会、共青团委等组织要适当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在学院政策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在学历提高、实践培训、教学科研、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生活质量等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与此同时,还需营造良好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克服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做到优胜劣汰,以管理体制和人性关怀造就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社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实用人才,为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红委.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措施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9-71.

[2]何红梅.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6):172-173.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深度校企合作;系统认证计划;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20-04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职业教育要发展,校企合作是根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较好形式,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较好方法,是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创新举措。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事业及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自教育部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职教学办学指导思想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有了很多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如“订单式”等。校企合作的形式趋于多样化,合作主体趋于多元化,合作内容也更加丰富。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西门子柏林技术学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开展的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计划合作项目,以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实施、生产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培养为目标,基于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三方互动、均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计划简介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形式,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计划(SMSCP)是江苏省与德国政府进行文化交流合作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柏林技术学院负责具体实施。

(一)认证课程

认证计划提供面向西门子的职业教育,采用德国西门子柏林技术学院先进的系统教学法、丰富的教学手段,将西门子的教育和技术领域知识融合到课程教学中。认证分两个级别,学员通过相应认证后,将成为满足西门子公司需要的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一级认证包括四门课程(“电子与电气元件”、“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机械元件与机构”、“PLC技术”),二级认证包括六门课程(“过程控制技术”、“机械设计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数控技术与微控制器”、“PLC编程与通信”、“生产过程管理”),教师采用西门子柏林技术学院先进的系统教学法进行英文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员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英语技能的提高。除了校内学员可以参加认证课程培训以外,各西门子公司员工也可以根据需要参加认证课程的培训。认证课程的考试完全委托第三方实施完成,通过认证考试的学员将有机会到各西门子公司任职。

(二)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是一种由整体到局部、由系统到元件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实际的系统为教学系统,逐步对系统进行剖析,最终到元件个体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成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系统教学法注重信息系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意义接受,引导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仍然以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学习为例,说明系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系统教学法更加强调系统的概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结构的孤立性,又利于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系统中。

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

计划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施

(一)合作机制的建立

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项目是江苏省与德国政府进行文化交流合作项目的子项目之一,也是西门子柏林技术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在德国境外开展的合作计划。该项目由西门子柏林技术学院负责协助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培训讲师资格认证与培养、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指导、认证考试等工作;由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负责协助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实训室建设、学生实习与就业等工作;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完成招生、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工作。合作方的每项工作都会进行三方沟通与协商,达成共识,取得最好效益。合作方必须定期举行电话会议,交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二)认证课程的开发

认证课程开课前期,合作方对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维修所需的岗位能力进行了调研,按照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的理念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系统教学法的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组织。课程实施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目前,已经开发了九本英文版认证课程讲义。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和影响力,在合作方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将认证课程嵌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2010年将该认证计划项目纳入高考招生计划,开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向)。

(三)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能力,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的教师科研队伍,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搭建服务于校企共同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各种共享平台。只有学校具备了上述合作条件,企业才会积极地参与合作,校企之间的利益机制才有可能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才有可能更牢固、更长远。为了保证认证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合作方通过三种途径加强对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水平。

认证课程讲师资格认证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选派8名教师共计18人次到柏林技术学院参加认证课程培训师的资格认证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取培训师资格。在德国重点学习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西门子柏林技术学院开发的系统教学法,学习英文授课的技巧,提高口语水平。

互派教师授课制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增强对认证计划的理解,掌握双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差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西门子柏林技术学院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开展认证课程授课。目前,已经各自派两名认证课程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授课,并受到的学生的好评。

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帮助协调安排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认证课程教师到国内的西门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教师加入公司的工程师团队,共同从事项目开发活动,提高了技术水平,对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同时,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还免费为教师提供参加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计划项目,旨在培养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工程师。工程师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工业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建设一个和工业现场环境十分接近的实验室,满足教学的需要,学员结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工作角色,减少公司的培训成本。

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和实战训练”的“三段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方投资建设了西门子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室。实训室内包括模块化生产线(MPS)和全集成自动化系统以及相关的软件系统,涵盖了可编程控制器、变频调试、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人机界面、组态监控、机电一体化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仿真训练模块,引入了气动仿真软件、机电系统故障诊断仿真软件Diagnose-KIT、基于SIMIT的MPS仿真系统。

Diagnose-KIT软件 Diagnose-KIT是机电一体化系统故障诊断模拟软件,软件包含若干机电一体化系统,每个系统都设置了若干个故障,学员可以通过该软件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模拟故障诊断。利用该故障诊断软件进行模拟故障诊断时,完全按照真实设备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软件为工程师提供了完成故障诊断所必需的技术文档,如电路图、液压、气动原理图、PLC外部接线图等。图2为Diagnose-KIT软件的操作界面,图3为与仿真软件中系统相对应的实际系统。

基于SIMIT的MPS仿真系统 计算机仿真作为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西门子公司的SIMIT SCE 5.0是功能强大的仿真系统开发软件,它不仅可以用于简单的系统输入输出信号测试,还可以开发非常复杂的仿真系统作为PLC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基于SIMIT开发模块化生产线(MPS)仿真系统解决了实训室MPS系统不足的问题。每一个可视化的仿真子系统代表实际MPS系统的一个工作站,学生可以利用STEP 7编程,操作和控制这些虚拟的工作站,达到与实际系统相一致的控制要求。以MPS中第二站搬运站为例,开发出的仿真系统如图4所示。

(五)学生就业

任何一种合作的内在动力都来源于共同的利益,没有利益的驱动,合作不可能深入开展,更不可能长久。在校企合作中,院校获取的是教育教学效果的利益,而最终的落脚点则首先是要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服务于企业最直接的方式。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协调下,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过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项目专场招聘会,上海西门子燃气轮机部件有限公司、西门子数控(南京)有限公司、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欧司朗彩显特种光源(昆山)有限公司、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西门子变压器(武汉)有限公司均到我院招聘人才。用人单位均表示,参加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项目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英语水平等方面均优于普通学生,学生综合素质受到了各西门子公司的一致好评。目前,学校与上述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部分公司已成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实习基地。

结语

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项目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开展,受得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中德职教合作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德职教合作发展论坛”上,该项目作为江苏省中德合作典型项目成果展出,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关注。通过该项目,学院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合作主体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学院也为各西门子公司培养了大量的适合企业需求、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作用,引导企业走进学校、学校深入企业,积极寻求全方位合作,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校企合作能给专业带来最真实的教学项目、最好的专业教师、最规范的评价体系、最合适的实训平台、最好的学习与岗位工作的结合点、最显著的职业素养养成效果等,这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聚合政府、学院、行业和企业的多方资源,开发具有更高综合效益的合作项目,形成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

[2]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3]李红.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订单式教育”关联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

[4]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5]王少华.深层融合与零对接――企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6]胡萍,赵菲菲.走校企合作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7]SIEMENS A G.Diagnose-KIT Manual[K].德国:STA Diagnose-KIT技术资料,2006.

[8]荣军,万军华,陈曦.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难点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

[9]SIEMENS AG.SIMIT Manual[K].德国:西门子SIMIT技术资料,2005.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5

坚定的教育共识

学院党委书记曹子建曾在全院干部职工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东西部发展的落差、城乡发展的失衡依然是困绕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障碍。作为西部人口大省,四川省的农村基础教育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今天,广大农村孩子不仅要求上学,更渴望能上好学。人们对公平发展的期盼更加直接地表现为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优秀的教师;农村的脱贫致富,需要优秀的教师;农村儿童的成长,需要优秀的教师。人民群众的需求理当成为我们全体成师人忠贞不二的追求。以创新的模式,培养大批面向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这正是我们师范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天职。成师人责无旁贷,义无反顾。”

正是基于这样坚定的共识,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成都师范学院针对基础教育对教师品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针对师范生培养中师德养成教育、学科专业教学和教学技能训练相分离的“三张皮”现象,经过深入调研,创造性地构建了“三维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搭建了“2+1”校地合作的办学平台。通过该模式和该合作办学平台的有机融通,并运用于全校师范学生培养实践和上岗检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创新培养模式,引领发展方向

学院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模式,两项举措”的师范生培养范式。其中“一个模式”是主体,“两项举措”是支撑。“一个模式”即“‘三维一体’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是融“师德养成教育、学科专业教学和教师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两项举措”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教师成长助推计划”。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引领,以“教师成长助推计划”相助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其一,优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教育专业教学内容针对性和示范性。一方面认真分析师范生“品质结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结构”三个方面的培养规格要求,将师德养成教育、学科专业教学、教师技能培养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体推进、在顶岗支教中一体实践,促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品质、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协调发展,优化了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培养结构。另一方面,针对专业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改革了传统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将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增设了8个至10个学分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增设服务农村发展的地方选修课,解决了农村优质师资培养的教学内容针对性问题。此外,还探索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形成了学科知识、教法演示和案例分析融为一体的专业课教学模式,解决了专业课教学的示范性问题。

其二,实施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程,提高了师德培养的实效性。针对新形势下师德教育知行脱节的问题,学院提出师德教育“从灌输到养成”的理念,探索出“立德、融通、践行、内化”的师德养成规律,创设了“师德养成教育工程”。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将师德养成教育内容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师范生的主动践行体验。本着“养成是核心、参与是关键、指导是保障”的原则,学院的师德养成教育设置五个模块,建设五个载体,强化五种功能,即通过把理论教学作为教导载体凸显渗透功能,把主题活动作为参与载体凸显强化功能,把实践教学作为践行载体凸显体验功能,把环境建设作为文化载体凸显熏陶功能,把过程评价作为测评载体凸显检验功能,使师范生师德教育收到实效。

其三,系统推进、板块强化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具体而言:一是系统性的资源平台。建立学院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形成了包括三字一画、教师语言、微格教学、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班主任工作技能情景模拟等实训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由基地专职教师、各系教学法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和知名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出版了《怎样写好粉笔字》《师德行为技能训练》等系列教材。二是板块化的技能训练。学院在师范学生中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三字一画”、教师口语、简笔画、教师礼仪教师、小组和班级“微格教学”“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班主任工作技能情景模拟”“师范生毕业前职业技能强化复训诊检”等训练。三是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建立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校、系、班三级管理体系,分层履职,分工协作,整体推进;成立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考核委员会,师范生职业技能考核内容纳入学分制管理,按照学生活动第二课堂管理模式,积极组织师范生参加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

搭建“2+1”校地合作平台

2010年,成都师范学院和温江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了“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2+1”合作平台,创建了“校地共建”教师培养新机制。学院和区政府通过互派干部挂职、政策咨询论证等管理互动形式,实现教育设施共建、教育信息互通、教育平台共享。学院与区教育局共建“名师工作室”,汇聚了一大批校内和温江区、省内外的教育教学知名专家与中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形成名师资源共享模式。学院为温江区启动了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推动了温江区中小学教改和教研,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教学质量;温江区的名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学院建立了由“研究实验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伙伴协作学校”的组成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在附属学校试点助理班主任制度,形成了教师专业技能集成训练的特色。

同时,成都师范学院构建教师教育“培养、培训、研究、服务四位一体”协同创新平台。遴选校内外310名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的优秀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训专家库成员;遴选93所中小学、幼儿园为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建设6个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训首席专家工作坊;与地方教育局合作,探索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搭建师范学生成长的大平台。

成效初现,信心倍增

一是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收到实效。2011年底,在成都师范学院召开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会”上,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四川省教育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成都师范学院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是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到强化。学生参加顶岗支教实习,学院对实习生的评价都在优良以上、家长对实习生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98.6%。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教育导报》等多家媒体对学院师范生的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报道。

三是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成都师范学院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院学生共有10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和行业的学科竞赛、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20多人次的教师获得指导教师奖。“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学院顶岗实习学生的能力认可度逐年提升,近3年师范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

四是学院创新教师教育新模式结出硕果。温江区所辖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教师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借力成都师范学院专家,迅速崛起成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和唯一属于区县的七所“未来学校”之一。2013年,学院“2+1”校地合作、教师教育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等3个项目成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示范性项目。

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流失严重、补充困难等问题,成都师范学院在师范生培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体会。

一是师范院校特别是省属师范院校,要自觉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需要充分调研一线需求,把解决基层群众的需求作为学院办学的目标与方向。

二是省属师范院校要与政府、中小学幼儿园等建立紧密合作共赢的师范教育共同体,才能寻找到更好服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三是要创新师范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探索有效的国家、各省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寻找解决农村及民族地区中、学及幼教师资“下不去、留不住和不好用”的问题。

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加拿大;社区学院;办学特色;育人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1-0084-04

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办学对我们来说颇具借鉴性,因为加拿大社区学院在发展与改革中,时刻紧密结合国家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够立足国情为各地区、各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其人才培养目标直接为社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服务,这与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接近。特别是加拿大社区学院以其高度自治的办学体制、服务社区对接市场的专业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建设和灵活多元的开放式办学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笔者拟以加拿大德恒学院为例进行分析比较。

一、特色与比较

(一)严格规范的董事会制度

加拿大各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宏观管理,具体职能部门为各省教育部,职业院校运作与管理由校董事会负责。德恒学院董事会由16人组成,成员由当地社区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学院员工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成员均为兼职,不获取报酬。院董事会职责主要是制定学院发展战略规划、聘用院长、批准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并监督执行、代表学院与社区沟通、制定学院预算、确保教学质量等。院董事会一般每个月召开一次,每次会议议题由院长提出并与董事会主席沟通,事先将议题发至各成员。这种董事会制度充分体现了学院办学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有助于学院内部管理和外部发展,更好地服务社区、服务行业企业。

相比较而言,我国多数公办高职院校依然遵循传统的管理体制,即使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中成立了类似的理事会,也大多被定性为一个咨询机构或是拥有一定决策权力的非正式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管理机构,他们对学院的运行不负有监管责任,就管理学角度和办学规律而言,理事会的真正效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

德恒学院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把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全院师生共同的愿景和行动纲领,真实反映了学院的自身水平和特色定位。学院制定有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2013―2016年),内容包括学生、员工、运营、社区。根据发展规划,制定了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每个部门和个人均制定了自己的年度工作计划,从而确保学院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每年年底考核后,学院向董事会和政府上报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对尚未完成的目标任务要进行说明。

反观我国的高职院校,虽也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但绝大多数都是制定完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即使在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也未完全按照五年发展规划目标逐年实施,致使规划的制定流于形式。特别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盲目发展,迫于办学运行的压力,出现了争抢生源、恶性竞争、管理混乱的情况,使当初制定的发展规划无法真正贯彻实施。

(三)设置健全的专业咨询委员会

德恒学院几乎每个专业都成立有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各系组建,成员由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系里的资深教师组成。每年召开两次会议,根据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反馈,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研究并提出调整方案,如申报开设新专业,由系里先拿出方案,再由专业咨询委员会进行研究提出意见。这样就使专业建设能够始终保持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系部虽也成立有类似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但因为没有赋予其明确的职能,且没有建立定期有效的会议制度,致使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编写等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四)学生至上的服务体系

德恒学院始终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了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在招生、入学、档案、经济资助、学生生活、就业、学术学习、学生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教育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尤其是学生学术学习服务极具特色,在研究和写作技能、应用数学、商业会计、学习技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由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求助学生实行“一对一”授课,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学院对学生干部的课外活动领导力进行打分(课外学分),并记入档案,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的重要依据。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在毕业典礼时将予以表彰。

我国的高职院校虽然也把学生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对学生往往是重管理而轻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以学生为本的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在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还做得不够深入。

(五)严密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为确保育人质量,德恒学院建立了严密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比如,每5年对专业进行一次评估和更新;每年举行一次授课教师评估课程;每学期由学生对每门课和教师进行评价;每学期对两年实习期内的新教师评价一次;每年对全职教师评价一次;每学期对兼职教师评价一次;每年对管理层的领导进行一次全面评价。此外,学院每年还专门有一个月的质量保障过程。

而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无论是对专业、课程,还是对教师的评价都还不系统、不规范、不科学,特别是对兼职教师的评价更是欠缺。

(六)科学的外部评价体系

德恒学院的外部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取关键绩效指数(KPI)法,对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率进行调查。除了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率外的其他数据都是在学生毕业6个月后进行采集。在激烈的社区学院竞争中,KPI能够满足学生、社区、行业和国家需要的基本要素。每年由政府将每个学院的KPI向社会公布,其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工作,甚至影响政府的拨款。因此,德恒学院为提高KPI排名,扩大影响力,不断地而且认真地整改存在的问题,使学院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二是由政府委托专家评审团每5年进行一次质量评价。专家组根据安省颁布的质量保证标准体系(PQAPA)中的标准,入校实地考察后,向董事会递交评价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并责成学院限期整改。

我国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尚未健立和健全,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委托麦克斯公司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但这属于学院自愿委托,不是政府行为,也不向社会公布,形不成社会压力,而且调查的项目和影响力也不如KPI健全,其作用和效果均不如KPI大。此外,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或专业评估虽然在形式、内容上有一定的相同处,但由于地区、行业以及公办、民办的差异性,出现了专家只“看病”不“治病”,被评院校或专业只“承诺”不“落实”的现象。

(七)多通道的教师培训体系

德恒学院多通道的教师培训十分突出。其中,新招聘教师在两年实习期内要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教学研讨和一对一辅导两条途径,实行教室授课与在线授课相结合,设有培训教学法、课程设计与开发等五门课,教师经考试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全职教师除了正常教学时间外,每年都有时间到行业企业和大学进修。兼职教师的培训以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为主,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进行培训。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新进教师往往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大多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对新教师的培训也没有系统完整的方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几乎做不到,大多是未经培训即上岗,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八)完善的市场推广机制

德恒学院拥有一支精干的市场推广团队,主要负责学院的市场营销、沟通和对外联络。该团队根据学院自身特点,融入学院的文化、价值观念,设计出一套形象的标识系统,包括楼内外的视觉设计、楼道内学生作品(摄影作品)展示、电子展板等,其中绿色是主体色彩。此外,诸如校名的标准设计、校园内的绿色指示牌、纸质宣传手册、广告模板、摄影报道、对新专业的宣传推广、在线电子杂志(学院整体宣传片、招生宣传片、专业宣传片)等无一不突显学院的优势与特色,为扩大学院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相比较而言,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既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又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但往往忽视对外宣传,与德恒学院在对外宣传的标准化、形象化、系统化、现代化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九)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

德恒学院拥有很强的绿色发展理念,设有专门的绿色团队部门,成立有学生绿色志愿者团队。学院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在水、材料、废品处理、运输排放、生物多样性物种保存等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德恒学院的这种绿色发展理念,不但提高了学院自身节能环保、服务社会的水平,而且也融入学生教育中,促进了学院的人才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对绿色发展形成了较强的意识。

反观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绿色校园建设方面大多尚处于起步阶段,往往是理念多,行动少;绿化多,绿色建筑少;普及教育多,实用技术教育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十)成熟的市场经营模式

德恒学院采用市场模式经营学院,各中层部门的负责人均称为经理,从形式上给人造成一种危机感。通过市场化经营,帮助学院建立了一套良性的运行机制,从而将招生――教学――就业――服务社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良性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学院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上得到可持续发展。

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上,仍是采取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人们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办事按部就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

二、借鉴与对策

(一)重视发展规划,确保目标落地

要重视顶层设计,把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为高职院校凝聚人心、积聚力量、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紧紧结合学院发展规划,积极听取各方意见,把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逐年工作计划中,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二)健全评价体系,保障培养质量

在继续做好年度人才培养工作报告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更加科学、准确、真实的人才评价标准,可参照KPI的内容,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向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征求意见,让他们给学校的培养质量打分。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分类,经过扎实有效的整改,不断提高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努力提高就业率。

(三)打造绿色校园,培养绿色人才

一是要充分发挥绿色校园的育人功能,培养绿色人才。在校园建设规划、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面,尽可能结合教学需求,节约建设成本。二是要对接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发旨在宣传绿色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公共课程。三是要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绿色环保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家讲座等方式将绿色文化教育渗透到育人全过程;依托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开展各类以绿色为主题的技能大赛和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绿色氛围。

(四)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

可以借鉴《德恒学院发展战略规划(2013―2016年)》中提出的“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体验,提供最新的体验式学习机会”的理念,一是要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在学院管理、专业改革、课程设置、就业服务等方面树立学生至上理念,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支持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三是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障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与爱护。

(五)加大宣传力度,服务品牌建设

一是要整合对外宣传资源,由各高职院校的宣传部门统一管理(包括网络中心)。二是要制定整体宣传方案和各校的形象标识,使标识一目了然、深入人心。三是要通过信息网络、新闻广播等媒介,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就业宣传、专业宣传力度,展示教育成果,彰显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任雪松.社区学院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J].辽宁教育研究,2002(3):66-67.

[2]于学涛,李征.中美社区学院的比较与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3):22-24.

[3]臧国海.走近加拿大社区学院[J].成才与就业,2003(16):78-79.

[4]于学涛,李征.加拿大社区学院的经验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5):62-64.

[5]刘金红,姜乐军.加拿大社区学院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93-95.

[6]董维佳.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A Case Study of the Canadian University of Germany

ZHAO Zhen-jiang

(Shanxi Architectural College, 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