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的知识范例6篇

关于生物的知识

关于生物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77-1

夯实基础知识历来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各地高考愈发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能有效提取、整理及正确地表达图表、文字、数据等载体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指导他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和分析问题,解释生物学现象,以此促进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夯实好概念、原理、规律三方面的基础知识,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四个环节。

一、关于概念

1.加深理解:以细胞周期为例,从教材概念中得知,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伤口愈合是皮肤生发层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高等动物的性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等。相反,高度分化的、衰老的、死亡的细胞因为不再分裂,因此一般无细胞周期,如人的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根尖成熟区等,其中成熟的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虽无细胞周期,但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让其脱分化恢复其分裂能力。此外人体中还有一些暂不增殖的细胞,受某些刺激后可以增殖,如参与免疫调节的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增殖,并且细胞周期会变短。

2.迁移综合: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这一过程实际上为离体组织、器官、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可遗传变异,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一般没有基因重组。

3.联系实际:如了解种群特征,对生产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像通过人口普查,可以了解当前年龄组成,若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高,则可多建敬老院;若幼年个体比例高,则可多建幼儿园。再如了解当前人口性别比例情况,可以增设婚介所等。

4.注意一些特殊性:如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但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有时也会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此外广义上的基因重组还包含DNA的拼接整合技术,如教材中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转化的实质就属于此种类型。

二、关于原理

1.加深理解:以单倍体育种为例,教材中指出:“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只需两年时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体指明,第一年实际是获得含所需花粉粒基因的种子,第二年包含将该种子播种获得相关植株,并取花粉粒在实验室中经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的纯合植株,并人工筛选出所需类型。

2.迁移综合:现以培育能稳定遗传的ddTT植株为例,具体表述如下:

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该技术主要运用了染色体变异原理,实际运用了生物学科的三个原理,即基因重组、花粉粒的全能性和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往往要和杂交育种相配合使用。

3.联系实际:如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可快速培育矮秆抗病的小麦。

4.注意一些特殊性:如上述过程中因为该单倍体不育,不能结出种子,因此秋水仙素只能处理其幼苗,再如有些单倍体不止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不一定都是二倍体纯合子,如Aa的单倍体经处理后却是四倍体杂合子。

三、关于规律

1.加深理解: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点:①孟德尔的假说中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而不是由基因控制的;②这里所说的遗传因子的载体是染色体,而不是线粒体、叶绿体;③其实质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进而表现出相对性状分离;④基因的分离定律时间:起点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终点为F1(Dd)形成两种数目比为1∶1的配子,而非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受精作用过程。

2.迁移综合: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型为Dd的卵原细胞为什么能产生基因型为D和d且数目相等的两种卵细胞。

3.联系实际:如杂交育种中显性杂合子可连续多代自交,以提高纯合子比例。

关于生物的知识范文2

    教学与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教学策略的设计必须针对知识类型的实际。

    我国20世纪的化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是从知识属性的角度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的。从1923年分科设置课程纲要开始,逐渐演变并基本固定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用语等五个方面。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考试大纲一直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五大类。而新课程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虽然在考试内容部分将化学知识分为“化学科学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但在内容比例部分还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分类方法。

    知识分类就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在知识整体中应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在知识分类的历史上,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理论与标准,因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类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四大类。

    纵观传统的化学知识分类方法和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把化学知识划分为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大类。其中,物质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包括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观念知识主要属于概念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特征以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计算等。由于中学化学限于原子和分子层面,中学生认识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识别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所以,可以认为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物质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对象,观念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思想,方法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工具。物质知识是整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的载体,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既要依靠物质知识的支撑,又能促进物质知识的获取。因此,化学学科要实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应该从获取化学事实、形成学科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了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设置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据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科学领域化学科目划分为八个模块,同时又把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下面从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个维度,阐述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相关策略。

    二、物质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物质知识”实际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标》所构建的课程结构中,必修模块的物质知识主要分布在“化学1”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其中“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对应“单质与无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包含“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课标》的安排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看.物质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和核心。为了使学生能准确获取物质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相应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可以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1.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认识物质知识

    由于《课标》对物质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这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将物质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从而体现物质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如关于氯气性质的教学可以借助液氯泄漏事故报道录像的有关画面进行,以突出基于“社会中心论”的教学思想。

    2.以核心概念为指导学习物质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借助于一定的基本概念认识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课标》在“化学1”中安排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并与单质和无机物知识安排在同一主题。限于化学l的模块功能,这些概念虽然是浅显而又有限的,但它们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知识的理解,并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领悟《课标》的立意,充分发挥这些概念在学生学习物质知识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如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时,由于反应物中钠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处于最低价态,而氢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所以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价,反应的气体产物为氢气。这一确定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假说,就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提出的。

    3.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取物质知识

    美国现代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他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要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知识,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置相关问题,将学生有效地引入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成获取有关物质知识的学习目标。如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都是钠的氧化物,由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所以两者的性质既相似又不同。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已知氧化钠性质的实际,通过对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组成与性质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有关实验检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过氧化钠性质的认识。

    4.按研完的一般思路探究物质知识

    物质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如对于SO2性质的研究可以有以下思路:SO2与CO2同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其常见化合价的中间价态,所以SO2应该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SO2是一种新认识的物质,除了根据其类别、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等推测性质外,还可能具有其他某些特殊性质。然后结合相关实验验证推测的合理性,并形成对SO2性质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其他物质知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观念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关于观念知识,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按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和编排,主要包括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观、化学中的相互作用观、化学变化的形式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观、化学进化观等几个方面。由于学科观念知识不仅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在全面把握课程结构中学科观念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基本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基本观念。又由于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化学学科观念通常是在化学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因此,帮助学生构建学科观念常有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和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两个基本策略。

    1.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

    运用分类观念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为了使学生形成分类的观念,有关分类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进行教学,以突出观念知识对物质知识的依赖。

    学习活动1:结合生活中(图书馆、超市等)分类的事例,思考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的问题。

    基本理解: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观念。

    学习活动2:尝试对已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基本理解:树状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学习活动3:对几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制作相应的树状分类图和交叉分类图。

    基本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2.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

    乙酸的知识主要属于物质知识。《课标》在“化学2”中要求学生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又将其细化为乙酸的分子结构、酸性、酯化反应及主要用途。显然,这些都是物质知识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要围绕核心观念进行”的理念下,《乙酸》的教学可以从物质知识中概括出相应的学科观念,以体现物质知识是观念知识的基础。

    学习活动l:观察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认识乙酸分子的结构。

    基本理解:物质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

    学习活动2: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并通过实验比较乙酸和乙醇分别与钠反应的速率。

    基本理解: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乙酸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中的活泼,主要是由于羰基的影响。

    学习活动3:阅读关于“酒是陈的香”的解释,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机理。

    基本理解: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关于生物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变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笔者结合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学生在初步学习电学知识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九年级,学生集中学习了电学知识,这些知识是中考的重点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重难点比较多,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基础题的解答还可以,但是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比如说学生总是容易把“电功率的单位――千瓦”和“电能的单位――千瓦时”混淆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记乱,对于知识的理解混淆使得学生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对于电路图的清晰概念,因此对于电路的设计也掌握不牢固,不会连接实物图。由于学生对于电路图中实际电路的理解不够透彻,只会生搬硬套,所以总是会出现一些解题过程中想当然的失误。比如在物理课本中的电压表一般都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求小灯泡的功率相关练习题当中,有时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学生因为自己的惯性思维,没有经过思考就理所当然的以为电压表测的的数值是小灯泡的电压,然后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的时候,学生就直接用前面所测到的电压数乘以电流,以至于出现做题的错误出现。

3.物理知识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之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能真正抓住解题的关键,相关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容易把这些知识混淆在一起。比如在考查电路的连接这一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家里的电路连接都是暗线的形式,学生看到的只有开关、插座和电灯,因此他们不能直接了解这些电路的线路流向,学生根本不懂得电灯和开关是串联的,也不懂得开关应该先连接在火线上,然后在连接电灯是为了安全起见。其实这些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了多次,但由于学生没有直观观察和亲身体验而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4.在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地进入到物理的解题模式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因此对于公式的相互转化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电能和热量的计算。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掌握不住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出现关于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对于高低档要求的功率和热量的多少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下手计算。对于其中的电阻直接的串联和并联的关系判断不正确,其实就是对于物理当中有关电阻的公式Q=W=Pt=UIt=U2t/R=I2Rt掌握不牢固。对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把握不好,导致解题错误。

二、对于学生在电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面对这些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运用上的错误,教师要多反思,多总结,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公式的掌握,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利用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

1.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否学好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长期学习下来,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变苦学为乐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亲手去尝试,所以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讲解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修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幽默,更能感染学生。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不只局限于基本题的得分,更能多解决一些物理应用问题。

4.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对于物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部演示,并争取让这些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多接触,课下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不宜理解知识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

关于生物的知识范文4

【 关键词 】奥苏贝尔 认知同化论 高中生物 教学

引言

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智力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都是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大前提。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关于认知结构的同化理论,他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结构,奥苏贝尔强调学习是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最终结果是新旧知识的同化。

一、认知同化论的内涵

认知同化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同化论主张,学生在进行新的、有意义的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有适应于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并且学生的这种学习就是一种同化的过程,是发展自身相关认知结构的一个过程。同化论认为,同化的实质就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相关心理机制,还是保持原有知识的心理机制。

根据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概括及包容水平的不同,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种新旧知识之间的作用模式,分别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上位学习指的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相对于新的学习较低,比如,根据已知的乌龟、蜥蜴、蟾蜍、海龟等动物的特征,从中概括出两栖动物的概念,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进而学习得到新的上位知识;下位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高于新的知识,比如,已知两栖动物的概念,同时也已知乌龟、蜥蜴、蟾蜍、海龟是两栖动物的实例,而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螃蟹是两栖动物这个新的例证的学习;另外还有并列学习,在并列学习中,新旧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上位、下位的学习关系,在是在横向上面存在相应的吻合,比如通过对乌龟与蜥蜴生活习性的了解,进一步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是另外一种联合意义。

二、认知同化论与高中生物教学

学生学习生物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构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知识点并将其构造成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准确地掌握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完整认知结构的构建,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所起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和生活教学的有效结合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将认知和生活教学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他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本来就存着可以融合新知识的基础。例如,某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始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之前,首先将相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并针对不同学生的认识方式与结构、学习的风格及个性的差异做出相应的统计,再在此基础上,对认识同化论进行巧妙的运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避开学生相关认知结构的盲区,此外还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以及认知度的不同,帮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最终使得整个班级的生物成绩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有意义学习的第二点内容全面地提出了教学的分析与研究,其主要说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趣味性,可以与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相应的关联。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注意其教学的内容本身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并可以运用复习的方式来进行相关概念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设计。例如,在讲绿色植物的呼吸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的关于绿色植物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阳光来进行的,是将相关的能量进行转换而进行的,那么绿色植物中的化学能经过了怎样的转变?是如何被释放出来的?对绿色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就可以通过类似相关问题的设计,带领学生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既可以带领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顾,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结合,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新旧知识的有效融合

关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还有一点内容就是:相关学习者自身要有学习的意愿,并且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很好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区别进行清晰的阐释,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促进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且也要用新的知识来巩固其已有的旧知识。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花一时间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复习,再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巧妙的连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

结束语

高中的生物课程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相关的理论有一个足够的掌握,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掌握的内容有哪些,然后再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结合,利用旧知识来促及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再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牢固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坤.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王正红.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高考(综合版),2013,08:49.

关于生物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生物;学习;方法

我是一个初中生物教师,长期从事初中生物教学,我认为,如下的一些方法对初中生生物学科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一、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特点:面对生物学,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二、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利于知识形成整体网络

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四、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统领生物学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以下生物学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体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

5.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界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自然实际

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公园、花园、动物园、庭院、路旁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在那里生活,学习有关知识时,到这些地方去参观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当学到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2.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参考文献:

[1]孙合顺.浅析初中生物学习方法.新课程:教研.2011.6

关于生物的知识范文6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知识目标的表述。“课程总目标”指出,在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是公民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应当是作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只有成为生物学专家才需要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和“基础”都是对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长期作为基础知识的某些内容,比如水螅、蜗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系统的生物学专业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离普通公民的生活终究太远,学习的意义不大,在课程标准中就不做要求了。这就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面向将来不断深造直至成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学生。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条基本考虑,就是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既要选取生产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又不能仅考虑有用,将种植、养殖、治病疗伤等实用性知识作重点,否则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头猪”的老路。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课程总目标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用的动词是“获得”,而关于应用,用的动词是“了解并关注”。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的形成、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也必须建立在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课程总目标还强调生物学基本事实的学习。生物学事实包罗万象,这时所说的“基本事实”是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等都是事实性知识,其中花的结构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属于基本事实。 而花的附属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及特点,尽管以往长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却不属于新课标所说基本事实的范畴。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基本考虑是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作了精简,对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则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简过多过繁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内容,提出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要求。再比如,“具体内容标准”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也体现了这一思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达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四条基本考虑是将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动物、人体等几大块内容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经常围绕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究生物学问题,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打下理性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五条基本考虑是体现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内容标准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而且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