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1

一、2014年真题简析与启示

例1.(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4题)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解析: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不是简述地理位置,而是简述地理位置的特点。甘肃省位于中国大陆中西地区结合部,因而强调其过渡性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图上给出的信息在答案中要充分体现:经纬度表明绝对位置;三大地形单元表明相对位置;等温线表明热量带的过渡;年等降水量线表明干湿带的过渡。

答案:甘肃省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等省份,并与蒙古国接壤;地处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解析:分析农业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入手。自然方面,可联系第(1)题甘肃省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点和题干提供的中药材生长条件的信息,分析得出甘肃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的多样化种植。社会经济方面,可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和历史经验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广泛,市场需求大;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借工业区位的分析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查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这三项内容与具体的中药材加工业建立联系。生态方面:促进中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方面:延长产业链,带动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方面: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例2.(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解析:通过分析图中西非的位置、时令河、沙漠等信息可知,该地大部分地区降水少。从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富塔贾隆高原是图示区域降水最多的地区,且地势高,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答案: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解析:通过分析河流流经地区可知,河流含沙量大,西侧有加那利寒流自北向南流动,泥沙淤积阻塞航道,长长的沙洲像是该港与大西洋之间的一道屏障。

答案: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所以应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解决水资源短缺一般都涉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耐旱作物、节水灌溉、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

答案: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例3.(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解析:此问较简单,答出工业区位的优势条件即可。

答案: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解析:可从气候、劳动力、工业基础、交通等方面作答。

答案: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说出合适的理由即可。

答案: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二、区域地理综合题解题的步骤与方法

区域地理综合题的解答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地理规律,并进行综合运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区域地理综合题考查内容涉及自然、人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以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必须纵观全题,审清题意,确定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

首先要认真审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注记、图形等。区域地理综合题常以地图的形式呈现材料,所以只有先读懂地图,才能联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去组织答案。审题要注重层次性:先根据背景材料确定地理位置,再根据试题设问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

其次要认真审试题设问。区域地理综合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而审题时要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等,准确领悟试题考查的意图,思考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联系,从材料与设问的内在联系中找寻突破口。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细节,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认真分析,获取有效信息。

2.理清思路。

在认真审题并获取了解题的有效信息后,解题的关键就在于理清解题思路。理清思路就是将自己储备的知识与试题设问进行“对接”,从而解答试题。解答问题时要把握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

3.注意层次。

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时要根据提取的有效信息,结合知识储备,科学、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答案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切合题意。

4.组织答案。

答案首先要有明确的方向性,确保与试题设问准确“对接”,体现出试题所涉及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其次要有逻辑性,能够与已知条件和试题设问组成一条“知识链”,“知识链”的起点是背景材料中的已知条件,“知识链”中涉及的知识点前后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最后要有全面性,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阐述。

三、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的区域地理内容相当多,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复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规律变化等都是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解释和说明;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原理、现象、规律等又要在区域地理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如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可在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复习中进行。

1.从生活经验和熟悉的地理事物出发,进行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如经纬网定位、地理事物轮廓定位、地理特征定位等。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综合题的关键,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其中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最难的,因为每一条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都很复杂,难以全面掌握。所以在复习中,我们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感兴趣的知识出发,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印象。例如,在对北回归线附近地理事物进行定位时,可利用“世界地形图”找出北回归线经过的重要地形区,并将其总结为“一湾两岛三半岛”,这样就把复杂难记的地理事物用数字概括了出来,简单易记。

2.学会读图、画图、析图。

读图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区域地理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读图的基础上还要画图,从而进一步熟悉地理事物。画图的方法有多种,可摹图、临图,也可在白纸上默画。析图是对从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过程,能够促进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

3.加强地图中多种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是受多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在复习中,加强地图中多种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有利于我们理解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我国农业的相关知识时,由于我国作物的分布与我国的热量状况、降水分布、地形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可结合我国热量、降水、地形的差异来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

4.及时整理,归纳概括。

地理知识繁杂,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我们全面透彻地认识地理事物。因此,在加强多种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点的地理事物进行归纳概括,找出规律,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区域地理的复习效率。例如,对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我们可先从某一气候的分布入手,然后概括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5.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我们可将地球划分为若干个地理分区,每一分区的地理概况可由地形和矿产图、气候类型图、物产图等表现出来,利用各区域概况理解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的过程。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要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然后分析区域人文特征,最后归纳总结。分析各种地理因素时,要分析出其中的主要因素、优势及限制性因素。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和综合应尽量采用文字形式,这样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强化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培养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区域地理综合题的类型与解答技巧

(一)读图分析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读图分析型综合题是以图形的形式将试题的背景材料呈现出来,设问与地图联系紧密,地图在试题中起到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代文、以图补文的作用。从考查图形来看,主要有区域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知识;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有填充题、简答题、绘图题、探究题等。

2.解题技巧。

解答读图分析型综合题的关键是观察图像、审清题意、明确目的、把握关键。首先,要认真观察图像的名称、图例、注记等要素,把握图像的核心和关键信息,根据问题明确分析的目的和对象;其次,要以综合性为基础,形成对地理事物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仔细观察图像中地理事物及地理要素的特点,掌握其基本特征;最后,要在读图的基础上分析地理事物及其与要素的联系,对整体性的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二)材料分析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该类试题是以文字形式展示有关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且把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推断得出地理结论。该类型综合题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引入式材料,一般只作为试题的背景,只提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试题解答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另一类是涵盖式材料,即试题的答案隐含在材料中,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出答案。

2.解题技巧。

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特别要注意涵盖式材料,其问题的答案往往隐含在材料中。对材料要进行详细的综合分析,抓住材料的中心问题,理清材料与相关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的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出主导性的、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考生要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拓展思维,将材料内容、所学知识与问题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另外,有一些材料中隐含着试题答案的提示,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炼时,要做到有层次、有条理,使之符合试题的要求。

(三)数据信息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数据信息型综合题的材料主要是各种统计图表,大致可以分为地理资料表格、坐标统计图和结构统计图三类。地理资料表格是以分类列表的形式来呈现地理信息并表示地理事物形成与变化状态的;坐标统计图是以数字坐标的形式来呈现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常见的有平面直角坐标图和三角形坐标统计图两大类;结构统计图是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可分为扇状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

2.解题技巧。

解答该类试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要素,因为主要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的意图。其次要对统计资料中各种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掌握地理事物的共性,深刻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发展状态等。最后要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答问题。另外,如果试题要求进行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

(四)联系结构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联系结构型综合题通常借助线段,特别是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地理要素组合成图。这类图能简明、概括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2.解题技巧。

要根据图名和背景材料弄清图的类型,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联系的基础。联系结构型综合题重在因果关系,所以必须分清“因”和“果”,尤其是“因”中的主要因素,理清关系,寻找突破口。

(五)特征原理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特征原理型综合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是高考试题中最基本的题型。解答该类试题时,要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并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解题技巧。

解答特征原理型综合题的关键是抓住试题中的核心信息,发现隐含在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而以地理原理和规律为依据,深入分析试题情境材料,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题的具体步骤有:感知情境,抓住核心,通过归纳概括,明确解答试题的关键所在;根据核心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拓展,发现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引导下,综合分析试题情境,将复杂的情境分解,还原到基本模式;针对问题,选择、优化解题方法,组织材料,完成答题。

五、能力提升训练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描述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日期分布总体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读图乙,指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并简述防御霜冻的主要措施。

2.根据下图和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1)指出图示区域积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2)简述歌谣反映的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西宁是一座具有2 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3)简要分析西宁的城市区位因素及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

省区年份山东省青海省1990年8 439万446万2000年9 079万518万 (4)青海省与同纬度的山东省相比,1990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__________(较大、较小)。根据两省的现状,可以推断出青海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列举其主要影响因素。

(5)依据图文信息和所学地理知识,评价青海省经济发展条件。

3.读我国部分湿地类型面积变化图,回答问题。

(1)简述1975―2007年我国上述湿地面积和湿地总面积的变化特点。

(2)我国青藏高原新增湿地1.3万多平方千米,分析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国务院在批复中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希望天津市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1)海洋化工是环渤海地区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下页图反映了海洋化工与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请将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工业部门及所需要的资源产区补充完整。

E:_____ _____;F:_____ _____;G:_____ _____。

(2)简要评价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3)分析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天津市的意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岷山山脉贯穿全境,与四川省南坪县接壤,处在汶川地震活跃带上。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长约5000米,宽约500米。泥石流涌入县城,所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材料二 舟曲县城泥石流流域图

(1)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2)简述该地在防灾减灾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1)总体特征:北早南晚;海拔高的地区早,海拔低的地区晚(西早东晚)。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拔、海陆位置。

(2)关系:初霜冻日期越早,产量越低。主要措施:地膜覆盖;培育抗霜冻能力强的作物品种;营造防护林;人工施放烟幕。

2.(1)特点: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原因:地势自东向西逐渐抬升。

(2)特征: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区位因素:位于河谷,地形平坦;河流供水;政治中心;历史悠久;交通要道;军事重镇。发展变化: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周边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4)较大 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5)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不利条件: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交通落后、人口压力较大。

3.(1)变化特点: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均持续减少;河流湿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在减少;人工湿地增长迅速;湿地总面积在减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冻土和常年积雪消融量增加;气候异常,局部地区大气环流增强,降水增多。

4.(1)电力 钢铁 长芦

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2

1、对比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 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 生把所学知识巩固在图上;二要多采用对比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附图{图}

2、借比法: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只靠简单的语言 文字表达很难达到效果,如果借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具体化、 形象化、简单化。例如:通过书本受挤压变形,来说明褶皱的形成原因。再如:在讲地震时,可以用炸弹的爆 炸力与杀伤力的关系来说明、引导,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运用借比法讲述,能引起学生兴趣,再简单的一解释 ,学生就听得明明白白,易于消化。

3、类比法:在初中课本中,有些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学习 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英国时,教师可通过列表与日本进行比较,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附图{图}

4、联比法:在教学中,有时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编排时,有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没有全部放在一 章中,而是分散到各章、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联系以前的内容进行比较。例如:有关地球外部力量对地形 的影响的知识,就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 ”,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最后我们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得出完整而又科学的结论。

5、专比法:在讲课时,为了明确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同另外知识点进行逐一对比。例如:对中国 的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经济特征进行专题比较:①比较两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②比较两个地 区的交通、资源分布。③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6、群比法:在系统复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认识上的新的飞跃,一 般进行综合性比较,例如: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的全面对比:

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交易费用;复杂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新质突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5―0090―08

一、导 论

企业理论是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意义的学问。在新古典经济学里,企业被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箱”。这种黑箱思维直到1937年被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用交易费用打开。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认为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在内化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节约了交易费用,当企业内部完成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该交易的费用时企业便达到了最佳规模[1]。威廉姆森(Willimson,1975,1985)在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上对交易费用的概念、交易费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的协调机制或规制结构,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小数目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就会失灵,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非市场制度来替代市场机制,于是产生了作为一种等级制度的企业[2]。沿着交易费用的思路,此后的一系列新制度经济学家都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张五常(1983)将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思想推到了极端,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在于企业的契约性质,“一个契约替代了一系列契约”,“一个长期契约替代了若干个短期契约”,“生产要素契约代替了中间产品契约”,从而减少所要签订的契约的数量,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采取任何一种形式来组织生产都是无差异的,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将取决于每一种契约安排的成本[1]。总之,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侧重于解释企业从市场机制的中产生出来的原因,并把这一原因归结为交易费用的节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也不会产生,不会从市场的里分化出来。除了被融入主流经济学的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有影响的企业理论,形成企业理论的“丛林”局面,主要有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演化理论、知识观企业理论等。

各种各样的企业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特性进行说明,都能部分说明企业特征。然而,众多企业理论至今没有统一的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理论之间相互割裂,很难统一到一个研究范式中去。本文在分析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研究范式与世界观的基础上,在新的复杂性世界观下审视各种流派的企业理论,试图重新梳理和探讨两个问题:1.企业为什么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2.如何划分不同的企业理论流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差异?学者之间深层次的思维分叉在什么地方?

二、简单性世界观与交易费用企业理论

所谓简单性是指新理论能够使背景理论或使背景理论与新理论一起在逻辑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和简化。也就是说,简单性就是新理论比背景理论具有更大的统一性、包容性、概括性和普遍性。爱因斯坦曾指出:“所谓简单性,并不是指学生精通这种理论体系时产生的困难最少,而是指这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建设或公理最少……”。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简单性是指用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和公理组成的简洁而深刻的理论框架,以反映丰富的现象与变化的规律[3]。简单性的哲学观下世界的图景可以概括为:(1)自然的规律性,表明自然界有因果的秩序、机械式的确定性、必然性与单一因果关系等;(2)自然的可还原性,包括物质世界的无限可分的信念与高层次的事物可以还原至低层次事物的信念。(3)事物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事物不会有演化发展的历史。(4)使研究的对象孤立,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初经典物理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经济学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了经典物理学的显著影响,在理解和处理经济问题时很自然地借用了本体论和机械论的隐喻;马歇尔曾提出研究基础的书对力学上的相似之处必须给予较大的重视。新古典经济学另一创始人瓦尔拉斯更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纯理论应当被建设成为象机械学和力学那样的“数学―物理”科学。上述思想在研究范式①上最直接的就是简单性的哲学观。

作为对新古典经济学一重生产体系的补充,科斯将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方法引进了对企业的分析;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市场与企业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根据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假如市场交易没有费用,那么,一个雇主就没有必要长期雇佣一个工人,他可以随时到劳动力市场“购买”劳力,以从事必要的生产,可实际上交易费用是无法忽略的。假如他每天都要去市场购买劳动力,他要为此付出很多费用:时间、讨价还价的费用以及雇佣不到合适工人的风险。如果他内化了一个劳动力,使其成为企业的一部分,雇主就不必每天跑到市场去谈判签约,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如果没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就不会从市场的中分离出来。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最本质的两个特征:理性人假定与成本收益分析,可以说,交易费用企业理论正确地指出了企业出现的外部原因――市场机制在交易方面的缺陷。但是,这一理论是处于简单性世界观下的,具有简单性世界观的各种特征:(1)决定论。通过比较企业长期契约与市场多次交易之间的交易费用,认为企业的出现与否有机械式的确定性、必然性、与单一因果关系。(2)还原论。认为可以通过交易费用的节约与否而把企业约化为一个个单独的原子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还原论的高层次事物可以通过某种定律而还原为低层次事物如出一辙。(3)静态性。抽掉了时间维度,不考虑企业的演化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4)孤立性,不考虑企业与周边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简单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范式根源,源自于新古典经济学逻辑演绎的两大基石:理性人和理性人假设之上的成本-收益判断。由于对人的经济行为的深刻抽象,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可以为研究企业性质问题提供简明而清晰的参照系。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本身也存在着重大缺陷,正如我们以下分析将要看到的,其忽略了在企业这样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中,具有高度智能的人与人之间丰富、动态、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关系而涌现出的有别于市场的经济新质。

三、复杂系统视野中企业的性质

1.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例子

为了理解企业的另外一种性质,我们必须切换世界观,在另外一种世界观――复杂性世界观下来探讨,复杂性世界观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复杂系统。关于复杂系统,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是一个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为阐述的清晰起见,我们来思考一个简单的科学哲学问题―花岗岩与果蝇的结构与功能差异。从物理学角度看,花岗岩与果蝇都是由许多种类、数目的原子、分子和化合物的物质层次系列组成;都可以被分解为最基本的化学元素;都服从力学、热学、电学等自然科学的定律和法则。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花岗岩和果蝇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如花岗岩是无生命的,而果蝇是有生命的;花岗岩只能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环境对它的影响;而果蝇能够主动地适应环境,使环境和自身协调一致等等。那么,为什么构成花岗岩与果蝇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在最终的整体层面上能够出现这么大的功能差异呢?

解析花岗岩和果蝇的内部构成会发现二者在物质层次结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图1所示):花岗岩的物质层次数目远小于果蝇的数目,而且基本保持在“原生层次”的状态,即仅有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这些简单的原生层次。而果蝇除了具有花岗岩那样的原生层次之外,体内还有细胞、组织、系统等。在两个大的层次之间又包含着很多中级的层次,如从生物大分子到细胞这两个层次之间有多分子聚合体和细胞器等多个层次。其次,在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联系上的差别也非常明显。花岗岩各个部门的联系绝大多数属于原发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在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物质系统中找到。而果蝇体内的联系,绝大部分属于特定条件下的联系。用数理方法通常可以描述花岗岩这类物质系统各个部门之间联系的共性,但同样的方法对果蝇却往往不适用[4]。正是由于花岗岩与果蝇之间的这种层次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二者从相似的最初级的化学元素,到最终整体功能的巨大差别。

诸如花岗岩这样的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单系统,而果蝇这样的物质系统可以称之为一个复杂系统。万事万物也可以被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象花岗岩那样的简单物质系统,一类是象果蝇这样的复杂物质系统。复杂系统具备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1)新质涌现性。所谓新质涌现性是指复杂系统的特征不能由孤立的各部分的特征来说明,复杂系统的特征与元素的特征相比,是“新的”或“突然发生的”,或所谓“涌现”的。例如果蝇体内这种复杂物质结构与结构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得从最初的基本粒子,最终形成了复杂的生物体。再如,生物体的性质与由构成生物体的非生命物质的性质;思想意识和千百万个神经细胞的性质等。所有这些涉及到不同高低层次变化而产生的变化,都显示出突变特征。

(2)系统的结构与组分(即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复杂系统都具有多层次的组织,每一个层次的作用者对更高层次的作用者来说起着“建筑砖块”的作用,组成系统的要素本身也是复杂系统,形成“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的层层套嵌结构,例如果蝇或其他生命体的细胞会形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3)复杂系统的演化性。复杂系统随时间而改变,经过系统内部及系统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有序的方向发展。复杂系统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呈现出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的过程。

2.企业的复杂系统性质

企业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物、能、信息等)组成的,企业组织结构就是企业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从方向上看,表现在水平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位于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子系统的种类繁多,都有各自通讯方式,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获取知识,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从结构上看,企业由不同的功能单元相互交织,形成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如U型、M型、H型以及矩阵结构等。形成员工――团队――企业这样系统意义上的分层。例如,在传统的U型组织中,可以将企业这个整体划分为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门、财务部门等二级系统,企业员工作为基本的元素可以看作是每个职能部门下更低一级的三级系统。在现代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扁平状或网络状结构中,员工亦隶属于某个正式或非正式的团队,由多个团队组成一个企业整体。类似于生物体的细胞组成器官,然而细胞与生物体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而生物体器官与整个生物体又有不同的功能。在企业的组成要素之间不仅有信息的相互作用、知识的相互作用、资金的相互作用,彼此之间还有复杂的信任管理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等,这些相互作用体现了企业系统内要素之间丰富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短程的、有反馈的相互关系;同时,企业也具备复杂系统的演化特性。面对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企业能够主动发生内部和外部变异。企业的内部变异可能是新的战略定位,新的组织结构;企业的外部变异可能是兼并收购或采取影响政策的活动等[5]。

四、从复杂系统角度对企业理论流派的整合

1.企业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知识和信息观企业理论

企业复杂系统要素之间的独特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企业相对于市场经济新质突显的根源,也是企业能从市场中分离出来的根本因素。由于企业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具有高度智能的人,这种非线性作用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复杂的,可以看作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框架下的员工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等。众多的企业理论流派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企业系统要素之间的有别于市场的非线性作用,知识观企业理论是这些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而基于知识观的企业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系统要素之间的知识传递,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上的优势,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知识的特点(知识创造的专业性、知识积累的长期性、知识表达隐含性、知识运用的整体性、知识分布的分散性)和企业的能力状况决定的[6]。这与信息处理器企业理论一样,强调了企业成员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知识方面。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知识方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程度可以通过共同的语言、其他形式的交流符号、专业化知识的共同性、共同的理解以及共同的价值观等大大加强。(1)共同语言的存在是企业组织成员实现合作的基础,即企业可以依靠个人之间的共同语言交流,通过一定的共同规则和指令实现知识一体化。(2)同时,其他形式的交流的交流符号也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包括除文字之外的数字、对同一计算机软件的熟知等。(3)专业化知识的共同性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交流语言,企业所取得的一体化程度取决于专业知识共同性的程度。知识一体化的收益在于将不同个人、不同专业的知识进行紧密配合。(4)企业内部可以借助一些共同的认识图式、比喻、类比以及讲故事等方式,在协调不同个人经验和理解上发挥作用。(5)共同的价值观则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基本个人素质,包括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工作作风、性格特征等反映公司共同的经营理念乃至公司文化。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协调企业的各种专门知识,如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制度知识和管理知识等,形成了企业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基于知识的特殊耦合方式,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市场行为相比,这些耦合方式只有在企业这样的经济组织中才能实现,是企业具有不同于市场的经济新质涌现根源之一。

2.企业系统的新质突显特征与核心能力企业理论

与强调企业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类似,一些企业理论流派事实上在强调企业复杂系统的新质突显特征,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前沿而热门的话题,而对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学习如何协调多样的生产技能并如何整合多重技术流的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技能或技术[7];D.J.Teece(1997)认为核心能力是指许多有差别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惯例的集合[8]; Klein,Gee,Jones(1998)从技能网络的角度揭示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认为核心能力是指各种技能以及根据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Sanchez,Heene(1996)以及Thomas Durand(1996)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各种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9]。这些核心能力理论虽然表达方式与研究视角不同,各有侧重点,但都认为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独特性与难以复制性等特征。同时,具有丰富现实材料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教授,对经济学企业理论提出严肃的批评:“经济学家也经常不能把管理的协调与公司理论联系起来,例如,通过仔细协调流经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流量而造成的节约,要比通过增加生产或分配单位的规模(用资本设备或工人人数来表示)而造成的节约多得多。把企业仅仅定义为一个工厂或者即使是许多工厂、从而不考虑管理协调的任何公司理论,都是远远脱离实际的”[10]。

“此外,管理的协调也有助于说明一个被经济学家解释为残差的重要问题,那就是产出的增长额往往大于投入的增长额。毫无疑问,产品流量通过生产和分配过程的速度和均衡性,以及组织这些流程的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产量和单位成本。除非经济学家能够对管理协调的功能加以分析,否则公司理论将仍然是一生产理论。组织机构(生产要素通过它才得以结合)不仅调节着主要经济部门中当前的产品流程,它还要为未来的经济活动分配资源,因而更值得经济学家注意”[10]。从复杂系统的高度看来,无一例外,所强调的是系统组分(员工、知识、技能、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作用、协调、配置、整合等)导致的系统新质(即企业有别于单个生产要素的经济功能)突显特征,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同的企业核心能力、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功能具有重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率。

3.复杂系统的演化特征与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

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在借鉴生物进化论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惯例―搜索―选择环境的分析逻辑。强调企业是一个由可操作的科层组织惯例组成的异质性的实体,是一个开发、利用和创造知识、能力的科层组织;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组织、配置和创造资源时具有能动性[11]。从企业的演化形态来看,在农业经济时代主要表现为家族制的古典企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经历初步工厂制与经验管理阶段之后,在市场和企业规模不断膨胀,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需要专职的管理人员,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企业;而在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多层次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又推动企业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向柔性结构转变。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企业组织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组织也正发生深刻变革,包括组织形态的扁平化、组织格局的分权化、组织性质上的柔软化、组织运作上的智能化、组织整合的网络化等等。这些思想与经验事实正是强调了企业这一复杂系统,在技术经济环境变迁情况下的演化特征。如同我们所引用的果蝇和花岗岩的例子中所说明的,复杂系统具有对环境的自适应特征。复杂系统理论同系统演化的研究是天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间单向性”的普遍存在,使静态的研究转向了,经典的研究很难揭示演化的内在规律[12]。系统随时间而变化,经过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不断适应、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级的有序化发展,涌现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

4.对各种企业理论流派的整合

我们将以上所讨论的企业性质的理论流派在哲学范式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理论流派与企业复杂系统性质的关系列表如下:

这些理论流派中,交易费用企业理论是简单性世界观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的成本-收益范式,是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世界观;强调市场交易的缺陷而导致企业长期契约的经济效率优于市场中多次交易的经济效率。其余的企业理论都强调是企业复杂系统性质的某个方面:如知识观企业理论强调企业成员之间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比市场的优越性,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事实上是强调企业复杂系统对变动的技术经济环境的适应性。钱德勒则是观察到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变事实上就是企业内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改变)对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这些都说明了企业复杂系统的几个主要特征的侧面:(1)复杂系统组分之间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交互作用。(2)复杂系统有对环境的自适应性。(3)系统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系统功能有重大影响。把这些企业理论全部整合起来,我们就把企业的性质归纳为:企业是一个能够节约交易费用且具有经济新质的复杂系统。这个定义说明了,企业是比市场更具经济效率的复杂系统,其配置资源优越于市场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契约对一系列市场契约的替代,所导致交易费用的节约;二是内部组分之间复杂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企业在经济意义上的新质突显。即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理解企业的经济学意义,既强调企业节约交易费用的经济效率来源,又强调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之间不同于市场的耦合方式所突显的经济新质而带来的经济效率来源。换句话说,既强调企业的交易属性,又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

五、结 论

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这种组织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超越市场经济效率,而这种经济效率的来源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外部原因是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长期契约性质,这个在科斯、威廉姆森等经济学家的交易费用理论文献中早已经论述过;内部原因在于企业作为一种结构、功能上异于市场的复杂系统,在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种企业复杂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市场无法形成的,导致企业从整体上涌现出超越市场的经济功能。

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与知识观企业理论、信息处理器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实际上是基于理性人假定的牛顿经济学与系统观的对立;是机械决定论世界观与复杂性世界观之间的对立。由于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的基本组分是追求经济利益且具有一定程度经济理性的人,因此,在牛顿力学范式下的新古典经济学与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可以为理解市场和企业的性质提供一个明晰的参照系。但同时,具有经济理性的人之间又存在着知识、信息、情感等多种层次上的复杂交互作用,尤其是在理解经济组织问题时,这种复杂的交互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复杂系统思维下的企业则从更具体、更现实的角度入手,分析知识、信息、情感在企业中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企业对资源的整合、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演化特征等。在企业这个重要的经济组织中,恰是两种世界观的交汇之处,因此形成了“企业理论丛林”的局面。在理解企业的性质时,需要两种世界观、两种分析手法的互补,根据不同的情况与研究目的而在世界观上切换视角,在简单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还原论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实体性思维和关系性思维之间切换,以求寻取其最佳的平衡,这可能也正是企业理论流派之间在世界观上的奥妙又令人费解之处。

本文分析比较这几种企业理论,就是为了厘清学者在深层次的思维分叉,而从科学哲学范式的高度分析比较企业理论的异同。目的是在对交易费用企业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将形形的企业理论能兼容进两个不同世界观的理论框架里,贯通不同企业理论流派的研究范式,结束企业理论丛林中对企业的性质这种“盲人摸象”式零散、片断的论述。本文的努力是尝试性的,也是非常初步的,如何更清晰地分析众多企业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白其适用边界,在实际中能有针对性的选择加以应用,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1):102-103.

[2]WILLIAMSON O.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ism 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M]. The Free Press, Collier Macmillan, London and Newyork,1975.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14.

[4]颜泽贤等.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

[5]邢以群,田园.企业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82-89.

[6]王丙毅.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与企业理论创新[J].聊城大学学报,2005,(1):120-123.

[7]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79-91.

[8]TEECE D.J.,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9]SANCHEZ R., HEENE A.& H. THOMAS H.Dynamics of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Strategic Management[M].London: Pergamon Press,1996.

[10]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578.

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4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非货币性信息等。通过联机实时系统(on-linerealtime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肖泽忠:(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5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12月14)作为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之一“学生为本”指出: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种生本理念需要一个遵循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关注和追求教学过程科学性的科学课堂来承载。科学取向的教学论认为,学习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有其特殊的过程和条件。教师不仅要知道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而且要了解学习的特殊过程和条件。“教”只是“学”的外部条件之一,“教”通过引发“学”的内部条件的变化,帮助学生有效和高效地学习。这就彰显了“学生为本”的理念。高效高质的科学课堂需要目标先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关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使教学目标定位适当,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具体的、细致的行为动词来设计和表征教学目标,起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学生能清晰地知道要学些什么、怎样去学,从而落实学生主动生成知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前言“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目标。《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以下简称学标)立足于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基于“三维目标”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细分为明确具体、操作简单、易于测评的学业表现标准,包括对学科知识目标体系规范表征、学科能力体系规范表征、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系规范表征,导教、导学、导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征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无论是课标还是学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和学都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都是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引领下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进一步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科教学给予的纲领性指引。

一、依据标准,从课程内容表现标准中找到纲领性的指引

教育部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三、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也就是说,课标是指导思品课教学、教材编写、评价的纲领性文件。课标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目标,学标也强调学业评价三维目标的落实。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给“教学”的定义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首先就要根据课程的教材内容,以此为纲,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在目标指导下选择教学策略组织课堂。如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找准课标和学标的表现。

2011版课程标准: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2.8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学标表现标准: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2.8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内容之一,基于课标,学标是对课标的进一步细化,更加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三维目标,彰显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究和体验而将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内化,这达成了思想品德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借助学标对课程内容的表征,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学科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二、细化、具化教学目标,用适当的行为动词进行陈述

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命题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明显,初中思想品德中考侧重于对学生学科知识力、思维力和行动力的考查和测评。然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由外在的学科知识转化形成学生对内调控的认知技能和对外办事的技能。在学标中,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表征的结构为:行为主体+动词+名词/词组,这样,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怎样运用和运用学科知识做什么提供了更有效的指导和规范。据此,笔者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课堂教学设计中,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标和学标的表现进一步细化,对本课教学目标作以下的表征。

目标1: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结合“入世十年”感受经济全球化现象,说出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目标2: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坚持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解释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目标3:学生结合情境分析我国对外开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解我们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

目标4:学生在探讨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增强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

第一个具体目标中,第一、二个动词是“感受”和“说出”,名词短语是“经济全球化”和“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属于理解事实性知识这个类别。“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属于元认知知识类别。

第二个具体目标中,第一、二个动词是“感受”“理解”,名词短语是“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坚持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属于理解事实性知识这个类别;第三个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属于分析概念性知识这个类别。

第三个具体目标中,第一个动词是“分析”,名词短语是“我国对外开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属于理解事实性知识;第二个动词是“理解”,名词短语是“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属于理解程序性知识。

第四个具体目标中,“增强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属于元认知知识类别。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在目标的表征上采用动词加名词、词组的表达结构来陈述,可以引导学生确定对知识怎样用和用知识做什么的程度。在目标表征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陈述的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陈述目标的主语是学生,这样就把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传统理念转换过来,教学理念已改变,从而贯彻了“学生为本”的课改核心。

其次,目标陈述选择的行为动词是可操作的、具体明确的。用可以观察的、外显的行为动词陈述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可以怎样学,避免了学生的被动而乐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感受”“说出”“区分”“列举”“理解”“领会”等等这些动词来表征教学目标,这些行为动词是参照课程内容标准和布卢姆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行为动词,是表征教学中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有认知能力层次、理解层次和情感认同层次,教学目标中的名词词组也很清晰地表征了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知识维度。对这样可操作、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来表征教学目标,学生不会感到被动不再迷惘就不会抵触这样的课堂。

最后,目标陈述不仅有助于导学、导教而且导测评。目标的陈述不仅能够明确告诉学生他应该学会什么,而且应暗含学生应把握的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是什么,以及应暗含观察学生学习结果的条件。根据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来测定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在梯度、难度、知识覆盖面等方面来设计测评,并运用测评来巩固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如:(多项选择)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引进来”让位于“走出去”,积极走向世界

B.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把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

C.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D.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优化开放结构

这道题不仅考查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基点”,加深了对根本基点的把握,也加深了对易混淆知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理解,本题对整节课重难点知识是一个归纳和提升,学生只有在理顺本节课的逻辑关系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

三、目标意识下着眼于对任务起点的分析

简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6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 (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 (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 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 "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 ⒎腔醣倚孕畔⒌取Mü???凳毕低?on-line realtime 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 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