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养结合的看法范例6篇

对医养结合的看法

对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医养结合;现状;建议

一、引言

依据中国社科院测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的1.4386亿增长至2050年的3.75亿,比例由10.52%上升至28.81%。每年约有1/3的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至2050年每四位中国人约有1位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余寿带病年限也随着老年人高龄化趋势不断延长1。此外,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显著提高,从2000年至2010年由71.4上升至74.83,并2015年达到75.8岁,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给医疗和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老龄需求的形势下,寻求医养结合本土化发展的切实之道,是破解未富先老困局的首要措施。

医养结合在中国尚属新鲜词汇,但在一些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早已出台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衍生出多种医养结合制度。美国医养结合特点是通过政府来引导开展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包括针对低收入老人的保底性资助项目,如老人全包服务项目(PACE),以非盈利机构作为运营主体。同时,美国拥有多元化的养老地产运作,与社区养老相互交叉。澳大利亚医养结合的突出特点是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手段优化养老机构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运营资格的企业,采取严格的审查准入制度。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完善的法律制度,其由《老人福利法》、《老人保险法》、《护理保险法》三大基本法律构成,通过相关法律明确了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责任界限。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四种模式。一是整合照料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和“养”双重服务,包括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和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二是联合运营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三是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四是两院一体模式,即养老院和卫生院(室)配套建设或协同合作,二者统筹规划,在人员、事务和设施等方面实现功能融合、资源共享。

二、武汉市、青岛市医养结合实施现状

以武汉市机构A和青岛市机构B为调研对象,二者性质如表1。

表1 机构性质与规模

(一)医疗层次

表2 入住老人护理等级

从入住老人护理等级分类来看,机构A较少接收完全可自理老人,仅有3人,接受专护的老人占比也较小,为20%,机构A主要以接受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人为主,两者分别占比38%和33.3%。而机构B接收入住的老人中,二分之一为全护理,三分之一为半护理,完全可自理老人占比十分之一左右,根据实地调研,这部分老人大多是慢性病患者或大病康复期患者。由此可看出,医疗层次更高的养老机构有能力接收更多的全护理老人。另一方面,从入住老人的性别和年龄来看,机构A和机构B的入住老人中,不同健康状况的女性数量均稍多于男性,同时机构B入住对象的最低年龄为53岁,明显低于机构A养老院的最低年龄64岁,机构A入住老人年龄普遍高于机构B老人年龄,可见机构B偏好接收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原因在于考虑到高龄老人的照料压力与事故意外频率。从另一角度,也表明机构A入住老人的流动率相对较低。

(二)医护人员

表3 医护人员配比

尽管机构B目前的医护人员配置比较低,但调研时仍表现出护理人员数量紧张的困扰。机构B的护理人员队伍来源于社会招聘,月薪约为2500元,基本条件是满足年龄50岁以下及文化水平初中以上,并无需具备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招收后需由培训中心进行为期6天的岗前集中培训,在岗期内每月开展一次老人护理主题培训。机构A的护理人员同样来源于社会招聘,月薪为2000元,基本无学历证件等要求。并且目前两个机构的护工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说明目前医养结合机构的护理人员队伍来源很不稳定,普遍面临招聘难问题,招收人员年龄较大且素质偏低。

(三)资金来源

武汉市规定2014年新增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社区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4000元,而青岛市自2013年起对于新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每张床位则补助12000元,数目是武汉市新政的3~4倍。2013年3月投产运营的机构B共预计应获得补贴1200万元,但实际上至2015年中旬仅实际发放了1/3的补助款,说明对于纯民营养老院的政策落实还有待改善。据武汉市民政局运营补贴和建设补贴明细显示,机构A床位补贴为100元/月,但核定床位数仅有42张,2014年度补贴总金额为5.04万元。调研发现机构A目前正扩建300张养老床位,资金来源于政府补贴,可见公办社区养老院补贴力度之大,因而采取公建民营形式的医养结合机构投资回收期普遍仅为2~4年。机构B作为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仅为20%,一般而言须达到50%~60%才可突破盈亏平衡点,按现有条件预期初始投资回收期大致为5~6年。而青岛市区公办养老机构的多数入住率达98%以上,部分机构的预约期已达到几十年或百年之后。由此可见民营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差距和补贴待遇差别,造成民营养老机构回收期过长,收入偏低,社会力量大多不愿在养老领域进行投资,使养老资源难以满足当前中国养老需求。因此,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后,如何规划扶持其后续运营发展,平衡公办与民营的市场供求关系也是地区政府亟需思考的问题。政府支持策略创新和补贴力度成为有条件的地区的改革思路,尝试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则需要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灵活稳定的资金来源作为支持。

(四)入住老年人医养成本构成及收入分析

由于机构A合作的医疗机构是社区服务中心,因此入住老人支付的医疗费用相对较少。在不包含医疗费用的正常养老费用部分,以武汉市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1694元来看,失能老人仅靠养老金还不能支撑养老费用,存在1186元缺口。这部分缺口通常由老人的个人积蓄或者儿女自筹填补。通过养老费用构成分析,我们发现两机构的护理费分别占总费用的48.6%、43.4%,成为养老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

综合来看,机构A各项收费标准均低于机构B,但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机构A在康复设施、住宿环境、膳食水平等方面均落后于机构B。从两地收费构成情况来看,护理费和床位费是医养成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护理费用根据入住老人的自理情况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因护理内容的不同划分不同的标准,床位费也根据房间环境及设施不同产生差异。

(五)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及服务评价

据分析,机构B在住宿、膳食、内部及周围环境、文娱活动、医疗护理等方面比机构A养老院更具优势,满意度也更高。具体到机构A,老人普遍反映养老院提供的膳食无法满足其康复需要,并且养老院因场地限制而未给老人提供活动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对于老人最关注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机构B入住老人满意占比近60%,而机构A占比为45%,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病痛增多,养老院相比大医院难以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医生、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老人无法得到专业照料,医疗保健需求无法满足。

目前大多老人都不愿改变这种养老方式,调研对象中机构A和机构B愿意继续选择入住该机构的意愿分别为83%、62%。由于大多老人子女工作繁忙,老人无人陪伴,加上疾病逐渐增多,因此大多老人都选择在养老院养老,方便子女探望,减轻子女负担。并且机构A老年人选择继续入住的比例高于机构B,原因在于机构B收费标准较高,而当前青岛市同种市场价格下民营医养结合机构供给相对充足,并且较机构A入住老人而言,机构B中老年人年龄偏低且健康状态较好,更换养老方式或养老机构的能力和动机较强。

三、现存问题总结

(一)政策缺乏落实,长期医疗保险评估流程僵化

青岛市自2013年起对于新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每张床位则补助12000元,于2013年3月投产运营的机构B共预计应获得补贴1200万元,但实际上至2015年中旬仅实际发放了1/3的补助款,政府补贴难以到位。且民营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补贴待遇差距明显,期初投资额较大,造成民营养老机构投资回收期长,难以突破盈亏平衡点。此外,调查显示由于申报程序繁琐,部分行政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评估流程僵化,使得少数老年人满足条件却不能申报。

(二)护理人员紧缺,护理水平较低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流失率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由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低,护工工作脏、累,且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高,据调查显示,平均每位护工要照顾7-8位老人,加上失能老人身体状况差,照护过程容易发生事故,护理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大。但是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并未通过薪酬得以实现,调研地区护工平均薪酬在2000―2500元间,普遍低于地区平均月收入,并且护理人员的社会认可度低,导致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调研发现青岛市机构护工招收时并未要求护理职业资格证书,仅需由培训中心进行6天的岗前集中培训,难以满足专业护理要求。

(三)资源分配不均,供需结构失衡

公办机构A公办养老院入住率较高,目前正在扩建,预期新增300张床位,而青岛机构虽然在环境、硬件设施、服务水平上均优于机构A,实际入住率却只有26%。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床位供需呈现结构性失衡,公办养老院由于政府财政支持,养老费用低出现床位爆满的局面,而民营养老院由于初始投资成本高昂,养老费用常是民办机构1.2倍以上,导致入住率普遍偏低。

(四)基础设置不完善,反馈机制不健全

青岛市机构有六大功能区,包括服务中心、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保障中心。武汉市机构因为办院较早,住宿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电梯、娱乐中心和康复中心等,日常娱乐活动仅有,电视、冰箱等电器也需要自己购置,居住环境亟待改善。此外两机构均没有制定针对服务满意度的测评与意见反馈机制。调研中机构A诸多老人反映膳食问题,部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人表示,养老院并没有针对他们的患病情况制定特殊的膳食标准,与管理人员多次反映也没有得到回复,养老院也没有制定针对护理人员服务的民主测评与老人意见反馈机制。

(五)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周转困难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资金主要源于老人支付的养老服务费用和政府政策支持。以民营机构B为例为例,其初期建设成本高昂,以市场价格获取土地资源成本过高,所提供的医养服务层次和住宿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高于公办养老院,而其入住率仅为26%,一般而言须达到50%~60%才可突破盈亏平衡点,按现有条件预期初始投资回收期大致为5~6年,这意味着养老院需要近十年内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盈利,非营利性的特征使医养结合养老院难以吸引外部市场投资者,只能依靠政府补贴,但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如果无法开创其他稳定的筹资渠道,解决机构建设和运营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广医养结合的政策仍然难以落实。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

逐步提高对医养结合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和运营资金的补贴,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研究制定财政贴息的贷款扶持政策以弥补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同时,在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上,应加快对《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估标准进行完善,并将评估工作交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再由具备专业知识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审批审查,以提高长期医疗保险制度评估机制的运行效率。

(二)优化养老资源配置,重点开展“支撑辐射”模式

结合现阶段武汉市实际情况,医养结合工作重点应在于发展“支撑辐射”型养老模式。因此,需加强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整,改造成为解决基本医疗问题的医养结合机构,同时鼓励养老社区或医疗机构利用富余资源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例如武汉市的常青藤社区。逐步铺开老人与就近社区签订契约式医疗服务协议制度,提供双向转诊和预约上门医疗服务。而在农村地区,政府可利用闲置的房屋土地、卫生室建立“农村幸福院”等养老社区。此外再利用少数整合照料型机构做领头作用,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将市场化所能提供的服务通过政府来购买,重点选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护理人员培训等养老服务方面。

(三)完善护理培训及供应联动机制

养老机构应加强老年护理培训金的投入,加强对护理人员持续的在职教育培训并对护理人员实施资格准入制,以定期检查、考试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监督与督促,对护理人员的薪酬标准设置晋升规划,提高护理人员学习主动性。同时利用高职高专、中专等职业教育体系资源,增设老年护理专业以拓展护理人员培养渠道。此外,通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非盈利机构号召组织志愿者,参与日常简单护理老人的工作,还可利用时间储蓄和劳务储蓄资源将健康老人纳入护理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也能缓解护理人员紧缺的问题。

(四)统一服务标准,重视老人需求

政府或相关协会还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人员、膳食营养师、康复师等的配置标准。同时,医养结合机构要重视老人的心理诉求,为老人提供多种多样的娱乐设施,定期举行文娱活动,丰富老人生活;为了不断增强入住老人的满意度,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医养结合机构都应该制定服务质量评估与意见反馈系统,让老人及家属为护理人员评分,对优秀工作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对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再培训或辞退,形成工作激励机制,重视每位老人的意见建议,对老人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与反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 蒋阿凤,潘金洪.2011-2050年中国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分析――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观失能数据测算[J].医药前沿,2013(34).

[3] 张祥云.国外居家养老方式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芬兰,瑞典,日本

对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2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居民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对其认识来源及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医养生的普及和传播提出有益的建议。方法 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法。结果 相比于阅读书籍报刊、与他人交流、使用互联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是调查对象获取中医养生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且,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范围认识不明确,对养生知识的识别力不强,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当下流行的“中医养生”仍心存疑虑。结论 北京居民对中医养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不足,其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中医,养生,认知,水平,调查

1 引言

《黄帝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者,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现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口号”。这都说明养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和人类的健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养生是指人们顺应自然,系统安排生活方式的一种方法[2]。传统意义上的养生更多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适应自然规律以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3]。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中医养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了解人们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水平,为其提供养生知识的了解途径和养生方法的应用方案,本课题小组选取北京地区居民进行了中医养生知识认知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初期问卷调查时,在北京市随机抽取2个城区,在每个城区内随机抽取1所公园,在各公园内随机选择9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180人。发放初期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男64,女112),无效问卷4份。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于30~90岁。 终期问卷调查时,除去初期抽取的2个城区,在余下城区内随机抽取5个城区,每个城区内随机抽取2所公园,在各公园内随机选择63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630人。发放终期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男288,女320),无效问卷22份,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0~90岁之间。

2.2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先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设计初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识和应用状况、对中医养生社会状况的看法3大类,共48题。进行初期调查后,统计问卷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出必要的问题,删除多余的问题,添加补充的问题,更改问卷版式,设计出终期问卷。终期问卷的内容不进行分类,防止调查对象受干扰,但增添了可选性问题。根据初期问卷的结果,提炼出常见的问题与答案,将中医养生详细分为起居、运动、饮食、保健药物、针灸推拿养生5大类,共计38个问题。由课题小组成员分别在公园随机选择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与题意一致的解释, 但不诱导或暗示答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

表1可见,调查对象对于自身身体的情况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都比较高的。但在养生保健上的支出,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仅仅支出少量的花费。

3.1.2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

由表2可见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是调查对象养生保健的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寻求心理安慰已上升为继其两者之后的另一主要原因。

3.1.3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

由表3可见,大多数调查对象关注中医养生的方式都是通过广播电视。而从表4就可看出,对于电视节目上所推广的养生方法,其效果在各个程度上几乎是平均分布的。

3.2 终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

由表5可见,调查对象对于“饮食养生属于中医范畴”的支持率最高,位于第二的是针灸按摩养生,第三则是起居、睡眠、运动养生。而由表6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谚语毕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大多是前人总结的生活经验,所以能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所接受。

3.2.2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了初期调查时,调查对象喜闻乐见的五种养生方式,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散步因其简便易行成为调查对象健康保健的首选方式,更有48%的调查对象表示每天会有固定的散步时间和地点。饮食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中重要的基本内容, 饮食调养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次调查表明大多数调查对象重视饮食养生,但欠缺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太极拳可能因其动作较复杂,学习有一定难度,还未能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所接受。中药保健的治疗偏向性较强,只有37.8%的调查对象采用过,并且其中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所服用中药的功效还不能做到完全了解,接近一半多(53.9%)的调查对象在选择保健中药时是抱着“别人说好,我也试试”的态度。穴位保健的普及率较高,且实施效果普遍反映较好,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大椎等常用保健穴位都有所了解。

3.2.3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

‘目前中医养生在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这部分调查内容在初期调查中本课题组采用的是开放性的提问方式。通过对初期调查结果的汇总,综合所有调查对象提出的意见,得出了上述图表中提到的六方面内容。并在终期调查中了解调查对象对这六方面的态度及看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存在的问题有两个,分别为:1.中医养生的普及过程中存在欺骗现象。2.政府对中医养生普及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于这两个问题,认为其存在的调查对象人数占总人数的60%。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对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不足。

4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在“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较高,养生保健支出较合理,进行养生保健的目的大多为防病治病;这说明中医养生保健确实深入人心,并且有一定的效果,其方法和理念都被大众所接受。但“治未病”的理论还未渗透人心。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在身体未出现任何不适之前,不会在身体状况上花费精力和金钱。另一方面,现今保健市场存在的产品定位不清、功效宣传含糊、概念炒作、盲目跟风等缺陷,给人们的选择带来一定困惑,使人们不敢轻易尝试养生保健类的产品。

调查对象接受养生信息的方式大多为广播电视途径,其通过此途径所认知的养生保健方法和理论,其真实性和科学性都不免令人质疑;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电视节目中所邀请的养生专家,在中医养生的方法的介绍和推广中存在欺骗现象;还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欺骗现象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失去了对中医养生的信任;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对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不足。这三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相关机构在监管上的缺失,导致了欺骗现象的出现,使得向人们宣传的养生知识良莠不齐。而人们对各种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较低,又使得他们较容易上当受骗。

对此笔者提出的建议为:由卫生部在全国所有与中医有关的正规单位,例如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等单位,选择对中医养生有深入研究的人才,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进行中医养生的规范性教学;或者,兴办社区健康讲座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信息普及方法;其次是对于现存的中医养生节目等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筛查,并规范其传播内容,并将所有养生方法的适应人群进行详细说明,并大力宣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第二,在“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在常见的养生类别如针灸按摩、饮食药膳、保健药物等,调查结果显示认知度较高。这也归功于近年来药膳的兴起让人们对中药有所改观;而“点穴”也作为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的养生方法被人们所推崇;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人员在公园进行调查期间,经常看到人们聚集在一起打太极拳、舞太极剑,这充分表明中医传统的养生运动也是很受欢迎的。 而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涉及,但未广泛向人们传达的养生类别如环境、劳动、休逸养生等,仅有较低的认知度。同时,对于前人所总结的生活经验的古文谚语之类,调查对象较为信任;而对于现代生活中所提倡的生活环境等对健康有所影响的因素,虽重视的调查对象很多,但不重视的调查对象人数也很多。这些结果综合表明: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总体还不高。同时,调查对象更倾向于接受平日生活涉及比较广泛,多数人都称赞的养生方法,这对于中医养生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此笔者建议:在养生知识和方法的宣传上,可加入详细的生活常识,利于民众接受和应用。如对食物搭配的禁忌, 不同体质、性别、年龄、季节应如何选择适宜的饮食, 荤素的搭配等等[4],或如某类体质的人群适用的锻炼方式,具体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等等。

第三,在“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散步作为平日最常见也最简易的养生方法名列第一位,其次是饮食调理,第三是太极拳;原因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都表明,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和知识去合理调配自身的饮食结构,而太极拳更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进行穴位保健的调查对象和不进行穴位保健的调查对象几乎持平,而不使用保健中药的调查对象高于使用保健中药的调查对象;原因为穴位保健由于其特殊的操作方式和特殊的感觉感受,并不能很快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同时,现今社会保健药物品种增多,药物收费过高,以及药物成分、功效不明,直接导致了使用保健药物人群数量的减少。这都说明,民众对于养生方法的实施度不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归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度降低,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居住、饮食、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压迫感和较强的防范意识。

对此笔者建议:由于现代生活的高度紧张,对于“心态平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增进人体健康”这一观念需深入人心。可建议在社区组织培训,如五禽戏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俱乐部,或介绍些具体的休闲方法如书法绘画、音乐欣赏、种花养鸟等。所谓压力是一种个人感受,它虽然与外界条件有关,但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条件的反应,要想人们传达自我心理的调节才是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且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5]。

在此次研究调查的早期,笔者进行文献整理时了解到,在古代中医养生这一概念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在日常起居的点滴中都融入了养生的方法和理念,养生已经不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做法,而成为人们寻求身心平衡,阴阳调和的代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使人们对“中医养生”这一概念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新明.大学生体育养生知识水平的调查报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78-79

[2] 李庆升.中医养生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6

[3] 蒋伟铭.论学校健康教育发展与对策.昆明大学学报, 2001 , 11 (1) ,85 - 871

[4] 于红,王明皓,罗浩,等.北京市民养生保健状况调查.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8-10

对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社会实践;探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专业参与社会工作及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有30余年历史,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近两年来我院开展的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不同的专业、组织形式,探索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医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的学习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查漏补缺,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与团队成员以及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磨合,接触并了解当地的风情习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调查对象概况

1.1调查对象

为2015-2016年我院接受的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共118人;以大二学生为主;

1.2学生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扬州大学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宁夏医学院等11所医学院校;

1.3专业

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中西医结合、检验、药学、影像、康复、全科;

1.4实践时间

1~4周;

1.5组织方式

学校组织、个人联系。

2社会实践活动

2.1实践内容

实践活动方案制定、实践岗位计划确定、医院及科室建设介绍、社会活动、专题讲座、学生课题调研、教学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城市的人文介绍、师生座谈等;

2.2专题讲座主题

从医的思考、医院制度与规范解读、医患沟通与医疗安全、医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如何成为合格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志愿者服务、医疗服务、医院感染的防控、医保知识解读等。

3现状分析

3.1学生特点

3.1.1学生构成以大二学生为主、极少量的大一学生;专业涵盖了临床、医技、护理、药剂、康复、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及卫生管理等。

3.1.2除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外,学生多数正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尚未接触临床专业课程;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工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1.3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不足、与不同人群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不够、适应社会的能力弱与锻炼机会少,初次参加社会实践进入临床后普遍感觉自信心不足,发现课本知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实践过程中较难将书本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工作。

3.2学院存在问题

3.2.1没有专门研究社会实践的机制与机构;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社会实践工作。

3.2.2没有对实践活动进行完整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对活动缺少有效的经费支持和过程管理,缺乏成熟的评价体系;部分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内容设置缺乏创新性,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2.3教师、学生、学校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有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课成绩,带有功利色彩的去追逐奖学金和各类资格证书,对社会实践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少数带教人员认为学生社会实践时间短,临床知识量不足,不存在不重视的现象。少数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监督及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校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很难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指导与监督的平台,通常是发给学生社会实践等级表,要求学生在其实践单位签字盖章,这种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对实践草草了事。

3.2.4不同学校时间长短不一致,有的学校、专业时间太短,造成教学管理部门安排存在难度,影响实践活动效果。

3.3医院(基地)存在问题

3.3.1管理部门宣传培训力度不够,科室和医务人员不知晓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常用见习、实习学生的要求来对待社会实践的学生。

3.3.2临床带教人员理念没有改变:普遍认为这些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时间太短,没有大用。

3.3.3培养模式不够规范:①模式多样:多科及多人带教、个体带教,存在自由参观的现象;②内容复杂:规章、制度、法律、医保、专业知识、个人规范、院感要求、医护的医学专业能力等内容复杂,重点不突出;③综合授课引导、座谈交流偏少,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够。

4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外的一切时间活动。对低年级医学生而言,包含对医疗实践活动的熟悉以及与医疗相关联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医学院校、医院三方协调,医学院校在其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承担主要的职责。

4.1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医德和法律意识为首要任务

尽管医学生专业特色明显,但在学院的专业学习时间仍有三年以上时间,专业理论的学习有学院的系统安排,可以在学院继续学习。医德是医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法律意识是医生的必备素质,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医德的依法执业的医生是社会的基本需求。社会实践又是这些学生第一次接触社会、接触医院、接触病人,是真正融入社会的开始,因此打下良好的医德基础、培养敏锐的法律意识应成为首要任务。

4.2以培养大学生观察能力为次要任务

医学是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密切接触的一门学科,而病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经济基础的不同又会产生不一样的需求,良好的观察能力将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3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

虽然专业不同,但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沟通能力的培养等综合素质提高是共通的。

4.3.1引导与感悟结合引导:引导学生①如何看:看书(时间、地点、方式)、看工作方式方法、看工作流程;②如何学、学什么:规章、流程、人文、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学会整体思考与换位思考,③如何沟通:沟通的对象包含医、护、工、患、家属、老师、同学;沟通的方式包括头汇报、书面汇报、工作交流、座谈交流;沟通内容包含病情交代、人文关怀、提问与解答等;④参与志愿服务与宗旨服务,体验患者感受。感悟:让同学们从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里走出来,晚夜间适当安排急诊岗位、临床跟班,同时留出足够时间引导学生对全天的活动进行思考、交流与总结,感悟体会以得到改进与提高。

4.3.2安全与服务结合:医学是人文科学,随着社会进步,患者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加之许多疾病的诊疗行为是不可重复的过程,安全与服务是一种必备的基本意识。

4.3.3临床与管理结合:在临床工作中,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应用于医院的管理,从绩效管理等的讲解看临床工作与管理的相互改进,从“用药监管平台”的演示看制度、规范与临床的关系,从工作流程再造看改善医患关系的探索,等等。

4.4基地双师培养

对低年级医学生医院的带教、指导能力的不足(理论的缺乏、实践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知识结构、规范培训、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等诸多方面仍需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培训。

4.4.1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加强学习,不仅基础理论扎实、全面,同时及时了解国内外进展。提高学生专研医学的兴趣、进行创新活动的乐趣。

4.4.2提高教学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案、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的调研或课题报告。

4.5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学院、医院、学生之间三方评价体系,组织座谈,评价意见修订、完善实践方案,改进教学计划。

4.5.1医院对学生进行事前了解、事后评价。事前了解主要是针对学院及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改进实践模式;事后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反馈学院———改进教育模式、内容;反馈学生———弥补缺陷,改进提高。

4.5.2学生对医院(医护、患方)从第三角度看存在的问题(医患、教学),提出要求与希望;

4.5.3学院对医院(医护、患方)从第四角度提出教学改进要求、培养综合能力的要求。要求医院建立规范运行机制、建立标准评价体系,优化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实施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注重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再到自助式教学的转变。

随着大学生们的危机意识、成才意识越来越强烈,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们的自我追求。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不断开拓新的实践形式,把提高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医学院校、对医院、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113-115.

对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思维能力医学生临床

医学生临床思维是指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通过采集病例相关信息,结合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分析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逻辑推理,是包括分析、比较、逻辑等思维能力的综合[1]。本次研究以于我院实习的医学生和医院的带教老师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问卷调查,以分析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学生组均为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其中87名男性,73名女性,年龄22~24,平均年龄(22.8±0.4)岁。教师组其中有6名教授,8名副教授,16名讲师及教师以下。

1.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不足,问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问诊、诊断与拟定治疗法案能力。教师组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带教老师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结果

2.1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收回的156份问卷中有113名医学生在入科实习前会提前预习课本相关知识,但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这是导致临床思维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病例时,124名不正确,究其原因主要有病史询问不详细,体征观察不仔细,过度依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能力差,忽视重要体征,看到某种症状不经思考即判定为某种疾病。从而总结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思维被动性、片面性、表面性、依赖性等问题。

2.2带教老师对临床教学提出的问题

教师组共收回30份问卷,临床带教老师提出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带教老师缺乏、考试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方式单一、临床工作量大,备课时间少。

3讨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导致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薄弱的原因包括医学生自身与带教老师两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掌握好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基础。这就要求医学生在入科实习前,做好相关知识的预习。而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使知识结构系统化。让医学生与病人多接触,培养医学生独立收集病例资料的能力[2]。

(2)通过提问,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临床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已在较多的医学院校中开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①让医学生带着问题翻看书本、查阅相关资料,这使得学习具有目的性。②在讨论过程中,以医学生作为主体,而带教老师在一旁提供合理的指导,有助于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学者[3]提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注重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①做好教学查房工作。带教老师在查房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检查患者、做出医嘱,应针对具体的病例,通过向医学生讲解主诉、病史,并结合相关检查结果作出综合分析,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②鼓励医学生参与到病例的讨论中,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带教老师应积极调动医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做好引导工作,让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临床问题,还可在讨论结束后,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这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拟定考核试卷,评价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各带教老师拟定考核试卷,在医学生出科时,通过考试评价其学习成果,包括基础知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临床技能等。

(4)培养高素质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自身能力在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带教老师素质的提升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带教老师应自主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与创造意识,这样才能在临床教学中,对医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逻辑、概括、综合等多种临床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逐渐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综上所述,正确的临床思维是每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而在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均应该注重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景锋,杨秀江,龚代平等.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2):3457-3458,3462.

[2]毛慧玲,张桂荣,于泉等.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02-103.

[3]杨光燃,姜立萍,钱冬梅等.内科教学中以多种方式结合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1):83-85.

对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5

    2树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医学领域的渗透,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医学实验与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带头学科的更替,以及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涌现,因而,医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子系统,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时代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3]。”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后备力量,不仅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与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应具有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攻克医学难关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医学事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发展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医学将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和渗透。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医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理念,在完成本方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能应对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3.2当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滞后性

    目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下建立起来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明显落伍,主要表现在医学教育思想未能与医疗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跟上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的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开拓创新精神欠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3.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培养七年制医学生创新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和跟踪最新医学发展动态和趋势,扩大知识范围,活跃思维方式,成为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医学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不断发展医学新理论,开拓研究新领域,攻克技术新难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4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4.1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创新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观,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的试验,专业知识增加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

    4.2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和科研训练的关系,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研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此目的,要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与科研训练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科研训练要求,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科研训练,把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建立全程科研训练的教学方式,使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建立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强化专业学位要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疾病为中心、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行“双科并进、床边教学”,建立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4.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素质好坏、科研水平等没有被纳入考评范围。因此,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办法,建立新的医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人格、技能、知识、实践等方面做出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

对医养结合的看法范文6

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 十大养生流言 喝汤养生,你会吗? 养生十大最佳时间 明星养生的十大秘方 传统养生十大秘诀(一) 传统养生十大秘诀(二) 传统养生十大秘诀(三) 十大健康养生习惯 十大院士谈养生 十大长寿华人聊养生 艾灸养生忌 十大院士养生经 中国妻子十大不良心理,你有吗 十大院十谈养生 让你白手起家十大方法 十大华人寿星的养生(下) 中医艾灸养生的忌 健康长寿养生十大食品 中国健康养生的十大误区 看看十大院士怎么养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这十大简易养生方法你会吗 这十大简易养生方法你会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叩齿法

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任周俊波介绍说,中医有个健齿功法叫做“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每天早晨上下牙齿反复相互咬叩60~360次,不仅能强健牙齿,还能使经络畅通、强肾固精。叩齿还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使皱纹减少,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闭口调息法

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李芳介绍说,中医认为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二是调畅气机。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 咽津法

每天清晨,用舌头抵住上腭,或用舌尖舔动上腭,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解读 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这里所说的玉泉就是指唾液。周俊波介绍说,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现代医学发现,唾液中有一种唾液腺激素,能刺激人体的造血机能,延缓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唾液中的过氧化物酶,可以抑制致癌物质的毒性。唾液还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及润肌减肥等多项功能。 搓面法

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微发热。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解读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说过:“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治疗面神经麻痹、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面部神经痛等病症。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产生。 梳发

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亚健康调理专家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在中医中,这套保健养生法叫做“拿五经”。怎么做呢?先是用五指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称之为“拿五经”。略作休息以后,梳头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梳3次。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经常梳头,可使人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运目法

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专家夏承志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这个方法有助于预防眼翳。眼翳又称翳状赘肉,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以户外工作者居多。翳状赘肉初期对视力影响不大,但若任其生长,等到长至角膜中心位置时,会盖住整个瞳孔,严重影响视力,而且眼翳长得愈大,也就愈往角膜深层侵犯,届时即使施行眼翳切除手术,也会在角膜上留下疤痕,仍然会看不清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运睛除眼翳”的本质是眼睛的自我主动按摩,它通过眼睛的主动运动,对眼皮内部神经进行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凝耳法

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杨明介绍说,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耳养生”的记载,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围穴位众多,如耳尖、翳风、头窍阴等,掩耳的同时可按摩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反复低头仰头,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充足的血液可使头脑清醒,让人深度放松。 提气法

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再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元钊介绍说,清朝乾隆皇帝进入中年后,主要精选了10种锻炼方法,撮谷道即是其中之一。谷道即指,撮即提的意思,撮谷道就是我们常说的提肛运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处,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进行提肛运动,不但可以升提中气,强壮脏腑,还有助于肛肠保健。提肛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极为简便,若每日坚持做几次,每次持续5~10分钟,长久坚持,必获良效。 摩腹法

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解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专家叶康主治中医师介绍说,每天下午1~3点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按揉肚子可以加速小肠吸收,促进消化。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有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稍用力缓缓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结肠部)可稍稍加力。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则不拘时间,次数和力量可适当加重,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足心按摩法

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